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学生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

发布时间:2017-09-30 所属栏目:让孩子谦让宽容

一 : 读《弟子规》有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比如总序就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还有泛爱众、则学文!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井楼村回民小学五年级:皮国澳

 

二 : 学【弟子规】有感

学【弟子规】有感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www.61k.com]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三 :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儒道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我认为是: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军队指士兵,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制度、行为准则。

时过境迁,百事孝为先,孝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废经废伦,社会败坏根由。贪瞋痴慢疑,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规则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读《弟子规》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弟子规》字里行间,犹如一缕缕和煦的春风拂过脸颊,又如一丝丝甘甜的细雨滋润心田。让我们穿越遥远时空,面对古代先贤教诲倍感温暖和亲切,悄无声息中精神世界得到净化。

孟轲的《孟子•离娄上》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便有离娄的目力,有鲁班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或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圆形或方形,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法则。故此“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成为了历代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条例、纪律、规则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体育比赛中,正是有了诸多比赛规则,才有了世界冠军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才有了运动员的拼博和无限辉煌。在交通行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完备骤增,天上有飞机翱翔,地上有机动车驰骋,地下有地铁呼啸。正是国家制定了各种交通法规,并与之管理,才避免和减少了无数次潜在交通危险。国家的法律便成为司机和行人遵守的准则,才有了有条不紊的交通现状。

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奠定了汉朝四百年之基业。清朝制定了严惩贪官的各种制度,史称“康乾盛世”,但康乾二帝肃贪都是绝不手软。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乾隆登基不久即发布上谕,将贪官污吏与恶棍奸民归为一类:“贪婪侵盗之员工,上侵国帑,下朘民脂,实属法所难宥。是以国家定制,拟以斩绞重辟,使共知警惕。此纲纪所在,不可不持。”事实上,乾隆一朝,因贪赃枉法而判死伏法(斩、绞或赐自尽)的方面大员,包括总督、巡抚、学政、盐政等共有十几名之多。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追求国泰民安,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平等。但行为准则、制度法律的建设才能保证幸福富强,特别是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素养才是治国之本。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惩贪防贪的同时,对公民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才是“廉”的倡导。宋、明两代,曾以惩贪严厉著称,但《宋史•刑法志》中却有“法令具在,吏犹得以为奸”的记述,朱元璋也有“我欲除贪脏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叹。

治国需正心,洗心是根本。明仁义礼智信,做温良恭谦让,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人的信仰崇高,信念坚定,才能使社会风尚焕然一新,欣欣向荣。

如今,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把这个“末”看成了孩子未来最大的要素,却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个“本”。教育的本末颠倒,导致青少年在成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对长辈失去孝心和恭敬心,公然顶撞长辈、甚至和长辈大打出手。对学校校纪校规熟视无睹、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意志力薄弱,遇到小小的挫折,动辄离家出走、跳楼自杀。很多家长都很迷茫,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衣食无缺,条件优越的他们逆反心理那么强,心灵脆弱不堪一击。其实造成孩子种种心理或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孩子教育片面性和功利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父母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死死盯住他们的学习成绩、在成绩方面的要求对孩子没有让步的余地。对孩子唯一可以让步的恰恰是对他们行为规范的要求,熟不知这恰恰是我们教育最大失败的根本原因。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德教为先重在行。德教是为政治国和改善社会风俗的首要任务,德教为先体现出了“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的意蕴。一是知廉耻。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旧唐书•杨绾传》中“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这些都是强调要懂得礼义廉耻,要有自我修养意识、大局意识、形象意识,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检点而毁坏了自己的名节,污染了大好的世间风俗。为官为士者讲廉耻,就会规规矩矩的做官,正正当当的做事,就会不阿上,不欺下,不枉法,不贪赃,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二是重操守。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火不侵玉”,真金不怕火炼。他还说:“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南朝梁人周兴嗣在《千字文》中指出:“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吕氏春秋•诚廉》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不可夺赤。”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指出:“死必得所,义在不苟。”说得最直白、最有力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修身律己为根本。从政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优秀的人格。孔子曰:“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孔子家语》:“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这也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修身一般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修身为本”所主要强调的是统治者的修养,即所谓“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想人格,以达到正百官化万民、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修身的内容而言,孔子提出尊礼、处恭、有信、敬事、俭用,孟子强调仁、义、正、礼、恭、俭,朱熹则归结为“修身在正其心”,“修身是修德”。可见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说法,但说到底,修身一方面在于祛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行;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甘耐清贫”之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能屈能伸”之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宁静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公后私之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忘我之气、“梨虽无言,我自有主”的严于律己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

《弟子规》就是清新剂。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世风,虽然人人有责,但其关键不在下而在上,在于政风。对此,先贤早已论之凿凿。《管子》:“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孟子》:“君正,莫不正”,《韩非子》:“圣人治吏不治民”。孔子:“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家语》:“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了“上”之表率作用,君主的言行是社会发展的导向、百姓文明的指南,官吏的言行是百姓的仪范,要想世风好,先要从上层做起,在位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使“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如果上层统治者寡廉鲜耻、贪鄙成风,就不可能民淳俗璞,更不可能反腐倡廉。

读了《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依法治国、反腐倡廉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既要重视制度、法律的外在控制、制约作用,又要重视道德、修养的内在自省、自律作用。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培育良好政风世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四 : 大道不违,永筑人生——读《弟子规》有感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生百态,万物更迭,周而复始。要想在这亦真亦幻的纷纷扰扰、分分合合之时,凭一己之力求得在龙争虎斗、尔虞我诈之中的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举重若轻、不可或缺的规矩。纵观千古,有多少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得天独厚的一表人才之人,在“万事皆备,只欠东风”之时因疏忽了规矩而因小失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又有多少人因对规矩的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最终自取灭亡,自食其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世事难料的人世令我们“欲辨已忘言”,也更需要我们能拥有大道不违、“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

  《弟子规》更是用民心所向、深入人心的笔触,将我们一生所要善始善终地遵循的举足轻重的规矩,都滴水不漏地叙述得一清二白,朗然入目。而它苦口婆心、头头是道地讲述的这些,正在被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随心所欲、若无其事地淡忘,而这些也恰是现代社会最为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是人们成名成家的锦囊妙计,可谓是字字无虚,一字千金。“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不知大家有没有望穿秋水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土生土长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也同样经受过规范教育的熏陶与洗礼,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就在也不能出现第二个孔子,就再也没有人能将“圣人”的思想精益求精、炉火纯青地去升华,去革新?就是这被人们熟视无睹的规矩让我们与前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我们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地瞻仰孔子,研究他所倾尽毕生的学说与思想,你会发现,他所针砭时弊、扬长避短的一切都不是信口雌黄、空穴来风的,都是建立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规矩上。由此可见,《弟子规》中所一字一句地讲授的为人处世的规矩,足矣铸就我们一生的兴衰荣辱。

  现如今“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的社会,规矩到底是无关紧要、无足轻重,还是遗之千金、关乎一生。孰轻孰重,真该让“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大家“三思而后行”了。孔融让梨,靠的就是“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亲友之间的规矩;刘备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乱世,拥有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西蜀江山,归根结底就是义无反顾地遵循着“泛爱众,而亲仁”的求贤若渴、仁者爱人的规矩。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规矩。在家我们需要规矩;在外我们需要规矩;在兄弟姐妹面前我们需要规矩;在师长面前我们更需要规矩。有了规矩,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尊老爱幼,如何礼贤下士,如何谦逊识礼;有了规矩,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尊敬他人,如何帮助他人;有了规矩,我们能在浑然不觉之中规范自己,让自己能真正意义上的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了规矩,我们才能不虚此生,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华光异彩。

  学会品读《弟子规》,更要学会神往倾心地感悟规规矩矩的人生。让我们用这画龙点睛的规矩,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六年级:李魏星

五 : 学会宽容――读《老外撞着小孩子》有感

  在我的小学五年级的学习生活中,读过不少好文章,其中给我教育最深,使我受益匪浅的就是《老外撞着小孩子》这篇文章,它发人深省。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老外的车撞着小孩后,围观的人都纷纷谴责老外,而小孩的妈妈非但没谴责老外,还没收老外一分钱的故事。从这位阿姨的身上,我看到了她宽容别人,宽厚的美好品质。并且阿姨的举动,展示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按理说老外撞伤了小孩,阿姨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向老外索要几千,几万美元,可阿姨并没有这么做,她以自己的宽宏大量的高尚胸怀原谅了老外的过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阿姨这样宽厚的人很少.如果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打伤了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一定不会管那个同学是不是故意的,不仅仅是还击,而且会是加倍奉还。

  记得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一支中性笔,还给她时,不小心摔在地上。我捡起来,看了看,只是染了一点灰。她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夺过我手中的笔,让我赔她一支新的。还有一次,一个同学的钢笔的零件散了,我把她的零件放进我的包里,后来还给她时发现少了一个小零件。就让我用我的钢笔和她换,可她的钢笔早已散架了,让我怎么换呀?我好心让她把零件放进口袋里,却落得个赔钢笔的“好”下场,真是好心没好报。

  哎,我多么希望大家都像文中的阿姨一样宽容别人,不计较别人的过失。

 

本文标题:小学生读弟子规有感-读《弟子规》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6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