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10亿元订单背后的故事-9张图爆料8.6亿网易邮箱用户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1-15 所属栏目:网易邮箱用户故事

一 : 9张图爆料8.6亿网易邮箱用户背后的故事

  【61阅读IT新闻频道】9张图爆料8.6亿网易邮箱用户背后的故事

  2016年Q1财报数据显示,邮箱总有效用户数达到8.6亿,依旧妥妥的维持着邮箱领域的霸主地位。可是,你知道这860,000,000网易邮箱用户都是一群怎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神秘行为和故事吗?

  近期,网易邮箱发布了2015年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它研究了35,000余份有效在线问卷调研数据、2015年后台数据和CNNIC等公开信息渠道数据等,在网易邮箱用户画像、使用行为、企业营销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喂饱了我们广大围观民众的好奇心。

  接下来,我们通过9张图管中窥豹,去围观网易邮箱用户背后的故事吧。

  

  一、 围观壕气冲天的网易邮箱用户

  男用户VS女用户,哪个多?

  中国全体网民男女比大约1:1,然而网易邮箱用户男女比近乎7:3。这说明网易邮箱聚集了众多职场优质男,而邮箱女们想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既貌美如花又才干出众吧。

  

  用户都是中流砥柱的年轻人,相比全体网民更成熟~

  网易邮箱用户主要是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用户和中青年用户,20-39岁用户占了70.9%,相比全体网民更成熟。不过……60岁+的爷爷奶奶还保持着工作和生活的热情,真是感动哭了天地。

  

  网易邮箱潜藏这么多高学历和中高收入群体!

  网易邮箱用户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用户占比64.4%,月收入3001-5000元占比31.5%,5001-8000元占比23.3%,8000元以上占比22.5%。网易邮箱用户集中于高学历用户和中高收入群体,相比全体网民,教育程度更高且消费潜力更大。

  

  二、 你竟然是有十八般武艺的网易邮箱!

  网易邮箱一直被公认为更正式!

  网易邮箱用户中职场人士占比79.2%,其中,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分别占比为26.5%、22.8%和4.2%。网易邮箱完美诠释了优秀职业范,众多职场人士都在用,如果你不用,小心被领导鄙视不专业哦……还有,你造嘛,网易邮箱的官方APP——网易邮箱大师曾被称为“用得起的郭敬明同款”,所以说,网易邮箱还可以用来装X,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你竟然是功能这么多的网易邮箱!

  相信大家最常用的就是用网易邮箱收发工作相关的邮件(占比为76.4%)了,再者把它当做云盘储存资料(占比39.4%)、学习交流(占比32.3%)以及接收B2C电子邮件(占比28.9%)了,但是,作为“19岁”的网易邮箱不那么单纯呢,哦,是才没那么简单呢,除了这些功能,它还可以增进好友感情、让你获得满意工作或招到精英人才、订阅资讯、任性玩各类应用、参加1元夺宝……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好厉害的邮箱。

  

  邮件送达率、打开率均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这段可以严肃认真地说说,咳咳——自网易邮箱成立诚信联盟2.0后,规范了企业邮件的发送,不管是送达率、邮件打开率,邮件营销的整体效果得到大大大大的提升。根据邮件营销行业数据报告,网易邮箱的邮件平均送达率(97.3%)高于行业整体送达率(95.53%),同时,企业邮件的平均打开率高达32.2%,像金融保险、航空交通物流和人力资源等行业平均打开率超过50%(如果你经历过邮件营销,可以说这个打开率很牛逼了!嚯嚯~)

  

  三、 网易邮箱登录规律知多少?

  都是勤劳小蜜蜂 一年四季都挺行

  数据显示,网易邮箱年登录用户人数,除春节长假原因略有下滑外,其余月份登录人数分布均匀较为稳定。与此同时,月收信人数分布则呈现出比大姨妈还规律的波动周期,以一周为最小波动周期,工作日好好工作,收发信件都很勤奋,周末就好好休息,收发件人数出现小波谷。

  

   PC端偶尔高潮,移动端时时刻刻都是高潮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随着Wifi、3G、4G的普及,使用手机登录网易邮箱的用户可以说是全天候在线,不管休闲娱乐聊天、还是吃饭睡觉拉屎……你可以看到众多低头族沉浸在网络世界不可自拔。同时,由于工作固定上下班时间原因,通过电脑使用邮箱的用户数在9点-11点、15点-17点两个时间段出现高峰期。听说,在高峰期时间段给领导发送邮件的反馈率很高哦。

  

  这份报告还展示了其他很多数据。比如,77.4%用户使用手机设备登录网易邮箱,手机登录的方式中,通过邮箱大师APP登录的占比42.1%,这款于2014年由网易公司出品的通用型邮箱APP,旨在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编辑的移动邮箱体验,因其优秀的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逐渐得到广大用户青睐。

  自1997年率先研发国内首个电子邮箱系统以来,网易始终将邮箱服务作为最基础的战略服务,19年如一日,一直在给力邮箱服务。自2003年起至今,网易邮箱一直高居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在竞争激烈的邮箱市场,“一直被跟随,从未被超越”。截至2016年3月31日,拥有8.6亿有效用户数的网易邮箱,依旧领跑中国邮箱行业市场。

  想看《2015网易个人电子邮箱 用户行为报告》完整版?

 戳链接喂饱你:http://res.126.net/doc/The_Behavior_of_Email_Users_Netease_2015.pdf

二 : e袋洗:1亿美元B轮融资背后的故事

  2015年8月5日, O2O洗衣服务品牌e袋洗宣布了B轮1亿美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百度领投、A轮投资方经纬中国和SIG跟投。e袋洗成立于成2013年11月,是荣昌耀华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旗下品牌,曾于2014年7月获得荣昌集团和腾讯的近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4年11月又获得经纬中国、SIG联合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荣昌成立于1990年,专注于传统洗染业务,旗下除了e袋洗外,还有荣昌洗染、伊尔萨洗衣、珞迪奢侈品养护等线下洗衣养护品牌以及高端家政服务。e袋洗B轮融资完成标志着荣昌服务转型O2O已经初步成功,接下来将继续跑马圈地,成为社区O2O及新的互联网入口,这也是e袋洗获得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投资的主要原因。

  

 

  e 袋洗的商业模式

  e袋洗技术合伙人岑永洪介绍说,e袋洗在2013年底的时候寻找互联网颠覆洗衣行业的产品思路,当时对洗衣服务做了研究,发现洗衣店的上下班时间对于用户来说不方便,而且洗衣店的交通位置往往不方便用户停车。于是,e袋洗想做一个特别简单、易用的产品,推出了99元洗衣e袋洗产品。

  e袋洗采取上门取件并在72小时内洗好送回的方式颠覆传统洗衣行业;e袋洗的价格为“99元按袋计费”,用户只需将袋子完全塞满即可,而与件数无关。岑永洪表示,e袋洗从极简产品和低端市场开拓两个方面下功夫,重点把握产品体验和用户感情。在极简产品方面,e袋洗从用户需求点出发打造了“简单便利”的服务流程: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下单,有专门的社区“小e管家”上门收件并且待衣服洗好后再送回,全程衣物交接不超过1分钟。在低端市场的开拓上,为了提高用户的参与度,e袋洗在特色99元一袋洗服务的基础,结合洗衣优惠券的发放、不断创新的跨界营销,力求深入开拓低端市场。

  在业务运营方面,e袋洗重点推行洗衣“外包”轻模式,依托洗衣实体门店的庞大群体,将e袋洗自身作为平台为线下合作门店引流,通过已有的实体门店保证洗衣质量;在物流运营及管理方面,e袋洗以社区为单位,招聘当地社区人员作为社区“小e管家”,保证物流“最后500米”配送速度,同时利用本小区人员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e袋洗最大的优势在于荣昌的线下资源及运营经验的支持,目前荣昌服务在全国拥有近千家店面覆盖了100多个大中城市。

  

 

  云计算支撑快速发展的业务

  e袋洗的系统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代系统1.0版本比较简单,最主要考虑最快的开发效率,追求一有新想法就能马上上线,因此直接把所有的功能打包在一起形成了单一的系统。这样过了差不多半年左右,当业务做到一定规模后业务流程变动比较大,单一系统的模式对于系统的维护性来说相对有限,于是就开发了2.0版本。到了2015年6、7月的时候,e袋洗的系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为了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把系统通用的部分进行了集成,将红包、优惠券等功能打包成为微服务架构,当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增加红包或优惠券数量的时候,只需要对微服务进行单独扩容即可,这就是3.0时代。

  岑永洪大学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外企做门户,2008年的时候他进入了企业从事了三年的云计算工作。因为曾经有云计算的工作经验,自然而然在e袋洗创业伊始就选择了云服务而不是自建机房。岑永洪介绍说,e袋洗的业务基本上都处于快速迭代式发展过程中,每个月系统都在上个月基础上去翻倍,发展速度相当快的。如果采用传统自建机房的方式,在产品设计、产品运维等方面将会非常吃力。而云计算是可伸缩的资源,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云服务的方式。

  e袋洗目前采用了腾讯云的IaaS服务,腾讯云为e袋洗提供主机、数据库、存储、缓存、云加速等服务。腾讯云为e袋洗提供了专业级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故障能做到在3分钟内响应。为此,腾讯云组建了一个e袋洗支持服务微信群,除了日常回答各种技术问题外,特别用于支持技术故障的快速响应。岑永洪表示,腾讯云作为一家大型云服务商服务了众多用户,对于e袋洗这样一家小型创业公司来说,能做到3分钟内及时响应,“印象很深刻”。

  岑永洪介绍说,在2014年底的时候e袋洗开始做业务调整和优化,每增加一个城市就会产生大量的新系统。新系统则需要独立部署,而春节以后流量开始大增,如果采用传统自建机房的方式就需要找新的机房和机柜,再找人管理新的设备。但在云服务模式下,e袋洗只用了一个运维人员就完成了所有的升级工作,虽然租用的云设备数量增加了三四倍,但人员只增加了一个。

  基于新型社会分工的创业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专注非常重要。岑永洪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则尽量借助社会上已有资源和技术,诸如云计算等能够大幅节省系统运维成本,然后再把主要的资金和时间集中到核心业务上。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产品,e袋洗根据整个市场和行业的热点相应地做促销活动,这对于提高e袋洗的流量和用户粘度来说非常重要。促销活动包括《大圣归来》电影一火起来马上就送电影票、周末“洗”相逢活动洗多少送多少、过年的时候信摇一摇送红包等等,这些实时流量都在计划外。e袋洗头两次进行促销活动的时候,为了应对快速流量增加,岑永洪基本上每晚三点睡早上九点起,战战兢兢地就怕被流量打垮系统。腾讯云也陪着一起加班,一旦流量上来马上就部署新机器。而每一次e袋洗的系统升级前,双方都会坐下来进行系统分析与规划,腾讯云会分享其它企业的系统设计经验,从而保证了e袋洗系统的最佳设计、少走弯路。

  岑永洪认为整个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信息时代”,以门户资讯的方式出现;第二个阶段是“商品时代”,出现了像淘宝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平台;现在进了第三个阶段,即“服务时代”。在“服务时代”e袋洗从事的不仅是洗衣业务,而是一个分享经济的模式。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e袋洗已发展了2万余名“小e管家”,并希望在2016年发展20万“小e管家”,为社区提供包括洗衣、共享厨房在内的邻里互助服务。在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e袋洗将通过商业智能、邻里互助等,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并基于生态圈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形态。

  目前,e袋洗已经开通了全国16个城市,计划在年底扩大到100个城市,除了洗衣业务外,平台也在今年上半年上线了洗鞋、洗窗帘和奢侈品养护服务。e袋洗现有500万用户量,每日平均单量为5万,节假日高峰时期可达10万单,O2O洗衣市场份额接近90%。通过日常运营,e袋洗不断积累具有用户特征的大数据,包括用户的家庭成员组成、收入、是否有老人和孩子等,这些数据将对e袋洗未来的业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未来,e袋洗将成为开放的生态平台,通过接入第三方服务形成社区O2O分享经济生态圈。

  谈及此次百度战略入股,e袋洗CEO陆文勇表示,百度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做的都是“信息流”传输的事情,现在它更希望连接人与服务——做“服务流”。而 e袋洗目前在垂直 O2O 领域覆盖的服务场景正是百度所需要的,也是百度未来5年发展的大方向。与此同时,百度方面的精准流量和基于LBS的精准定位(用于物流配送环节)也将有助于e袋洗的业务发展。随着e袋洗成为面向第三方的开放平台,将有望从工具型业务走向平台型业务,成为社区O2O领域的独角兽型创业公司。

三 : 小米4年600亿背后的10条创业经验

  小米出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雷军亲笔作序,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著,揭开小米4年600亿奇迹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案例。下文提炼了小米4年间初创期解决什么样的痛点,找什么样的人,怎么建设团队等十条创业经验,与创业者分享。

  一、创业的第一步: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

  创业的第一步是确定产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

  创业的产品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先挠自己的痒处。如果自己都不能真心满意,又如何去打动用户?真正在业内能做到颠覆、极致的公司往往都于此相通。前不久我们和顺丰快递创始人王卫聊天,他说,20年前开始做快递,也是因为对当时快递行业服务不满意,那就干脆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更好的。

  MIUI作为小米第一个产品,有三个节点十分重要。这些节点是口碑传播的“故事和话题”。

  “快”是第一个口碑节点,使用更流畅了。我们从深度定制安卓手机系统开始入手,当时MIUI主要是做刷机ROM。表面看,用户是在使用手机硬件,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操控体验,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软件。当时很多刷机软件都是个人和一些小团队做的,他们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或持续的精力来真正做好底层的优化。我们一上来抓住“快”,优化整个桌面的动画帧速,从每秒30帧到40帧到60帧,让指尖在屏幕滑动有丝般流畅感;逐个优化主要用户痛点,把打电话、发短信的模块优化得体验更好、速度更快,比如给常用联系人发短信,一般系统要3~5步,我们只需两步。

  “好看”是第二个口碑节点。那个时候,相比苹果,安卓系统的原生界面算是难看了。我们先优化程序让系统更快,大概三四个月后开始做“好看”。一年后,MIUI的主题已经到了可编程的地步,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主题可以做得千姿百态。MIUI在手机主题这个点的产品设计上,论开放性和深度,整个安卓体系我们是做得最出色的。

  “开放”是第三个口碑节点,我们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这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开放性就让很多国外的用户参与进来,他们自己发布了MIUI的英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葡萄牙语版本等。这种开放策略吸引了国外很多发烧友用户去深度传播MIUI,国外的口碑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市场传播,类似出口转内销。

  二、公司名、域名,拿不下就不要干了

  创业第二步才会思考公司名字、域名、品牌宣言和吉祥物等,这些品牌启动的工作,当初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我半开玩笑说,咱们不能输在起跑线呀。小米诞生的第一个月,创始团队讨论过至少上百个名字,比如红星、千奇、安童、玄德、灵犀等。这些备选的名字回过头看看,有的很有趣,有的很猎奇。比如灵犀,我们想取“心有灵犀”的意头,甚至在纸上画过犀牛吉祥物的草图;又比如“玄德”这个名字来自于最早讨论时所在茶馆的包厢名。

  我们差点定的一个名字是“红星”,它有很好的识别度,而且“红星闪闪”的色彩感富有激情与正能量。原有的顶级域名所有者甚至也已向我们报价,但由于“红星”在酒类中是著名商标,有着特殊保护,即便是在科技类别中的工商注册也会受阻。

  最终我们选择了“小米”。小米是五谷之一,温润滋养,人们耳熟能详,显得亲切平和。小米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当初我去工商注册时,还有人问我们是否是个新农业科技公司。

  经验告诉我们,注册公司尽量别叫“XX时代”、“XX无线”,因为这些通用名称还要加上辅助词才行。从确定成立公司起,我们就决定全力以赴要把“小米科技”注册下来,同时保证把域名拿下,如果拿不下就不要干了。

  2014年,小米正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为此我们不惜重金买下了新的国际域名“mi.com”。当初拿下“xiaomi.com”我们花了几十万元,而这一次我们则是掏出了360万美元的真金白银。好处是“mi.com”更适合国际推广,更易于“Mobile Internet”概念的全球传播。

  三、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找人

  创业其实是个高危选择,大家看到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都倒了一大片。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业,当初都经过九死一生。比如说阿里巴巴,马云带领团队1995年做中国黄页,失败!接着1997年做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算是阿里巴巴雏形,还是失败了!阿里巴巴今天的商业帝国,大家看到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团队,尤其是马云和他的18个联合创始人。

  在小米成立第一年,雷总花了绝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就是找人!

  其中搭建硬件团队花了最多时间。因为我们刚开始的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不懂硬件也没有硬件方面足够的人脉。在第一次见到现在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之前,我们已经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很慢,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至凌晨,雷总、林斌(联合创始人、总裁)和我都觉得快崩溃了。

  四、把事情做少,要做就做第一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

  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做几百条线的产品,还要跟用户互动,你没有这样的精力。我前几天见到一个做了将近三十年的传统家电厂商,他说你的意见很好,但是我们有几百款产品,怎么办呢?这么多意见我们怎么梳理呢?我反问他“你为什么要做几百款?”

  爆品是小米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逻辑,如果我们不做“爆”的产品,是没法让用户尖叫,让用户有参与感的。“爆”不仅仅是做精品,很多时候大家都想做精品,但精品有可能大家会想做十几款,这都是错的。能不能只做一款,能不能只做两款?一两款爆款就可以了。

  五、把利益摆在桌面上

  雷总做小米是梦想驱动的,就是他想做一个足够伟大的公司,一件足够伟大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时候,从合伙人到我们核心员工,都给了足够的利益上的保证、授权和尊重。

  我看了很多公司,他只跟你说有期权,都是到了临近上市的时候,才跟你说你的期权是多少。但雷总跟我们合伙人、核心员工一进来就讲明白,把很多事情都摆在桌面上。今天人才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纯粹讲兄弟感情的话,其实很难。

  六、用最好的人:一个靠谱的工程师顶100个

  员工招聘上,我们的做法是,要用最好的人。我一直都认为研发本身是很有创造性的,如果人不放松,或不够聪明,都很难做得好。你要找到最好的人,一个好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是顶100个。所以,在核心工程师上面,大家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千万不要想偷懒只用培养大学生的方法去做。最好的人本身有很强的驱动力,你只要把他放到他喜欢的事情上,让他自己有玩的心态,他才能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打动他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所以你今天看到我们很多的工程师,他自己在边玩边创新。所以,找最好的人,要给他做他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七、创业心态就是热爱,持续激发团队的热爱

  首先,让员工成为粉丝。每一位小米员工入职时,都可以领到一台工程机,要当作日常主机使用;其次,让员工的朋友也成为用户,每位小米员工每月可以申领几个F码(F码,Friend Code,朋友邀请码,在小米网上的优先购买资格),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使用起来;最后,要和用户做朋友。

  对于使用自己的产品,很多传统企业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在小米,我们甚至开玩笑说“让丈母娘也要用好自己的产品”。

  其次“去KPI化”。小米内部确实是没有KPI的。但是没有KPI,不意味着我们公司没有目标。小米对于这个目标怎么分解呢?我们是不把KPI压给员工,我们是合伙人在负责KPI的。但我们定KPI来讲,都是定一个数量级,比如说今年要卖4000万台,不会去约定如果你完成A档、B档、C档,我就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销售团队今年定了4000万,突然间干到了5000万,然后立刻拿出一笔钱给大家发了去马尔代夫度假?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在定KPI的时候,其实更多是来判断一个公司增长规模的阶梯,我到底到了哪个阶梯上,因为我们把这个信息测算清楚以后,要分配调度资源。

  相比结果,小米更关注过程。员工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是自然的。

  八、大方向清晰,偶尔偏离或减速都不怕

  我们内部面对产品需求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定义。长期开发方向雷总每1~2个月会和团队沟通约定,中期和短期基本就是在和用户互动中,碎片化产生,这个过程也会反过来修正我们设定的长期目标。

  小米的工程师,2~3人组成一个小组,给他们自主权,在和用户交流中,有30%的项目自己就定义开发了。过去也确实出现过,有用户天天围着某个工程师,后来开发了看起来并不是很急需的功能。但我们整个项目都是每周更新,迭代很快,出错了的方案也不要紧,过两周就改对了。

  九、把事情做到极致,把自己逼疯

  如何把产品做到极致?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迷信灵感。所谓大师或灵感只是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其实才刚刚开始!极致的产品背后都是极大的投入,都是千锤百炼改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

  很多用户第一次拆开小米手机的包装盒都很惊艳,极其简约又有很高的品质感!他们会把包装盒保留下来当收纳盒。

  实际上,但就是这么一个包装盒。整个设计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有了小米手机包装盒令人称道的工艺和品质。一般厂家做一个包装盒的成本通常是2~3元左右,而小米的包装成本将近10元,但我认为这个投入非常值得。

  十、让员工有参与感、成就感

  1、参与感

  小米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正是来自一线员工在具体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建议。为了持续推动这种改进,我们决定开发一个产品,这就是小米服务体系的“点滴系统”。

  点滴系统专门开发了手机端的APP,我们的服务体系员工都可以在点滴系统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建议,评论它,给它打分,点赞。好的建议,不用通过什么会议,直接通过点滴系统提交,只要运营小组有超过3人点赞同意,就意味着建议已经被采纳并会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实施。

  点滴系统充分地调动了我们服务体系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旦建议被采纳,就会发米兔、配件等奖励员工。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小米服务工作的成长正是源自他们每一个人的点滴智慧的积累。

  2、成就感

  我们让员工和用户通过论坛零距离接触,做得好的功能得到用户表扬,团队自然很开心;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加班加点,全力去改进。

  我们在内部设置了“爆米花奖”,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投票产生上周做得最好的项目,然后给员工奖励。奖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称为“大神”的荣誉感。

四 : 对话开新CEO林哲:年流水10亿背后的创业故事

  编者按:丁道师正在做一个“创新中国”系列的采访报道, 所呈现出来的产品或者创新服务,均为100%的中国原创,在国外找不到类似的范本可以模仿学习。丁道师这个创业故事系列只讲成熟的案例,并且这些项目能够持续的规模化盈利,而且都是能产生相应社会价值的,所以故事的主角基本都是一把年纪的大叔,没有80和90后的新锐人物。

  截止目前我收集到三个案例(欢迎大家给我分享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具备“创新中国”特色的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是把二手车交易做成标准化交易的开新CEO林哲、把啤酒做成星巴克模式线下体验馆的hellobeer啤酒CEO郑时炎、由传统广告公司转型做线下实体婴孕连锁店的谷子CEO李志恒。

  今天我就和大家来分享下第一个创业故事,关于上海开新CEO林哲的故事。林哲是互联网行业创业的一个老兵,现在所做的事业叫做“开新二手车帮卖”,帮助想要卖车的车主们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检测和估价流程 ,然后引入了商户竞价体系对车主的汽车进行出价,这种创新型的模式,虽然刚刚起步没有几年,但现在每月能卖车1500台二手车,均价8万人民币,流水已然过亿。

“创新中国”下一个范本:开新CEO林哲的创业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二手车交易市场每年有数千亿的市场份额,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一般情况下车主去二手车交易市场卖车,商家会里里外外对汽车检查一遍,上路跑几圈就会对汽车进行估计,可能同一个汽车放在不同的市场估价会差别很大。无序的市场竞争和非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导致二手车交易市场在中国没有一家能真正做成行业老大,市场依然在参差不齐的环境下发展。

  本文要讲的开新CEO林哲瞅准了这块市场,快速的切入。建立了开新二手车帮卖网站(其实网站只是一个载体,核心还在线下),同时在上海等南方城市建立了一个个线下的店面(检测中心),车主通过网站预约,然后开车到线下检测,整个检测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了标准化的流程,30分钟内对汽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检测,然后把检测报告生成电子版本,传送到服务器云端。 云端背后是超过300多家的二手车商户,这些二手车商户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实时查看到车主二手车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汽车进行出价,价高者得。

  开新模式最大的变革之处在于:整个过程,二手车商户和卖车的人无需见面,就达成了交易!开新起的正是一个中间桥梁作用,但这个桥梁却是不可或缺的。

  在6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开新CEO林哲做过深度的沟通和对话,通过对话内容,大家或许可以探究开新模式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对话实录:

  丁道师:开新主打的是“30分钟检测”,我之前去过一些市场,他们往往从外到内检测,然后上路试车,整个过程下来可能30分钟不一定完成,开新的30分钟检测背后是怎么实现的?是否有一套流程化的系统来进行标准化的检测? 对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汽车分别如何做检测,现有的这套系统能否完成不同类型的汽车检测?

  林哲:我们的确有一套标准流程,同时我们用了大数据的算法,后台根据相同车辆、类似车辆的检测历史,根据检测技术过去的检测差异及技术能力,提示检测技术人员相应的检测路径、检测项目。而且我们有一个专业的PDA用来记录与规范检测过程及项目。这些日积月累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检测效率和精准性。

  丁道师:假如商户成功竞价到车主的汽车后,回去一段时间后(一周或者1月),发现汽车出毛病了,这种情况下开新是怎么来解决问题? 如何承担责任?产生纠纷怎么办? 开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买入了相关的保险或有其他防患措施吗?

  林哲: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连千分之一的几率都有没有。一般来说,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分以下几种:

  ①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分为两类包括技术标准问题和技术执行问题,这个原因出现纠纷的话,全部责任由开新承担。

  ②、消费者信息披露不完整:事故;抵押或盗抢(有车主不知情情况)。开新负责与消费者方面协调,对商户我们先行退款。

  ③、国家政策法规不明确:有些车辆由于国家政策不明,不能交易,消费者只能承担损失(很明确政府责任)。开新负责与消费者协调退车,对商户我们先行退款。

  丁道师:开新为什么只做“卖二手车”的事情,而不顺便做“买二手车”的事情? 在我看来,开新的30分钟检测体系也可以用在车商上面,然后让我们消费者来选购他们的二手汽车。

  林哲:我们主要是把二手车产业链分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阶段,我们认为产业链存在的原因是把二手车当作物资来合理分配。我们公司只做产业链的上游,生产阶段。我们认为生产阶段的规模最大,客户最为集中,也比零售更可能上规模。在我看来,我们开新的核心业务是: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其中:信息流可以延伸到新车业务;物流可以解决异地间车辆的流转与运输;资金流可以延伸为消费贷款,供应链贷款。

  丁道师:开新现在大概有多少用户?每天通过开新卖车的车主大概有多少? 一般来说,车主通过开新来卖车的话,能比其他渠道多卖出百分之多少?

  林哲:我们现在一个月1500辆成交量,每月服务的新客户3500辆(车牌)。我们比二手车市场车商直接报价能够高5%-10%,比4S店高10%-20%。

  丁道师:开新的这种模式核心盈利点在哪?是否可以批量复制形成规模盈利? 另外,假如国内出来同类型的平台,被BAT这样的巨头扶持后,开新怎么来应对?

  林哲:开新平台上,目前车辆平均交易价格8万元,成交以后,按车价固定比例收取车商服务费。我们目前是4%,09年开始我们每年涨价,从0.5%到现在的4%一步一个台阶。一般来说,消费者车价卖得越高,我们收入越多,我们跟消费者利益一致。而且开新平台核心能力在线下,网上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入口。

  开新现在员工方面,上海有250人(含总部),深圳有50人。关于开新成本方面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①如果只算与车交易相关的直接运营成本,包括营销费用,开新100元收入中,52元是成本,有48元的毛利。(其中成本39元成交前成本,13元成交后成本)。②、我们是零售企业,我们每家店的成熟期3-6个月,每家店的年流水在一亿左右,类似流水的零售企业至少要两年才能到成熟期,我们几乎没有开店风险。③、我们的市场规模(专指二手车生产阶段),中国目前在3000亿左右,未来十年到一两万亿很正常,我们会专注在这个市场里发展。总之,成熟期快的零售店,可以让你减少试错成本,并不是不错,如果成熟期是3-6个月,可以很快决策是否关店,所以风险较小。

  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在线下,不在线上,BAT这样的巨头型企业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

  丁道师:开新什么时候由南向北拓展?让我们这些身在北京的人也能享受到标准化的卖车服务?

  林哲:中国的二手车市场是区域市场,市场的边界是以区域划分的,分为上海,深圳,北京,成都,郑州,武汉几个区域中心。二手车在区域内流通占90%以上,跨区域流通很少。占领区域中心就是占领区域市场,区域内渠道是统一的。当然,未来北京市场我们一定会进入,如果进不去北京市场,开新何谈向全国拓展,北京市场我们会非常谨慎的进入,有足够的把握才会正式进入。

  丁道师:说完了开新的模式,我们也来聊聊林总的一些个人故事吧。林总先分享下您的求学经历,大学在哪读的?哪个专业?求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对您未来的创业产生过影响?

  林哲:我是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毕业的(丁道师注:现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上学的时候大二的时候就不好好读书了。大四的时候就在中关村倒卖内存条了,这事对我有影响非常大,坚定了我日后创业的信心。

  丁道师:林总在开新之前,和别人联合创办过51汽车网,在此之前也做过一些创业项目。 每次创业您的动力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万一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林哲:创业分两种:1、以始为终。2、以终为始。以始为终的是投机思路,以现在的资源和能力,判断机会,抓住机会,挣更多的钱。我在开新之前都这样;以终为始的是战略思路,以目标为导向,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不关心结果,只关心过程,我现在这样。

  丁道师: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林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么挺过来的?

  林哲:生死问题好几回吧,主要是缺钱,好在我多年的创业积累了一些人脉,这些问题都是朋友帮忙挺过来的。其实我主要资源都在北京,因为开新才到的上海,帮我的朋友都是北京的。

  开新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多VC找过来,但不理解我们,不认为我们价值很大。他们怀疑C2B没有规模,而且因为美国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参照,导致风投对我们没有合适的估值模型。而且大多数风投需要速度快,希望我们跑马圈地。这些风投我们经营理念完全不同,最终我没有接受风投的投资。

  丁道师:开新模式如果真要做大,实际上需要非常强大的运营团队,林总在招人方面有没有什么困惑或者心得可以分享?

  林哲:人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我的体验:企业在管理出效率的阶段,不能靠能人。要标准化的人才:价值理念一致,管理工具一致,语言沟通方式一致。

  两年内,我们有三件大事,按优先顺序排列:

  1、干部的标准化生产。通过打造6sigma管理体系完成,管理咨询公司已经进场。

  2、IT一体化建设。一年半内打造统一的业务系统,将我们现有的若干业务系统整合成一个系统,将原有系统推翻重来。我们已准备两年。

  3、打造移动互联网为主的营销体系。我们现有以硬广为主,未来两年,我们希望用内容获得用户。

  丁道师:最后我们来问一些行业大局的问题。我们知道美国的二手车市场买卖非常的火爆,有很多成熟的二手车市场,美国的二手车交易为什么这么火爆? 中国有哪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

  林哲:美国汽车消费文化比我们成熟一百年。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人在连锁、IT一体化、供应链延伸方面的成功经验。

  丁道师:中国二手车交易,开新所倡导的这种O2O模式能否会成为主流?

  林哲:我没有O2O的准确定义,只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就一定可以成为主流。我们只专注在二手车的生产阶段,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模式是生产阶段的主要模式,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流通与消费阶段我没有发言权。

  总结: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总有一批人在背后默默耕耘不为人知,但正是这批人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打通线下商业的关键所在,最终这批人不管能否成功,我们都应该为其致敬。(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五 : Flipboard背后的故事:1亿用户为何喜欢它?

  导读:在入驻App Store 4年后,Flipboard累积了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日均新增用户数达到了25万~30万名,且与逾8000家出版商达成了直接合作。2013年末,Flipboard完成了C轮融资,累积融资额达到1.61亿美元,估值攀升至8亿美元。

  Mike McCue原以为自己的创业之路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在将自己的创业公司Tellme Networks出售给微软两年后,他基本已将这个首开先河的语音识别软件成功整合进了微软平台,而据外界报道这笔巨额交易高达8亿美元。所以,2009年年中,他逐步交接工作,并提交了辞呈,将目光投向休闲生活——或许会成为天使投资人,或许会开展一些慈善工作。无论怎样,他应该都会更好地享受家庭生活。

  但这次“退休”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在一次全家外出度假途中,他从飞机前排座椅的靠背口袋中掏出一本杂志开始翻阅。“我记得自己立刻回想起在互联网上读过同样的文章,它看起来可没印刷版这么好。原来这篇文章有如此令人惊叹的配图,能够单独拿出来欣赏的夹页,可以让人按图索骥的地图和饱含视觉冲击力的照片。”McCue回忆道,“线上版本的广告也成了一个减分因素。在印刷版本中,那些整页的广告会被人们视为内容的一部分。你肯定从来没有想过会买一本没有广告的《Vogue》杂志,对吗?但网站广告却恰恰阻断了内容的展示。我想没人喜欢它们。我开始意识到对网上内容和广告的呈现方式进行改革将是个巨大的机会。”

  McCue的休息计划不得不无限延期,他开始进行创意构思,并从苹果公司挖到了iPhone产品工程师Evan Doll帮自己将平媒内容数字化。而最终成果就是今天大红大紫的Flipboard,它无可争议地成为iPad上第一个也是最具生命力的杀手级App。

  2010年7月,仅仅在iPad面市几个月之后,Flipboard便亮相了。它将平面刊物有效地转变成了适合平板电脑展示的样式,并从众多内容出版商、各类型新闻来源及社交网络平台上聚合内容,借助一大波定制化工具、媒体展示技巧和便捷分享渠道等创建了适用于触摸屏、便于翻页的个性化杂志。这个免费的App也在数字广告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它将设计感和内容相关性兼备的特质引入其全屏显示、点击即可进入的网络广告中。

  在入驻App Store 4年后,Flipboard累积了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日均新增用户数达到了25万~30万名,且与逾8000家出版商达成了直接合作。2013年末,Flipboard完成了C轮融资,累积融资额达到1.61亿美元,估值攀升至8亿美元。

  “企业家一向善于发现机会。在Flipboard平台上,我看到了移动化和社交化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这两股强有力的趋势正在改变我们熟知的网络世界。”身为这家位于加州Palo Alto的创业公司的CEO,McCue见解独到。“这是一个改写互联网游戏规则的机会,而且通过改变内容的呈现、分发方式,内容的包装模式及货币化途径等,我们能够让网络变得更加美好。”

  创业,出售,再创业

  在McCue着手重新定义杂志的几十年前,他是一个沉迷于技术的青少年,曾经一度执着于尝试将自己的名字印在杂志上。这位家境贫寒的纽约土著,在人生最为重要的青春期始终忙着从计算机出版物上复制视频游戏代码,从中学习编程技巧,开发出了“Jungle Jim”这一游戏向动视暴雪的经典冒险游戏“Pitfall”致敬,并从中获得了“第一桶金”——他将该游戏授权给《99'er》家用电脑杂志,从而获得了50美元的酬劳。

  “让我的游戏在这类计算机期刊中露脸是我的梦想。”McCue透露,“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编程赚钱。”

  他的首次创业尝试是推出M-Cubed软件,但以失败告终。尔后,他没有进入大学就读,而是成为IBM的一名程序员,在那里潜心学习了4年。1989年,在纽约Woodstock,他创办了Paper Software。又过了大约3年,在数名极富盛名的工程师的努力下,公司首个明星产品Sidebar横空出世,图标显示的方式令用户可以更直接地观看电脑屏幕。在研发Sidebar的过程中,公司一度陷入困境(工程师流失一半),McCue亲自上阵,临时担任构架师及软件咨询师之职。

  就在Sidebar准备进行商业化运作时,McCue偶然发现了一本杂志对一款竞争产品——赛门铁克(Symantec)的诺顿进行了介绍。“它完爆了我们的产品,而且上市时间也比我们早。”即便时隔数年,McCue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不胜唏嘘,“我记得我走到公寓的后阳台上,遥望着远山,想着我们不得不咽下这个苦果,并且要么认输放弃,要么迎难而上。最终我们决定继续推出Sidebar,但需要重新对它进行定位,遵从‘少即是多’的原则,并且为它打造了几处亮点。假如我当初放弃,很多奇迹将永远不会发生。”

  就在更加简化的Sidebar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之时,Paper Software开始将触角深入新的领域,推出了WebFX这一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插件。借助于这个插件,网景公司的Navigator网络浏览器得以支持显示更为复杂的图像。风险投资专家Danny Rimer解释称:“Mike颠覆了网景公司的网络浏览器,并通过这个WebFX插件为用户展示3D图像。”当时Rimer是旧金山投资银行Hambrecht & Quist的一名分析师,他主导了网景公司的上市工作。“我与Mike取得联系后,完全被他征服了,所以我将他介绍给网景,最终网景收购了他的公司。”

  1996年,网景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Paper Software,McCue开始了自己的硅谷生涯。3年后,当AOL以42亿美元收购网景时,他正式退出。

  1999年,McCue与前网景员工Angus Davis一道,创立了Tellme Networks公司。该公司研发的同名软件技术类似于一个“语音浏览器”,可以将语音指令转换为VoiceXML语言,然后再将数据输入网络,为用户搜寻所需信息。该工具可以帮助美国各大企业承担部分客户服务工作,还能够为美国航空公司、FedFx集团和移动通信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等客户提供移动语音搜索服务。

  到2005年,每月有3500多万名美国用户通过Tellme拨打电话查询产品信息,公司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同时,公司吸引了超过2.35亿美元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KPCB、Benchmark及The Barksdale集团;Rimer也进行了投资,他此时的身份是伦敦风投Index Ventures的合伙人。

  “不管Mike在Paper Software之后想做什么,我都会投资。”Rimer表示,“Mike是我想要投资的创业者范本。他拥有成功企业家的必要特质:充满激情,专注目标,并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

  2007年3月,微软抢购了Tellme,McCue的身份也由CEO变成了总经理。在他离职之时,Tellme软件已经成为微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渗入其多个重要产品之中,包括Live搜索(如今的Bing),与福特公司联手打造的福特车载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SYNC,还有微软移动操作系统(今天的Windows Phone)。

  “我很享受向前追寻的生活。”McCue表示,“我认为具有目标能够令生活更加美好。我有4个孩子,我希望让他们看到爸爸是一个有所追求的人,而不是一个退了休的无业游民。当我遇到Evan Doll时,我意识到创建另一家公司的时机成熟了。”

  抢占iPad

  McCue和Doll的首次联系始于一个猎头的帮助。当时,Doll已经在苹果呆了6年,并作为公司资深软件工程师在斯坦福大学教授iOS开发课程。他参与了苹果iPhone智能手机前三代产品的研发。

  “我完全被他折服了。”McCue透露,“我觉得这家伙不仅仅是一名工程师,还是能够成为联合创始人的那类人才。他在判断力及洞察力方面有超越工程师的绝佳资质。在很多方面,他都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

  在与McCue会面后几周内,Doll便离开了苹果公司。他们开始审慎地进行Flipboard的开发。两位创始人最初设想为PC机设计一个用户交互界面,但碍于在传统网络世界中实现内容导航的困难性,他们很快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在iPad上市的前几周,我们开始在办公室交谈,并拷问自己,‘Flipboard在iPad上的第一个版本是什么样子?’”Doll回忆道,“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冒险之举。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人购买iPad,我们无从判断它究竟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还是一败涂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轰动性的平台仅有一个,所以我们认为值得放手一搏。”

  但McCue和Doll甚至不知道iPad将会是什么样子,更别说它会实现怎样的用户界面了。他们在已知条件下进行了非常正确的大胆假设,认为这个平板电脑将会是一个更大的iPhone或iPod touch,并配备有触屏导航功能。基于这一远见,Flipboard研发了其标志性的翻页动画设计,其浏览体验与印刷版杂志如出一辙。Doll甚至一度创造了一个纸质的iPad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平板电脑的外形和感觉。

  2010年1月,史蒂夫·乔布斯向媒体发布了iPad。Flipboard团队甚至在乔布斯演讲完毕之前就将其软件开发工具包下载完成,并对他们猜测正确的那部分代码进行了微调,舍弃了那些没有押对的代码。“我们非常接近乔布斯所发布的iPad。”McCue不无骄傲地表示,“这为我们赢得了开门红,也抢占了市场先机。我们的设计和想法至少比其他人早了一年。”

  1.0版本的Flipboard自诩为“全球首家社交杂志”,它从Twitter和Facebook平台上集成故事、图片、头条新闻及最近更新内容。这个App会在杂志内页中提供链接及图片源,以便用户发现、消费和分享社交内容。Flipboard也允许用户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爱好定制个性化单元;它还统一了各类广告的格式,从而实现了广告与内容的匹配,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广告与用户兴趣的相关度。

  “我们认为Flipboard的最大贡献是基于当今科技的演进及发展趋势,从了解用户偏好出发来引导用户,并帮助其将时间和关注点用到自身感兴趣的事情上。”Doll表示,“我们希望解决信息过量的问题,而前提是对每一位读者都有十分透彻的洞察。”

  上架App Store仅仅几个小时,Flipboard便登上了iPad所有在售国际市场新闻类别应用的榜首;最终,苹果授予其“2010年度iPad应用”称号。Flipboard现在已经为苹果的其他设备平台开发了相应产品,而且可在Google的安卓、微软的Windows 8和黑莓操作系统中运行;针对亚马逊的Kindle Fire和Barnes & Noble的Nook,公司也推出了Flipboard的优化版本。4年来,Flipboard已与众多媒体巨头取得了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脱口秀女王Oprah Winfrey的OWN、时代集团、康泰纳仕集团、ESPN、赫斯特集团和《纽约时报》公司等。

  “在Mike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都在创造全新的信息获取及消费途径——Paper Software如此,Tellme如此,今天的Flipboard仍然如此。”作为Flipboard的首名投资者,Rimer从不掩饰对该公司的欣赏,“我从来都不认为Flipboard只是一个新闻浏览器,它是传统杂志行业信息消费方式的颠覆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互联网内容呈现方式。”

  传统杂志的精致数字化体验

  Flipboard并不是唯一一家以展示媒体头条内容为主的新闻应用。据旧金山移动应用分析工具及广告服务提供商Flurry的总裁兼CEO Simon Khalaf分析,“新闻、媒体和娱乐”是在iOS和安卓平台中流行度排名第三的应用类别,仅次于“游戏”和“社交媒体”。

  根据Flurry的报告,美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费2小时19分钟访问Ap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而在新闻和杂志的应用程序使用率方面,该数值于2013年飙升了31%。

  “新闻App的使用几乎是全天候的。”Khalaf补充道,“一些新闻App被访问的频次达到了每小时一次。”Flurry公司的报告对此进行了佐证:与其他App相比,新闻类的生命周期更长。

  这对广告商显然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广告也是Flipboard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我相信专注一个商业模式将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只是掌舵人需要慧眼识珠,从中选择出最好最有利的那个。”McCue宣称。Flipboard拒绝透露具体收入,但表示其整版广告的售价可以与平面媒体广告持平;当然,比相对廉价的标准线上广告要贵得多。思科、Gucci、Levi’s、星巴克、丰田、沃尔沃都参与了Flipboard平台的广告活动,而Flipboard向外界披露的效果十分惊艳:点击率达到了3%。

  Flipboard的成功部分得益于这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Facebook在2014年早些时候推出了一个独立的新闻阅读应用程序Paper,在概念及执行方面完全照搬Flipboard。谷歌则发布了Android平台独享的杂志报亭应用Google Play Newsstand。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弱小的竞争对手意欲分羹,比如Circa(一款提供短小篇幅的快讯式新闻的阅读应用)和Trove(《华盛顿邮报》旗下可以根据用户的Facebook个人资料建立新闻信息亭的应用服务)等。

  在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面前,Flipboard的应对方式是持续不断地优化功能和服务。2013年春天,该公司推出一个新工具,使读者可以围绕任何话题、事件或个人兴趣(无论其多么荒诞不经或纷繁复杂)精选故事、视频、音频和图像内容,创建自己的DIY杂志。而这份定制的杂志可以完全私享或与众人共享,支持读者评论及互动。值得强调的是,每份数字化杂志都对原内容提供商或社交网络平台出处进行了标注。

  在发布的第一年,Flipboard读者创建了近800万份数字化杂志。“我们都渴望自身的行为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Doll透露,“我的祖母过去常从报纸上剪裁下来一些文章,贴上小便签,然后邮寄给我;我母亲至今依然会给我转发一些她认为我可能想要阅读的文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并非只是一种内容,而是关乎人与人的沟通与连接,就好比‘我一直想着你呢,我想和你分享这些东西’一样贴心。”

  随后,Flipboard发布了一项新功能——定制化在线销售,商家或者用户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产品目录。在类似Pinterest的制图工具的辅助下,用户可以在Flipboard平台的商务产品或其他电商平台的产品中生成愿望清单及礼物指南等,附上购买链接,与亲朋好友分享成品杂志。它的广告商可以将发布在Flipboard杂志里的商品贴上价格标签,引导读者从单纯的浏览商品过渡到在线购买。首批品牌合作伙伴有Banana Republic(GAP旗下以简约时尚为特色的中高档服装品牌)、美妆电商网站Birchbox、eBay、时尚电商网站Fab和时尚女装网站ModCloth等。尽管Flipboard不向这些合作伙伴收取任何费用,但也表示通过向合作伙伴出售其产品附近的广告位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此外,Flipboard也注重修习内功,持续改进和增强其核心软件功能。2014年早些时候,该公司从CNN手中收购了个性化新闻应用程序Zite。2011年,CNN以2000多万美元购买了Zite(Flipboard和CNN的具体协议条款并未公开)。Zite拥有非常强大的算法分析系统,每天能从数以百万计的文章中对4万多个主题进行追踪,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荐内容。收购Zite之后,Flipboard将在内容推荐、个性化及搜索等方面充分运用Zite的先进技术。

  “此前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让人们从杂志的海洋中发现我们。”McCue坦承,“如今我们能够基于读者的兴趣打造个性化的推荐内容。Zite正在为我们带来一些令人惊艳的变化。”

  在与Zite完成交易后,Flipboard获得了CNN全球内容的授权,并为其知名主持人定制了专属杂志,包括CNN知名时评类节目制片人及主持人Fareed Zakaria,在CNN主持《The Lead》等节目的前ABC首席记者Jake Tapper,和王牌主持人John King等。McCue表示Flipboard还将继续与其他名人、明星及媒体合作伙伴建立类似合作。同时他还透露,在未来几个月内,Flipboard将会推出很多创新技术。

  而抛开短期目标,谈及长远未来时,McCue说,Flipboard将是自己创业旅程的收官之作。而这一次,他是认真的。

  “这是我创立的最后一家公司。”他发誓,“我将在这里度过自己剩余的职业生涯。很多人热爱Flipboard也非常乐意使用它,但它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们还需要打造一个能够支持优质内容的生态系统。相信这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为内容提供商创建一个生态系统,让他们的内容能被新一代读者发现和接受;在这个平台上,内容可以实现与传统印刷媒体相匹敌的货币化能力,同时能够在当今各类设备上以尽善尽美的方式展现出来。”

本文标题:10亿元订单背后的故事-9张图爆料8.6亿网易邮箱用户背后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13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