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老马识途-“老马”鞭影教识途

发布时间:2017-09-14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老马”鞭影教识途

“老马”鞭影教识途

——忆孟广超先生

“老马”不姓马,姓孟,名讳为广超,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之所以称之为“老马”,是因为每忆及他,我就想到臧克家先生的著名诗篇《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不管诗人如何解说,也不管读者如何解读,反正“诗无达诂”,我就觉得孟老师是诗中那匹鞭影下的老马,是教我认识人生之途的老马。

开始师从孟老师学习语文,是1964年秋我读高二的时候 。那是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殊年代,报刊上、广播里杀伐之声盈耳:批杨献珍的“合二为一论”,批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批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批电影《谢瑶环》《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校园里也不平静,“社教”工作组入驻,一位姓刘的老师因所谓的“公然在学生作业本上书写反动标语”而被批斗被开除公职;一位教历史的“右派”老师也因为所谓的“作风问题”而遭到批斗。此时的孟老师自然知道,自己虽然被摘除了“右派”帽子,但是在人们心目中仍旧像某艺人在小品中说的那样,无非是“换个马甲”而已,说到底还是“右派”——不戴帽子的“右派”,每次政治运动都难逃被抽几鞭子的命运。但是,教师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使他没有畏首畏尾三缄其口,面对萧萧“左”风,幢幢鞭影,“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都无怨无悔,依然“抬起头望望前面”,在培育桃李的园林里鞠躬尽瘁不懈耕耘,以极大的热情为莘莘学子指点人生道路上的迷津。

孟老师教语文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材极度强调“政治挂帅”的大气候下,许多教师担心祸从口出,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可孟老师从来不这样。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总能结合我们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语文素养方面的问题,有的放矢地为我们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语法修辞知识。记得在高二上学期,有段时间我总觉得写出来的语句几乎都是主语残缺的“病句”,因此在作文时往往有意识地为复句中的每个分句加上主语,结果搞得语言冗赘文气不畅。孟老师发现后,在讲授《药》一课时,特意把课文中“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一句拿出来,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承前省略”,什么是“蒙后省略”,并把我作文中违背省略原则的典型语句作为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使我很快走出了这个误区。

孟老师很重视引导我们课外阅读,教我们百花园中采佳蜜。他披沙拣金,从报刊上选取文质俱佳的诗文作为补充教材刻印出来,发给我们,让我们在涵泳之中体味语文之美。这在那个特殊年代是要承担极大政治风险的,因为今天被人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香花”的诗文,明天就极有可能在报上被宣布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万一你向学生推荐的文章被宣判为“毒草”,那你肯定确定以及必定是——“死定了”。可孟老师似乎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依然乐此不疲。也正因为如此,阿弥陀佛,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在今天还能清楚地记起诗人张志民《红旗颂》里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十月的水啊,十月的山,十月的天空,海一样蓝!迷人啊,秋色哪有蓝天美;豁朗啊,五洲四海在眼前!看呵!看东海,秋风催帆千舱满;望呵!望中原,棉垛如云啊谷成山!草原的羊群啊,高天的雁,大路上的马儿啊,长江的船,十月的风光瞧不完!若问我最爱哪一景,我爱那——万杆红旗卷蓝天……”我也还记起歌剧《江姐》中的片段:“看长江,长江掀起千层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飞向高高华蓥山,飞向巍巍青松岗。岗上的红旗招手笑,唤我快把征途上。……”孟老师的这些选文,极大地弥补了语文教材文学性不足的缺陷,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岂止是大有裨益,简直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为了让我们渴求语文知识的“大车装个够”,弥补我们文言文知识的贫乏,在进入高三后,孟老师还为我们补充了一些课本之外的文言文片断。这些片断大多来自中共中央“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所引用的历史典故,按说是绝对的“香花”绝对的正能量,但是没想到,几个月后,却成了他“恶毒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状,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譬如《庄子·秋水》中的《鹓鶵与腐鼠》,说的是惠子害怕庄子到梁国取代他的相国之位,就下令搜捕;庄子就用猫头鹰怕凤凰抢夺它口中的腐臭老鼠的寓言来讽刺惠子的小人之心。孟老师讲课时说的明白,“九评”用这个故事反击苏共诬蔑中国共产党争夺国际共运领导权的谎言,巧妙辛辣地揭穿苏共中央以老子党自居的嘴脸,但是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那场运动中,我们学生中却有人昧着良心说这是借古讽今,这是配合“苏修”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说“无产阶级专政”是腐臭的死老鼠!甚至在批斗会上,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还因为这只该死的“凤凰和老鼠”,狠狠扇了孟老师一记耳光……

再譬如,《列子》中的《曹商使秦》,说的是,古时候宋国的曹商出使秦国,秦王赏赐了他一百乘车马,他就得意洋洋向庄子夸耀。庄子斥责他的无耻,说:“我听说,秦王生了病,就召来一大波医生。那些能够让他奇疼无比的毒疮溃破痊愈的,秦王就赏他一辆车;那些能够为他舔痔疮并且把他舔舒服的,秦王就赏他五辆车。总之,治的病越是肮脏下作,秦王赏的的车辆就越多。曹商啊,你大概是不止一次舔了秦王的痔疮了吧,要不怎么能够得了那么多辆车?你给我快滚吧,别在我面前臭显摆!”孟老师讲这个典故,原本是结合“九评”中文章,批判赫鲁晓夫看美帝国主义眼色行事的“投降主义”的,不管今天人们如何评判当年那场争论,在当时看来这应该算是“紧跟党走”的吧。可后来呢,这却成了孟老师“恶毒攻击毛主席‘抗美援越’伟大决策”的罪证……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面对几近疯狂的批斗会,面对写着“牛鬼蛇神”的高高的纸帽子,面对着猝不及防的耳光,孟老师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横竖不说一句话”,就像一匹疲惫的老马……

但,我知道,他的心里一定充满了苦涩的泪水……

凭良心说,孟老师是一直在紧跟时代的步伐的。他教语文,也始终是把“传播正能量,培育革命接班人”放在第一位的。他是真心实意希望他的学生,像他教我们唱的那首歌里说的那样,走在社会主义的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披荆斩棘奔向前方”。记得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篇课文时,为了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中少走弯路,他郑重地告诉我们:“‘百花齐放’,不是有屁都放。你放的必须是‘花’,必须是有利于激励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的‘花’,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向上的‘花’。”他还“现身说法”,用他被打成“右派”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我年轻时不懂这些,就因为单位食堂饭菜质量出了点问题,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牢骚,说怪话,结果栽了大跟头……”我不知道别的同学听了这番话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把它牢牢记在了心里。在波诡云谲的“文革”十年中,我之所以没有随波逐流去加入什么“造反派”,没有跟着造反派去“踢开党委闹革命”,没有掺和什么“打砸抢”,没有参与什么“砸烂公检法”之类的“革命行动”,就是因为我没有忘记孟老师的这番忠告。尽管我也因自己的“不识时务”被视为“铁杆保皇派”,被诬为“二月逆流”的“小爬虫”,被造反派抄过两次家,父亲也在抄家中被造反派们毒打致残,但我仍然感激孟老师的这番教导,感激孟老师在他自己已经被“打翻在地狠狠踏上一只脚”的日子里,还不忘对我的关心。那是在“揪出军内走资派”的口号甚嚣尘上的日子,一次,我在街头邂逅出来买日用品的孟老师,他关心地问我有没有加入他们(造反派)的组织,我说没有,他低声说“那就好”,然后匆匆走开。“那就好”三个字,是孟老师对我的选择的肯定,给了我坚持自己选择的信心和力量。真的,我很感激,在我受到冲击的日子里。

孟老师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他用这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才华和热情来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他教我们唱革命歌曲,并创作出歌颂我们家乡的歌曲《陕县是个好地方》,就是明证。他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认识我们国家在前进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要把党和群众妖魔化。一次,在送交同学们作文本时,我向孟老师请教:“现在正在批判中间人物论,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成了毒草,那以后农村题材的作品该怎么写啊?我们周围的中间人物太多了,不能写他们,我们以后的作文该写什么好呢?写先进人物吗,可像欧阳海、麦贤德式的人物我们又发现不了,该怎么办呢?”孟老师沉默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字斟句酌地说:“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成熟的意见。不过,”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吉学沛的《一面小白旗的风波》你看过没有?”

这篇小说我不止看过一遍,说的是一位农业社的团支部书记在“拔白旗”运动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在劳动时偷工减料,就毫不留情地给他插了一面小白旗,从而在家庭内部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的故事。孟老师说:“这是吉学沛在下乡时遇到一件事后触发灵感写出来的。可生活中的这件事是这样的,这位团支部书记的丈夫在锄地时只把地头的草锄了,中间的留了下来。社里发现了,决定晚上开会批斗他,这位书记却私下通风报信,让他丈夫躲了起来。吉学沛在创作时没有照搬现实,而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团支部书记遇到这事会怎么做来塑造人物,结果小说成功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孟老师望着我说,“你明白了没有?就像他那样,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写出来,把自己心里的光明、心中的美好写出来。”孟老师的一席话醍醐灌顶,使我明白了许多……

孟老师紧追时代步伐,但却不迷失自我,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我们不要盲从而要三思而行。我读高三的时候,“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方兴未艾。学校有位同学在解数学题时,每解一步都要先引用一段毛主席的话作为解题的依据,数学老师对此赞赏有加,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校团委书记还准备把这种做法作为典型推向全国。“数学题能这么做吗?”对此我十分困惑,所以便向孟老师请教。孟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向我讲起他在内蒙古大学学习时遇到的一件事。一次,他们系的同学到草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位来自草原的同学乘兴跨上骏马扬鞭驰骋,赢来阵阵喝彩。没想到,这时有位汉族同学,竟对着驰骋归来的蒙族同学高声朗读起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句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本意是想夸赞那位蒙族同学的,结果却引来一场不小的风波。那位蒙族同学脸色一变,挥起鞭子就要抽他,在场的其他蒙族同学也纷纷喊打,说他大汉族主义,竟敢诬蔑蒙古民族是只会打打杀杀的民族。结果,那位汉族同学因“破坏民族关系”被开除学籍……孟老师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没有再往下说。

我静静地听着,也没有再追问。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特殊年代,人们往往一言不慎,大祸就会立刻降临。某校一位炊事员,在对同事说“把窗帘拉上,生豆芽不需要阳光”时,外面的高音喇叭正巧在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于是他便一下子成了“恶毒攻击毛主席”的“反革命”!我理解孟老师的苦衷,在那种情况下,他还能够对自己的学生说这些,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他已经说得够直白够清楚了,不需要再说什么了。我明白了,任何真理都是既有普遍性又有限制性,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地盲目套用,那不是“活学活用”。

孟老师为人实诚,也常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实实在在,不能哗众取宠。1965年10月上旬,一次作文课上,孟老师让我们以“当火车从桥上通过的时候”为题写一篇作文。因为我们学校离铁路不远,站在教室门前就经常可以看到,满载各种物资的列车从涧河大桥上隆隆开过,所以这样的作文并不难写。我打开作文本,在书写题目的时候,忽然心血来潮,竟产生将题目用立体字组成一列火车图案的想法。可是,当我的“列车”在作文本上还没有完全出现的时候竟被孟老师发现了。他很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十分严厉地批评起来:“这是作文课,不是美术课!不把心思用到作文上,整这花架子有什么用?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有工夫你该好好琢磨琢磨文章怎么写,把心思用到该用的地方!”振聋发聩啊!孟老师,学生记住了!特别是“文革”开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感到孟老师的那次批评对我人生之路的及时和重要。那是运动初期,有一天班级文革领导小组拿来一篇文章让我看,说是上级转来的,是我们班王曙光同学发表在《陕县文艺》上的大“毒草”,要我分析一下“毒”到底藏在何处,以便运动后期处理。这是一首诗歌,题目是“孩子,磨亮你的战刀”,写于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之时。诗歌是以一位老贫农的口吻写的,希望孩子拿起战刀保卫革命胜利成果,粉碎敌人妄想“变天”的阴谋。按说,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政治错误。我看了半天,忽然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诗歌中有一处该点的标点没有点,使原本“老贫农”说的话变成了“老地主”说了!这太可怕了!我和王曙光是文友,狐死兔悲,惺惺相惜,当然不忍落井下石说出我的发现,便含糊其辞应付了过去。但是,这件事对我触动太大了,让我有些毛骨悚然,一个标点不慎竟会导致灭顶之灾啊!我得感谢孟老师的那次批评,感谢孟老师使我明白写文章要一门心思用在写文章上的真正含义。

孟老师已经仙逝三年多了,但您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您……

二 :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作品名称 老马识途 外文名称 The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back 创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 者韩非子 拼 音 lǎo mǎ shí tú 进义词 识途老马、轻车熟路、驾轻就熟

基本信息

词条: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释义: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近义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语法结构:主谓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灯谜:老马识途(打一行政法名词)

谜底:记过

引申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例举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老年人老马识途,经验丰富,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

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1]

相关词语

【老马识途】毛滂《寄曹使君》诗:“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老马知道】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马老知道】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马老空知道,爨(cuàn)下车劳枉作薪。”

【老马知路】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又《自述》诗:“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

【马识路】黄景仁《杂感四首》之二:“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老识途】赵翼《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次韵奉答》之一:“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识途骥】林则徐《送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典故解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5)山之阳(16),夏居山之阴(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圣(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3)师(24)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5)之智,不亦过(26)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从:跟随。

伐:讨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乃:于是。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遂:终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处于。

阳:山之南水之北。

阴: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凭借。

圣:精明通达。

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圣人:有智慧的人。

过:过错。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2]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相关练习

老马识途的内涵是什么?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成语故事

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战斗。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

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 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知道学习和吸收圣人的智慧,这太过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3]

作者简介

韩非

韩非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很大,耳(www.61k.com]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

三 : 老马识途

【成语名字】老马识途(www.61k.com]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ì tú
【成语解释】
老马认得走过的路。典出《韩非子.说林上》。后用“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情况比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成语典故】
《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成语注解】
1、管仲:管夷吾(?~公元前644),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人。初事公子纠,后事齐桓公为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为“仲父”,为法家之祖。谥敬。世称为“管子”。
2、隰朋:生卒不详,齐国大夫,曾助管仲佐桓公完成霸业。谥成子。
3、桓公:?~公元前643,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周庄王五十一年,以襄公无道,出奔莒。其后襄公被弒,乃归国即君位,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为五霸之首。管仲亡后,怠忽政事,宠幸佞臣,霸业遂衰。在位四十二年,谥桓。
4、孤竹: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至热河省朝阳县一带。
5、反:通“返”,回来。
【成语出处】
1、《东周列国志.第二一回》:“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比喻有经验的人对情况比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经验丰富”的表述上。
【老马识途造句】
1、放心吧!小王老马识途,不会迷路。
2、有老马识途的老王领队,我们不会迷路。
3、识认古文字,他老马识途,我则没啥经验。
4、买卖骨董,得找位老马识途的中介,不可随便。
5、团中就你老马识途,这次旅游理当由你作导游。
6、投资股票,你是老马识途了,请给我一点指导吧!
7、这座公交站出口那么多,要不是老马识途,必然迷路。
8、进入森林后,他老马识途般地带着我们穿梭在羊肠小道之中。
9、教授老马识途的经验,正是带领我们探索学术奥秘的最佳指引。
10、原盼他老马识途,没想到竟然和我们一样初游此地,这下可要冒险了。
【近义词】熟门熟路
【反义词】暗中摸索
【参考词语】:老马知道
【汉语拼音】:lǎo mǎ zhī dào
【成语解释】:犹“老马识途”。见“老马识途”条。
1、唐.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诗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一作秋)着人。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参考词语】:识涂老马
【汉语拼音】:shì tú lǎo mǎ
【成语解释】:比喻有经验,对情况比较熟悉的人。见“老马识途”条。
1、明.卢象升〈与少司成吴葵庵书画〉其八:“盖某于封疆军旅之事,阅历有年,虽系驽骀,犹然识涂老马。”
【参考词语】:老马识涂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ì tú
【成语解释】:即“老马识途”。见“老马识途”条。
1、清.申甫〈七月朔日箨石招同地山少宰小集山斋为鸿博同年之会两公各赋七律六章予亦和之书于箨石所画岁寒三友图后以志一时盛事〉诗:“飞腾踏雪曾留爪,老马冲泥自识涂。”
2、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涂,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参考词语】:识途老马
【汉语拼音】:shì tú lǎo mǎ
【成语解释】:比喻有经验,对情况比较熟悉的人。见“老马识途”条。
1、《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既承你以我为识途老马,我却有无多的几句话,恐你不信。”
【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周室衰微,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对内提升国力,对外率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蛮族入侵,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位。据《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次管仲、隰朋随着桓公去征伐孤竹国,由于去的时候是春天,而回来的时候却已经是冬天,景物变化很大,让他们迷失了回国的方向。正当众人无计可施时,管仲想起老马可以记得以前走过的路。于是挑选了几匹老马,让牠们在前面任意行走,军队跟在后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国。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情况比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本文标题:老马识途-“老马”鞭影教识途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90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