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新上岗教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17-10-28 所属栏目:教学经验总结

一 : 新上岗教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教学经验总结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任职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与缺陷,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等。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教学的两个班级(高一10,16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都位于学校同类班级前列。以下是我在本学年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比活动致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诗歌单元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习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习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二、    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了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习,如语音题、字词改错题、修改病句题、古诗名句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三、    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本文出自文秘范文-http://www.61k.com]
   高中阶段,特别是理科班,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保证每个星期都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自费购买了60多本《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课外书在学生中传阅。另外结合作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们朗读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还把一些学生写得好的周记、作文作为范文朗读。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的阅读面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四、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向学生们成才,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开展演讲活动,阅读《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在学校XX年5月举办的“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演讲比赛中,我班的胡海霞、许璐、包瑞三位同学分获
  一、
  二、三等奖;在此活动的征文比赛中我班的王瑞文同学获一等奖,马莉、陈祥、袁玲三位同学获二等奖。由此可见,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泾县中学:**
   XX年10月8日
  

二 :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实践经验表明,汉语文的学习,基本上全*"意会",学习的方法是多吟诵,多感悟。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大量繁琐的分析讲解的现象,那些"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不仅破坏了课文的内在的韵味美和整体美,而且挤占了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学生听多读(练)少,日久天长,语文教学便形成了"少慢差费"的疾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前苏联的语文教学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征对这种情况,有人甚至尖锐地批评:"小学语文的教学,只有一到三年级是成功的。"因为到了高年级,繁琐分析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我们不知道花那么多时间去处理那些纠缠不清的分段、分层、段意、层意、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或什么"深刻含义",对于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积累有什么用处,倒是倒了不少学生学习的胃口。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通、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将事倍功半,汉语文的学习尤其如此。新大纲(指试用修订版大纲)对于"读"是这样要求的:"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高阅读、写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祖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注重读。宋代教育家朱熹就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理自见得。"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曾说:"在旧式语文教学中,很大程度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反反复复地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出文章中一些内在的东西,甚至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不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巴金在谈到少年学文时也说:"我从前在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为什么古今学者都一致地强调多读呢?因为 "对于许多精彩的课文或片段,学生的理解也许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不能全部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但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当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蓄时,他们日后便会受益无穷(特级教师沈大安语)?quot;尤其是现在小学语文大多数课文都平白如话,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多费口舌反而破坏了语言本身的美感。对此,清代学者唐彪有精彩的论述:"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意思是说,文章读得非常熟了,就"融化"到了我的脑海里,分不清是别人的文章还是自己的文章了。写起作文来,我心里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没有不随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语句)随笔而出,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滔滔不绝。
所以,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可以朗读名家名作,也可以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没有反复的吟咏揣摩玩味,对语文的理解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文学阅读作背景,孩子的文学积累就不可能深厚,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茁壮的庄稼来。学生书读得少,语言积累贫乏,硬要他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来,那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树"。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除了注重多读,还很强调多背。为什么要多背?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邓治安先生认为:"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背诵,大文豪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也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义,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而朱光潜老先生的体会更深:"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都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长的?quot;
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证明: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40多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很难想象,没有读,没有背,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土上,会不会有"唐诗宋词"的鼎盛。
背是读的延伸。背诵必须建立在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枯燥的机械式的读背--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或背书。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因为入情地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就是语文积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薄发"。学生不但要"积",而且要积得"厚",没有这个"厚积",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对于背诵,语言大师巴金就深有感触,他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他曾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还要会默写,这样才能形成扎实的语文素质,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文学家。但一个人的文学积累深厚了,他的个性发展会更全面,能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完美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从小练就好记性,对他们今后的求学治事处世都有好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会使人一生受益。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传统语文的成功教学方法,掌握汉语文的学习规律,在指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上下工夫,培养良好的读、背、写的习惯。书本上要求要背的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去读熟背会。这是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语文基础差的孩子能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熟读背诵下来,他也不会再?quot;差生"了。语文学不好,原因有多种,但不少人怕读、怕背、怕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当然,光凭几节语文课,光*几篇课文,是难以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也难以达到"厚积"的目的。语文学习最终是需要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这个"海洋"中博采广集。但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文学、爱阅读、爱写作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打"持久战",是引进"洋武器"好呢,还是"祖传秘方"有效?或是"中西合璧"?这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冷静思考。建国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有时候似乎是在扮演类似"邯郸学步"的角色。我们在那么决然地否定传统教学(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背诵一概地斥之为"死记硬背"而加以鄙薄)的同时,也抛弃了汉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母语教学中迷失了方向。
学习汉语文,中国传统的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如何学好国语,中国几千年的教学法最有发言权。脱离汉语言的学习规律,生搬硬套他国的"先进经验

怎样学好语文 如何学好小学语文经验总结

",是难以凑效的。语文的教与学都得来个"返朴归真",从指导读书、加强背诵、积淀语感等基本功上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三 : 语文教学经验回顾反思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欣喜、有感动、有收获也有着困惑和遗憾,这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的过程。回顾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潜心读书的习惯。开学初,学生任务较轻、闲余时间相对较多。而我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好动、活泼,喜欢看书。为此我让学生搜集家中的适宜读物进行整理,编订了“班级读书目录”,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同时结合语文课本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写读书笔记”这一内容让学生读书、写笔记。如果学生在读书课上纪律好我会适当延长他们的读书时间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摘抄好的词语、句子),而且家庭作业相应的布置为读书体会。这样一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些本来无书可读的学生也因为相互的交流不仅有书可读而且好书不少。那些向来喜欢吵吵闹闹不断的孩子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来读,班内纪律随之好了,一些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也改为了写读书笔记,效果颇好!

  (2)、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我首先从课堂上入手,对一些阅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读熟、读好,对内容的理解却不做深入地讲解,而只是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成功。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问学生“你认为林冲和洪教头各是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就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就洪教头“鲁莽”这一特点学生会说“冒失”“粗鲁”“没礼貌”“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等不尽相同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积极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课下我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儿童读本、向学校图书室借的阅读资料分批发给学生,无需我多言,回收上来的书、报中的阅读思考一类的练习总是被学生填的满满的(我要求学生如果想填必须用铅笔)而且还有一些改动的痕迹。

  (3)、自由表达的习惯。学生已进入高年级自然而然的开始沉默寡言,变得保守起来。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语言的肯定、赞许的眼神、表扬的手势甚至是一朵小红花。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用小纸条亦或是手机短信和我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4)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个班有个别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为此我很是头疼。每次为了查阅哪些学生没交作业煞费苦心,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懒惰疏于管理而偷懒的学生。本学期,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小组长必须查清本组的作业方可上交,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上报。这样一来每天无需老师点名,对班内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一目了然,一些学生也因此而精心起来,按时完成作业。对于剩下的一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谈心、动员家长等方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2、认真钻研、求实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务本、求实、创新”,一方面积极地参加各类学习,领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班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准确定位、积极成长,认真撰写教学随笔。教师要想尽快的成长起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反思、提高。每天课后我都会认真反思这一节课的得与失并认真地记录下来,有时只是一个个教学片断,有时只是短短的几句甚至是发生在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我觉得写教学随笔一方面是一个反思、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我从中受益匪浅。

   4、立足身边、有效整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记得三年级第一次将孩子的作文本收上来时的惊讶:这些孩子好像都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对,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于是尽量创造轻松的习作氛围,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语等。这学期,我发现身边的优秀更有激励性,于是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班内的优秀习作,并将一些好的习作进行整理修改,然后让孩子们轮流阅读。有时我把孩子们的习作发到网上。有时我会将每一个学生的习作精心挑选,有的学生是整篇文章、有的学生只有只言片语,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习作方面很有成就感,从而更加的喜欢习作,习作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很快。

   5、关注学困生、找准契机,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面对班内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我将课后的时间更多地投向学困生,寻找它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玉婷是一个父母重新组建的家庭且家境困难。开学初,他竟因为父母的矛盾被送回老家,我知道情况后写信给她本人及做她父母的工作,随后她又重返教室。一个小小的举动,这孩子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趁此机会我不断的鼓励、关心她、告诉她学习的重要性,这学期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还有耿娜娜,这个长相极为乖巧的女孩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学习主动性差。可她喜欢朗读,于是在班内组织的美文诵读比赛上我大胆起用她,尽管因读音错误在指导上煞费苦心但最终成绩不错。爱屋及乌,因为朗读她喜欢上了语文,进步也不小。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没有不想上进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教育。对于一个班而言,只有整体成绩提高了才是真正的优秀。关注学困生,让我受益不少!

 

 

四 : 说明文的教学经验

  导语: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该文本的最大特点。要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深度,就要在教学方法的“变通”上下功夫。

  说明文的教学经验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 ”。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 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从而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

  一、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议论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 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中学课本所选的说明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中蕴含的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强化和激发。

  记得我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 ,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下,同学们的兴趣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作标记,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二.点拨学生在扩展欣赏视野中品美趣

  “文似观山不宜平”,“文以曲为贵”,常被看作做文章的“奥秘”,古今中外,无不如是,只是“曲” 的方式不同罢了:小说常以曲折多变的情节吸引读者,散文多以情感起伏的波澜激起共鸣,戏剧每靠峰峦叠起 的矛盾冲突抓住观众的心,倘或一望见底,就会被斥为“用淡水写的文章”。然而说明文则大多以平直见长, 如《中国石拱桥》,如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 深道理的石拱桥。然而,学习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劲头。美,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应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即“真”和“善”); 另一方面,又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平直质朴的说明文,是与其“实用”这个目的相适应的,它也有自己 美学价值。 现代美学还认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人对客观现 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情感铺垫”——启发 学生理解说明文形式与目的间的啮合性,品味平直简洁的说明方法中隐含的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

  三.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耳眼并用要比单一感官参与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加上手 的参与,效果更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心理互补因素的作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分析内容较 深、结构复杂的文章,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 。这是它的视觉形象带来的新趣。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 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 的感觉,弄得不好,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

  其次,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 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 过程中,增添感觉上的新趣,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 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在布置预习时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对长廊、假山、 池沼关系的说明,绘制一张剖面示意图。这是一份比较困难的手脑并用的作业,同 学们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发现这些在平时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在绘图时显得多么的重要。 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 训练更能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兴奋。

  四.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 迅的诗句是美的,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也很美 ,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 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 ”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 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有词素分析法、实验演示揣摩法,还有情境体验法、影视场面回味法、不同文体比较法等等。我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文时,曾经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下列文字选自课文,请把 带点的词更换成别的比较合适的词,并试作比较:①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②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全班同学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 “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 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这么老师把此称为“挖词重填法”。

  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认为说明文教学无所作为,或者把说明文教学课上成科普知识课,这是对语文教学本身的取消 和异化,是十分要不得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独到的方法与经验,本文所举的从内容吸引、视角转换 、教法更新和语言品味等角度激趣的方法,仅是挂一漏万的几个例子,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相信在说明文教学中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说明文的教学经验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决因素,倘若每节说明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那么就会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便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为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可设置这样的导语:《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在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的想像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像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可这样激趣导入:首先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在学生陶醉于恐龙世界时,教师切时的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这样的导入既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可见引课的艺术性还是值得我们研究。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触发学生去思考,去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在拓展延伸时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联系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谈谈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一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这样用科学原理来解释文学作品现象,打通了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就开阔了,课后,不妨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做社会实践调查,如:向有经验的老农询问农谚知识等,并作好记录,生发和拓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明文的教学经验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新上岗教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949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