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于右任望大陆-于右任的《望大陆》谁知道全文?

发布时间:2017-08-15 所属栏目:望乡词

一 : 于右任的《望大陆》谁知道全文?

于右任的《望大陆》谁知道全文?

于右任的《望大陆》谁知道全文?的参考答案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是于右任先生晚年的一首绝唱,全诗分3节,共56字,以“骚体”为样,反映出老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钟情.最后一句“国有殇”是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出凝望苍茫大地、归期无日的深切悲痛.综观全诗,诗歌中隐约表现出了他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绪,更感痛彻骨髓的是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旧亲人相见,也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

于右任先生这首《望大陆》,确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

二 : 望乡词简谱(于右任词 陆在易曲)

望乡词简谱(于右任词 陆在易曲) 作词:于右任 作曲:陆在易 演唱(奏):廖昌永 格式:简谱

三 : 诗真血泪多——于右任《望大陆》赏析




诗真血泪多
——于右任《望大陆》赏析
©西安市庆华中学贾向盈
今年四月十一日是现代大书法家、伟大的爱国政治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于右任先生(1879-1964)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于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系清末举人,后因讥议时政,遭到清政府的通缉。后逃到上海,参与创建复旦大学,在1906年,于右任为筹集办报经费去日本,在日本拜会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到上海,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动人民起来推翻腐败的清王朝。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出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大学,并任该校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于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极力赞成国共合作。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援陕总司令。此后,他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先生未及与原配夫人、长女等亲属联系,即被蒋介石门劫至台湾,仍任台湾当局的“监察院院长”。
于右任虽身在国民党阵营,却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主张国家统一。去台湾后,他看到蒋介石有意培养儿子蒋经国接班,担心国家难以统一,特地书赠蒋经国一副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显然他是希望蒋经国不要像其父亲一样,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只想在台湾搞小朝廷,搞传宗接代,而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周恩来总理生前称赞,“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
暮年,于先生深恨祖国处于分裂状态、自己不能叶落归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陆亲人,遗憾而痛苦。1962年,他八十三岁,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考虑后事:“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月12日的日记)。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谁“望”呢?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魂魄不是很神奇吗?怎么竟然连大陆都望不见?台湾与大陆有怎样深远的阻隔!这两句表面上是满腔的痛苦和遗憾,骨子里却是无尽的对分裂制造者的愤慨。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怎能不思念陕西老家?怎能不思念结发妻子?怎能不思念失散骨肉?何况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要知道,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吗?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我们不禁会问“此何人哉?”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
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吗?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于右任先生含恨去世了,叶落未能归根,国家尚未统一,令人不胜痛惜。他的这首哀歌震撼着中华民族。愿海峡两岸早日达成和平统一,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作者邮箱:jiasir99@126.com

四 : 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打开《历史上的今天》,看到今天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131岁诞辰。我首先想起了他于1962年1月24日写下的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在2003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曾深情地背诵了于佑任的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观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并且说“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温家宝借诗一展胸臆,其情也深,其盼也切,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于佑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人。原名伯循。震旦学院肄业。早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宣传革命。1912年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7年起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委员兼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后去台湾。擅书法。著有《右任诗书》。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后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于佑任(长髯老者)在台湾与复旦校友餐叙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83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
作为一位辛亥革命老人,他曾亲历中华民族被异族蹂躏的历史,他亲眼目睹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就这样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正是为了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昌盛。虽然斗转星移,至1962年,外国列强早已被驱逐出了大陆,但台湾还孤悬海外,美国仍有部队长期驻守台湾,这样的国家现状当然是一个辛亥革命老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更何况,此时的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万千感慨,凝聚于心,怎能不化作诗行喷涌而出,吟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这样的诗行。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这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1949年于右任离开大陆,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长女于芝秀还留在大陆。即使身困孤岛,于右任仍对高仲林一往情深,晚年对妻子更是倍加思念。1958年,他与高仲林结婚六十周年的金婚纪念日前夕,他一手抚摸着夫人早年为他亲手缝制的布鞋布袜,一手挥毫赋诗一首:“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雨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这一首《忆内子高仲林》,读来真是令人怆然泪下,政治的凄风冷雨就这样将一对夫妻一个阻隔在故乡陕西咸阳,一个吹送到隔海的孤岛,几十年了,但诗人仍然在金婚纪念日前夕表白了对结发妻子的不尽的相思之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
  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诗人借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的“国殇”一词。“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借“国殇”一词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愫。他把自己比作“国殇”,捧出的正是一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死的忠魂。
于右任创作《望大陆》既没有采用律诗的形式,也没有选择使用绝句,而是采用了屈原创造的“楚辞”的格式,这并不是偶然的,其用意也正是在于“楚辞”的诗歌形式能更切实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爱国与思乡的情感。于右任仰慕屈原的爱国情操,他借用屈原的“楚辞体”来表白爱国思乡的情思正是我们常说的爱鸟及人的常理常情的具体表现。
同时,“楚辞体”典雅古朴,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的情感也是一致的。尽管全诗明白如话,但却不失凝重庄严。

《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生前并非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后,是他的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有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它为《国殇》。
1964年,于右任逝世后,尽管治丧委员会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台湾的最高峰,但台湾的爱国民众还是发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动,用这笔募集的资金为于右任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铜像,将它竖立于台湾最高山峰——玉山之巅。铜像面向大陆,诗人的表情严肃,目露愁态,凝视着远方,诗人的遗愿总算得到了一个补偿。

于右任,一个值得中华儿女世代景仰的辛亥革命老人,一位赢得了海峡两岸爱国民众共同尊敬的诗人。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读于右任的《望大陆》 于右任1948年作行草唐诗册页(八开)

本文标题:于右任望大陆-于右任的《望大陆》谁知道全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5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