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骆宾王-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

发布时间:2017-08-03 所属栏目:骆宾王的诗

一 :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而《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其是公元640年出生,逝世日期不祥。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人物生平

[www.61k.com)基本介绍

骆宾王(约619—?),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生平事迹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678年(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

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晚笑堂画传》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另有一说表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2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而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学者表示,南通和义乌两地的骆宾王墓都是衣冠冢。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青州才子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1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诞生来到人间。

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史家所称道。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爷爷,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宾王的爸爸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1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2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1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最后遁迹荒野,客死他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唐朝建国以后,为了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种蒸蒸向上的社会气氛激励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诲和家族“簪缨传家”的传统,学业修成,等待传飞腾跃的骆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在爸爸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离家出游,上京谋仕去了,把小宾王的教育和养抚留给自己的爸爸和年轻的妻子。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小骆宾王塑像

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为现实,爷爷对骆宾王的教育称得上是呕心沥血。都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之际,爷爷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大约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吧,一开始骆宾王对诗文吟读就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仿佛和它们有天合之缘。一首诗只消教几遍,他就能用吐字还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诵出来。抑扬顿挫,颇合规矩,而且经久不忘。这种天赋的资质与灵性,使爷爷兴奋不已,脸上总是荡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

转眼间,骆宾王已经五六岁,他不仅已熟记不少诗文,而且在爷爷的指导下,还能吟句作文。爷爷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对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虽然还不能深切理会,但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说骆宾王的启蒙教育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早早地被打开了。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仅国内人人都在传唱,而且冲出国境,成为儿歌的经典和智慧的象征。永远放射着光芒。

骆宾王的爸爸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消息传来,合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初唐四杰

骆宾王离开义乌之际,年龄大约在10岁上下。虽然他在家乡已经享有神童的美誉,但从爷爷那里接受的仅仅是启蒙教育。爸爸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进行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博昌县唐初属河南道青州,下面一段话则具体记载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情况: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洒惠渥于羊陂,屡泛文通之麦;峻曲岸于莺谷,时遗公叔之冠。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全尊有10步之芳。(《上兖州崔长史启》)“过庭之训”、“克己之方”,都是借《论语》中的故事,意思是说接受爸爸的训导,克制自己的言行。“七略”、“九流”,是指广泛的学习内容。包括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乃至兵书、术数、方技,以及三教九流的学问,他都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其刻苦专心的程度,达到“文通泛麦”、“公叔遗冠”的地步。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高凤,字文通,南阳叶县人。早年读书非常用功,有一次,妻子下田于活,院子里晒着麦子,叫文通看鸡。过了一会,天突然下起暴雨,文通手拿竹竿,口中朗读经书,连麦子被水冲走也发觉。妻子从田里赶回,责问他,这才醒悟过来。这种潜心学习的结果,高文通最终成为一代名儒。“公叔遗冠”的故事,见于《后汉书·朱晖传》:朱晖的孙子朱穆,字公叔,读书非常专心。有时思考问题,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飘入沟中也不觉得。爸爸说他是书呆子,但他读书益发用功,最后成为知名人物。骆宾王在这段话中,说明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他在博昌读书期间,所学内容之广泛,学习态度之专心。

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爸爸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在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骆宾王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博昌,则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纪念馆像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骆宾于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之际,爸爸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王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她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边资助日常的生活费用,一边帮助骆宾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准备。

当时上京考试,必须经地方举送。举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馆”选送,称为“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称作“乡贡”。骆宾王父殁守孝,已经离开博昌学馆,现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乡贡”的资格入京考试。当时“乡贡”的名额,规定很严,1个州只有二三名。幸亏骆宾王在齐鲁已颇有名望,加上爸爸一些朋友的关照,他在州、县竞选中顺利地过了关。于是怀着鹏飞龙腾的渴望,他辞别妈妈,奔赴长安。满望春闹一搏,扬名大下,然后济世用时,建立功业。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发展,命运之神给予他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波折。从此他一直在一条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荆棘丛生的人生小路上艰难奔波,直到生命的尽头!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隐居兖州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唐代科举场中,很早就有请托、通关节、私荐或场外议定等流弊。考生们为求中第,考试前多方奔走,竭力钻营,千方百计争取权要的吹嘘、引荐。有的人还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者名流,求得他们的赏识赞誉,以扩大影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竞争,活动是很激烈的。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约不愿,或者也无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谈到这次进京考试的情事,他曾有这样的描述: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士,轻视的是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之际,由于客观环境的驱使,却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试前后的余暇,尽情地游览京城的胜迹,领略洛阳的风月。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这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权贵,当然也就不愿向当道干谒、行卷。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他总以为考试凭实力,自己经纶满腹,何愁试场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才慌了手脚,他的情绪从浪漫主义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穷愁的低谷。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1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

在南下的路上,骆宾王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抒发他此时的心清:

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时间是晚上,天际的星月照着故乡的江面,显得十分清丽。急促的船桨拍打着阵阵波浪,我这个漂流在外的游子终于投入故乡的怀抱。于是紧锁的愁眉展开了,脸上绽露出长久不见的笑容。“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天夜里再没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苦恼了。见到故乡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骆宾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骆宾王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妈妈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家乡多作逗留,必须尽快地回到妈妈身边,以免她长期倚闾而望。

骆宾王赶回瑕丘,已近年关,虽然谋仕无成,一家人难免有几许失望,但合家团聚,共度春节,多少也增添了几丝欢乐气氛。这次长安之行,给骆宾王的最大收获,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现实的严酷。他开始成熟起来,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的搏斗作充分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担任的职务不清楚,在《畴昔篇》中他详细记录了这段仕宦生涯,从描写的景况来看,生活颇有气派,大约是担任豪府的幕僚之类。但过了几年,却遭人排挤,罢去官职,原因当然和他的品性有关。他处世行事,刚正不阿,崇义节,轻权诈,对官场中相互追逐、拍马逢迎的风气,很看不惯。加上才高学显,跌宕不羁,所以容易得罪权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嫉恨。最后罢官去职,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情理中事。

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当时出任豫州刺史。他爱才好士,性格豪爽豁达,对骆宾王的文章诗赋,甚为欣赏。所以对骆宾王也就另眼相看,分外器重。在京城经受蒙冤打击的痛苦之后,骆宾王总算在道王府中过了一段舒心爽意的日子。

唐制规定,在亲王府中谋事的官佐,任职时间不能太长。生怕时间久了,彼此情谊深厚,滋生事端,所以一般不超过四年。李元庆既然赞赏骆宾王的文才器识,想为他任满妥善安置。所以在他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渝,要他“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提拔举荐的依据。在一般人看来,这是1个进身自谋的极好机会,只要好好陈述一番,说不定会给自己的前途开辟出一片阳光灿烂的。在官场混迹近十年,虽然一度得到李元庆的赏识,但所见所闻,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罢官屈辱,使骆宾于深切感受到宦海的混浊。像自己这样直来直往,没有一套投机钻营的本领,要想长时间在其中邀游,迟早会遭到随风恶浪的袭击。轻则溺水,重则丧生。与其将来被恶浪淹没,不如早点跳出宦海,找个风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过几天宁静的生活。于是他不再谋仕,重又回到第二故乡兖州,学当年的爷爷过起耕读自娱的闲居生活来。

拿这首诗和《冬日宴》比较,可以看出骆宾王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那种闲适的情趣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却是寂寞与悲凉。年事渐高,头上增加了不少白发。在1个西风吹落叶的深秋时节,又1个朋友离他而去了。此情此景,怎能叫他不伤心落泪?特别是“哀命返穷愁”一句,说明他的处境已经穷愁潦倒,但他仍旧苦苦坚持着。“东陵故侯”,指召平,本秦时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骆宾王以“东陵侯”自居,说明他到这时仍未萌生再度出仕的念头。

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他种了几亩地,想借此维持生活。但读书人以农为生,谈何容易?最后终于到教“糟糠不赡,审算无资”的地步,连粗菜淡饭也吃不上了。特别是妈妈年岁已大,经常卧病,自己身体也不好,确实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为了一家能够生活下去,经过再三思虑,骆宾王终于改变初衷,再度谋仕。于是他写信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朝廷大员,诉困陈情,企求引荐。鉴于他在文坛的声誉,大约引起当道的重视,荐举他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49岁,他满头白发,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从军边塞

骆宾王风尘仆仆地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虽然风物依旧,但人事已非。他无暇寻觅旧日的游踪,就匆匆参加对策考试。老天不负苦心人,他这次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的职务。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祖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级别为从九品上,在唐代官制九品三十阶中,属二十九阶,品秩是极其低下的。让一员赫赫有名的文坛宿将,去担任这样1个无聊的职务,的确是大材小用。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十年仕途浮沉,特别齐鲁闲居后期的潦倒穷愁之后,思想已经平实多了。虽然担任这样1个官职,内心不免耿耿,但想到一家人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思想上也就坦然了。公余之暇,和诗友们切磋诗艺,议论文章,有时也应邀捉笔作序。和一批文人学士往来,品秩的高低似乎并不重要,诗情重于礼数,骆宾王并没有多少被轻落的感觉。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推荐,骆宾王在担任奉礼郎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1个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自然比奉礼郎高,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这说明骆宾王虽然长期生活在齐鲁,但他在学界的声誉,已随着他创作的大量诗文的传播,日显一日,连京城长安也已享有盛名了。

骆宾王在诗文中,经常提到自己命运不好,在《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中,他借李广自喻,说“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在《浮查》和《畴昔篇》等诗中,也都抒发了类似的感慨称。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哀叹,是因为自己一生中碰到的尽是不顺心的事。怀才不遇,沉沦下僚,还不时遭到排挤打击,少有舒心的日子。其实这并不是命运好坏的问题。才高名显,但不愿与世俗合流,总要按自己的秉性正道直行,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肯改弦易辙,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他这次年近半百,再度跻身长安,从内心来说,很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愿再惹麻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按他的意愿发展,就在他对策入选的第三年,也就是兼任东台详正学土两年之后,他再一次被罢去官职。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

这次骆宾王不敢再走隐居的道路,因为他深深懂得那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必须另找一份工作,不是留恋官场,而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但1个罢官免职的人,要想在长安继续留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当骆宾王走投无路之际,西北边境传来消息:这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一带的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其时骆宾王已经52岁,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从军自效。裴行俭是非常器重骆宾王学识的朝廷要员之一,大约很快就得到同意。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虽然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体验,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戌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称,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骆宾王没有想到,他写下的这些诗歌,其意义较之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不知要远出多少倍!

公元672年,也就是骆宾王到达西域的第三年,西南边陲的姚州(今属云南)发生战乱。夏初,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这次战斗进行得很激烈,短短几天时间里,打了几次硬仗,唐军取得重大胜利,敌方的主要将领都被捕获。主帅向朝廷报功的文书由他起草,骆宾王情绪非常亢奋,文中对战斗过程的描绘,气势磅满,十分精采,读后令人心神为之激荡。战争结束,骆宾王作为文书的起草者随主将入京报捷,并和几年不见的老母、家人团聚。但停留时间不长,不久即奉使入蜀,在四川的军中服役。

骆宾王在蜀中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职务清闲,名声又大,高级将领都愿和他交往,并不拿他当下属看待。蜀中山水,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骆宾王得此良机,就尽情邀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的秀丽风光、诸葛亮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1个高潮。

在蜀中整整过了两年悠闲的生活,骆宾王军中任期届满。56岁那年的冬天,他回到长安,和家人团聚,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诬赃下狱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在狱咏蝉

骆宾王风尘仆仆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结果功过相当。也就是说以从军的功,补罢官的过,两者刚好相当。于是授予骆宾王1个武功县主簿的职务,品秩为正九品上。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品位相同,仅增二阶。武功是镇县,在京郊,奉礼郎倒是宫中的职位。在重朝廷任职而轻州县干禄的社会风气下,一般人看来,骆宾王的身价反而下沉了。

十年宦海浮沉,特别是后面几年,在边塞荒漠中梗漂蓬转,历尽艰辛,倍尝风霜之苦,想不到最终却落得这样1个结果。骆宾王自己虽说“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微官养母,心愿就足。但内心深处总不免涌上阵阵悲酸。在《畴昔篇》中,他感慨称万千地写道:“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禄。”他十年不得升迁,但仍忍气干禄,原因是出于贫贱,是为了养活一家人,并不是自己贪恋官职。有的评论家看到骆宾王写的上面几句诗,不明就里,就说他为“求负郭田”而“干州群禄”,是1种庸俗势利的思想表现,这实在是冤枉了他。骆宾王不是势利人,也不贪禄要官。当年李元庆要他“自叙所能”,他不肯从命,最后回到兖州,准备终迹山林,就是证明。只是后来穷困潦倒,无法奉养垂暮之年的老母,才忍气吞声,再度求仕。此中苦况,只有骆宾王自己心中清楚。

官场失意,骆宾王就把志趣集中在诗歌创作上面。武功主簿任上,他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使骆宾王的文坛声誉达到高峰。这首诗以五言、七言错杂运用的句式,平仄韵相互转换的节奏,铺张排陈,构成了1种流走婉转的声调,形成了一股磅礴奔放的气势。全诗以大量篇幅着力渲染京城长安及王畿一带地形的险要,殿苑宫阙、楼阁通衡等建筑群落的雄伟壮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生活的奢侈豪华,秦楼楚馆、游乐宴饮的淫佚无度。然后笔锋一转,向上层统治者敲响警钟要他们不要在繁华的表象下忘乎所以。

裴行俭当然注意到骆宾王在诗中发的牢骚,内心也深表同情。碰巧这年(676)吐蕃再度入侵,朝廷派裴行俭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率兵进讨。裴行俭决定选聘骆宾王为军中书记,这是1个重要的职务,地位当然比1个县里的主簿要高。而且战事结束以后,裴行俭作为朝中典选大员,对自己军中的心腹要员还可继续提拔重用。这的确是1个仕途腾跃的好机会,但和上次对待李元庆的态度一样,这一次骆宾王也婉言谢绝,坚辞不就。他写了一封《上吏部裴侍郎书》给裴行俭,对裴的垂顾之恩表示感谢。接着说明妈妈年老,长期卧病,需要他留在身边照顾,以尽人子之情。如果图个人的“荣宠”而“舍慈亲之色养”,让日薄西山的老母,倚闾而望。这种“背恩”的行动,是他所决不能为的。这封书信言辞恳切,感情诚挚,孝亲之义,剖析精辟,读之令人感动。有人说足以和李密的《陈情表》媲美,这话并不过分。

裴行俭因故没有出征,仍旧主持吏部工作,于是调任骆宾王为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主簿的品秩为从八品上,比武功主簿上升了二阶。这次职务的小小提升,主要得力于《帝京篇》创作的成功和裴行俭的赏识提携。

骆宾王入狱的罪名是“坐赃”,也就是说有人告发他在长安主簿任上有贪污行为,于是就把他抓了起来。实际情况是妈妈死后,没了后顾之忧。如今朝廷授给他这样1个官职,他就放开手脚,秉公执法,恪尽职守,想在有生之年,为朝廷干一番事业。谁知这一来,很快就得罪了权要。加上武则天控掌朝柄,采取的种种措施,他看不惯的地方,也敢于直言进谏,这就更加招致当权者的嫉恨。既然你老爱揭发别人贪赃枉法,那也就还你1个贪赃的罪名,让你去尝尝铁窗的风味!

骆宾王入狱后,同行给他的惩罚丝毫不手软。《畴昔篇》在描述这段情事时写到,人们捏造罪名,对他严刑拷打,强迫他承认。他如同邹衍、李斯一样,含冤受屈,有理难伸。骆宾王终于因为自己的“秉性难移”,再一次遭受政治上的打击,而且和前两次的罢官革职比起来,情况要严重得多。

使骆宾王感到最痛心的,还不是肉体上受到的折磨,而是人格被侮辱。他幼承家教,把刚直自恃、清白做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之所以在宦途中一再遭到波折,就是因为坚持这种清节,不肯放弃做人的原则,与世俗合污。妈妈在世之际,为求得一家的平安,免得老母为他整天提心吊胆,他在最后阶段的处世行事中,表现得较为克制。妈妈病殁后,没有了这方面的顾虑,所以也就“故态复萌”。朝中的有识之士.把骆宾王举荐到侍御史的位置上,当然也是看中他清直自守、嫉恶如仇的特点,希望他在“宦海清污”中充分发挥作用。骆宾王自小就怀理国安邦之志,只是长期沉沦下僚,壮志难酬。如今有了这样1个施展才干的机会,他当然尽力奋进,为国效力。然而他对世事的险恶估计不足,以为只要正道直行,就能冲开一切关阻,所向披靡。但当他驾着“清污船”,刚刚下水,就被1个浊浪掀翻。他自己反成了污物,被“清”进了“垃圾舱”。“清”者变“浊”,“浊”者成“清”;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罗织成罪,有口难辩。内心的愤慨和痛苦,可以想见。

整首诗托物寄兴,借蝉自喻,以抒发自己的心志,使长期郁积在心头的忧愤再一次喷发出来。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地摧残、使它欲飞不得,欲响无声。自己一生高洁,耿介自许,但无端受辱,絷身囹圄,长达一年之久。物我相融,同声相应,使得这首诗的感情分外真挚,寄意十分深刻。“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扯心裂肺的呼喊,喷射出骆宾王的一腔愤怒,读后令人心神为之震撼。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运用同一创作手法,托物寄兴、借物明志的名作还有一篇《萤火赋》。在秋风落叶、四运将衰的季节,诗人累身牢狱,面对漫漫长夜,辗转反侧,怎么也不能入睡。于是起身独坐,见窗外萤光点点,在黑沉沉的夜空中不断闪烁。此情此景,不禁触发他的感慨称。萤火虫彻夜忙个不停,在无边的黑暗中发光自明,虽然点点微光不能把整个昏暗的大地照亮,但这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于是他借物自励,先对萤火虫的品质作了一番热情赞颂。然后笔锋一转,由彼及己,表明自己不屈的心志:“彼翾(xuan)飞之弱质,尚娇翼而凌空;何微生之多踬,独宛颈以触笼?……倘余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燃!”小小萤火虫,尚能“娇翼而凌空”,自己作为堂堂大丈夫,为什么总是“宛颈以触笼”?于是愤然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定要叫“寒灰重燃”。

骆宾王入狱以后,悲愤之余,一再表示要使自己这堆“死灰重燃”。但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凭借个人的实力,要实现“死灰复燃”的理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出狱后不久就走上扬州起兵的道路,力图打破权力的框框,重整朝廷秩序,大概就是受这种思想的驱使。

永隆元年(680)八月,也就是骆宾王入狱将近二年之际,高宗皇帝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此前有些同情骆宾王的官员曾分头为他申辩,要求平反。在《在狱咏蝉》诗序中,作者有“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的话,说明确有人为他呼喊平反。但正如他担心的那样“怯危机之未安”,诬陷者不肯轻易罢手,平反的动议没有结果。现在皇帝大赦天下,像骆宾王这种“赃犯”,自然在赦免之列。但掌权者并没有赦他的罪责,让他复官,而是贬放到离京城很远的边县临海,去当1个小小的县丞。上次从军边塞,也有戴罪立功的意思;这次贬职临海自然也是降级处分。骆宾王的一生,坎坷多灾,命运实在太凄凉了。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兵败逃亡

骆宾王于四月底返回长安,即接到贬任临海丞的任命。于是匆匆打点行装,于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虽然是戴罪出京,但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知交,还是纷纷前来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人们把酒举杯,握手言别,离情依依,别意浓浓。场面的壮观,使骆宾王深受感动。作为长期在仕途碌碌奔走的小官吏,骆宾王遭受的始终是排挤打击和无尽的痛苦。但作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文坛巨星,他却时时处处受到人们的热爱与崇敬。才高位下,名显身微,崇高与低贱,伟大与渺小,在骆宾王身上总是奇怪地交织在一起。在世俗混浊、人情冷落的同时,骆宾王也得到真情的抚慰。他在险风恶浪的袭击下,仍能放声歌唱,傲然屹立,坚贞不渝,除了秉性使然,也是因为得到这种精神的支持。

故乡亲友听到骆宾王诬赃下狱的消息,大家都为他提心吊胆。现在听说他已离京南下,任职临海,于是都松了一口气。他们派人携带故乡父老的问候信北上迎接。骆宾王见信后深受感动,于是写了一封《与亲情书》,着来人返回,向亲友报告平安。信中提到自己长年在外奔波,历经凶险,没有机会和亲人聚面。而今奉命赴临海上任,得以返回故里,和大家共叙亲情。不想亲人竟远道送信,询问平安,“虽未叙言,暂如披面”。说自己一切均好,祝大家暑期康泰。话虽不多,感情却十分浓烈。

七月初,骆宾王回到故乡,亲友乡贤对他表示热烈欢迎。家乡的亲人并没有因为他在外的遭遇而冷待他,相反却因自己的故乡有骆宾王这样的文坛巨学而欢欣鼓舞。使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归来的远地游子,沉浸在1种从未有过的纯情抚慰之中。于是又写下了《再与亲情书》一封,抒发自己的感慨称。内云:某初至乡闾,言寻旧友,耆年者化为异物,少壮者成为老翁。山川不改旧时,止垄多为陈迹。感今怀古,抚存悼亡,不觉涕之无从也。询问子侄,彼亦凋零,永言伤情,增以悲恸。

骆宾王回到故乡,在深感亲情温暖的同时,又不免产生了物是人非的悲哀。亲友中年长的都已“化为异物”,长眠地下。少年朋友,如今也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问起自己的子侄,也已“凋零”。此情此景,使他伤情悲恸,不禁老泪纵横。接着他又提到下1步的打算:取此月二十日,栖桐成礼,事过之后,始可得行。祗叙尚赊,仰挚何极,各愿珍勖,远无所诠。

他选定七月二十日,为妈妈举行葬礼。丧事结束以后,就去临海赴任。上次出差燕齐,他是以戴罪之身,以随员的身份同行。博昌扫墓,只能匆匆停留,不可能携回父骨与妈妈合葬故乡,致使爸爸“松槚千秋,有切维桑之里”。但骆宾王向爸爸祝告,待他生活安定下来以后,一定重上博昌,移灵枢南归。但事态的发展,使他的这宗心愿始终没能实现。作为恪守孝亲之道的骆宾王,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七月二十日那天,骆姓合族以及其他的亲朋好友、乡绅贤达都来为骆宾王的妈妈送葬。这位贤淑聪慧、深明大义、然而又伴随骆宾王愁苦一生的老妈妈,栖桐之仪却举办得甚为隆重。这于她也算是得到一丝最后的安慰了。

大约八月中旬,骆宾王来到临海。这里傍山依水,一条大江婉蜒流过城外,山明水秀,风景十分优美。它虽是台州州治所在地,属大县。但因地处东南边隅,远离中原,当时交通不甚方便,轩冕冠盖少有经过。倒是一批文人学土、高僧隐逸,被这美丽的山水形胜所吸引,经常远道来这一带探幽猎胜,有的甚至结庐长居。现在诗名赫赫的骆宾王谪贬到这里,浙东文士自然欢欣鼓舞。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求见,或邀游山水,或饮酒联诗,或切磋诗艺,或乞求文墨。州县的官佐,似乎也没把他当“案犯”看待,大都以和他结交为荣。骆宾王为人,自来跌宕不羁,官场的几度挫折,并没使他的本性改变。相反,内心的郁勃已使他视宦职为草芥。大县的县丞为从八品下阶,职位比侍御史低多了,它是县令的副手,办理县令交办的事务。曾经沧海的骆宾王,对官场的繁文缛节已经毫无兴致,对名分的高下自然更不在意。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对一般事务的处置了如指掌,县令交办,瞬息可成,而且秉公处置,决不苟且。如果别人不让染指,他也求之不得,自有山水可寄兴,何必扰扰多烦忧!但临海县令似乎和骆宾王相处得还不错,许多事情都请他出面处理。所以他在临海任上还是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得到百姓的拥戴,视为贤官。

作者在临海江边漫步,脑子里翻腾的是对国事的忧伤,并预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将会降临。其时唐高宗李治已经病重,皇后武则天独掌朝柄,天下愤怨。骆宾王虽然遁迹边城,纵情山水,但思想却时刻关注着朝廷的风云变幻。以“利用宾于王”为已任的骆宾王,也和当年的商山四皓一样,秀丽的山水并没有把他的忧国之情化解。在国难深重之际,在1种强烈的使命感的驱使下他又准备行动了。

公元683年腊月,高宗驾崩。第二年一月遗诏皇太子李显即位,号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是1个权欲极旺、野心很大的人。高宗在世之际,利用其性格的懦弱和身体多病,经过一系列阴险残酷的斗争,她早已把朝柄攫夺在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垂拱而已。中外谓之‘二圣’。”(《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而今要把皇位让给儿子,自己依循惯例做1个有名无实的皇太后,这是武则天所决不甘心的。于是李显即位还不到3个月,就借故把他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号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通过这次母子间的宫廷政变,武则天又把政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防止天下反对,她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凡是她不合意的人,只需以“谋反”罪着人密告,立即予以诛杀。一时间,每天都有朝廷大员遭受诛戮的消息。弄得李唐宗室,无不人人自危,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公元684年春节过后不久,骆宾王在临海任上因事进京。到了长安之后,当时任左骁卫大将军的程务挺,着人和骆宾王联系,要举荐他在朝中任职。程务挺因这次皇帝废立时,拥兵上殿,帮助武则天夺权,所以眼下地位颇显。他和骆宾王原来就有交情,所以才有这种打算。但骆宾王在京期间,正好亲眼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武氏势力四处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骆宾王恪守儒家的清规,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当然视为叛逆,决不会与她同流。何况几年前自己清白遭诬,受尽磨难,主使的正是这股恶势力。所以他写了一封《与程将军书》声称自己才能低下,不能治国安邦。而且言行不端,容易招祸,万一惹出事来,岂不连累荐举者、书的最后,骆宾王充满感情地写道:所恨禁门清切,造别无缘;官守牵缠,程期有限。某尚期辞满,优泛孤舟;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百龄之事,劳生无晷刻之欢。嗟乎!流水不穷,浮云自远;沾襟此别,把袂何时?恃以平生之私,忘其贵贱之礼,幸勿为过,谨不多言。骆宾王带着满腔的国事忧伤和在京中所见所闻滋生的郁勃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在扬州停留,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集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勣的长孙。徐世勣因开国功勋,赐姓李,并避李世民讳,所以称李勣。李勣因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最后投了赞成票,使武则天得以进居中宫.所以有生之年,一直得到武后的恩遇。徐敬业勇武过人,在这点上颇有乃祖之风。但在武、李的斗争中,他作为少壮派的代表,坚决站在李唐宗室的一边。现在看到武则天的种种举措,大有废唐自立的野心,他心里自然积愤难平。武氏势力为了铲除异己,除了大开杀戒之外,对一批离心分子则采取清洗的方法,或贬官,或下狱,目的是巩固权力,替改唐为周作准备。徐敬业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现贬为柳州司马。其余1大批被贬的官员,徐敬业的弟弟原周至令徐敬献,原门下省给事中唐子奇、东宫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温等都纷纷来到扬州,和徐敬业会合在一起。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众说纷纭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灵隐为僧说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坛,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二)逃亡。郄(qiè)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

(三)投水而死。张鷟(zhuó)《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源于唐实录。王那相带着25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鉴于骆宾王是这次兵变的要犯,又是讨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没有被杀,王那相为了邀功,自然也会谎称在传首之列。另外朝廷就算知道骆宾王逃亡,为消除政治影响.也会制造舆论,说骆宾王已被杀。所以第1种说法,其实并不一定可信。

郄云卿是武则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骆宾王诗文,并结集作序的人。生活年代与骆宾王同时而稍后,他在搜集骆宾王诗文的过程中,走访了众多与骆有关系的人。他称骆宾王“兵败逃亡”,似必有据。至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也是和骆宾王同时代而稍后的人。他称骆宾王兵败“投江水而死”,其实恰恰可以作为兵败逃亡的佐证。王那相率众哗变,一时船上大乱,骆宾王乘机跳水。有人亲眼目睹,消息传出,张鷟就说投水而死。事实上跳水的结果未必是死,时间是晚上,船又紧靠山边,只要稍懂水性,自然就能逃脱。所以骆宾王兵败逃亡的说法,是可信的。

流传最广的是灵隐为僧说,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诗》。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诗人宋之问贬职江南,夜游灵隐寺。但见月光如水,四星期一片寂寥。因作诗云:“鹰岭郁岹峣(tiáoyáo,高远的样子),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但后联就是续不上来。这时室内有一老和尚,在禅床打坐,见宋之问行吟甚苦,因代续曰:“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大喜,于是把全诗缀成。反复吟思,觉得和尚所赠联实为全诗警策。次日一早,宋之问再去拜访,则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这个传说为后人广泛采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记》、尤袤的《唐诗纪事》、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都持此论。胡应麟、吴之器、陈熙晋等人,为骆宾王作传时,也引用了这则故事。但细察详情,并无实据。宋之问和骆宾王是诗友,骆宾王文集中今收赠宋之问诗三首,诗中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私人关系非同一般。而今异地重逢,岂有晤面不识之理。且宋之问贬职江南,已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其时朝廷正在为骆宾王恢复名誉,如果他都还在人世,肯定成为天下轰动的新闻。即使骆宾王为避尘世的烦嚣,不愿显身现形,但宋之问声张出去,定然会被众多文史家笔录,但并未见这种情况。所以灵隐为僧的传说,仅是人们怀念骆宾王而编织出来的一段文坛佳话,并非实情。一千三百多年后的诗人陈志岁《吊骆宾王》诗云:“一飞讨檄动中宸,宰相危惭未得人。今日四方无佚俊,共和民主政程新。”(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万古流芳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微刻《冒雨寻菊序》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作为1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继而罢官长安。在齐鲁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终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又被狂飙所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条道路发展得很不顺利,不仅荆棘丛生,坎坷泥泞,而且四周潜伏着毒蛇猛兽,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险。

但这两条道路,又是粘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交错前进的。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现出来。即政治上下沉之际,文学上就呈上升态势。如早年宦途不遂,隐居齐鲁,就创作出大量描写闲情逸致、诗朋游冶为主题的隐逸诗,掀起了一生创作的第1个浪峰,博得了很高的声誉。第二次仕途波折,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情真意切,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调,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狱以后,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采。扬州兵起,他以垂暮之身,杖策而从。虽兵败后逃亡荒野,最后客死他乡,不为人知,但他写下的那篇《讨武氏檄文》,却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一道,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壁。

宋元以后,理学兴盛。武则天作为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高宗的皇后,而且使用各种手段,攫取权柄,最后终于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这种从“乱伦”而至“窃国篡位”的秽迹恶行,自然激起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的主流社会的愤慨。武则天成了罪恶的化身,受到人们的唾骂。鉴于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她品性的深刻揭露,人们在贬武的同时,对骆宾王的品德竭力赞扬。他被看作忠臣义士的代表,政治地位急剧上升,以致文学上的成就反而居于次位了。

清人陈熙晋,是研究骆宾王诗文的著名学者。他集多年的时间,对骆宾王文集加以整理,并以翔实的资料,详细笺注。所花工夫之深,为后人所匪及。即便是这样一位学者,在为他自己笺注的骆宾王文集作序时,开宗明义写道:临海志士也,非文士也。杨用修有言,孔北海与建安七子并称,骆宾王与垂拱四杰为列。以文章之末技,掩立身之大闲,可惜也。

陈熙晋认为骆宾王是1个“志士”而非“文士”。将其列为文坛四杰,是用“文章之末技”,掩盖“立身之大闲”,是十分错误的。可见在陈熙晋的心目中,骆宾王的政治地位,不知要高出文学成就多少倍。这种观点,在明、清时期的骆宾王评价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看重骆宾王的文才,也为他的诗文成就而喝彩,但他们更推崇的是骆宾王的气节,是他参加扬州起兵的义举。特别是讨武檄文,更是赞颂备至,褒赏有加。甚至认为“唐之中兴,兴于一檄可也”,把中宗复位,李唐中兴,功劳都记在这篇檄文账上。这时的骆宾王,简直成了人们政治上崇拜的偶像。明朝兰溪人胡应麟,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他在高度评价骆宾王诗歌成就的同时,对骆宾王的人品更是推崇备至。他不仅为骆宾王写了热情洋溢的《补〈唐书〉骆侍御传》,而且两次上书州、郡督学,建议将骆宾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乡贤祠奉祀。他对唐宋以来,人们对骆宾王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非常不满。在《补〈唐书〉骆侍御传》中,他称骆宾王“大节高风,瑰材卓行,词华冠代,学业超群。……伟哉器量无双,讵曰文章寡二!”虽然也把骆宾王的人品、文品结合起来评价,但在其心目中,作为“忠臣义士”的骆宾五的人品,仍然占据头筹。

君臣一唱一和,为骆宾王歌功颂德。不管他们的政治动机如何,但的确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对骆宾王的推崇程度。但明、清两代颂扬骆宾王的真正高潮,却是在传说南通发现骆宾王墓以后。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于易水送人

据明人朱国桢撰的《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南通城东的黄泥口,有个姓曹的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同埋的墓碑上刻有“骆宾王之墓”几个字。曹某把泥土堵住墓穴,只是把墓碑带回家中。后来想想又怕惹麻烦,就把墓碑破碎,丢回原处。当这则消息真正传开之际,已是明朝末年。有个名叫邵干的南通人,写了一组《骆宾王遗墓诗》,诗前的序中,记录了黄泥口骆墓发现的经过。然后寄往各地。

解放以后,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有人为了肯定武则天的政绩,作为其对立面的骆宾王,一度受到贬低。直到“文革”结束,他的形象才又闪发出灿烂的光辉。如今他的《咏鹅》诗编入小学生读本,得到亿万儿童的朗声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论文、着作,每年都达几十篇(部)。作为一位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骆宾王重又成为万千人关注的对象。

作为骆宾王的故乡,65万义乌人深以自己的土地上曾经养育出骆宾王这样的杰出人物而自豪。他们不仅为骆宾王修复了枫塘古墓,而且都还在他的出生地骆家塘建设了一座骆宾王纪念公园。国内外知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以骆宾王的名字命名,称宾王市场,还有宾王路、宾王大桥等等。人们怀念他,纪念他,目的是弘扬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为义乌人文荟萃的象征,将永远给后人以精神的滋养,促进长久的文明建设。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作为一代诗宗,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初唐四杰”正名。斥责那些讥笑“四杰”为文轻薄的人,说你们自己身名俱灭之际,“四杰”的诗文仍像不废的江河,万古长流。其实,这首诗也可用来作为骆宾王个人形象的评价。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主要功绩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纪念馆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

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称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1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其诗,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今已佚。

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事迹见新、旧《唐书》。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个人作品

名篇

冒雨寻菊序于易水送人在狱咏蝉从军行咏怀

名句

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上吏部裴侍郎书》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萤火赋》

一贵一贱交情见。--《帝京篇》

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萤火赋》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于易水送人一绝》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

荷香销晚夏,菊气人新秋。 --《晚泊江镇》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家族成员

始祖:雍临公,东汉骆氏始祖,从山西骆谷迁至浙江义乌。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氏族谱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史书记载

正史

《旧唐书》: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文明中,与徐敬业于扬州作乱。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敬业败,伏诛,文多散失。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有兖州人郄云卿集成十卷,盛传于世。

《唐才子传》: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后,中宗诏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诗等十卷,命郗云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传于世。

野史

【原文】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道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向诘之,答曰:“当徐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兴复唐朝为名,故人多获脱之。(出《本事诗》)

【翻译】唐代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来到灵隐寺游览。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又总感到不如意。寺内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兴思不来,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即吟诵第一联给他听,他听了后,反复吟唱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是全篇中最精辟的地方。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再也见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继续盘问他,答道:“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潜逃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顾虑漏掉了大头目,会落大罪名。当时死了几万人。因此找与他俩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呈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俩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给朝廷。”因为这样,所以徐敬业能够成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岁才死的。骆宾王当年也落发为僧,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一年之后就死了。当年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因兴复唐朝为名,所以人们多半俘获后又开脱了他们。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全文赏析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麃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⑾。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咏秋诗九首-草书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骆宾王的诗_骆宾王 -名篇赏析

咏鹅

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_骆宾王的诗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首诗从1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冒雨寻菊序

白帝徂秋,黄金胜友,解尘成契,冒雨相邀。凉燠则鸿雁在天,叙交游则芝兰满室。砌花舒菊,还同载酒之园;岸叶低松,直枕维舟之浦。参差远岫,断云将野鹤俱飞;滴沥空庭,竹响共雨声相乱。仰折巾于书阁,行阅飘?;挹雅步于琴台,坐闻流水。字中蝌,竞落文河;笔下蛟龙,争投学海。珠帘映水,风生曳露之涛;锦石封泥,雨湿印龟之岸。泛兰英于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于中池,厨烹野雁。坠白花于湿桂,落紫蒂于疏藤。虽物序足悲,而人风可爱。留姓名于金谷,不谢季伦;混心迹于玉山,无惭叔夜。

赏析:该文寓有1种清新俊逸的气息,其抒情、说理和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值得一读。

二 :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是骆宾王的代表作。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后称帝以后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现仍用本题。作品名称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作品别名《讨武曌檄》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唐史》文学体裁檄文作者骆宾王时间公元684年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字句注解?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艺术价值?人文价值

5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编辑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1〕,性非和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6〕。潜隐先帝之私〔7〕,阴图后房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9〕;掩袖工谗〔10〕,狐媚偏能惑主〔11〕。践元后于翚翟〔12〕,陷吾君于聚麀〔13〕。加以虺蜴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5〕,残害忠良〔16〕,杀姊屠兄〔17〕,弑君鸩母〔18〕。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19〕。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20〕;贼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虚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24〕;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25〕。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26〕。奉先君之成业〔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28〕,良有以也〔29〕;袁君山之流涕〔30〕,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32〕,爰举义旗〔33〕,以清妖孽。南连百越〔34〕,北尽三河〔35〕,铁骑成群,玉轴相接〔36〕。海陵红粟〔37〕,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38〕,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39〕,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40〕。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位〔41〕,或协(xie)周亲〔42〕,或膺重寄于话言〔43〕,或受顾命于宣室〔44〕。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45〕?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46〕,共立勤王之勋〔47〕,无废旧君之命〔48〕,凡诸爵赏,同指山河〔49〕。若其眷恋穷城〔50〕,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51〕,必贻后至之诛〔52〕。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1][2]

2注释译文编辑

字句注解

〔1〕伪:指非法的,表示不为正统所承认的意思。临朝:莅临朝廷掌握政权。〔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3〕下陈:古人宾主相馈赠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而,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亦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4〕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汉书》记载:歌女卫子夫乘汉武帝更衣时入侍而得宠幸。这里借以说明武则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宠幸。〔5〕洎(jì记):及,到。晚节:后来。〔6〕春宫:亦称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人常借指太子。〔7〕私:宠幸。〔8〕嬖(bì闭)宠爱。〔9〕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美女。〔10〕掩袖工谗:说武则天善于进谗害人。《战国策》记载:楚怀王夫人郑袖对楚王所爱美女说:“楚王喜欢你的美貌,但讨厌你的鼻子,以后见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办,楚王因而发怒,割去美女的鼻子。这里借此暗指武则天曾偷偷窒息亲生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使皇后失宠的事(见《新唐书·后妃传》)。〔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12〕元后:正宫皇后。翚翟(huī dí):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13〕聚麀(yōu忧):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语出《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这句意谓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现在当上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乱伦。〔14〕,虺蜴(huǐ yì毁易):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为有毒。〔15〕狎:亲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16〕忠良:指因反对武后而先后被杀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等大臣。〔17〕杀姊屠兄: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陆续杀死侄儿武惟良、武怀远和姊女贺兰氏。兄武元庆、武元爽也被贬谪而死。〔18〕弑君鸩(zhèn振)母:谋杀君王、毒死母亲。其实史书中并无武后谋杀唐高宗和毒死母亲的记载。弑,臣下杀死君王。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19〕窥窃神器:阴谋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20〕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睿宗李旦为帝,但实际上是被幽禁起来(事见《新唐书·后妃传》)。二句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张本。〔21〕宗盟:家属和党羽。〔22〕霍子孟:名霍光,西汉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幼主汉昭帝;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继位,荒嬉无道,霍光又废刘贺,更立宣帝,是安定西汉王朝的重臣(事见《汉书·霍光传》)。作:兴起。〔23〕朱虚侯:汉高祖子齐惠王肥的次子,名刘章,封朱虚侯。高祖死后,吕后专政,重用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刘章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合谋,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稳定了西汉王朝(事见《汉书·高五王传》)。〔24〕“燕啄皇孙”二句:《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时有童谣说“燕飞来,啄皇孙”。后赵飞燕入宫为皇后,因无子而妬杀了许多皇子,汉成帝因此无后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汉灭亡。这里借汉朝故事,指斥武则天先后废杀太子李忠、李弘、李贤,致使唐室倾危。祚,指皇位,国统。〔25〕“龙漦(chí 池,此字读音存在争论,另一种读音为lí离)帝后”二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夏王朝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宫庭中,夏帝把龙的唾涎用木盒藏起来,到周厉王时,木盒开启,龙漦溢出,化为玄鼋流入后宫,一宫女感而有孕,生袌姒。后幽王为其所惑,废太子,西周终于灭亡。漦,涎沫。遽(jù 具),急速。〔26〕冢子:嫡长子。〔27〕先帝:指刚死去的唐高宗。〔28〕宋微子:微子名启,是殷纣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称“宋微子”。殷亡后,微子去朝见周王,路过荒废了的殷旧都,作《麦秀歌》来寄托自己亡国的悲哀(见《尚书大传》)。这里是徐敬业的自喻。〔29〕良:确实、真的。以:缘因。〔30〕袁君山:东汉时人桓谭,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汉光武帝时为给事中,因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而被贬为六安县丞,忧郁而死(事见《后汉书·桓谭传》)。〔31〕社稷:原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国家。〔32〕宇内: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33〕爰:于是。〔34〕百越:通“百粤”。古代越族有百种,故称“百越”。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远的东南沿海。〔35〕三河: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36〕玉轴:战车的美称。〔37〕海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红粟:米因久藏而发酵变成红色。靡:无,不。〔38〕江浦:长江沿岸。浦,水边的平地。黄旗:指王者之旗。〔39〕班声:马嘶鸣声。〔40〕喑:(yīn阴)呜、叱吒(zhà炸):“吒”通“咤”,发怒时的喝叫声。〔41〕公等:诸位。家传汉爵:拥有世代传袭的爵位。汉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传下去,所以称“汉爵”。〔42〕或协周亲: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亲。协,相配,相合。周亲,至亲。〔43〕膺(应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将。〔44〕顾命:君王临死时的遗命。宣室:汉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在此召见并咨问贾谊,后借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之处。〔45〕一抔(剖póu)之土:语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继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48〕旧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义近。〔49〕“同指山河”二句:语出《史记》,汉初大封功臣,誓词云:“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里意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孙永享,可以指山河为誓。〔50〕穷城:指孤立无援的城邑。〔51〕昧:不分明。几(jī机):迹象。〔52〕贻(yí怡):遗下,留下。后至之诛:意思说迟疑不响应,一定要加以惩治。语见《周礼·大司马》,原句为“比军众,诛后至者。”[1][2]

白话译文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象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1][2]

3创作背景编辑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正想进一步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这就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被罗致入幕府,为艺文令,军中的书檄,均出自他的手笔,此文即作于此时。[1][2]

4作品鉴赏编辑

艺术价值

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本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首段分两层:先历数武氏之罪不容诛,紧扣首句一个”伪”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统)。第二层先以呼吁领起,前两段感叹王佐之臣已被杀尽,讥刺现有朝臣中再无霍光、刘章那样辅佐;以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褒拟为喻,直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说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为下段写兴兵讨武、匡扶唐室刻不容缓,做了有力铺垫。次段亦分两层,先写起兵之正义,再写其兵威之壮大。从多方面铺张扬厉,说明天时、地利、人和均占优势,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整段从道义之正和实力之强两方面来争取人心,理直气壮,慷慨磅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骆宾王提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李敬业。敬业乃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国公徐世绩之后,所以骆宾王说:“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寥寥数语就表明李敬业为国尽忠的决心,其言语使人信服,富有号召力。之后文章由痛诉武则天的暴行转而号召宗室功勋、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反对武氏之暴行、拯救大唐江山水火之中。“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末段针对各方先示之以大义:前四句呼吁在朝诸君,皆厚蒙国恩重托,不论宗室异姓,讨逆义不容辞;接以“一抔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诘问,激发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动之以深情。再以“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正面饵之以赏赐:以不察征兆,“后至之诛”怀之以刑罚。末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第一句话就表明了,武则天的伪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毒妇,其任用酷吏、奢靡淫乱、兴佛伤民,陷大唐锦绣山河于水深火热之中,屠杀皇室宗亲、功勋权贵,是一个双手粘满皇室和人民鲜血的屠夫、一个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骆宾王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乃反武之至文。文章从开头就直指武则天的种种恶性,精明简洁、鞭挞入理,将一个丑陋猥亵的毒妇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愤恨、听者泣涕,皆哀大唐之不幸、怒武贼之淫虐。文章写武则天淫乱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等,将其靡乱不堪的私生活及为达目的兜弄色相、出卖肉体的事实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我们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可比妓女的形象。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过是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惑主之狐姬耳。但事实并非如此,武则天还有很大的野心,“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自掌权以来残暴不仁,“近狎邪僻,残害忠良”。骆宾王如实的记录了其恶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对于其罄竹难书的罪行骆只用了一句话形容:“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虽然仅止一句却概括了宇宙的一切,充分的说明武则天罪恶之深以为世人所不容。武则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她的淫乱、她的残暴都是为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为了这样的终极野心武则天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大肆排除异己、任用亲信、屠杀宗室、罢黜功勋,致使大唐江山风雨飘摇,“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一时之间先代君王所打下来的大唐帝国几欲崩溃。以振奋人心之语、发人深省之言,刺武氏之痛处、壮义军之声望。并近一步形容反武的可能性必然性,“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夸张的形容义军的强大威猛,既振奋己方的士气、争取民众的支持,又威慑敌军、打击武氏的气焰。提出“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文章达到高潮,使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激情澎湃,读到此处尚感心动,可见当时之人。这是这篇檄文最鼓动人心之出,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一个个热血男儿读及此处,投笔从戎、舍身报国的情景,可以说此处是文章的精华,是今古檄文的典范。在体会激情之后,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说服意志不坚定的亲贵,动只以情晓之以里,以无法回避和驳斥的话语再次强调讨武的必要,提出“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并指出“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与李室江山共存亡的必要,最后提出苍凉的提问,“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再次将文章带入小高潮,以发人深省的方式结局。《为李敬业讨武曌檄》笔力雄健,行文流畅,其名垂千古的文学价值向为学人所尊奉。或许其历数武氏罪状极具文献价值,在最终将武氏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功不可没。如果将此文印证于其创作时代,又会从其文里文外,体味出它隐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命题。其中尤以社会权力的形成与维系、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关系,最为令人警醒。这方面的严酷,不仅构成了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困惑,同时也与几千年来知识阶层沉重而扭曲着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难解。本篇通体骈四俪六,不仅句式整饬而略显错综(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参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变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结构,有一三结构;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结构),平仄相对而低昂有致(如“入门见嫉”四句,一三两句,二四两句平仄完全相反对应),对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连百越”对“北尽三河”,“海陵红粟”对“江浦黄旗”,不仅词性、句法结构相对,而且方位、地名、颜色等事类也相对),用典贴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涩(如用霍子孟、朱虚侯、赵飞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词采华艳赡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难得的是,无论叙事、说理、抒情,都能运笔如神,挥洒自如,有如神工巧铸,鬼斧默运,虽经锻炼而成,却似率然信口。音节美与文情美达到了高度统一,堪称声文并茂的佳作;与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饰、晦涩板滞、略无生气的骈体文,自有霄壤之别;而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的双璧。全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辩,足以折服人心。李敬业的举义,终被武则天的三十万大军彻底打垮了,骆宾王从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书》本传),然而他的这篇檄文却传颂千古,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3]

人文价值

《为李敬业讨武曌檄》的巨大人文价值集中体现在其篇首,即历数武氏罪状的部分,不仅为历史提供了一个丑恶的统治样本,也提示了一些历史未解之谜。为方便叙述,将这一部分内容分句标识。其文曰:“①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③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④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⑤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⑥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⑦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⑧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⑨近狎邪僻,残害忠良。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够了。引文至此,已基本体现了该文的巨大价值——其可证实内容已足为世人提供一个道德败坏的掌权者的标本;而其不可证实部分,则给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①句文章开头就将当时的现状与历史结合到了一起。现实是什么?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临朝称制与古制不合。更值得诧异的是,这个违制称制的太后的品行也很成问题。“性非和顺”确有所指。早年唐高宗为立武氏为后,欲废当时的皇后王氏,为此与大臣褚遂良见解不合。高宗出言叱退遂良,一直藏在帏帐之后的武氏出言道“何不扑杀此獠”。“地实寒微”或有数解。武氏之父地位本不甚高,她在自己家里因非正室所出,就更见低微。正因为此,武氏在太宗宫中只是一介才人,此其一。武氏被唐高宗从沙门超擢入宫,此其二。皇后、太后,都是应以母仪天下之面目面世,武氏显然与此无缘。此等人物临朝,实在是开了历史的大玩笑。②句进一步张扬武氏的来历。既然武氏曾为太宗所御,高宗再以其为妃为后,显然是高宗的不是了。当然,骆宾王的着眼点,并不在编排两位先帝的不是,只是着重强调武氏的尴尬出身。③句费解。昔人以为此晚节是相对于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确实称得上秽乱。但以武氏日后的荒淫习性来看,如果在高宗宫里,有秽闻传出亦属情理之中。④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两帝之事,并表明其原有的皇后地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联系到当年的皇后废立风波,武氏的个中伎俩当是朝野皆知的。⑤⑥句回顾了武氏登上皇后之位的简要过程及关键所在。确实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废后立后一事上,表现了他绝无仅有的刚毅。其结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对之声,也挡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⑦句是⑤⑥句的结果。后半句前人解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两帝,从而陷太宗、高宗父子于兽行。确实,若武氏只是隐事高宗,不示丑于世,纵使这种乱伦行径为人不齿,但若隐晦行事,总较之冠冕堂皇张扬于世让人容易咽下这口气。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汤,非示丑于天下,这也叫无可奈何。或许前人的解释还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赐其长子、废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谋反罪名又显然不为朝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宗的此等兽行又是拜武氏所赐。⑧句为武氏品行定论,非臆断。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为了搬倒王皇后,她不惜闷毙亲生女儿;如愿称后,她又将王皇后及萧妃斩去手足扔进酒缸溺毙;至于毒死亲生的儿子太子弘,饿死儿媳等事,更是令人发指。⑨的前半句,前人多解为武氏重用李义府等奸人。此解不确。李等人士毕竟还是朝廷大臣,不能一概指为邪僻。在高宗乾封年间,武氏招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巫祝之事,被高宗发觉,差点酿成了一场废后风波。自汉武帝起,巫祝之事就被皇室严厉禁止。作为皇后,武氏以身犯事,尽管至骆宾王写此文时,年代已远,但仍是大罪一件。后半句无需解。长孙无忌、来济、韩瑗、褚遂良、于志宁都相继遭武氏陷害。⑩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证据:姐指韩国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与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运——此四人因早先对武氏母女无礼,及武氏立为皇后,升他们的官,他们毫不领情,终被武氏找罪名处死。而“君、母”二字一向无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谋害高宗的明证。但武氏的长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后,曾由高宗破例尊号为孝敬皇帝,这或可给弑君一辞提供弱证。鸩母一说,则没有丝毫痕迹。或许是骆宾王写作时为了与前句配对凑音节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状足以骇人听闻,骆宾王及其主使似没有必要编排一条伪证,使武氏罪状的整体真实性受到破坏。在没有证据而只能臆断的情况下,笔者猜测此事可能与韩国夫人之死有关。武氏毒死其姐,或会受其母杨氏的诘难,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无解之谜了。行文至此,武氏之罪大恶极已无可辩驳。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固然是昏君暴君层出不穷,但可以肯定,像武氏这样有如此之多的品行低劣、公开罪恶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从理论上讲,皇帝应是天下道德伦理的准绳。毫无疑问,以武氏为首的政权在道德上已经破产。即使以前没有破产,经过骆宾王这一番张扬也必定破产无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道德破产的武氏政权曾有过任何意义上的权威削弱。据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否,道德因素并非至关重要。这样说确实令人吃惊,然而却是严酷的事实。那么,维系一个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或曰,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分配——当一个权力可以有效地予人以好处时,它总是能有效地运转,正是武则天时代,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武则天不以杀功臣著称,但她杀功臣的数量之多,在历史上亦可名列前茅。这里所谓功臣,是指为其取得权力出过死力之人,其中有一大半为她所杀,过河拆桥的意味极重。值得一提的是,她如此作派,竟毫不担心会无人替她的政权效力。据传,确实有人为此提醒过她,可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她以飞蛾扑火为譬,指出,尽管有飞蛾因扑火而死,并不能阻挡其它蛾子继续向火扑来,因为只要是蛾类,就非如此不可。原来如此,社会培养的士人都必须通过入仕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难怪他们义无反顾地以能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所以,尽管中国古话里就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感叹,迫不及待以求伴君者,仍然多如过江之鲫。这或许与供需关系有涉,因为由皇权决定社会地位分配的数量,总是远远低于社会显在与潜在的求职人数。而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欲为社会服务,除了入仕一道,竟再无其它出路。所谓“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除了皇上的“恩典”,人们并没有其它途径。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是靠了笼络住唐高宗才一步一攫取权力、扩大权力的。深谙权力三味又修成正果的武则天之流,从骨子里轻贱知识分子和其它人才,先是使用他们,然后毫不留情地干掉他们,而绝无人才断档之虞。于是,在很多人还愿意为这个政权效力时,它是很难垮台的。这就是武氏政权岿然不动的秘密所在。同时,这种现实又印证了这样一条严酷的社会法则——不论社会精英受到何等程度的摧残,都不会使一个政权迅即崩溃。它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只是社会发展的停滞与社会生活的黑暗,而这一切灾难恰好是由社会底层,包括被摧残阶层最为深切地感受着。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时没有任何直接损失,又怎能奢望这些暴虐会停止下来呢?除了对武氏的揭露,骆宾王文章还揭示了一个反抗者自身的问题,即,武氏的种种劣迹并非到骆宾王写作时才广为人知,为什么到李敬业起兵时才一下子提出清算总账呢。原来李敬业等人因触犯了武氏之法,遭到贬黜,一些心怀不满分子聚到一处,才酿成了一场大乱。那么,如果不是这样,武则天再有十倍罪恶,李敬业等也不会起事。于是,李敬业等人的反抗,并非是出于公心义愤,完全是因为武则天革命革到了他们头上,严重损害了他们个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动了私心私愤,最终铤而走险。最妙不可言的是,他们居然也做成了这篇慷慨激昂的公论,尽管骨子里并不硬气。难怪武则天之流要看不起知识分子,只要他们可以依附,他们总是会安之若素,依附不成时,才会发难,而这种发难又多半成不了事。所谓秀才造反,十九不成。更有甚者,李敬业造反不成,自己人头落地、全家灭门不算,连祖坟都让武则天扒了。想当初,正是李敬业的祖父李绩一言九鼎,为武则天当上皇后铺平了道路,并为武则天主持史无前例的封后加冕仪式,其对武氏的贡献应是无与伦比的,其最后竟落得个掘墓鞭尸的下场。凡为武则天出力的人,多没有好下场。不知是报应,还是为虎作伥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已提供了太多这方面的范例。也许正是这种不良预后,使得整个社会保持了一份良知,也使恶势力的膨胀有度可限。无论怎么说,武则天政权持续时间之长还是令人惊异的。由于武氏早先的卑微以及其追逐权力的行径,受到绝对多数的朝廷正统势力的强烈抵制,故武氏政权对所谓的正派人士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如同武氏本人唯权是务、品行俗劣一样,武则天时代朝中的下三滥也异乎寻常的多。并且这些下三滥根本不屑以假仁假义的面目出现,处处以丑恶本色招摇得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有正义感及有才干的人处处受倾轧,常常处于下风,且人材凋零。就在这种状态下,武则天的政权经历了诸多的外忧内患,策动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竟是无往而不利。是不是那些品行极差之人身负治国之才呢?当然不是。那些败类充其量只能是构成武氏权力,并为其壮大声势,而事关天下气运的国计民生料理,又非正派人士料理不可。于是,历史又产生了一个奇异现象,即,尽管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有才干的正直人士饱受摧残,仿佛生物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一般,那些幸免于难的知识管理人才超负荷超水平的运作,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完成了那些看来无法完成的事,终于维系了社会不至于崩溃。如同历史上多数暴君一样,武则天的政权基本上没有输给任何政治势力,只是由于时间的自然法则而终结。于是,一千多年前由骆宾王《讨武氏书》揭示的诸多命题,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思考。人们沉痛地发现,此问题尚未因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彻底解决。所幸的是,现在的知识阶层已可以不通过仕途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骆宾王《讨武檄文》流传千古,而李敬业的讨武战争,在华夏军事史上却难觅其踪![1]

5作者简介编辑

骆宾王(约626—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

骆宾王诗全集

骆宾王(约626或627~684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事被诬下狱。次年,遇赦得释。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积极准备改唐为周。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著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这时写。11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卷七十七

卷77_1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骆宾王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卷77_2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骆宾王
  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己。
  谋己谬观光,牵迹强凄惶。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凑。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
  漳滨已辽远,江潭未旋返。为听短歌行,当想长洲苑。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晚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独负平生气,重牵摇落情。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秦声怀旧里,楚奏悲无已。郢路少知音,丛台富奇士。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纷纶,京洛多风尘。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卷77_3 「晚憩田家」骆宾王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卷77_4 「出石门」骆宾王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卷77_5 「至分陕」骆宾王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卷77_6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骆宾王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卷77_7 「北眺舂陵」骆宾王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溪宿密云蒸。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卷77_8 「夏日游目聊作」骆宾王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卷77_9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骆宾王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卷77_10 「月夜有怀简诸同病」骆宾王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卷77_11 「叙寄员半千」骆宾王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馀年。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卷77_12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骆宾王
  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卷77_13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骆宾王
  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卷77_14 「过张平子墓」骆宾王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卷77_15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一作行军军中行路难、军中行路难)」骆宾王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将军拥旄宣庙略,
  战士横行静夷落。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原绕毒雾,溪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昔时闻道从军乐,
  今日方知行路难。沧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
  五月泸中瘴疠多。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重义轻生怀一顾,
  东伐西征凡几度。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弃置勿重陈,
  征行多苦辛。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被君王知,
  谁惮三边征战苦。行路难,几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
  空馀望日想长安。(此首一作辛常伯诗)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尺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同辛常伯作)

卷77_16 「帝京篇」骆宾王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
  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
  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小堂绮帐三千户,
  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王侯贵人多近臣,
  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丹凤朱城白日暮,
  青61阅读便翔空。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
  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卷77_18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骆宾王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
  还雁应过洛水瀍.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柳叶园花处处新,
  洛阳桃李应芳春。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芳沼徒游比目鱼,
  幽径还生拔心草。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莫言贫贱无人重,
  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倒提新缣成慊慊,
  翻将故剑作平平。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当时拟弄掌中珠,
  岂谓先摧庭际玉。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沉沉落日向山低,
  檐前归燕并头栖。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独坐伤孤枕,
  春来悲更甚。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平江淼淼分清浦,
  长路悠悠间白云。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传闻织女对牵61阅读尚恢恢。
  入阱先摇尾,迷津正曝腮。覆盆徒望日,蛰户未经雷。
  霜歇兰犹败,风多木屡摧。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
  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
  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坏。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

卷79_38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骆宾王
  扰扰风尘地,遑遑名利途。盈虚一易舛,心迹两难俱。
  弱龄小山志,宁期大丈夫。九微光贲玉,千仞忽弹珠。
  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
  北走非通赵,西之似化胡。锦车朝促候,刁斗夜传呼。
  战士青丝络,将军黄石符。连星入宝剑,半月上雕弧。
  拜井开疏勒,鸣桴动密须。戎机习短蔗,祆祲静长榆。
  季月炎初尽,边亭草早枯。层阴笼古木,穷色变寒芜。
  海鹤声嘹唳,城乌尾毕逋。葭繁秋色引,桂满夕轮虚。
  行役风霜久,乡园梦想孤。灞池遥夏国,秦海望阳纡。
  沙塞三千里,京城十二衢。杨沟连凤阙,槐路拟鸿都。
  璧殿规宸象,金堤法斗枢。云浮西北盖,月照东南隅。
  宝帐垂连理,银床转辘轳。广筵留上客,丰馔引中厨。
  漏缓金徒箭,娇繁玉女壶。秋涛飞喻马,秋水泛仙舻。
  意气风云合,言忘道术趋。共矜名已泰,讵肯沫相濡。
  有志惭雕朽,无庸类散樗。关山暂超忽,形影叹艰虞。
  结网空知羡,图荣岂自诬。忘情同塞马,比德类宛驹。
  陇坂肝肠绝,阳关亭候迂。迷魂惊落雁,离恨断飞凫。
  春去荣华尽,年来岁月芜。边愁伤郢调,乡思绕吴歈.
  河气通中国,山途限外区。相思若可寄,冰泮有衔芦。

卷79_39 「在军登城楼」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卷79_40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卷79_41 「咏镜」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卷79_42 「挑灯杖」骆宾王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卷79_43 「咏尘」骆宾王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卷79_44 「玩初月(一作沈佺期诗)」骆宾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卷79_45 「送别」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卷79_46 「忆蜀地佳人」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卷79_47 「咏鹅(七岁时作)」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北眺舂陵唐 ·骆宾王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溪宿密云蒸。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边城落日唐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边夜有怀唐 ·骆宾王

汉地行逾远,燕山去不穷。城荒犹筑怨,碣毁尚铭功。

古戍烟尘满,边庭人事空。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

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

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

别李峤得胜字唐 ·骆宾王

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尘灰唐 ·骆宾王

洛川流雅韵,秦道擅苛威。听歌梁上动,应律管中飞。

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愿言心未翳,终冀效轻微。

称心寺唐 ·骆宾王

征帆恣远寻,逶迤过称心。凝滞蘅灌岸,沿洄楂柚林。

穿溆不厌曲,舣潭惟爱深。为乐凡几许,听取舟中琴。

畴昔篇唐 ·骆宾王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五霸争驰千里马,

三条竞骛七香车。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出石门唐 ·骆宾王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唐 ·骆宾王

展骥端居暇,登龙喜宴同。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

野晦寒阴积,潭虚夕照空。顾惭非梦鸟,滥此厕雕虫。

免费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唐 ·骆宾王

千里风云契,一朝心赏同。意尽深交合,神灵俗累空。

草带销寒翠,花枝发夜红。唯将澹若水,长揖古人风。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唐 ·骆宾王

年华开早律,霁色荡芳晨。城阙千门晓,山河四望春。

御沟通太液,戚里对平津。宝瑟调中妇,金罍引上宾。

剧谈推曼倩,惊坐揖陈遵。意气一言合,风期万里亲。

自惟安直道,守拙忌因人。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唐 ·骆宾王

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

古藤依格上,野径约山隈。落蕊翻风去,流莺满树来。

兴兰荀御动,归路起浮埃。

免费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唐 ·骆宾王

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免费

从军行唐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唐 ·骆宾王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实千年非易待,

桑田一变已难寻。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凤楼迢递绝尘埃,

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唐 ·骆宾王

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

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

恻怆恒山羽,留连棣萼篇。佳城非旧日,京兆即新阡。

城郭三千岁,丘陵几万年。唯馀松柏垅,朝夕起寒烟。

帝京篇唐 ·骆宾王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

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

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唐 ·骆宾王

神交尚投漆,虚室罢游兰。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

雪明书帐冷,水静墨池寒。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

冬日宴唐 ·骆宾王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冬日野望唐 ·骆宾王

故人无与晤,安步陟山椒。野静连云卷,川明断雾销。

灵岩闻晓籁,洞浦涨秋潮。三江归望断,千里故乡遥。

渡瓜步江 唐 · 骆宾王

捧檄辞幽径,鸣榔下贵洲。惊涛疑跃马,积气似连牛。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浮槎 唐 · 骆宾王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赋得白云抱幽石 唐 · 骆宾王

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

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讵知吴会影,长抱谷城文。

免费

 

赋得春云处处生 唐 · 骆宾王

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椠日祥光举,疏云瑞叶轻。

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

 

过故宋 唐 · 骆宾王

旧国千年尽,荒城四望通。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

绮琴朝化洽,祥石夜论空。马去遥奔郑,蛇分近带丰。

池文敛束水,竹影漏寒丛。园兔承行月,川禽避断风。

故宋诚难定,从梁事未工。唯当过周客,独愧吴台空。

过张平子墓 唐 · 骆宾王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免费

海曲书情 唐 · 骆宾王

薄游倦千里,劳生负百年。未能槎上汉,讵肯剑游燕。

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江涛让双璧,渭水掷三钱。

坐惜风光晚,长歌独块然。

 

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 唐 · 骆宾王

故乡眇千里,离忧积万端。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

富钩徒有想,贫铗为谁弹。柳秋风叶脆,荷晓露文团。

晚金丛岸菊,馀佩下幽兰。伐木伤心易,维桑归去难。

独有孤明月,时照客庭寒。

和李明府 唐 · 骆宾王

传闻叶悬履,飞向洛阳城。驰道临层掖,津门对小平。

霞残疑制锦,云度似飘缨。藻掞潘江澈,尘虚范甑清。

讵怜冲斗气,犹向匣中鸣。

 

和孙长史秋日卧病 唐 · 骆宾王

霍第疏天府,潘园近帝台。调弦三妇至,置驿五侯来。

尚想欢娱洽,吁嗟岁月催。金坛分上将,玉帐引环材。

决胜鲸波静,腾谋鸟谷开。白云淮水外,紫陌灞陵隈。

节变惊衰柳,笳繁思落梅。调神和玉烛,掞藻握珠胎。

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 唐 · 骆宾王

鸟旟陪访道,鹫岭狎栖真。四禅明静业,三空广胜因。

祥河疏叠涧,慧日皎重轮。叶暗龙宫密,花明鹿苑春。

雕谈筌奥旨,妙辩漱玄津。雅曲终难和,徒自奏巴人。

 

饯郑安阳入蜀 唐 · 骆宾王

彭山折坂外,井络少城隈。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

畏途君怅望,岐路我裴徊。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

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遗锦非前邑,鸣琴即旧台。

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

久客临海有怀 唐 · 骆宾王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唐 · 骆宾王

扰扰风尘地,遑遑名利途。盈虚一易舛,心迹两难俱。

弱龄小山志,宁期大丈夫。九微光贲玉,千仞忽弹珠。

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

北走非通赵,西之似化胡。锦车朝促候,刁斗夜传呼。

乐大夫挽词五首 唐 · 骆宾王

可叹浮生促,吁嗟此路难。丘陵一起恨,言笑几时欢。

萧索郊埏晚,荒凉井径寒。谁当门下客,独见有任安。

蒿里谁家地,松门何代丘。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

返照寒无影,穷泉冻不流。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

镂鸡子 唐 · 骆宾王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 唐 · 骆宾王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第七十九卷

 

蓬莱镇 唐 · 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唐 · 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风 唐 · 骆宾王

紫陌炎氛歇,青蘋晚吹浮。乱竹摇疏影,萦池织细流。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唐 · 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唐 · 骆宾王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 唐 · 骆宾王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唐 · 骆宾王

联翩辞海曲,遥曳指江干。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

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唐 · 骆宾王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唐 · 骆宾王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唐 · 骆宾王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

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 唐 · 骆宾王

青牛游华岳,赤马走吴宫。玉柱离鸿怨,金罍浮蚁空。

日霁崤陵雨,尘起洛阳风。唯当玄度月,千里与君同。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唐 · 骆宾王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秋日送别 唐 · 骆宾王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 唐 · 骆宾王

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

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惟有思归引,凄断为君弹。

免费

 

秋日送尹大赴京 唐 · 骆宾王

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

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 唐 · 骆宾王

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

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

 

伤祝阿王明府 唐 · 骆宾王

洛川真气上,重泉惠政融。含章光后烈,继武嗣前雄。

与善良难验,生涯忽易穷。翔凫犹化履,狎雉尚驯童。

钱满荒阶绿,尘浮虚帐红。夏馀将宿草,秋近未惊蓬。

烟晦泉门闭,日尽夜台空。谁堪孤陇外,独听白杨风。

四月八日题七级 唐 · 骆宾王

化城分鸟堞,香阁俯龙川。复栋侵黄道,重檐架紫烟。

铭书非晋代,壁画是梁年。霸略今何在,王宫尚岿然。

二帝曾游圣,三卿是偶贤。因兹游胜侣,超彼托良缘。

我出有为界,君登非想天。悠悠青旷里,荡荡白云前。

送别 唐 · 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送费六还蜀 唐 · 骆宾王

星楼望蜀道,月峡指吴门。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

雪影含花落,云阴带叶昏。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尊。

 

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唐 · 骆宾王

开筵枕德水,辍棹舣仙舟。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当歌凄别曲,对酒泣离忧。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

免费

 

送刘少府游越州 唐 · 骆宾王

一丘余枕石,三越尔怀铅。离亭分鹤盖,别岸指龙川。

露下蝉声断,寒来雁影连。如何沟水上,凄断听离弦。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 唐 · 骆宾王

愿言游泗水,支离去二漳。道术君所笃,筌蹄余自忘。

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欲验离襟切,岐路在他乡。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不分君恩绝,纨扇曲中秋。

 

 

三 : 15骆宾王

四 : 骆宾王家谱掲密60

骆宾王家谱掲密

一、江苏沿海地区骆氏家谱的字辈是;天锡家朝城,世云殿庆腾,相文友万龙,祥必兆敬祖,志恒秉正清,纯孝传世守,熙和正养民,至今发现前十字辈诗中隐载历史,按照字辈诗与骆宾王诗集考证,解开历史之迷。

二、骆宾王出生(公元652年~约751年),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23岁任礼部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26岁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事被诬下狱。次年,遇赦得释。再度投身戎幕。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积极准备改唐为周。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时年32岁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这时写的。 三、公元684年11月杨州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隐居江苏沿海),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为此亊一家老少出逃后)死于任所。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骆宾王平反后北上寻找失散多年一家老少,约公元720年唐代朝城县(今山东济宁市)(全家此时己隐骆性居住36年)相聚己子孙满堂曰:天锡家朝城,世云殿庆腾;恢复骆性后;该

十字定骆氏家谱字辈,从唐朝始起用完,又重新从头开始循环多次,清朝宾王祖后裔续谱,世代相传至今。

四、上十字辈与全国及海外各地骆宾王后裔家谱有关联,例如珍州(黔北)骆氏家谱,在网上看其根据1865年家谱记载唐朝末年骆世华(公元800年----894年)为骆宾王子后,但还有字(辈)未能连接。 ①按照字(辈)诗,与骆宾王诗集解读,骆宾王出生公元652年., 字辈诗与正反推计算年份己还原历史事实真相,唐朝末年骆世华是宾王祖下第一世、第六代子孙.( 见下表格). ②珍州骆氏始有天字辈(1603年)。属第五世,第一代是天字辈,第四代是朝字辈,反推公式“天”字辈出生是公元1532年。朝字辈,出生是公元1600年,无论正推与反推都接近历史亊实(见下表格),③全国各地骆氏家谱初始与十字有关联, 例如(庆兴(运)朝天光)的(庆)(大)字辈是骆宾王家谱字辈诗的第四世,第9代。(天)是接上世代又重新开始偱环的第五世,笫1代,(朝)是笫4代。有多支骆宾王后裔重复笫六世. 只要与(下表格六)有关联的, 大多数是祖上失传十字辈.

五、根据诗中记录解读,楊州兵变后;时年32岁的骆宾王中年隐居江苏沿海地区,老年时旧地重游,最后终卒于江苏南通(家)远高于其它史证,符合骆宾王诗集及历史亊实,(其诗集大多数是楊州兵变隐居后的诗,有寻亲诗赋,有怀旧诗等等)。

六、骆宾王家谱字辈示意表。

七、清朝江苏苏北沿海地区骆氏续谱

八、以上与(唐朝骆宾王公元出生652年;)(唐朝骆世华出生公元约800年)(清朝数学家骆腾凤出生公元1770年江苏准安人,)(民国骆兆熊出生公元1915年,49年去台湾国民党少将级别,江苏滨海人,)相吻合,符合历史学家推算年代惯例。注:原始家谱的(殿与建,庆与大),属同字辈,也是同义词。

2014年7月30号

历史解读, 骆兆俊,江苏省昆山市

五 : .骆宾王之所称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早慧,七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早年随父游学于齐鲁一带,有志节,以诗文著称,与当时著名文士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曾在道王李元庆幕府中供职,后又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薄。此间曾随军到过西域,及宦游于蜀滇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因上书言政事而获罪入狱,并贬为临海县丞,乃怏怏弃官而去。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徐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他投在徐敬业幕下,专撰军中书檄。讨武失败后,下落不明,有说投水而死,有说在灵隐寺出家为僧。

骆宾王怀才不遇,一世落魄,但其诗文却颇有成就。他善为五言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其中不乏托物寄兴,直抒胸臆的佳作。这些都奠定了他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地位。

骆宾王的诗文,早在唐中宗时,就有人为之搜采结集,仅存一百余篇。其诗文集名称甚多,至明胡应麟始命名为《临海集》。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最称完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xie)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本文标题:骆宾王-骆宾王:骆宾王-人物生平,骆宾王-青州才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6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