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为什么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人在飞机上容易发飙?

发布时间:2017-09-11 所属栏目:人活在世上为了什么

一 : 为什么人在飞机上容易发飙?

 为什么人在飞机上容易发飙?

题图:EPA

译者:luyao_amy | 壹心理 X 译言

作者:Stephanie Rosenbloom

为什么旅客们要抢夺头顶行李架的空间和坐椅扶手?为什么一位乘客放倒坐椅后,另一位表现出的愤怒仿佛来自人性中最恶那一面?

是什么令理性如你我的旅客,突然之间大发雷霆呢?

很明显,促成冲突的催化剂之一就是拥挤的客舱。现在很多飞机的座位空间都比以前更狭窄,像波音777这样的飞机,过去一排只有9个坐椅,可现在不得不挤成一排10个。

“如果把人们挤在一起,到某种程度时,他们将无法维持正常举止。”夏威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里昂·詹姆斯说,他曾进行关于路怒症及空中愤怒的研究。拥挤环境会令人产生疏离感、讥诮态度和匿名感。如詹姆斯教授所言,这些会造成“日常社会抑制行为失效”,比如对爆发性情绪失去控制。

那些反社会的飞机

教授称,如今的飞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反社会。毫无疑问地,人们在放低座椅前,可不会贴心地先打个招呼。“大家直接就这么做了。”詹姆斯教授说,这标志着“乘客间的冷漠敌意”,他认为这种氛围完全归咎于“航空公司对乘客的管理方式”。

他说,大部分航空公司不仅没有促进客舱内的交际环境,反而因为他们对服务的调整,加剧了敌对气氛。因为航空公司增加了托运行李的费用,所以预算不够的乘客们不得不争抢免费的舱内行李架空间。又因为航空公司取消了机内热食,乘客们只能自己携带食物,而有时这些食物散发出的味道,真令邻座的人无法忍受。

这让我想起约翰·B·卡尔霍恩于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美国人》中发表的一项关于人口过剩的重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老鼠之间越来越挤,他们变得更具侵略性,并表现出了从“疯狂过度活跃”到“病态退避”的各种“行为障碍”。

在拥挤的飞机上,我们感觉疏离的人可不止其他乘客。

“你会觉得与自我意识拉开了距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同情和利他主义研究与教学中心的副主任艾玛·斯帕拉说。

“你将失去自我意识,”她继续说到,“有证据显示这会削弱理性。”她说的是对心理学理论中称为“去个体化”理论的其中一种解读。

客舱或许是引起空中愤怒最明显的环境因素,但去机场的途中和办理乘机手续时也充满了诱因:走走停停的交通、路边那些行李箱组成的障碍物、回荡在候机楼的噪音、龟速挪动的安检队伍、甚至在脱鞋过X光时,手机还是没完没了地提示新邮件。

很多人在旅行时都会感到精疲力竭,“这对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有极大影响。”斯帕拉说道。

失去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整体概念,并不是说一些人拥有自控能力而另一些人没有。

“失去自我控制有多种表现方式,都可以由不同的大脑回路来解释。”哈佛心理学系以及脑科学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约书亚·W·巴克霍茨说。“事实证明,自我控制的构成并不平均,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分析,并试图理解它内部的不同机能。”

我们已经确定某些特定因素会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压力和睡眠不足,这些和行李一样,是旅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不足很容易导致人们的行为更加情绪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的艾瑞丝·莫斯副教授说。她的同事,睡眠和神经影像实验室主任马修·沃克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睡眠时,大脑会回复到较原始的活动形态,”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这种状态中,大脑不能将感受与情景结合,也就无法作出受控的、合适的反应。”

其实航空公司也可以进行很多的改进(除了把坐椅改成能让人坐得进去这项以外)。例如:改善客舱气氛。

“应该将人们看作一个潜在的团体,”夏威夷大学的詹姆斯教授说,并制定一些有助于形成社团的原则。有一个小诀窍,他称为“现场人口调查”:空姐站在客舱前面问一些问题,比如“有哪些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或者“以前从未坐过飞机的人们请举手。”这听上去有些像幼儿园游戏,但却可以令乘客感到放松和友善以及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这能够打破匿名感以及缓和敌意。”詹姆斯教授说。

他还认为,航空公司应该培训空乘人员,或者说加强他们的培训,使他们在与乘客交流时更具同理心。不论哪种表达形式都好,既可以是在出现问题时,展现同情心;又或者仅仅是在有人询问延误时间后说出准确的时间,比如20分钟,而不是说再等几分钟,后一种说法会产生不确定性并加剧人们的烦躁。

教授说“航空公司必须学会协助乘客应对这种情况,否则状况将会变得更糟。”

转载须注明译者、来源 壹心理 X 译言 以及原文链接。

 为什么人在飞机上容易发飙?

原文:A recipe for air rage

来源:taipeitimes.com

欢迎加入 | 心理学与生活:专注翻译趣味实用心理学

二 : 为什么WPA比WEP更难破解容易更安全从破解思路上讨论

WPA和WEP传输数据都要进行2个过程:验证和加密数据。
在家用无线路由器设置里,无论你选WE[www.61k.com)P还是WAP,都需要输入密钥。对WEP来说,这个密钥既用来验证身份,允许PC接入,又用来加密传输的数据。而对WAP来说,输入的密钥至用来验证身份,而加密数据用地密钥则由无线路由器生成,并通过特别的安全通道传输到PC,这样的话不同的PC会有不同的数据加密密钥。而这个加密数据的密钥无线路由器可自动定期(几小时)更换。

  WPA与WEP不同,WEP使用1个静态的密钥来加密所有的通信。WPA不断的转换密钥

破解有2个含义:一、接入无线网络,那就是破解验证过程的PSK。也就是我们输入路由器的密钥。

二、抓包,并破解传输的内容。

因为WEP验证和加密数据都是同1个密钥,所以可以通过抓取足够多的传输的数据包,通过特定方法来进行密码破解。(前提是足够多的数据包)。

而破解WAP数据加密密钥:你可能还没有抓取足够多的数据包时,WPA已经动态更新加密密码了。
破解WAP验证密钥:而WPA的验证过程时间很短,可以通过主动攻击的方法让PC掉线,掉线后重新连接之际即可抓包,但是抓到以后怎么处理?

以上的方法都不是用穷举法或字典破解,用穷举法或字典的话,论难度的话,什么加密方法都一样,都是1个1个试,破解难度和时间只跟密码长度有关。

为了防止穷举法破解验证密钥,一般的无线路由器都会设置输错密码1分钟内禁止再试的规则。

三 : 为什么说小牛电动不容易拿到下轮融资?

文/王吉伟

11月25日,小牛电动NIU CARE发布会上发布了冬日保养计划。这个计划给了用户一些惊喜,使得小牛电动车可如汽车一样享受4S店的售后服务。增值服务进一步细化,电动车行业第一个4S售后,这让小牛再一次如夜空中那颗星一样闪亮了一下,但只是仅此而已。这对于科技界以及互联网界似乎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就是那样一闪而逝。

小牛的商业模式也是从自建工厂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全公司近200名员工,员工日常支出、企业管理运营、产品生产制造等各种成本着实不小。小牛电动很像是互联网思维服饰下的传统生产制造商,对于这种互联网公司做重的商业模式,很多投资人是看不透或者不太看好的。据悉,小牛电动截至目前融了5000万美元,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小牛电动是否会遇到拿不到下轮融资的问题?

下面,我通过以下6点来阐述下我对小牛电动的看法,欢迎大家与我探讨。

1、在商业模式方面,全产业链模式做的有些重。

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公司的轻运营模式,小牛电动更适合做除生产制造之外的是,生产加工加工应该是外包的。但小牛电动走的是一条全产业化的道路,为了实现标准化生产,从自建工厂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全都自己在做。从价值链上来看,这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战略,这种价值链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策略与研发销售计划,但这种模式也使得各项成本大幅提升。

以此,小牛电动到底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生产制造企业,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厂商模式,可能会有些让人看不懂。但对于产品的生产来说,这样的做法对用户应该算是负责任的。

2、虽然上线半年销量突破5万,相对2亿市场如九牛一毛。

小牛电动5万的销量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电动车市场是一个2亿人民币的市场。仅仅从市场规模上,小牛电动能否颠覆电动车市场,好像从量上是难以服众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小牛电动确实给这个行业开了一个好头,如何使“互联网+”与传统的电动车行业结合起来,这是小牛电动为行业做的突出贡献。至于能不能放大其应在行业的影响力,还要看其能不能在后面做出更大的规模、规划以及布局。

当然,最终还要以事实说话,那就是小牛电动的销量能到什么程度。要在一个行业有话语权,先要自身做到位才能影响其他企业,才能得到其他同行业的效仿与尊重。小牛电动作为一款“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电动车产品确实开了业内先河,能不能得到众行业的真正认可是个问题,这大概是资本还没有看透小牛电动的原因之一。

3、用户量小,大数据等服务尚不能形成气候。

从小牛电动的APP来看,相比滴滴出行等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用户,5W的量确实不算什么。这个量所产生的大数据不足以体现整个电动车行业的行为趋势,也无法提供更好的数据指导等相关服务。当然,随着量的积累,以后小牛电动能够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当前其在用户上的表现很是一般。投资者应该能看到其发展潜力,或者说小牛电动的大数据监测指导只是时间问题。小牛电动率先连接了用户与互联网,这是整个行业实现大数据与产品连接的开始,同时也是电动车这个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开始。

4、除了增值服务,以后或没有更好的变现模式。

小牛电动在商业模式的盈利方面,更多的是放到了增值服务上,这是智能硬件的主要盈利模式。从之前发布的可自由拆卸更换的配件,再到这几天刚发布的NIU CARE冬日保养计划,都属于增值服务的不断细化。除了增值服务,小牛电动在短期内应该没有其他的盈利模式。当然,盈利模式是随着用户量的增长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来不断完善的,但是小牛电动在当前除了卖车盈利、增值服务盈利之外,尚没有更合适的盈利模式支撑其运营。

尤其是小牛电动采用了全产业链这种相对较重的商业模式,生产运营成本大大的增加,5万用户的微利能不能支撑小牛电动的运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5、如果智能出行未来十年或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小牛怎么办?

小牛未来的目光放在了智能出行领域,这个切入点是个很好的战略规划,但是未来的智能交通领域电动车是否占重要比例是个容易被质疑的话题。事实上,电动车以及自行车包括体感平衡车等在内的出行交通工具,现在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交通拥堵。这意味着,如果将来的“智慧交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再造了新的交通新环境,加上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智能化,还有空中交通工具的逐渐应用,以及未来道路施工上的新技术突破,在10-20年内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是大有可能的。

但整个智能出行的痛点被解决以后,小牛电动这样的电动车产品会不会继续受欢迎?眼下来看,交通拥堵状况持续十年以上是大有可能的,电动车这样的产品应该至少会有十年的生命,但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当然,很有可能十年后的小牛电动已经转型为其他模式的公司,这很难说。

6、电动车智能化,是否解决了行业与用户的核心痛点?

从产品本身而言,打着智能旗号的电动车产品是不是最痛的用户痛点,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即,这个需求是不是伪需求,小牛电动在做的是不是行业以及用户的核心痛点。小牛电动的模式以及经营策略决定了它一不会像Tesla一样追求未来科技,二也不会以共享经济等模式去影响人们的出行,而是扎扎实实做产品,通过打造行业内独有的标准和打造垂直品牌的号召力来改变人们的日常出行生活。

这个做法给人的感觉是其他企业在讲情怀,而小牛电动就是在雷打不动的做电动车。小牛电动基本不怎么讲,这应该也是资本不会对其太感冒的原因,但是讲一个为打造标准产品而拼搏的情怀及故事是很重要的,还是能够刺激资本的眼球的。

综上,虽然小牛电动上一轮热融了5000万美元,但从其近期表现来看也得到了数万用户的认可,这个量仍旧还是太小,市场规模以及品牌故事都还远远没有到位。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一切融资相关的事宜都会徒增很多变数。小牛可能不会因为资本寒冬融不到资,却有可能因为市场、用户、产品、战略等多种因素的不够清晰而让投资机构难以判断,这也会令其与成功融资失之交臂。

但既然都是变数,融资本身也就充满很多未知。如若有投资机构能够看透小牛电动的未来,融资亦有可能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小牛电动,才刚迈出了第一步。

【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专栏作者,评论人。关注电商、O2O、企业转型、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 】

四 : 霸占互联网第四极为何这么难?京东、360、网易等小巨头总是站上去又掉下来

  [摘要]BAT之外第四极的舞台,这些年来好多家公司站上去又掉下来,一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微信截图_20160726173735

 

  文|周绾

  当种子选手京东的市值从2015年的500亿美元跌破300亿美元的今天,另一家闷声发财的公司——网易,市值从2014年100亿,2015年的200亿,一路逆袭冲击300亿美元的时候,谁是下一个巨头的问题,又变得性感起来。

  BAT之外第四极的舞台,这些年来好多家公司站上去又掉下来,你方唱罢我登场。2013年风头最劲的是三小巨头:京东、小米、360。2015年则是四大合并案之后的四小巨头:滴滴出行、美团点评、58赶集、携程去哪儿。

  中企哥认为2015年的四小巨头合并时间尚短,尤其是滴滴和美大,商业模式还在搭建之中,暂不列入讨论。而2013年的三小巨头,以及当下的中概股之王网易,到今天为止,成立时间都超过了5年,是时候看看他们在过去的3年里做了什么,才和BAT擦肩而过。

  产品公司的市值在数十亿美元级别,平台公司的市值在数百亿美元级别,而生态公司的市值在千亿美元级别,这三者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数字——垄断与非垄断之间的距离,就是如此遥远。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投资就是买垄断”而已。所以,彼得蒂尔才会说,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就是两个字:垄断。

  从网易三小巨头的故事里,我们至少可以学到的是,在中国,想成为市值千亿美元,有垄断优势,呼风唤雨的生态公司,需要几个步骤?

  「 网易:无垄断可能,市值已登顶 」

  2001年中停牌之前,网易的股价最低触达0.13美元,而今天的股价是201美元,涨了1550倍,相比之下,什么腾讯阿里百度,不过是浮云。

  在2013年到2015年中,奇虎360的市值从150亿美元的峰值下探到60~80亿美元区间,几近腰斩;而网易的市值从100亿美元到达200亿美元区间。有观点认为,用低价和免费换取市场规模的360模式已经out了,而网易的逆袭,则是其一直坚持所谓工匠精神和产品口碑的结果。

  先看看优势,网易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用户场景,因此,它拥有游戏分发和电商引流的能力。

  网易邮箱服务的用户超过8亿,移动新闻客户端的装机量超过4亿,有道词典的装机量接近6亿,除此之外,云课堂、云音乐等产品也在相关领域拥有良好口碑,被这些产品吸引而留下来的用户,正好是网易的游戏用户,和标榜品质和考拉海购、网易严选的用户。这一切,都伴随着所谓“中国社会的改变”:将屌丝经济学推上巅峰的,是那些中学毕业就进入社会从事廉价劳动力的群体,而随着90年代之后生育率的下降,这批人在减少,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也在提升中;而十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翻了1倍超过了3500元,他们有能力消费更昂贵的东西。 这批收入不断增长追求品质或者说逼格的人,正是网易瞄准的用户。

  用口碑产品瞄准有潜力的人群,这是网易的优势。而劣势,中企哥认为是盈利模式不够强悍。

  先看看游戏。网易游戏收入的增速超过了腾讯。2016年,腾讯来游戏的收入增长了26%至84亿美元,而网易则增长了87%至26亿美元。相比腾讯51倍的市盈率,网易25.6倍的市盈率显得相当理智。 网易的游戏产品相当不错,2016年网易在运营的手游超过了80款,其中第四季度推出的新品就达到30款左右,这些游戏中很多都是传统PC端游戏IP的移动化,而手机版《梦幻西游》和《大话西游》堪称爆款中的爆款,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在游戏方面,网易的自主研发、代理、PC、手游、收费、免费,都有所斩获,是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游戏公司。

  比较一下腾讯和网易,拥有中国最强游戏分发平台的腾讯,擅长休闲游戏,一般是免费,用户使用碎片化,产品生命周期短,因此对流量和渠道尤其重要。而网易擅长做重度的游戏,用户付费意愿强,投入的时间多,用户粘性好。国内的手游公司如果集发行+研发一体,利润率可以达到30%~60%,剩下部分主要为渠道和支付成本,而腾讯是集四者为一体的游戏平台,其利润率可能已经超过80%。

  即使如此,腾讯的游戏收入占比也只有55%,而网易来自游戏的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76%,手游的崛起是网易股价飙升的根基,2015年,手游业务同比涨了10倍,而今年一季度在高基数下涨幅已经放缓至5倍。2016年,手游的市场规模在100亿美元左右,已经占总游戏的41%。这个比例还会增长,但是最多预计也就只能达到50%左右,天花板近了。再看产品,网易手游的成功,来自梦幻西游和大话西游两个爆款。但是,这两款手游的成功,也来自他们在PC端十来年的耕耘积累。网易的自研手游,后来的新产品,包括倩女幽魂都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一直以来,游戏概念股的市值都很低,因为单个或数个产品的成败是不可预期的,网易就是如此。但游戏分发平台资本市场却相当看好,看看谷歌因为Google Play上涨的市值吧,再看看腾讯,平台才是活体印钞机。

  游戏说完了,再说电商,考拉海购定位也是“优质优价”中产人群的跨境电商,2016年一季度,该业务(包括电商、邮箱和其他)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了257%,预期全年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后面还推出了ODM的电商产品网易严选。

  自营电商首先是一个低毛利的业务,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自营电商平台京东,至今都还在盈亏线上挣扎,后面的唯品会和聚美优品,面临的都是增速放缓股价大跌的局面。只做进口商品一个品类的考拉海购,其购物频次还远远低于唯品会和聚美优品。

  论及成长性,中企哥对垂直品类的电商并不看好。中国电商市场发展到今天,其马太效应之强,远远超过美国,阿里一家占了70%的市场份额,聚合流量的能力相当恐怖,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1号店、亚马逊中国等垂直品类的大公司,加起来的份额在10%左右,剩下的数万家电商,连5%的市场份额都占不到。唯一能和阿里抗衡的,是靠着自建物流和用户体验的京东,它占了15%市场份额,因为综合性购物平台在用户留存和采销方面都有优势。相比之下,考拉的“钱途”也是可以预知的。

  综上,网易的产品都有工匠精神的口碑,它是万里挑一的产品公司了,但是,它仍然卡在盈利变现这到坎上。

  互联网,说起来貌似机会很多,实际上变现的方式也只有三种:广告,电商,游戏。bat三家的产品,就对应这三种变现方式中的三个主流入口:搜索,社交,购物,三家公司的用户基数巨大,垄断的护城河已经形成。比如百度,其护城河就是搜索业务用户量越大体验就越好;qq和微信,淘宝天猫支付宝,都是如此。

  比起BAT,网易的产品矩阵口碑再好,也比不上社交和搜索的用户基数大,很难建立垄断优势。但是,口碑产品的生产能力+游戏和电商的变现模式,仍然是一个足够流畅的商业模式,网易的市值会在百亿美元级别停留。

  「 巨头=垄断 」

  “投资就是买垄断”,垄断才意味着高利润。一家公司的估值,核心就是,公司在相关产业,是否具有垄断优势和护城河,是否具有定价权;另外,在未来的蓝海市场中,是否具备垄断的可能性,有没有好的故事让大家继续买单。BAT的高市值,都源自对所在细分行业的垄断优势。而腾讯和阿里千亿美元的市值,源自对未来新生蓝海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国的绝大多数公司,能活下来,就靠消费升级和渠道置换,增长则依靠人口红利。比如国产的体育品牌李宁、匹克,以及苏宁、国美等等,这些公司业绩爆发都是阶段性的,曾经的蓝海,转眼间就变成了红海,要应对消费永不停歇的升级,渠道永不停歇的置换。

  目前的京东,其市值从500亿美元走到今天,大抵因为资本市场倾向于认为,它还只是一家在渠道置换中抓住机会、吃人口红利的公司,没有具备垄断优势的高利润业务。

  2016年5月10日,在2016年Q1财报公布之后,京东继续下跌7%。在中企哥看来,京东股价下跌的市场心态是,不怕你亏怕你增长变慢。进入2015年以后,京东GMV同比增长率明显在迅速下降:Q1为99%、Q2为82%、Q3为71%,Q4是69%,到了2016年Q1,这个数字是55%。显然,GMV高速增长不易,自营业务GMV更是如此,而第三方平台业务增长相对容易,但是平台业务占比超过50%的话,京东打用户体验的大旗就有点困难了,因此,到了2016年Q1,平台业务占比又被压缩到了41%。可见,又想高增长,又想要维持用户体验,京东也是相当纠结的。但是,网上货架无限,物理仓库空间永远有限,再厉害的自营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生意,京东自营SKU200万已经接近极限,未来京东的增长引擎一定在开放平台,当然,开放平台和自营完全是两种玩法了——想做好开放平台,就要有重量级品牌商来开店,这就又涉及到和阿里竞争了。 何况,电商渠道置换的人口红利正在渐渐退去,中国网购人群超过4亿之后,增长已经放缓。

  另外,自营电商本质是零售,是一项低毛利的业务。

  京东的前辈亚马逊,其千亿美元的高估值,一大半是靠AWS云服务业务支撑起来的——零售业务前面永远占着有垄断优势的沃尔玛,云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AWS目前的表现足以让投资人相信,它未来会是这个市场中的垄断者和领军者。反观京东,在电商这个业已变成红海的市场中已经如此的艰难,在蓝海市场和高利润业务方面的表现,也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

  360,同样是一个渠道置换之后,不再具有垄断想象空间的公司。360市值从2012年一路上窜,伴随着它在移动分发市场的强势表现,更重要的,是它进入了搜索市场。从PC时代,经过3Q大战和各种和巨头之间的摩擦,360“挑战巨头、分食市场”的形象深入人心,逐渐拉高了投资者对其业绩的预期。而从2012年进入搜索业务,并一举斩获10%市场开始,“搜索市场份额增长,一直是360股价的重要支撑点”,彼时,半年之内百度市值蒸发155亿美元,而360在2013年市值高探到100亿美元以上。但是,从2013年到2014年,百度通过大手笔的并购,分食移动分发市场,2014年夏天,百度移动搜索商业化数据相当漂亮,市场份额得以巩固,市值高探到800亿美元。而360搜索的份额至此停滞不前,失去了在搜索这个入口级业务上面高增长的想象空间,股价一路走低。周鸿祎期待的智能手机会成为一个新的故事,这就需要时间来验证了。

  至于小米,它成立前4年的高增长,目前看来,仍然像是依靠手机的消费升级(功能手机升级为智能手机),吃人口红利的增长。

  小米曾经依靠着“参与感”、“为发烧而生”风光无限,成为传说中“全球未上市科技公司估值第一”。但是,当智能手机市场变成一片红海,小米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开始下降的时候,想要撑起百亿美元的高估值,小米面对着资本市场的拷问:小米什么时候可能具备垄断优势和护城河,拥有定价权?用什么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小米的“参与感”、以及某些外媒设定的“全球最好的廉价智能硬件生产商”的故事,能够形成垄断,并复制到更多细分市场吗?

  创业容易,垄断不易,且行且珍惜。

五 : 为什么说小牛电动不容易拿到下轮融资?

 

  文/王吉伟

  11月25日,小牛电动NIU CARE发布会上发布了冬日保养计划。这个计划给了用户一些惊喜,使得小牛电动车可如汽车一样享受4S店的售后服务。增值服务进一步细化,电动车行业第一个4S售后,这让小牛再一次如夜空中那颗星一样闪亮了一下,但只是仅此而已。这对于科技界以及互联网界似乎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就是那样一闪而逝。

  小牛的商业模式也是从自建工厂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全公司近200名员工,员工日常支出、企业管理运营、产品生产制造等各种成本着实不小。小牛电动很像是互联网思维服饰下的传统生产制造商,对于这种互联网公司做重的商业模式,很多投资人是看不透或者不太看好的。据悉,小牛电动截至目前融了5000万美元,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小牛电动是否会遇到拿不到下轮融资的问题?

  下面,我通过以下6点来阐述下我对小牛电动的看法,欢迎大家与我探讨。

  1、在商业模式方面,全产业链模式做的有些重。

  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公司的轻运营模式,小牛电动更适合做除生产制造之外的是,生产加工加工应该是外包的。但小牛电动走的是一条全产业化的道路,为了实现标准化生产,从自建工厂到生产再到市场营销全都自己在做。从价值链上来看,这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战略,这种价值链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策略与研发销售计划,但这种模式也使得各项成本大幅提升。

  以此,小牛电动到底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生产制造企业,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厂商模式,可能会有些让人看不懂。但对于产品的生产来说,这样的做法对用户应该算是负责任的。

  2、虽然上线半年销量突破5万,相对2亿用户市场如九牛一毛。

  小牛电动5万的销量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电动车市场是一个2亿用户的市场。仅仅从市场规模上,小牛电动能否颠覆电动车市场,好像从量上是难以服众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小牛电动确实给这个行业开了一个好头,如何使“互联网+”与传统的电动车行业结合起来,这是小牛电动为行业做的突出贡献。至于能不能放大其应在行业的影响力,还要看其能不能在后面做出更大的规模、规划以及布局。

  当然,最终还要以事实说话,那就是小牛电动的销量能到什么程度。要在一个行业有话语权,先要自身做到位才能影响其他企业,才能得到其他同行业的效仿与尊重。小牛电动作为一款“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电动车产品确实开了业内先河,能不能得到众行业的真正认可是个问题,这大概是资本还没有看透小牛电动的原因之一。

  3、用户量小,大数据等服务尚不能形成气候。

  从小牛电动的APP来看,相比滴滴出行等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用户,5W的量确实不算什么。这个量所产生的大数据不足以体现整个电动车行业的行为趋势,也无法提供更好的数据指导等相关服务。当然,随着量的积累,以后小牛电动能够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当前其在用户上的表现很是一般。投资者应该能看到其发展潜力,或者说小牛电动的大数据监测指导只是时间问题。小牛电动率先连接了用户与互联网,这是整个行业实现大数据与产品连接的开始,同时也是电动车这个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开始。

  4、除了增值服务,以后或没有更好的变现模式。

  小牛电动在商业模式的盈利方面,更多的是放到了增值服务上,这是智能硬件的主要盈利模式。从之前发布的可自由拆卸更换的配件,再到这几天刚发布的NIU CARE冬日保养计划,都属于增值服务的不断细化。除了增值服务,小牛电动在短期内应该没有其他的盈利模式。当然,盈利模式是随着用户量的增长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来不断完善的,但是小牛电动在当前除了卖车盈利、增值服务盈利之外,尚没有更合适的盈利模式支撑其运营。

  尤其是小牛电动采用了全产业链这种相对较重的商业模式,生产运营成本大大的增加,5万用户的微利能不能支撑小牛电动的运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5、如果智能出行未来十年或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小牛怎么办?

  小牛未来的目光放在了智能出行领域,这个切入点是个很好的战略规划,但是未来的智能交通领域电动车是否占重要比例是个容易被质疑的话题。事实上,电动车以及自行车包括体感平衡车等在内的出行交通工具,现在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交通拥堵。这意味着,如果将来的“智慧交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再造了新的交通新环境,加上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智能化,还有空中交通工具的逐渐应用,以及未来道路施工上的新技术突破,在10-20年内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是大有可能的。

  但整个智能出行的痛点被解决以后,小牛电动这样的电动车产品会不会继续受欢迎?眼下来看,交通拥堵状况持续十年以上是大有可能的,电动车这样的产品应该至少会有十年的生命,但十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当然,很有可能十年后的小牛电动已经转型为其他模式的公司,这很难说。

  6、电动车智能化,是否解决了行业与用户的核心痛点?

  从产品本身而言,打着智能旗号的电动车产品是不是最痛的用户痛点,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即,这个需求是不是伪需求,小牛电动在做的是不是行业以及用户的核心痛点。小牛电动的模式以及经营策略决定了它一不会像Tesla一样追求未来科技,二也不会以共享经济等模式去影响人们的出行,而是扎扎实实做产品,通过打造行业内独有的标准和打造垂直品牌的号召力来改变人们的日常出行生活。

  这个做法给人的感觉是其他企业在讲情怀,而小牛电动就是在雷打不动的做电动车。小牛电动基本不怎么讲,这应该也是资本不会对其太感冒的原因,但是讲一个为打造标准产品而拼搏的情怀及故事是很重要的,还是能够刺激资本的眼球的。

  综上,虽然小牛电动上一轮热融了5000万美元,但从其近期表现来看也得到了数万用户的认可,这个量仍旧还是太小,市场规模以及品牌故事都还远远没有到位。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一切融资相关的事宜都会徒增很多变数。小牛可能不会因为资本寒冬融不到资,却有可能因为市场、用户、产品、战略等多种因素的不够清晰而让投资机构难以判断,这也会令其与成功融资失之交臂。

  但既然都是变数,融资本身也就充满很多未知。如若有投资机构能够看透小牛电动的未来,融资亦有可能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小牛电动,才刚迈出了第一步。

  【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专栏作者,评论人。关注电商、O2O、企业转型、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 微信:mcjave,微信公号:王吉伟】

本文标题:为什么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人在飞机上容易发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8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