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上访者-吓退上访者

发布时间:2017-09-13 所属栏目:中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谁

一 : 吓退上访者

县信访局有三十个工作人员,仍然忙不过来,因为上访的人太多了。
信访局长苦思冥想,想找一个办法应付目前的状况。
副局长知道后,找到局长献计:“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局长一听,眼睛一亮:“什么办法?”
副局长:“把凤姐招到我们单位来做接待员,她往大厅一站,自然可以吓退很多上访者,使他们不敢进来而放弃上访。”
局长高兴地说:“好,就这么定了……”

二 : 第九上访者

上访,如其名曰,就是“向上级反映问题并期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上访也跟着如影随形,可谓源远流长矣。

古时老百姓叫做“告御状”、“击鼓鸣冤”等不同称谓。在封建社会,据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记载,尧在位时,在庭前设“进善旌”,期许听取老百姓的不同心声,后设“诽谤之木”,使普天下的庶民都能谈论和指出君王之过错。进善旌、诽谤木、谏之鼓堪称中国信访制度的先驱,是老百姓倒苦诉冤一个非常“给力”的渠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登闻鼓制,朝堂之外,冤情者可击鼓向天子或中央一把手诉冤,这一制度在历朝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后举凡上访的官民遭冤屈之事,衙门予以不理或审判不公的话,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如确属实情,则奏禀皇上交刑部查办。至于大清时期妇孺皆知的康有为“公车上书”更是把上访推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纵观整个上访史,俨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上访”沿袭至今。

有关上访的各种新闻和各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大家对此类信息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了。然而下面的一则上访消息让很多业已麻木的人们,神经被拨动了一下。

据悉,在新年的1月2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永定门西街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室,听取上访群众诉说冤情,现场要求随行的各部委工作人员积极督办。温总理与上访者直接面对面交流,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实属破天荒,说成刘谦式的“见证奇迹的时刻”也不足为过。要知道我们的温总理平日里那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这八位进京上访群众绝对是幸运中的幸运,可以用“火星撞地球”来形容了。中国的上访者数不胜数,这八位上访群众不过是上访大潮里的一滴水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奇遇”才会令人不可思议,恐怕连秋菊都会羡慕不已。然而在这八位幸运上访群众与温总理面对面交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民间表达民情的正常渠道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倘若能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偏要“千里走单骑”地“上京告御状?”这岂不是南辕北辙?耗费的人财物力不说,还会被各级政府党委以及所谓的“驻京办”截留下来,然后以莫须有的“精神失常”为由遣返回乡。回到地方还要被一些“不明人员”以“小样!不想活了?”来威胁,最后落得个“精神病患者”之类的诊断送进医院。曾经有个北大叫兽孙东东脱开裤子放了一个臭屁:“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我们何必和他一般见识,偏执型精神障碍东东说的话,难道不是东东吗?即便撤销了“驻京办”这个怪衙门,对地方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间有特色”。上访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地特色化了。

其实权益分配不合理和个人权利受到当权者的严重排挤,是导致上访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富人带动广大老百姓共同致富,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这个构思是不错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就会出现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为“人为”因素是最不稳定性的因素,而所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俗话说得好“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但是多数人是服从少数人领导的,所以真理最终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部分少数人中的少数便在地方为虎作伥,当一些老百姓遇到这样的当权者,想不上访都难了。权益的分配不公,在政策和法律框架下,领导干部的行政违法,把群众利益得失抛在脑后。或者适当为当地做一些并没多大实质意义的“面子工程”,这样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会认为遇到了好官,他们“全心全意”为地方谋发展着想。其实在这个工程中,一些领导干部们已经吃得盆钵满满。司法不公,导致涉法上访案件增加;案件执行的不力,违法办案,导致涉法上访案件增加;土地发包中的合同违约,房屋拆迁、补偿资金低廉和不到位,以及一些基层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解决等等,同样导致涉法上访案件不断增加。(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再者信息传导机制与司法体制的不完善,是上访存在的直接原因。当前我们具有国家机关、科研院校、媒体舆论等各多样化信息传导常规渠道,但是由于操作上会存在筛选的遗漏、信息不全、传导不畅等问题,而且我国的法治建设尚处在“摸着石子过河”的阶段,很多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和不健全造成了老百姓的盲目和质疑,一些解决问题的司法体系具有合理,但不合法的逻辑怪圈。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上访自然就成为老百姓诉冤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我们的老百姓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固有的传统思维,即受到中国传统的清官政治心态和厌讼的社会心理惯性,是上访存在的另一原因。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章书籍,通过申诉鸣冤的惯性思维,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选择上访而不是首先想到正常的司法程序来表达诉求,体现的仍然是对党和国家政权的高度信任和对地方政权的不信任。在这样的心理惯性下,他们希冀真正的“青天大老爷”能为民请命,为民做主。

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解决纠纷的渠道应当首先想到司法途径。但目前这一途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譬如在某些行政争议中,政府部门之间往往相互袒护推诿;在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中,时常出现该立案的不立、该受理的不受等不作为现象。征地拆迁是近年来矛盾最集中、纠纷也最多的领域之一,上访群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之而起,但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法院一般都不受理这方面的案件,也就是司法存在某些领域的漏洞。也就是说,司法途径这个渠道被过滤掉了。既然这样,上访就是硬道理了!

至于某些舆论中“信访不信法”更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法治的悲哀。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对司法不信任?这固然与中国的传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法律尚不足以取信于民。由于权力不受监督,一些地方的纪委等监察部门贪腐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由于部分地方仍处于人治大于法治的阶段,政府党委干预司法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既然正常程序不一定能得到公正对待,法院的判决不一定能逃脱政府干预,那索性不如直接去找政府。

温总理亲自接访,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众多的民情归根结蒂还是要基层来解决。如果部分地方基层官员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置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便温总理天天在国家信访局接待,也是爱莫能助。试想中国那么多的人口,难道总理就是专职的“信访主任”?那真是天大的笑话!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相信“青天”的,期冀“大官”能为民请命。在这次“上京告御状”过程中,吉林省舒兰市的被拆户们听说其代表许桂芹见到了温总理,犹如恍如隔世,连夜买了鞭炮燃放,当街大喊:“见到总理,我们就有盼头了!”随后当街抱头痛哭。我们现在依然能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还是那么的漫长。正所谓“司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定当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这八位上访幸运儿之后,下一位幸运儿又会是谁呢?他抑或她又会来自哪里?又有什么样冤情需温总理亲自来处理?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 : 第九上访者

上访,如其名曰,就是“向上级反映问题并期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上访也跟着如影随形,可谓源远流长矣。

古时老百姓叫做“告御状”、“击鼓鸣冤”等不同称谓。在封建社会,据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记载,尧在位时,在庭前设“进善旌”,期许听取老百姓的不同心声,后设“诽谤之木”,使普天下的庶民都能谈论和指出君王之过错。进善旌、诽谤木、谏之鼓堪称中国信访制度的先驱,是老百姓倒苦诉冤一个非常“给力”的渠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登闻鼓制,朝堂之外,冤情者可击鼓向天子或中央一把手诉冤,这一制度在历朝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后举凡上访的官民遭冤屈之事,衙门予以不理或审判不公的话,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如确属实情,则奏禀皇上交刑部查办。至于大清时期妇孺皆知的康有为“公车上书”更是把上访推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纵观整个上访史,俨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上访”沿袭至今。

有关上访的各种新闻和各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大家对此类信息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了。然而下面的一则上访消息让很多业已麻木的人们,神经被拨动了一下。

据悉,在新年的1月2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永定门西街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室,听取上访群众诉说冤情,现场要求随行的各部委工作人员积极督办。 温总理与上访者直接面对面交流,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实属破天荒,说成刘谦式的“见证奇迹的时刻”也不足为过。要知道我们的温总理平日里那是风里来,雨里去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这八位进京上访群众绝对是幸运中的幸运,可以用“火星撞地球”来形容了。中国的上访者数不胜数,这八位上访群众不过是上访大潮里的一滴水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奇遇”才会令人不可思议,恐怕连秋菊都会羡慕不已。然而在这八位幸运上访群众与温总理面对面交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民间表达民情的正常渠道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倘若能在基层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偏要“千里走单骑”地“上京告御状?”这岂不是南辕北辙?耗费的人财物力不说,还会被各级政府党委以及所谓的“驻京办”截留下来,然后以莫须有的“精神失常”为由遣返回乡。回到地方还要被一些“不明人员”以“小样!不想活了?”来威胁,最后落得个“精神病患者”之类的诊断送进医院。曾经有个北大叫兽孙东东脱开裤子放了一个臭屁:“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我们何必和他一般见识,偏执型精神障碍东东说的话,难道不是东东吗?即便撤销了“驻京办”这个怪衙门,对地方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间有特色”。上访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地特色化了。

其实权益分配不合理和个人权利受到当权者的严重排挤,是导致上访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富人带动广大老百姓共同致富,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这个构思是不错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就会出现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为“人为”因素是最不稳定性的因素,而所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俗话说得好“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但是多数人是服从少数人领导的,所以真理最终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部分少数人中的少数便在地方为虎作伥,当一些老百姓遇到这样的当权者,想不上访都难了。权益的分配不公,在政策和法律框架下,领导干部的行政违法,把群众利益得失抛在脑后。或者适当为当地做一些并没多大实质意义的“面子工程”,这样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会认为遇到了好官,他们“全心全意”为地方谋发展着想。其实在这个工程中,一些领导干部们已经吃得盆钵满满。司法不公,导致涉法上访案件增加;案件执行的不力,违法办案,导致涉法上访案件增加;土地发包中的合同违约,房屋拆迁、补偿资金低廉和不到位,以及一些基层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解决等等,同样导致涉法上访案件不断增加。(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再者信息传导机制与司法体制的不完善,是上访存在的直接原因。当前我们具有国家机关、科研院校、媒体舆论等各多样化信息传导常规渠道,但是由于操作上会存在筛选的遗漏、信息不全、传导不畅等问题,而且我国的法治建设尚处在“摸着石子过河”的阶段,很多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和不健全造成了老百姓的盲目和质疑,一些解决问题的司法体系具有合理,但不合法的逻辑怪圈。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上访自然就成为老百姓诉冤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我们的老百姓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固有的传统思维,即受到中国传统的清官政治心态和厌讼的社会心理惯性,是上访存在的另一原因。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章书籍,通过申诉鸣冤的惯性思维,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选择上访而不是首先想到正常的司法程序来表达诉求,体现的仍然是对党和国家政权的高度信任和对地方政权的不信任。在这样的心理惯性下,他们希冀真正的“青天大老爷”能为民请命,为民做主。

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解决纠纷的渠道应当首先想到司法途径。但目前这一途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譬如在某些行政争议中,政府部门之间往往相互袒护推诿;在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中,时常出现该立案的不立、该受理的不受等不作为现象。征地拆迁是近年来矛盾最集中、纠纷也最多的领域之一,上访群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之而起,但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法院一般都不受理这方面的案件,也就是司法存在某些领域的漏洞。也就是说,司法途径这个渠道被过滤掉了。既然这样,上访就是硬道理了!

至于某些舆论中“信访不信法”更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法治的悲哀。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对司法不信任?这固然与中国的传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法律尚不足以取信于民。由于权力不受监督,一些地方的纪委等监察部门贪腐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由于部分地方仍处于人治大于法治的阶段,政府党委干预司法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既然正常程序不一定能得到公正对待,法院的判决不一定能逃脱政府干预,那索性不如直接去找政府。

温总理亲自接访,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众多的民情归根结蒂还是要基层来解决。如果部分地方基层官员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置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便温总理天天在国家信访局接待,也是爱莫能助。试想中国那么多的人口,难道总理就是专职的“信访主任”?那真是天大的笑话!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相信“青天”的,期冀“大官”能为民请命。在这次“上京告御状”过程中,吉林省舒兰市的被拆户们听说其代表许桂芹见到了温总理,犹如恍如隔世,连夜买了鞭炮燃放,当街大喊:“见到总理,我们就有盼头了!”随后当街抱头痛哭。我们现在依然能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还是那么的漫长。正所谓“司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定当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这八位上访幸运儿之后,下一位幸运儿又会是谁呢?他抑或她又会来自哪里?又有什么样冤情需温总理亲自来处理?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文标题:上访者-吓退上访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12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