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7-10-17 所属栏目:浅谈如何提高履职能力

一 : 谈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各位好。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次战争中,一艘下了锚的驱逐舰上的船员突然发现,一颗漂浮式水雷正向他们漂来,距离已经很近了,已经来不及解缆躲避了。怎么办呢?船员们急中生智能,跑到甲板上,拿起水管,用水把水雷给冲走了。

  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船员们实在很有“创意”,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创新精神:在此之前,有谁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水雷呢?

  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创新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创新的灵感似乎是极其偶然的,如同彩票中奖一般。而我以为不然。倘若你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关注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灵感几乎无处不在。

  早期的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要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蘸一下。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直到后来,制笔业中的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产生了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想法。于是自来水笔诞生了。在此之前,用过笔的人何止千万,却都与这个发明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审视,也就是细心观察。细心观察是搜集创新素材时必不可少的品质,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将比别人拥有多得多的创新机会。而对身边事物的熟视无睹,恰是一般人的通病,因而创新之神也就与之擦身而过了。

  摆脱思维定势是创新精神的又一特点。思维定势有时是有用的,它让我们在解决某些常见问题时显得更加熟练,但它对创新是有害的。一位母亲问老师:“怎样才以使我的孩子早餐吃鸡蛋呢?”老师反问道:“你为何要让孩子吃鸡蛋呢?”“为了补充蛋白质”。母亲回答。“那你为何不换一种方法呢?”老师说。于是,次是清晨,母亲便心满意足地看着她的孩子吃起了他最爱吃的牛肉饼干。在这里,这位母亲的头脑中有一个思维定势,即想起蛋白质就必须吃鸡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往往使我们的思路变得狭窄,甚至让我们无法发现一些简单的东西。

  创新精神还要求人们不要轻易判断。“判断”是用已有知识进行的逻辑推理。但是新生事物未必就适应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旧知识常驻对新事物导出谬论来,人们因此放弃了继续探索,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相对论”无疑是本世纪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倘若爱因斯坦当初便应用他所学的经典物理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谬论后便将其放弃,那么他纵然再有天才,也只能在经典物理学的圈子中打转,很难取得日后的辉煌。美国学者迈克尔·雷波夫曾这样说过?quot;几乎每一项发明都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坚信自己想像力的结果。“话虽有些绝对,却不无道理。

  回顾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加快,人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科利华软件集团总裁宁朝弟在谈到人才时认为,信息时代是物质性极弱的时代。人在意识上的跃进将给企业发展带来质的突破。因此,一个人的创意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若想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又怎能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呢?

 

二 :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多用鼓励和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以赞赏: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帮助而不能横加斥责。我在班级工作中,常常鼓励同学们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凡是有创见的,我都要在全班大加赞扬,并和学生一起民主协商,共同制定班级制度。这样民主的管理方式,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舞台。

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班主任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民主选举常任班委会。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群众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会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要帮助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明天工作的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作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人人当“主编”,办好《班级日报》是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实践舞台。《班级日报》采用统一的纸张,用手抄报的形式“出版发行”,全班同学每个人轮流当主编。谁当主编,谁就负责组稿。谁当主编,谁就负责组搞、编辑、版面设计、抄写,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班级日报》有“学校新闻”、“班级生活”、“社会大观”、“名言警句”、“学习专栏”、“一事一议”、“我来夸夸他”、“文体活动”等众多栏目,内容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生活;新闻采写、文字编辑、版面设计生动活泼而又各具特色;花边插图、工笔抄写色彩斑斓而又赏心悦目。每天一期,大家都争相传看,先睹为快;每月的合订本同学们更是爱不释手。实践证明,办好《班级日报》既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又为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除了人人当“班长”、人人当“主编”之外,还让学生主持主题班会、组织班级文体活动等等。总之,作为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进行创新的专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舞台还不够,还需要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早在40年代,世界上有的国家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的课程。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中小学还没有创造教育的专门课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有关知识,并尽可能利用班会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品格等方面的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曾经在班会上向学生宣讲社会发展与创造发明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创新和发明中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我还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明创新的信心。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收集整理了有关知识,分期刊登在《班级日报》上,较为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并分别列举了一些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创造型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要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勇敢精神,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我向同学们推荐有关书目,动员他们阅读有关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和传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己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的主题班会。

迈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呼唤着人们的创新能力。为了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里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广大班主任,应该奋发有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 : 浅谈青年干部如何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

摘 要:社会的发展日趋激烈,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的重要因素,青年干部面对担当的重要使命更应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在落实力和执行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青年干部 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3-0092-02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国际角逐日趋激烈,险象迭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发展,而发展中只有创新,才能提升软实力,日益进步。
青年干部在开创事业的长河里担当着重要角色,肩负着继往开来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时代要求青年干部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不竭的动力,也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任务和新要求,青年干部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对自身素养的“大容量”培养和“压缩式”锻炼,发挥所应具备的作用。
2.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涉及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狠抓落实,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改善民生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制定可行的目标措施,全面推进工作。
3.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凝结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心血,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也是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需要。
4.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过去的“统、包、干”,同时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与群众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培养和提升青年干部提升创新能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二、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具备要素
所谓创新,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如果青年干部缺乏创新,知识再多也只能是“匠”,而不能成为 “师”,更不能成为“帅”。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要素:
1.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创新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今天,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不断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急剧地老化和更新。青年干部普遍具有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优势,但是,面对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的社会,如果固步自封、浅尝辄止,不适时扬弃和更新,就难以顺应发展大潮,跟不上发展。青年干部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2.具备多维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开拓新思路,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推动创新,将正确的政策方针与工作实际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格局,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求异图新中发现新的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3.具有科学批判和探索的精神
创新是对传统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和继承的有机结合。作为青年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自我否定与自我建构,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敢担当。
4.具有锤炼良好个性的品质
加强对个性品质的锤炼对培养和提升青年干部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锤炼良好的个性品质,需要青年干部经常检测自己的创造性和领导行为。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增加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信心,自觉克服消极情绪,坚定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
5.着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青年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社会创新体制的不断建立,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干部创新能力的各类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营造氛围,创造外部条件。
三、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局限了人的思维活动,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创新思维活动,因循守旧。因此,青年干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要科学将政策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调整思路,与时俱进,打破定势。
2.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制定可操作措施
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影响着人的精气神及言行举止,中青年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不断地创造和探索,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执行,创造创新。
3.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
知识积累在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越丰富,越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提出独特见解,作出科学决策;越能有效地选择自己工作中适合创新的角度;越能开阔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围绕工作中心,广泛地涉猎知识,积累经验,形成适应自己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中心的知识系统。
4.有民主的[www.61k.com)作风,集思广益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在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群众呼声,是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创新能力,提高其在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不断开拓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5.勤思考,善思考,抓大事
对于青年干部,工作中主动性较弱,是具体决策执行者,不能纯粹拿着命令去执行,需要执行前的深思考,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清思路,对工作进行排位组合,围绕重点展开。
总之,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后,关键在执行,青年干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迫使他们要咬定目标,“敢”字为先,“干”字当头,解放思想,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做群众满意的事。

四 : 浅谈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摘要:当前新闻传媒市场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加强对本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扩大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加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增强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减轻学生就业难度,最终实现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特别是文史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加大对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采编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开创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局面。
  一、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分析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包含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4个主要的专业。这些专业均为媒介产业培养人才,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决定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类新闻媒介、出版机构、党政机关、企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以及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自身,都需要这类人才。②比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就会导致这一学科招生规模的扩张。适度的扩张会促进就业,过度的扩张则导致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若高校新闻传播类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盲目招生,就会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带来就业压力。③据调查,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于2001年组织调研“21世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问题”,其中一项结果表明: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闻媒介,对新闻编采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本止已呈饱和状态。④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就要去做记者,他们能否胜任其他类型的工作,以打破这种饱和状态的局面?到底什么样人才比较紧俏?有资料显示,21世纪我国新闻传播界比较急需的人才:能熟练运用电脑的网站的采编及设计、制作、运行管理人才;善于应用数字技术的现代制作人才;善于进行广告创意、制作以及整和营销活动策划的人才。⑤调查分析表明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会采、写、编、播、评、摄、播音、主持,而且精通外语、电脑、广告、公关、发行、经营等业务。高校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才是具有竞争力的。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合格大学生,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高校首先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同时配备教学效果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导师,使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和督促学生锻炼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互动。抓好教师这个学校教育的主导因素,确保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作用真正发挥。
  1、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除了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外,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知识面的拓展,克服上手快而后劲弱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也要及时“充电”,注意文理结合、博专结合,积聚宽厚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当前最新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为例子,适时加强对学生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工功底。高校就要彻底解决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在工作中上手快而后劲不足的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1个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含义。很大部分学生有1种倾向,认为:学历不如能力,理论不如实际动手能力。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本专业的理论课不能不学,只能忍着性子学;特别是一些公共基础课,那是嗤之以鼻。大多喜欢采访、播音、编片子等,甚至有些不喜欢参加活动的同学为了毕业后好就业也跑去参加学校社团或社会团体的一些活动,我本人当时就错误的认为: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枯燥的理论还不如多参加一些活动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形,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端正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是源头的意识,不能本末倒置。
  3、新闻媒体希望毕业生的质量高一些,同时,也希望他们的活动能力强一些,因此从记者编辑人员中聘请适合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作报告、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请他们到校任教,可以改变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的不良状况。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担任教师,与社会接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广告、公关、意外应变能力,不能被不断变化的实践拖着走,更不能被书上的理论牵着走。
  4、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高校给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担任新闻采编课程的教师,还应该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新闻实践活动。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断探索和改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人才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三、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新闻传播学教学调整与教材建设
  1、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调整教学
  (1)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的不是“工匠式”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高校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以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要的话还可以硬性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综合素质较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2)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计划外,还要加强我国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很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困难。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先生所言:“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培养不了。”⑦高校要避免出现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的情形,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教学调整。
  (3)、刘海贵教授曾说:“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当参照医学等学科实行,有固定的学习基地供他们实践,教师也应像医学院一样,既是教师,又是医生。”⑥由此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必须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媒介行业日益“多媒体性”,不仅要增加和改进实践教学,还要注意丰富实践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了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第二专业,增加选修课
  调整后的课程设置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样就需要开设第二专业,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间,用一些适应工作需要和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的选修课来补充。这些选修课要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专业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增加实用性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针对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和行业新闻可以开设经济、法律、体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第二,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媒体单位、教育行业、商业领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使整个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
  2、选用优秀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更高的起点,对改进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大量需要使用优秀教材,引进新的先进教材。新闻传播学类的教材要选用能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正规教材,特别是国家重点规划教材。
  四、加强办学资金投入,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就有必要使用仪器进行采访、摄录、编辑和播放等,这就要建立了实习基地。学校再进行配备数码摄像机,电脑,DVD机,多媒体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等。同时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图书、影视资料室依此来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
  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要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就需配置相应的实验室、理论研究所、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同时更新现有的实验与教学设施。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保证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施。实验室要能做到完全向学生开放。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兼顾,另外一定要配备专业老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指导,把课堂教学与实验课融合到一起,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素质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随着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重他们的学历,而且愈来愈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培仁教授说,中国需要既懂得政治,又懂企业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⑧用人单位在录用和挑选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曾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性强的毕业生会优先考虑,这就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1、采、编、写基本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的采、编、写能力,可以借助于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鼓励学生组织学生新闻社团,指派1个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大学生记者团,自己采编、排版直至自办的报纸、书刊面世;同时倡导学生写学术论文,并鼓励投稿,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性活动。以此培养他们能采、能编、能写的技能。
  2、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以及全国性大赛,也是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1种方式;学生在校缺少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缺少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不够。高校聘请的批著名新闻记者、编辑,以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培养学生广告、公关、意外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相关媒体、产业合作,在校企合作这种比较开放环境下,学生由1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时他们对现实的感知比在学校里上理论课和听讲座要更深刻的多,他们身上潜在的基本素质就会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容易产生灵感,有创造的欲望,有了创造欲望,就容易产生创造力。学生有了这种创造欲望,学校只要适时为学生提供1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极大地帮助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平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只是可以拿起来能干,但是未必做得好;社会上所要求的是既能拿的起有能做得好。社会千变万化,1个人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不可能保证完全适应社会,学生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就要靠平时的积累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借助阅读经典著作、认真揣摩专业期刊和浏览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练习写作、多和同学讨论,多请教老师,力求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能融会贯通。平时就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在以后工作中不仅上手快而且后劲足,这样的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更强。
  4、择业意识明确化,就业能力的培养
  适应社会的能力,直接到社会上去感受会提高更快,同样择业意识直接到社会上感受的更明确。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和平时不影响正常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下,到当地报社和其他媒体单位实习,也可以到社会上去做兼职或专职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大胆去做,这对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很有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就知道了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他们的择业意识也相对比较明确,面对社会竞争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后,就会有目的的参加一些可以加重他们就业砝码的活动。有了比他们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积极性更高,参与性更强,在此基础上学校把企业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引入学校,强化对在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主动性也会更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发展更快,学生的择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5、不断塑造自己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1个信息化、多变化的时代,毕业生怎样做好就业准备?怎样针对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就要求毕业生有不断塑造自己的能力。毕业生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设定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塑造自己。
  结语
  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针对就业方向,不断修订本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努力打破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局面,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自身师资、课程设置、教学以及教学设施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学生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行建设与改革,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能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
  
  注释:①丁淦林《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新闻大学》1997年冬季号。
  ②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DB/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③金萍.新闻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日渐面临就业压力[N].中国青年报,2007-08-02.
  ④转引自雷跃捷《新世纪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反思与前瞻》(2001年12月香港“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
  ⑤刘颐静、陈昌频《当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当代传播》2004年06期。
  ⑥刘海贵.论中国新闻教育的危机与转机[J].新闻大学,2001(冬).
  ⑦储智勇.市场挑战新闻人才培养[N].北京青年报,2003-07-28.
  ⑦何梓华.新闻教育的4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6).
  ⑧储智勇.市场挑战新闻人才培养[N].北京青年报,2003-07-28

五 : 浅谈诗歌中的规范与创新

  诗歌艺术乃国之瑰宝。驾一叶舴艋之舟,摇曳在古文化的泱泱长河之中,实在是一种享受。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诗歌的世界中,有人循规蹈矩,成就一代文豪;有人张扬个性,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我不禁想,哪一种会更好呢?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历来被一代代文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男女欢爱,便一定是“淑女窈窕,君子谦谦”;美景良辰,自然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四季轮回,也离不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夜半赏月,大都是“阶前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规中矩,却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文豪杜甫,每首诗都要改到村里老太太可以看懂才会罢休,正是这种规范意识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可见,“规范”二字对于文学创作多么重要。

  条条框框看多了,心中不免有些厌倦,为什么竹子一定要写为“天寒修竹娟娟静,翠袖苍茫独立时”?为什么春景一定要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才算完美?难道“深深庭院”,“柳絮池塘”,“冷露晨霜”要被写千遍万遍?睿智的古人,早已为我找到答案。

  唐代有了李白,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他那飘逸不落俗套的想象,豪放而不做作的诗风,都在向世人显示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与众不同的个性。自从他醉酒捞月溺死江心,其诗文便被人传诵至今。“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用调皮的手法,引人入胜。如此还有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试问李白之前,谁会有如此口气与魄力?唯有这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难怪他会嘲笑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呵呵,诗仙就是诗仙。

  宋朝时期,有创新精神的人多了起来,诗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名作佳篇。面对满眼梅花,陆游感叹“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江心之上,苏轼也笑道“自做新词韵最姣,小红低唱我吹箫。”那一句“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姣欲语”是李清照对海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诠释!

  宋朝末期,美丽的女子成了人们灵感的来源。那一句句“笑妍深深,姿姿媚媚,雅各奇容天与。”“天意与,脸红眉绿”;那“粉香容,淡眉峰”着实令人心驰神往,不能自拔。

  可见,创新意识对于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要。文人往往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便成就了千古的绝唱。规范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如果没有了创新,很可能不会有如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

 

本文标题: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16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