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试论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

发布时间:2018-04-23 所属栏目:封禅

一 : 试论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

2008.5

体育世界学术

试论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

!姜小峰高鹏郭宏焘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为主线,用中国古代思想的具体理论来阐释其与武术文化的关系,为武术文化理论的科学构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武术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深受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哺育。从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术的最初表现形态先于文化发端的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某些初始形态源于原始武术形态。从而决定了武术文化必然与中国古代思想中诸如太极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阴阳说等伦理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1武术的原始形态形成为原始观念文化的滋生提供了素材人类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原始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蠢》)。在当时的条件下,“始祖”们的生存威胁来自于自然。从原始人类向自然作斗争时起,就标志着武术的萌芽。自然界当时对原始人类威胁最大的当然是野兽,在斗争伊始,原始人类还不会用工具进行抗争,而仅限于徒手或手持简单武器与兽斗。从而形成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用拳脚是不足以抗争野兽的。于是借用石器、木棒、骨器等普通工具以及使用火来与自然斗争。“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形成了观念文化。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形态表现为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而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即为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于是产生了神话及各种崇拜方式。远古神话中如:黄帝率六兽同炎帝搏斗,《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最尤作兵伐黄帝,黄帝及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述异记》中载:“轩猿之初立也,有尤兄弟72人……与轩猿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令冀州有乐名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以相抵……”。这些传说无凝是以人与兽斗的经历为素材而加工、想象的。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集体舞蹈即“武舞”是必不可少。《淮南子齐俗训》记载:黄帝时作“咸池乐舞”、尧时作“大章乐舞”。又据《淮南子缪称训》载“禹执干威,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眼”这种执盾斧的舞蹈,当属“武舞”,由此可见,原始宗教基本上是以原始武术为素材。

中国古代思想是建立在观念文化基础上发展的,而原始武术又促使了原始观念文化的发展。也可以说原始武术是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之一。在原始武术形态发展到今天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与作用。

2中国古代思想对武术文化影响2.1古代本体论对武术的影响

本体论属于哲学范畴,即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人们对万物本原的认识与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提出“太极说"、“五行说"、“道论”、“气论”等,它们属朴素唯物主义。

2.1.1“太极”说对武术的影响

-88-

“太极”说源于《周易》,据《易条辞上》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太极”是万物本原。

太极”说的哲理对中国的古代哲学、

文化、尤其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影响。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独具特色的拳种。太极拳的命名即来自“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中空图卷”表示“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天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圆。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因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观念的征象。

2.1.2“五行”学说对武的影响五行本来指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说明宇窗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于是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即“五行”说。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说是形意拳的哲学渊源,以五行拳为基础而相演生了连环拳,杂式捶等。形意拳以金、木、水、火、土作俯卖篮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动作朴实,左右互练,富有哲理。五行拳尊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演变。五行拳的相生关系为: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相克”意为相互制约、排斥,五行拳相克关系是: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炮拳破劈拳。由此可见,“五行”学说是形意拳理论之根基。

2.1.3“天人合一"学说对武术的影响"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统一的关系。武术理论统称“天人合谐”天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大自然,人应包括在内,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自身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是相通的,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武术传统练功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功力的目的。“少林八卦五行功”讲究练功方法随季节而定,春练肝、夏练心、秋练胃、冬练肺。还有各种仿生拳法如:猴拳、蛇拳、虎拳、螳掷拳、鹰爪拳等。这是以说明思想渗透在武术各方面。

2.2古代辨证法对武术的影响2.2.1“阴阳”学说对武术的影响

“阴阳”初意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用"阴阳'F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及相互关系。《易经》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讲阴阳对立,“一阴一阳谓之道”(《易条辞》)。

“阴阳”对立统一观渗透在武术中的体现一般在拳理阐释、技法原理、练功理论、技术原则等。最早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利胜之道的是庄子,他说:“且以功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由阴阳对应思想衍生了一系列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显藏、屈伸等;王宗岳《太极拳经》中指

《““天人合一”

二 :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文字 www.61k.com www.61k.com .htm
视频1 www.61k.com .html
视频2 www.61k.com .html

人类最早的学科——力学(建造房屋)、数学、天文学(农业播种收割提供准确的时间)
(起源的原因: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

【【中国天文学】】

【起源的时间】【内容】
1、 间接——从农业的起源来看:原始农业,不晚于距今1万年——证明:天文学则更早。(www.61k.com]
2、 直接——天文学实证

观象授时的人——知天——天命(后被儒家继承,文化)——圣人,统治阶层,王权(政治)
“知地者,智也” “知天者,圣也”

“居中而治”、“中原”、“中域”、“中国” ——“中”
测量太阳影子的表——南北子午线——正中时刻影子长短——回归年
表的作用:1、测定空间(中国古代时空观:空间决定时间,找到子午线才能找到正中时间)
统治者作为知天的圣人测天测时间,先测四方(表为中),而他所处的位置就是表的 位置,便有天下之中的概念——居中而治——中则稳
天下之中在何处?南北正中间夏至正午影长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这个天下之中在哪儿?就在嵩山。(北回归线没影子,越北越长)
中原:历代帝王必争的宝地。
中,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哲学)

官方色彩。禁止民间私习天文。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中,象形字,表。“允执其中”的意思是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表。“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如果你掌握好了这根表,四海穷困,那你也有好的命运。
《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帝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伏羲命令女娲,恭敬地观天,观测日月星辰,然后授时。
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记录,现在发现的十几万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记录,99%都是商王在做,只有极个别的大臣代王来做。
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颁告来年的政朔、历法,这个事情谁来做,王来做,只有天子来做。(宗教)

在中国的天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掌握着观象授时的特权,又被别人看作是与天可以沟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观,所谓“帝”的崇拜。
“帝”是作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会中,人们对于上帝的崇拜,实际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个至高的祖先,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种直系的血缘关系。“帝”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作为嫡庶的“嫡”来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

帝王死后,升天,要回归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以祖配天、灵魂升天。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 “取财于地,取法于天” “尊天而亲地”
要实现“取财于地”的目的,首先要祭天,有了准确的时间了,地上才能生长,等丰收了还要报天,有祈有报,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礼仪制度。(礼·人文)

“和”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阴阳”——距今5500年以前——不仅停留在阴阳的认识上,而强调阴阳的和谐

道家哲学
形成的基础:宇宙观(“无” “道”),天文、数术思想(太乙行九宫,北斗)

{ 天文学成为了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乃至科学观这一系列观念的起源。}

### 实证1 ###

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祭祀遗址中发现,距今6500年。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左右边是蚌壳放的龙和虎)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100米长度之内,按照正南正北的子午线摆设!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龙表示东方,虎表示西方。

北斗(用腿骨和贝壳摆放)——既有夜间对北斗的观测来决定时间这样的象征,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来测影这样的活动。
”天赤道“——天球的赤道附近的星观——二十八个星宿,古人把它们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每区都有授时,授时的主星不一样,所呈现的星象也不一样,东区就是东宫主要的形象就是龙,西区就是虎,南区就是朱雀,北区早晚有变化,早期就是鹿,到晚期是玄武。
“恒显圈”——夜晚观星,北极所在的北天区,所谓北极就是天上那个不动的点,所有星星都围绕着北极转,因为这个区域,终年不落入地平线以下。什么时候都能够看到。
恒显区域中的行星有一组星是最重要的,就是北斗。四五千年以前,比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北斗位置,更接近于北天极。可以围绕北极终日旋转,人们根据北斗的柄的指向来判断时间。
《周髀算经》
中国古代把这个表叫“髀”,“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 “髀者表也”
最早认识的影子就是人影。《史记?夏本纪》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以身为度”。
早期的圭表,它的长度都是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圭表制日。

在《史记?天官书》里面有很形象的记载,它说北斗的斗杓(音biao),也就是斗柄是指向龙头、龙脚,北斗的斗筲那部分,是枕在虎的头上,也就是所谓“杓携龙角,魁枕参首”。
墓葬刚好如此。

### 实证2 ###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的漆箱。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漆箱盖上画了二十八宿北斗和龙虎的形象。中央是一个篆书的“斗”字,在“斗”字的周围,书写了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称。在二十八宿的东西两侧,分别画了两个兽,一个是龙一个是虎。
虎的肚子下边,还有一个类似于火一样的符号。其实就是古人观象授时作为龙虎的地方的大火星,这个星星是古人观象授时非常重要的星星,它是决定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星星(实证1也有,只不过发掘的时候没有保存好形状)。日躔。就是这一年当中我看不到的这颗星的时候,是决定历法的一个标志,如同我们看朔望月的“朔”一样。这个天象是决定周期开始的一个标志。

这两个图像中间,相差了四千年,图像没有丝毫的差别。

墓葬的形制大家很奇怪,南边是圆的,北边是方的。天圆地方。(还有更深的含义,时间关系没说)
三个殉人,东西北三边。不仅表示墓主人身份。“分至四则”。

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是四个思想标准点。
最东方——春分,西——秋分,南——夏至,北——冬至。
商代甲骨文里面有记载分至四神。
《尚书》的第一篇《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分命羲仲,宅堣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申命和叔,宅朔方”。这里的“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和羲和的名字都有关系,古人就认为这是指羲和的四子,这个传统在《山海经》里面也可以看到。
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楚帛书,把掌握“两分两至”四神就看成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分别有四个居住地。

这个墓里北边的殉葬人骨头像所指的方向,正是濮阳当地所能看到的、冬至那一天的日出位置,正好指向冬至那一天日出的方向。

南边没有,但是在相隔100米不到的最南边,有一个殉葬人。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墓主人截掉了他的小腿,用来摆放墓葬的北斗的斗柄,作为周髀的“髀”存在。还有文化意义和文献学的意义,没深谈。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我们说从最北边的墓主人的墓葬到第二组摆放的龙、虎、鹿、鸟、蚌壳的遗迹(四象,表现墓主人升天),再到第三组,人骑着龙在天上遨游(墓主人的灵魂已经升上天),这三组遗迹表现了什么?表现的就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宗教场景。所以最北边的墓葬,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南边的第三组图表示的是墓主人升上天国以后的天上世界。实际表现的是天地两界,而中间是一个升天过程。这升天的过程是不允许有阻碍的,所以南边的夏至神就只能放在最南端。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很有意思!)

长沙马王堆的汉墓。类似于“T”字样子的漆画。讲的就是人、地和天的两界,最下层表现的就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上边就是天上的天国,中间表现的墓主人乘着两条龙升上天界去。
《尚书》里面表现得非常清楚。

墓主人是当时的一个统治者。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王权特色、官营特色的特点去考虑。
北方的墓葬里面展现的就是他生前观天文授人时的职务、职守的特点,把整个的宇宙都随葬自己的墓葬里面。
猜测:颛顼?文献记载,历史上颛顼帝就是一个天文改革家,一个历法改革家,一个宗教改革家,死了以后,乘龙而达至四海。

### 总结 ###

古人在6500年以前对于天的观测,已经学会了:
观象授时;
夜晚——把星区已经划分成北斗所在的中区和二十八宿所在的四公区,建立起一套基本的天文体系;
白天——立表测影,准确的方位,精确的时间体系,两分两至,原始的历法;
对天和宇宙的想象——所谓盖天说,天圆地方,而且有了对这种宇宙理论的进一步描述和解释;
原始的宗教观,灵魂升天的观念,“帝”的崇拜的观念;
四至的观念;
王权的基础,传统的政治观。

此时已经非常成体系了!!!!!

这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它构建起了一个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的知识背景。

【现今借鉴】

第一,文化都是传承的。只有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知识才能够有能力来鉴别今天的是非;有助于解读中国的文化。
第二,中国独特的宇宙观的借鉴意义。宏大。关心大的格局,这种心胸和眼界是非常开阔的,这种开阔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如果包容了,就不能冲突,就要和谐共存,就造成了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他的能力非常有限,改变自然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怎么办,只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天地和谐共处。
· 为政之道——顺时施政;
· 中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宇宙,各个东西都可以共存,心是火,肝是木,木生火,所以要把肝的气充足了,心就好了,所以从一个宏观的架构中进行调节,是包容的,阴阳平衡、协和,就没有病。(这一段,在红楼中也提到过,秦可卿生病,请了中医治疗,曹雪芹描述的很详尽;另外,让我想到心理学里面关于跨文化的研究了,里面谈到东西方人普遍的思维方式的区别,东方对矛盾更包容,而西方相较更极端)
第三,直接受中国传统宇宙观所影响的哲学体系就是道家哲学。(>_<不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后讲到现如今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不过100来年,比起人类已有的三百万年历史,是微小之末,但却已经把地球积累了多少亿年的资源几乎耗尽,人类发展的空间似乎很狭小了。
(从前,人类发展的很缓慢,如今正急速地增长,其实这里面有利有弊,或许从微观上看,是个人是有利的,但是从宏观来讲,或许就不一定了吧,这样也更加说明,古时中国文化的宏大性。)

--------------------------------------

讨论:

1、 天文系统地发展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其中可能也会有不同历法规则间的冲突。

2、 这里提到中国上古的历史,其实史书中没有具体的记载,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关于尧舜的记录,全部都是战国文献,就是夏朝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出土的文献里也没有记载,反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确切的说法,这就让人怀疑是否是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证明自身血统而编造出来的(没记错的话,这个问题似乎是在《中国大历史》那本书中也提到过)。这也引申出一个可能,就是”人们会让一些古代的圣贤来充当历史上的某些制度变革或者一些事件的代言人“。

3、 这段直接摘录了。“绝地天通”既是一个天文改革,也是一个宗教改革,它实际上断绝了天地之间的任何来往,什么人可以沟通它呢?只有巫,只有巫有这个权力能够往来上下,如果巫是一个无权的基础,王就是巫席集团首领,把这样的活动垄断了。这个东西后来一直发展到夏,在甲骨文和西周的经文里面反映得非常清楚,甲骨文里面,王向上帝祈求,王虽然都是上帝的直系子孙,不能直接向上帝请求,他要告诉他的祖先,让祖先去转达,这个祖先其实就是人们认为能够上下天地的巫的性质的人物。人王死了以后可以置将,可以上下天地,人王没有资格直接向上帝对话,必须通过第三方去转述;到西周还是这样,西周青铜器铭文里面讲,上帝要赐给王一些长寿、厚福、丰年这样福禄的事情要通过巫来授,上帝也不直接给,上帝和人王是不对话的,一定要有中间传话的东西。这个制度恐怕就是在颛顼绝地天通里面公开使用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历史上把它称为宗教改革。

4、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不仅有“盖天说”,“浑天说”,还有“宣夜说”。
相对来说盖天产生得早一点,宣夜说其实产生得也很早,宣夜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无限的宇宙论。没有一个假想的天壳,说天是无限的,是没有壳的,日月星辰都是飘在空间,由气推动着它们走。这是一个非常进步的宇宙论。但是它没有办法通过一个模型来表现。只能想象,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传播,所以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了。
浑天是把宇宙想象成一球,这个球一半是水,陆地就飘浮在水上,是这样的宇宙模型,但是如果用这样的宇宙模型去解释日月星辰的变化,就比较困难,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人们直观看太阳是从水里面冒出来,又从地下落下去,按照浑天家的解释,这种纯阳的太阳必须得从水里冒出来,第二天又得从水下渡过,回到原来的位置,再从水里冒出来,这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是不可能接受的,一个纯阳的东西怎么能够进入水再回过来,阴阳不就失调了?这是不可能接受的。
而盖天家就避免了这样一个在哲学上解释不通的现象,它认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平移运转的,不是东升西落的,就像拉磨似的,是水平运转的。你看不见它,是因为它的平移远了,超出你的视野范围,所以它就呈现黑夜,它进入了你的视野范围,就呈现白天。
道家哲学是不是产生宣夜说,有学者这么主张。但是我们在最早的战国发现的竹简书,看到的对于道家思想形成的解释,还是来源于盖天说。它的宇宙观是一个虚悬的“无”的宇宙观,并不是一个无限空间的观念,就是一个纯粹的思辨模式,这种思辨模式从物质到水,“水”是五形中元素式的水,到数术的“一”,再到“无”,我们现在可以很清楚地追溯出这样一个思辨的逻辑:从“有”到“水”到“一”到“无”这样的思辨模式。现在有明确的材料能够证明一点,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道家思想都是盖天的东西。

三 : 中国人的酒桌文化:酒为政治而生,自古为官方把控

心理导读:12月17日,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重后果,被中纪委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由副省级降为正局级。在中国官场,喝酒敬酒是门大学问。为什么领导敬的酒,拼死也要喝?这种强制与胁迫何时产生,又是如何蔓延到全国的?——中国心理健康网



01劝酒与逼酒 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

酒有悠久历史 劝酒自古有之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度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政治语境下的强制性劝酒案例,有些妙趣横生,但也有很多案例异常残忍,让人毛骨悚然。

打杀胁迫 劝酒的极端

三国魏晋时期,中国喝酒风气很盛,而劝酒风气更盛。《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欢喝酒,更喜欢劝酒。每次召集军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闷。谁不喝,就打谁一百军棍。下属曹豹不会喝酒,张飞大怒,要打他一百军棍。众人求情,张飞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相对于张飞,刘表算是比较温柔的,曹丕在《典论》里记载,刘表大宴宾客时,身边放一根长木棍,木棍的顶端安放一枚长针。如果哪位宾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觉,他就拿针扎人家屁股,扎醒后命其继续喝。

如果说张飞、刘表的劝酒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曹操、孙权等人的劝酒就有了很强的政治含义。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相比曹操,孙权也没好哪儿去。在一次宴会上,孙权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装喝醉,倒在地上,当孙权要离席的时候,他爬起来就要溜。孙权大怒,拔剑就砍。要不是身边人拉住,虞翻的脑袋就落地了。

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后来在东晋担任大将军的王敦偏不信这个邪,无论美女怎么劝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犹豫地连续杀了三个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02酒是政治液体 本就是政治统治的道具

酒为政治而生 自古为官方把控

上文提到的极端劝酒案例多发生在政治语境下。因为从被发明那一刻起,酒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液体”。酒具有让人亢奋的性质,在远古时代属于奢侈品,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合。古时候,酒被誉为通神之物,属于“圣液”,与国家大事紧密相连。作为超自然的之物,酒一开始是给祖先、神仙享用的。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们饮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厉禁止酒会、宴饮,违令者处死。

中国的礼仪很多源于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很多礼仪就是来自酒文化。《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严格规定,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在原始社会,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多为巫师,权力很大。后来演化出了“祭酒”等官职。最早有关饮酒的礼仪与规定是出自帝王家,有着极强的政治含义。酒一开始就被统治阶层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礼仪,以便让统治更为庄严和牢固。所以,酒的生产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惯例是,高度垄断酒类的生产、销售、拥有、使用等。每个朝代都有管理酒类的机构,被称为“酒政”。周有酒正、汉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唐宋有良酿署。未经官方允许,私自酿造、贩卖酒类会受到严厉处罚。直到现在,中国还有一个叫做“酒类专卖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就是为什么当代中国会有“国酒”、“国宴用酒”等专称。茅台之所以被赋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义,与中国历代政府对酒类的管理与控制传统有关。

政治统治的道具 并非大众饮食文化

现代人谈到的酒文化更多是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酒文化与饮食文化并没有关系。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祭祀、庆典等礼仪结合紧密,是属于皇家与当权者的上层文化。酒的稀缺性与神秘性,为各种仪式做点缀,用庄严与宏达的场面诠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在集权的君主政体下,权力高度集中,得到权力的一方极为恐惧失去权力,于是便编制了各种礼仪,举办各种活动,以便维护自己地位的正统与神圣。

由于国家政权对酒的高度垄断,所以早期的饮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动的内容之一,并非现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资源,唯有皇室与贵族才可以享有。而皇室与贵族的宴饮行为多披着政治的外衣。酒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所以酒文化一开始就与政治相融合。饮酒礼仪的庄严,形式的高雅,场面的庄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从后期演化出来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状大小无不象征着权威。

酒文化的扩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慢慢自上而下渗透。统治集团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会各阶层蔓延,影响深远。从最初的政治统治道具,到普通大众的消费品,酒与酒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深入到中国人心中。可以说,当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过来的,有着政治强制性的阴影。这是中国酒文化与其他国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区别。

03宗法与权力 高度异化的人际情感

从家到国 家庭伦理不过是政治的预演

上文指出,酒文化源于政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政治统治的道具,后来下移到社会普通大众生活中。这个过程极为漫长,但也影响深刻,最终高度异化了中国人的人际情感。在中国,除了皇家法律系统外,社会与家庭的伦理和礼仪也具有高度的强制性。宗法社会下,每个人在家中、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等级来区分,社会上并没有平等的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是不对等的,所有不对等的关系之间一旦互动,就会产生强制性。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都是这样。

所谓“国家”不过是“家”向“国”的延伸,“家”是“国”的迷你版。两者不过是换了身衣服,内核还是一样的。国家讲究的秩序与原则,反映在家庭里,就是家庭伦理与礼仪秩序。普通百姓的酒桌文化不过是宫廷、贵族酒桌文化在老百姓身上的体现罢了。酒文化带来的规则与礼仪,折射了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整个社会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传统社会的酒文化与人的身份、地位、权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始终闪烁着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

席位的秩序,器皿的多寡,摆设的位置,与当事人在社会上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完全吻合。家庭酒桌上森严的等级,以及严格的长幼尊卑,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事人的血统、地位、权力。其中隐含着当事人对食物占有的顺序、数量、权力的多寡等。在家庭中坐错位置,是极为严重的失礼行为。很多人在步入社会之前,要通过家庭环境反复演练,直到完全明了其中的规则,以便进入社会后,都能够对号入座。这些都是潜在的规则,所有人都遵守,但全都心照不宣。

政治潜规则 蔓延到社会各角落

家庭规则与社会规则合流,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政治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告诉我们,人要时刻守规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乱说话,不可乱做事,不可乱动,不可乱想。人在踏进社会之前,已经被这套思想完全禁锢了。“规矩”与“礼仪”的背后是不平等,是专制权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

你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面子是典型的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别人的权力与地位。这种观念深入社会所有的阶层,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国血脉深处,时刻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面子的权力属性在政治潜规则中尤为明显。宋仁宗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在包拯手下当差。有一天,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拯很高兴,请同僚们喝酒。王安石与司马光坐在一块,但二人平日里都不喜欢喝酒。因为顶头上司包拯劝酒,所以司马光硬着头皮喝了几杯。当包拯给王安石敬酒时,无论他怎么劝,怎么说,王安石就是不喝。这事把包拯弄得极为尴尬,当场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王安石作为下属,竟然公然违抗自己。这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但王安石却违法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潜规则。

04劝酒文化是糟粕 解决应从体制着手

劝酒文化 毒害社会风气

在当代中国,劝酒文化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而越来越严重。越是靠近政治权力的地方,这种风气越严重,反而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这种风气相对弱一些。如,河南、西安等传统政治中心,以及北京及其周边的东北、山东、河北等省市地区,劝酒、逼酒的风气极为盛行,因为逼酒构成刑事犯罪的不胜枚举;江浙岭南一带,劝酒风气相对弱很多。

与古时候一样,现在的敬酒、劝酒也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多发生在官场、商场。酒桌上的劝酒、敬酒、罚酒把人际关系搞得极为复杂,处处险象环生。为了混迹这些酒场,中国人练就了虚伪、阴险、狡诈的应对手段,做出了很多极为庸俗的行为。很多人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原本简单的人际交往,因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复杂难测。

现在意义上的敬酒与罚酒,政治强制性弱了,但却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习俗与习惯。敬酒成了对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成了习俗,人们也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为社会规则。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碍于所谓的习俗、习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整个社会风气因为这种敬酒、劝酒的习俗,搞得乌烟瘴气。

是经济政治行为 应从规范上梁开始

即便是当代中国,酒与酿酒产业依然是政府把控的产业。当代酒文化有着政治的烙印。改革开放之前,酒还是奢侈品,要凭粮票领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才慢慢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为普通的消费品。由于需求旺盛,中国酿酒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头号产酒大国。很多地方将酿酒当场支柱产业,如中国最为贫穷的西南地区占据中国白酒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从世界范围看,文明程度相对高的国家,酒的市场占有率则相对低,所以中国的酒产业折射的是中国现代文明的落后。

酒的消费与酿造一样,也有政治烙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饮酒风气,是从体制内蔓延出来的。体制内出于政治活动的考虑,有特供酒。酒一直在“三公”消费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体制内的喝酒、劝酒、逼酒与古代没有区别,是强制性的行为。再者,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行为与政治有着难解的关系。当代的酒文化更多是从官场到商场,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一路蔓延下来。

结语

当代劝酒文化是传统社会酒文化的变体,是强制性的政治行为内化到普通大众心中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或曰一种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体”身份还在,酒桌的“权力场”还未消除,敬酒劝酒的习俗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四 : 封禅与古代帝王治国(图)

作者:柳东缘



中国古代的祭天由来已久,人类面对璀璨的繁星、穿梭的日月、风雨雷电、浩瀚的宇宙,人们觉得上天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灵。为表示对上天的敬畏,感谢上天 的庇护,历代帝王都要举行祭天活动,因此祭天乃国家大事,视为最重要的国家大典,而规模、声势最大者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拜天地而举行的盛大活动,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

封禅

泰山封禅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说三皇五帝时代已有之,其中包括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等。据《管子·封禅篇》,“古 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管仲)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泰山支脉,新泰西南刘杜镇附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 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在今泰安市区南四十里)。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 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

到了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当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登山封禅,封禅便成为无比隆重的盛 典,至唐宋仪礼臻于完备。自宋真宗封禅之后,祭天告地的大型封禅仪典就此不复存在,帝王来泰山也只举行祭祀仪式。到明清两代,每年的祭祀活动在京城附近,

封禅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还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班固认为:“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在古代,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资格到泰山之上告祭天地的,必须是易姓而起或功高德显的帝王,还要有天神赐予吉祥的“符瑞”,两者齐集,他才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

明清两代的祭祀



到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的祭天活动都在天坛举行。

到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的祭天活动都在天坛举行。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到十八年(1406-1420年)间,与紫禁城同期兴建,起初叫大祀殿,当时祭天祭地都在这里,又叫天地坛。明朝嘉靖皇帝认为 天地合祭不合古制,他于嘉靖九年(1530年)决定,在北郊安定门外另建地坛,在东郊朝阳门外建日坛,在西郊阜成门外建月坛。原来的天地坛经改建扩建后, 改名为天坛,天地坛主体改建为祈谷坛,从此天地分祀。

孟春祈谷。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孟春正月上旬皇帝要亲自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为百谷求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祭的时候,主祭皇天 上帝,配祀帝王的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之神。皇帝举行祈谷典礼时,要于前一天去祈年殿后边的皇乾殿上香,次日在祈年殿举行正式祈谷大典。

冬至祭天。冬至那一天是祭天的日子,皇帝率大臣在冬至日要来祭天,拜谢皇天上帝。《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皇帝登位按惯例例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此外遇有册封皇后、太子等皇家大事,或自然灾害、外虏入侵、罪臣反叛等国家重大事件,皇帝或亲自 到天坛,或派遣亲王恭代赴天坛举行有关告祭仪式。当然如果遇到天气久旱无雨的时候,有时也要在这里临时举行祭祀求雨仪式,祈祷上天降雨盼望解除旱情。

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进天坛西门内的斋宫实行斋戒,即不见妇女,不食荤酒,不听音乐,以示对上天虔诚。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祭天典礼在黎明开始,皇帝从中层平台走到上层天帝牌位前下跪上香,然后返回中层行三跪九叩大礼,再上去跪献玉帛,又上去三次献三杯酒,每次都要一跪 三叩。这套礼节,还要在两侧配享的祖先牌位前再重复两次,最后率领陪祭群臣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撤供,将供品送进火炉中烧掉,以示由神灵带回天上享用。 这样算来,皇帝祭天时,要由中层平台至上层往返19次,下跪31次,叩头66次。

属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

五 : 政治教案-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活动课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在封建社会,世界各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但世界各地的科技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要比中国晚得多。在最初的几百年间,连绵的战火不仅把古代欧洲的城市化为废墟.而且毁灭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加上基督教的摧残,欧洲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此相反,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在唐代时,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就多达五六百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极为辉埋的一页。

科技发明和文艺瑰宝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约。它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北宋,我国已在航海方面使用指南针。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侯,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北宋时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昇的发明晚400多年,火药也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的,唐代己能制造火药,北宋时就能利用火药制造火枪,南宋时发明了火炮。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等原料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数学十分发达。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第一人。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天体位置计算十分高明,历法应用约规模之广、延续时间之长为世界罕见。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一一地动仪。中国的蚕丝织品,长期令西方人羡慕不己;中国的瓷器早就名扬天下,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中国铁器的产量和质量都令西方望尘莫及。中国的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所瞩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了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0;&#0;《本草纲目》。中国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也十分发达.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在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留下了极为精美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和栩栩如生的彩塑像30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

O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文章.参观历史博物宫、科技展览等,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

O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接下面列出的四个方言的内容,准备有关一个人物、一本作品、一个景观、一项发明的材料,在全班宣读、交流。

·司马迁、王充、张衡、华伦、王羲之、祖冲之、李白、玄奘、苏轼、徐霞客、李时珍,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论语》、《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神灭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农政全书》、《红楼梦》,这些作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赵州桥,这些景观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有什么作用?.

O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内容,写成文字材料,配上图画,搞一个小型展览。

.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试论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9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