61阅读

80后和90后的区别-创业的80末和90后:离第一桶金很远也很近

发布时间:2018-02-18 所属栏目:80后与90后的区别

一 : 创业的80末和90后:离第一桶金很远也很近

  被学长怂恿创业时,李璟才20岁,刚进入武汉大学的经管系念书。这个过去以男生占多数的专业现在已经接近了男女平等,女生的比例将近一半,她们和其余的同龄女生一样,也喜欢在网上交友,揣摩怎样把自己的图片ps得更漂亮来吸引更多人气。女生喜欢ps自己的图片,李璟和其余男生的爱好则是ps各种恶搞图片,或者做一张搞笑的gif,图片是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玩转图片也面临技术门槛,各种图片编辑软件的功能越来越繁琐和复杂,很多人并没有兴趣去一一钻研。李璟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能不能做一个傻瓜式的网站,专门帮各种技术白痴ps图片?

  离第一桶金很近

  1988年生的李璟有一张学生脸,但体态和说话语气已经有中年人的影子,商业模式和纳斯达克之类的词汇经常脱口而出。从2007年至今,他营运“傻瓜式网站”改图网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和各类风投打交道的经历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成熟很多。

  改图网最早的形态的确偏向“傻瓜式”,功能很简单,提供一些有图片处理功能的模板,让登录的用户能够在网站上自行对图片进行基本的ps处理。一个毕业后创业有成的学长出资几十万当作网站的启动资金,自任ceo,李璟则成了ceo助理。几十万的启动资金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不算充裕,但李璟和其余团队成员都是学生,对办公环境和经济条件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够参与创业已经让他们心满意足。

  和facebook走了相似的道路,改图网初期也是在校园里受到关注,它是纯粹的工具型网站,不具备社交的特质,但这款工具却能让用户在其他社交网站上吸引眼球,因此在校园内风靡一时。简单易用是改图网的特点,也是弱点,它的技术含量很低,很容易被抄袭和模仿,少男少女喜欢用它,消费力高的商务人士却不一定知道它,何况,改图网上没有任何能产生附加值的服务。

  “这个问题我们想了很久,不想在第一个创业项目上失败。”李璟说,尽管运营资金和技术能力都算不上强大,但他一直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吸引用户,“用户需求不是创造出来的,它一直都在,只是要人发现而已”。发现更多的用户需求促使这群学生必须走出校门去和潜在的客户打交道,李璟和市场营销部门的同学拜访了很多图片工作室和影楼,希望它们能进驻改图网,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图片处理和产品交易。这种改变意味着改图网要从一个单纯的工具型网站变成一个以影像服务为中心的平台,如果成功,可以形成类似于淘宝那样的服务链。

  负责具体商业策划的是经管系2009级的余方舟,她目前在武汉大学读硕士。余方舟为改图网设计的两个模块让这个网站有了盈利的可能,一个是名片设计,改图网提供各种名片模板,用户只需在模板上填写自己的名字等相关信息就能生成一张名片。用户可以下载模板自己付印,也能由改图网付印,武汉市内的用户每印一盒名片,改图网收取30元费用,如果是其余地区的用户,则还要收取邮费。这是一个很简易的服务,和改图网的大部分功能一样,缺乏技术含量,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个月以来,我们接到的名片订单已经超过了100万单。”余方舟说,这笔钱无法让改图网一步登天实现盈利,不过至少有了线下收入。余方舟和她的团队设计的第二个盈利模块是影像产品的订制,用户可以委托改图网订制印有自己头像的瓷砖、马克杯等物品,根据材料的成本差异,改图网从中收取不同的费用。这两个不算新鲜的模块让改图网的用户量冲过了百万大关,也缓解了运营压力。和大型网站相比,改图网的运营费用每月只有18万元,包括房租开支以及20多名学生创业者的工资,负责掌管财务的广告系大四女生秦全认为,有了这两笔收入,改图网可以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实现盈亏持平。

  离第一桶金很远

  目前改图网每天接到的名片订单有120单,李璟、余方舟和秦全都感觉到,网站的盈利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的乐观自有道理,改图网在去年参加了全国创业大赛,闯进前三名,由此得到了去美国参加全球创业挑战赛的资格。三人都很重视这次挑战赛,它不但可以让改图网出现在媒体上,还能够借此机会接触到美国的风投,让一直烧自己钱的改图网进入资本运营的阶段,即便只着重短期效应,一旦取得名次,改图网也能得到主办方提供的数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美国人在高新技术方面很领先,但更重视技术在商业层面的应用。”李璟说,在初次答辩时,大赛的很多评委就对改图网产生了兴趣,余方舟流利的英语也让评委对这个团队的印象大好,他们顺利从来自全球的3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8名。在前8名的答辩中,李璟在事先准备的幻灯片里放上了一幅纳斯达克的图片,对评委说:“下次我们来美国,就是我们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他的自信让在场的评委和风投都极为欣赏,最后一致决定将冠军授给改图网,有风投也表示会尽快动身前往武汉实地考察他们的项目。

  在创业挑战赛上夺冠并无法真正让改图网一跃成为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它只是中国若干网站中的一个,是一个还在孵化中的项目,更致命的是,它随时会被腾讯这样的大公司用同样性质的网站取代。李璟也承认:“腾讯让我们担心了很久,好像没有它不想做的业务。如果它也做同样的业务,凭它的品牌和用户基数,我们很快就死了。”李璟的想法是,希望能和腾讯达成意向合作,让改图网独立运营,而腾讯的用户可以享受它的服务,“用户需求越来越细分,腾讯也不可能兼顾全部,可以留一些给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余方舟和秦全也希望,在赚到第一个100万之前,改图网不会倒下。

  和改图网一起参加全球创业挑战赛的还有一支来自中国的团队——四川大学的mate团队。这个团队里的三个成员都是1989年生人,说话和行为模式更像学生,研究的项目也带有更浓的学术气息。mate团队的项目发起者是四川大学的本、硕、博连读生杨娴睿,她还有将近8年时间才能毕业,作为口腔医学院的学生,杨娴睿的项目也和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

  “我们没有研发出任何产品,只是为现有的产品找到了一个降低成本的方法。”杨娴睿说。她指的“现有产品”就是药店里常见的各种解酒药,这类药里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乙醛脱氢酶。因为提炼成本高,药厂所使用的乙醛脱氢酶通常都从国外进口,杨娴睿和她的团队使用基因工程能够提炼出一种工程菌,再将它转化成乙醛脱氢酶,提炼所需的成本是目前进口成本的60%。这一技术被国内很多药厂认同,但在进一步的商业谈判上,杨娴睿遇到了挫折,因为技术的专利权并不在她手里。

  “这个技术不是我们首创的,而是川大的一名教授,我们是在商业应用层面为它做出一系列规划。但技术的专利权也不在教授的手里,而是属于学校,所以我们在做商业推广时遇到很多问题。国内的药厂更愿意和学校直接沟通,国外的风投又担心我们没有专利根本无法做有效的商业策划。”杨娴睿的担心成为事实,她的团队在第一轮答辩时就被淘汰,她坐在台下目睹了武汉大学夺魁的全过程。

  别人的技术,由自己来实现商业化,杨娴睿的创业项目本身就具有很大难度,她为这个项目耗费了将近两年时间,但不得不看着它面临夭折。团队的另一个成员凌云峰认为,项目本身是可行的,如果投资人和药厂愿意用更开放的姿态接纳这种合作模式,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很可惜,中国的商业环境还没有准备好接纳我们。”

  第一桶金需要坚持

  youtube成立时,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视频集中地,用趣味吸纳用户,直到被google天价收购,它的商业潜能才被进一步开发出来。林芳根和林芳本两兄弟如今也面临着和youtube创始人陈世骏一样的难题,就怎样将自己的now.in商业化。

  now.in不为多数人知晓,但它可能是2011年最有趣的网络应用之一。now.in是一个集成式的播客平台,只要将now.in下载到本地,用户就能建立自己的私人电台。now.in电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广播,让用户可以实时与他人交流或传播知识。这个软件可以测量听众的人数并支持双向通信,把广播者和听众连接起来。简而言之,只要电脑上装载了now.in,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电台dj或谈话节目主持人。

  林芳根和林芳本是台湾人,哥哥林芳根1989年出生,弟弟林芳本1991年出生,都在台湾逢甲大学读书,整个now.in的运营由他们两人负责。now.in的诞生也源自youtube的影响,按照林芳根的设想,now.in应该是“声音界的youtube,为地球上所有人提供进入在线广播行业的机会”。

  林芳根负责now.in的商业推广,而技术层面的所有细节则由林芳本实现,从2009年诞生到2011年年底,now.in在小众圈子里建立起了影响力,成为极客喜欢的应用。在2011年年中举行的台湾网络创意赛中,now.in获得了“华硕云端服务创新奖”。虽然得到了业内的肯定,但now.in在具体的应用推广中仍然遇到很多麻烦,在台湾网站排名中,now.in的官方网站排在400名以外。

  “用户增长不理想是我们的最大难题。”林芳根说。他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上的内容还是强调视觉表现,声音的吸引力相对来说很弱。”在私人电台繁荣的日本,now.in很受欢迎,华人地区中,中国香港的用户也很多,但在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now.in的影响力偏小,只在特定的圈子里流行。林芳根说:“和华人用户比起来,我们在欧美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土耳其和德国。”这种用户分布一方面证明了now.in是个很赞的产品,一方面也带来新的问题,在海外受欢迎但在台湾本土势弱的产品很难吸引到本地有钱人的投资,now.in的运营费用仍旧来自两兄弟的零用钱和打工所得。而林芳本的烦恼在于,now.in得到了很多欧美大公司的青睐,但出价收购的多,投资的少,有公司愿意出300万欧元收购now.in,却拒绝投资,这让他们十分无奈。

  林芳根也很关注大陆创业者的动向,他曾经上过李璟的改图网,使用之后还是认为自己的产品更具创意,不过他也羡慕李璟能找到投资人。“目前now.in的整个团队就我和弟弟两个人,我们的财务一塌糊涂,更不用说招人。”他坚持自己不会出售now.in,300万欧元的收购价证明了now.in有潜在的商业价值,赚到第一桶金只是时间问题。让他为难的是弟弟林芳本即将服兵役,整个团队将只剩他一人,日常维护成了一个考验毅力和体力的工作。

  类似的烦恼不是只有林芳根才有,在武汉大学读硕士的余方舟也面临学业和创业无法兼顾的局面,而还有8年才能从四川大学毕业的杨娴睿已经准备在校期间放弃创业。学业和创业,放弃和坚持,这是所有年轻创业者都逃不开的烦恼。

二 : 辣妈帮:最贴心的熟女社区 瞄准80后和90后已婚女性

与通常的母婴社区把婴儿作为焦点不同,辣妈帮更在乎的是母亲用户,但它也要面对盈利模式过窄的问题。(www.61k.com]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人刚刚成为母亲,你会发现她们的微博、微信等一切社交网络都变得和以前不同了—她们开始热衷于分享育儿经,发布孩子照片,转帖评论有关儿童的新闻……但是,她们并没意识到,身边人对此没有那么关心,所以通常情况下互动不多。

新妈妈们需要一个新的社交网络,而“辣妈帮”手机应用瞄准的也是这样一群人的社交、分享、购物、聚会需求。

辣妈帮更像是一个人人网的孕龄女性版本。它也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用户关注对象的所有动态更新都会进行提醒;帖子得到回复也会第一时间以私信的形式告知被回复者;而当一位用户转发一个话题的时候,系统会提示“帖子已经转发给您的所有粉丝”—你几乎不可能遗漏任何圈子里发生的事情。

80后和90后的已婚女性是辣妈帮的主要用户群体,而社区内容主要是育儿、时尚、瘦身、美食、购物等话题。

辣妈帮通常被定义为母婴社区,但是它想做得更多。

辣妈帮的创始人金赞原来是中兴通讯和德州仪器的高级软件工程师。2011年,他的孩子刚满一岁,需要更多的时间照看,他和太太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坐在电脑前专心查阅育儿知识。于是,金赞萌生了在手机上做母婴应用的想法。他辞去工作,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民房,和几位前同事、朋友创立了深圳网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金赞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叫做“爱宝宝365”的应用,主要用来让妈妈们记录孩子的成长信息,但是由于用户习惯的问题,这个记录工具并没有产生足够的用户黏性。慢慢地,金赞发现新妈妈的育儿需求一般在孩子1岁以前,在那之后,她们又开始回归单纯的女性角色,兴趣重新回到情感、瘦身、购物等话题。于是,金赞想把这些年轻妈妈们聚到一起,建立一个移动垂直社区。

在筹备过程中,辣妈帮团队做了很多用户调查,用来确定子社区的主题。当时团队希望基于具体位置来确定社区分类,例如以某某幼儿园或者某某医院为名称,吸引这家幼儿园的家长或者医院的产妇加入社区,经过前期测试,这些位置虽然做到了细化和精准,但是因为范围太小,很难形成有规模的讨论。

于是,他们把范围扩大,从孕期、地理位置、兴趣爱好等几个维度来划分子社区。

现在,用户打开辣妈帮,完成注册后,首先需要选择孕期阶段:“已有宝宝”、“准妈妈”或者是“备孕中”。完成这一步后,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的子社区,这些不同的“帮”按照话题内容、孕期阶段以及用户地点进行了详细的区分,比如一位上海地区的妈妈有一个3个月大的宝宝,她就可以选择加入“3个月宝宝辣妈帮”和“上海同城辣妈帮”。除此之外,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数码游戏辣妈帮”“美体整形辣妈帮”或者“家有萌宠辣妈帮”。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80后、90后辣妈用户来说,产后调养恢复,家庭情感处理以及重返职场攻略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辣妈帮最受欢迎的三个子社区是“情感天空辣妈帮”、“时尚辣妈帮”和“母婴用品交流辣妈帮”,成员都在360万以上。

“辣妈帮区别于其他母婴社交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弱化育儿,强调妈妈,从而增加用户黏性。”金赞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辣妈帮启动资金由创业团队筹集,而它获得融资的过程很曲折。他们的天使投资人为DISCUZ的创始人戴志康,当时投资人本来已经看好了另外一个母婴产品,并且已经反复就细节问题商谈了若干次。而金赞就是在投资人从北京到深圳出差的机会进行了自荐,“我们连续谈了24个小时,后来说服了戴志康转投我们的产品,”金赞说。

而在今年8月,辣妈帮又获得了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投资者包括戴志康、经纬创投、险峰华兴以及晨兴创投。

运营了一年半以后,辣妈帮现在已有600万下载量,每天的活跃用户有70多万,团队把辣妈帮定义为“最贴心的熟女社区”。

虽然已经有可观的用户群,但是对于具体的盈利模式,金赞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辣妈帮尝试过一两次线上活动+线下店合作的模式,为一家产后瘦身体验店招募了一些用户。对于一款手机应用来说,这样的活动太“重”了,需要投入更多的市场人员和精力,并且活动的收入也远远不够。

对辣妈帮来说,它的活跃流量高度集中在BBS形态,资讯和社区并没有将它导向母婴电商,反而社区内部的C2C商城非常活跃。除了常见的二手物品交易之外,越来越多的成员开始在辣妈帮推广自己的淘宝店铺。

从2013年4月发布的3.4版本开始,辣妈帮不得不新增特定的版块用来让用户发布淘宝商品。发布人必须绑定固定的淘宝店铺,才可以在帮里为自己的产品做推广。用户也可以通过对其他用户的投诉和拉黑来避免广告的骚扰。

原则上,只有特定的物品交流帮才可以进行购物交流和店铺推广,但是规范几十万用户并非易事。现在辣妈帮只有5个客服,他们被称为“精灵”,主要负责对乱发广告贴的用户的删帖处理,对于多次违规用户则会对他们进行封手机设备处理。但是用户间经常有“向精灵申诉但是一直没有处理结果”“精灵的删帖做法不透明”等种种抱怨,这必然会引起用户对产品的不满进而影响活跃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自2005年开始到2020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每年新增婴儿数量在1600万左右,0到6岁婴幼儿数量达到1亿多,第五次婴儿潮预计在2025年左右出现。

与辣妈帮的想法一样,之前已经有多个互联网公司看到了婴幼儿增加的趋势,进入了这个领域。2007年上线的宝宝树是最大的母婴社区,主打育儿社交,现在它的盈利主要来自广告、电商和线下活动,其中广告收入还是占到了80%。它也曾经开展过按月订购婴儿用品盒子和早教产品,意图用电商模式给网站增收,虽然这两种方式在国外都有成功的案例,但宝宝树并没有获得太大进展。

原因很简单,综合性母婴网站和应用往往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母婴知识介绍加社区几乎是标配,很多功能也发生重叠。即使是辣妈帮这样试图通过延长用户使用周期来减少用户群更迭的做法,也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产品的同质化必然带来用户的轻易流失,也就谈不上更多商业模式的尝试。

对辣妈帮来说,用户的精准定位是成功的,女性在新婚和新孕时发生的角色变化使她们有完全不同的社交需求。但是在之后如何维持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以及如何拓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它依然需要在未来继续探索。

[作者:胡昱]

三 : 80后的我和我的90后男友

最近,我考虑年龄的事情比较多。还做了个调查,问大家对姐弟恋能够接受的年龄差是多少。我自己觉得是3岁,然后我在意的几个人的回答出乎意料都比这个大。

看过最悲剧的回答是,“姐弟恋,年下的人压力会很大,感觉自己多了个妈……”

我问我家小狗子是不是亚历山大,小狗子说,你还妈?你就是个发育完整的女婴,除了吃饭不用喂,厕所不用抱以外。

所以我们不存在“唠叨”或者“管教”的问题。

再加上,我基本上把女生可以出的丑都在小狗子面前出光了,所以也不存在“端姐姐架子”的问题。

还有就是,小狗子脾气和自理能力都甩出我几条街,所以不存在“年上必须照顾和担待年下”的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解决了姐弟恋中姐姐那一方基本会遇到的难题,我的优势就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见识广博,头脑优秀,气质高雅,行动果决,尤其是性感美丽。所以能够给我做饭洗碗,他由衷荣幸啊。

==============================搞笑到此为止=============================

5月12号是一个男生19岁的生日。也是我们俩的年龄差在一年中最小的一天。

我19岁的时候,正是2007到2008之交,我即将开始做我整个大学阶段最有意义也最耗费精力心力的事情——打辩论。天朝正举全国之力筹备一件百年难逢的盛事,从黄金圣斗士镇守之地取得的火炬开始传递,并在法兰西途遇各类悍匪围追堵截。鲜花与尾气齐飞,口水与海天共一色,热闹异常。谁都没有想到再过几个月,五一黄金周过后,突如其来的震颤将摧毁一个民族的幸福感。

2008年的512我在干什么?在上陈顺治老师的课,趴在第一排,还不小心睡着流口水。感觉桌角微微颤抖,我睁开迷蒙的眼睛,看见老师也疑惑地注视着颤抖不止的投影仪屏幕。他说“第一排的同学,谁在抖脚吗?”。

一个小时过后,真相让所有人脸上的阴云连月不散。我回到寝室,打开电脑,看了好几天。其中有个母亲一边嚎啕一边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找孩子的拍客视频让我哭得抽噎。我一想到我要是挂了,我妈肯定也这样找我,情何以堪。

同时我也想象着我与十三亿人共一哭,这哭泣本身又是一件多么崇高且值得炫耀的事情。

当然我死都不会去想到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一天过生日的。更不会想到其中一个才15岁的少年会在4年之后,传说中世界毁灭的一年,跟我产生重大联系。

15岁真是个好时候。

我的初恋,最阳光帅气的形象永远是他15的样子。打底的格子衬衣,运动外套,球鞋,额发被汗水打湿,微微喘着气站在楼梯第6阶望着我。站在走廊上看夕阳的我回头看他,他便笑了,说:找到你就好了。你们只要去想象那打在我脸上的橘色光线,还有撩起他衣角的初夏的风,又何须我描述那是怎样的青涩无边。

然而跟我和我的初恋不一样,这个少年的15岁生日想也不用想,必定很悲催。

这么悲催的一件事情,四年之后成为他向我描述并能够让我开怀的小段子。我想象一个少年——那还是一个很期待过生日的年岁——取消了娱乐,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地度过了一年一度最私人的盛事。而且预感到来年花季生日必定同样被全国默哀屏蔽。

我记得当时90后开始在社会上“猖獗”,频繁地用各种门刺瞎70和80的眼,似乎以挣得更多口诛笔伐为乐。还有一个女孩子,因为玩不了劲舞团把四川灾民都骂了一遍,被人肉,被警察带走,不知后事如何。

我对90后的印象就是从那个时候坏掉的。这个印象维持到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校园,我强颜欢笑地应和着“90后宝贝师兄师姐欢迎你们”的标语,被他们围观我打比赛,然后开始和小朋友们混得有点熟,聚餐,玩杀人,然后被一声声甜甜的“姐姐”叫得飘飘然。

我当时自问,80后真的可以混得过90后?我进校园的时候,连“师兄师姐”都叫不出口,无论男女一律以“同学”呼之。他们不一样,他们轻松自在,见风使舵,古灵精怪,不畏惧人群,也不拒绝交际,懂得怎么哄人,懂得怎么装傻,懂得怎么让自己显得可爱且无威胁。活在当下,似乎明天永远不必来,所以也不需要那么崇高的理想,更免去经历理想落地摔碎成渣渣的痛苦。

于是,我虽然对90后印象有所改观,但依然保有警觉——一种被篡位的警觉。世界还没到我们手中,你们就想染指了?……

对于90后,我不了解的事情太多。我把他们贴上标签,极少从个体上去认识他们。我不知道他们从小要上那么多补习班,不知道他们没有放学后也能一起在院子里跳皮筋或者打架的邻居小伙伴,不知道他们的确除了电脑没别的可以玩(如果知道,也许就能理解那个人人欲诛之的女孩是什么心情了吧),不知道他们的视野极大又极小,玩过我没听过的高级玩具的手,没有尝过“冰袋”的舌头,让他们能够容下五光十色的今天,看不见无限可能却需要自己定下目标才能走到的空白未来。

我当然也不知道我的平凡的小小少年,正在悲催地连个生日蜡烛都没得气氛吹。不知道在我谈第一场恋爱的年纪,他独自迷恋高达seed,以至于在迷恋数码宝贝的同学们中找不到能够讨论剧情的玩伴。不知道他的家教比我还严格,老爸游戏宅,老妈交际达人,所以一回家家务都是他包办。不知道他渐渐长大,被武汉的烈日晒黑皮肤,长青春痘,但是踢球的样子帅气无比,被偶然看见小女生暗恋。

这是个多么普通,多么正常,多么乖的90后少年啊。

四年之后,我和他讨论各自的童年,有哪些是我见过的你没见过的,有哪些是我玩过你没玩过的,觉得又幸福又愧疚。我安慰他,90后多好啊,那些玩具我听都没听过,好高级。他说,屁咧,都没时间玩,一放学都被爸妈用车接走,然后上补习班啊特长班。

你们居然没有跟同学一起成群结队打打闹闹吃着冰棍儿唱着小虎队走回家的经历吗。

因为这个少年,我要为我以往的成见,对90后道歉。

直到几个月前我还在坚信80是最悲剧的一代,怀抱着最自由的理想和最纯净的爱情撞上了最残酷的房价。然而“90后宝贝们”度过了怎样的童年都不了解,又怎么能随便预言他们成年后遇到的困难和痛苦会比我们轻微?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但我仍想与一个新世代和解。

我的小小少年在四年后拍拍我的头,没大没小,毫无尊卑,却无比自然。我突然觉得我,一个不善交际,畏惧现实,眼高手低,不会炒饭的80年生人,在他面前根本不能妄称“成熟”。我唯一有的,只是我那几场极度失败的恋情,以及从中学来的经验,让我可以耍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男生。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在耍他。

你们知道一个少年喜欢你会有多么直白吗?即使他什么都不说,但是在他还不知道自己心情的时候,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女人就已经明白他的心境有了什么变化。

就像一只大型犬,蹭蹭你,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你。

我几乎是带着某种报复心理耍他。不断跟他强调他对我的感情不是“喜欢”,只是“冲动”,并且很快会消散。不断跟他强调我压根不会喜欢他。

的确,我的恋情向来是一见钟情式。喜不喜欢一个人在初次见面的十秒之内就能判断出来。我喜欢皮肤苍白得要死掉的瘦弱书生。而这位少年是运动型,而且皮黑欠打。

而且我知道我的文艺情绪是他的弱项。所以我便文艺,让他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我根本不需要掉那些高端文艺书袋,我只要提几个80后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可以让他茫然无措。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你看过米兰昆德拉吗?”

“……没。”

“哼。所以我讨厌跟低端的人交往。”

这个时候看他的表情就让我觉得很痛快。

在80后朋友之间,我一直致力于用猥琐和三俗来解构各种高雅情操和文艺修养。谁在我面前高深超过了半个小时,我必定想办法插科打诨,不惜用夜勤病栋之类的转移话题。这样的我,居然欺负一个90后的少年,用那些80最基本的文艺储备竭力划出彼此之间的高度差。我必须显示自己的优势,必须显示自己的深刻,必须显示有些东西不是靠他们的聪明机灵就可以得到的,比如思想的沉淀。

通过欺负他,我得以掩饰自己的恐慌。70后的位子我还没抢到,徒有其表,身无长物,日夜涂抹眼霜不能减缓眼睑细纹的深重。然而,下一代在逼近了,世界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前浪还没来得及发出震荡天地的轰鸣,就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我可以欺负的,只有这个无辜的少年而已。

高出我一个头的少年面对我的欺负和坏心眼毫无还手之力,只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郁闷和纠结。并且过后表示“还好,其实想想也没什么。”

他对我说,“我会慢慢成熟的。身高也是”。

现在丢开8090的命题,回到我和他的关系上吧。

从星座上面来看,他是金牛,我是11月29号出生的纯正射手。不合。

从属相上看,鸡和龙却又比较配。

血型上则是:“对方都觉得自己异于常人,因此容易亲近,能彼此理解,在感觉上互相吸引的要素不强,但是沟通起来,立刻觉得轻松自在,滋生感情。因此,会演变成沉稳的恋爱关系。”

两合一不合,还算不错。轻松自在是个好词。说白了就是好相处。

我在上个月还在固执地跟甩了我两年的前男友热烈告白,然后果然被拒。声泪涕下地问“为什么?!那个女人哪里比我好?你喜欢她神马!”被告之:“因为我很难相处啊。所以能和我相处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于是回想起我跟EX短暂相处的时光。他对每个人都温和谦让,唯有对我是冷面暴君;我对每个人都热情洋溢,对他是恨不得抓来剁了喂狗(……有一次真的把菜刀从厨房拎出来了)。冷暴力,试探,猜忌,厌烦,充斥着那段关系,让我身心俱疲,元气大伤。直到两年后才算摆脱阴影,能够与他正常交谈。

我应该来说也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吧。初次见面的人对我印象都不坏,开朗热情,话题不断,给我一个半小时我会让你说出你的感情创伤。然而,之后我就懒惰了,疏于联系,把人丢到一边,还常常玩消失。都说射手外热内冷,其实就是这样。

所以能有一个人,不需要我做什么努力,不需要我笑,不需要我用话题搞活气氛,就可以相处融洽,就是天赐的奇迹。我们认识半年,一起上自习,骑着自行车在京都乱逛,在数码店试听一副一副十几万日元的监听级别耳机。我记得我三月底要搬家去大阪,那天大雨,他帮我搬家,最后看着我上车。我没有回头。司机大叔却对我说,“那个男生一定喜欢你吧。”我说:“是啊。小孩子不懂事罢了。”那时候心里仍然觉得我跟他不可能,觉得所有感情都是错觉。我甚至反复告诉他不要来找我。

一边坚持认为这些都是错觉,一边又隐隐感觉自己已深陷其中。于是恐惧得要把这个人推开。

直到车祸发生,他从京都赶来,再次出现在我面前。

我记得耗子姐姐说过,女孩子一定要随时保持漂亮得体的姿态,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mr right什么时候出现。我深以为然。

可是对不起,耗子姐姐。我每次见到他都是最怂的样子。

之前在京都,每天上图书馆看书学习,面色憔悴眼睑浮肿,精神焦虑。

之后在大阪,漂亮了几天,他没看到,再见面的时候我打着石膏,顶着一头油腻腻的乱发,连坐下站起都要像一个老年人一样用慢动作小心翼翼的完成。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他为嘛会喜欢我。

我也算是个打辩论的。

我擅长说话,擅长自我表达。但是我更喜欢什么也不用说。

他口才完全不行,文笔也不好。

在我的冷言冷语攻击下,没有办法巧舌如簧还击只能叹一声“我草……”的少年。

然后我心满意足地“哼”一声。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我认错了。

我其实只是嘴贱而已。原谅我。

当一个人的嘴贱和毒舌到了一定段数,对于言语的抵抗力也会大幅提升,同时,对言辞的要求会大幅降低。

我怀疑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情话能够让我觉得有新意了。

一个男人的话开了头,基本上就能看穿言语风格,接着猜出后续发展。

如果这样还得装作很惊喜就真是要我老命了。

我可以代写情书的。我知道女人喜欢什么样的戏码,我也知道有些男人知道女人喜欢什么样的戏码所以打算照着上面演。

我的少年有时候也会拙劣地跟我秀关心,说“好好照顾自己”什么的。

其实我不喜欢也不需要那样。

如果是言语的话,我喜欢发自内心的,毫无雕饰的笨拙台词。

从影视剧或者小说中copy的话,立刻会被发现哦。

我应该告诉他,其实他给我做饭的背影就已经很迷人了。

也应该告诉他,帮我洗头发的时候笑着夸“头发真的很像绸缎”的声音,就已经很迷人了。

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半跪下去帮我扶正高跟鞋上的蝴蝶结的姿势,就已经很迷人了。

还有我半梦半醒之间,感觉划过我的鼻梁和脸颊的他的手指,也很温暖。

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通电话。5月10号零点,我跟他说三毛和荷西相差八岁,三毛那么文艺,但是荷西居然可以包容她,爱护她。荷西真是个脾气很好的人。

你的脾气很好,但没有荷西那么好。

不过我虽然文艺,却也没三毛那么文艺。

这样一加一减,我们还是相处得很融洽呀。

正说着,听见他说,好像地震了一下。

之后又过了两秒,我的床也晃荡了一下。

感觉到地震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我从来没有这么害怕过。带着耳机跳下床,躲进了桌子底下。黑暗中我听见他一直在说,不要紧了,已经没事了。

非常非常怕接下来的是一次大震。我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啊千万不要,我不至于这么衰吧,好不容易遇上这样一个人,还没正式宣布交往呢,就被震死了。

在那一刻,心里居然没有想爸妈,太不孝顺了。

一个劲地想着,我还没给他过生日,他还不知道我给他准备的礼物啊。

以后的日子里,还想去大阪那个约会圣地水族馆,去usg,一起回武汉,坐轻轨,去欢乐谷,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做。

大学四年天天晚上躺在床上祈祷天花板掉下来把自己砸死的我,第一次这么胆小。

致文学院辩论队牛逼哄哄的元老级师兄们:

对不起。我找了个脑子很笨,没文化,没内涵的傻孩子。

从各方面都会让你们会认为“不靠谱”的人。

我比他优秀多了。我也比他大多了。

我承认他的发展空间比我大,他的未来选项比我多。

所以变故百分之八九十会发生。

我很害怕,贺总,不听话的我,要是被甩掉了,打电话给你哭,你会不会训斥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很害怕,贾老大,你会不会仅仅为我叹一声气。

我很害怕,老陈,我怕你会在心里群嘲天下所有姐弟恋,把一切开始和结局看穿,表面上还云淡风轻地安慰我“这有啥啊,姐弟恋多牛逼啊,喜欢就喜欢呗,管别人干嘛”。

我很害怕,胡筷子,我怕这个少年身上中二的成分比你还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能去掉。

还有我的战友们:

田甜,陈冠男,石昭慧。我太害怕以至于一直都小心隐藏,不让你们发现那个少年的存在。

尤其是田甜,我知道无论我和什么人在一起,你都会说“他配不上你”。

对不起。

还有学弟学妹们:

我又走上一条略显特别的道路了。膜拜我的同时,把人品借给我吧。助我一臂之力,让我走近90后的世界。

我将这个消息告诉我妈的时候,她说,你们多交往一天,我就多担心一天。、

担心这个少年会成长,会忘记,会遇见更合适的姑娘。

如果你们分开,他还年轻。但你呢?你即将错过寻找最佳结婚人选的黄金时期。

我说,其实这些话不用你说,我自己不知警告了自己多少次了。

但是我不能自欺欺人。

我说,妈妈,能不能单纯地为我高兴一下?为我,居然能够和一个异性如此自然地相处半年而不发脾气,不厌倦,不觉得累,不觉得烦?

为我至少发现了我不必孤独。

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们,你们也一样。

我已经预感到各位的反对。你们也许会一边在楼下说姐弟恋也没什么呀,一边留下悄悄话,告诉我各种逆耳忠言。

但其实,我只需要你们的祝福。

我们之后的道路,我已预感到不会那么顺畅。

一直到此刻,我也是害怕的,如同抖抖索索走上人迹罕至的山间独木桥的旅人。

害怕着少年随时都会背叛我,离我而去。

少年,我很害怕。

我怕我要的东西会给你带来压力。

我怕我谈的责任或者未来或者理想,都是90后的禁句。

你现在对我的喜欢,大于我对你的喜欢。

你的坚定大于我的坚定。

我怕我渐渐被你感化,不能保持这三分余裕。

然后当我以一副软体动物的姿态暴露于世间的时候,你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我。

最后你会厌恶,你会离去。

而因为太害怕这个结果,我很有可能在结局到来之前离开。

如果有神,请让我们两个都快些成长吧。

我需要更为强大的心灵。

他需要更为理性的力量。

少年,你要加油。

我那扭曲的文艺情绪,和烧钱的坏毛病,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拥抱。

在你每次认为“哄哄应该就没事了”或者“撒娇一下会被原谅吧?”的时候,我可以装作“是的没事了”,但其实远远没过去。

“我还小所以不懂啊”不能一直拿来当借口的。

我的坏情绪会累积,会在心里不断给你减分,然后突然不辞而别。

多年来我对我的朋友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所以我一直没什么人品。

我不想对你做这样的事。

所以你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很多。我也是。

今天是一个少年的生日。就勉为其难说一句“我喜欢你”好了。

为了得到这句话,你必须做到:

1, 不可以对我撒谎。我撒谎的时候不要拆穿……虽然你一定看不出来。

2, 真正撒娇的人只能是我,不能是你。

3, 我文艺起来的时候,说“不要这样啊”是没用的。如果处理不了的话,默默给我奉上食物就好了。虽然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学修养才是根本途径,唉……

4, 为了坚定我的信心,要引导我和你一起构想未来。比如“等到法定结婚年龄我们可以去买台斯大林格勒时期的拖拉机”之类。即使是骗我的也好,一定要表现出你看的很远,你想得很深,你认真考虑着计划着和我在一起的未来,细节到包括怎么说服你爹妈。

5, 公开我。让我认识你的朋友。

6, 老得第二很没意思,试试争个第一吧。

7, 脾气太好我也不要的。偶尔强硬一点嘛。比如,如果想来找我玩就来啊,背着大书包敲我的门就好了。很多事情学会自己做主,不要老是征求我的意见。

8, 偶尔让我惊喜一下么。只要花了心思,一条短信也会让我开心。

9, 看穿我的自虐自毁倾向,如有必要,加以阻止。这一条难度比较高。不做硬性要求。

10, 我谈恋爱总是春天开始,夏末结束,总是撑不到冬天。但是你一定要有信心,能够陪我过我的生日,还有圣诞节和情人节。

暂时就想这么多了。

警醒着点儿,别忘了你还在试用期。今年冬天要是能过了,我才是你的。

如果有人坚持把这篇文看到了最后,谢谢你。我相信你一定是支持我的。

从2012年5月12号起,他是我的恋人,只能我一个人欺负。我不喜欢你们叫他“那位弟弟”。

请发自内心地为我们鼓掌,祝福我们。

发言结束,下面开始接受提问。

四 : 谈“90后”和“80后”的距离

  常听到“80后”说和“90后”不是同一路人,“90后”也感叹与“80后”的距离太远。其实距离是由人的心产生的,只要“80后”不用前辈的眼神看待“90后”,“90后”不认为“80”是“古董”,那距离也就没了,我们缺少的不过是交流而己!“80后”和“90”出生在不同的年代,这就使得两者的观念有所不同,所以就产生了隔阂,彼此之间出现了红沟,谁也不愿意去跨越那红沟,久而久之,那距离就拉开了,甚至互看不顺眼!

  说实话,我们的年龄差不了多少,甚至可以说非常接近,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各自当成陌生人,互不相关呢?人都可以和动物成为朋友,更何况人与人。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眼蒙上了一层雾。我们看不清对方,就认为两者是不同世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即使来自不同世界,只要肯用心来看待,距离就拉近了,,心也拉近了。而我们恰恰是同一世界的人,本应是没有距离的,但想多了,那距离就产生“美”了!有时看到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深切交流,我不禁感概,相差一代尚能此,而我们又如接近,那距离更不应存在了。可它确确实实存在了,并影响了我们的感情交流,我们则需携手把冰融掉,温暖对方的心,这样我们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岂不快哉!言到此处话该止住了,以免多话又讨人嫌,至于别人怎么看待,我当然也管不了了!

 

五 : 90后和80后的不同:面对争议 根本懒得和你掰扯

  十年前,当“80后”面对来自上代人的质疑时,他们处理方式是“回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向传统和前辈开炮的韩寒,姿态至今仍作为一种精神图腾为许多80后怀念。 相比之下, 90 后似乎淡定得多,他们好像根本懒得和掰扯。

  “90 后创业者”,他们似乎自成一个强大群体。

  ——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都是 90 后创业者,相比前辈们,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投资人青睐,而他们的创业项目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巨额投资;

  其实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

  ——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达 20 %-23 %;韩国后来居上,已经超过 25 %;在发展停滞、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毕业生创业也有 10 %左右;但在中国,这个数据仅 2.1 %。

  ——从社会氛围来看,大多 90 后是被质疑的,关于他们的报道更多是负面形象:轻浮、夸张、不诚信、不靠谱、重口味……而他们中有多数是被投资人炒作而推向高处的,他们并不知道下一秒会上天还是坠落粉身碎骨。

  在一定程度上讲,“90 后创业者”甚至变为了一个贬义词,我们对这个标签的理解不是颠覆和创意,更多的是轻视和挣扎。

  回想十年前,当“80后”同样面对来自上代人的质疑时,他们处理方式是“回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向传统和前辈开炮的韩寒,其姿态至今仍作为一种精神图腾为许多80后怀念。

  

90后和80后的不同:面对争议,根本懒得和你掰扯

 

  相比之下,今天的 90 后似乎淡定得多,他们在各自爱好的圈层和领地玩耍,例如电竞、动漫、小鲜肉、网络小说,换言之,他们好像根本懒得和你掰扯。

  那么,90 后创业者们,自己是怎么看待外界的印象和质疑的?他们自己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这些 90 后创业者自己怎么说。

  社会给90后贴的最显著的标签是什么?

  郭笑驰:最显著的标签是“宅”,这个宅不是在家的意思,而是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别人看不懂,但自己在里面玩得很开心。

  如果和 80 后比的话,80 后的身上贯穿了一种气质,叫“逆袭”,他们伴随的成长环境是中国崛起,他们很渴望向自己的父辈证明一些东西。而 90 后身上相对的那个点是“同好”,90 后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爱好,有同样爱好的人,在社交上会有天然的亲密度。

  小北:最显著的标签是“小牛犊”。

  一方面,大家说 90 后天不怕地不怕,不知天高地厚,初生牛犊不怕虎。另外一方面,牛犊还代表牛宝宝,代表希望。

  陈歆怡:自我,缺乏耐心。

  企业主雇佣 90 后员工,大多数 90 后是独生子女,相比于 70 后 80 后而言,经济条件的允许,让大多数 90 后不需要承担支撑家庭来源的重任,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追随自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可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少 90 后在职场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经不起多一点来自领导的压力或者工作的打击,很轻易辞职换工作。

  你觉得90后给大众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郭笑驰:最深的印象是浪漫主义。

  我们不需要面对生存问题、没有强烈的逆袭精神,换言之就是没有那么现实了,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浪漫主义是充分体现在人生目标上的。

  比如我以前面试的一位同事,她跟我说,她每年 7 月有一周要请假,我能接受她才来上班。我很好奇,问她每年 7 月要干什么?她告诉我说,每年七月要去日本参加一个漫展活动。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只要她还喜欢这部作品,她就要每年坚持去。

  小北:最深刻的印象要数“浮夸”和“不考虑后果”。

  比较“抢眼”的表现是有一个 90 后创业者在电视节目中承诺发一个亿给员工,最终他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他说:“我打算认怂会承认我做不到,我就算做得到,我也不会去做。我认怂怎么了?”

  这种行为使他不仅在员工面前失信,还让公众对 90 后创业产生了不小的偏见。

  陈歆怡:最显著的是大家认为 90 后缺乏坚持,比较浮躁,眼高手低。

  我观察我们公司曾经面试过的一些人,因为毕业于名校,就会有天生的自我优越感,于是就会出现有些 90 后在工作过程中,把自己放在一个战略指导的高度,反过来给上级指出一大堆显而易见的问题,自己却给不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或者是碰到任何零碎问题都把上级当作学校的老师,事事求助,这样的员工非但没有给公司节省时间创造外价值,反而占用了公司的资源。也有些 90 后没有得到上级认可和鼓励就玻璃心想要辞职。这样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的 90 后在职场中是不受欢迎的。

  作为90后创业者遭到社会最大的质疑是什么?

  郭笑驰:我记得有投资人跟我说,90 后、女性创业、二次元。我身上这三个标签,他一个都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年轻人怎么管理团队,不能理解女性创业要怎么解决各种问题,不能理解二次元文化是怎么一回事。

  小北:最大的质疑主要有三点:第一,没有接触过社会,容易被人骗;第二,90 后刚毕业,没钱没人脉,没法把事情做好;第三,90 后太年轻,做事浮夸不靠谱。

  陈歆怡:缺乏经验,资源积累。

  在 2011 年年底我作为大四学生开始创业,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长辈们觉得年轻人新开始做一个高客单价的行业,资源和服务都不一定能到位,成功案例也不多,就不敢放心推荐客户或者商务合作。

  还记得 2011 年,尽管当时已经有香港《大公报》《环球时报》《接力中国》《新华国际》等媒体报道我的创业经历,但当客户问起我年龄时我还不敢明确回答,生怕被他们知道我的年龄小。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的发展,面对现在我们公司大多数的合作伙伴时,我也有足够的信心来坦然讨论年龄这个话题。

  如何看待社会上对90后创业的偏见?

  郭笑驰:这是一个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观点。

  普遍来说 70 后成为少帅,80 后是中坚,在社会层面和资本层面上,都由 70 后和80后构成。人质疑自己的下一代,就像狮王会对每一个在他领地里的幼狮保持警惕是一样,是一种本能。

  小北:第一方面,社会上之所以会对 90 后存在偏见,是因为确实有些 90 后在创业时的表现让大家产生了偏见,浮夸、失信,又或者盲目追赶创业潮流,不仅损失了金钱,还浪费了时间。

  而另一方面,90 后创业者更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消除偏见。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最初怎么想 90 后,但可以通过学习和坚持,用事实告诉大家:衡量创业者的不是年龄,而是能否能达成创业理想。

  陈歆怡:社会对90后创业者的看法褒贬不一。

  90 年的创业者,今年 27 岁,从大学毕业理论上也应该有 5 年了。如果一直坚定踏实地深耕某个领域,是行业的专家也是十分有可能的。社会上对 90 后创业的看法,有些人觉得 90 后创业是为了跟随潮流,有些人认为是自我解决就业问题,也有些人觉得是奋发自立。我觉得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可以理解。

  满足哪些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90后创业者?

  郭笑驰:一定要拥有跨越时间的能力。

  创业本身是调动自身已有积累,积累跟年龄是分不开的。年轻是一张透支额度更高的信用卡,但也意味着积累的欠缺。很多事情你上下求索,掉进坑里又爬出来,很可能那些有经验的人是因为见证过所以才能避免这个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比你聪明。

  你需要寻找到能够帮助你的团队、资本、资源,去验证规律。同样,与风投打交道,本身就是调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资金,以便到了一定的时间获得突破,如何跨越时间,是最不容易的。

  小北:衡量创业者的不应该是年龄,而是能否通过努力达成自己的创业理想。

  创业路上困难重重,达成自己创业理想最关键的就是学习和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事实证明自己能够做好事情、能够不被人骗,能够把创业和生活的节奏安排好。

  陈歆怡:有较强的执行力、会深度思考、善于领导团队、坚定的信念和魄力、懂得取舍和专注。

本文标题:80后和90后的区别-创业的80末和90后:离第一桶金很远也很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506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