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诗篇——诗篇第一篇概论、诗篇第一篇:怎样蒙福经文1:1/6

发布时间:2017-11-05 所属栏目:怎么搭配

一 : 诗篇——诗篇第一篇概论、诗篇第一篇:怎样蒙福经文1:1/6

诗篇

诗篇第一篇概论

1、本诗篇没有署名,无从查考作者是谁

2、本篇为诗篇的序言,说明敬畏神者必得永福,悖逆神者灭亡

3、本篇:论律法

诗篇第一篇:怎样蒙福

一、三不原则诗1:1

经文: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1、不从恶人的计谋

(1)从→是一种思想上跟随别人

(2)恶人:①在心思意念里的盘算

②“恶”重在道德范围,与善相对

③原指犯了罪的人,通常指与神为敌的人

(3)计谋→在此是指思想上的跟随

本句意思:就是不听与神为敌之人的言语,要听神的教导

2、不站罪人的道路

(1)站→本意的焦点:是在行为上的模仿和参入

(2)罪人→ ①将思想上的恶付之行动

       ②在此指偏离正道的人

(3)道路→就是进一步乐意参与行恶

(4)罪与义相对

本句的意思:不从罪人的方式生活

3、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1)坐→包括了策划和指挥

(2)亵慢人→那些狂傲自义、轻视义人的恶人    箴21:24

经文:心骄气傲的人,名叫亵慢。他行事狂妄,都出于骄傲。

(3)座位→不单指坐的地方,也指他们的会聚之所

本句的意思:就是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与这样的人为伍

二、怎样蒙福   诗1:2

经文: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1、蒙福的前提: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1)惟→专一、思想

(2)律法→从神而来(耶和华的律法)

(3)律法→一般指十诫   出20章

律法的几种意思:①律法也指旧约律法书而言,特指摩西五经

        ②犹太人很多时以律法一词代表整本旧约圣经

(4)律法具有的两个目的:威吓与应许

①威吓:是叫人知罪,迫使罪人知道不可以靠善行去寻找救恩   罗3:20

经文: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②应许::使人有一条出路,寻求神赦免的恩典,就是基督   徒4:12

经文: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5)对神话的渴慕→喜爱

2、对神话的追求:①昼夜思想

         ②本句的意思:指在时间上,无论日夜都不断的思想和念读神的话

总结:本节圣经谈到人有福的两个条件:一是喜爱神话;二是昼夜思想

三、蒙福的比喻   诗1:3

经文: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1、比喻树结果的条件   诗1:3节上

(1)水旁的树木,是园丁特别的栽种和安排,同时也具备向上生长和向下扎根的条件,并且为日后的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比喻以树喻人

①他→指的是信徒

②水→预表圣灵(说明信徒结果的条件是靠着圣灵,他的生命成长是靠着圣灵)

2、信徒靠圣灵所得的福气→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诗1:3下

本句说明敬畏神的人,生命丰盛,丰沛富实,他所作的自然顺利

四、恶人的道路   诗1:4/5

经文:4节→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5节→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1、恶人的光景   诗1:4

(1)恶人并不是这样

①恶人并没有诗1:2/之福气

②同时也是带着严厉而肯定的断语→恶人必没有好结果

(2)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①糠秕:没有生命,是虚无废物,没有价值,将被焚烧

②同时表明他没有重量,没有根,没有作用,被风吹散,终归无有。这就是恶人的结局

2、恶人要受审判   诗1:5

(1)因此当审判的时候

①审判:指现今刑罚和将来的审判,哪里有罪那里有审判

②审判的结果:恶人必站立不住

本句表明:恶人在神面前不能掩饰,无法站立。神是无所不知的神

(3)罪人的景况→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①罪人在义人的会中→说明罪人混入义人的群体中,终被丢弃

②也是如此→表明他们与恶人的结果一样,也要受审判。恶人和罪人不能和众圣徒同进荣耀里,他们在神国里无份

五、善恶之结局   诗1:6

经文: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1、义人的将来   诗1:6上

(1)本句表明神看顾义人

(2)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亮   箴4:18

经文:. 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2、恶人的将来→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诗1:6下

本句说明恶人所走的道路,最终成为死亡之路   箴14:12

经文: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诗篇一篇总结:本段是整篇诗篇的导论,描绘了两种人:义人与恶人。并且这两种人的心思、态度、行为、和结局作了鲜明的对比:义人是专一跟从神的人;恶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义人有丰盛的生命果子;恶人所得的是神的审判。注意:诗人指出两条道路,把两种生活的态度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自己去选择,但两种结局不同。

二 : 《学记》是一篇怎样的论文

《学记》是一篇怎样的论文


一、关于《学记》

《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为思孟学派所著,全文共二十节,凡1229字,居《礼记》第十八篇,与《大学》相为表里,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论述精辟,设喻生动,以先秦官学和私学为背景,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论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揭示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论文论文参考网但是,学术界对《学记》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却未能给以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点探索,诚盼求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二、《学记》中的学习思想

1. 学以致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不雕琢,不成器用,人不学习,就会愚昧无知。此言以玉类人,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明道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明白事理,掌握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以致道”是对古代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论的公然责难,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成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人的智愚之别,其关键而重要的原因是人学习主观能动性水平的高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味佳肴虽然存在,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知识道理虽然存在,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人,作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作为“至道”的知识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这里用“嘉肴”喻“至道”,强调人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真学习,才能够汲取知识,获得真理,踏上求真向善的光辉道路。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人在小幼,俗曰童蒙,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咸称启蒙。不幸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人易蒙蔽”,人在开始学习时,往往视学习为易事,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就会骄傲自满甚至却步不前。此时,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真理的无穷和知识的浩淼;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奋勇探索,激发起高涨的求知热情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循序渐进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将学生的学业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小成”阶段,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团结同学;第五年应能博览学习,亲近老师;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大成”阶段,也就是在第九年,要求学生知识渊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勤奋向学,矢志不渝。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从学习课本到博览群书,从一般阅读到形成思想,从团结同学到亲近师长,从独自修习到切磋砥砺,从智能开发到兴趣培养,从勤奋学习到形成信念,既有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的要求,又有择友选师、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还有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向导。它们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而繁,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有由粗至精、由简到繁、由易而难、逐年提高的特点,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异和心理发展次序。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通“顺”,有循序之意;“节”是年龄的长幼、接受能力的高低。“不陵节”,是说不要超越学习者所能接受的限分,必须在“节”的限度内,循序渐渐的进行学习。循序渐渐地学习既能够让学习者克服易有的浮躁心理,又能够使学生容易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循序渐渐是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学习内容的特质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3. 一张一弛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焉,息焉游焉”。“藏”,入学就业,同“修”,修正业;“息”,退而私居,“游”,游心于居学。即所谓的“藏息相辅”。要求学习上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学习需要采取一张一弛的策略,唯此,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舒展个性,培养兴趣,增进其身心健康水平。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就是要求将“正业”和“居学”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事实表明,进行适度的、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耽搁或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相反的是它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正业”的理论学习铺垫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和同学的可爱,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不学抄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鉴于此,在当今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家们一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为了保证课堂学习的时间,当事人却将有益的课外活动给“减负”了,这对发展学生诸方面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4. 及时着力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否则,虽然勤奋刻苦,但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葛洪认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颜之推也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有不同的学习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幼年和童年,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倘过了这些关键期,即使给以同样的或超负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当其可之谓时”。所以,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次序,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活动。否则,早了,不是缺少接受能力,就是没有心理需要;晚了,不是学习条件已经失去,就是自己的学习心理需求已经消失。如此,必然会“勤苦而难成”。

5. 持之以恒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堆的勤奋专恒精神,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锐意进取,力行不辍,持之以恒。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以“平地”设喻:“辟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以“掘井”为例:“有为者辟如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荀子以“雕刻”譬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论文论文参考网 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学习上的大敌,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企求一劳永逸。“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心理学表明,知识的习得需要持之以恒地点滴积累,需要具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搞突击、抱佛脚”的学习态度是取不了成就的。

6. 互助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我封闭、独断偏执的话,就会学识浅陋,见闻局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在学习上靠个人的精力和才力是远远不济的,其效果也并不太理想。但是,如果众多的学习者勤于进行相互之间的切磋砥砺,则可形成学习上的互助共勉、携手并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孔子非常重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提出了“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主张,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也乐乎”?则道出了学习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蕴。

“相观而善之谓摩”。“摩”是指两物相互研磨,比喻两人一起研究学问,有“如切如磋”、相互帮助的意思。这就主张学习者相互之间应相互观摩、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文人相轻”的不良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人们或相互轻视或攻击,或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怠于与他人交流,或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耻于向他人请教。这些做法,消耗了不必要的精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阻碍了创新的步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勤于向他人学习的孔老夫子,正是中国古代互助合作学习的光辉典范。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实事求是、抛弃成见、广交学友、勤于讨论交流、互助合作地进行学习。

(竭力为您解答,希望给予【好评】,非常感谢~~)

三 :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交流比较多的网友,问我怎么能写一篇好文章。为了不辜负这些网友的期待,我就把我的想法说一说,供大家参考。

一般来说,写文章就是说事。事情说清了,文章也就写完了。但是,写文章又和说事不同,因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写出来的东西是要人看的,为了让人爱看,看了后感同身受,要达到说的事动人、被说的人感人,需要有高超的语言手段,高妙的语言技巧,这就需要讲求语法修辞,语言能力。写文章要有中心,要让看文章的人知道你要说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就要突出中心。在写的时候,要考虑布局合理,还要讲求艺术手法等等。为了把写作过程说明白,下边,我分几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选材

选材很重要。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大千世界的生活异彩纷呈,万花盛开,我们周围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动人的事迹,古今中外,有好多事情值得我们研究,有好多的事物值得我们探讨、歌颂和赞扬。对于作者来说,他的兴趣、爱好、感受、、熟悉程度和探讨愿望又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有个选材的问题。首先,你要确定这篇文章为谁写,为什么写,给什么人看,这是一个前提。是批评还是歌颂,批评的要切中时弊,歌颂的要恰到好处,要批评或歌颂,观点要对,论据要充分,就是手里要有好多雄辩的论据,能说明问题,就是说理要有说服力;要歌颂,要说出原因,要明确歌颂的理由,有哪些方面值得歌颂,为什么歌颂,佩服在哪里,也就是先要搞清楚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要先做到心中有数。

选材就是要先在头脑中思虑一下,什么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写,我的头脑里已经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东西,必须把它遣于笔端。有时,想写,但又不知写什么好,那就先不要动笔,硬写是不行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才子叫江淹,很有文采,诗赋名声远播。有句诗是“江淹得笔聪”,说他做梦想要写出最好的诗赋,结果,有人赠他一只好笔,从此,他诗兴大发,写出了好多的好文章,好诗赋。后来他不行了,头脑混乱,写不出东西来,人们说是“江郎才尽”了。这是说要有灵感,很多时候,你的灵感上来了,头脑中的东西在翻腾,心中的思绪在撞击,已经到了不写不行了的程度,那就好办了。如果没有想好,那就翻翻书,或看看报,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好办了,就是确定想法是第一步。然后,像盖房子似的,看看都需要写什么料,要先把需要的原料置办好,要先把需要的砖瓦沙石,钢材水泥,木料白灰搞齐全了,料全了,就可以动工了。

二、列提纲

列提纲很重要,列提纲的过程也是打腹稿的过程。要列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在什么地方议论,怎么议论,议论几个观点;在什么地方抒情,抒发哪几个方面的感情,怎么抒情。这里要强调,文章的开头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要“虎头蛇尾”,就是开头要有力,像老虎的头似的,结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气魄。这当然要看写什么样的文章而定。对于记叙、抒情一类的文章,有的以开头总领全篇,有的以最充沛的感情抒情开篇,有的开宗明义,交代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都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怎么布局。像有的作者用“题记”,也是一种方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新颖,不落俗套。列提纲最好细一点,甚至最典型的句子也要列进去。提纲要把你想说的都囊括进去,列完之后,缕一缕,看看该说的落没落,有没有啰嗦的地方,啰嗦的、不该说的坚决砍下去。所谓该砍的,就是那些与主题联系不大的内容,或者与主题联系不是很紧密的部分。这样,你要写什么心理基本有数了,怎么写、写什么,文章的脉络都基本清楚了,心里也有底了,就可以动笔写了。

三、起稿

起稿的过程是文章好坏的关键。因为在起稿中,除了按着提纲所列的顺序写之外,还要考虑语法修辞的运用,什么地方运用比喻、夸张、借喻的手法,什么地方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么地方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运用怎么摆布,词语怎么搭配用,语言怎么取舍等等。写的时候不要拘泥,要放开笔,放开思维,大胆写。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所谓“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当行于不可以不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说,该说的一定要说到,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叙事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不能拖沓,这里有一个故事,不妨借鉴一下:

北宋的诗人秦观(字少游),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齐名,由于他们共同尊奉苏轼(苏东坡)为师,时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土。据《花庵词选注》说,苏东坡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对他的诗文常常赞誉不已。有一次,秦观从会稽远路回京后,前去拜望苏轼,正巧晁无咎也在座。大家谈起了创作,东坡问少游近日作了哪些诗词,少游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繡毂雕鞍骤”几句。东坡听了微笑着说道:“十三字只说得一人骑马楼前过。”缺点是“字多意少”。秦观也问东坡近日作品,苏轼念了一首:“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听了高兴地说道:“三句话说尽了张建封燕子楼的一段故事。”两人十分叹服。像这样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名气的人,同是用了13字,尚且反映出不同的效果,我们这些人在写文章选用词句时,就更不可不多费点斟酌。要尽量做到运用极其精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去掉“字多意少”冗长拖沓的毛病。

我们在写文章叙事时,免不了要用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一定要有出处,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理解为什么要用。但是,也大可不必拘泥。据说,苏轼在一次应考中,作了篇春秋大义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尧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取典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的身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尧臣,可见功力非凡。

这就是说,为了达到文章效果,也不一定都那么死板,也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达到文章的更好效果。

这里要强调,写不同的文章,手法是不同的。说明文是以说明问题为主,基本是论述、说明问题,说明某种事物,一般不用抒情,少有议论;叙述文以叙述为主,讲清事情的起止始末,适当议论,而少有抒情的文字;抒情散文是以抒情为主,加以适当的叙述和议论。但做为我们平时写文章,似乎可以不必那么刻板。当然,说明文和叙述文都属于散文范畴,但抒情散文有它的独特的地方,我们不妨(www.61k.com)重点说一下:

抒情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所以抒情散文也叫做散文诗,但它不讲韵律、不求押韵。可是,它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句式,就是它具备了诗家三味,简言之就是它意浓、语浅、情真。而那些最普通的语言,往往最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散文虽称散,是形散而意不散,按着《文心雕龙》的思想,散文是有心的。散文的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切的展开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文心是支配通篇文章的总司令,所以在写散文的的时候,叙述也往往多比喻、夸张、排比之之类的句子,抒情热烈奔放,爱恨寓于字里行间,议论也往往含有很浓的激情。但这些都必须汇聚于一心,不离主题,像一个人似的,全身由心脑支配。散文以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为根本,既可以夹叙夹议,又可以叙述、议论、抒情相间错,也可以边叙、边议、边抒情。总之,抒情散文是以情赢人的。

四、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需要功夫。有的文章可以当时改,有的文章可以先放一放,放的时间长一些更好,到那时再改,你会发现有好多新的看法,新的补充,对文章会很有益处。

改文章的时候,不要忙,要先通读一遍,先要看清在观点、立场上有没有问题,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利,观点有没有问题,立场有没有错。观点立场错了,那这篇文章就不行了。如果观点立场没问题,接下来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蹩脚的地方,如果有,那要坚决地改过来。看有没有断档的地方,有断档的地方那要弥补上,或者用过渡性的语言把它连接上。这种过渡性的语言,一定要恰当、巧妙,否则,就会给人以极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失去了光彩。文章经过捋顺,基本通畅了,那就可以进入细改阶段了。

细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的推敲

句子推敲,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的主、谓、宾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不该省略的主、谓、宾省略了;是否该加的补、定、状语没有加;动宾搭配合理不合理,这些弄明白了,才能保证句子的通畅。句子通畅了,才能保证文章的通畅。另外,要确定好,所用的句子用在这里是否合理,表达的意思是否恰当、确切。都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地审视,不可马虎大意。

2、词语的推敲

“推敲”一词,本出自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此联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是“推”还是“敲”的运用上,颇费思索。如果用“推字”,一是有鲁莽之意,二是有醉酒之意;三是有与诗意不符;;而用“敲”字,不仅没有了鲁莽和醉酒之意,还和诗意相吻合。他反复演示琢磨,又遇见了韩愈,最后做了用“敲”字的决定,而且完全符合夜深人静、幽隐阒寂的月夜境域。

我们在遣词造句中,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词性不准的词,要弄清后再用,就是同义词、近义词,也要加以斟酌,尽量达到确切;词的褒贬意一定搞准,特别是介于两意之间的词、或稍偏于一面的词一定慎用,不可疏忽。另外,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要注意准确、恰当。形容词、动词的重叠用法,也要按照规则去用。至于副词、副词结构的状语作用、补语的运用,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

3、修辞法的推敲

我们的汉语的修辞法,共有十二个大类,称十二大修辞法,其中: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也称对仗)、反语、反复(也称重复)、对比(也称对照)、借代,这些修辞法也称十二个修辞格。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几种。这些修辞法的运用,是并不容易的,如果使用了,一定要认真推敲,要做到贴切、逼真,才能对我们的文章祈祷给力的作用。修辞法的运用,不能仅从理论上去学习,是要经过反复地实际地练习,才能用好。

五、文章名字的推敲

文章的名字和文章的水平虽然未必完全一致,但是,它十分重要。人们在没看到那篇文章时,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平面媒体上,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名字。好的文题,当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会有要看一看的欲望。如果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相符,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章提升品味。就像一个人,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名字完全可以让人喜欢一样。

此外,标点的运用也要妥善。特别是问好、说明号、叹号、省略号,它们的活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有特殊的效果。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

以上的见解,仅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没有说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说说基本方法,很浅显,未必完全正确。如果能对我的网友们有所补益,则幸甚!

本文标题:怎样写好一篇论文-诗篇——诗篇第一篇概论、诗篇第一篇:怎样蒙福经文1:1/6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770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