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散文创作的语言-莫言谈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17-10-24 所属栏目:浅谈散文创作的语言

一 : 莫言谈文学创作

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30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30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www.61k.com。

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标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入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则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评价,因为在这30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涉他的创作方式。如果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才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

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30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巨大的努力,就是要从模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样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巨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如果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如果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

(节选自莫言2009年9月13日《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二 : 漫谈语言与写作

大到几十万字的鸿篇巨著,小到几十个字的布告通知,只要一动笔,就离不开写作。

写作不论是文学类,还是应用文类,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所谓“写作能力”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里所讲的虽是告诫人们的处世箴言,但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出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有的人本无心伤人,却因为心浮气躁,说话欠考虑,语言多有冲撞,往往落得个四处碰壁,办事不成还要得罪人。

一句话可能得罪一个人,一句话也可以结交一个人,这就要看你怎么表达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注意了语言的用词和语气,办起事来就会顺利得多。

的确,语言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既巧妙又有趣。(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同样三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只是变更排列顺序,意思便完全不同。例如,“我不怕。”“怕我不?”“不怕我。”又如,“酒好喝!”“好( hào)喝酒。”“喝好酒。”“喝酒好?”“好酒喝。”“酒喝好。”

再如,同一个人,说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地点,对象不同,竟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拿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吃饭”来说,在家中,对家庭成员,直截了当,没有什么客套:“:喂,吃饭了。”在餐厅,对朋友和客人,口气就和缓些,很随和:“来,吃吃饭。”在酒店,对情人,则又完全不同,说起话来酸甜得叫人肉麻:“宝贝,吃饭饭!”

由此可以看出,口头语言之丰富,足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来,同样,在书面语言中亦是如此。

不过,使用语言首先必须准确无误,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如果不仔细分析词意,不了解它的确切含义,用词不恰当,想当然地拿来就用,往往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有个年轻作者写了篇自以为不错的文章,喜滋滋地寄给一位老作家,想请他帮忙修改一下,以便发表。于是,附上短信说,“今寄上拙文一篇,恳请您帮帮忙,您收到后,麻烦您润润笔,夲人不甚感谢!”老作家一看,哭笑不得,幽默地叹口气说:“这哪里是要我帮忙,原来是向我索要稿费啊!这也就罢了,居然还振振有辞地说,不怎么感谢,真是岂有此理!”

这个作者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大大咧咧地将“润色(指修饰文字)”说成“润笔(指给做诗文书画人的报酬)”,又将“不胜(非常;十分)”写成了“不甚(表示程度不是很高)”,这种对语言不求甚解,拿来就用的轻率作风,最终是要成为笑谈的。

有的人在写作时,遇到描写情绪非常激动时,喜欢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词句。其实,不是无法用语言,而是没有很好地想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是一种图省事的懒人办法。语言是可以表达任何情感的,只不过要有很高的语言素养,除了平时注意学习、收集、积累之外,还要费很大的功夫,开动脑筋去想,去寻,去找,这番功夫不是轻而易举便可以达得到的。

大家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而得来的,确实比“到”、“来”、“过”、“入”“满”“返”这些动词要具体、生动、形象得多,改一个字,使整句诗都活了。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严先生祠堂记》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友人李泰伯读后,建议他将“先生之德”改换成“先生之风”字,令范仲淹大为敬服,甚至“殆欲下拜”。 因为仅仅只改一个字,便使所含内容更加广大,读起来声调更宏亮,气势更足,也比原句通畅多了。

唐代有名的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拿不准“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这句中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冥思苦想之中不觉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贾岛说明情况后,韩愈欣赏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并建议作“敲”字为佳。——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推敲”一词的出典之处。若用“推”字,实在没有“敲”字更恰当、更贴切、更出彩。“敲”不仅有动作,而且有声音。夜幕降临,清冷的月光下,鸟儿在小池边的树上栖息,寂静幽深的房前,一个和尚抬起手去敲四周布满野草的寺院大门,随即传来“笃、笃、笃”的声音,在山间回响……这无疑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情趣。

人们常常把那些有成就的文学家,称之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因为他们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对他们而言,任何丰富的形象、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得曲折尽意、栩栩传神;任何平凡的字眼、惯常的用语,到了他们手中都能附上浓厚的感情,闪耀出奇异的光彩,使人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学感受。他们有丰富的语言仓库,不仅词汇量很大,而且遣词造句能力极强,所以运用起来总是得心应手,裕余自如。

好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富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如果语言芜杂松散,繁冗乏味,佶屈聱牙,缺乏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声音之美,即使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很好的生活内容,也难以表现得打动人心和耐人寻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作家生活内容的不同和艺术个性的差异而显示出不拘一格的风姿。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塑造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嘴的“之乎者也”,穷而不脱酸气的孔乙己。当描写他伸开五指将装着茴香豆的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时候,其心地之善良,性格之迂腐,让人在笑声中含着眼泪。如果没有这样精彩的个性色采的语言,孔乙己的形象就会显得平淡无奇,黯然失色。足可见语言大师在运用语言中的功夫之深。

要想加强写作能力,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仔细钻研、体会语言文字,领悟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以致下定决心,非花苦功夫去努力学习不可,多读、多写、多练,在写作实践中摸索、探讨,逐步熟练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这样,从事写作的水平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 : 散言碎语

不见漫天飞雪,也不见枯枝残叶,稍不留神,便跌入这个朦胧层林的世界。

只望着灯红酒绿,只闻着胭脂香粉,那逝去的烟酒红尘,已然消逝在蔓延无垠的无限遐思里。

那些远去的身影,那些消逝的岁月,爬上冰冷的纱窗,仿佛曾经的过往清晰了也朦胧了。泛黄了的被尘封了的记忆,几时荡起了层层忧伤的涟漪。种种凡尘,在这遭轮回的路上上演出一道道美丽或者遗憾的风景。

那份落寞和苍凉,在习惯了孤寂过后,若隐若现。一缕缕遗落的忧伤,反复的在风尘里与你我纠缠。我们相互追逐,又相互摆脱,可上苍赋予我们太多太多追不上也挣不脱的故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徘徊在十字路口,而我,已经徘徊了无数个春花秋月的交替。今日,在又一个交替的夜晚,穿越更古绵延的黑暗,寻得一丝温暖,将它消融在这冰凉的漫无边际的黑夜里。

其实真的很累了,走走停停,倾尽所有,只为跟上你们前进的浮华。已经消融了无数个日夜的青春过往,此刻,披着厚重的已经沧桑的风衣爬上了我的窗,那曾经稚嫩的面庞,在岁月里渐行渐远,如今毫无遮拦的立在面前,已经滚烫了许久的眼角里的晶莹剔透的光芒,在幻想和记忆中煎熬着。蓦然清醒,沧海已经化桑田,于是我将青涩的遗憾研磨成惆怅的诗歌。

无数次侵润在这欣喜与感伤之间,虽然悄无声息的与我擦肩而过,而我,细细品味着这纤尘不染的静谧,独奏着这曲暗夜里的清愁,化作今晚的主题。(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谁是谁的归人?谁是谁的过客?仿佛在这深冬的夜晚,我们相互搁浅在彼此的岸滩。不必再挣扎,不必再追逐。所以,两条本不相交的平行线,在今晚相约着一起枯黄。待到梦醒时再作别。

一直怀恋的那些风景,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尽头,此刻,只举一杯清茶,将苦涩收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直怀恋的那些身影,融化在尘世喧嚣的边际,此时,只吟一首小诗,将青涩尘封在笔记的最远端。

莫再打扰这份恬淡,些许感动,些许忧伤,都已经化为虚幻。莫管陌上红尘,只需记住这些零碎的过往,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四 : (原创)运用好语言的桥梁作用7-杂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依靠语言这座桥梁来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度,达到对某些事物的共识,思想、行为步调趋于一致,共同完成任务为目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运用。语言表达的是心声,是人中枢神经意识活动的一种反馈。所有的语言都是用来表现思想观念的工具。人们常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大家通过语言来完成沟通,传递信息。当然,除了口语语言以外,还有其他语言表达方式,如肢体语言,手语等等,这些语言都是用来表达一个人心声的,即传递个人信息的工具。语言就是嫁接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传递着相互之间的信息,起到意识沟通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进行,有着一样的漫长历史,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我们通过想象不难得知,在我们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语言相伴同行。起初,部落内部、部落之间的人们是以简单的口语与肢体语言共同完成一个信息传递任务。随着时间的发展,语言表达的范畴越来越广阔,社会信息,心理信息均能通过口语交际来完成,肢体语言渐渐地演变成辅助工具。但是,这种语言在部落内可以运用,也就是说,方言的局限性很大,无法完成广泛的交流交际使命。这个时期孕育了民族语言,方言,一直沿用到今天。随着语言的形成,不断完善,语言的代表符号文字相继诞生,各种各样的文字生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倍增,提高了人与人沟通的速度,扩展了语言沟通的作用,推动社会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奠定了用力的基础。这就是语言的桥梁作用的核心价值所在。

语言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它的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的所有语言门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求,人与人的思想沟通更为重要。为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联动起来了,共同谋求发展,以求得双赢。语言作为思想观念沟通的桥梁,此时此刻尤为突出。

五湖四海皆兄弟,国与国之间的交际,民族之间的交际 ,民间往来交际都需要语言这座桥梁的。我们作为世界大舞台上的一员,有义务运用好语言这有力的工具 ,与世界衔接,让友谊天长地久,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同时,还要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发扬光大,而且要弘扬传承下去,不断完善提升它,把祖辈传承下来的瑰宝——语言永远传承下去 ,使其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本文标题:浅谈散文创作的语言-莫言谈文学创作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7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