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雨霖铃》原文及注释译文

发布时间:2017-11-27 所属栏目: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一 : 《雨霖铃》原文及注释译文

  《雨霖铃》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17.纵:纵然,即使。

  18.那堪:怎能承受。

  19.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二 : 《九歌·湘夫人》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
洞[www.61k.com)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
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
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
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
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
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
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
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
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
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
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
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注释
(1)选自《楚辞章句》,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目南郢之邑,沅湘之同,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此篇与《九歌》中另一篇《湘君》为姊妹篇。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此篇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3)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予:使我忧愁。
(4)袅袅(niǎo): 微风吹拂的样子
(5)波:生波。下:落。
(6)薠:水草名,生湖泽间。骋望:纵目而望。
(7)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设。
(8)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9)罾(zēng):鱼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10)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醴:同“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茝:白芷,一种香草。
(11)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姓别,都可称“公子”。
(12)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13)潺湲:水流的样子。
(14)麋:兽名,似鹿。
(15)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16)皋:水边高地。
(17)澨(shì):水边。
(18)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19)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20)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香草。紫:紫贝。坛:中庭。
(21)椒:一种科香木。
(22)栋:屋栋,屋脊柱。橑:屋椽。
(23)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24)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25)擗;析开。蕙:一种香草。櫋(mián)櫋:作“幔”讲,帐顶。
(26)镇:镇压坐席之物。
(27)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28)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29)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
(30)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廊
(31)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
(32)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33)袂(mèi):衣袖。
(34)褋(dié):外衣。
(35)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
(36)远者:指湘夫人。
(37)骤得:数得,屡得。
(38)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三 : 沈复《童趣》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童趣 作者: 沈复

原文

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2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1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或白色的帐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 (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

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1.方:正。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33.之:代词,它指虾蟆。

34.驱:驱赶。

35.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6.果:果真

37.林:森林

38.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9.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

1.观蚊如鹤: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3.驱赶蛤蟆: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出自本文的成语:

明察秋毫 (形容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东西都能看清楚。也形容人很精明,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 (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 (又高又大的东西。比喻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

夏蚊成雷 (形容蚊子很多。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 (高兴得连声叫好)

通假字

1.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 虾蟆 :蛤蟆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文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⑹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眼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1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1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1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1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为鹤翔,鹤鸣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的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就是表达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远大抱负的──这是1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www.61k.com)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1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示例:“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象能力。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手法,作者将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出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见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1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文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刚)出神;入神 (6)驱(赶出、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从中有无限乐趣)

(3)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观察事物,以儿童那种纯真无暇的思维通过玩耍,得到的1种别人得不到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微妙

三 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到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2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1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就可以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就可以,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1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就可以;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5.让学生背诵全文

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1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1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

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背景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 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1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1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1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句子的朗读节奏。

(1)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4)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 作/ 青云白鹤/ 观。

(6)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7) 蹲其身,使/ 与台齐。

(8) 见/ 二虫斗草间。

(9) 盖/ 一癞虾蟆。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盖一癞虾蟆,“虾”通“蛤”.句意: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四 : 「Episode.0」中文翻译及意象解释

Episode. 0 作詞:カニミソ P 作曲:カニミソ P 編曲:カニミソ P 唄:神威がくぽ 译:josif 修正:净琉璃之森 そう俺は夢を掴む者 野望のため刀を赤く染める 欲之所趋而血染白刃) 趋而血染白刃 (诚如 吾乃逐梦之人 欲之所趋而血染白刃) 戦国の世が世であるから何を犠牲にしても天下を取る 为夺天下而敢尽牺牲) (战国时代 世皆如彼 为夺天下而敢尽牺牲) 何もかも省みずに故郷の母にも手紙書けず 无所问候) (无所反省 无所问候) 己の未熟さを知り気付けば体は血に染まった (惊觉己之不备 血已尽染其身) 血已尽染其身) 残酷な戦の痕 伤痕) (残酷战争 空留伤痕) 残酷战争 空留伤痕 俺たちは敗れた人 (吾辈皆亡败之人) 吾辈皆亡败之人) 敗者には救いさえもなく (败者无所救) 败者无所救 无所 無情に雨は降り注ぐ 倾盆而注) (骤雨无情 倾盆而注) 墓標に夢は露と散る 零落殆尽) (墓碑之处 梦已零落殆尽) 墓碑之处 梦已零落殆尽 遠く向こうから聴こえてくる (吾闻远方传来) 吾闻远方传来) 優しく悲しい旋律 (婉转忧伤旋律) 婉转忧伤旋律) 忧伤旋律 少女が何処かで歌ってるようだ 吟唱) (仿若少女于未晓之地 吟唱) 仿若少女于 少女 透き通った声が響きわたる 响彻四方) (清澈之声 响彻四方)


五 :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冻醒,突然觉有种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涌上心头。辗转反侧地细数着寒夜里那敲更声次,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终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
也曾打算勒马再返回,无奈,为了生计功名已动身上路,又怎么能就这样无功而回呢?千万次的思念,总是想尽多种方法加以开导解释,最后只能就这样寂寞无聊地不了了之。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注释
⑴忆帝京:词牌名,柳永制曲,盖因忆在汴京之妻而命名,《乐章集》注“南吕调”。双调七十二字,上片六句四仄韵,下片七句四仄韵。
⑵薄衾(qīn):薄薄的被子。小枕:稍稍就枕。
⑶乍觉:突然觉得。
⑷展转:同“辗转”,翻来覆去。《楚辞·刘向》:“忧心展转,愁怫郁兮。”数寒更(gēng):因睡不着而数着寒夜的更点。古时自黄昏至拂晓,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每更又分为五点,更则击鼓,点则击锣,用以报时。
⑸拟待:打算。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花阴边,柳阴边,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征辔(pèi):远行之马的缰绳,代指远行[www.61k.com]的马。潘问奇《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旁午停征辔,炊烟得几家?”
⑹争奈:怎奈。张先《百媚娘·珠阙五云仙子》:“乐事也知存后会,争奈眼前心里?”
⑺行计:出行的打算。
⑻只恁(nèn):只是这样。辛弃疾 《卜算子·饮酒不写书》:“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参考资料:

1、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519-520 .

2、薛瑞生 .柳永词选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35-36 .

本文标题: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雨霖铃》原文及注释译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36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