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咏史李商隐-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96

发布时间:2018-02-28 所属栏目:咏史左思

一 :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96

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九第一期                                总第59期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

许建华

宋人蔡居厚曰:“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李商隐不仅能得其藩篱,更能出其藩篱。杜、李源流,前人多有论及,但较侧重于体裁,风格的比较,本文拟就咏史诗这一题材探讨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咏史诗往往借咏历史题材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唐代咏史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如陈子昂、李白、王维、杜甫、高适、李贺、李商隐、杜牧、陆龟蒙等,均为咏史名家。他们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将历史题材熟练地选择熔裁,制为瑰丽的诗篇,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当完美的统一。杜甫、李商隐则是先后辉映,他们的咏史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上乘之作。杜甫咏史之作约有五十多首,大多写于安史之乱后。战乱冲击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杜甫逃难谋生、暮年漂泊的艰难困苦,使诗人体验和感受大异于前,创作了一系列内涵丰厚、艺术概括准确、史论独到的咏史之作,为咏史一体别开生面,对中、晚唐及后世的咏史诗影响很大。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大唐国运日薄西山。当时藩镇割据,回鹘、吐蕃入侵,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极端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唐王朝政权风雨飘摇,但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仁人志士思欲挽回大唐颓局,整肃朝纲,重振国威。李商隐虽出身寒门,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救世之志。他所创作的六十多首咏史诗,便是其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在对杜甫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均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作品内涵充实,意境优美,旨趣含蓄,议论精到,成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咏史诗中最杰出的佳作。

一、杜甫、李商隐咏史诗感慨称同调之处

首先,他们在咏史诗中,对于一些难于直说的敏感题材,多以古人古事取喻,用以讽喻现实,指陈时弊。这本是中国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咏史诗所歌咏的是已经逝去的历史人事,如果诗人在创作过程

中没有注入当代人对历史人事的感受和认识,没有渗透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政治风云、社会生活或自身遭际的感受,历史人事便是冰凉的躯壳,引不起人们对它的兴趣。而杜甫、李商隐都能做到在咏史中贯注鲜活的时代气息,使他们的咏史诗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杜甫于大历元年初至夔州时所作的《上白帝城》诗与现实结合得尤为密切。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中又启战端。杜甫对朝廷姑息称兵作乱的崔旰极为不满,故以历史上的公孙述取喻,为之讽刺,同时告诫恃险割据者不要过于猖狂,“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诗人登上白帝城,因自然景物而触发感想。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夏禹、楚襄王及恃险割据称帝的公孙述。白帝城的雄峻险要,却成了历史上野心家谋取帝位的依凭。诗中蕴含着诗人忧时念乱的深切寓意。杜甫在《石镜》诗中,以惆怅而沉郁的笔调,追思发生在开明氏时期的历史故事。“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开明氏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历史遗迹,本无多少令人回味的内容。杜甫在后四句中点出写作此诗目的。“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暗讽当朝皇帝、酒色天子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畸型恋情。无怪乎仇兆鳌称此诗为:“讥古人之好色。”(《杜诗详注》卷十)《越王楼歌》则是从尾联“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中,既揭示了历史的进程连续不绝的客观规律,又寓托人世沧桑之变。唱叹昔日的繁华盛景一去不返,只有残垣颓瓦献愁供恨。诗人的笔锋直指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另外象《咏怀古迹》、《滕王亭子二首》、《玉台观二首》都属于与

现实结合较紧的咏史之作。

李商隐继承并发展了杜甫以咏史而批

判时事的优良传统。由于当时的政局令他太失望了,他的咏史诗绝大部分都是借咏史以批判现实政治。正如清人朱鹤龄所说:“《汉宫》、《瑶池》、《华清》、《马嵬》诸作,无非讽方士为不经,警色荒之覆国。此其指事怀忠,郁纡激切,直可与曲江老人相视而笑,断不得以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嗤摘之也。”(《李义山诗集笺注》卷首朱鹤龄《序》)。

在他一系列咏史诗中,他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已不是委婉、含蓄、浑厚,而是变得严峻、冷峭,甚至有些刻薄。如《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在颔、尾两联分别用“不缘……应是”,“若逢……岂宜”这种推设之辞,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炀帝这个淫侈昏顽的亡国之君,死到临头仍肆意享乐的本性。尽管他生前并未乘舟游至天涯,死后重逢陈后主更属虚幻,但他生前已打通八百里江南运河,准备南游会稽,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充分暴露他无穷的享乐欲。李商隐在《梦泽》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讽慨的重点放在为邀宠而“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的宫女身上,深刻揭示了为某种世风所左右,迎合趋时者的悲剧;而这种自愿而又盲目地走向坟墓的悲剧,比起那种纯粹是被迫而清醒地走向死亡的悲剧,无疑更能发人深省。“未知”、“虚减”,前呼后应,它讽刺入骨,也悲凉彻骨。

对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李商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二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石镜》中,杜甫对李杨二人的畸型恋情给予含蓄、委婉的讥刺。在《马嵬二首》第一首中,李商隐大胆诘问:“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

嵬。”意思是说如果当初唐玄宗知道迷恋女色会导致江山倾圮,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了,对唐玄宗的荒淫、昏庸进行了玩味不尽的嘲弄。在第二首的结尾“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贵为天子的李隆基居然连自己最喜爱的妃子都无法保住,还不如一般庶民百姓。对荒淫透顶,无耻之尤的唐明皇的讽刺,尤为辛辣、深警。另外《齐宫词》、《陈后宫》、《汉宫词》、《汉宫》等均是借历史上荒淫奢侈而召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寓含对当代封建统治者的警戒讽慨。而且其揭露、讽刺的力度尤为深刻,标志着诗人加强咏史诗现实性与时代感的一种自觉努力。

其次,他们在咏史诗中,慨叹俊杰之士偃蹇不得志,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历史上举凡有识之士,大多经历过怀才不遇之时,或终身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这一社会问题也就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实。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而表现怀才不遇的诗作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批判和抗争。

杜甫与李商隐都属于才华出众,抱负极大的诗人。但是他们的一生都偃蹇而不得志。杜甫几番周折,数次努力,只谋得一个区区县尉;李商隐十六岁就斩露头角,却不料一生只在幕府盘旋,怀才不遇之感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深。“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清?张玉谷《古诗赏析》)是古代诗人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与杜甫生活年代相接的前辈陈子昂,空有满腹才学,一腔抱负,然而终其短促一生未得伸展。杜甫在《冬到金华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中,诗人深情唱道:“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这样一位“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的诗人,生逢盛世,却仕途蹭蹬,功业空成后还归乡里,却被酷吏段

简害死狱中。杜甫遭逢乱世,境遇就可想而知。在《读任彦

日方自比咏叹道:

碑》中,李商隐以任

“梁台初建应惆怅,不得萧公作骑兵!”反映了“命压人头不奈何”的深沉苦闷。王夫之评李商隐此诗:“亦有英雄之泪。”诗人以幽默调侃的笔调道出自己命途多舛,尴尬可悲的境遇。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李商隐《宋玉》诗写道:“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宋玉以文字献赋进身,不见信于楚王,终身只作一介文学侍从,不被得用,困顿不得志,与杜甫、李商隐相似。杜甫以异代不同时而萧条则一,总结出封建文人生活的规律。李商隐在诗中隐含自己才华不亚于宋玉。宋玉因擅才华而得为文学侍从之臣,托于楚王之后车,其遇合固不用说,自己虽才比宋玉,而三朝(文、武、宣三朝)沦落,寄迹幕府,遇合迥异,不免深为悲愤。在《汉宫词》中,诗人急切地说道:“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不遇之感极为明显。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咏怀古迹》首首写古人古事,可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诗人以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自况身世。李商隐在《贾生》、《漫成五章》等诗中也反映出君王昏庸无能,贤遇淆乱不分,政治庸人未受到现实的教训,俊杰之士骥足未展的遗憾,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第三,在他们的咏史诗中,表现出对理想人物的深情赞美。历史上的才俊雄杰,他们一生几多艰辛,几多努力,无论成功与否,往往成为后世礼赞膜拜,深情讴歌

的对象。

诸葛亮辅助刘备三分天下的宏伟业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大节,一直令后人敬仰不已。后世许多诗人经过诸葛亮遗迹,不免凭吊追忆,留下诸多篇什。杜甫、李商隐都写了不少生动含情的诗篇,对诸葛亮的旷世才智和许国精忠推崇备至,几乎是无保留的赞美。

在杜甫的诗中,诸葛亮常以贤明干练的政治家形象出现。“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咏怀古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杜甫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哲人的眼光,用艺术的手法和独到的审美体验,对诸葛亮在三国史上,辅助刘备成就霸业,建立三国鼎立的格局,作出了准确的评价与高度的赞美。李商隐是个善于吸收众家之长的诗人,他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另一个视角去言志抒怀,发表论见。《筹笔驿》就是精壮顿挫、笔力千钧的优秀之作。“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个“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烘云托月、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范仲温《诗眼》说:“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正是在这一扬一抑地追叙史实,发表议论

中,诗人感慨称遥深地叹道:“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心中涌起无限怅恨。一位伟大人物,壮志未酬,郁郁以殁,他该是多么悲愤。而伟人的憾恨不也是诗人的恨事么。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婉转有致。宋弼以为此诗可以比美杜甫的《蜀相》。他说:“起二本意已尽,下面无可措手矣;三四句作开笔,五六收转,两意相承,字字顿挫;七八振开作结。与少陵‘丞相祠堂’作,不可妄置优劣也。”

杜甫、李商隐凭吊诸葛亮的诗中,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古柏行》)是其吊古兴怀的情感主调。千古英雄志士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莫不为诸葛亮大志未就,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昔,泪流满面。同时,对自己沦落江湖,白首终老的萧条境况发出沉重悲叹。前面论述过的李商隐的《筹笔驿》,以及《武侯庙古柏》“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以松柏象征诸葛亮高尚人格和不朽功业,松柏意象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载体,寄寓诗人“材大难为用”的悲伤忧愤。这些都是杜甫的同调。

二、在咏史诗中,李商隐对杜甫的突破与创新

杜甫、李商隐的咏史诗,虽然都是注目现实,借古讽今,以史抒怀,但是由于他们分别生活在唐王朝不同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才情思致均有所不同。在咏史诗中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心态均有较大差异。李商隐曾经认真地学习杜诗,并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清人金武祥说:“李义山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义山。”(《粟香随笔》)李商隐对杜甫诗歌的继承

与创新,正在这似与不似之中。

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经济凋弊,人民受难。面对这一切,强烈的用世之心和急切的功业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无限关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促使诗人追思历史寻求救国之策。从刘备、诸葛亮君臣契合,肝胆相照的事迹中,杜甫认为要挽回国运需要忠义之臣,贤明之君,尤为看重贤相忠臣。《谒先主庙》就是一首极有代表性的诗作。“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己,欧血事酸辛。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诸葛亮、关、张等人,皆一时英杰,群雄中之尧楚,古之忠臣贤相,他们与刘备一起艰苦奋斗,惨淡经营,最后虽是功业未就,然而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仍然对他们的历史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主张。

杜甫自陈世德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影响。在咏史诗中,杜甫认为自己终身萧条,只能怪自己没有赶上一体君臣的时代。在《诸葛庙》诗中,诗人叹道:“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君臣当共济,贤相亦同时。……”对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流露出无限钦慕。“画图省识春风面,……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杜甫更是直指帝王们睁眼忠奸不分,贤愚不论。诗人满腹怨恨,委婉批评,显得忠爱恻怛。在《行次昭陵》、《重经昭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世民这一风云人物十分崇敬的心情,对唐太宗的赫赫武功和贞观之治的不胜钦慕,暗含着淡淡的惆怅不遇之思。

杜甫入川后,虽曾入严武幕,实则已脱离政治,无意于继续任职。然出于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关注和敏感,他还是写了许多关心时政反映现实的作品,其咏史诗也大都从个人的际遇与实际感受出发,虽然十分感人,但由于心境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其咏史诗中表现的见解和主张均有别于李商隐。

李商隐生活在“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的晚唐时代。虽然怀有“欲回天地”的宏愿,但适逢如此衰势,“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这饱和着血泪的感慨称,要挽回时局,他觉得缺乏力量和信心。“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谒山》)他把改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认为只要皇帝圣明,朝政就可改观,时局就会逆转。《富平少侯》就是借常自称富平侯家人的汉成帝,讽刺年幼无知的唐敬宗少年继位,好喜畋猎,宴游无度,“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先指出其不知国家忧患为何物,次句再点醒“十三”袭位,这就有力地显示出童昏无知与身居尊位的尖锐矛盾。少侯沉湎女色,不忧国事;以“莫愁”作结,更暗含有愁而不知愁,势必带来更大的愁;今日的“莫愁”,即孕育着将来的愁。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耐人寻味。在《北齐二首》、《陈后宫》、《南朝》等诗中,他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北齐后主,陈后主,南齐废帝等荒谣误国的昏君。“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前朝神庙锁烟煤。”讽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在于警告当政的皇帝,不要步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后尘,重蹈历史的覆辙。晚唐时期的帝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96_李商隐咏史

王们,在现实的政治表演中,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正沿着历史上亡国之君走过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前途黯淡。他写咏史诗,就是要为正在醉生梦死的皇帝敲起警钟。

李商隐一生大部分时间作幕僚,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对朝廷的腐败与官僚之间的倾轧感同身受,对政治的理解与认识,同杜甫有所不同。有不少咏史诗作对黑暗腐朽的政治,给予尖锐的讽刺。如《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对皇帝作了无比愤怒的鞭笞和揭露,对其衰颓以及卑污的心理,用笔

刻而锋

利。李商隐把讽刺的矛头集中指向当代荒淫昏愦的封建统治者,更触及时代政治的焦点和热点,其成功实践为咏史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第二,李商隐进一步发展了杜甫咏史唱叹有情的特色,使之成为其咏史诗的主要特征。

咏史诗表达对历史人事的议论见解,极容易出现单纯议论造成的质木无文。杜甫、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昏庸无能,黑暗现实对人才残酷扼杀的同时,融注了诗人深长的情韵。体现在艺术功能手段上就是以情动人的“唱叹”。

杜甫居成都时所作《琴台》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诗人通过对琴台周围景物的含情描绘,在铺叙中流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缠绵之情,让后人羡慕不已。在《蜀相》中,诗人以摇曳多姿的笔触描绘蜀相祠堂周围景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看。”在这种满院萋萋芳草黄鹂空鸣的氛围中,更衬托出其寂寞难言之心,及对英雄的崇敬钦慕之情。梁启超曾

誉之为“情圣”,在咏史诗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到了李商隐手中,则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风格。

李商隐善于寓议论讽刺于经过精心提炼融铸的典型场景、情节之中,使得议论讽刺在充满诗情的咏叹中力透纸背,发人深省。《齐宫词》在“金莲无复印中庭”与“犹自风摇九子铃”的相互映衬中,透出对荒淫相继,覆辙重蹈的深长讽慨,使读者仿佛在夜半风铃声中品味出亡国的苍凉与历史的深沉回声。《隋宫》在“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中,将聚萤作乐,开河巡游二事与隋朝的衰亡联系起来,让读者透过饱含历史沧桑的物象与图景去品味其内在意绪,流露出无穷的盛衰兴亡之感。吴乔以李商隐《龙池》为例,强调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围炉诗话》)即主张咏史诗应具有抒情唱叹和含蓄不尽。李商隐是一位“深情绵邈”的主情型诗人。他那些优秀的咏史诗,多以辛辣严冷的讽刺透露深刻的“伤春”之情。即对唐王朝衰亡命运的哀伤和感慨称。象《马嵬》二首等诗,将深刻的讽刺与深沉的感慨称融合无迹,极沉郁苍凉,唱叹有情。

第三,杜甫的咏史诗往往以赋为主而兼比兴,将自己深厚诚挚的感情,蕴含在典型的叙事之中,结尾予以唱叹,诗的感情深沉,旨意明晰。体裁多用七律。李商隐一方面继承并发挥了杜甫七律咏史诗的特点,以赋法铺采驰情。另一方面,则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较之杜甫,其咏史之作七绝多于七律。七绝约占其咏史诗的三分之二。

杜甫的《陈拾遗故宅》就是一首以赋法铺采驰情之作。“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全诗共二十句。完全采用赋法,铺叙了陈子昂

故居的房屋、周围的荒山、故园,以及其才质、人品、操守、功业和在诗歌创作上的贡献。《过郭代公故宅》也是一首赋法铺采驰情的咏史诗,共二十二句。诗歌极力描绘郭元振的耿介为人与刚直的操守,赞扬了他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临事果决,敢斗邪恶的行径。在《蜀相》、《禹庙》、《琴台》、《咏怀古迹五首》等一首首娓娓动人的七律咏史诗中,饱含着诗人的深情。

李商隐的《富平少侯》、《陈后宫》、《隋师东》、《马嵬》二首等七律咏史诗,也都是融议论抒情于人物事件中,结合得较完美的作品。清人施补华云:“义山七律得少陵者深,故

丽之中带沉郁。如《重有

感》、《筹笔驿》等篇,直登其堂入室矣。”(《岘佣说诗》)高步瀛在评《重有感》时说:“沉郁悲壮,得老杜之神髓。”(《唐宋诗举要》)正确地指出了李商隐的七律对杜甫的继承与突破。

李商隐咏史诗大多是七绝。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难以展衍叙写,淋漓抒慨。但咏史诗因事兴慨,抚事寄慨的特点又使它不能离开必要的叙事描写和抒情议论。因此,将浓郁的情韵融铸于典型的情节之中,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表现手段。如《北齐二首》之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以古鉴今。前两句

以议论发端,点出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把一个

极艳极淫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如果没有后两幅鲜明醒目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齐宫词》“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通过九子铃这一典型事物,不但讽慨南齐后主荒淫昏愦,自取灭亡,而且串连齐梁两代统治者荒淫相继的情景,深寓无视前朝亡国教训,必将重蹈覆辙的意旨。另外,如“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吴宫宴罢满宫醉”(《吴宫》)。“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隋宫》)等,都是经过精心提炼而成的最富内蕴的情节场景。诚如屈复所评:“荒淫亡国,安能一一写尽,只就微物点出,令人思而得之。”(《玉溪生诗意》)

总之,杜甫与李商隐都能在广泛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咏史诗中异彩纷呈。李商隐进一步发展杜甫精神,锐意进取,将咏史诗带入到另一高峰,为咏史诗的发展注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作者地址 西南民院中文系研究生 610014)

责任编辑 王 飞

二 :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

《咏史》共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展示了作者因门阀的限制,由积极入世走向高蹈出世的精神轨迹。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咏史左思_《咏史》 -李商隐《咏史》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李商隐作者: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www.61k.com)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

咏史左思_《咏史》 -注释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1、琥珀枕:宋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据说琥珀可以治疗金疮,武帝即命捣碎,分给诸将。
2、珍珠车:魏惠王曾经向齐威王夸耀自己有十颗可以照亮前后12辆车的大珍珠,齐威王却说,我的珍宝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3、青海马:产于青海的杂交马,据说日行千里,这里是指国家英才。
4、蜀山蛇:比喻奸佞小人。
5、南薰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其中有句子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意思是和暖的南风啊,可以解除我的百姓的忧愁烦恼。“南风”实际上是指好政治。)喻指君王的求治之心。
6、苍梧:即九华山,原指舜墓,这里是指唐文宗的章陵。
7、翠华:天子仪仗,代指文宗。

咏史左思_《咏史》 -李商隐简单介绍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李商隐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咏史左思_《咏史》 -戎昱《咏史》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不欲生。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1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左思_《咏史》 -戎昱简单介绍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戎昱咏史》【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陆秀才归觐省》、《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

咏史左思_《咏史》 -左思《咏史》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左思咏史》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左思咏史》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左思《咏史》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咏史左思_《咏史》 -左思简单介绍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左思》左思ZuǒSī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爸爸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咏史左思_《咏史》 -论左思的《咏史》诗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为什么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呢?这在《咏史》诗中亦可以寻找到理解这一问题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jī⑺,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fǔ⑻仰生荣华,咄嗟复diāo⑼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2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1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左思咏史》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1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1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咏史左思_《咏史》 -龚自珍《咏史》

金粉东南十王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名句赏析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今译〕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作者是清代后期的1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咏史左思_《咏史》 -思想表现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表现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抒写定国安邦的豪情壮志。
左思是在1个儒学家世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可以说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左思的立身之道,也是他早期思想的主流。同时,西晋王朝刚刚立国,正处于被唐太宗赞为“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的鼎盛时期,这样的历史背景无疑使年轻的左思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此时的左思,可谓年少气盛,渴望建功立业的济世思想占据了主导。另外,从社会背景看,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全国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到了三国鼎立,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西晋自武帝以来,东南吴国和西北羌胡不断犯扰边境。“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咏史》其一),面临这种状况,诗人觉得自己赶上了国势兴旺平吴统一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自恃才华出众,“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咏史》其一),且有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理想抱负,理所当然地要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建立一番不世功业。“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咏史》其一)。表现出作者面对国家利益受到侵犯而力图抗敌、面对外敌肆虐而仰天长啸、梦想一展宏图的报国之志。诗歌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才学之富,而且渲染出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磅礴气概。

左思的这种对功名的渴慕,既是儒学家世和社会背景使然,也反映了少数出身寒门的士人在西晋建国前后的心态,他们并未卷入到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对司马氏集团残忍的一面和朝廷权力内部的矛盾缺乏足够深刻足够的了解。因此,高歌理想图绘人性也就很自然了。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第二、抨击门阀制度,批判黑暗社会。
三国时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到了西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西晋时期是中国门阀专政的典型时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即是对当时情况的反映。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享有特权。当时的世族与寒门,不仅等级森严,而且这种等级还具有一定的世袭性,变动非常困难。寒门出身的人要改变地位受着极其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不少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受压抑,遭歧视,志不得伸,才不见用。左思虽然有理想有抱负,博学高才,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但是他献身无门,报国无期。虽然与皇帝攀上亲戚,但其妹左棻是以文名被选入宫的,她并未得到晋武帝的宠幸,左思的处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他始终游离于权力的边缘,连参加征讨东吴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左思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得志的,在文坛上也受压抑。左思终于明白阻碍他仕进、限制他发展的是门阀制度。在当时那种极不合理的选官制度下,他纵有鸿鹄之志,也无从施展,一生不得不屈居下位。所以,他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是非常强烈的,他将对世家大族占据高位,而自己因出身寒微而遭受压抑的愤慨不平发而为诗,对那黑暗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咏史》诗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正是这种反抗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在《咏史》诗中,诗人很巧妙地对历史事实进行摄取、加工,并做了文学的典型化处理,融进了时代感、现实性,融进了个人身世遭遇之感,升华了历史的深意和诗歌的境界。如《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诗人以直径一寸的山上小苗遮盖百尺高的涧底大松作比喻,反映了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揭露了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罪恶。接着指出汉代金日石单、张安世两家的子弟,本无奇能,只凭借祖先功业就七代做高官;而识高气伟的冯唐,却白首为郎,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作者不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世族制度,而且还触及到由来已久的世袭制度,深刻揭露了西晋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畸形现象,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愤慨和不平,概括了自己丰富的现实生活感觉。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在左思的眼里,那些豪门贵族“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咏史》其四),无非是“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咏史》其四)之类的娱乐消遣,这些人饱食终日、不务朝政,却能“蹑高位”、“珥汉貂”,正是世袭的门阀制度给这些人带来的荣华富贵。作者把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作为抨击对象,其态度之激烈,笔锋之犀利,在整个西晋社会都是不多见的,诗人这种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这是《咏史》诗1个鲜明的主题,是其高度的思想性之所在,是所谓“左思风力”的具体体现,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塑造蔑视权贵、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
在腐朽的世族制度和世系门阀观念的束缚下、一般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想凭借自己的才学取得政治上的出路是很难的。左思也未能冲破这一障碍、被阻于龙门之外、其雄心勃勃、急欲有为的初衷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
他在诗中感叹道:“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状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遥想古人,联想现实,左思深深体会到:“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蒰,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其七)。他冷静地重新审视他周围的环境。他所看到是华美的“冠盖”、艳丽的“朱轮”,看到的是门庭若市的“金张馆”、“许史庐”,看到的是峨峨的高门、蔼蔼的王侯;耳朵里充斥着钟磬丝竹之声。诗人还看到,在这样1个腐朽的社会里,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人就像“笼中鸟”“枯池鱼”,才智不能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咏史》其八),政治上没有出路:“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咏史》其八),生活上极度困苦;而且“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咏史》其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使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无限的压力和折磨。即使能像苏秦和李斯一样有出头之日,最终也不过1个“复雕枯”的下场。他在这种困境中挣扎,对现实社会感到极为不满而牢骚满腹。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这种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令人感叹,令人愤慨,从而引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作者处境的深切同情。观察现实,左思清醒地得出了1个结论;这样1个社会与自己的理想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在这个社会中,他的理想决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像出身高门的刘琨也只能在“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慷慨悲歌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更何况出身寒微的左思?芽空怀“澄江湘”“定羌胡”的志向,终连“铅刀一割”的机会都没有,这使得左思彻底埋葬了对西晋王朝的最后幻想,他的思想达到了1个新的高度。这时,诗人再也不用委屈自己的个性了,他义无返顾地同世族权贵彻底决裂,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向。他在《咏史》之三中曰:“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左思在咏史诗中多次歌颂历史上“功成不受赏”的高尚之士,他们能为国为民解难,却不愿受赏,他们蔑视权贵,不卑不亢,从不卑躬屈膝,他们是在污浊世界中挺立的傲松,人格是纯洁而高尚的。左思在对他们的歌颂中也表现了自己的决心,即要像他们那样做1个不贪图名利的高尚之士。

咏史左思_《咏史》 -理解

《咏史》:《咏史》-李商隐《咏史》,《咏史》-注释_咏史左思
《咏史》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诗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诗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咏史左思_《咏史》 -相关词条

《送元二使安西》《蜀道难》《菩萨蛮》《如梦令》《破阵子》《满庭芳》《咏史》《饮酒》《天净沙?秋思》《卖炭翁》《夜雨寄北》《行路难》《兵车行》

三 :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内容摘要] 李商隐的咏史诗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喻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和社会黑暗、人才遭弃的愤懑。[www.61k.com)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关键词]李商隐 咏史诗 托古讽时 婉曲含蓄

[正文]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是唐诗繁荣发展期的最后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的诗人,他的政治诗、咏怀诗特别是无题诗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温李"诗派的范围,成为整个晚唐诗坛的典型与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用“李樊南深情绵邈”之句概括李商隐深细婉曲的诗风,是极有见地的。而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便是无题诗了。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⑴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真正是“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载杨亿评义山诗语),加之意境的朦胧和主题的不确定,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鉴赏和研讨的热点。而他的咏史诗却 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李商隐一生先后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唐帝。从敬宗朝开始,唐帝国越来越显露出衰败倾覆的态势,呈现全面的社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会危机,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驭,战乱不休,赋税苛急,民生凋敝的局面。(www.61k.com)面对严峻现实,眷怀国事的李商隐忧心如焚,他希望借助咏史诗传达微言大义,达到影响人心,改良朝政的目的。

一、借咏史以讽时,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李商隐的咏史诗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借咏史以讽时。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国势衰危,宦官专权,党争剧烈,统治阶级却仍然过着骄奢淫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李商隐是个有强烈正义感的文人,他的咏史诗集中地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不重人才,目的是要引起统治阶级警惕,接受历史教训,在政治上有所改进。其中有的借古喻今,托古讽时,讽刺的对象可能是现实中某一封建统治者;有的以古鉴今,通过对历史上荒淫误国君主的嘲讽,深寓历史教训,尽管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针对现实政治而发的。

(一)极写荒淫腐朽的危害,为唐代帝王敲响警钟

李商隐咏史诗用了大量笔墨谴责历史上的败国亡国之君,其批判的锋芒集中针对他们沉湎女色、奢乐宴游等荒德恶行。如《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的荒淫行为,并放在国家面临危亡的局势这种背景下来描写,将极猥亵的情景、极荒唐的行为与极危急的局面加以剪裁连接,形成鲜明对照,荒淫误国的主旨表达的十分充分。[www.61k.com]

再如《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⑵。还依水光殿,更起月花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前六句用铺陈笔法写统治阶级穷治宫室,昼夜淫乐,藉以揭露其无穷的享乐欲望。结尾用漫画化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蕴含着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

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李商隐一再予以冷嘲热讽。如著名的《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3)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穆天子传》上说周穆王曾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于瑶池。临别时西王母作歌相送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答歌,约定三年后重来。李商隐不正面写皇帝的求仙和死,而借传说故事加以生发,从西王母的角度着笔,虚构了一段她盼不到周穆王重来的情节,含义深长的显示了求神的妄想与客观世界中死亡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不可避免的对立,作者对此不发议论,而以尖锐的问话作收。(www.61k.com)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再如《海上》: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神仙不可遇,即或遇上仙人麻姑为之搔背,也不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借以讥刺嘲笑帝王求仙的虚妄愚蠢。

除了借古人古事以讽喻当世社会,李商隐还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造成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祸首李隆基,如《马嵬二首》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深讽玄宗重色误国、自取其殃。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4)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字里行间,无不寓含对玄宗的嘲讽:“徒闻”、“未卜”,暗讽其愚妄沉迷;“空闻”、“无复”,“此日”、“当时”,更通过今昔对照,深刺其居安忘危,荒淫失政,只招其 祸。末联故作设问,而答案就在其中,何况问题本身就是对幻想长保荒淫生活的唐玄宗极其尖刻而冷隽的嘲讽。与此题材相似的七律《隋宫》讽刺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亡国。另有七绝《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写隋炀帝游玩无度,不听谏言;“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表现水陆交通频繁的状况,揭露了统治者骄横奢靡、劳民伤财的罪行,寄寓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的深刻历史教训,可谓用心良苦。[www.61k.com]

(二)慨叹历史兴衰,充满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藩镇跋扈,宦官擅权,不是孤立的政治现象,它往往是和上层统治集团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淫奢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当它趋于衰亡时,统治阶级的腐朽性也往往在最高政治代表——皇帝身上集中体现出来。李商隐所历的几代皇帝中,穆宗、敬宗都是突出的荒淫昏聩的统治者,即使象武宗这样曾在政治上略有作为的皇帝,也宠女色,好神仙,喜游猎。针对这种现象,李商隐借吟咏历史的兴衰无常,表达了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如《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5),终古苍梧哭翠华。

唐文宗在位期间,颇想挽回唐王朝的颓势,在作风上比较勤俭,政治上也做过一些努力,但并没有收到多大效果。两次谋诛宦官失败,更表明他的某些努力,几乎处处事与愿违,最后终于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本篇在哀惋文宗图治无成的同时,对唐王朝的没落趋势寄寓了很深的感慨。

再如《隋宫》: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6)。[www.61k.com)玉玺不缘归日角(7),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写隋炀帝的逸游和荒淫,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深刻的思致,尖锐的讽刺。首联写实,隋炀帝放着烟霞般的长安不享受,偏要到扬州去作乐,其贪图享乐之心跃然纸上。颔联驰骋想象:如果不是早早亡国。这位玩出花样来的皇帝,恐怕不会满足于在江都游乐,大概会游遍天下吧。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写今日之现实,转入嘲讽与批判:隋炀帝收集萤火,广种垂柳,如今只剩片片腐草,阵阵暮鸦,何等荒唐可笑!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采用假设手法,设想隋炀帝在地下若与陈后主相遇,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跳《玉树后庭花》吗?这首诗批判隋炀帝不接受历史教训,步了陈后主之后尘,为唐末帝王敲响了警钟。隋炀帝做了陈后主第二,难道就不会出现隋炀帝第二?大有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表达的“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寓意。

再如《咏史》一诗:

北湖南埭(8)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借咏三国孙权立国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六朝纷纷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发表看法。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眼前茫茫的湖水,历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史上的“一片降旗”,三百年沧桑的历史,使李商隐翻出“钟山何处有龙盘?”的议论。(www.61k.com)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快语,是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怀想和感触,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龙盘是无处寻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也是如此。

(三)反对藩镇割据叛乱,揭示他们必然败亡的命运

如《井络(9)》:

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阵图东聚烟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蜀中山川奇险,历来是野心家们觊觎的地盘。宪宗元和初年,军阀刘辟就曾据蜀反叛,后被唐朝廷荡平。诗的前半部分在渲染蜀地山川形势险要的同时,用“漫夸”二字暗示出天险不足恃的思想;后半部分援引历史事实,强调连刘备这样富有才略的人物也不能据蜀成事,从而对妄图恃险割据的“奸雄辈”提出了严厉的警告。无怪前人评曰:“足褫奸雄之魄,而冷其觊觎之心”,实不为过。

(四).感叹人才不被重用的遭遇,包含作者深广的忧患 《贾生》一诗就属此类: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被贬的遭遇已成为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的常用题材,诗人却独辟蹊径,选取贾谊被召回,汉文帝在宣室外与其夜谈的情节入诗:前两句写文帝的“求贤访逐臣”和贾谊的“才调更无伦”,这本是君臣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知遇的盛事,曾传为美谈;第三句写召见时是“夜半虚前席”,却加上“可怜”二字,文意忽转;末句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讽喻之意一看便知。(www.61k.com)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求贤而不用贤,联系晚唐皇帝的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借古讽今之意非常明显。再联系李商隐的个人遭遇,他虽有“欲回天地”的抱负,却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屡遭排挤压抑,“一生襟袍未尝开”。因此,可以说本诗寓慨于讽,明讽汉文帝实刺唐宣宗遗贤之昏庸、佞鬼之荒唐,怜贾生亦实怜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旧将军》:

云台(10)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

本篇牵合东、西汉两代史事,显然另有所托。大中二年七月,朝廷续画功臣三十七人图像于凌烟阁。这三十七人都是唐初至贞元年间的文臣武将。与此同时,会昌年间在抗击回鹘贵族侵扰、平定泽潞叛镇的战争中建立过功绩的将相则不单没有收到褒奖,反而一再受到当权的统治集团的打击迫害。就在续画功臣图像后两个月,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同月,会昌著名将领石雄求任一节度使之职以终老,宰相白敏中因石雄系李德裕所荐,根本不予理睬,致使石雄怅恨而死。这首诗借汉代史实影指时事,对统治集团抹杀会昌将相功绩并对他们加以迫害排斥的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指责。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从以上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来看,这类诗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态丑行,显示了诗人独到的政治见识和难能可贵的勇气,包含着深广的忧患。[www.61k.com)

二、婉而多讽,含蕴丰富

沈德潜在谈到李商隐的咏史诗时说:“襞祯重重,长于讽喻。中多借题摅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也。”道出李商隐这类诗歌婉而多讽 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诗人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和遣词造句的精深功力。

(一).巧用对比,含蕴丰富

诗人善于把经过精心提炼的场景、情节巧妙地对比连接在一起,以突出历史现象的 前因后果,获得含蓄有力的表达效果。如《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眼前的生离死别和往昔的山盟海誓形成巨大的反差,令人喟然叹息。此第一层含义。玄宗约定和杨贵妃世世相守,一旦碰上“六军驻马 的紧急关头,竟然将罪责推给对方,这种盟誓多么脆弱!此其二。再深究酿成悲剧的原因,不正是由于玄宗长期沉湎女色,荒废朝政吗? 此其三。诗人正是通过前后场景的对照,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再如七律《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鲜明对比,在辛辣冷峻的讽刺中,流露出无穷的盛衰兴亡之感。清代人方东树,对此联大加赞赏:“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又如《北齐》“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不同的场景构成鲜明的对比,不着议论,而荒淫误国造成的危害却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二)融议论于形象之中,婉曲含蓄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www.61k.com]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

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再如《北齐二首》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www.61k.com)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三).议论抒情结合,情韵深长

李商隐的一部分咏史诗常能翻出新意,而且融咏史、议论、抒情为一体,情韵深长。如《咏史》一诗: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www.61k.com)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借咏三国孙权立国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六朝纷纷更替的史实来抒发感慨,发表看法。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眼前茫茫的湖水,历史上的“一片降旗”,三百年沧桑的历史,使李商隐翻出“钟山何处有龙盘?”的议论。这的确是一针见血的快语,是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怀想和感触,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龙盘是无处寻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也是如此。这一议论含蓄明快,韵味悠长。

(四).善用反诘句式,增强讽刺力度

李商隐常用反诘句式,抒写自己的感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这种以冷峻问语作结,问而不答,寓答于问的写法,显得奇警遒劲,增强了批判力度,很好地体现了“婉而多讽”的特色。如《马嵬》一诗,诗人回溯事变过程后,似乎到了表明自己态度,为这场事变下断语的时候了。但诗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在篇末发出冷冷的一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比不上平民百姓夫妇能恩爱永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问得严峻,问得有力,它把前面所举众事内涵的深刻予以提示和凸显,不加判断而意在其中,便于读者从多方面去观照、领会与反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是诗意的凝聚,而且是诗意的深化。再如以下诸句: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马嵬二首》之一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

这些反诘无不引人深思,讽刺之意溢于言表。[www.61k.com)

总而言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是其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且独具风格,在古典诗坛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芒。透过他的咏史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领略到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注释:

(1)《文心雕龙》卷上《辨骚第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43页

(2)茂苑:指南朝都城建康的宫苑。阊门:亦称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宫门。

(3)黄竹歌:《穆天子传》上说,周穆王在到黄竹的路上,遇“北风雨雪,有冻人”,曾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4)四纪:十二年为一纪(木星十二年绕月一周)。玄宗一共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概言“四纪”。

(5)南薰曲:传说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即南薰曲),而天下治。 (6)紫泉:本应作“紫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而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写长安形胜,有“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等句,借指长安。芜城:即隋时的江都(旧称广陵),刘宋诗人鲍照见广陵故城荒芜,曾作《芜城赋》)。

(7)旧时骨相学称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为“日角”,认为这是帝王之相。李渊在起兵前,唐俭曾吹捧他“日角龙庭”,必能取天下(《旧唐书·唐俭传》)。

(8)北湖:指玄武湖。东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指鸡鸣埭,旧址在今南京市郊。都是南朝帝王经常游宴作乐的地方。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9)井络:井,井宿,又称东井或天井(天文学上属双子座)。络,网络,包括。井络:即井宿所照及的范围,亦即其在地面上对应的区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天空星宿的位置,划分地面上相应的区域,叫做星宿分野。蜀地是井宿的分野。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诗初探

(10)云台:汉代宫中的高台。(www.61k.com]汉明帝永平三年,画汉光武帝时功臣二十八人像于云台。云台高议:指朝廷中关于评功画像的议论。“高”字语含讽刺。

[参考文献]:

1、《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著1980年1月中华书局印行。

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印行。

3、《李商隐传》董乃斌著1985年3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印行。

4、《李商隐诗选》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四 :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www.61k.com”

李商隐咏史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世为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咏史诗中,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将其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首咏史诗里,李商隐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晚唐朝廷的江河日下的担忧和失望。

李商隐在本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进行了最概括的总结,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李商隐在后面诗句中大量用典,区区六句诗,了了42字,用典五次,以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和证明首联的论点。

第一次用典为“琥珀枕”,这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字寄奴)在四处征战时,有人送他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价值千金,人们都知道,琥珀不仅是名贵的装饰品,而其本身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外部创伤。因此,刘裕在得到这个用琥珀做得的枕头后,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将其捣碎,研成琥珀粉分给各个将领给战士们治疗创伤。

第二用典是“珍珠饰车”(岂得真珠始是车),讲得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诸侯王会盟,对方带来了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用非常大的珍珠进行装饰,并以此为荣,向齐桓公大加炫耀。但齐桓公不以为然,说他有大批的人才,那才是他的奇珍异宝。

第三次用典“青海马”,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的杂交马,力大善跑,据说可日行千里。以青海马喻可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材。

第四次用典“蜀山蛇”,传说战国时秦王送五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壮士迎娶,回来时路过梓潼,见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壮士共拔蛇尾,结果蜀山崩坍,五壮士被压死,化为巨石,蜀路因此大开,秦灭蜀国。这里以蜀山蛇比喻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难以铲除的宦官势力,亡国的祸胎。

“青海马”“蜀山蛇”这两句话其实也在暗示着唐王朝的灭亡也隐隐存有天意。此时的李商隐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面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也无力回天,惟有长叹。

最后的用典(南熏曲),《南熏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其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其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薰曲”亦称《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天下将要大乱,人们再不会有机会听到象舜的《南熏曲》那样的福音了。这其实也是诗人的希望,盼望着能有象舜帝一样的圣人出现,平定动乱,为天下带来和平安宁,为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唱响《南风歌》一样的福音。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郑注、李训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宦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颓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此诗用典精当,语意悲痛,余韵悠长,启人深思。

本文标题:咏史李商隐-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96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74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