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命的歌唱-生命在唱歌

发布时间:2017-09-19 所属栏目:凯歌录音

一 : 生命在唱歌

  星期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爸爸带着我到小山坡上玩。

  山坡上,随处可见绿油油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树木,以及那儿一群,这儿一簇,开得正灿烂的小野花。一阵风吹来,漫山遍野都随着风儿的奏乐唱起了快乐的歌儿。沙啦啦,沙啦啦,沙啦啦。

  “儿子,走,咱们去买一些树苗来种!”听着听着歌声,爸爸不禁想种树了。其实说实话,我也有同感。种一棵树就等于为山坡培育多一个小生命,让小山坡更添一分美丽,能够亲手栽种一棵小生命那是何等的快乐啊!

  以前,我总是光许承诺而不做,如果积起来的话就足以和泰山相抗衡了,但做这么意见有意义的事,当然不能再这样了。

  转眼间,我和爸爸已经买了两株树苗回到小山坡上了,我和爸爸由于技术不纯熟,搞了大半天,才气喘吁吁地完工了。着时候,上气不接下气的爸爸突然问了我一句:“你如果一早知道要干得这么累还会来吗?”爸爸严肃地说:“还会来吗”我头一次见爸爸这么认真,严肃,从而也让我明白了爸爸没有说明的某种心情。我应了声:“制造生命,当然是义不容辞啦!”

  爸爸笑了,严肃的表情也不见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了我和他的心情是一致的。随后,我们下了山回到了家。

  第二天,我们又去了一趟那个地方,这时‘一只小鸟在那株小树上做了窝,安了家。一阵清新的晨风吹来,小鸟唱起了歌儿,满山有响起:沙啦啦,沙啦啦。

  爸爸看着正在陶醉的我,轻轻地说了声:“听,那正是生命在表示感谢的歌唱。”

 

二 : 生命的凯歌

生命的凯歌

我两年以内写了三千封信

我看到四角兽

杨银波作品选

www.61k.com .htm

何须刻意苦寻媒,机熟春来花自开。(www.61k.com]

迷雾渐消风渐劲,波翻那不雪千堆!

全球化时代,意味着一个经济活动无疆界的时代来临。有人视之为富裕强权将仰仗经济优势,拓展市场延伸既得垄断利益的舞台,也有人将全球化当成是发展后进国家藉以加速经济成长,迈向富裕的翻身契机;但不论你是拥抱它、反抗它、反省或期待它,你都必须面对它,因为当下,无论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跳脱全球化经济体系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台湾在加入WTO之后,意味着不论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都必须与全球各地同时同步竞争,原本期盼以战后至90年代所累积的技术与资本,可以在全球市场中 略占先机,让台湾的企业与产业能再造竞争优势,可以在自由贸易市场中获取更大的成长与利益。然而90年代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国、印度的开放,突然让全球多出30亿人,加入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新兴市场的崛起与成长速度不但令人咋舌,也加速了全球化经济的变迁,加上电子产业与网际网路的推波助栏,经济领域中优胜劣败的淘汰速度,可说是迅雷不及掩耳。如今随便一个产业,其国际分工的重组,不单是许多就业机会的消长而已,更可牵连到许多国家的财富再分配。 由于资金可以自由移动,拥有全世界的投资选择权,导致全球工作者进入不稳定工作的时代,因为资金只会到愿意往更容易获利的工作者身上移动,而且随时在移动,所以日本的终身制成为历史,薪资升幅下降、工作量增加、约聘制泛滥, 成为全球工作者尤其是中产阶级被迫吞下的恶果,加上新兴市场的崛起,情况更加剧烈,当你

花几百万台币代价读完MIT之后要应征软体工程师时,才发觉同样程度的大学生只要你五分之一的薪水就可以了,所以这份工作自然就会转移外包到印度去。所以全球化迄今造成一个所谓M型世界,就是全球中产阶级的流失,过去在开发中及已开发国家中经济成长的支柱,如今却面临财富减少、工作流失、消费紧缩的危机,这也是未来各国政府头痛的问题。法国青年就业法引发的全国抗争风波,就是典型中产阶级焦虑的体现。但如果情况未改善,当全球中产阶级消退,会造成全球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大衰退,那么苦果可能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

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台湾,过去在城乡发展各种软硬体建设累积的错误,让我们生存在拥挤的空间、残缺的自然环境当中,还要为此付出昂贵的居住代价。为了解决当前之弊,并避免未来重蹈覆辙,希望能藉此观察发掘其他国家在城市建设的经验,以供台湾借镜及省思,也许有时国外成功的经验,在许多主客观的条件上,台湾很难完全仿效或移植,毕竟城市的形塑,通常历史文化的演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能针对典范程式的探讨,以呈现出其背后规划管理的思维与实质的影响。

天然资源的丰沛与否,是否真的主宰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我们环顾世界,答案其实不然,在过去,资源不丰的地区,同样发展出不同面?欣欣向荣的城市,例如:透过工业、科技或观光特色而闻名世界的城市,例如台湾以资讯产业及产值让世界刮目相看、瑞士的精密钟表工业百年不坠、荷兰的花卉产业等,发展出世界少能出其右的观光产业,城市发展都使城市或国家具有一定的竞争指标,但以文化创意产业而带领城市复活,或是发展国家竞争力者,晚近在世界上出了几个看见城市生命力、令人不能小?的案例,令世界折服。



文化产业,在城市科技发展中,往往被迫屈居一角,在科技经济的强势中,沦为被保护或是被特别照顾的产业;但毕尔包的古根汉经验,却又让世界各国睁大了眼睛,它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文化效应变成产业效益。古根汉美术馆对毕尔包城市再造与城市行销的贡献无庸置疑。

库里其巴是巴西的二级城市,居民的收入不到台北的一半,但是联合国针对其城市设计与规划特别颁奖予以肯定。库里奇巴被誉为利用低限的热带发展条件,建设出具备创意与人性化的城市。其完美的将传统农地、现代居屋、热带园林、工业设施融为一体规划方式,成为发展中国家一种典范,就是在追求经济成长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的环境及美学,而非一昧粗糙的快速开发,以牺牲生态来谋取利益。库里奇巴可贵之处在于为所有工业后进国或经济弱势的城乡示范了永续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环境灾难层出不穷,而且规模愈来愈大,终于让人类体认到必须力挽狂澜的地步了,于是各国开始认真思考环保政策的重要性(虽然高占全球CO2排放量四分之一的美国,还是抵死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来降低排放量)。环保意识的建立与政策的落实,已不单是为了解决各国自己迫在眉稍的生存问题,而是关系到全人类是否将会灭绝的危机。

反观台湾近来环保意识抬头,但是我们在能源再生、水源维护、国土保持、空气污染等重大的环保问题处理,却依然是举步维艰。连简单的减低塑胶污染、垃圾分类的执行也捉襟见肘。这里头最基本的问题是台湾的环保尚未能从教育到立法全面贯彻,而政府、企业、民间三者之间也尚未能形成“一切以永续生存发展为目标”的基本共识来解决问题。所以借镜其他环保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对于台湾未来环保政策的推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参照。

以德国与丹麦为例,环保教育与政策已持续推行超过三十年了。他们国民每人平均消耗能源只有美国人的50%,而且积极维护自然生态与资源。丹麦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应用率达18%居于全球第一,德国则是全球第一大风力发电国与第三大太阳能发电国,他们除了积极开发干净无污染的替代能源之外,更从教育、立法、产业等面向贯彻环保先行的理念。因此不但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质,也使得产业环保化,影响所及更进一步让环保产业化。面对未来低油、低碳的经济时代,丹麦与德国都已经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竞争力。




台湾近年二氧化碳排放仍快速成长。当第一阶段(二OO八年至二O一二年)被管制国家,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一九九○年的排放量降低一%至八%不等时,台湾从一九九O年到现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一二一%,过去十年年平均成率高达六.三%,国内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近一%,名列世界第二十二位, 而去年人均排放量一一.一吨,也已经超过第一阶段要减量的国家。台湾能源效率也偏低,台湾创造一个GDP,所耗用的二氧化碳量,是日本的三倍,瑞士的五倍。比起世界其他地区的积极因应,台湾藉由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转化、创新的脚步伐不够快、不够大,甚至极为落后。

台湾高等教育近来乱象仍频,大学设制松绑后,高等教育过度扩充,造成高等教育同质化,学术研究竞争力停滞,大专院校从1995年60所到2004年变成145所,大学入学率超过八成,美其名是人人都能念大学,实际上是高等教育逐渐市场化、商品化,甚至阶级化。台湾博士班每5~6年增加100%,而堪称奇闻的是,台湾还出现所谓的研究所补习班,帮大学生补习考硕士,成为国际学术的笑柄。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多着重于30%的公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必须靠高学费、低教资来维持。像台大学生每年可得到每一位纳税人25万的补助配额,于是子女念私校的纳税人辛苦负担子女高额学费的同时,还得缴交台大学生的培养费。而反观GDP不及台湾一半的印度,大学学费却不到台币600块。

高等教育机制本来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研发智慧的场所,是国家培育社会专才、强化竞争力的管道,甚至是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根源。然而台湾高教不当扩充,却造成师资不足、教育品质弱化、资源分配不均以至拖累了大学教育体系的全面提升。于是我们便持续不断的培育出一堆愈来愈缺乏竞争力的大学生,放任他们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被无情淘汰。而更堪虑的是10年后少子化的苦果即将出现,到时大学生人口锐减30%,预估有近3成的台湾大专院校可能要关门大吉。


面临如此沉?复杂的教育问题,在寻求解决之道时,也许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现代化教育的定义为何。反省过往一昧将知识学习当做社会竞争的工具,重新检视人格、价值观、道德、文化与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重新规划国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能在结构面上改造台湾教育。

近年来,因为大学和大学生的数量愈来愈多。政府教育预算占GNP的比例不进反缩,知识经济来临的今日,大学生的量增加了,质要如何提升以增加竞争力? 比较台湾、大陆、新加坡三地的教育投资后,会发现台湾教育投资竟然是最低的,平均来说新加坡的教育投资一年每人一.八万美元,台湾四千美元,这个数字竟然还落后大陆,平均每人每年五千美元。


本集选择芬兰教育为主题,一方面是芬兰在过去经济低迷面临转型危机时大胆又大量的将国家资源投资在教育上,如今芬兰的教育体制不但成为全球楷模,另一方面芬兰学生的学术与竞争力在全球名列前矛,提供芬兰经济成长厚实的根基,这样的背景颇值得同样面临经济荣景不再,图求再造之路的台湾来加以研究参考。另一方面,芬兰的教育改革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都有优异的表现,其中许多造就“芬兰教育奇迹”的政策与方法是近来各国教育人员及专家都想学习甚至复制的,分享“芬兰经验”的同时更可厘清台湾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需求。

此外,本集将前往以色列,探讨其在小国寡民的条件下,如何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品质与科研竞争力,也在国际享有盛名,节目除了发掘以色列大学教育在知识创新与研究的成果外,也藉此探讨其重视效率与品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管理方法,以提供台湾省思借镜。

过去多年来,世界媒体常把关注焦点放在亚洲最大经济体日本,并称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在世界媒体关注焦点之外的台湾,其实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轨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过日本。根据经建会人力规划处的人口推估,日本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从10%增加到20%,预估将花二十四年。但台湾预计将只花二十二年,于2011年,老人将占10%,2033年达20%。经建会人力规划处专门委员王玲指出,若跟欧洲已经老化社会做比较,瑞典、丹麦、德国、瑞士、荷兰、芬兰等国,几乎都是花五十年到八十年,才达到老化人口达20%。但是台湾,却将在三十多年内就达到其他国家老化的程度。

加上台湾日益严重的少子化现象,使人口老化问题相对严峻,据估计,三十年后,台湾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将达百分之五十,亦即两个工作人口就要养一个老人,是当今父母辈的三倍。

人口集体老化,部份老人人口的收入又低,加上少子化带来的老年安养负担,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双重困境,如何因应未来少子高龄化社会的挑战,是当前台湾社会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从高龄化社会转型为高龄社会在瑞典费时82年,在法国为114年,英国则是46年,而日本却在短短的24年就完成转型。台湾虽然较晚迈入高龄化社会,但是台湾的人口老化速度却非常快速,这点跟邻近的日本极为相似。

日本的少子高龄化因应对策起步甚早且倾向长期性规划,可算是亚洲各国的先驱。日本在1973年正式迈入高龄化社会,但由于意识到建构少子高龄化因应对策的必要性,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已制定老人福利法,在ㄧ连串措施有计划的推动下,日本已建立了独树一格的日本型少子高龄化对策。


瑞典向来以高薪资、高福利、高课税闻名于世,完善的社会福利乃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瑞典的社会保险是为了提供人民保障,以因应遭遇疾病、身心障碍及老年所带来的财务危机,另外一个主要目标,是提供养育孩子的家庭财务上的保障,以平衡育儿家庭与未育儿家庭的财务差距,并根据国民的生命周期进行财务资源的分配。强调“幼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终”的瑞典社会保障制度,被世上许多国家奉为“福利国家”的楷模。

瑞典亦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全民养老金体系的国家之一,1913年,瑞典议会通过国民年金法案,规定对所有老年人口实行没有差别、一视同仁的养老金给付。这种具有普及性和强制性的养老金体制,保证了瑞典每一个老年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新的年金制度在1994年,由议会决定完成基本方向与原则,1998年时议会拍案通过,而真正实际运作是2003年。新的年金制度最主要的原因与政策就是要稳定财务状况,而这些社会与经济因素,给每个世代同样收入,付同样价钱得到同等年金的可能性,所以新年金制度的目的之一,是能让每一世代都能缴交同样的价钱,让之后的世代也能有稳定的财务情形。而工作年资的总收入,可决定老人年金的多寡。

瑞典老人年金的其中一部份年金,拨入基金,由该州政府管理并且决定投资,投资国内也投资国外,不过重点是雇主付年金给州政府,州政府把其中某些比例投资在基金上,而自己可以决定那笔钱要投资在哪一笔基金上,我想我大概要付薪水的百分之十八在年金部份,其中的百分之二,就是投资在自己选择的基金里。

1974年瑞典开始实施父母保险制度,即给予父母双方带薪假期以照顾幼儿,并承诺能重回原工作岗位或类似的岗位,带薪育儿假的时间也逐年增长。父母保险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由所有雇主支付。父母保险制度和其他一些改革同时进行,正是为了确保父母双方都能兼顾工作与育儿的双重责任,这些改革措施包括由市府开办托儿所,以及低龄儿童的父母可以缩减工时等。


2000年日本的人口老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准,为了让愈来愈多的日本老人可以有尊严地度过晚年,也为了减轻政府在低经济成长期间的财政负担,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1年开始,强迫全国开始开办公共介护保险制度。

介护保险制度整合了先前的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两种制度,其财源一半来自税金,另一半来自于保费。这项制度有意降低政府所扮演的公扶助角色,鼓励民间参与介护服务以利用民间活力,因而涵盖了相当广泛的社区照顾及医疗机构安养照顾等范围;医疗保险强。调“相互扶助”、“相扶共济”精神并促进医疗之市场化,提倡“居家服务”,让介护服务利用者尽量待在其所熟悉的环境,落实宪法所揭橥的“适合人性尊严的生活”理念。

不管是跟高福利国瑞典,或是和鼓励互助共生的日本相比,我们似乎缺乏一个全面性规划的老人政策。政府编列的老人福利预算显然无法回应老人的需求;对具体因应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医疗照护问题,也未有完整规划,急待改善的问题包括仍将老人照顾的重担放在家庭,缺乏老人的社区照顾网络;通过立案的老人安养机构严重不足,照顾品质堪虑等等。

瑞典和日本的老人安养政策未必适合台湾,但是两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变革赡养方式、提倡老年人发挥余热、积极开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商机,是台湾迎战社会高龄化时尚待努力的课题。

时入21世纪,由于数位科技的崛起,影视媒体与网路发展成为全球化的通路之后,此一领域变成文化创意产业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环,因为影视媒体与数位产业以内容(content)来说,本身即可容纳各不同领域的文化创作于一体;以经济效益来说,也是目前产值最大、竞争最烈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此领域竞争不力的国家,不但会将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值最大的市场拱手让人,也很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沦为相对弱势的文化。

有鉴于此,本集先以韩国为例,探讨其在经历全国几近破产的1997金融风暴之后,如何以振兴文化产业为目标,从文化策略、保护措施、落实效率、鼓励投资等层面,在短短数年中,让韩国的文化产品成功行销全世界,成为全球第5大文化产品输出国!

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最先刻意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属英国。英国当时执政的工党,认为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主张文化政策推广应更具普及性,不单重菁英化的走向,于是创立文化媒体体育部门,扮演政策议订、执行统筹与整合产官学界的角色。

尽管英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成效可观,但如今依然存在不少隐忧及瓶颈。首先,2003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与从业人员数量大幅衰退至1997年的水平,而艺术部分的辅助与投资也巨额亏损,甚至闹出贪污丑闻,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因十五项文化投资案亏损九千四百万英镑(近五十亿台币),弊端连连导致主席遭到撤换。


此外根据统计,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每年超过仟亿英镑的总产值中,绝大多数属于“电脑服务与软体”、“设计”、“影视传播”、“音乐”等项目,“传统艺术”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所以,要如何在通俗文化产业与精致艺文传统之间取得平衡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策略,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此外,台湾的未来在国家货柜外的国际竞技场,这是无可避免的现实。但 人类历史上,还未曾出现过一个天然资源短缺、内部纷争又不断的国家,而能成为世界上强盛文化输出要角的。我们是不是在抚平过往族群创痛之余,更应全力的思索台湾未来的财富与文化形貌该如何。


我们要有一套“急转弯的”思惟,把未来的开创看成是一桩很刺激、很爽的事,勇于打开国家货柜的框限,鼓励人员云游走动,吸纳四面八方的精髓,幻化为美学产品,既做文化的输出,又赚取外汇,丰富国家货柜的实质。如此,回过头来,过往的悲情与政治死结才能获得真正的宽释。

台湾的农业有如夕阳产业般,正在加速沉沦之中。然而反观其他国家,尤其是国土、人口、资源与台湾相似的荷兰与丹麦,一个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专业农民的收入都高过国民平均值,都是该国的富裕阶级。

从这两个农业改革成功的先例来对照台湾,我们缺乏让农产品从育种到出现在餐桌上,紧密合作的高效率产业链,政府的发展政策无论在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产销制度、环保维护等重大方面,都缺乏全方位现代化的改革。

荷兰农业的成功有赖于产业的高度组织化,从政策规划、土地管理、教育、科技研发、产业分工制到行销制度,荷兰早已建立一个高技术性及现代化管理的农产体系,藉以实现低耕地面积、高附加价值的农业成果。

简而言之,台湾农业时至今日的关键,是必须全面检讨落实科学化、资讯化的管理,才能催生出在全球化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农业。

我们必须正视台湾农业的危机,寻找并扶植重占市场的先机。农业的正常发展,牵涉的不只是个别产业的产值,还关系到整个地方文化、社会稳定、国家资源的发展。想想光一个荷兰的花卉市场年营业额就超过900亿美金,它不只造就了上万个相关企业的营收,最重要的,还造福了数十万家庭的生存。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农产贸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欧洲像丹麦、荷兰的农产输出,原本就有劳动、土地成本较高的限制,而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何维持优势,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除了随时改革强化产业结构,避免市场波动风险,像德国、荷兰、丹麦等国都逐渐加强农产加工业及农业生技的发展,并积极辅助有机农业的开拓,希望在未来高附加价值的农业市场中能持续领先。

“国家的远见”全系列共八集,探讨全球值得台湾参考借镜的创新解决方案,议题涵盖文化创意、环保能源、农业、人口政策、教育、城市改造、经济发展,公视秉持一贯的客观及全球化观点,探讨上述议题的成功经验与值得借镜之处。

值此国家新领导人走马上任之际,公视希望能够藉由“国家的远见”系列节目,一方面提供政府他山之石的创新作法,二方面呈现台湾社会值得反思的不同观点,作为台湾提升竞争力,开拓更宽广未来的参考。

拉格朗日
Lagrange, Joseph-Louis, Count de L'Empire
(1736.1.25,萨丁尼亚-皮埃蒙特 杜林〔今义大利境内〕?1813.4.10,法国 巴黎)
义大利语原名作朱塞佩.路易吉.拉格朗吉亚(Giuseppe Luigi Lagrangia)。

法国-义大利数学家,在分析和数论的各个领域以及分析力学和天体力学中都有杰出贡献。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分析力学》(Mecanique analytique,1788),它是此后这一学科所有研究的基础教科书。他生于义大利杜林市,19岁在杜林炮校讲授数学。其最早著作是关于声的传播和最大、最小概念的研究,深受欧拉(Leonhard Euler)的赞赏。


1761年他已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764年以关于月球天平动的论文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金,文中应用了现在以他命名的方程,此后还4次受奖。1766?1787年他迁居柏林,著述极多,涉及三体问题、微分方程、质数理论、以佩尔(John Pell)命名的重要的数论方程、概率论、力学以及太阳系的稳定性。在题为《关于方程的代数解的想法》(1770),他开辟了代数发展的新时期,激励了伽罗瓦(Evariste Galois)研究群论。以后他又移居巴黎,1788年出版经典著作《分析力学》,它基于变分法对自61阅读路上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汉语拼音】Ximeineisi
【中文词条】希梅内斯,J.R.
【外文词条】Juan Ramn Jimnez (1881~1958)
【作  者】文美惠
西班牙诗人。生于安达卢西亚的小镇莫格尔,曾在塞维利亚大学求学。很早就开始诗歌创作。1900年去马德里,出版诗集《紫罗兰色的灵魂》和《白睡莲》,与友人共同创办《赫利奥斯》和《复兴》等诗歌杂志。1916年与翻译家塞诺维亚.坎普鲁比结婚,两人合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希梅内斯流亡到波多黎各和古巴。1938年去美国,继续从事创作和学术活动,1952年迁居波多黎各,在大学任教。1956年“由于他那西班牙语的抒情诗为高尚的情操和艺术的纯洁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希梅内斯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00至1915年,受现代主义影响,主要诗集有《悲哀的咏叹调》(1903)、《遥远的花园》(1904)、《牧歌》(1911)等。作品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歌咏的主题多为安达卢西亚的自然景色,诗中经常出现花园、小路、月色和爱情,情调忧郁而哀伤。诗集《哀歌》(1908)、《有声的孤独》(1908),采用复杂而严格的亚历山大诗体形式,显出雕琢的痕迹。1907年出版的诗集《春天歌谣集》,带有民歌和谣曲的特色,朴素而有清新感,说明诗的风格在逐渐转变。
1916年起进入第二个时期,他的诗歌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自然纯朴,用词精当,咏景抒怀,浑然一体。重要诗集有《新婚诗人的日记》(1916)、《石头与天空》(1918)、《一致》(1925)、《美》(1923)、《全季》(1936)等。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提出“纯诗论”,主张创作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纯粹的诗”,要求摆脱韵律和节奏的束缚,大胆追求直接的表达方式,提倡自由体。他认为诗歌应该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心灵,引导人们追求永恒的美和理想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和诗论对西班牙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20年代的著名诗人如加西亚.洛尔卡、阿尔维蒂、豪尔赫.纪廉等人都产生了一些影响。
希梅内斯还写散文和评论。散文诗《普拉特罗和我》(1917)描写诗人和小毛驴普拉特罗在故乡莫格尔镇的生活,富有乡土气息,亲切感人;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1942)描写了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风貌。

北暮苍山兰舟四,京无落霞缀清川,奥年叶落缘分地,运水微漾人却震。

【汉语拼音】Wei’ersi
【中文词条】威尔斯,H.G.
【外文词条】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
【作  者】文美惠
英国作家。1866年 9月21日生于布朗利一个贫苦的小店主家庭。父亲是季节性的职业棒球队员,母亲是女仆,后为管家。威尔斯没有读完中学,当过药店和布店的学徒。后考入伦敦大学攻读生物学。1890年毕业,担任中学教员。1893年因病去职,从此以全部时间从事写作。1946年 8月13日于伦敦去世。
威尔斯从学生时代起就关心社会改革问题,曾一度参加费边社。他主张通过教育和技术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改革思想也渗透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威尔斯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时间机器》(1895)描写某科学家发明能飞向过去及未来世界的机器。他乘坐这部机器进入80万年后的世界,发现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变成两类:不劳而食的“哀尔”和终日劳动、养活“哀尔”的“莫洛克”。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表明现代社会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矛盾激化后将要出现的可怕后果。另一部小说《莫洛博士岛》(1896)描写某生物学家在一座荒岛上对野兽进行器官移植试验,使它们变成类似人的动物,并强迫它们遵守人类社会的习俗,结果遭到失败。小说《隐身人》(1897)写某发明家发现一种能使身体隐没的元素而变成了隐身人,引起群众的恐慌和骚乱,以致被群众追逐、欧打,终于死去。这两部小说指出,科学技术的发明如果应用不当,会给社会造成危害。1898年,著名的小说《星际战争》出版,它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恐怖景象。威尔斯再次强调,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掌握在毫无人性的人手中是危险的。小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1901)以月球居民因从事不同的劳动而使身体畸形发展的情节,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类的堕落。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1914)则描写世界大战和原子武器将对人类形成威胁。
《隐身人》封面
从1900年开始,威尔斯的小说创作转而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些可怜又可笑的“小人物”形像。《爱情和鲁维轩先生》(1900)中的年轻教师鲁维轩梦想在科学事业和社会改革上有所作为,最后仍然沉湎于平庸的家庭生活。《基普斯》(1905)写一个布店的小伙计突然获得一笔遗产致富,进入上层社会,却感到手足无措。后来他失去财产,地位下降,开了一家小店,反而觉得心满意足。《波里先生的历史》(1910)写一个店主为世事的纠纷所苦,后隐姓埋名,自得其乐。作者对这些人物既有嘲讽,也有怜悯,他所著力抨击的是造成这些小人物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托诺-邦盖》(1909)是这类小说中最出色的一部,描写叔侄二人推销假药“托诺-邦盖”,成为巨富,后来却在竞争中遭到失败。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变革史。
《星际战争》封面
威尔斯在创作的后期,愈益强调小说的社会宣传作用。在《论当代小说》(1911)一文中,他认为小说应当成为宣传和讨论当代社会政治问题的讲坛,而不应强调其娱乐作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写作了一些被称为“政论性小说”的作品,如《像神一样的人们》(1923)、《梦》(1924)、《帕勒姆先生的独裁统治》(1930)、《未来事物的面貌》(1933)、《你决不会太谨慎》(1941)等。他仍然采用科学幻想形式来宣传改革社会的主张和建立世界性的合理的社会组织的改良主义理想。但它们与前期作品相比则大为逊色,它们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人物缺乏个性,成了作者的传声筒。其中只有《勃列特林先生看穿了它》(1916)是一部优秀的反战小说,受到高尔基的赞扬。
威尔斯在前期所写的科学幻想小说充满引人入胜的科学预言和幻想,同时对现代社会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讽刺,他所写的内容“不是实现科学假设的可能性”,而是以科学幻想形式来揭露现代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告诫人们,在剥削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并不都能造福人类。他认为这是他与法国作家于勒.凡尔纳的不同之处。
威尔斯还着有《世界史纲》(1920)和苏联访问记《黑暗中的俄罗斯》(1921)。

【汉语拼音】Salinasi
【中文词条】萨利纳斯,P.
【外文词条】Pedro Salinas (1891~1951)
【作  者】文美惠
西班牙诗人、评论家。生于马德里,曾任塞维利亚大学和马德里大学西班牙文学教授,到过欧、美各国讲学。1936年内战爆发后迁居美国,在大学任教。
萨利纳斯的诗歌继承了加尔西拉索、贝克尔和希梅内斯的优美抒情风格,以自由体诗为主。主要诗集有《预言》(1923)、《属于你的声音》(1934)、《爱的理性》(1936)。晚期诗集《一切都很清楚》(1949),表达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感到的不安、恐惧和忧伤。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散文集《欢乐的节日前夕》(1926),讽刺小说《不可思议的炸弹》(1950),文学论着《豪尔赫.曼里克或论传统与独创》(1947)、《鲁文.达里奥的诗歌》(1948)和《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1949)等。

【汉语拼音】Peite
【中文词条】佩特,W.H.
【外文词条】Walter Horatio Pater (1839~1894)
【作  者】文美惠
英国作家、批评家。生于伦敦,父亲是医生。佩特曾在61阅读路写作时,是很乐在其中的。八年后这些事情与这样的心情依然没变,然而社会对我的评价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作为与别人的评价是丝毫不相关的事情。

然而大部分人没有自信,因此需要旁人鼓励,需要透过别人表达赞同而相信自己。无法靠自己度过低潮,在被打击时会放弃作梦,在被赞美时会膨胀自己而迷失,在台下没有观众时,会放弃表演的热情。

你看过台下只有稀稀落落的观众,而仍然热情表演的演员吗?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他们仍充分的Enjoy himself 而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我们往往为这样的表演而动容。这些人,找到了热情也找到了他们自己。

◎热情将使工作与生活充满乐趣

观察周遭工作超过10年的人,当年可能也是热血澎湃的年轻人,然而 10年后却变成画家几米笔下想着要在天上翱翔,实际上却被关在办公室里的“职业上班者”,主要工作就是“上班”,而且每天想着下班。

当然,现代人越来越能认知到工作与生活要分开,或者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态度会让你工作起来超痛苦,只是每个人疼痛的程度不同罢了。

为什么我们不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很少听见有人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生活。大部分的上班族之所以加班都是被要求的。被上司要求,被客户要求,被环境要求。能不痛苦吗?

很少有人会说:“嘿,这真的很棒,我们是不是继续把他完成?”于是最后只会看见老板说出类似的话,因为全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在作梦,因为只有他对自己的公司有想像,其他人则是被要求来加班的。

天底下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看着一个有为青年慢慢的变成了“上班族”,一种很无奈的族类。大人们说这是一种成熟与社会历练,而我却觉得这是一种退化。一种无法再作梦的族类。

因为我一直找自己有兴趣的事来当工作,因此没有加不加班的问题。觉得自己的工作能改变整个公司,也觉得自己可以一直把工作与兴趣做完美结合而保有热情与想像,而我从不怀疑自己可以做到这点。

◎找到你自己+单纯的想像

社会上的历练多了,人心就跟着复杂起来。职场上怪现象也多,因此很多人要不是放弃了希望,就是放弃了单纯。老板开始要求我穿西装打领带“要有个主管的样子”,但我知道自己骨子里还是个小孩。

如果有机会到庙宇里拜拜,我看到文昌帝君都会多加虔诚的焚香礼敬。文昌帝君在道家来说是主司文采,因此古代的文人都会奉祀。这并不是迷信,只是对于上天赋予我写作才能的一种感恩而已。

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加上对未来生活的想像,我过着心目中“那样子一定很棒”的生活。问题是有多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被父母要求“你做点正经事好不好”而放弃了自己的天赋和想像?

这几年甚至还有人写了篇“35岁男人不应该做的事”文章告诉你,上了年纪以后的男人要乖乖接受社会规范,不要再抱有“可爱的人生观”。如果想进入成人的世界,必须“放弃浪漫和疯狂籍贯”。

他建议年轻人应该要“大声哭,大声笑,大力的拥抱你爱的人”因为“时间过去了,有些事你就得妥协了”因为“成年男人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

◎永远保留自己心中属于小孩的那一部分

我比该文作者晚一点35岁,拜读大作以后颇有时空错乱之感,因为我知道下个世代的人并不这么想。比起他,我的生活没办法开名车,银行不会问我要不要办无限卡,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继续作梦。

我还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相信自己能改变点什么。在看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时会掉眼泪,因为看见一个傻傻的年轻人一心想着宏扬少林武功,所有的人应他的召唤而来到身边。。。

勇敢的作梦而且持续的作梦,世界会因你而改变。梦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广。上天是公平的,因为你永远会得到你想像的东西。事实上,你目前身边的一切,都是应你的召唤而来,毫无例外。

经常在创业者的脸上看见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微笑,特别是当他们谈到对自己未来的想像时,绽放出夺目的光采,每每让我看到傻眼。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刻,找出来,Just follow your steps!

我的名字叫黄彦达,从开始工作以来,每当我写这三个字的时候都非常专心。青春轮廓的线条跟我刻画在稿纸上面的签名一样清晰。还年轻吗?是的!我打算做个老顽童一直作梦到85岁!

■附记:谨以此文纪念数位之墙成立八周年,以及我即将到来的35岁,并献给仍然继续勇敢作梦的成年人,虽然我知道你们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支持 ;-) (文:黄绍麟)

人气>>7100

写作加深我的喜乐。冲淡我的哀伤。阅读是一种幸福。分享是一种快乐。写作是一种喜乐。

Modern Period
严复 Yan Fu (1853-1924)
刘鹗 Liu E (1857-1909)
王国维 Wang Guowei (1877-1927)
苏曼殊 Su Manshu (1894-1918)
鲁迅 Lu Xun (1881-1936)
黄远庸 Huang Yuanyong (1884 - 1915)
许地山 Xu Dishan (1893-1941)
茅盾 Mao Dun (1896-1981)
徐志摩 Xu Zhimo (1896-1936)
郁达夫 Yu Dafu (1896-1945)
郭沫若 Guo Moruo (1892-1978)
老舍 Lao She (1897-1966)
朱自清 Zhu Ziqing (1898-1948)
田汉 Tian Han (1898-1968)
闻一多 Wen Yiduo (1899-1946)
沈从文 Shen Congwen (1902-1988)
丁玲 Ding Ling (1904-1986)
巴金 Ba Jin (1905-2005)
曹禺 Cao Yu (1905-1996)
林海音 Lin Haiyin (1918 - 2001)
张爱玲 Eileen Chang (1920 - 1995)
梁朗秋 Leung Long Chau
刘宾雁 Liu Binyan
杨建利 Yang Jianli
王若望 Wang Ruowang
袁红冰 Yuan Hongbing
高行健 Gao Xingjian
韩少功 Han Shaogong (* 1953)
莫言 Mo Yan (* 1956)
王朔 Wang Shuo (* 1958)
余华 Yu Hua (* 1960)
苏童 Su Tong (* 1963)
周卫慧 Zhou Wei Hui
棉棉 Mian Mian (* 1970)
余杰 Yu Jie (* 1973)
孙笑冬 Anna Xiao Dong Sun
谢冰莹 Xie Bingying
马建 Ma Jian
黄翔 Huang Xiang
曹长青 Cao Changqing
杨银波 Yang Yinbo

冯友兰

每每跟朋友谈到历史上那些大师,文豪的人格和作品,当我说现在为什么没出现这些人了,他们都说现在不是以前那个时代

现在是人的恶性暴露的最彻底的时代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在19世纪就预言了机械文明的危机

人类会不断进步吗

物质上会,精神上否

现在都出不了第二个鲁迅

更何况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之类的天才

荒原,艾略特的诗

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艾略特,里尔克是现代文学最伟大的大师

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不论是文学还是其他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哲学......等等,永远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感动人心,启迪精神,进而带动物资的更加便利和社会的更加繁荣,他们将在往后的时代因其丰富多变,深刻宽广吸引更多的人群,更多的认识,更多的锦上添花,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磨损光芒,反而是越来越多人喜爱,这就是伟大的艺术。卡夫卡现实中是失败的,然而文学上是成功的,他作品反映了人的异化,生的痛苦,心理的变异,官僚的腐败......等等,使得他深得人心,卡夫卡已成为显学,崇拜他的人格或是模仿他的作品多如61阅读路的故事,一个折纸的限期传递活动,由接到任务的人帮这个龙猫的折纸主角,拍摄它去过的地方,也就是任务者藉由主题,在网站上PO上照片,以便传递彼此生活的一个网站交流活动,中途也许是折纸曾经遗失过(因为从后面才开始看的),但有热心网友又鼓励站长继续下去,活动终于又再被开启.

我不是太喜欢网路发起的活动,但如果纵观台湾的网路文化,活动一般仅限于网友交际的吃喝玩乐,再者是新书发表会,和类似的经济性质推销活动,日本的这个活动更近似电影曾演出的电车宅男(?),一些未曾谋面的网友,共同参与关心着城市另一头的兄弟姐妹,必要时互相激励打气,在日本社会有着更多苦闷生活的实态,这是只看包装不明就里的人,对日本有极端偏差印象之处,他们的社会底层存在着不亚于台湾社会底层的隐秽地带.

这个传递活动却引发我的感动,人心流动的细腻感情一发不可收拾,在冷漠的人际交往中,我的心在对别人叙述我的一周,我的观察,我的无力,我的情感,我的生活......尽情陈铺,不需要美丽的文字,但心在关切着自己和?人,今天龙猫到了大阪或京都,一下可能移往东京或静岗,龙猫在流浪,好似你我流浪的心,于是我看着龙猫,想像它曾去过的地方,藉由触感,我知道它走过很多地方,于是我的寂寞在那一刻全被化解,藉由龙猫的负载,我的心事得以寄托.

所以,我开始想站在版主曾经拍摄的地点,想像他的心情,春花荡漾,一季匆匆,人生不过几季春秋,关于人的无力我该向谁说去?于是我会将头深埋树身,它知道吧?!

【内容提要】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 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 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 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 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复制

【关键词】日常生活/零度/文化革命/乌托邦/everyday life/culture revolution/zero/utopia

列斐伏尔是法国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也是较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法国的人, 他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直接影响了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当萨 特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他认为列斐伏尔的社会研究方法在当时是无可指责的[1](P4 7)。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列斐伏尔正在进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第三卷的写作(注:第 一卷《日常生活批判导论》,巴黎,1947;1958年重版。第二卷,巴黎,1962年版。《 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是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而1967年完成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 活》一书,体现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制高点。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 ,列斐伏尔指出: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 到了消费领域,这是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当人被物的功能化所 座架时,日常性规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自觉地成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俘虏而 无法自觉。列斐伏尔的理论指向是,以一种总体的文化革命策略实现对异化生活方式的 超越。今天看来,列斐伏尔的文化革命理论虽然是一种乌托邦,但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 论对于我们面对进入消费时代的中国,特别是面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仍然具有重 要的理论与现实参照意义。

复制别人的思想

一、日常生活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课题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主要体现为三重理论结构:核心层是经济生活过程的批 判。在这一层面,马克思主要揭示了自由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商品、货币、资本如何获 得其决定性的地位,从而形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过程。马克思的 哲学批判,首先就是要对三大拜物教进行解码,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过程中存在 的矛盾,为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提供生活基础。次生层是对政治体制的批判,在 这个层面,马克思要揭示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政 治生活层面以直接或颠倒的方式表现出来。《莱茵报》时期,青年马克思曾对民主制寄 予很大的理想,认为这是摆脱德国君主专制的理想政治生活制度,但到了《德意志意识 形态》时,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即使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理想模式--民主制,也只是 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掩饰,“正是由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人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 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PP.37-38)。如果国家本身就是 一种虚幻的共同体,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不同表现形式之一的民主制,本身也就是一种虚 幻的形式。这构成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生活的重要理论入点。第三个层面是对资本 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批判,或者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考,称之为意 识形态批判。在这个批判中,马克思主要揭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整体化的基础上,作 为资本主义观念形态的文化、思想等,在深层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这种再现有时是 以直接的方式完成的,即直接认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比如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 ,资本在原始社会就存在;有时是以间接的方式完成的,即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 ,运用的却是资本主义自身生产出来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禁锢,使所有的批 判实质上恰恰是虚假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就是要透视它们的深层根源,揭示其 现实的定位。这三个层面在马克思那里不可分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马克 思较为全面的社会批判理论。
但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中,他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经济、政治、文化 虽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其内在运行机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在马克思那里还没有论及。客观的原因是,马克思那个时代,虽然机器大工业代表 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模式还没有全面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里,传统的模式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20世纪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大众文化兴起之后,资本主义的理性控制从 生产场域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域,人们的居家生活、甚至是最为隐私的性关系, 也都成为大众文化控制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列斐伏尔认为哲学的观念必须发生改变 。过去哲学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人们认为哲学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以保持自 己的理想主义的特色,把日常生活当作非现实加以抛弃。而在今天,必须意识到日常生 活变成了哲学的客体,如果我们真想保持哲学的理想特征,就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批判 中。“哲学不能被当作栅栏,也不能为了提升世界和为了区别浅薄与严肃时,将存在、 深度和本质孤立在一边,而将事情、外表和显现孤立于另一边。”[3](P14)列斐伏尔反 对这种哲学理念,他在黑格尔-马克思的理性实践批判观念和尼采的虚无主义之间,寻 求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分析与价值重构。“如果我们采用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倾向, 那就是通过哲学实现合理性,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必须随之而生;如果我们采用尼采主 义的价值理论、前景设定和在事情无意义之上的意义预设理论,那么日常生活的建构理 论就随之产生。”[3](P15)
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呢?列斐伏尔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做了大量的描述:“ 日常生活是由重复组成的”,“这里任何东西都被计算着,因为任何东西都被数字化了 :货币、分钟、米、公年、卡……;不仅物而且活生生的和有思维的人也是如此,因为 存在着动物的和人的人口统计学,就像对物进行统计一样”。“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 、家具、家人、邻居、环境……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3](P21)。从列斐伏 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是一种重复性的、数量化的日常物质生活过程。这个分 析,是马克思基本观念的当代展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的货币理论 时就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展开,就必须实现劳动时间的数量化,“只有数量决 定一切;时对时,天对天;但是这种劳动的平均化并不是蒲鲁东先生的永恒的公平;这 不过是现代工业的一个事实”[4](P97)。数量的同质化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同质化(注 :参阅拙文:《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物化时间与现代社会同质性》,载《学术月刊》1999 年第9期。)。马尔库塞认为,这种数量化正是实证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技术合理性的重 要表现形式,它导致了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发展。(注:参阅马尔库塞:《单 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受到列斐 伏尔影响的情境主义者狄波特在《景观社会》中认为,这种数量化的、以钟摆的重复性 来度量的时间,是一种景观时间,与农业社会的循环时间相比,这是一种伪循环时间[5 ](PP.148-149)。这种时间与生产过程中的线性时间相对应,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时间意 识,似乎人们处于生产的时间之外。这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日常的休闲时间 同工作时间对立起来的缘故,似乎在休闲中我们寻找回了自我。实际上,这正是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幻觉。所以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构成了 现代性的无意识层面[3](P38)。“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一个挤压和隐瞒着另一个,相互 泄露和相互遮蔽。日常生活……与现代性相互回应……从不改变的连续性无法唤起人们 质疑它们的后果……日常性和现代性相互指涉、相互遮蔽、相互提供着合法性并相互补 充。今天,整个日常性,按照赫曼.布洛赫的说法,是现代性的反面,是我们时代的精 神。”[3](PP.24-25)这也就表明,社会批判理论必须进入到日常生活批判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并不是将所有的日常生活置于同一个层面, 他关注的是法国的日常生活,并且对法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在1946年以 前,即《日常生活批判导论》出版为止,法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虽然已经产生了后来的端 倪,如市场的全面扩张、风格的消失等,但大部分地区如农村仍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人们在革命的过程中仍然相信生产中的创造性力量,“在那个时刻(1946年),在法国 的任何地方,仍然存在着经过生产和创造性的行动,人的自我实现是可能的这一一般信 仰……工作具有伦理价值,就像它具有实践价值一样;通过一种职业和商业活动,人们 仍然希望通过工作来‘表现’他们自身;在工人和劳动者中……可发现为他们的阶级意 识辩护……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生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合理性将体现为工人阶级 和一般经济的再规划的广泛提高两个方面”[3](PP.32-33)。这种观念,在萨特的《存 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献中也可以表现出来。萨特认为,自己的理论主题正是 想通过论证人的存在的无可置疑这一事实,说明人的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

剪贴

剪贴不断重复过了的观念

二、风格的消失、指涉的消失与社会的零度化
对于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争论,许多 学者都意识到必须以一个全新的定义来界说这个社会,以将其突现出来。列斐伏尔依次 考察了“工业社会”、“技术社会”、“丰裕社会”、“休闲社会”等概念后,指出这 个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consumption)”。
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生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变成了消 费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夺去了工人阶级从前的理想和价值,但却维护着资产阶级的 身份与主动性。它以人的意象代替了现实中的人,这种意象把消费当作对幸福的占有和 对合理性的占有,并把消费当作现实(“我”,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成为“客 观性”)。但实际上,在这个意象中重要的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被消费物,而是消费的 幻象和作为消费艺术的消费。这是一种全新的异化,“在这个意识形态替代物的过程中 ,通过以新的异化代替旧的异化,人们对其自身的异化的意识被抑制了,要么被镇压了 ”[3](P56)。通过这些方法,“日常生活被连根拔起,并在被重新放到一起加以设计, 就像解决一个个的谜一样,解决每个谜都依靠组织和制度,每个人--工作生活、私人 生活、休闲--都被合理地利用着”[3](P58)。“在现代世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 着潜在主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3](PP.59-60 )在这个被组织化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些全新的问题。
首先是风格的消失。列斐伏尔认为,在前现代性时代,每个细节(手势、言语、工具、 用具、习惯等)都打上了风格的印记;没有任何东西是单调的,即使日常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在其单调性上是典型的,而且风格在顽固地躲避着它;今天已没 有风格,虽然人们还试着通过使风格复活,或者恢复他们的遗传物和记忆中的固有风格 。可以说,风格与文化现在已被区别和对立起来。风格消失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19世 纪商品和货币的经济学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使资本主义侵入到了一切事物中,包括文字 、艺术和物体中,这使得所有的诗性都消失了。与风格消失的同时,就是节日的消失, 两者都被日常性所支配。当风格退化为文化时,它就可以被划分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 。文化的这种划分,使文化日趋专业化、碎片化,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消解。在这个意义 上可以说,现代人是处于风格死亡中的人,是走向文化碎片化中的人。这种风格的消解 ,在本雅明那里,称之为“光韵”的消失。风格的消失过程实际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即从古典时代转向了消费时代。这个转变也是鲍德里亚《物体系》中所要揭示的重要 问题之一(注:see,Jean Baudrillard,The System of Object,trans.Jimes Benedict. Verso 1996.)。
风格消失的原因在于通过广告、宣传等对消费的控制。按照列斐伏尔的理解,在风格 的时代,消费都直接与物相关联,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需要,由于社会具有稳定 的阶层与阶级区分,每个阶级与阶层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形成了特定的风格 。这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关系。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最新发展,我们所消费的对象,不再是 具有过去意义上的物性的东西,它已经变成了被宣传、广告等创造出来的意象,这就使 得消费行为变成了一种想像的行为,我们的消费不再是消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而是 变成了对宣传、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物不仅被符号和‘美德’所美化,以致它 们成为消费物的所指,而且消费基本上同这些符号相关联,而不是同物自身相关联。” [3](P92)不仅物变成了符号-物,受广告、宣传所操控的消费本身,还创造出一个消费 的“主体”,当然这个主体不再是直接面对物性或使用价值时的主体,而是由符号构成 的“主体幻象”。“宣传不仅提供了消费意识形态,它更创造了‘我’这个消费的意象 ,并且在这种消费行为中实现着自己以及与自身的理想相一致的‘我’。”[3](P91)符 号对物与主体的建构,使我们消费的实际上只是符号,当我们认为在消费中遇到了真实 的自我时,实际上我们遇到了只是自我的幻象,这个幻象通过消费过程也变成了我们的 消费品。再深一层分析,当我们认为在消费中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我们的需要也变成 了需要的幻象,因为在消费时代的需要,正是通过广告、宣传中介的结果。这是一种全 面的操控,它不仅使我们在生产领域中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中,更是对我们生理、心 理的操控,是对我们想像力的操控,使我们完全成为消费社会的附庸品,但在这种处境 中,我们还沾沾自喜地认为,我们就是这个社会的主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斐伏 尔认为,今天我们已经生活于假装(make-believe)之中。在这个假装的时代,消费已经 控制了我们,我们在内心深处也将自己的情感等投射到符号-物身上,这就使得当下的 自我认同,就是对符号的认同,对宣传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一旦符号不能满足我们时, 我们就会陷入到躁动与空虚之中。
当符号自身构成了我们的消费时,指涉就消失了。按照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的 基本构成单位是符号,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能指指的是音响,所指指的是概念意象 。在语言的一般运用中,符号都有其现实的指涉,如“树”这个概念,一般对应于现实 中的树。在风格的时代,指涉总是明确的。而随着风格的消失、符号的中介作用,指涉 已经消失了,“符号的大量干预以及从表现到意指的转变,分裂了能指与所指的整体性 ,同感性现实相关的指涉消失了”[3](P113)。这是过去共有的感觉和理性丧失统一性 走向分裂的标志。指涉的消失,使能指相互指涉,构成了一个能指体系,我们在消费中 首先遇到的正是这个体系,“语言关系--或被言说和语言形式建立起来的关系--代 替了那些建构于行动基础上的关系(工作和工作的分工,共同完成或为了一个‘工作’ 或‘产品’、情感等)”[3](PP.119-120)。语言与言说关系成为现实生活的原件,而日 常生活在消费时代倒成了它们的复制品,语言作为第二自然、第二现实支配了原初的自 然、原初的现实。列斐伏尔的这个论述与狄波特的景观社会理论相比,就更为前进了一 步,他直接指向的是符号消费问题,这也是他的弟子鲍德里亚早期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当我们消费着语言时,现实的物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语言。于是,关于语言的语 言一元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正是通过元语言组建着消费的意象,并保证着消费 意象的合法性。在元语言组构的消费体系中,经验现实离我们越来越远,经验价值也就 越来越不能提到消费议程上来。列斐伏尔写道:“威尼斯的参观者并不专注于威尼斯本 身,而是专注于威尼斯的词语,导游书中写下的词句以及演讲者说出来的话语,扬声器 和录音机中宣传出来的东西”[3](P133)。而当我们专注于元语言,忽视经验价值与经 验现实时,我们就被宣传与广告的意识形态完全统摄了,我们被技术合理性完全压抑着 但没有自觉。元语言构成了历史使命的替代品。

他接触到了理察·华格纳的作品,他接触到了理察·华格纳的作品,他接触到了理察·华格纳的作品

如唐豪瑟,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妙蛙种子,妙蛙草,妙蛙花

三、走向文化革命与乌托邦
在列斐伏尔的视域中,虽然日常生活由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所主宰,使之成为认同现 代性的潜意识领地。但日常生活本身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潜在地具有改变自身的可能 性。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基础在于:首先,日常生活虽然受到形式化符号的影响,消费的 理性总是倾向于把日常生活进行数量化,把具有不同本质规定的内容还原为同质化的形 式,但形式的预定影响并不能将日常生活还原为形式,内容作为一种渴望隐藏于所指与 符号之下,“并由此作为没有所指的能指被揭示出来,它给予生活以其他的意义并能在 言说中和在时间中被发现”[3](P182);其次,虽然在符号消费之下,社会生活走向了 文化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使得传统的人本主义--类人本主义走向了死亡,但也给社 会整合本身提出了新问题,即在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不管它的整合如何成功,但碎片 之间总是存在着裂口和空隙,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的:“没有惟一的绝对的被整合的体系 ,但仅仅有被裂缝、横沟和空白分离出来的次体系”[3](P188),虽然这些次体系相互 做出无罪的证明,如技术性认证着官僚体系,但这种过度的认可,反而是走向颠覆的前 兆,这就使得日常生活本身具有了开放性的平台。在这个论述里,列斐伏尔并不像马尔 库塞那样,把现实的技术理性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无缺的钢块,而是把它看作是有着内 在裂缝的水泥路面;再次,虽然日常生活的现代发展,使一切都陷入到日常性中,但在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另一个趋势,这是过去马克思主义者所没有意识到的:即工业化的发 展总是同都市化的发展相联,而都市社会的发展,为个人与集体的聚会提供了地点,为 来自于不同阶级的人们提供了聚集的空间,因此,都市社会就具有恢复节日的可能性。 在这种空间中,言说比书写、元语言都有优势,而言说正是对形式规划的反抗。在这里 ,不再是强制性,而是适应性调节着人们的生活。“城市的本质将是对恐怖的挑战,是 反恐怖主义的方式。城市的不受抑制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形态学,装置,设计和模 铸的位置,充足的空间与场所)将恢复适应性,以使适应性支配着强制力,并且为假装 设定了界限,严格限制着对风格与艺术品、纪念物、节日的幻想,娱乐与游戏将被赋予 前所未有的意义,有机会实现它们的可能性;都市社会包含着这种趋势,即面向节日的 复活这一趋势……它将以自己的日常性术语来改变日常性。”[3](PP.190-191)
为了实现革命,列斐伏尔像卢卡奇、马尔库塞一样,对“总体性”这一概念寄予了很 大的希望。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随着商品社会的物化,在现实生活 中造成的是人的碎片化与文化的碎片化,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强大权力背后的虚脱,是文 化中二律背后的现实基础。这种碎片化也是历史性的消隐。为了从这种情境中解脱出来 ,他指出:“面对资产阶级的这些优势,无产阶级的惟一的武器,它的惟一有效的优势 就是:它有能力把整个社会看作是具体的、历史的总体”[7](P289)。在这种历史性的 总体观念中,历史辩证法的概念才既是对具体现实的反映,又是对具体现实的超越,是 有着内在张力的概念,马尔库塞将之描绘为:“当历史的内容进入辩证的概念中,并在 方法论上决定着它的发展和功能时,辩证思维就达到了把思维的结构同现实的结构连接 起来的具体性。逻辑的真理成为历史的真理。本质和现象、‘是’和‘应该’之间的本 体论张力,成为历史的张力,对像-世界的‘内在否定性’被理解成历史主体--同自 然和社会进行斗争的人--的作用。理性成为历史的理性。”[6](PP.120-121)。列斐 伏尔也认为:“如果我们不从总体开始--这看来是正确的方法--我们将在最后论述 它,事实与理想就会缺少独特的与理论化的联系,也就缺少任何可保护的遗留物。”[3 ](P28)这种整体化反对的正是日常生活的拆解原则。
在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列斐伏尔认为革命也必须是总体的。他把革命划分为三个平 台:经济平台、政治平台与文化平台,他认为当革命仅限于经济平台或政治平台时,都 会陷入泥潭之中,在被控消费社会,文化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列斐伏尔的这一论述, 倒是看到了在大众传媒社会,人首先是被大众文化的符号所塑造的,因此如何从大众文 化开始实行社会的倒转,在今天倒真是一个重要问题,理解了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法兰 克福学派为什么把理论重点投注于意识形态与文化批判理论上。但这种文化革命的基础 ,已不再是古典人本主义逻辑,因为这种逻辑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与此对应,在走向 消费的社会,列斐伏尔认为文化革命的观念应该是艺术的观念、适应的观念、风格的观 念,而革命的首要领域就是日常生活领域,要对日常生活进行质疑,“通过宣传我们的 政策,驾驭日常生活,这种政策就是同经济与政治相关的文化革命”[3](P197)。我们 要“去重新发现日常生活--不再是忽视和不承认它,不再躲避它--而且积极地去重 新发现它,同时为它的转变做出贡献”[3](P20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斐伏尔提出 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让每一种技术方式都被用来改变日常生 活!”[3](P204)在这个过程中,列斐伏尔把希望主要寄托在性的变革与革命、都市变革 与革命、节日的重新发现和推崇这三个方面,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风格。
列斐伏尔的这一革命方案,与当时的主要哲学家如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一样,最后都是 以艺术或美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理论指向。这种倾向使列斐伏尔的理论具有了乌托邦 情节,而列斐伏尔也认为,为了拒绝现实性,寻求一种可能性的解放,乌托邦是必要的 ,他也为自己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而自豪[3](P192)。这种乌托邦主义使列斐伏尔的哲 学具有了批判的震撼力,在乌托邦情结中,列斐伏尔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性的个人,但这 也使他的理论具有了一种末世的情结。对于这种总体性的乌托邦革命理论,德鲁兹与加 塔利的分析是值得玩味的:“像古老雕塑的碎片一样,我们只是在等待最后一个碎片被 找划,以便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碎片粘合在一起,创造一个与最初的整体完全相同的整体 ,我们不再相信这个碎片存在的神话。我们也不再相信曾经存在一个最早的整体,或者 最后会有一个整体在未来的某一天正等着我们。”[8](转引P32)可以说,列斐伏尔的救 赎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救赎。
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中,他实际上处于一种困境中而没有自觉:当时的时代处 于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折点上,建立在福特主义基础上的组织化的现代性与建立在 大众传媒基础上的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相互交织,而后者却日益占据着优势。而列斐伏 尔的主要理论框架还是站在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上,但他面对又是一些组织化资 本主义无法面对的消费社会的问题,这就使得他的批判难以从更高的视点来俯视日常生 活。关于这一点,鲍曼在《流行的现代性》中关于两种现代性的区分以及对批判理论的 论述,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鲍曼认为存在着两种现代性:一是福特主义基础上的沉 重的现代性,一是后福特主义基础上的轻灵的现代性。对前一种现代性的批判构成了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主题,“事后看来,我们可以这么说,批判理论的目标是平息和 缓和,或者更为可取地说,是全部切断一个被推断为特别地、永久地负累着极权主义癖 性的社会性的极权主义倾向。保护人们的自主性、选择自由、自主和保持不同的权利, 是批判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目标”[8](P39)。但这种批判毕竟过去了,今天要面对的 ,已经是轻灵现代性时代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反思列斐伏尔时需要确立的新的制高 点。这一新的理论制高点,对于国内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理解,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林骧华、徐和瑾、陈伟丰等译,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3]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By SachaRabinovitch,London,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7页。
[5]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Black and Red,1983.
[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8]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三联书店,2002年。

这些作品对他影响深远。影响,影响,影响,深,远,远深响影,这些作品对他影响深远

主题: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
作者:高行健

那种像革命一样闹得轰轰烈烈的文学的时代我以为已经过去了,因为这革命也已经把自己革完了,只留下一番苦涩、一种乏味,无聊乃至于反胃。 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 其所以轰动,不幸全在于政治的需要,或受攻击,或被捧场,不由自主弄成了一种工具、一件武器、一个靶子,以至于克丧失了文学的本性。
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或政治势力的敌人。之所以有时竟跟?作品受难,只因为是他人的需要。当权势者需要制造几个敌人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的时候,作家便成为一种牺牲品。而更真不幸的是,弄晕了的作家竟也以为当祭品是一种光荣。 其实,作家同读者的关系无非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或若干人彼此不必见面,不必交往,只通过作品,精神上的一种交流。作者本不对读者负有多少责任,读者也不必对作者有所苛求,读与不读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种行为,读与写双方都自觉自原。因此,文学对于大众或者说对于社会,不负有什么义务,伦理或道义上的是非的裁决其实都是好事的批评家们另外加上去的,同作者并无关系。
这种恢复了本性的文学不妨可以称之为冷的文学,以区别于那种文以载道,抨击时政,干预社会乃至于抒怀言志的文学。这种冷的文学自然不会有什么新闻价值,引不起公众的注意。它所以存在仅仅是人类在追求物欲满足之外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这种文学自然并非始于今日,只不过以往主要得抵制政治势力和社会习俗的压迫,现今还要对统消费社会商品价值观念的浸淫,求其生存,首先得自甘寂寞。
诚然,这样的作家较之他的作品还更多一层困难,因为作家倘从事这种写作显然难以谋生,不得不在写作之外另谋生计。因此,这种文学的写作就其本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一种纯然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不过,一个社会再怎样繁荣,同得有声有色,倘竟容不下这种个人的精神活动,又不能不令人悲哀。
然而,历史并不在乎这种悲哀,只记录人类的活动,或者也并不留下记录。这种冷的文学能有幸出版而流传在世,只靠作者和他们为数不多的朋友的努力。曹雪芹和卡夫卡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作品生前甚至都未曾出版,更别说造成什么文学运动,或成为社会的明星。这类作家大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夹缝里,埋头从事于这种当时并不指望报价的精神活动,不求社会认可,只自得其乐。
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则被政治和伦理的是非弄得疲惫不堪,又落进种种的主义,即所谓意识形态与创作方法论争的泥坑中难以自拔,其实同文学都没多大关系。作家只有远远逃离这些没完没了且言不及义的论战才能自救。文学创作本是一种孤独的事业,是任何运动和集团都帮不上忙的,只倒过来遭到扼杀。作家只有作为独立不移的个人,不隶属于某种政见集团和运动,才能赢得彻底的自由。
这并不是说作家就没有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社会伦理的观念,总受到政治和社会挤压的作家自然也有话说,尽可以作演说,发宣言,大可不必都搅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就文学创作而言,即使言及政治与社会,我以为与其说是“干预”不如说是“逃亡”更为恰当,以此来抵制社会对自身的压迫和作为精神上的某种排遣。因此,我又以为,作家的位置最好置身于社会的边缘,以便静观和内省,才能潜心于这种冷的文学。
问题恰恰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连绵不断的战争、革命、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把全民族的知识界上上下下不容分说都卷了进去,迫使作家们不是充当斗士,便是无以维生,民也好国也好未曾救得了,却往往先把身家性命葬送掉了。而这种冷的文学则只有先逃难政治和社会的压迫,生计得以保障,才有可能。这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难以冷下来的缘故。所以说,冷的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被社会扼杀而求得积神上自救的文学。我又以为一个民族倘竟容不下这样一种非功利的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不幸,也表明这个民族精神上足够贫乏的了。
为此,我主张这样一种冷的文学。

一九九○年七月三十日于于巴黎

www.61k.com .rs?uid=147007

我跟网友儒尘清雨认识八年了

大卫·休谟

http://b www.61k.com .htm

暗尘生香

《马克思文集》

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不是文集,是全集

说错会被领导骂

《熊十力文集》

是《熊十力全集》

写错会没有工作

??……我自小直到30岁,或在超过30岁时,曾对很多种类的诗歌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早先我对绘画有相当的爱好,而且对音乐也非常热爱。可到现在,很多年来,我竟不能有兴致去阅读一行诗句:最近,我尝试去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发现它枯燥乏味……我对这种高尚的审美兴趣,丧失得实在离奇且可悲;这种缺失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因为我对于历史、传记、游记和种种专题的论文,仍同往常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头脑,好像已变成某种机器,专为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的法则;但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必然会引起我头脑中激发高尚审美兴趣的那些区域衰退呢?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比我更高级组织的或更良好构造的头脑,那么,他就不会遭受这种损失了……因为这种情形会削弱我们天性中的情感部分。
??--节选自《达尔文回忆录》
??
??买这本书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259页的书,达尔文的回忆录占109页,其余半本是注文和附录。但读着读着,达尔文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行文又让人不免将此不快忘却:还是值得的。
??上面这段话使我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真如他所说的,是因为没有“更高级组织的或更良好构造的头脑”?还是自然科学和高明的观察、收集(达尔文说:我具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更高明的本领,能看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作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无经复加)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更胜于诗和音乐?

达尔文基本上是理论型的学者

维特根斯坦则否

他是有超常独创力,完全不因循苟且,写了大量那些让老学究害怕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爱诗,曾经长期用自己的财产,赞助里尔克,特拉克尔等生活有困难的大诗人

【汉语拼音】Telake’er
【中文词条】特拉克尔,G.
【外文词条】Georg Trakl (1887~1914)
【作  者】胡君但
奥地利诗人。生于萨尔斯堡。青年时代对药物学发生兴趣,在萨尔斯堡进行了 3年药物实验工作。1908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药学系学习。1912年起在因斯布鲁克驻军中任药剂师。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东线充当药物稽查。残酷的战争使他几乎神经错乱,曾自杀未遂。
特拉克尔1904年开始写诗,但直至1913年才在《锤炼者》月刊上发表作品。他是德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主义诗人,深受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和法国诗人兰波的影响。他的诗语言形像、优美,表现了当时生活中的悲哀、忧郁、令人窒息的末日降临的气氛,并以音乐一般悦耳的诗句表现了梦境般的幻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的重要诗集有《塞巴斯蒂安在梦中》、《寂寞者的秋天》、《夜之歌》等。他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语诗歌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接到特拉克尔的诗,知道特拉克尔出现了精神上的危机,赶到东线战场时却发现特拉克尔已经死了

维特根斯坦还特别喜欢说笑话

跟女孩子约会时还穿的跟老农民一样

维特根斯坦写的《逻辑 -哲学论》,虽然只有七十页,却把古今中外无奇不有的妙语天音都说了出来,给哲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这点跟某人很像

柯尔律治,三十岁以前,把多少洞悉的那么透彻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写成了旷世钜作

柯尔律治

http://b www.61k.com .html

两个人都是活了六十三岁

柯尔律治晚年过的很痛苦

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去你

当然,这些人都比不上,我们中国的老庄境界

老庄疯狂的一生

更还用说孔子七十三在偷笑

述而不作,哈哈,好懒惰

更不用说有一个人什么都不用做,就自动有人,帮他写了五千本书,哈哈哈哈

释迦牟尼佛

有一天,我在厕所拉了一沱屎,几分钟后,只见那沱屎不断向外扩散,越来越大,终于,它溢满了整个宇宙,造成了极乐世界,无比辉煌而灿烂的黄金。

模仿史蒂文斯的诗

很高兴认识您

一直以为舞文弄墨的人都很难缠

遇上你才知

除了难缠

你还多了一份疯狂

第一次见到你的文字如此正式地让人窒


害我都要正襟危坐啰!!

joy小姐8年前的话

写诗的人是孤独的

当我说起大海的时候,我眼睛里充满了蔚蓝,我耳鼓里激荡?涛声,我心里沸腾?无边无际的平静与不安……它时时提醒我,要去飞翔……要去找寻,要去远航……做一个水手,走出人海最初的高度……做一只鸟儿,时时与虚无的痛苦抗争……没有能够理解这种思绪,因此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注定的,像鹰一样,当我一展翅的瞬间,我就注定要在飞翔中死亡,要在追求中涅磐……

游子:他的诗有生活与生命的深度,光有生活的表面深度,这不难,榕树下许多“诗人”表面上看都如此,但实质却是他的每一首诗都能触动我,让我思索;这样的生活延续,如此的生命境界……

游子

www.61k.com .rs?uid=147007

经典

雪的内心

人要在此时回到春天,用春天来描述
他想要做的事情,虽然,有时已经生活得不成样子
但他尽量想着,那些美好的事物
当他发现了这一切,他就转身去寻找

而冰冷将至,寒号鸟
在雪地垂下了它的翅膀
红柳儿在野外摇晃着落尽了叶子的枝杆
窗玻璃上已然也有了些雪花儿
当他披衣外出,站在雪地上
用眼神挪去这惨白的野蛮景像在他视野里的凝固
这时,也当尽量想起春天

有次,我去看望朋友
在乌鲁木齐,一间狭小的临时房屋的火炉旁
他手里捧着一本杂志,通红的炉火映照在他的脸上
温暖依旧在杂志的封面上还没有散去
而我推门,掀开门帘时带进的寒风,并没有影响
他坐在那里欣然的暇思,那对故乡的渴望一直在他心中

落凫山

那是我家乡,那是一天里的六月
我站在落凫山山顶
看到一群鸽子飞出我的城市
听到山脚下酸枣林里传来一声喟叹

我见到人群攀沿而上,看到洞穴里的蚂蚁
地里的蚯蚓,笔直的天空
像我脚下的绝壁

但我首先看到了自己
那是阳光拉长了
我,站在山顶的影子

我追逐那群鸽子而去,直到它们消散
追逐酸枣林的那声喟叹,直到它悄无声迹
我低下头来看到自己,我问自己
我是谁的子民
上苍饱含热泪,上苍默默不语

在六月的山顶,我什么
也不愿再想,什么也不想再做
我只想张开双臂
来一次飞翔,而当我离开也该沉寂无声

边缘 --短诗三首

◆边缘

赤身裸体,躺在礁石的缝隙中
海草蔓延上来
我一动不动

突然我看到大海
大海碎了,像整张玻璃
遭遇了台风

我从缝隙中跳出来
推着礁石回到了我的城市

◆背叛者

不要说刀子
不要说阴冷的话
不要从猫的眼神中寻找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有一条河流必定是属于你的
有一片净土可以为你安息
有一阵风轻轻把你唤醒

除了这些,你剩下的并不太多
真的不多,寥寥无几

◆同一个梦

伸出手指放进水杯
搅动,漩涡

我躺在最凹处
相对水是最凸的部位

水杯是另一个
手指拿去了藏在水晶中的水晶,而漩涡不动

轮渡 九首同题诗歌遥寄厦门

轮渡

六点的晨曦
得到了一束鲜花
我把昨夜的睡眠扔在床角

五十二路车上
我掏出一枚硬币
抛出,恰巧砸在阳光的眉骨

司机迷惑了方向
我在弹动一截手指
不早不晚,时钟七点,红绿灯亮在海关门前

轮渡

追赶着海水
在快乐的人群中
和深深的海底

我停留
在海水漫过石堤的时候
在所有人的张望中

我说新的
新的一天开始了
那时驳船正好靠岸
有个女人从海底走上台阶

轮渡

寂静。这时海水
有点透明
小岛像只青蛙
不再喧嚣,如同夜晚仍在沉浮

拿住它。我伸出双手
雾不再潮湿
因我和小岛之间的

一段距离
不陌生,也不清晰

轮渡

不能用金黄看着这朵花
否则,就会被刺伤

这不是清晨的露水
雾样柔和,光样绚丽
雾和雾气里走动的人群

不是小巷里的脚步
深深,憨笑,嬉闹
不是脚步和脚步的碰撞,买菜,接吻

不是花主人的微笑
不是店铺里的婚姻剧照
过时的船票,戒指

甚至不是我
口袋里装着一兜海风
手里拿着卷成喇叭口的一张报纸

轮渡

他让我猜猜
他的年龄
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说,您老
有七十多岁了吧
他眯着眼睛,看着海水

一只海鸥飞过
船行十分之一的样子
就要靠岸

他用拐杖顿了下甲板
我站在他的年龄中
他说,年轻人,花好月圆

轮渡

汁液茂盛,草坪清绿
我说的是恋人们
留在夜晚的亲吻
和亲吻背后的一阵海水

多朴素,这一切
如花朵那样娇美
屏障,栅栏
高低音吻上鸥鸟的嘴唇

我手拿船票
半块面包
我说,早晨
空气真好
就开始咀嚼舌底的苔藓

轮渡

热爱生活吧
手指我幸福的人
从眼前消逝

我从尾部开始进入
从端口打住
再次返回

别推倒我
我的表情是块烙铁
不断升温
在必要时化成雾水

也许是一阵台风
登陆时张皇失措且又无比坚韧

轮渡

一双手,仅仅是一双手
不要把它想得太多
它不可能是别的

它只能是一双手
在回来的五十二路车上
抓着吊杆,算着时间
有时和另一双手
秘密交谈,关于夜晚
它知道的不多

可是它
已经走过了路口
看到棕榈树,榕树,野菊花
涵洞外的一片木兰,过街天桥上,脚步声声

轮渡

事情无非是这样
当我回到房子
看到一对蝴蝶,轻如羽毛

过夜的拖鞋
挥发着身体的汗气
从腋下开始向四周散播
甚至穿透了玻璃

有一个名词,我没有找到
有一个动词,我放在嘴边

而因为这些
我要去寻找一面镜子
在它不注意时,改变她的形状

来宾请掌声鼓励

??奥修文摘
??自由带来的芬芳
??我的努力正是要摧毁这个集体性的头脑,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成为自己,如此就不会有问题了,你可以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事实上,只有当个体的叛逆性为人所尊重时,人性才会真正的诞生。
??人类需要一片新的土壤--自由的土壤,过去的流浪汉是种反弹,一种 必要的反应,但如果我的看法成真,那么未来不会再有流浪汉,因为,再也没有任何集体式的头脑会去控制人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当然,你也不应该去干涉任何人;而你也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 惟有如此,创造力才能展现,创造力是个体获得自由后所绽放的芬芳。
??顺从那不属于你的力量,臣服于那超越你的力量,这就是创造。
??和谐地与自然共处,与生命、与整个宇宙共舞。
??"当病态消失时,每个人都会成为创造者。"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这句话:只有病态的人是具有破坏性的,健康的人是创造性的,创造力是全然健康的一种芬芳。当一个人真正的健康、完好时,创造力会自然地来到他身上,创造的渴望会升起。
??三重向度的新人类
??整个人类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过去,我们以单一向度的方式过生活,如今已精疲力竭了,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更丰富的人类,三重向度的人类。我称它为三个C:第一个C是意识(consciousness),第二个C是慈悲(compassion),第三个C是创造力(creativity)。
??意识是存在(being),慈心是感受,创造力是行动。我的看法是新人类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我给你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最难达成的任务:你必须像佛陀一样的静心,像克里希那(Krishna)同样的充满爱心,又如米开朗基罗、达文西般具有创造全。
??你必须同时拥有这三者,唯有如此,你的全然性才会得到满足,否则你的内在会一直有种失落感,你所缺乏的部分会一直让你觉得不平衡、不满足。如果只朝着单一向度发展,你可以达到一个高峰的顶端,但你只会是一个高峰,而我要你成为整座喜马拉雅山山脉,不单单是一座高峰,而是脉脉相连的山峰。
??空的头脑是神的工作室,空的头脑是这世界上最美、最纯粹的事物。
??空的头脑怎么可能会是恶魔的工厂?恶魔无法进入空的头脑,那是不可能的!恶魔只能进入充满活动、执迷不悟的头脑,只有如此,恶魔才能控制你,才能够向你展现更多种令你狂热、着魔的方法。
??为什么要隐居到喜马把雅山上?真正要放下的不是行动,如果连行动都放掉了,你也放掉了生命,会变得死气沉沉而不是放松。在喜马拉雅山上你可找到一些死圣人,他们不是放松,而是从生命与行动中逃跑。
??像一支空心的竹子般,自在地休息在你的身体里。放松的休息着,不欲求什么灵性的事情发生,不期待天堂,甚至不期待神。神是无法透过欲求而得到的,当你没有欲望时他自然会来到你身上。
?? 最终的自由无法透过欲求而达成,欲望本身就是障碍,当你无欲时你才是自由的。佛无法透过欲求而达成,因为欲望正是阻碍,一旦阻碍消失了,突然间佛就从你的内在出现了。种子一直在你的内在,当你是空的时候,当空间出现时,种子就开始萌芽。
??提罗帕说:"像一支空心的竹子般,自在地休息在你的身体里。不予不取,让你的头脑休息。"
?? 没有什么要给,也没有什么要取,每件事物都如它所是的完美;无须任何给与或接受,你已经如你所是的绝对完美了。
??(来自东方的教诲)
??
??创造是一种超越,否则只是延续生命而己。你生了个孩子,那不是创造,你会死,孩子会继续活下去,光是延续生命是不够的,除非你开始超越自己;唯有彼岸的某些事物碰触到你时,超越才会发生。
??这就是超越的意思。在超越之中,奇迹发生了,你消失了;然而这也是第一次,你真的存在。
?? 智慧是指能与自然一起和谐的行动。这也是所有伟大神秘家的讯息,是老子、佛陀、巴哈丁(Bahauddin)、梭山(Sosan)、萨奈(Sanai)等人的讯息:与自然一起和谐的行动。动物是无意识地与自然一起和谐的行动,人类则必须有意识地与自然一起和谐的行动,因为人类拥有意识,人类可以选择不与自然一起和谐行动,因此人类有着绝大的责任。
??人类是有责任的,也只有人类有责任,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没有其它任何动物是有责任的,它们与自然一起和谐的行动着,不可能误入歧途。动物无法误入歧途,他还没有误入歧途的能力;它们没有意识,它们的行动就像你在深沉睡梦中的行动一样。
??少数几个人会成为画家,有些人会成为歌唱家,有些人是音乐家,有些人则是舞蹈家,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们每一个人会找到自己创造的方式,或许是个富创造力的厨师,也或许是个具创造力的清道夫。
??如此一来,乏味无聊将不会发生,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小事,你都是富有创造性的,即使是清扫工作也会成为一种敬拜、一场祈祷;不论你做些什么,其中都有着创造的滋味。
??我们不需要很多画家,如果每个人都变成画家,生活一定会变得很麻烦!不,我们不需要很多诗人,我们需要园丁,也需要农人,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人,而每个人都可以是富有创造力的;只要他是静心与无我的,神就会透过他而流动,神会根据他的才能、潜能形成各种形状,而不论哪一种都是完美的。
??展现创意的五种障碍
??马克斯、杜会主义、社会学家这一类的人,他们说人们的不幸是由于杜会结构、经济系统造成的;佛洛伊德之类的心理学家则说,不幸是由于童年与母亲的互动而造成。无论如何,你总会找得到理由,不幸的原因从来不会是你,从来不是现在的你。
??而我要告诉你,就是你!如果你的生活不幸,你,只有你是唯一要负责任的人,不是过去,不是社会架构,也不是经济体系的责任,这些借口都帮不了你。如果继续维持你现在的状态,那不论你身在哪一个社会都是痛苦的,不论处在哪一种经济体系里,你仍然不快乐;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是痛苦的,如果你自己没有改变的话。
??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改变,是发生在你开始放下与存在的冲突时。这也是所有伟大宗教不断强调的唯一重点:“放下自我”,也就是“放下冲突”清楚的记住这一点,因为放下自我似乎太抽像了,自我?自我在哪里?自我是什么?这个字你看起来似乎懂也很熟悉,但又模糊不清、难以捉摸,所以我让它变得更实际一点,就是指放下冲突,因为自我是冲突的附加产物。
??一个笨蛋对你说:你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你看起来聪明是因为你面对的是个笨蛋,如果对方比你聪明,那你看来绝对不会聪明到哪里去。所以,你的高兴来自于某个笨蛋的出现,他证明了你的聪明。对一个丑陋的人而言,你是漂亮的;如果对方比你漂亮,那看起来丑陋的人就是你了,这是互为关连的事,但你却因为某个丑陋的人证明了你的美丽而高兴。
??这是种什么样的聪明?由一个笨蛋所证明的聪明?由一个丑陋的人所证明的美丽,又是什么样的美丽?它根本是假的。这实在很愚蠢!然而我们还是不断地寻找,不断地从外在世界寻找某些东西来支持自我,不论谁提供了些许支持,他就变成我们倚靠的对象,否则自我一直有着崩溃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从这里、那里和各种不同的方向来支持自我。而忧虑还是不断地出现。
??通常,艺术家是世界上最自我的一群人,但如此一来,他也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只是他用来满足自我的手段。艺术家往往是非常自我主义的,他们不断地膨胀自己、彼此斗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空前绝后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会彻底的消失。其它人有的只是技术,我不会称他们为艺术家,而是技师;我不会称他们为创作者,而是制造者。是的,制造一首诗是一回事,创作一首诗又是全然不同的另一回事。要制造一首诗,你只需要知道语言、文法、诗的规律,那是一种文字游戏,只要知道游戏规则,你就可以做出一首诗,虽不会诗意盎然,但会是一首中规中矩的诗。就技术而言,它是完美的;但它有的只是身体,却没有灵魂。
??唯有艺术家消失在他自己的艺术里,艺术家与他的作品不再有任何区隔时,灵魂才会诞生。当画家带着如此的耽溺在绘画时,他是不存在的,甚至会为了在画上签名而感到罪恶,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画的……是某种未知的力量透过他完成画作;他知道自己曾经被充满了。这是所有真正伟大艺术家们的经验:被充满的感觉。愈是伟大的艺术家,这种感觉愈是清晰。

www.61k.com

奥修是打篮球的

奥克利是踢足球的

克里希那穆提是玩撞球的

www.61k.com

葛吉夫是打沙滩排球的

www.61k.com

葛吉夫语录

1,人可以再生,但为了再生他必须先死去,而为了死去他必须先清醒过来。
2,为了能够达成再生或至少开始设法达成,人必须先死去,亦即他必须把自己从成千上百琐碎的认同和执着中解放出来,是这些东西使他滞留在目前的状态。他执着于生活中的一切,执着于他的想像、他的愚昧,甚至执着于他的痛苦---可能执着于痛苦更甚于其它,他必须挣脱这些执着。对事物的执着以及对事物的认同让他内在上千个无用的诸我继续存活,这些我群必须死去以便大我能够诞生。
3,清醒意味着领悟自己一文不值,也就是领悟自己全然的机械和绝对的无能为力。
4,当他开始认识自己,他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也就是说,所有他自以为属于自己的观念、思想、信念、品味、习惯、甚至缺点和恶习都不属于他,而是由模仿或抄袭现成事物而得。体会这一点人就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才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不只是看清楚一秒一刻,而是一直如此,永远不忘。
5,为了能一直看见一件事情,人必须首先看见它,即使只有一秒钟也好。所有新的力量及领悟能力都来自这个方法。一开始它们只如电光石火一闪而过,之后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久,直到经过长久努力之后它们终能永久存在。这方法也适用于清醒,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清醒,他必须开始先短时间清醒,但在他付出某种努力,克服了某个障碍,或立下一个坚定不悔的决心之后,他必须毅然决然永远死去。这样做势必很困难,但如果不是先经过缓慢渐进的清醒过程,就更不可能做到。
6,理论上人可以清醒,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因为当人一睁开双眼醒来时,所有使他睡着的力量又会以十倍的力量使他立刻睡着,而且还极有可能梦到他正要醒来或是已经清醒。
7,一般说来,要如何唤醒沉睡的人呢?一个有效的冲击是必要的。但当人睡得很沈时,仅仅一次冲击并不够,他需要长期持续的冲击,因此必须要有人来执行这冲击。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要清醒,他就必须雇用另一个人来长期摇醒他,但如果人人都在睡觉,他能雇用谁?一个人可以雇用另一个人来叫醒他,但这人同样昏睡不醒,这种人还有什么用?而且一个能真正保持清醒的人可能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叫醒别人:他可能有自己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8,人很难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绝囗不提,他很想说给任何一个他习于交换心得的人听,这是最机械的欲望。如此一来,沉默就是最难遵守的戒律。
9,人类有机体接受三种食物:一般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印象。
10,如果少了那些以前曾经逃离过的人的帮助,没有人能逃离监狱。
11,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愿,违抗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如果自由是可能的,那也只有在极大的辛劳与努力之后才有可能。
12,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么,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透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透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之后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如果它没再生,那么,随着时间过去,它也会死去;它并不是永存不朽,但它能在肉身死亡之后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13,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么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与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依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14,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到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么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唯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15,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图表一)
第一身体 第二身体 第三身体 第四身体
肉体 自然身体 精神体 圣体
“车身” “马” “驾驶” “主 人”
(身体) (感觉、欲望) (理智) (我、意识、意志)
肉身 灵体 智体 因 果 体
16,在第四道上有可能随着这条路工作而同时待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继续平常的职业,保留原有的人际关系而不弃绝任何东西。相反的,一个人在工作自己的起点时所置身的环境,也就是说,第四道找到他时的生活条件,是他工作的最好可能性,这无论如何都是他工作的起点。这些条件对他来说是自然的,这些条件就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与生活条件和他这个人很有关系。任何与生活造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刻意造作的,而在这造作的条件下,第四道的工作就不可能同时触及他素质的每一面。
17,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于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于‘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18,人是机器,机器必然是盲目无意识的,他们不可能会是其他的,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依据他们的天性,一切都是发生的,没有人做任何事。‘进步’与‘文明’在真正的字意上,只能是有意识努力的结果,它们不能是无意识机械行为的结果,而且,机器里那里还会有什么有意识的努力?如果一部机器无意识,那么,一百部机器也不会有意识,因此,一千、十万或百万部机器也一样。百万部机器的无意识行动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破坏与毁灭。这正是一切邪恶所在、无意识不由自主的表现。你们还不了解,也还无法想像所有这些邪恶的后果,但这只是迟早的事,时间到了你们就会了解。
19,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设想;依赖别人或者想像别人拥有什么来安慰自己既没用又没意义。
20,人的进化,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性。唯有这种发展,唯有这种成长,才标示出正牌的人的进化,无论如何既没有也不可能有其它种的进化。

www.61k.com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楮。

www.61k.com .htm

北岛(1949- ),原名赵振开,出版的诗集有《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下的风景》、《开锁》、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散文集《蓝房子》。 (本文件内所有诗作均由网友象罔与罔象搜集、校对,灵石岛向他表示永久感谢。另外北岛诗英译见汉诗译文库。)

丁一(1980-2050),原名戴乃照

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是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www.61k.com www.61k.com -04/08/content_2804041.htm

《回家》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看见你头发
被小帽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Sam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看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在你睡着的时候
我看见你的眼泪
你手里握着的白色的花
我打过你
你说这是调皮的爹爹
你说:胖喜欢我
你什么都知道

Sam
你不知道我现在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小岛
岛上有树外婆
和你的玩具
我多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陈柏达
2008/5/26

三 : 生命的体验、书写与歌唱——序《石尚斋散记》

生命的体验、书写与歌唱

——序《石尚斋散记》

庞 进

我将手头忙着的事情放下来,开始阅读朱金华留下的厚厚的一沓题为《石尚斋散记》的书稿。做了几十年编辑,养成了看稿子就想改错别字且眼睛特别尖的习惯,而这部书稿的错别字是很少的。在我的经验里,由一篇文章的错别字多少,就能大体了解此文作者的写作功力如何。错别字多,说明其功底尚差,而且对文字敬重得不够。在我看来,对文字,尤其是对来自于大自然,有生命、有灵性的中国汉字,是需要特别敬重的。作为一个行走在中华大地上的书写者,如果对汉字没有起码的敬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或书法家,几乎是不可能的。朱金华是敬重文字的,这让我心生好感。

于是,我随着朱金华流畅、跳跃的文字,到故乡的荒地里拾地软,到商南的滔河中捡奇石,到镇街的餐馆里寻杂烩汤,到凤冠山下拜谒四皓墓,到闯王寨吊英雄赏楹联;也随着朱金华放眼的视野、涉远的脚步,出商山、游关中、越潼关,到法门寺拜佛祖,到壶口看瀑布,到兰州夜走中山桥,到辽宁激情葫芦岛,到武当礼敬真武帝,到贵州苗寨吃腊肉、喝米酒,到南京中山陵领略钟山风雨体会天下为公;当然,也免不了去电影院里观看《袁隆平》《钱学森》,到师友居处说书道、论杂志、吟诗文、言根雕……

书稿含纪实、抒情、言志、游记、评论等等,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灵动多姿的,丰富多彩、灵动多姿的篇章中,写民俗、写亲情、写自我的段落尤其令我看好——(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且看“包谷酒”:“十冬腊月,家家户户沤酒糟,架天锅烧起了包谷酒。门前路过,热情的山民拉扯进土屋疙瘩火炉旁,在流淌的酒槽里接一茶缸冒着热气的包谷酒,那醇香,那绵甜足可让人心醉,一缸下肚,浑身燥热,有些语无伦次起来。”(《那湾河水》)包谷酒我是喝过的,那味道,你在市面上销售的任何名酒里是喝不到的。朱金华的描写,使我产生了争取哪天随金华进商洛山,如此这般地喝一回包谷酒的念头。

再看“担担面”:“一根面条长丈余,盘在大海碗里,经过两只瓷碗,一只碗里盛酱油葱花蒜泥,一只装着米醋香菜。吃家坐在方桌尽头,一吸面条,那根长面便摇摇摆摆经两个碗里的佐料调和而来,喷香可口……”(《永远的石板屋》)这是何等豪迈的吃法啊,真想有机会也这么吃一次。据我所知,担担面本是蜀地民间的风味小吃,其得名是因为过去这种面常由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朱金华笔下的陕西商南县的“担担面”,是因“担”在两只调料碗上而得名。这样的“担担面”、这样的吃法,《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抓拍列入,实在是遗憾了。又想,若是有哪位眼力不凡的美食经营者,将此面开发、引进于西安、北京等大城市,其生意之好,不难想像!

亲情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本乎天然的人类情感。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就是亲情文化。一个中国人,从生到死,渗入骨髓血脉的亲情文化将伴你终生。

《石尚斋散记》中写父亲的文字不多,但还是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一位个头一米八五、算盘打得很好、写一手潇洒毛笔字(这当是朱金华成为书法家的一个因素)、背着黄挎包走遍山乡沟沟岔岔,一丝不苟地为百姓服务,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信用社干部。有这样的父亲,儿子的上进、勤奋、敬业就有了风范遗传的根据。

书稿中涉及母亲的文字有好几篇,由母亲的争气好强、勤劳能干、俭朴持家,写到骨折住院、拒绝输液、痛苦离世。其中写“有一次在路上遇见老师,我手插在裤兜跟老师说话,母亲瞥见,上来就是一顿爆栗……边打骂边斥责平时是怎样教你的,哪有手插在裤兜里跟尊长说话的”,看到这个细节,这位母亲的音容神态如在眼前。其粗暴动作的背后,是自古相传的尊师重礼的习俗,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共同具有的“望子成龙”的期盼。

与小说“我写”有别,散文有“写我”的特性。“写我”有间接、直接、反讽、自嘲等等方法。《兰州行》里,有这样的句子:“她从远方而来,流经这里,走向更远的地方。就像我这个过客,虽然没有给这里留下精彩,却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印。有了这段铺垫的厚实,将会走向更远……”这是与黄河互比了。《给生命一个高度》里,他提出要有梅的风骨、竹的气节、松的精神,从而“给生命一个高度”。《两条鱼》里,他直言自己最忌讳复杂,“简约才是我追求的美”。《忘了吧》里,他写自己注定是做蜜蜂的奔波命,“好多朋友说挂我字能带来好运气……做生意发财啦官场上升迁啦,我肯定地说这与我没多大关系……”《朋友刘凤鑫》里,他说自己是个很挑剔的人,“曾有个相交多年能推心置腹说话的朋友,后见他与父母言语冲撞说话生分,一副不肖嘴脸,遂疏于来往”……通过这些文字,朱金华将自己的事业目标、生活样态、做人标准、交友原则等等跃然纸上。

在我原来的印象里,朱金华是一位书法家。他篆刻搞得不错,我常用的印章里,就有他刻的一枚;他的字也写得蛮好,我现在的书房里,就悬挂着我嘱他写的,本人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情之美抒,思之妙达”。在书法上,朱金华主攻行书和隶书,我在研究、写作之余,间或也蘸蘸墨,挥挥笔,喜欢的也是行书和隶书。个人体会是,行书和隶书,学起来都不难,但要写出脱俗的风格和高妙的境界就不易了。行书往往流于飘浮,隶书常常陷入僵板。克服飘浮和僵板的途径之一,是爱好文学,修养心性。说到底,作文和写字,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字的气象格局,与人的品性精神大有关联。现在,通过阅读这部书稿,在我眼里,朱金华不仅是一位“龙飞凤舞”的书法家,还是一位“跃龙看飞”的作家。我相信,凭着这两“家”,朱金华的人生注定是“龙马精神”、“龙虎风云”、“龙行天下”的。

书稿中,朱金华有写他与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金融能手聚会贵阳时,以一曲《乌苏里江船歌》博得阵阵掌声,又以一首《泪蛋蛋抛撒在沙蒿蒿林》震撼了每个与会者的心灵。是的,生活、生命不仅是用来体验、书写的,还是用来歌唱的。——希望有机会,能听听朱金华的歌声,我相信,那歌声一定是高亢、豪放、荡气回肠、令人难忘的。

是为序。

甲午腊月于西安龙凤堂

四 : 生命与歌唱

前苏联名作家伏契克有句名言:“没有歌唱就像没有生命那样。”由此看来,歌唱可就特别重要了,它的价值其实和生命一样重要。唱歌和歌唱词义表达可能有点不同,唱在前歌在后,是动宾组合词组。而歌唱呢,我认为就应该纯粹是动词了,这里面有灵动的基础成分,要形象地用歌来演唱表演。就像有一句歌中唱的“叫我怎能不歌唱”。

至于把“歌唱与生命”两个词并列摆在一起,也许就有了别致的新意。歌唱是人娱乐思维的一项意识形态活动,是自然世界的一种动态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物,就绝对没有歌唱。而歌唱又可能是一种虚拟形象,因为文学家们的歌唱思维是包括一切自然之声。这种歌唱是广角歌唱,如果你听到歌唱也就会发现生命。因为有生命就会有歌唱。

“歌唱与生命”延伸意大概是说只有生命才能歌唱,没有生命就没有歌唱。我听到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有几个人被埋没在煤矿井下,已经几乎没有一点生命的回还余地。但是地面上正在组织一切力量想方设法营救。也就是因为听到这些微弱生命在歌唱,这几个人被神奇地营救了,因为是声音传播了生命信息。但我们看到这些面临生命危险的难友,他们为什么要歌唱。也就是因为他们要战胜生命的挑战,为生命而歌唱,这是在安然地对待生命,在演唱自己生命的极限,也是表现生命的顽强。所以生命也是一种歌唱,生命也是一种歌唱的运动轨迹。

同时生命与歌唱又是一种乐观主义情怀,忧郁而死只能在悲观中提前告别人生,而用歌唱告别人生则是一种视死如归表现,是一种大度的气节。在这里我不禁想起歌剧《江姐》中那种绣红旗的场面,那是在敌人的屠刀面前,面对着死亡,高歌化着金星绣红旗,与其说是悲来不如说是喜,绣出一片新天地。歌乐山下的英雄正是用生命高唱了这首歌,这就是壮美生命的歌唱。

为什么把歌唱与生命紧密相连呢,我这里又想到关于我们乡土民歌的生命问题。乡土民歌正是因为历久弥新地歌唱,才久传不衰,才留下如此永久的生命,才成为家乡土地上精美传统文化篇章。才成为家乡世代父老乡亲文化传承的血脉。

由此我想到歌唱是一种旋律的灵动,也是跳动着的脉搏,是不停地歌唱把传统乡土民歌变成了家乡乡土传统文化的潺潺流水,不舍昼夜地流向遥远,流向未来,南闸民歌就是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种生命歌唱。(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要说到传统的乡土民歌,其实它的价值就是家乡土地上世代沿袭传承的生命。有人说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歌,还有人说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民歌。因为民歌的歌唱源泉就是为灵动的生命歌唱。不过,在几千年前,祖先生命力量非常脆弱,生命享受所得也特别少,他们的歌唱只能是一种呐喊,柔美的音符很少。

要说南闸民歌的源头,应该也是生命的歌唱,在地处重大灾害频发地段的湖乡世代乡亲生命很是艰难,他们就是靠歌唱才度过那很无奈的艰难。是这些无奈的歌唱谱写了水乡农民贫困的历史,形成了传统的南闸民歌。

要说生命就是歌唱,不如说乡村的文明历史就是歌唱。在那传统的历史年代里,劳动有歌唱,生活有歌唱,欢悦有歌唱,痛苦有歌唱,是歌唱编织了生活,是歌唱充实了生活,是歌唱优美了生命。在历史长河里是歌唱旋律激起层层浪花,让历史的生命更多彩、更光彩。

我是乡野农夫,虽然还说不请这生命与歌唱的道理。但知道歌唱是一种欣然地心情奔放,生命只有鲜活地尽情奔放才是闪光的生命。只有有生命的人才能欣然地歌唱,只有欣然歌唱的人生命才会心态年轻青春不老。这也许就是生命和歌唱的联姻哲理。

音乐学家会陶然地为生命歌唱,而哲学家们也会引用歌唱来阐述生命,还有一些信仰主义人士认为生命赞美诗的歌唱。总之,生命与歌唱是在紧密地相连。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生命,更没有理由放弃歌唱。生命是永恒的,歌唱是恬然的,我们只有把生命与歌唱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生命才有无限的光辉。因此歌唱是生命的能动也是生命的光彩。歌唱会壮美生命,生命也会因歌唱而延续,生命是歌唱的助燃气,而歌唱又是生命的风向标。是啊,只有生活得光彩生命才有意义,只有歌唱才让生命更赋予光彩。生命需要完美,而歌唱则是完美的典型,生命和歌唱的完美结合就会形成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的车轮滚滚,为梦想而奔走,为生命而歌唱,为光彩而灿烂。歌唱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生命,我们只有把歌唱唱响,我们只有把歌唱的旋律调度得完美,这样生命才是灵动的歌唱。这样就形成我们没有理由不歌唱,这样也就“叫我怎能不歌唱……”。

所以,水乡南闸是南闸民歌的故乡,也是歌唱的故乡,南闸民歌只要声声不息地歌唱下去,传承下去,水乡的生命也就一定会完美而又壮美。

赐教处: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本文标题:生命的歌唱-生命在唱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9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