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民以食为天系列-民以食为天之系列:土茯苓

发布时间:2017-08-06 所属栏目:民以食为天英文

一 : 民以食为天之系列:土茯苓

文/深圳,子在川上曰

小时候,家里很穷。老人们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倒是真的。从五岁起,我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了。老妈挖红薯、洋芋,我蹲在田垄间,帮她一个个往篮子里捡。回家的时候,还用特制的小竹背篓背上一些,摇摇晃晃地跟在妈妈的大背篓后面。种庄稼的时候,妈妈在前面打穴,我在后面亦步亦趋,帮她丢种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上山放羊,砍柴,打猪草,我已经做得很是像模像样了。每年暑假,老爹还要把我带出去,他做砖瓦,让我把他做好的砖瓦搬到晒坪里晒起来。放了寒假,我也经常被老爹带到屋顶上,帮别人家检修屋顶。所以,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做砖瓦的速度就超过了一般的成年男人,检修屋顶的技术也比一般的瓦匠师傅还要高明了。

由于天天日晒雨淋,小时候的我一直都是黑不溜秋儿的,但身体素质极好。甚至现在人到中年了,我都没有去医院打过吊瓶。这就是高强度劳动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的结果。现在,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一件事情。

从十二岁开始,我的皮肤表面上,陆陆续续地长出了很多毒疮,密密麻麻的,先是痒,然后疼痛难忍,最后,皮肤大块大块地腐烂,流脓,流血。刚开始,老妈到处找土方来治,可是不顶用。手上治好了,手臂上又长了。手臂上治好了,小腿上又冒出来了一大块。后来,老妈只好把我带到镇上,找当时最有名的的曾医生看病。曾医生是老妈的初中同学,他仔细检查了之后,说:“老同学,这个伢子长年累月,在阳光下曝晒久了,中了热毒。要吃很多的药,花很多的钱。我看哪,不如你自己到山上去挖土茯苓。挖上四五十斤回来,洗干净后切成片,晒干后存放起来。以后就不要喝茶了,每天取几片用开水侵泡在那里,就喝那种侵泡过的土茯苓水。连续喝上一个月,保证你家伢子的毒疮全部消失。连续喝上半年,以后永远都不会复发了。”

那段时间正是收割小麦的农忙季节。由于老爹没有回来帮忙,家里就老妈一个人。老妈从我的作业本上撕下了一页纸,写上“土茯苓”三个字。然后就让我拿着去到二十多里外,她干爹那里,请他帮忙挖土茯苓。干姥爷家里也有十多亩小麦,他也担心梅雨季节一旦来临,不能及时抢收回来的小麦烂在地里。就把我带到了半山腰,一块土茯苓特别多的洼地边,指点了一下后,让我自己挖。他则带着干舅舅到山顶上抢收小麦去了。

土茯苓是一种攀附状的软体灌木,在地上爬行,或者在其他植株上缠绕的藤状植物。树叶互生,叶柄部位有卷须,叶片呈薄革质的淡绿色,狭椭圆状披针形,或者是狭卵状披针形。它的根茎深入到土壤里面数米或者几十米处。一般来说,找到一根土茯苓的植株后,必须沿着它纤细的根茎慢慢挖,块状的土茯苓浆果都在土壤的深处。大约要挖到一米多深后,才会有第一个浆果出现。然后,再沿着根茎继续追踪,大约每间隔三五十公分,就会有一个浆果。所以,会挖土茯苓的人,找到一根土茯苓的植株,就可以挖出几十个浆果出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是第一次挖土茯苓,没有经验。没两下,那个根茎就被我挖断了,然后,看着土壤里密密麻麻的植物须根,我就傻眼了,不知道哪一根是土茯苓了。于是,又找来第二株土茯苓来挖。没多久,第二株也被我挖断了。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中午时分,干姥姥过来了。她看到篮子里面,才一个孤零零的土茯苓浆果,再看到我满手的血泡,就心疼了。对着山顶上的干姥爷和干舅舅,扯开嗓子就开骂了:“我不管麦子会不会烂在地里,今天你们不马上下来,帮我的乖外孙挖半箩筐土茯苓,晚上就没饭给你们吃。”

一会儿,干姥爷和干舅舅就讪笑着,各自挑着一担小麦下来了。把麦捆搁在路边后,就帮我挖了起来。其实,这块地里土茯苓还是长得很密集的,只是我没有经验。不到两个小时,他们就挖出了大半箩筐浆果。晚上,吃完晚饭,干舅舅又打着电筒,帮我把土茯苓送到了家里。去年我回家,还特意去看望过干姥姥和干姥爷,他们都已经是八十八岁老人了。干舅舅还叫来了他的宝贝女儿,两父女狠狠地灌了我一顿酒。

第二天,我把土茯苓洗干净了,切成片状,晒在了竹垫上。土茯苓浆果外形像红薯,但是质地坚硬,切起来特别吃力,切不动。半箩筐浆果,我足足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切完,掌心里满是血泡。

老妈先是按照曾医生的吩咐,用开水泡来给我喝的。后来,她一个人田间地头忙不过来。就每天清晨,烧上一大锅水,取来十多片土茯苓丢在里面,熬成了糊状,让我连水带糊全部喝掉。土茯苓有很多淀粉,有点甜,但是却有异常重的土腥味,我不喜欢喝。喝到最后,闻到那种气味,我就想吐。

我体内的热毒就这样渐渐地排除完了,连全身上下密密麻麻的疤痕也消失了,皮肤也渐渐变白了。一年多后,我也进入了青春期。班上的男同学一个个满脸都长着难看的青春痘,就是我脸上没有,而且还越来越光滑细腻。让他们一个个羡慕不已。当然,这应当也是吃了土茯苓的功效。这么多年过去了,上个月,我们中学同学在杭州西湖边聚会,他们都还在羡慕我的肤色,说这么多年来,我的皮肤一直没有什么变化,连皱纹都看不出来。

前几天,我跟把兄田医生喝酒,谈起以前的这段经历。他说:“土茯苓其实不止清热解毒这一个功效,还能治疗头疼,关节积水,痢疾,梅毒淋病,女人的盆腔炎,红崩白带等等。只是医院里的土茯苓,没有你们老家深山里挖出来的那么正宗,效果好罢了。”

正在给我们盛汤的嫂子是潮州人,她笑着炫耀道:“我还会做几种土茯苓的养生汤呢。土茯苓乌龟汤,食后益气增智、开胃、治劳倦内伤、四肢无力、大补阴虚,健脾胃、张筋骨、利关节、止泄泻、除四身寒湿。三米土茯苓汤,助舒通血脉、降胆固醇、解毒消肿、祛湿通络,最适合家中老人家饮用了。绿豆土茯苓汤,祛湿热,解毒凉血。还有土茯苓粥,用土茯苓,生米仁,大米熬制而成,吃了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可以预防痛风。”

二 : 民以食为天系列散文:竹笋

在我们土家的大山中,只要不是外迁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山林,一块竹林,不同的只是面积的大小而已。听老爹说,爷爷在世的时候,是湘鄂边有名的武把式,能开二十多个壮小伙,收了很多徒弟,家境殷实。有十多亩山林,七八亩竹林,十多亩上等好田。一九四四年,爷爷被当时湘鄂边青红帮堂主,也就是我爷爷的亲堂兄,两兄弟合伙谋杀了。当时,老爹只有三岁,家产被侵占,妹妹被卖给了几十里外的一户人家。等老爹吃着百家饭长大,学了一手泥水匠的好手艺回到老宅的时候,老宅已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处。他只得买了当时政府没收的三间地主的木板房,才安下家来。

木板房的后面,就是大片大片的竹林,可惜都不是我家的。每年早春,嫩草还没能长出来的时候。我经常赶着羊群去竹林里吃竹叶。渐渐地,就看到竹林里很多泥土疏松了。没多久,地表就出现了一些裂纹。再后来,裂纹里就探出了一些黄褐色的脑袋来,绒绒的,尖尖的,那就是竹笋了。如果天气干燥、晴朗,竹笋就生长得很缓慢。但是,只要是春雨绵绵,竹笋就疯长了,一天可以往上蹿出一尺多高。晚上,我们睡在床上,经常听到屋后竹林里的竹笋拔节,往上猛蹿发出的“劈劈啪啪”的声音。所以,后来读书,对于“雨后春笋”这句成语,我的理解特别深刻,特别透彻。

下了十多天雨后,竹笋就高过了屋脊,笋衣也一块一块地自动脱落,露出了嫩青色的竹身。这段时间内,竹林的主人就不允许羊群再进入竹林了。羊群可以轻易碰断每一根竹笋,这些以后可都是一根根高大的翠竹呀。那时,我们做饭用的蒸笼,喝水用的竹筒,睡的竹床,坐的竹椅,晒粮食用的竹垫,盛粮食用的竹筐等大部分农具、家具都是竹子做成的。所以,竹子宝贵得很。

第一批长出来的竹笋,大人们是舍不得挖来吃的,我们小孩也不指望。我们眼巴巴地望着的是第一批竹笋长过屋脊之后,再次从泥土里蹿出的第二批竹笋。这一批竹笋叫赶竹笋,受气候的影响,是长不大的。一般来说,长到两米高左右,竹林里就会飞来成群结队的甲虫,将它们全部咬坏,枯萎而死。这对于食物缺乏的山民来说,是严重的浪费。所以,当这批竹笋大约窜出地面二十厘米左右的时候,竹林的主人就背着锄头,把它们全部挖回家了。然后,坐在檐下,剥掉绒绒的笋衣,就是嫩白的笋子了。洗净后切成片,大部分用开水烫一下后晒成干竹笋,存放起来,逢年过节或者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拿出来使用。少部分直接用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炖着吃,香气飘出好远好远,美味呀。

由于我家没有竹林,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念曾外祖父。我一遍遍地问妈妈,老老姥爷怎么还不过来呀?妈妈说:快了,老老姥爷马上就要来看我们的宝贝儿子了。这时,我就特别满足,蹦蹦跳跳地走出门去,使劲地闻了一下从别人家里飘出来的腊肉炖笋片的香气。

老老姥爷家离我家有二十多里路,他的屋前屋后有十多亩竹林。由于地势比我家高,在山顶上。所以,他家的竹笋的生长期也比我们村晚。大约七到十天后,站在晒谷坪上,我就远远地看到了老老姥爷拄着拐杖,背着竹背篓朝着我家走过来了。我幸福极了,飞快地向他跑了过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老爹决定自己栽竹子。他从姥爷家里选了两根母竹,连根挖了起来,用草席连根部的泥土一起包了起来,用绳子捆扎好,留了三米的竹身,把多余的部分砍去。他和三个徒弟,把母竹背了回家。在家门口载了一株,在菜园地边上栽了一根。

栽竹子的时候,我也去了,先栽的是菜园里的那株。老爹先挖了一个大坑,三个徒弟把竹子抬了过去,把根部放在坑里,抽去草席,扶正后,老爹就开始掩土。掩完土,用脚踩严实后,老爹就喝道:快点走。我们不明白,继续慢吞吞地走着。老爹就赶了过来,朝我们四个人,每人扇了一巴掌,我当场就被打哭了。在屋前栽第二株的时候,我们变聪明了。没等老爹喝骂,我们四个就像野鸭子一样扑腾腾地跑开了。老爹在后面追赶着,跑得气喘吁吁,眉开眼笑。

前几天,老爹来深圳同我们一起过春节,同他聊起这件事。他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是很灵验的。其实,我也一直很奇怪,菜园里的那株母竹,真的跟我们当初一样,慢吞吞地在地里行走着,繁衍着。每年长出的竹笋很少,现在都快三十年了,整个竹园的面积都没有超过二分地。而我们后来跑得飞快的屋前竹林,第二年就长出了十多根竹笋,第三年长出了几十根竹笋。到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繁殖面积就超过了五分地。

第四年,我们屋前的竹林成林了。从此以后,每年春季,我们三兄弟也可以背着锄头去竹林里挖竹笋,剥笋衣,使劲地闻笋衣剥开后,散发出的那种特别的清香了。老老姥爷也终于不用再拄着拐棍给我们送竹笋了,只是可惜,他吃了我们家自产的竹笋炖腊肉后没多久,就仙去了。

我们土家族有一道传统地方名菜,叫土家糊粉。具体做法是,先把家里珍藏的干笋片用开水泡软,再取红薯粉用水稀释成糊状,均放在一边待用。然后,取腊肉中瘦肉比较多的部分切成细条状下锅,加上生姜大蒜末一起煸炒,炒出香味后,放入已泡软了的笋片,继续煸炒。再端来稀释了的红薯粉糊糊,用筷子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倒入锅中,同瘦肉、笋片一起煸炒,炒熟后放入葱花,浇上芝麻油起锅即可。端上桌的时候,红薯糊粉是半透明的,里面包裹着的腊肉是金黄色的,笋片是乳白色的,葱花是青绿色的,很是好看。吃的时候,腊肉是香的,红薯糊粉是甜软的,笋片是鲜脆的,别有一番风味。老人们说:无糊粉不成宴。以前的土家族婚丧庆典宴席上,这道菜是必上之菜。去年,我回老家参加喜宴,还吃过这道菜。只是可惜,在外面的餐馆里是吃不到的。也许,随着留守老家的人越来越少,这道菜过不了多久,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这些年来,因为生活,一直在外流浪。从第一次离家出走的青涩少年,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圆滑的中年人。昨天,同老家在深圳经营企业的某个哥们喝酒聊天,餐馆的老板亲自给我们送来了一盘玉兰片。朋友说,玉兰片的名字太雅,我还是喜欢叫它竹笋片。我说,是呀,就如邻村的芳芳,进了某夜总会,改名叫丽娜一样,尽管改名了,却让我们感觉更不舒服。

聊着,聊着,我们谈到了老家的人和事。我说,再过几年,我们就老了。我想在老家竹林里建一座小竹楼,养几只鸡,种点蘑菇,木耳,好好地补偿一下自己这些年的辛劳。他说,那好,想吃竹笋了,我就去找你,我们就下了竹楼去挖。他还掉了一句文:“苏东坡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我们也天天吃笋炒肉。”

后来,我们把那一盘更名为玉兰片的竹笋片吃了。只是,清代文人李笠翁誉为“蔬菜中第一品”,认为肥羊嫩猪也比不上的竹笋,我们吃起来好像没有记忆中的那么脆嫩,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鲜美。也许,是我们的心境心态变了。也许,是这盘玉兰片加工储藏的方法有异。也许,这根本就不是我们记忆中,老家的那种竹笋。

要吃真正原汁美味的竹笋,可能还是得要回到老家,回到童年,回到竹林里,回到记忆中的那些春天里!

三 : 民以食为天系列散文:红豆

还是高中时候的一个周末,我帮老妈在地里采摘了大半天红豆后才赶去学校。晚上,上晚自习,我发现口袋里竟然多出了十多粒红豆子,就随手掏了出来放在了课桌上的盒子里,被同桌那个漂亮的女孩子看到了。老师刚一走出教室,她就把盒子抓过去了,在里面耐心地翻找着什么。很快,十多粒红豆就全部躺在她那白皙的小手中了,椭圆形,饱满的小豆子,一颗颗发出了暗红色的光芒。她把手掌伸到了我的鼻子下面,问道:“宝哥儿,这是什么东西呀?好漂亮咧!”

我漫不经心地答道:“少见多怪,连红豆都不认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说的就是它吗?”她睁大了眼睛,追问道。我点了点头。

“你专门带到学校里送给我的吧?”她继续问道。我不耐烦了,说:“别烦了,喜欢就拿走,全部送给你了,好好地珍藏吧。臭丫头!”

她红着脸,如获至宝地用一个小手帕包了起来,放在了上衣口袋里。那时,我年轻单纯,不太懂男女情爱。直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她抱着我痛哭。我才知道那十多粒小小的红豆竟然还有如此的杀伤力。

后来,我去海南旅游,看到了一种叫做相思树的灌木上挂满了豆荚。导游说,这就是唐朝大诗人王维笔下的相思豆。我摘下了一个豆荚小心翼翼地剥开,豆荚里面滚出了五六颗滚圆滚圆,晶莹剔透的红豆子。这时,我才明白,王维笔下的相思豆根本就不是我们老家种植的那种赤红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在老家种过三年红豆。那时,我刚结婚,在老家酿酒,需要大量的玉米、小麦等原材料。就把自己的地,全部都种上了玉米和小麦。玉米的行距很宽,我就在里面套种了红豆。种玉米是在农历二月育苗,三月移栽。红豆却是到了四月才下种。由于栽种玉米的时候,地里上了很多的肥料,种红豆就不需要再下肥料了。我和妻每间五十公分的距离就挖一个小穴,丢下三粒到四粒种子,再掩上土,以免鸟雀啄走。一个月后,红豆苗全部齐苗了,我们就去间苗,除杂草。再过一段时间,玉米就熟了。收了玉米后,我们立马把玉米秸秆全部砍倒,抱到大树下面堆了起来,以免影响红豆的生长。再过几天,红豆就开花了,渐渐地,结满了青涩的豆荚。一个月后,青色的豆荚就饱满了,然后渐渐变黑了,这就是红豆成熟的标志。这时候,每天清晨,我们都要去山上采摘红豆。

红豆成熟是从植株最下面往上面分批成熟的。每天早晨,每株都有五六个豆荚变黑。这几个黑豆荚都必须在当天摘走。否则,到了正午,在阳光的暴晒下,这些豆荚就会爆裂,里面可爱的红豆豆就会散落一地,被鸟雀啄走。持续采摘十天半个月之后,红豆就全部摘完了。

摘下来的黑豆荚放在竹箕里,在阳光下暴晒,晒干水分后,用洗衣的棒槌轻轻的敲打,豆荚就全部裂开了,红豆子纷纷滚了出来,再用手轻轻地抄动空豆荚。豆荚轻,就全部浮在竹箕上面,红豆重,落在竹箕下面一层。把最上层的大部分空豆荚扒拉到了地上,再把剩下的红豆子和一些不容易分开的空豆荚,一起倒在风车的漏斗里。摇动风车,打开漏斗,空豆荚和灰尘就都被风车里连绵不断的风吹走了,哗啦啦地直接落在箩筐里的全是迷死人的红豆子。

从海南回来后,我特意在网上百度了一下。王维笔下的相思豆叫海红豆,本身含有剧毒,不能食用。经过多次加工后,是一种医用药材,主要功效是疏风清热,燥湿止痒,润肤养颜,是解毒美容的良药。而我老家乡民们种植的红豆叫赤红豆,由于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当做粮食来吃,所以,又叫饭豆,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

在老家的时候,我们经常煮红豆饭吃。煮饭的时候,先抓一把红豆放下去。十多分钟后,再把米放进去,再煮。这样煮熟后的红豆非常柔软,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甜味,风味相当强,是妻的最爱。后来,来到了深圳,我发现超市里也有这种红豆,只是价格不菲。深圳本地人煲汤,也喜欢放点红豆进去。他们告诉我,红豆气味甘、酸、平、无毒,有化湿补脾之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比较适合,在食疗中常被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及消暑、解热毒、健胃等多种用途。其实,八宝粥,豆沙等糕点里面也都放有红豆。

令我遗憾的是,由于收购价格过低,老家的乡民们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再种植红豆了。老妈来到深圳后,我曾经和她聊起过有关红豆的话题。老妈说,现在在老家,应当很难找到我们以前种植的那种红豆种子了。

是呀,以后,即使再次大面积推广红豆种植,也应当都是改良过了的外来品种,或者是转基因红豆了。

四 : 民以食为天系列散文:燕麦

老妈这次来深圳,带来了三十斤燕麦面。她说,现在镇上商店里出售的燕麦面,多是假的,里面掺了小麦面。这批燕麦面是她用三十块钱一斤的价格,去老亲戚家里买的。并一再向我推销她的燕麦面,说:“你看,自从我上次吃了那三十斤燕麦面后,高血压就正常了,医生说我的心脑血管硬化也好了,腿也不痛了,也不用半夜起来上洗手间了。你也吃一点吧?三十块钱一斤,其实也不是很贵!”

我当然知道三十块钱一斤不贵,刚结婚的那两年,我还在家里种过燕麦呢,知道燕麦易种难收。

燕麦不耐寒,我们一般在初春才开始播种。但是在前一年的冬季,我们就得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先砍下很多杂草或者灌木树枝,晒干后,堆成堆,上面盖上泥土焚烧。烧透后,用人畜粪便浇灌搅拌均匀。然后,堆成堆,用稻草盖好,让其自然发酵。到了播种的时候,才把粪堆挖开,拌上燕麦种子,搅拌均匀。用条播或者点播的方式种到地里。一般是男人挖沟条或者穴,女人丢下拌有种子的草木灰肥料,男人再挖土掩埋。

燕麦一般是在农历五月到六月之间成熟的,正是最炎热的季节。山里的男人干活的时候,一般都赤着脚,光着上身,不穿衣服和鞋袜的。一是凉爽,透气。二是生活环境太恶劣了,为了不损坏衣服和鞋袜,节约开支。长年累月,日晒雨淋,那一身黑黝黝的肌肉就这样锻成了钢筋铁骨。一般什么蚊虫叮咬,荆棘刺伤划伤啦,对于我们都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即便这样,绝大部分男人却都对收割燕麦很心虚。燕麦有很细长的麦芒,粘在麦粒上的麦灰也是一些更细小的麦芒。粘在皮肤上,皮肤马上就会红肿起来,痛痒难忍。

每年收割的时候,都是女人们用镰刀先把燕麦割倒。她们用头巾、衣物,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后才上山。男人们跟在后面,把女人割下来的麦束,捆成七八十斤一个的麦捆,然后用一种两头尖尖的扁担,斜插在麦捆中间,一边挑一个麦捆,一担大概一百六七十斤重。咬着牙,极力忍受着身上刺骨的痒和痛,一溜小跑,挑到家门前的晒谷坪里。丢下麦捆后就往河里跳,去洗澡。当然,也有极少数人的皮肤不会过敏。比如我的皮肤就不受燕麦的影响,挑燕麦捆,给燕麦脱粒,皮肤既不红肿,也不刺痛。老妈说,我生下来后就被她用祖传秘方的药汁洗过澡。

我大儿子出生后的第二天,老妈也找来了金银花藤、枫树叶、端午节凌晨割回来吊在大门顶上晾干了的艾蒿等十多种野生药材熬成了药汁。先喂老婆喝了半碗,剩下的就倒在澡盆里,给儿子洗澡。老妈说,连续洗上一个星期,以后就不长疮不长胞。在山里钻来钻去,不受瘴气感染,不得皮肤病了。甚至在我们收割燕麦的时候,都可以赤着身子在燕麦堆上打滚。只是后来我小儿子出生后,老妈又熬了一锅黑糊糊的药汁。这次,老婆是怎么也不肯喝了。她说,我们现在连地都没有了,哪还担心不能收割燕麦?难道深圳的水泥地板上也能种出燕麦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燕麦的产量比荞高,比小麦低,每亩大概三百斤到四百斤左右,但是营养价值极高。以前,由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很多人家生养了小孩后,营养跟不上,孕妇没有足够的奶水奶孩子,小孩子发育不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找左邻右舍,借上几十斤燕麦,用大铁锅炒熟后,再用石磨磨成粉,这就是世代相传的燕麦面了。吃的时候,加入红糖,用开水调成糊状后再吃,特别香。一个人吃,附近半里路的人都能够问到燕麦面的香气。吃上十天半个月后,孕妇的奶水就足了,小孩的脸也白里透红了。还有,家里如果有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的老人,吃了燕麦面也可以缓解病情。所以,在老家,只要条件许可,每家每户都会种上一块燕麦,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里,我还说一个与老家的燕麦面有关的故事吧!

小时候,老家还没有通公路,进出都是翻山越岭走山路。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些身高腿长,一顿能吃三四斤玉米饭,一肩能挑三四百斤重担的蛮汉,翻山越岭,行走在县城和村子之间。他们把村里的土特产挑到两百多里外的县城里卖了,再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挑回村子,我们称为挑脚。这天,一个挑脚的人由于急着赶路,错过了打尖吃饭的饭铺了,又累又饿。这时,有风吹过来了,他抽着鼻子,一下子就闻出了风中的燕麦面香气。他循着香气赶了过去。果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妇人正推着石磨磨着熟燕麦。他立马放下了沉重的货担,走上前去亲热地称呼对方为姨娘,问长问短。老妇人被他如此的热情吓坏了,让他自己去找一个碗来调燕麦面吃。他便找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大汤钵。看到老妇人心疼的神色,他故意只抓了一点点燕麦面。但是倒开水的时候,却故意倒了很多。然后调给老妇人看,嘴里说:“姨娘,你看我真笨,燕麦面都不会调,这不,都调成了米汤了。”

老妇人说:“那你加点干面进去吧。”他就用大手用力地抄了一大捧燕麦面,再一调,这次,调干了。又问:“姨娘,我又调干了。”

老妇人说:“那你就再倒点开水进去。”谁知道这次,他把开水又倒多了。就这样,他不停地喊姨娘,姨娘不停地叫他加水加面。最后,他终于调合适了。这时,汤钵已经堆成了一个圆锥形的大山。这一顿,他足足吃了老妇人五斤燕麦面。

吃完一盆燕麦面,告辞离开的时候,老妇人送他出来了,疑惑地问道:“你这个年轻的后生,一口一个姨娘,叫得这么亲热。可我老眼昏花,却认不出你是谁家的儿子。麻烦你告诉我,你妈妈是谁?”

他说:“我妈妈是尤氏四娘,您不是尤氏三娘吗?”然后没等老妇人反应过来,挑着担子就溜了。没溜多远,身后就传来了老妇人的叫骂声。(备注:尤氏三娘是我们土家民间故事里面的一个又脏又懒的恶婆子。)

这半个月来,经过老妈努力不懈的劝说,并以身说法,以身作则,两个儿子终于同时端着碗,吃起了奶奶亲手调制的燕麦面。可惜,这两个家伙最后还是没有给足奶奶面子。大儿子苦着脸,坚持吃下了半碗燕麦面后,趁着奶奶一不留神,溜了。小儿子吃了一口,就塞到了他妈妈手中,说:“妈妈,你吃,蛮好吃,我不骗你。”然后,一个劲儿地冲着我做鬼脸。

五 : 民以食为天系列散文:苦荞

最先让我想起了荞的,是岳父托人捎到深圳的苦荞酒。今年九月,我回老家。看到环山公路的两边山地里,都生长着苦荞。三角形的墨绿的叶子,红色的茎秆儿,粉白的花儿在地里摇曳着,特别风情迷人。邻居们告诉我,这些荞都是用来酿酒的。酿出来的荞酒三十块钱一斤,都卖给了城里人,他们最喜欢这种原生态的高度粮食酒了。

荞,又叫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种。我们老家那一带种植的大都是苦荞,三角形的果实,黑褐色,沉甸甸的,捧在手里是沙沙的感觉,像是捧着一些沙子。解放前,荞是我们那一代山民的主食。做饭的时候,要先用石磨磨成粉状,加上水,调成面团,摊成软饼。或者干脆做成粑粑,蒸熟了吃。蒸熟了的荞靶,黄色中带有一种翡翠绿,很好看,吃起来却有一种苦涩的味道在里面。小时候,我很不喜欢吃。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当做美味,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荞耐干旱,耐贫瘠,一般来说,种荞是不需要施肥的。荞的生长期极短,七十天左右就可以成熟。但是,产量却很低,平均每亩的产量只有一百五十斤到两百斤左右。所以,从我记事开始,荞就逐渐被高产的小麦代替了。只有在大旱之年,其他的农作物迟迟种不下去,又不愿意白白地浪费一季地。才提着一些荞种上山,随意地抛洒在干裂的地里。然后用干竹枝扎成的扫把随便哗啦几下,把撒下去的种子扫进裂缝里后就回家了。十天半月后,再去看,这些荞竟然就都钻出了地面,嫩绿绿的,煞是好看。

关于荞,在老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参军了。很快就在部队里立了功,入了党。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被村民们当做荣耀,到处炫耀。后来,部队给他放了一个月假,让他回来相亲。回家后的第二天,老爹就带他去荞地里锄草。他没精打采地来到了地里,看到了荞,就用外地的口音阴阳怪气地叫道:“老爹,这些红杆杆,绿叶叶的东西,是个啥玩意儿?”

老爹气坏了,扬起手中的锄头就砸过来了。他看到情况不对,一闪身,躲开了。然后,撒腿就跑,老爹拖着锄头在后面一直撵着他不放。小伙子看到老爹动了真怒,也吓坏了,一边跑,一边大喊大叫:“救命啦,快来救命啦,荞地里要打死人啦。”(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讲故事的长辈每次讲到这里,都会语重心长地总结道:“做人不能忘本,俗话说:至死不离荞米地。所以,你们长大后,无论是参军或者考上了大学,当了多大的官,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养活了你们和你们爹娘的荞。否则,就只能成为别人口中的笑柄,被人唾弃。”

其实,到了我儿子他们这一代,早就不认识荞了。这次回家,才让他记住了这红杆杆,绿叶叶,白花花的东东就是荞。他也很好奇,用手机上网查询了一下,然后告诉我,荞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杀菌消炎抗癌。至于上面的这个故事,我说给他听了。只是荞和荞地,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模糊的东西了。

本文标题:民以食为天系列-民以食为天之系列:土茯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96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