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柳永词两首-小词两首

发布时间:2018-02-03 所属栏目:柳永词两首

一 : 小词两首

注:此词”没”与“墨”同音。

离愁哀哀

香帘伴风起,初妆留残夜。泪眼凄凄,拂晓催人寒。 罗纱没情止,红影抹胭脂。心中忧忧,冢叶促愁生。

情断心止

木叶落,黄花凉,灯影阑珊,一纸情书薄。 鷓鸪哀,杜鹃啼,深山空幽,一缭烟雾绕。

二 : 《柳永词两首》课文解读

望海潮

[www.61k.com]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钱塘是东南形势显要、湖山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它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①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②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③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当时属吴郡。)[起句是总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形胜”状其自然景观,“都会”赞其人文景观。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词开篇三句就这样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对杭州给以概括交代,下面如数家珍,依次进行具体铺叙,形象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烟似雾的柳树、彩绘如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的房屋,约有十万户人家。①烟柳画桥:这句写美丽的景色。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②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这句写富贵人家门窗的陈设。③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④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确数。)[这是上承“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画。纵目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卧波,胜景似画。这里人烟阜盛,楼阁参差,勾心斗角,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微风过处,风帘轻摆,翠幕荡漾。真是人间仙境、地上天堂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大树笼罩着沙堤,奔腾的江流翻滚着巨浪,溅起雪白的浪花,一条大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绵延无边。①云树:树木茂密如云。②怒涛卷霜雪: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③天堑无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天堑,险要的江河。堑,qiàn。涯,yá,边际。)[这是对“东南形胜”做铺展的描写。诗人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海涛像发怒一样奔腾呼啸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卷起千堆雪”,钱塘江无际无涯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一“绕”字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动静相映,气象万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堆积着绫罗绸缎,人人互相攀比,竞争奢华。①市列珠玑: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玑,jī,珠子。②户盈罗绮: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绮,qǐ,彩色的丝绸。③竞豪奢:攀比豪华,赌注阔气。)[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诗人款步街头,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互相攀比,竞相斗艳。诗人用市场上的珠宝,泛指商品的丰富;用百姓的衣着,泛写生活的富裕,最后以“竞奢华”三字归结。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形象地表现了杭州经济繁荣,生活富庶。]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相映相衬,清秀美丽,更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香飘云外。①重湖:西湖白堤两侧的里湖和外湖。重,chónɡ。②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巘,yǎn。③嘉:美丽。④三秋桂子:秋天的桂花。三秋,阴历九月。)[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而更美的还是山中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香飘万里,陶然心醉。诗人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了西湖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重重叠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桂子”照应“叠巘”二字,“荷花”照应“重湖”二字。“三秋”形容时间之长,“十里”突出空间之广。这几句诗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抛向人间的“绣球”。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香飘万里,让人联想起杨万里的著名诗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晴空中飘荡着欢乐的羌笛声,采菱的姑娘一边划船一边放开嘹亮的歌喉: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一个个嬉笑颜开。①羌管弄晴: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羌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地出产的。羌,qiānɡ,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弄,吹奏。②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歌声一片。泛,漂浮。③嬉嬉钓叟莲娃:形容人们都游玩得很快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因此词由景及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见义,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泛舟湖中自由地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知府大人由庞大的仪仗队簇拥着出巡,乘着酒兴听着吹箫击鼓,观看欢歌燕舞,一边吟诗一边观赏美丽风光。①千骑拥高牙:形容孙沔与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千骑,大批的马队。骑,jì。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②吟赏烟霞:一面赏景,一面吟诗。烟霞,指代美丽的自然风景。)[权贵出行气派威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呼百应,声势暄赫。公务闲暇,携酒游湖,品酒赏音,吟诗作画,啸傲山水,儒雅风流。]

扩展:柳永词两首ppt / 柳永词两首 / 柳永词两首教案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①图将好景:把杭州美景描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②凤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日后把这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足可以向同僚夸耀。至此,诗人彰显本意,“归去凤池”是对孙沔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足以向朝廷“夸”的“好景”,显然是赞美孙沔治杭的政绩。这首词为赠献之作,故以恭维、夸张之语作结。]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北宋的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诗人以西湖为中心,由景及人,由平民百姓及达官贵人,多侧面,多角度,层层铺展,落笔“好景”二字。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趣闻。传说金主完颜亮拜听此曲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也想到江南“吟赏烟霞”,享受人生。于是宋朝上下把金兵入侵的这场兵祸怪罪于柳永,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写这么好的词。谢处厚竟写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但是,罗大经却不赞成,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三》云:“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也。”罗大经认为“万里愁”一语是统治者推卸责任的伪装。妖娆江山秀丽风物本无关情与恨,士大夫们自己歌舞欢声疏于国事,以致忘记身上的职责而亡家亡国,干柳耆卿之词何干?所以罗大经紧接着又和谢处厚诗一首:“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一片依然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抛开历史是非之辩,此词影响之深远,于是可见一斑。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傍晚时分,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一对有情之人恋恋不舍在长亭面对面窃窃叙情,但是阵雨已经停歇,游子将要出行,这痛苦哪能够忍受!①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蜩,tiáo。②长亭:古时在大道旁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人们多在长亭送行。③骤雨:阵雨。)[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秋天的时令,为全词定下悲哀的情调。“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晚”点明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本来天公作美,下来一场暴雨,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就要行路了。诗开头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渲染出一阵浓重的伤离气氛。]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心爱的人在长亭摆设宴席为我送别,哪有心思饮酒啊,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却不断传来船夫冷漠催行的吆喝声。①都门帐饮:在京都汴京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帐,蓬帐。②无绪:没有心思,无精打采。③兰舟:用木兰木做的船。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此处指船夫。)[饮酒饯别,纵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依依不舍的之时,却有人硬生生把有情人拆分。诗人用美酒反衬愁苦,用船夫无情反衬离人有情,表现不忍离别又不能不离别的苦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这一刻千金之时,就要分别的人手拉手想再仔细瞧瞧,但各自泪眼模糊,想再讲几句话,喉咙竟然被堵塞,唯有无言相对。①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噎,yè。)[这是正面描写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表现了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遗憾。]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怎敢想象别离后的情景,傍晚时分,一叶孤舟飘泊江波之上,浓重的雾气压在心头,千里之遥的南国哪里有我落宿的地方?①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②暮霭:傍晚的云气。霭,ǎi。③沉沉:深厚的样子。④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以“念”字领起,避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去一程,又去一程”,二字重叠,表示不忍离去又不能不离去,终于越去越远的凄楚。“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雾海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用无边之景衬无限之情,更深一层表现别离的凄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因离别伤怀,更何况我们别离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那别离之苦又怎么能忍受啊。①清秋节:凄冷的秋天。节,季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诗人把古人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结合提炼出来,融化为自己的诗句,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今夜喝了别离酒,酒入愁肠,浑浑噩噩,朦朦胧胧,酒醒后,船会行驶到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停在垂杨岸边,冷风吹面,唯有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别后的凄凉。岸柳,使人想起折柳赠别;晓风,寒;残月,冷,孤单单、冷清清。诗人把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叠加起来,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离情,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没有一个字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愁绪,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披露眼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次一别,佳期难再,年复一年,相爱的人不在一起,良辰美景又有什么意义,就算有无数的相爱相思之情,又能向谁诉说?①经年:一年又一年。②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完的相爱、相思之情。)[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风情”是指男女相恋相爱的风流情事,现在已经离开了欢爱的人,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的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二句顺着上几句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扩展:柳永词两首ppt / 柳永词两首 / 柳永词两首教案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对于这首词历来评家众多,评价很高: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扩展:柳永词两首ppt / 柳永词两首 / 柳永词两首教案

三 :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

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琦()豪奢(重湖(叠巘(羌管(钓叟() 千骑(乘醉(骤雨() 凝噎() 暮霭(今宵(那堪(

2、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代表作家有等)和 (代表作家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原名,字,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3、阅读《望海潮》,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6)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4、阅读《雨霖铃》,回答以下问题:

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

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

C、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

D、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

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

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4、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对∕长亭∕晚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6、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7、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钱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柳永词两首》学案答案

三、课文阅读

1、略

2、略

3、1)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5)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6)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4、

1)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2)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5)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6)1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2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

四 : 《柳永词两首》有关资料

《柳永词两首》有关资料

【关于柳永】

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11世纪上半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柳永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他精通音律,熟悉旧调,并能创制新调。他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伎、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伎还怀有真挚的感情。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那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有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这一点对词的发展史有很大的贡献。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部分。其次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慢》等,也给人较深刻的印象。而个别的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的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则和他的出处进退有关,也可以看出他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生态度。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即事言情的较朴素,还渗透着一些口语方言,接近民间曲子词;融情入景的较清丽,还有一些相当高雅的。音律谐协,美妙动听,也是柳永词的特征。他的表现手法是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而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三变词》),“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还有人因为羡慕它而妄图超过它以相标榜,把自己的集子叫做《冠柳集》;甚至一些平素鄙夷他的统治阶级的词人也不能不受他的词的影响;到后来,除一些词人学习它以外,它在讲唱、戏曲方面还起了不小的作用。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曾做过睦州(今浙江建德)推官,定海(今浙江镇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

【前人评柳词】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

2、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

3、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4、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

【《望海潮》赏析(】

陈振孙说,柳永的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祝穆曾经引用范镇的话说:“范蜀公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范)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览》)这说明柳永描写“承平气象”的词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能说出别人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这话是不错的,这首《望海潮》就当之无愧。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雨霖铃》简析两则】

(一)

此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上半阕叙临别时之情景;下半阕乃设想别后相思之苦。从今宵以至经年均一时想到。“今宵”二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

──选自《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作者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二)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极委婉。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冯梦华所谓“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也。换头,重笔另开,叹从来离别之可哀。“更那堪”句,推进一层。言己之当秋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两句,逆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此去”两句,更推想别后经年之寥落。“便纵有”两句,仍从此深入,叹相期之愿难谐,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选自《唐宋词简释》,作者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雨霖铃》赏析】

柳永词《雨霖铃》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深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阕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像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即没像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像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像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像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江枫渐老,汀蕙半雕,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词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成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败柳”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篷帐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消”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地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妨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途,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阕结尾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阕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阕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阕。两首词的创作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它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地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种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阕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别离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黯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阕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七颂堂词绎》)。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黏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璟《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地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忍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得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一般的情况了,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挨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里说:“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好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地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包蕴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的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柳永这首词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历来人们都爱赏它,认为是写别情的典范之作。就具体内容说,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自己重复过若干次的实际生活(这从他集子里许多这类的词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而这种生活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男女经常体验过的。这种揭开人们的心幕,大胆真率地说出人们心里话的作品,又怎能不为人们爱赏?就艺术技巧说,作者无论写当前的或者别后的内心活动,都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运用语言精炼准确,描写手法又很生动自然,通篇血脉流贯,读起来十分顺畅,绝无饾饤呆滞的感觉。至于声调音节的美妙,使读者易于受它的感染,这是柳词所具有的特征,更不消说了。

作者抒写爱情的作品有许多是倾向于色情方面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厚,这是应该批判的。但就这首词来说,思想感情还是相当健康的,艺术技巧更达到高度的成就。

五 : 《柳永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板书设计:(略)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雨霖铃》是情真意挚的美文,且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领略其情感之美上。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词人,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充分感知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了解词人 2、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齐读,背诵,当堂检查。
七.布置作业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风格。

本文标题:柳永词两首-小词两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12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