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原创)浅谈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对成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13 所属栏目:经典散文

一 : (原创)浅谈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对成长的影响

“王老师,我长大了要杀了那个女人!”“为什么?”“她骗走了我爸爸,还打了我妈妈,我们原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现在被那个坏女人破坏了。”五岁的尹振兴俨然像一个男子汉。子杰是一个胆怯的男孩,他告诉我,“老师,我妈妈很坏,她破坏了三个家庭,可是我还是很想她”“谁告诉你的?”“我奶奶!”一个月后,子杰判给了妈妈,并随着妈妈进了新组合的家庭,他告诉我,新爸爸、新奶奶待他很好,还给他买了许多东西,可是他们经常骂我的亲奶奶、亲爸爸,他心里很难过,并求我帮他见到奶奶和爸爸……忧郁的莹莹跟着妈妈进入了一个奢华的家庭,锦衣玉食后一颗思念的心期盼着爸爸、爷爷和奶奶的出现。

看着这些破碎家庭背后一颗颗被震碎的幼小心灵,我为他们忧虑,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怀一颗杀凶报母的雄心,一颗保护亲人不受伤害而无助的心……同龄的孩子正是撒娇、倍受呵护的年龄,而他们却遭受心灵的重负!我无意谴责任何人,因为,父母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可是,我想说的是孩子挚爱的亲人—父母,一定不希望孩子长大后心理畸形成为危害社会的人,本文试图从学前期儿童心理的特点入手,分析离异家庭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探索离异家庭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中环境与教育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www.61k.com]

从人的一生来看,心理发展总体上不是匀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在学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时期,然后是学龄期(7~13岁)的平稳发展,进入青春期(13~18岁)出现第二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平稳发展,到了老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人们常说此人的个性像其父母,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在于环境和教育,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道理,人在幼年时,如果生活在一个爱的环境里,其精神上是愉悦的、满足的,倘若生活在争吵中或者是亲人分离这种焦躁不安的环境里,他会有一种不安全和被抛弃感,在这种环境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在个性上会沉淀一些弱点,如:自私、自卑、嫉妒、暴力倾向或压抑自闭。

二、学前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人乃万物之灵,人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复杂万状的。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过程是幼儿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动机,是人的认识和行动的唤起者和行动者,对儿童认知极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下进行认识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智力就会超常发挥。反之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兴趣,同时成为意志力(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的阻力。幼儿年龄越小,情感对认识和意志的影响越大。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早期剥夺父母的爱抚”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消极作用。日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沉默、被动、不信任亲人,也不易信任别人。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相互殴打和诅咒中,在思念亲人的焦虑中,情绪和情感自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对集体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产生羡慕或嫉妒的心理,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下这种焦虑、紧张、恐惧逐渐演化为焦虑的情绪品质,他在幼儿园或学校很难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注意,因而,易被激怒,情绪极不稳定,偶尔的小事会引起突然的、不可遏止的愤怒或者情绪低落。情绪品质是个性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并形成一定的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如所谓内向与外向的个性、主动与被动的个性、进取和压抑的个性特征等。学前儿童由于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因此,判断和理解问题方面易受外部影响和成人暗示的支配,所以,成人尤其是父母或祖父母要正确对待家庭的分歧,不要以成人的好恶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同时,不要以自己的情绪剥夺孩子的情感,从而干扰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活泼、开朗、诚实、善良、认真、勇敢、坚强富有首创精神的好青年,社会也需要一个优秀的公民,那么,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如何努力呢?

一、家庭是儿童性格形成的摇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点,社会对儿童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的实际行动对儿童的影响来实现的,离婚家庭应该做到文明离婚,离婚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目前不少离婚的父母,在离婚前争吵、反目,离婚后,还继续相互仇恨,不相往来,使儿童不胜痛苦。如何把离婚对下一代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双方确实能够为孩子着想,那么不仅离婚后能继续关心子女,离婚前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在学前期的儿童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父母的崇拜感,因此,离异父母不要诋毁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由于孩子的具体形象性,对人似的评价往往只是“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一方是“坏人”而在同伴面前自卑。孩子年龄越小,心理越脆弱,父母要把握这些特点,必要时以善意的撒谎来保护孩子心理不受伤害。同时,不要把孩子当作惩罚对方的武器,这样做双方都没有赢家,无尽的悲伤只有孩子,因为孩子会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己的过错而内疚,他们年幼的心理无法承受更无法分担。

二、集体是冶炼儿童性格的熔炉

儿童除了家庭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因此,集体中的生活制度和风气以及与大家相处的关系,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儿童集体,丰富集体生活,引导儿童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多与家长和孩子沟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爱与帮助,满足孩子安全和自尊的需要,及时消除焦虑、羞耻和内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明辨是非,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人和事,同时,指导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共同研究,相互沟通,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扩展:离异男人再婚的心理 /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三、实践活动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必由之路

幼儿的性格是在游戏、学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多关心和爱护,在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集体的意见和要求,制约着孩子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集体生活也能改造幼儿业已形成的不良性格,如畏惧、自负、自私等,在实践活动中良好的性格得到称赞、鼓励而稳定下来,不良的性格因受到批评、阻止而逐渐改变,使性格趋于完善。

总之,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个性的个别性在气质、能力极其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形成和表现,并且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各种心理特征还没有定型,他们将在今后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新一代优秀公民,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扩展:离异男人再婚的心理 /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二 : 成龙怒打儿子飞5米 家长施暴对孩子的影响

据港媒报道,成龙见到房祖名后怒打儿子,房祖名凌空飞5米。8月20日下午19时,成龙首度发声,就房祖名吸毒向社会道歉。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然而遇事对孩子施暴是否是明智的教育方式呢?

【惧怕父母不等于尊重父母】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www.61k.com)【疼痛不会提高道德观】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施暴伤害孩子自尊心】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许多,但是据调查7成家长曾对孩子施暴,因为他们相信不得不成器,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显然,棍蹦下出孝子的说法已经不适应发展,孩子需要更多的人性化教育!

三 : 请家长理性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进步与退步

请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进步与退步,不要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进步就给香吻退步就打耳光。

如漫画材料,先说左侧的A宝儿,孩子考了100分就给其一个香吻、夸其聪明有出息,这样做使孩子很有成就感也很幸福,并且还能激发他“更上一层楼”的潜能,教育专家也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无道理。可是孩子考了98分就给一大嘴巴子,这样做未免有些不妥当了。首先,从法律上讲是不允许的,父母也无权打孩子,万一你一不小心下手过重打得孩子耳膜穿孔,或打伤致残,这叫家暴,你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你这当爸妈的不后悔吗?再说,退步一点有多方面的原因,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和卷子的错题做具体的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结果原因,或许是孩子一时疏忽大意、或许是有些知识点孩子没完全熟练掌握、 或许是孩子受到某些惊扰等。这时候,父母要静下心来,找出真正做错题的原因,再跟孩子好好谈心,让他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这样问题解决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更融洽,一家子其乐融融,岂不比打了又吵,孩子哭哭啼啼,爸妈怒气冲冲的结果好?

再说右侧的B宝儿,孩子考了55分,就啪的一个大耳光抡过去,“我叫你不及格”,直打得孩子眼冒金星,头昏眼花,泪眼婆娑,浑身颤栗,还生怕再来一个大耳刮子。这样对待孩子的劳动成果既不理智也不文明,这样不但把孩子打蒙了、吓晕了还与解决问题没有半点帮助,这样的虎妈、虎爸要不得!凡事必有因果关系,为啥孩子考这么少的分数呢?除了其自身不努力、不认真、不刻苦等原因外,做父母的是否平时忽视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了?是否成天忙于挣钱养家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了?所以当孩子考砸了,首先,做父母的要耐下心来,和孩子谈心,安慰孩子,让孩子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生的精彩之路是奋斗出来的,红军长征千辛万苦,爬雪山、过草地......不是也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史诗般的壮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也笑到了最后吗?一次倒下不碍事,怕的是一次倒下再也扶不起来!其次,做父母的一定不要怒火冲天,一味地冲着孩子发火,而要孩子和父母都从自身上找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当孩子再次考试成绩61分,进步了6分,家长给孩子个香吻是必要的,孩子很需要爸妈的鼓励,同时,父母要让其明白,每天进步一点点很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力争保持进步的态势,这样日积月累,汗水不会白流,心血不会白费,定会收到好结果好回报的,但是也要要含蓄的对孩子表明进步一点点不能沾沾自喜,让孩子明白永远向前前进、前进、前进进才是目的,要保持好的进步状态,争取更大的进步。

所以说做父母的要理性对待孩子考试分数的的进步与退步,当孩子考试成绩进步了,给孩子鲜花、掌声、香吻不可少;当孩子考试成绩退步了,给他们一个理解和宽容的笑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梦想、给他们奋起直追的机会、耐下性子,积极的和孩子沟通、谈心、交朋友、共同解决问题远远胜过大耳刮子、吵骂和羞辱!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进步,家和睦,社会更和谐!

四 :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文/平哥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 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平哥 2011.3.1.

五 :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平哥/文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 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平哥

本文标题: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原创)浅谈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对成长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6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