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我的慧药

发布时间:2017-11-18 所属栏目:我的父亲

一 : 我的慧药

  书籍总能使一个人获得成功,而又能使我们成长起来,领悟读书的真谛。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觉得这种对书的比喻,简直棒极了!

  我二岁时,妈妈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她每晚都教我识字,导我诗意;有时,我会自己去细细琢麿,虽然只认识不到三四个字。

  后来,我上了一年级,成了少先队队员;我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寻找着我喜爱的,标注拼音的书籍。我的课余时间差不多都花在了阅读之上。

  渐渐地,上了三年级,我发觉我的写作水平没有提升,字数也不多,我有点儿担忧了;为什么我这样对阅读这样如醉如痴,得到的收获还没蚂蚁大呢?我有点沮丧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篇作文上借用了作者一些好词佳句,获得了优秀,我非常惊讶。于是,我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作文,要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受,体会,描述,里面可以借鉴其他作者的词句,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内涵丰富。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越来越喜欢读书时那忘我的感觉,更喜欢在书的王国遨游一回。我的知识源自于书籍,书籍就是财富,教你无法用钱买到的知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使我知道“吃饭长大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这个开启了我智慧之门。

 

    五年级:付捷

二 : 《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阅读笔记一

这本书,是从xia那里知道的。我被这本书脊梁骨上的那句醒目的书名吸引了——《我的视觉日记德生活十五年王小慧》。于是,在网上寻来连载阅读。这次,我又被封面上那张清晰的王小慧的黑白照片吸引了:她的看似忧郁不拘言笑的神情和那架被她举在肩头的相机,顿时就让我对她产生了好感,直觉告诉我,读她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舒适的享受。网上的连载,仅局限于此书的前几章节,让我阅读起来很不过瘾。但是,我得承认,那些别具一格的黑底白字和具有传情色彩的黑白照片,已经打动了我的心。我有了想把这本书捧在手里阅读的心愿。我曾经在西单图书大厦寻到过此书,一本普通版,一本珍藏版,只因都是最后一本,封面破损未被我购买。我继续在不同的书店找寻这本书,上个月,在学而雅书店,我得到了它。普通版,定价38元。今天,我在这里阅读的,是珍藏版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8月第一版3000册 定价48元封面是王小慧的面带微笑的照片,非常漂亮优雅。这本书的首页,选登了读者的阅读心得,我想借此帮助我更好的阅读小惠。摘抄如下:《我的视觉日记》我读了三遍,看一遍流一次眼泪。看过之后,我想我和无数读者一样,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的作者王小慧。——陈鲁豫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艺术既不是很中国,也不是很西方,而只属于她自己。——杨澜那是真正堪称心理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敢到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著,那种不懈的苦苦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荡漾,这就是小惠。——赵枚往事网王小慧体会到了生活的力量,使她在艺术上的道理上马不停蹄,用她的相机和笔记本记录自己的一切,这也使她重新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敬一丹每个人只有一一生,小惠却向创世纪那样那个创造出了“九生”的艺术规域,堪称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给了她戴上了与“九生”相配的桂冠。——祖慰王小慧的摄影创作几乎涉及到摄影史上的全部问题。——岛子你真的会相信,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从摄影到电影,从装置带摄像,从建筑到文学,王小慧游走在这些不同艺术中间,自然而轻松地跨过一个个门槛。人们习惯把这类人称为天才。——张英用笔写日志的人不多,用摄影“写”日记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生,作为一种“日记”的形式,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获得的岂止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摄影家自己心灵的无私袒露。——林路这些对美好瞬间的珍爱,不期而遇的欢愉,还有淡淡的惋惜,构成一种低调的人生诗,一种又苦又美的心境,一种抓住了她的事物便牢牢不放而刻骨铭心的气质。这是好的作品,其实也是她自己。艺术的发现都是发现自我,艺术史把自己个性的灵性投射在世间万物上,然后再一点点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冯骥才发现我很熟悉的名人早已成为真本书的读者,我要是就此合上这本书,这是一种愚蠢透顶的事情,我不做。(要是我是德国人,我会耸耸我的肩,说:no。《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阅读笔记一)封一王小慧置身在一条历史很悠久的长廊上的照片 高挑的身材纯黑色的衣裤 棉麻的纯白色上衣,微微低头 不易察觉的微笑封二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育我爱我的父亲和母亲这句话,深深的打动和启发了我,告诫自己再写怀念父亲的文章,我一定要照此硬搬写上这句话。是王小慧的导师马克斯。贝歇尔写的。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让我怀疑他不是德国公民呢。通常意义上,我们视德国公民是生硬和呆板的。在这篇序言中,我发现马克斯教授不是这样的人。马克斯的序,让我无法从字列行间找出半点虚情假意来。他在开头就说:。。。。。、怎么可能想到现在会为你的新书而写序呢?我只能写封信给我的小惠,如果要给一本关于你生活的书写序的话,它本身就会是一本书了——多么然我惊叹的言辞。我为自己能听到马克斯详细又简要的回忆了他和小惠相识的有趣的经历。马克斯讲述小惠的故事而欣喜。他们相识在1981年的同济大学。在几百张好像相同的面孔中,马克斯教授发现了一个有着纯真的圆脸的王小慧,她穿着红白细条衬衫在微笑。他说,那个时候的上海很少见到这样的笑脸。然后,马克斯教授通过他的夫人妮娜用字条和王小慧交流探讨专业问题,从而和小惠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5年之后,小惠和丈夫俞霖赴德留学,我读到了马克斯说的一句话:站在我的大学教研室里的是相亲相爱的一对:你和俞霖。你们终于来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真诚的情谊。后来,小惠对事业有了新的取舍,她爱上了摄影并以此作为终身的职业。马科斯在这篇序中引用了一条德国成语:“困境造就美德”。虽然不能确定我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是否是因为我曾经身处的困境而造就,他对这句成语的含义对我产生共鸣的是:“难道必须在人们是非富裕后才能明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东西?难道必须把一些东西摧毁了才能找到自我?”,这句话,震撼我——我谨以此自励。马克斯在赞美小惠着迷摄影引用的一段故事,非常有趣:他认识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的房子里所有的墙壁直至天花板都摆满书,马克斯不禁肃然起敬:“这些书您都念过吗?”“多么愚蠢的一个问题!”,原来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只是想占有几百页思想杰作。当我读到此处,我就有找到知音的感觉,要是我家儿子在指责我乱买书,我就用这句话反击他。马克斯教授在这篇序的结尾处说,小惠,我还有好多想写,但再写下去就得写一本书了。这可是你的书啊!我也说,我要写的感想还有很多,再写就写成短篇小说了,这可是马克斯的序啊。引子我把这篇“引子”理解为小惠为这篇文章写的前言。这篇“引子”,用词简洁,我想这大概是摄影人的风格(喜欢摄影的博友,你们说说看?).我是不懂得摄影的,但是我具有赏识好的摄影作品的眼光。此章节中小惠的八副摄影作品,我尤为喜欢片1:到大海去,片2:巴黎郊外的葵花田,片4:伊莎河畔:堪蓝的大海,蔚蓝的天空,这是这四幅作品的共同特征,我想一定是小惠严谨认真平和的生活工作态度的写照。小惠说,它们(小惠的摄影作品)既是我的感情日记,也是我的思想日记;通过文字我可以更细致的梳理思路,而通过照相机则更用心地看世界并体验人生。有了它们,我的生命线索就会延续。它们几下的也许只是对我个人有意义的东西,它们已与我无法分离。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胡,我一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这句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也是这样,愿意用自己的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无论岁月如何老去,我的字都是不老的。哎,如果上帝要夺取我的生命,我也毫不犹豫的说,请让我带上的字启程。所有灵魂深处的喜欢,形式不相同,内涵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飞了读完这篇,我真为小惠俞霖感到高兴,历经风霜,他们终于实现了公派留学德国的愿望。我真的很高兴,仿佛他们就是我邻家的朋友,是我的同窗。也不仅仅如此,我还分享到了他们爱情的甜蜜,小惠的清纯可爱和俞霖的沉稳憨厚,恰是天生一对“金童玉女”。他们生活在德国的不同城市,他们靠书信传递之间的真情。文中提及了二个片段,尤为感人,其一:那个时候我们没有电话,只有地址,我们相约相互写信。在分别之际,俞霖对小惠说,上了飞机就给小惠写信。其二:俞霖是个很腼腆的人,用中文说“我爱你”这一的话让他难于启口,但他常常会轻轻在我耳边用德语说:“我爱你”。他说他没法忍住不对我他爱我,。。。。然后,他又会紧紧抱住我用德语说:“我真的太爱你”。哎,这样的情,不用“赤胆忠心”去赞美,我想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很多年之前,我和先生也是用信件传递着真情。至今,我们依然收藏着我们的信件。厚厚的一大捆。喜欢本篇小惠在上海家的晒台上的照片。我都不能相信把身后晒满衣服作为背景来拍出的照片会是这样美。那时的日子总是这样阳光灿烂,小惠这样说,我信。路伸向何方这篇叙说的是小惠留学德国和德国教授和朋友结下深厚友情,以及学业结束之后是回是留的艰难选择的故事。她凭借自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一个个陌生朋友对她的好感,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学术水平立足于新的生活。我由衷的赞美她。我都可以清晰的感觉出我的灵魂在此得到了净化。这样的女子既然能赢得朋友的喜欢,那俞霖的把小惠唤成“小太阳”,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文中用大量的篇幅叙说了俞霖种种美德,我流泪了。我想到了我的先生,他是个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好人。他深爱自己的专业,却和俞霖一样爱好书法和绘画,我也因此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时他也深爱着我,而我只是沉迷在享受他对我的种种关爱之中,却很少思考过给他相应的关爱,因此读到小惠的这些字,我的内心充满了惭愧和歉意之情,也增添了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读到一个片段,小惠有些不解他的德国朋友会把孩子得到的圣诞礼物毫不留情的扔进壁炉去扫掉,原来是这些德国朋友不赞成孩子喜欢那些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星球大战之类的电子玩具,就像不喜欢孩子们喝可乐吃麦当劳一样,认为是“越来越没文化了”。我家先生也是如此,我为此抗议过,现在,决定停住抗议,谢谢小惠这些字,让我觉醒。在我读到:“多少年以后,当俞霖已经不在的时候,我偶然翻到过他写的日记本,每次翻了几页,便会泣不成声,不忍再看下去,,,,,,”,我的心开始痛了,小惠真不该承受这样的命运啊。燃尽的蓝蜡烛这篇详尽的记录了小惠的朋友安死斯佳的故事,篇幅较上篇长。他是小惠的爱慕者。源于对小惠的爱无望自杀生亡。他有一双与众不同的蓝眼睛。这眼睛给人一种秋天的湖水里透出浮游植物的微绿色又反射着天光的感觉,那么明澈,但有时好像被天上掠过的浮云遮住了阳光,这种时候会缤纷发暗而显得更加深不可测,小惠这样描述他。他是一名歌剧演员,演技高超,才华出众,对人生对爱情的理解,非常理想主义,信奉为艺术而生,为爱情而死是最崇高的。敏感,忧郁,孤独,常常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里。这些就注定了他会为得不到小惠的爱而结束自己的性命的,虽然,这样的结局,来得似乎过于突然,但细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段话的后半句,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暂时找不出贴切的言辞来表达此刻我的心思,但我恍然明白了,我将信奉为生活而生,为爱情而活的信念。安斯佳自杀之前,为小惠写过很多情诗,真情显露。小惠说,安斯佳非常喜欢蓝色,每次去他家,他总是会把蓝蜡烛放在一个瓷盘上点起来。这盘子和蜡烛紧紧的粘在一起。我想只有在蜡烛燃尽时才会分开。这段故事,小惠在1995年创作成了电影剧本《燃烧是蓝蜡烛》。我真的发现小惠太天才了——“建筑设计师——摄影家——创作家。多么了不起的小惠。走过我自己在这篇文字中,我结识了小惠的一位友善的德国朋友门可夫人。门可夫人是雕塑家,崇尚自然。我喜欢她对小惠说的一句话:人不但要爱人还要爱自然。这句话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那句“大自然是多么美好”的真实含义:不学会爱自然的人,如何能学会爱人的本领呢。多少年来,我习惯了爱人的习惯,却未养成爱自然的习惯,现在我为自己的这种无知行为感到脸红。门可夫人酷爱烧陶瓷,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真是让我敬佩得不行。我就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心底萌发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能看上几页书的愿望呢?我太缺乏顽强(www.61k.com)的意志去实现这美好的愿望。在这个问题上,我知道就是我心想了,也不一定事成,但是,这样想的感觉,对我也是美妙。我情愿享受片刻。同时,我也喜欢门可先生赞赏的一句美国画家说的话“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多深,他的艺术就有多宽多深”,以及“你不要从一个想法出发来画画,你要让一个想法自己到你的画里来”,我不能理解完全这些话的意思,但是,我愿意此时在心底记住这些话,我想会对我有用的。文中,小惠还提及了她在门可家结识的一位被喻为最棒的中国大提琴独奏家马友友。无知的我,居然不知,我唯一晓得的只是大提琴独奏家王健,看来很有必要去寻寻马友友的提琴独奏CD来独听了。或许有这样的误识,雕塑,摄影和音乐是毫不相干的专业。但是用小惠的那句“生活中的偶然是命运中的必然”来解释这个问题,无疑雕塑和音乐,促成了小惠快步走向职业摄影的脚步。这篇文字,最打动我的是小惠收到的朋友们的圣诞礼物当中,俞霖送给小惠的是独特的礼物:一大叠贴在卡纸上放大的彩色照片,全部是小惠欧洲旅行时拍摄的作品。让我简直不能不说俞霖真的是太爱小惠了,书中有小惠和这些作品的合影:小惠站立在窗前,房间的四周布满了俞霖为小惠亲手制作的摄影作品。我不能想象还有什么作品能比得上这幅作品的美妙。虽然我还不能完全领悟小惠说的走过自己的真正含义。(上面这些字,我先生看了,不喜欢。他说,王小慧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用作家的写作标准来衡量,我犯了选题不当的错误,丝毫没有考虑是否有读者会读,是多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这样不谦虚的把这个“东郭先生”拉近作家的队伍,让我脸红。事实上,我和作家一点不靠谱的,我只是情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阅读女性系列自传,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的二十四小时要是我的一天能有无数个二十四小时,我就愿意把其中的一个二十四小时过得像小惠一样充实,其他的虚度了也不视为遗憾。事实上,自从我拥有独立支配我的二十四小时的权益以来,我就在不停的虚度我的二十四小时,至今不但万事无成,甚至是一事无成呢,遗憾得很啦。小惠是一个从不虚度二十四小时的好女子。她的二十四小时总是有事可做,几乎没有休息片刻的时间。无论是在她成名还是未成名的岁月,都是如此。要为现实的生计而忙碌,要排除琐碎事务的干扰,更要为心爱的摄影努力去工作。她在书中写到:拍摄的几个星期我累得四脚朝天,几乎除了睡觉不会回家,睡觉的时间也太短。我相信这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而是实事求是的写照。如果没有如此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摄影家协会邀请小惠举办的个人摄影展览,而这次展览的题目就是《我的二十四小时》——这些摄影作品,似乎只是小惠个人的生活片段,其实不然,更多的映射出了现实社会的本来面目。小惠说,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随身带照相机的习惯,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读到此处,让我想到的是我的博友阿妮和花花,她们也都是摄影高手呢)。不管小惠是以怎样的方式获得了成功,面对成功,小惠说,没有俞霖我不可能有今天,甚至可能不会下决心走出那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第一步。小惠还说,我们相互之间有很大的依赖性,在精神上他非常依赖我,在生活中我非常多的依赖他。这些真情的话语,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动,我愿我和我的爱人也用这样的方式来相爱。(很遗憾,因为这期间我要阅读《笛卡尔的智慧》,就只好暂停对这本书的阅读,后面六章的阅读笔记,我会候补上来的。——愚儿写于此时此刻的中国图书馆三层南区哲学读物区)

三 : 1个不凡的女人----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有感

1个不凡的女人----读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有感

“这个女人不是人,疑是神仙下凡尘。”读王小慧和她的自传作品时,这句话从我脑中跳了出来。几年前,有人向我推荐这本书,但我以为是一本摄影集,于是错过了阅读。读女作家赵玫的作品时,再次见到关于王小慧的文字和照片,我的兴趣大增,执意选购此书并细细阅读。

读这本书很享受,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读这个女人很惊叹,“非凡、聪慧、美丽”不是虚辞。一本书或1个人的力量有多大,我不敢确定,但至少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苦难能够濡养奇葩,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王小慧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历经过文革动乱的冲击,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承受过精神的压抑、人格的屈辱,或多或少在成长中有所影响。大学期间,她拥有了幸福、浪漫的感情生活。恋人俞霖是她大学同学,在校时就参加了一些城市建筑设计,曾被同济大学的老师誉为“七八年才会出1个的人才”。他们无功利之心,对任何人心怀真诚,做任何事踏实认真,被誉为同济校园的“金童玉女”。从他们早年的合影,能够看到朝气、快乐与纯净。

1986年小慧和俞霖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被同济大学公派到德国留学,得到德国著名建筑学教授贝歇尔等人的赏识,在异国他乡显露才华,开拓事业。然而,天妒英才,就在他们学有所成将要回国之时,一场车祸夺走了俞霖的生命,小慧也受了重伤。那一年她34岁,俩人结婚刚刚5年,巨大的悲痛几乎摧毁了她。她在日记中哀戚道:“这么亲爱的1个人,在我一生中唯一最全心全意、最忠诚坚贞、最无私忘我地爱我的1个人,他可以为我放弃个人前途、享乐乃至一切,是我的空气、水和大地,就这么突然消失了,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面对生离死别,她最终战胜了自己,拿起相机完成了自拍,拍下自己那张破碎的脸,为生死二十四小时留下一生的纪念。她信“缘”信“命”,对生死产生了新的感悟,用文字如此陈述:“死亡也许只是生存形式的1种转换,1种形式的重新塑造,就像沙钟,沙子漏光后,反个儿又是重新开始。每个生命都有一定的生命时间,用宿命的观点来看,则是1种命运的必然,没有死亡,也就没有新生。”

小慧留(www.61k.com)在了德国并辞去在大学任教的工作,选择了一条自己热爱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做1个自由职业者。她用忙碌的工作去麻痹自己的悲伤和痛苦,把自己变成了“穿上魔鞋的小木克”。办个人摄影展,写电影剧本,做电影导演,四处讲学,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等。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她在世界各地许多美术机构举办艺术展,屡次获各种国际奖项;在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摄影集和书籍,多达四十部以上,而《我的视觉日记》在祖国引起反响,成为一代年轻人励志的范本。

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惊异,同时拥有一批不同肤色的仰慕者。有德国同行这样评价道:“1个真正美的女人是在美之上的,所以她才是真的美。1个真正美的女人带有某种神秘感的、纯粹的、不可触摸的、近乎完美的东西,所有这一切以1种和谐的方式统一在一起。这些成为她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她的美也决定了她的行为方式,她保持了一些孩子的天真,又有那个人化的、深沉的内心感觉。”

的确,真正美丽的女人是在美之上的,她具备完美的特质又有缺陷美。这是我读这本书时的另一感受。

王小慧的人生有缺憾,她献身于艺术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作为1个女人,何尝不想拥有1个温暖的家,1个相惜相伴的爱人,1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那场车祸让她失去了现实的理想,也注定了她后半生的孤独。她在《我的孩子梦》一文中写道:“我以为女人生下自己的孩子后能体验到的那种血肉相连、心灵相应、美满幸福的感觉是没有什么可代替的,没有做过妈妈的女人不是1个完全意义上的、完整的和充分的女人。没体验过母爱这种绝对无私、彻底奉献和绝对不求回报的爱的女人是有缺憾的女人。”她的摄影作品《花之灵》,也在表达她心中的那种渴望。那一朵朵怒放的花朵尽管千姿百态,却缺少了绿叶的衬托;花是寂寞的,而人更寂寞。

从小慧的片言只语中可以看到,她的寂寞是自己造成的。1个优秀的女人,不缺乏仰慕者和追求者,她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情,但不愿接受那一份份爱意,更不接受爱的副本。那段刻骨铭心的爱,给她的感情世界竖立了1个坐标,现实的爱情无法企及。她说,“我对爱情是1个理想主义者,是个认为爱情可以至高无上的人。我会为爱情而牺牲一切,只是碰到可以为之牺牲一切的爱情还太少。”

从她的字里行间能读到1种无奈。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已经远离浪漫和诗意,都在为生活疲于奔命,丧失了本源的、自然的生活能力,也丧失了思考能力。“大腕”“明星”“富豪”比比皆是,而这些成功人士的标准似乎只是金钱和权力,人生最重要的一些东西被忽视、被抛弃了。而理想主义者往往是孤独的。小慧如此自白:“艺术对心灵只是1种安慰,它只能让你暂时脱离现实,而最终它还是欺骗人生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实际是永远孤独的。”

这个知性、达观、聪慧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给我们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世界;她用朴实的文字,娓娓道出坎坷而卓越的人生,还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有评论家这样高度赞扬小慧,“从东方到西方,从绚丽到平凡,集智慧、美丽、能量于一身,由广与深造就出如此不凡的女人。”

只有真正深谙大千事理的人,才能活得滋润和充盈;只有真正明了自己所欲所求的人,才能拥有灿烂的一生。小慧在文中宣告:“五十年后我80多岁了,我会感到非常满足,会骄傲地说我真正生活过了,我有1个丰富、充实、幸福而完整的生命。”虽说此言不尽真实,但可以成为我们的人生理想。

2011年12月20日

本文已发表,登载在《中山商报》2012年1月22日阅读版

本文标题:王小慧我的视觉日记-我的慧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1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