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廖仲恺何香凝墓-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20 所属栏目:传统文化

一 :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掩映着一座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合葬墓。这座廖仲恺何香凝墓葬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名恩煦,广东惠阳人。早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依照她的“生同寝,死同穴”愿望,将其遗体与廖仲恺合墓。

其子: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其女:廖梦醒,1904年生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司副司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中山植物园西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成”。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后亦归葬于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墓前有华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阶面上祭台,台后有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前“前湖”,水聚天心

坟正对着紫金山的龙头,墓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过那是一个更远和更高大的地方。从陵园门口,到陵墓还有一条长长地路,暂且称为神道吧,坡度很大,但没有修建台阶,两侧是高大的松柏,和中山陵有比较相似的地方,但规模没有中山陵那样的大,与谭延凯墓、邓演达墓都有相似的地方,或许民国时代的墓地修建都是这样的风格吧。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后来龙

 

墓穴是一个高高的圆顶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墓地习惯,这一点可以从明孝陵、中山陵、邓演达墓、谭延凯墓得到佐证,都是这样的做法。高高墓碑上刻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夫妻两个人合葬符合中国的传统。传统中,老人去世,都是夫妻合葬的,但伟人比较例外,据说以前皇后假如在皇帝之前去世的,还有机会和皇帝合葬,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可能晚年会被送到一个寺庙里渡过晚年,但也不能与皇帝合葬。中山陵上只葬有孙中山先生、谭延凯墓和邓演达墓里面也就是本人。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前岸山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附: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经过(摘自小憨博客)

1971年9月初的一天,江苏省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在南京市西康路33号开会,研究何香凝副委员长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事宜。我当时是南京市城建局的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听到会的全国人大行政管理局一位姓王的同志介绍说,何香凝副委员长自夏天以来,病情加重,几次呼唤“周公、周公”。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来到她的病榻前,问她老人家有什么要求。她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是不火葬,去南京,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周总理答应了她的要求,并指示为何香凝准备棺木。江苏省革委会要求我们南京市城建局做好何廖合墓的准备工作,随时听候北京的通知。当时省里为此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省革委会机关的一位负责人盖其昌任组长,我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立即与市政公司革委会樊忠副主任到廖墓实地勘察,了解情况。

廖仲恺先生的墓地位于南京东郊中山陵园植物园西侧,占地约20亩,有碑亭、石阙、平台、葬穴等,依山而筑,设置朴素,布局对称。墓穴前竖有高大石碑,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廖仲恺的遗体最初安葬在广州驷马岗。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把廖墓迁到南京中山陵附近。廖墓的选址、设计和营造拖了10年之久。1935年9月廖墓建成,并举行了移葬仪式。

为了做好何香凝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墓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廖墓中的棺木位置,据孙中山先生的老卫士范良介绍,棺木在墓穴底层,我们组织市政公司工人从墓北侧向地下探挖,挖到廖墓底层,发现并没有棺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提议,也许附近的老住户会知道一些具体情况。果然,我们通过细致查访,终于从当地的老农那里得知,棺木就在墓穴中间。据此,我们组织人对打开墓穴做了相关的准备。

这一基本情况弄清之后,又由省基本建设局的一位军代表和南京市市政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专程赴京,向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廖承志请示何廖合葬的有关事宜。如关于何廖合葬两口棺木并列安放问题,是否先把廖棺向右侧移动几十公分,以便两口棺木并列于墓穴中间。还有碑文的问题,具体文字由谁来写。廖承志说,两棺的安放,如果墓穴内的空隙较大,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

为了确保合葬时的工作顺利进行,经省革委会请示北京,把何香凝的棺木规格尺寸告诉我们。市政公司安排人按规格先做了一个代用棺木,从车上抬下来,不落地,直接抬到墓地,经过多次试验,直到熟练为止。

何香凝于1972年9月1日病故,终年93岁。根据遗愿,追悼大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送灵。邓颖超、刘斐、朱蕴山等以及何香凝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等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运到南京,江苏省、南京军区及南京市的负责人许世友、彭冲等到南京站迎接并护送到廖墓,在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市政公司的工人师傅从专列上把何香凝的棺木抬到专车上,送到墓地后直接抬入墓穴内,安放好后,又用钢筋混凝土封好墓穴。

何廖合葬后,国务院机关行政管理局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位老石工,由他与南京的石工师傅共同研究重新雕刻何廖墓碑。为了保证石碑的安全,南京市的领导指示在不放倒石碑的情况下,去掉原碑文,再雕刻新碑文。市政公司按照廖承志同志的指示,先请照相馆把原碑文照下来,然后再按同样大小的字形雕刻。

碑文为:

廖仲恺(一八七七年———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九年———一九七二年)之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碑文终于圆满完成

二 :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汉族,今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人物简介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

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

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20世纪初,何香凝和廖仲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从事辛亥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

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

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

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

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

1924年,前后协助孙中山制定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促成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支援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她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3大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她极力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她团结国民党的民主力量,组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她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而特殊的贡献。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

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

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

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3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

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她还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何香凝的画作讲究立意,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她的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德,人格的生动写照。她的作品造诣高深,是中华民族画菀中的瑰宝。

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与仲恺农校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一家四口为纪念廖仲恺先生,何香凝于1925年10月5日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上提议设立仲恺公园和仲恺农工学校。后来因种种困难,仲恺公园设有建成。仲恺农工学校于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

仲恺农工学校,位于广东土敏土厂(水泥当时叫土敏土)旁边,广东土敏土厂建于1970年,是我国当时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一家水泥厂。该厂至今依稀可见“财政部直辖广东土敏土厂”字样。1917年、1923年孙中山曾两度迁和广东土敏土厂,把该厂作为大元帅府,这两次廖仲恺都是担任财政部厂。因此,何香凝把仲恺农工学校的地址选在广东土敏土旁边,也就是孙中山大元帅府旁边。200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18号,而仲恺农工学校(今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24号,两地仅相隔3米。

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在广州去世后,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纪念廖仲恺先生筹备委员会,何香凝为主任,委员当中有蒋介石、李济深、许崇清、陈树人、古应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廖仲恺逝世纪念会”上说:“廖先生曾说中山路有无限之希望,又说中国蚕桑日渐退步,非提倡蚕桑不足以挽回利权。因此,我们现在发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纪念公园及农工学校,所以留纪念,而发展农工,现在举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学校用地问题,因广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难,后经何香凝四处奔波,在广州土敏土厂旁边征得潮田旷地,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用地。因廖仲恺生前担任过财政部长兼农民部长、工人部长等职,积极执行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被称为工农群众运动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学校定名为仲恺农工学校。捐款支持仲恺农学校的有香港罢工委员会、国共合作建立的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广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侨胞以及广州以外的国内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校长、以后挂名校长达15年之久。何香凝当时的职务:1925年10月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以后又担任民国党中央妇女部长。1926年1月,何香凝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仲恺农工学校曾聘请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为校董会董事长。国民党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经为仲恺农工学校的校舍题字。仲恺农工学校开学的时候,先设二个班,一班为三年制本科,一班为一年制实习科。

2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编印的《本校概览》介绍:1927年开学“决议先招蚕科二班,一班程度较浅,注重实验,毕业期限一年,名为实习科。以略识书算之农家子第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给,并月给津贴三元。使其毕业后,有相当技术能深入民间而领导(蚕种)改良工作。其次则招收高小毕业程度入学之蚕丝本科一班,自负学费,自备膳费。三年毕业。注重实验,而兼授以学理。管理务求完密,训练务求精严,冀养成勤慎耐劳、有真实常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走向失败,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何香凝在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但南京、广州已开始清共,广州共产党人纷纷逃往武汉。武汉还维持着国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发表电声讨了在上海清共的蒋介石。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何香凝在武汉打电报给国民党广州当局,决定辞去在广州当局的兼职,但又请求广州当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恺农工学校。电报上说:“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广东政府诸委员证鉴:香凝现决辞政治分会及省政府委员职,特此电达。惟有所请求者,仲恺农学校经费望予维持。“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清共反共后,何香凝避居庐山,表示不参加当时政治,实则抱消极观望态度。
1929年,上海许多当时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为支持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慨然泼墨赞助,捐集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公开售卖,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于1929年9月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几个月间,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避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3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建成了机蚕丝工场。规模虽小,但有广东丝业界最先进缫丝机36台,每月生产优质蚕丝200多斤。
从1927年起,15年内培养了一些抗病优良蚕种,其中包括“仲字1004号”、“仲字1006号”两蚕种,在珠江、长江流域的蚕区推广。抗日战争期间,广州仲恺农工学校搬迁至广东南海县西樵官山,以后又四次搬迁,在广东北部山区,度过艰苦岁月。

1946年,何香凝多次发表文章声援共产党,声讨蒋介石,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也早已参加共产党当局关系紧张,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也濒临破产边缘。30年代国民党曾把朱执信、廖仲恺并称为先烈;此时广州的执信中学声名很好,而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则面临破产。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国民党南京中央的信中说:仲恺农工学校,及专纪念仲恺先生设立于广州河南。十数年来,由香凝担任校长。自愧能力及经济支出绌薄弱,虽未能大有发展,而一切经营维持颇费苦心,历届学生多有造就。回忆二十余年创立之始,设立校董事会,由香凝亲自募捐,奔走于海外及国内戚友间,拙作画品卖得款项不少,由此奠定基础。本校产业、仪器、图书、什物等,皆自行购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重之一,当能洞悉情形。抗战期间辗转逃亡内地,香凝到曲江之时,以老衰多病未能担任该校长职务,遂改为省立学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会因管理校产之故,并未解除其职责也。
吾党先烈之纪念学校,岂止仲恺学校一间,而独贫贱仅留片瓦之仲恺学校则受摧毁。从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恺学校已濒临破产。以后,何香凝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仲恺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仲恺农工学校又得到发展,改名仲恺农样。“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冲击,曾改名为实验农场。20世纪80年代初,仲恺农校骏马属国家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仲恺农校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纵观仲恺学校历史,广州仲恺农校比起广州执信中学来说,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天,广州执信中学和广州仲恺农业学院,都属于国家培养人材的学校。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革命事迹

黄花岗起义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3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3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四一二”到建国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3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寇不抵抗,对共产党进行镇压围剿,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1935年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宫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1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首诗愤怒地抨击了蒋介石及其军队不抗日的卖国行径,并表示了自己愿作巾帼英雄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包裹中附寄的续范亭的对联为: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全国政协一届会议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起
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何香凝借续范亭的这副对联,把蒋介石(名中正)喻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厕所怪石,可谓是酣畅淋漓!
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艺术作品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作品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和“一·二八”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作品《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美术馆介绍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美术馆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动工,一九九七年四月建成,四月十八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它是中国第1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它座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3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我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为艺术家和艺术观众、鉴赏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华侨城文化旅游景区一流环境相融合。以舒适、典雅的环境氛围,鼓励人们问津艺术、座谈作品、聆听讲座、参与创作;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表达,搭建海内外美术界与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之间融为一体,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先生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宽广的广场,与中国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相连接,是人与人交流、活动的生活化空间,也成为该建筑的前奏曲。通过十几个宽大的花岗岩台阶和二十余米长的人行天桥,将参观者1步步引入了馆内。整个建筑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外观凹进的墙面与凸出的玻璃盒子形成强烈的对比,长长的狐形墙面上开出长方形的洞口,墙后数十株竿青翠竹随风摇曳。进入主展厅之前,设计了1个四合院式的中庭,中庭的南北中轴线与人行天桥和主展厅的中轴线相吻合,使该院成为重要的过度空间。中庭三面采用大面积的木棂窗门,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在简洁、朴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散发出现代感。

室内设计充分借用外环境的优美景致,当参观者欣赏二楼的展品后,拾阶而上三楼,楼梯的正前方,通透的大玻璃将民俗村的石林借进来,宛若一幅活的山水画。

“天井”中庭,不仅洋溢着东方庭院的逸趣,且使室内、室外互相呼应,从而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效果。

公共大厅等处的屋顶使用了玻璃天棚。在天棚下,游人可见蓝天、白云,通过阳光的照射,建筑映照在地面和墙体上产生的光影,增添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美术馆参观须知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

1、进入美术馆参观需持门票、请柬或有效证件。
2、参观门票20元/人,半票10元/人,一经售出,概不退换。副券自行撕下无效。
3、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包括武警)凭身份证、残疾人证、军人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免费入馆参观。
4、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参观,凭单位证明,可提前预约,享受免费入馆。集体参观,若需讲解,要提前预约。
5、实行每星期五免费开放日制度(节假日除外),公众可免费入馆参观。
6、严禁将宠物、饮料、食品、易燃易爆等物品带入本馆,大件提包、行李请存放在存包处,现金及贵重物品自妥善保管,馆内严禁吸烟。
7、参观展览,请保持安静,勿大声喧哗,严禁触摸展品,展厅内严禁拍照。
8、爱护公共环境,请勿乱丢纸屑、随地吐痰。
9、为维护高雅艺术场所的高雅形象,衣履不整者,谢绝入内参观。
10、为了加强管理和确保安全,保证参观质量,维护参观秩序,本馆将在免费开放日的参观人流高峰期间实行分时段、限量参观的方式,请大家予以配合和谅解。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相关资讯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作品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2003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廖仲恺、何香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在20世纪初叶,他们追随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鼎力协助孙中山,为推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暗杀后,何香凝继续维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其子廖承志在革命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廖承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祖国的团结统一事业,为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一家两代,紧跟时代潮流,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前仆后继,殚精竭虑,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该馆陈列有廖仲恺、何香凝和廖承志各个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照片、文物、资料和诗画等共达600多件。陈列内容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寻求救国真理,追随孙中山,献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业;第二部分,协助孙中山进行反袁、“护法”斗争,阐发和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第三部分,坚持3大革命政策,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第四部分,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第五部分,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团结统一而努力;第六部分,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革命爱情

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何香凝的爸爸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妈妈给她缠上,她等妈妈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爸爸,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爸爸器重。
廖仲恺的爸爸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1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爸爸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1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人物评价

何香凝:何香凝-人物简介,何香凝-与仲恺农校_何香凝简介何香凝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1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妈妈。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何香凝先生赠苏新民先生诗句手札
作为妈妈,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何香凝简介_何香凝 -艺术创作

靳尚谊油画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香凝肖像》
擅作花鸟,偶作山水
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

代表作品

《山水》
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何香凝亲笔手书的孙中山遗训“天下为公”
遗作展览
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人物轶事何香凝亲笔手书书孙中山遗训:“天下为公”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
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为中国第1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
何香凝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体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建筑风格极简朴素,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体现着现代感,更体现着何香凝一生的品格。美术馆建筑共三层,设有主展厅、副展厅、咨询厅、贵宾厅、多功能报告厅、藏品库、画室、美术培训中心、裱画间以及咖啡厅、书店等配套设施。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并以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的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注重交流、介绍和推广中外当代艺术。
建馆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作为何香凝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的公共艺术机构,创立了以“何香凝艺术陈列”、“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为核心的学术品牌。并于2005年成立了以整合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OCT当代艺术中心”。
为推动何香凝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何香凝美术馆以积极而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已在中国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当代性、学术性和知识型美术馆的形象,并逐渐将其影响力辐射至国际。

三 :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掩映着一座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这就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合葬墓。这座廖仲恺何香凝墓葬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名恩煦,广东惠阳人。早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遇难。

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廖仲恺殉国后,继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依照她的“生同寝,死同穴”愿望,将其遗体与廖仲恺合墓。

其子: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其女:廖梦醒,1904年生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司副司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中山植物园西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墓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碑阴刻“亲爱精成”。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过月台至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朝墓神道柱。

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后亦归葬于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墓前有华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阶面上祭台,台后有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前“前湖”,水聚天心

坟正对着紫金山的龙头,墓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过那是一个更远和更高大的地方。从陵园门口,到陵墓还有一条长长地路,暂且称为神道吧,坡度很大,但没有修建台阶,两侧是高大的松柏,和中山陵有比较相似的地方,但规模没有中山陵那样的大,与谭延凯墓、邓演达墓都有相似的地方,或许民国时代的墓地修建都是这样的风格吧。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后来龙

 

墓穴是一个高高的圆顶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墓地习惯,这一点可以从明孝陵、中山陵、邓演达墓、谭延凯墓得到佐证,都是这样的做法。高高墓碑上刻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夫妻两个人合葬符合中国的传统。传统中,老人去世,都是夫妻合葬的,但伟人比较例外,据说以前皇后假如在皇帝之前去世的,还有机会和皇帝合葬,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可能晚年会被送到一个寺庙里渡过晚年,但也不能与皇帝合葬。中山陵上只葬有孙中山先生、谭延凯墓和邓演达墓里面也就是本人。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墓前岸山

廖仲恺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附:何香凝与廖仲恺合墓经过(摘自小憨博客)

1971年9月初的一天,江苏省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在南京市西康路33号开会,研究何香凝副委员长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葬事宜。我当时是南京市城建局的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听到会的全国人大行政管理局一位姓王的同志介绍说,何香凝副委员长自夏天以来,病情加重,几次呼唤“周公、周公”。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来到她的病榻前,问她老人家有什么要求。她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是不火葬,去南京,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周总理答应了她的要求,并指示为何香凝准备棺木。江苏省革委会要求我们南京市城建局做好何廖合墓的准备工作,随时听候北京的通知。当时省里为此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省革委会机关的一位负责人盖其昌任组长,我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立即与市政公司革委会樊忠副主任到廖墓实地勘察,了解情况。

廖仲恺先生的墓地位于南京东郊中山陵园植物园西侧,占地约20亩,有碑亭、石阙、平台、葬穴等,依山而筑,设置朴素,布局对称。墓穴前竖有高大石碑,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廖仲恺的遗体最初安葬在广州驷马岗。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把廖墓迁到南京中山陵附近。廖墓的选址、设计和营造拖了10年之久。1935年9月廖墓建成,并举行了移葬仪式。

为了做好何香凝百年之后与廖仲恺先生合墓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廖墓中的棺木位置,据孙中山先生的老卫士范良介绍,棺木在墓穴底层,我们组织市政公司工人从墓北侧向地下探挖,挖到廖墓底层,发现并没有棺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提议,也许附近的老住户会知道一些具体情况。果然,我们通过细致查访,终于从当地的老农那里得知,棺木就在墓穴中间。据此,我们组织人对打开墓穴做了相关的准备。

这一基本情况弄清之后,又由省基本建设局的一位军代表和南京市市政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专程赴京,向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廖承志请示何廖合葬的有关事宜。如关于何廖合葬两口棺木并列安放问题,是否先把廖棺向右侧移动几十公分,以便两口棺木并列于墓穴中间。还有碑文的问题,具体文字由谁来写。廖承志说,两棺的安放,如果墓穴内的空隙较大,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

为了确保合葬时的工作顺利进行,经省革委会请示北京,把何香凝的棺木规格尺寸告诉我们。市政公司安排人按规格先做了一个代用棺木,从车上抬下来,不落地,直接抬到墓地,经过多次试验,直到熟练为止。

何香凝于1972年9月1日病故,终年93岁。根据遗愿,追悼大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送灵。邓颖超、刘斐、朱蕴山等以及何香凝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等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运到南京,江苏省、南京军区及南京市的负责人许世友、彭冲等到南京站迎接并护送到廖墓,在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市政公司的工人师傅从专列上把何香凝的棺木抬到专车上,送到墓地后直接抬入墓穴内,安放好后,又用钢筋混凝土封好墓穴。

何廖合葬后,国务院机关行政管理局专门从苏州请了一位老石工,由他与南京的石工师傅共同研究重新雕刻何廖墓碑。为了保证石碑的安全,南京市的领导指示在不放倒石碑的情况下,去掉原碑文,再雕刻新碑文。市政公司按照廖承志同志的指示,先请照相馆把原碑文照下来,然后再按同样大小的字形雕刻。

碑文为:

廖仲恺(一八七七年———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九年———一九七二年)之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碑文终于圆满完成
本文标题:廖仲恺何香凝墓-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0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