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描写江南古镇的散文-散文《江南水韵话陶辛》

发布时间:2017-10-31 所属栏目:韵霞散文文集

一 : 散文《江南水韵话陶辛》

既没有青砖、白墙、黛瓦,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陶辛这个名不见传的江南小镇,却被国家评定为AAA级旅游风景区。这使得我久居杭州的芜湖人有了前去旅游的愿望。

七月中旬我随同快乐假日芜湖分社陶经理去了她的老家----陶辛。

陶辛,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距芜湖市区约20公里,青弋江由东向西蜿蜒绕过。在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之前,这里是一个浅锅型洼地,枯水之季荒滩显露、水塘密布、芦苇丛丛;雨水季节一片汪洋,融汇在长江宽水之中。

可是,这一块四千多公顷的低洼地,却被从江西江州(北宋时称江州,现为九江市)举家南迁的“活鲁班”陶姓木匠看重,他带领着迁徙的人们筑堤围垦造田,将圩堤设计成为椭圆形,圩内以“井字型”十纵十横穿埂以抵御洪水的袭击,开挖沟渠近百公里灌溉着农田,成为古代罕见的人工开挖的水利工程,近千年来从未决堤,方圆百里都称它为铁堤,逾四万亩良田养育着“‘奚’半边、‘芮’支角、花花‘骆’”等三大姓万余户人家。

此时,叙说的陶经理设问我来,“你知道这‘活鲁班’是谁的后裔吗”?我雾上头来,无言以答。她接着说:这个“活鲁班”就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后裔。这使得我产生了臆想,该椭圆形圩堤的设计大概与“活鲁班”从事的圆木木匠理念有关吧。

我们边说边走乘上了塑蓬小船向香湖岛驶去。宽阔的水道两岸,粗壮的水柳舞动着秀枝,似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沿水两岸参差的徽派建筑,仿佛把我们带回逝去的年代;纵横交错的水网环绕着绿色的农田;船夫轻荡双浆在宽荷窄水中悠闲游弋,缓缓的向香湖岛驶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说起香湖岛,它是“陶辛水韵” 风景区的中心,三百多亩荷塘环绕此地。该岛古称孤老坝,代代相传南宋时期,因有十八个土匪水葬在这里而得名。传说中这十八个土匪烧杀抢掠,强奸民女,无恶不作,此乃乡民夜不敢寐,舟不敢驶,使得全圩区的人们人心惶惶,这激起了居住在这里的汉、苗、哈、壮、彝、傣族的人愤怒,六族动员将这十八个土匪乱棍打死生,将其进行了水葬。陶经理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厌恶起来,这五十多种各异莲花,三百多亩池塘荷色,怎能生长在这污垢之地呢?岂不是玷污了“君子“的高洁。

我正在百思不解之时,陶经理说起了她祖上发生过的一个故事。小时候她听爷爷说,爷爷的祖上养过一头猪,由于放养的猪蹿过邻家的竹篱笆进入菜地“尽情”的享受起来,待主人回家后园内的菜所剩无几,气急的园主人拈起半块砖头朝猪砸去,这头贪婪的猪踉踉跄跄的回到猪主人家中,奄奄一息。其实,这头猪一路滴的血从园主人家到猪主人家是在清楚不过了。可是,这个不知哪个朝代的爷爷没有去问究,而是把这头不太大的猪宰杀了,烧上了一锅,盛了一大碗肉送给邻家。这又使我一头雾水,不解其意。

接着,她又说起一件事来,“我们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矩,我外公的爷爷曾给地主家做过挑鸡、鸭蛋的短工,下雨路滑摔碎了蛋,地主责成我高祖父按价赔偿了碎蛋。如果是晴天摔碎就不需要高祖父赔了”。这又使得我坠入五里雾中。

这二件事情,我由糊涂渐渐地清晰起来,深入思索中似乎读懂了乡间传统理喻的深邃。前者是没有管住好猪的主人错了,不能理直气壮地追究邻家,他更加懂得冤冤相报何时了,代代遗愤何日休的道理。送一碗肉表现出猪主人宽容、大度,不免也给了邻家---园主人无地自容的尴尬,其内涵就像古代诗歌一样,给人以引而不发、忿而不露、讽而不刺的浅嘲、含蓄,这大概与五柳先生的柔、淡、远风格有关吧。后者下雨路滑更需要的是谨慎、谨慎,晴天摔跤那应该是微乎其微的。

由这二件事的启发,我感悟出水葬土匪的该水域栽上一百八十亩莲藕就不足为怪了,这意味着来世的强盗要向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期望着今世的“浪子”,来世应该成为“金子”吧。

说着、说着我们的船缓缓的停靠在岛岸边,香湖岛四周荷色环抱,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 我们一行闲步走在九曲十八弯近水的木道上,满目绿色的荷叶争相比高,有的懒散的躺在水面;绽放的莲花堆满笑容,有的正在“笔”书蓝天;半百种莲花光彩夺目、异彩纷呈,融入在三百亩田田之上。有青白分明的青莲,寓意着释家的“德行清廉”;那洁白的白莲花,喻意着儒家的“君子风范”;那吉祥的黄莲花,意味着道家的玄黄之间、紫气东来;那珍贵的墨莲意象着墨家“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的百善孝为先的精神。那蓝色的莲花、紫色的莲花、红色镶边的白莲、黄莲,以及红白、黄白相间的混色莲、菊花瓣莲、贴水莲等等比比皆是,宛如一个莲花博物馆,这使得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水乡人也不得不叹为观止、驻足瞠目。这不能怨我的孤陋寡闻,就是“地上的苏杭”也难以寻觅这番江南水乡莲荷的景观。

返回的途中,我站在船头上放眼望去,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水水相通;遍布沟塘的荷色尽收眼底;轻风掠过荷裙下漾起了清澈的细波;点缀在绿荷之上的芙蓉点点千红;近岸田池上的成群白鹭时而低飞,时而伫立水中;远处传来阵阵采菱女的歌声不绝于耳。这江南的水韵不仅仅是以河为街,水阁楼影,烟雨朦朦;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陶辛自然水韵也能迎候着游人的到来。

二 : 关于南浔的散文,描写南浔古镇

轻轻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雕花的窗棂,高巍的牌坊,那些曾经流动的灵气,如今已斑驳成影,静静的守着岁月的年轮。--------滴墨成伤

秋高气爽的节气,带着久违的心情,我走进南浔,传说中她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的气魄,实在让人神往。我执着的脚步,将要印在这片土地。都说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还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我们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为一睹水乡诗画一般的古镇神韵。

历史的脚步如此轻悠,那古老的石拱桥、夹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筑的百间楼民居,蜿蜒逶迤的河道,相连的石桥,依然还是历代文人的水墨画里的清秀模样。乌瓦粉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小船来往,蓝天白云,水中倒影,都是那么的清幽雅致,仿佛进了仙境。

穿过小巷,踱过古桥,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河岸黛瓦粉墙绿柳拂水,与河水中的倒影融在一起,河边洗衣的姑娘,映着俊俏的脸庞,潺潺的河水,在阳光下形成了暖色调,河岸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厦、还有高过墙头的古松翠柏,依然无言的诉说着她千年沧桑的岁月。

眼前就是一幅古朴、淡雅、怡然的诗意水墨画。

一直以为小莲庄是1个庄园,没想到原来是座私家花园。它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幽深肃穆,是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以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因慕元代大 书画家赵子昂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日“小莲庄”。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替小莲庄的门楼遮着阳光,历史的余韵在它古老的青灰瓦上婆娑了一道道年轮,它依然深情的眷守着这片土地,无言地诉说着过往。手指轻轻抚摸着微凉的门石,却意外的触碰了它静默的沧桑美感。

进得院子,庭院里几颗百年古树参天而立,绿木深深,不染俗尘,莲池曲桥,奇峰怪石,据说内园的假山用太湖石打造的,岩石玲珑,惟妙惟肖,重峦叠嶂,湖石叠峰,清静幽雅,匠心独特,幽曲成趣。

外园有10亩荷花池,一池荷绿,自小没少见了荷田,但是这葱郁的外围环绕而成的确实头一次见,漫步池畔,荷风袅袅,顿感心情之爽,亭亭的荷叶,饱满的莲蓬,清荷的淡香阵阵飘来,古往今来,咏荷的诗句多不胜数,而我此时却找不到最合适的词来形容她,一尘不染的姿态,成就了一颗高洁的心,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从花开到花落,清荷的每1个努力都功不唐捐,1个“成”字就道出了1个学者的梦想。

荷田的南面有1个角楼做点缀,尖顶,四周翘起,坐落在树荫中,亭台榭廊,荷田泱泱,移步之间那种步移景异,颇具匠心,更为这座荷塘增添了一份小家碧玉的绰约风姿。

随着导游往前走,在一座牌坊前面停了下来,这个牌坊好有气魄,高大伟岸,需用仰望的姿态观赏,楼顶石板是筒状瓦陇,正脊两端雕饰鸥吻,张口吞脊,尾部翘卷;相传石雕鸥吻能避火镇灾,这下更是深信不疑了。垂脊雕饰吻兽,不向内衔脊,而是向外张望,从构造上来说,吻兽并非单纯为了装饰,而是用来加固正脊,防止渗漏的。檐下嵌立着一块竖匾,匾额上书刻“圣旨”2个大字,匾额的周边雕饰飞龙图案。下面镌刻光绪皇帝御书的“乐善好施,”个大字。是清光绪皇帝为嘉勉刘镛长子刘安澜,生前捐资赈济湖北水灾,而颁赐乐善好施准予建坊。刘家待人处世善用孔孟的“中庸之道”,四川、安徽等地闹饥荒时,他们曾出钱资助,在南浔本地也经常接济贫苦百姓。因此博得“乐善好施”的美名。

家庙门厅前西侧,有一座为守寡的刘家媳妇立的贞洁牌坊。刘镛长子刘安澜二十岁早殁,他的夫人邱氏抚养继子刘承干,坚守贞操,誓不改嫁。末代宣统皇帝溥仪为旌表的她的贞洁而赐额兴建了这座“钦旌节孝”坊。御赐用青石雕制的牌坊正楼中间高悬雕龙“圣旨”牌匾,这也算是属于最高等级的圣旨牌坊了。下面雕镂中心就是“钦旌节孝”4个大字、挥笔有力,典雅古朴。牌坊中间有两块“下马石”,一对蹲坐的石狮子,镂刻精致,憨态可掬。导游小张笑嘻嘻的告诉我们别走错了门,因为经过牌坊是大有讲究的。中间的大门是官家行走的;左右两边小门是女眷行走的;至于佣人、丫鬟等下人只能从牌坊与墙之间的小空隙通过。于是,我们这一群游者都整了整衣衫,收起笑容,迈着方步从大门端庄而过,不管怎么说,总算过了一回官家的瘾了。

一直以为这种牌坊是值得家族炫耀的,应该建于村头或者庄园大门外面显赫的地方的,而“乐善好施”和“钦旌节孝”两坊却是竖于庄园隐蔽位置,而且龙纹藏头露尾的,唯一的解释也许就是不张扬,不露财的意思吧!

回头再瞄一眼,心里却失落的很,原来传说中的贞节牌坊就是这个样子的!多少年的风雨吹打,它仍傲然屹立。而我却是很不喜欢,那么有气魄的牌坊却禁锢了1个女人的青春,这个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封建的伦常秩序,不知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青灯荧荧,孤眠独宿,漫长岁月,从始而终,心中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今日看到这历史留下的产物,心里暗暗地替那些女性们叫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至理名言,就彻底埋葬吧

刘氏家庙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传说只有被皇帝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实说白了这种宗祠文化也就是1种“怀抱祖德”“饮水思源”的孝思表现,无疑这也成了家族炫耀的资本。家庙坐北朝[www.61k.com]南,门前有两座石牌坊和两只石狮,里面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那高高的门槛实在让人难以跨越,那是声望和地位的象征,刘镛官居二品,他家的门槛自然就高了。家庙门口有2个大石狮子,母狮子怀抱一头小狮子,面容慈爱;雄狮子就比较严峻,一副深沉的样子,我想这一定是暗喻刘家的家训——“慈母严父”吧。

家庙正厅厅堂高大,气宇轩昂。明间高悬的是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由此可见刘家的荣耀,非同一般那。

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是一座楼厅式的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古人都称之为“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财富和文化挂钩,才会有这么高雅华丽的品味。

接下来就到了藏书楼了,南浔文化底蕴深厚,人材辈出,书香飘逸,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暗香,每1个到过南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来南浔,就要亲眼见证嘉业藏书楼的规模。

嘉业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这4个大字使得整个厅堂蓬筚生辉。整个楼型像1个口字,中间是一口井,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故楼”、“求恕斋”、“黎光阁”。光看名字就觉得里面有很多的蕴意。我对“宋四史斋”还是知道的,它主要是“前汉、后汉、三国志、史记”四本史书的刻本。这些刻本都是用红梨木雕刻的,因此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它们是镇库之宝,所以才设“宋四史斋”专藏。白色的墙,青色的瓦,一棵大树洒下阴凉,书香阵阵,引人静心,真想坐在屋内的老式木椅上读一卷诗书,感受一下书楼的氛围。这座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真的好羡慕呀。

如此小莲庄,百年古樟树,幽幽青石板,太湖石假山,碧绿清荷,参天古树,还有富可敌国的藏书,藏书楼内翰墨飘香,宣统皇帝钦赐的匾额闪着金光,若能拥有此楼,此生无憾啊!

一路风景走过,亲眼看着这些随历史岁月流逝的痕迹,任凭晓风垂柳拂面,心中不免波澜起伏,我的脚步一直不曾停留,相机的镜头一直在闪,我的目光也一直在贪婪的观赏,而我的心,也在一刻不停的思索着。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南浔,它深厚、广博、远古,像一部传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着古镇的独特韵味;古桥老屋、小巷流水,都深深的镌刻了古镇的人文与历史;水乡名镇,岁月流逝,风风雨雨,风韵依旧。

车驶出南浔,我依旧在回味,把沿途走过的风景一一从脑海中翻出,细细品读。不禁频频回头,心里分不清看的是现实还是历史,那依旧挺拔的古松翠柏记录的那些豪门深宅的沧桑变迁,无疑也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画卷。

三 : 江南古村话文石

题记:坐落在江西吉安吉州区樟山镇约四公里的文石古村,是一个典型水乡味儿浓重的江南小镇。村里的民居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质朴天然。以其村中同治元年就出现的十条不文明现象禁令、以及分前三栋,中三栋,后三栋呈“三”字排列的古建筑“九栋屋”和“西平第”祠内6根直通瓦楞的红米石石柱而闻名。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镏金雕花,彩绘贴画已繁华落尽,但当年古老端庄的气势却依然留存。

江南古村话文石

作者 李柳生

不是巧合,应是机缘。

初冬时节,当太阳还懒懒地半探出头,我们便踏上了离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被香樟、竹丛、藤蔓包围的,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古村——文石村。

记不起这是第几次造访了,但每一次亲近她,总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渐近古村,远远地,传来了狗吠、鸡鸣声……古村就在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脚步声中,醒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热情好客而憨厚淳朴的村民见有客人到来,倒茶、让座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有二百余户村民皆为李姓的村子,“叙伦堂”是村中惟一的一座总祠,随行的村民李老伯介绍说“叙伦堂”是文石古村的形象标志,也是文石人敬祖的神圣殿堂。为三进式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门廊三开,红石狮庄严威武的守侯着的古村落,捍卫着近千名“西平王”的后裔。“西平第”祠内雕梁画栋,六根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据李老伯讲解: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有武将上通天子、直达乾坤之说。廊柱上有6对石刻楹联;大殿上方摆有长225公分、高126公分、宽60公分的红石刻花条案;同治六年木制的李氏族规匾额,至今仍高悬堂上,让人叫绝的是“叙伦堂”前石柱上的嵌字联(嵌字联是文石楹联的一大特色)。上联:“叙渊源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根基牢固”,下联:“伦大小子孝孙贤事业有成人才辈出”。上联嵌“叙”字,下联嵌“伦”字。总祠外看巍峨高大,内部雕龙画凤,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焕发,彰显着家族无限荣耀。

文石古村,文风鼎盛。见证古村先人的文化底蕴,我们从文石村村名的传说中便不难看出。据说:文石在宋朝时赣江就绕村庄而过,不管春夏秋冬村民们过河只能涉水,有一天一位神仙想帮助村民,扮着一凡人的模样与村民一同过河,走到江中心时,这位仙人用手在河中央一指道:河上怎么横着石头?经他这么一点化,一块石头立即横在了河中央。于是这个村庄便取名为“横石”,后来有人嫌“横”字不文雅,将“横”字改谐音为“文”,便有了今天的“文石”村。从村中古建筑中的楹联和门额中也处处可见古村先人的文华:“大夫第”楹联“杰栋霭丹霞江山萃秀,祥光腾紫气门闾含辉”;“忠武第”楹联:“仙李盘根开田地,篁竹劲节盛文明”;“九栋屋”后门有一石刻联:“峰耸螺山迎爽气,门环鹭水引薰风”,还有“书可读田可耕我祖考曾遗传家之训,凤斯鸣马斯倚汝子孙莫负报国之忱”华美俊朗的联语,让我们犹如穿过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古儒书院,耳边回响着“之乎者也”的朗朗话语。

文石的民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为典型的江南建筑。然村上最有名的古建筑当属“九栋屋”。 “九栋屋”即九栋房屋分前三栋,中三栋,后三栋,呈“三”字排列,庄重典雅,院落总面积万余平方米,而且九栋房子大小均均在144平方米。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镏金雕花,彩绘贴画已繁华落尽,但当年古老端庄的气势却依然留存。沿着九栋屋的青石板及卵石路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幽深巷道,我们徜徉在如同置身迷宫的古村中穿巷而行,细细品味着古文石人的聪明睿智和今天文石人后裔的淳朴勤劳,尽情地享受着千年古樟和青青翠竹所夹杂着的特有神韵。文石人不仅崇尚诗书礼仪,更是推崇功名进取。诸如“同治元年禁嫖赌、游娼等不文明现象的十条禁令”、“传家之训” 、“安民告示”等谨遵家训,恪守传统道德,仁义孝悌、忠贞节烈等格言警句,在堂前屋后,比比皆是。

出得村落,忽闻前方流水潺潺、船橹声交织。不知不觉已来到往昔繁华的古桃花渡码头,虽奢华已尽,但落日的余辉依旧把赣江上的点点船只和岸边悠然自得的村民点缀得别有一番风韵。山水依旧,世事无常,古村一如怀春少女,期待你的爱恋。

本文标题:描写江南古镇的散文-散文《江南水韵话陶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3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