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7-09-21 所属栏目:露从今夜白全诗

一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www.61k.com]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诗句的作者及全诗容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诗句的作者及全诗容内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三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欣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Re: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欣赏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即使到了现在,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Re: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欣赏

古代有白露节[www.61k.com]“阴气渐重,露凝而白”的说法,“露从今夜白”即是此意。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此句点出节令,表面写景,实际上却是以景托情。《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这句正是用这一典故引出对诸弟的思念。“春霜秋月动时思”,时节的变迁,同样也使人添思乡怀人之情。“月是故乡明”,是谓边地月夜,皎月当空,月华如水,不谓不美,但仍然不如故乡的明媚。这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月光的柔媚与皎洁,本无此地彼地的差别,但诗人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如此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间接而有力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思,对亲人的眷恋。这两句诗既语浅情深,曲折含蓄,又朴素深永,表情细腻,在沉吟往复之中,可以领会到诗人飘落异乡那种浓厚的思乡、忧时、忆弟的深挚之情。诗句在句法结构上也很有特点,诗人将“白露”和“明月”分拆为各句头尾,既突出了“露”和“月”,又使“白”和“明”的比较分外强烈。其中又缀以“从今夜”、“是故乡”字,更充分表现出即时即地的露、月对诗人所产生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善用常语而又颠倒用之,不仅丰富了诗的意蕴,而且给人一种“语健而体峻”的感觉。

这两句诗其实是常语“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意思,诗人稍加变化,就意境全新,感情弥笃。现在人们常用来说明对故乡的无比热爱的感情,既有两句一起引用,也有只用后一句的。如凌渡的《月城》:“月,对于每一个人,永远都是高雅和美丽的。而人对于月,都愿与之亲近,甚至痴迷。因为在月那里,有自己的美人,‘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自己的友谊,‘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有自己的故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不管双用或者单用,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人把它视作为咏月的名句而加以引用,如蒋淑玉的《月与恋人》:“从‘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远古神话,到当今风靡一时的歌曲《十五的月亮》,这期间有着多少咏月的佳句名篇啊!……诸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花明月暗笼轻雾’、‘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的佳句更是数不胜数。”

本文标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24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