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7-10-31 所属栏目:我的家乡和改革开放

一 : 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城市,那么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在男方开始出发时,女方家中也在做着准备,主要是招待迎亲队伍。当新郎及众人到女方家后,女方安排人们陪着聊天喝茶,女方的父母则把被里面塞的棉花取出。

  新郎要给新娘献花,穿鞋。而此时新娘则开始坐在带来的新被子上妆扮,新娘的发型从之前的抓髻改为盘头,意为从此身份改变,由姑娘改为媳妇。而衣服则是从西方引进的婚纱,鞋子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高跟鞋。

  新娘的弟弟给姐夫带胸花,新郎赠送红包。新娘首先要吃“翻身饼”,然后和新郎共吃一碗饺子,当地戏称“滚蛋饺子”,以为从此不再是娘家人了。

  吃完饺子后,新娘由自己的哥哥抱到车上,而此时带来的那床被子已经被姐姐放在了车上以供新娘坐。此时,接上新娘返到男方家,所有迎亲的人们都要返回,同时,女方会派几个送亲,几辆车随同但已不是一定要和男方相等,同样为双数。

  婚这个习俗被保留下来,但象命单,换帖,彩礼,衣物等等都已经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自由恋爱的男女,当双方决定结婚,会把双方父母邀请到一起,宣布他们的心意,这时男方会象征性的给女方一个订婚礼物,通常为首饰。

  新时期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有时也会回赠男方礼物。这时的订婚仪式,已经非常简化,双方父母也不会干涉,一切尊重儿女的意见。订婚后,男女双方会考虑到影响而有一些约束。

二 : 遥远的呼和浩特

去呼和浩特是二〇〇九年的秋高气爽时节,从省城兰州登上北上的列车,历经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颠簸晃荡,在次日凌晨,列车终于稳稳当当地停靠在呼市火车站。兰呼线很长,途中要经过宁夏的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和内蒙古的乌海、包头几个不同的城市,一路上列车行进在西部的黄土丘陵、茫茫戈壁和内蒙古的空旷原野上,尤其是我们甘肃境内的景泰县的戈壁荒滩留给人的是一种心境悲涩和晦暗,好端端的平坦之地怎么就草木不生、沙土遍布呢?让人有一种无端的悲凉久久在心底不能退去。走出石嘴山市后,内蒙古境内的铁路沿线已经很少有村庄了,即使偶尔能见到一个村庄,也至少要在列车行驶半个小时左右,但整个铁路沿线两边大片的的玉米地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九月上旬,天色一直阴沉,夜幕拉上不久后,雷鸣电闪之声此起彼伏地轰然炸响,急促的暴雨下了整整大半个夜,躺在列车上铺,车顶上被一阵比一阵骤急的雨点打的砰砰不停,午夜过后,除列车“咣当”、“咣当”不停地行进声外,如珠的急促雨点在车顶的铁皮上吧嗒吧嗒地浇灌敲打着,同去的伙伴们大都渐次进入梦乡,但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思绪难以平入静,想这思那,一时又突发奇想列车长如果困乏酣睡了咋办,野马般奔驰在午夜雨幕旷野中的列车会不会驶出轨道?人在旅途,身在异乡,思飞神逸,始终无法进入梦乡,久久睡不着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如此辗转反侧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在困乏疲倦之中恹恹睡去。

到达呼市是凌晨六时多一点,天已大亮,呼和浩特的火车站周围很是荒凉,除一些废弃的厂房之类的东西外,很是萧条,虽然是省会城市,这里却不象中部或南方的城市那般繁华喧闹,难以看到其它吸引眼球的东西,由于时间特别的早,因此,街面上行人极少,黎明中的呼和浩特是静谧安详的。走出火车站后,我们大伙提着行李坐上了迎接我们的大巴车经过一番曲折蛇行般地穿梭后,车子终于驶入闹市后最终开进了美丽的内蒙古农大,农大的校园占地面积很大,校园内的绿化率是很高的,青春朝气的大学生们正在匆匆的脚步声中忙着吃早点,看着俊男靓女们青春奔放的身影,让人很是羡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真实写照。进入规划科学、建设别致的大学校园后,让人舒适了很多,目的地已经到达,无需再颠簸跌宕了,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憩一番后在美丽的呼市这所大学里静下心来安心学习了。参加完上午的开班典礼和教授们的精彩授课后,不知不觉中已到了中午下课时分,由于历经了一路的咣当颠簸,很是困乏,因此,没有外出,早早地便在宿舍里午休了,下午课罢吃了晚餐后,约了几个同伴边散步边聊天去校外逛了一阵,农大的对面是内蒙古师大,中间仅隔了一条笔直的大街道,记得好像叫鄂尔多斯路,呼市的很多街名都蕴含着蒙古族的文化元素,什么成吉思汗大道、鄂尔多斯街道等等,从多个层面凸显了蒙古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呼市方圆很大,四周的山峦在很远很远处便隐约可现,辽阔无垠的草原城市一眼望不到边,初秋的呼和浩特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我们到达市之前,小时候在地理课本上的介绍中,总认为内蒙古高原如同青藏高原一样都是高海拔地区,可通过在昼夜的列车行驶和身临呼市的亲身体验,才知蒙古高原其实算不了严格意义上的高原,比如呼市的海拔仅仅只有1100米左右,只是纬度偏高而已,教授们说,呼市是很少降雨的,即使晚上偶有降雨,但白天一般都是艳阳天,白天下雨的现象很少,我想这可能与内蒙古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所处的地理方位有着直接关系。

第二天午饭吃罢闲着没事,于是和室友在农大校园里尽情转悠领略了一下这所大学城的真实面貌,先后驻足观看了图书馆、体育场、励志读书的主题雕塑、喷泉等,校园里栽植的大多是以马尾松为主的绿化树木,高矮粗壮不同,树龄老幼有别,但一律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宽敞的校园和四通八达的幽径和谐地融为一体,或笔直或曲折蛇行的幽径两旁被早年间栽植后已长成的参天马尾松覆盖得浓浓密密,有些巨松已经有水桶那么粗壮,遒枝茂叶密密匝匝,如同一面面巨大的绿伞矗立在幽静的校园里,一些十多年前种植的幼松正在吸纳天地之灵气、吞吐自然之精华茁壮拔节生长着,密植得的同麻杆般笔直密匝,除这些树木外,还有一些其他知名或不知名的诸色树木,幽径边的草坪井然有序,草圃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条块状或椭圆形别致有序地布局着,草叶长得肥硕、油绿,看上去很是养眼。九月初的呼和浩特的早晨,空气是那样清新宜人,穿上单衣后既不燥热也不嫌凉,时节虽然已是初秋,但偌大的校园内花草树木的叶子还依然那么翠绿,草木花树一律枝展叶茂绿意盎然,或许,这里海拔很低,加之时间还未进入树黄叶落的萧瑟深秋,因此,草木枯黄、万物萧条、霜天红叶的秋韵还没有莅临这方遥远的地方。人们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稼禾丰收的季节,但我对于秋天却不怎么喜欢,那种树木枯黄、花草萧瑟、落叶缤纷、凉气十足的意境,我打心里反感,这种“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扫地雁南飞”的时节,留给我的是一种苍凉、孤寂和无奈的落寞,虽心境也偶尔被天高云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里霜天的那种文人笔下塑造的优美意境所感染,但一阵阵秋高气爽过后,留给我内心的依然是那种沉重、落寞和无尽的苍凉……

在呼市内蒙古农大中央农村干部教育学院学习培训了六天之后,在最后的两天时间里,农大的达来院长和吕教授以及州委组织部的同志带领我们先后考察了呼市郊外的蒙牛集团循环经济企业园区,蒙牛的现代管理模式、科学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用牛粪做成沼气,再用沼气发电,最后抽出沼渣在偌大的园区周围种植了大面积的紫花苜蓿、红豆草等高蛋白优质牧草的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各级行政官员和三农工作者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和借鉴。之后,又到内蒙古黄河流域的鄂尔多斯市下辖的土特右旗等地观摩了绒山羊规模化舍饲养殖、土地集约化流转经营、新村建设新貌等,坐车赶路实际上也是一种观景和感受沿途风情的绝佳途径,两天的行程中让人对内蒙古境内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深感震惊,大片的草地荒漠化和时断时续的大面积沙漠正在吞噬着这片历史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美草原,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治理生态环境应是内蒙古的当务之急。若果再不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内蒙古草原之美也许就会成为遥远的历史了。在考察观摩途中我们还参观了成吉思汗陵和成吉思汗主题博物馆,通过走马观花似地观看成吉思汗出阵打仗时的祭坛、铁牛阵、巨型军帐以及敖包(雷同于藏区的嘛呢石碓)和馆内的各种藏品,使人对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立足马背、南征北战的戎马一生感叹不已,遥想当年,从内蒙古草原横空出世的他一步步成长壮大、征战无数、历险无数、磨难无数,最终推翻南宋一统中亚后建立当时疆域最大的元朝帝国,成吉思汗虽是一代天骄,堪称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但他很难算得上一位成功出色的政治家,但成吉思汗也并非纯粹以好战著称的一介武夫,据说他在行军打仗途中安营扎寨时,对于无故破坏草原草皮扎帐和猎杀哺乳期的动物的行为,一律处以重刑,情节严重的还当场处斩以警示教育其他官兵,对于草原植被的保护盒生灵万物的敬畏之心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他也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中的一位生态保护学家,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治军安民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想象即使他率军征占了异国他乡的大批土地和那里的庶民后,人家也不会安心下来发展生产,他的大汗政权也难以巩固下来,最终他率元军之所以能够征战欧亚大陆,将当时的中国疆域扩张到了极致,战争当中虽然给征占地的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罄竹难书的,但他治军安民、戍边兴疆和保护生态的一些深邃的前瞻性思想,还是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的。

短暂的呼和浩特考察学习之行虽然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是多方面的,但愿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历经自治区各级官员和干部群众的励精图治,地域广阔的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在若干年后将以一派天蓝蓝、草绿绿、水盈盈、云白白的大美之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4年10月25日上午于省委党校(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 : 《国和---我的家乡》

安乐里青山两座,南北相望。蔡贤清水一厢,东西竟分流。蔡伍彭熊五里地,祠堂有四。世代相依,共耕共荣共风流。

四 : 我和我的家

我自幼喜欢写信,而且始终只写同一封信。儿时用铅笔写,长大些后用钢笔写,而如今默默地在心里写,就这样一直写了许多年。可是,这封信至今没有邮寄。信,连同我对妈妈的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底。

妈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然而又是那么诱人和亲切。每当听到人们呼唤妈妈,我心里总是泛起一丝酸楚的感觉。

好久好久年前深冬的一天,是我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页,那是一个阴冷的夜晚,我被一阵啜泣声惊醒,醒来后觉得脸上凉凉的,原来是妈妈的泪水滴在我的面颊。清晨,待我再次醒来,是爸爸用那双拿惯笔的手拙笨地为我穿上衣裳。爸爸告诉我大海的那边是日本,那里有妈妈的家,妈妈回家了。从此我只能在梦里看见妈妈的身影。之后不久,爸爸也在那场灾难中悄然消失了。我成了“谁念西风独自冷”的孤儿。懂事后才晓得给我家带来不幸的是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

父母离开以后,保姆王奶奶继续留在家里。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全靠风烛残年的奶奶沿街乞讨养活我。每天清早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晚上掌灯时分才能蹒跚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像羊羔一样倦缩在角落里,饥饿恐惧和孤独感时时侵袭心头,有时哭着哭着睡了过去,睡梦中又常常被饥饿唤醒。一人在家呆怕了,我哭着央求奶奶带我一同出去。奶奶一边为我拭去腮边的泪珠儿,一边说:“格儿乖,听奶奶的话,你是读书人家的孩子,奶奶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让你乞食要饭呀!”世界如此之大,能给我带来温暖的只有奶奶一人,每天期盼奶奶回家的心情,至今依然刻骨铭心。

不久以后的一天晚上,天已经很黑很黑了,奶奶才挎着篮子跌跌撞撞地回来,坐在床头边喘息着边用枯槁的手抚摸着我蓬乱的头发,对我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格儿……可怜的孩儿啊……以后你咋活呀?”奶奶的话时断时续,眼泪伴着叹息声大颗大颗落下,原来灯尽油干的奶奶知道自己将要走到人生的尽头。寒冷的冬天,每天我都依偎在奶奶怀里,吸吮着奶奶的体温入睡,可是这一天清晨,我被奶奶的身子冰醒了。推一下,身子硬硬的,奶奶眼睛睁着,眼神里写满了担忧与痛楚。三岁多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死,只是心里充满异样的恐惧,我俯在奶奶身上大声哭喊“奶奶!奶奶您怎么了?奶奶……”哭叫声惊动了街坊,大家帮助料理了老人的后事。一位大妈告诉我,奶奶是为了养活我才饿死的,并在讨饭篮子里摸出奶奶留给我的半个黑馍。面对举目无亲而又年幼的我,众人泪流涔涔。可是在视粮如金的灾荒年,谁能收养得起一个孩子呢?我吃完半个黑馍开始了流浪生涯。

灾荒之年平民百姓生计难,乞丐更难,幼年乞丐难上又难。有时遇到好心人给口吃的,但多数人爱莫能助,我常常两三天吃不到一口象样的东西,有一次刚乞到一小块馍馍,被一个大些的孩子抢去吃了,看着他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只好在一旁噙着眼泪咽口水。还有一次,一个坏孩子玩着一条小蛇,并告诉我如果让蛇咬一口就给我吃的,年幼无知的我毫不迟疑地把蛇头向小腿戳去,一阵麻痛之后,腿很快肿涨起来,连疼带怕晕倒在街上,多亏一位好心的伯伯用蛇药救活了我。至今左腿肚上仍深印着毒牙的疤痕。经历这些磨难时我才四岁呀!(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流浪了大约一年光景,一天我在火车站乞讨,看见一个旅客的背影很像爸爸,误以为是爸爸回来了,便呼喊着“爸爸,爸爸”扑了过去。这个人就是我现在的父亲,是享受探亲假从黑龙江回家过年的。父亲弯下身来,慈祥地望着不知所措的我,问明我是孤儿后便把我领回到乡下的家,从此这个家庭收养了我。父亲勤奋刚强,母亲善良本分,还有一个大我一岁的哥哥陪伴我。

儿提时期谁不盼望过年?然而,年年我最难过的时刻却是家家团圆的除夕夜,每当此时总是莫名其妙地悲从心头起,无法抑制的眼泪泉水般地涌出,“眼泪注,……此时欲住已难住。”为了不打搅家人,一人摸黑悄悄来到村外,朝着自认为妈妈所在的方向纵情地宣泄着心中思念,放声哭喊着“妈妈……我想你……”这时总是父亲来到我身边,用那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说“哭吧,孩子。把心里的苦水都倒出来。”当父亲牵着我的小手回到家后,不明就里的哥哥就会怯生生地说“爹爹,我没惹弟弟。”然后给我送上他只有过年才能分得的一个苹果或柿子。这时母亲就会将我紧紧地揽在怀里“老天爷,造孽呀……”老人家声泪俱下。

新家虽然贫寒,但却充满温馨与幸福。哥哥小时候长的像小姑娘,从不惹事讨人嫌。可他决不许别的孩子欺负我,记得有一次,村里两个小孩骂我是拾来的野孩子,我伤心地哭了,哥哥像一头发狂的小豹子扑了过去,两个比他高半头的孩子,竟然被他打败了。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虽然目不识丁却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常教导我,人生在世不要轻易求人但要热情助人;别人对你的坏处别记着,别人对你的好处别忘了。这些教诲使我受益终生。

由于大跃进的遗害,加之天灾人祸,农村几乎家家断炊,一天,母亲听说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庄舍粥赈灾,为了让我侥幸吃上一碗稀饭,老人家忍痛割爱瞒着哥哥领我前往,中途遇上几位先行返回的本村妇女,方知是谣传,几位老姐妹相顾哽咽泪流行行。

一九六○年,我和哥哥都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入夜后我似睡非睡朦朦胧胧地听见哥哥在哭,母亲轻声说“儿呀,咱家穷,没法子,只能舍了你了,弟弟命苦没有亲爹娘,亏欠他娘的心会更疼呀”。懂事的哥哥哽咽着说“娘,我懂,不跟弟弟争,只是心里难受,娘别生气,您让我哭一次吧,以后再也不想上学的事了”。听了哥哥的话,母亲搂着哥哥失声痛哭,我伴着母子俩的哭声又睡着了。当时,父亲远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只有春节才能回来几天,家务全靠母亲操劳,这几天母亲正患眼疾,家中仅有的一点钱为我交了学杂费,就这样瞎了左眼留下终生残疾。懂事后我问母亲为什么不用钱治病,母亲淡淡地说“孩子,你不懂。哪个当娘的都会这样做的”。母亲的选择是多么伟大和无私!

一九六二年,老家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我们随父亲迁移到北大荒,这时候父亲还清了为爷爷治病欠下的债,家庭生活有了改善。哥哥可以上学了,但已错过儿童教育的最佳年龄,由于心理自卑,学习成绩欠佳,小学没毕业便参加了工作。我中学毕业后进入河南省一所大学学习汉语言学,后又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于采矿专业。我欠哥哥的人情债,今生是无法偿还的。

我是一个内在情感很丰富的人,每当看到檐际乳燕啾啾,便想起远在他国杳无音信的亲人,在心里千万次地呼唤着妈妈。许多年前的一天夜里,我梦到了妈妈也梦到了故乡的家,醒来填写了一首《浪淘沙》“梦里旧关山,引首回瞰。晨风暮雨雾斑斑。昏径残灯愁里醒,始觉潸潸。犹闻月哽咽,夜半窗前。留君君去去路远。僵手抽丝伴寒月,岁岁年年。”每当想起儿时的苦难,想起为我沿街乞讨的奶奶,想起生死未卜的爸爸妈妈,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暗暗流血。

一九八五年,妈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我,并多次催我出国团聚。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向往日本,但我始终没有答应妈妈的要求,因为我的身属于中国父母,我的心属于祖国大地。在送别妈妈后我填写了一首《一剪梅》,“一任双泉竟自流。春归燕迟,润雨休休。举头问月月无言,恰似银河,渡恨无舟。沧海泛舟梦里游,醒来又是一段新愁。风吹寒月舞霜天,哀满东阁,怨满西楼。”我对妈妈的复杂情思和眷恋之意,完全隐涵其中。

为了将我带回日本,妈妈与中国父母有一次彻夜的长谈,这次面谈无疑在两位老人心里掀起波澜。一夜之间父母仿佛苍老许多,望着他们憔悴的面容,我知道再美好的语言也安慰不了老人心里的悲怆,手足无措的我嚅嚅地反复说着一句话“爹、娘,我是你们的儿子,我宁死也不离开你们。”母亲张启颤抖的嘴唇劝导我说:“格儿,芳子妈妈二十多年才找到你,不能因为娘伤了另一个娘的心呀!”我体会不到母亲说这番话时心里该有多痛!对于妈妈承诺的报答条件,父亲说的话我铭记于心“我的儿子给座金山也不换,可是为了你们骨肉团圆,为了减少人间悲剧,为了你爱过一个中国人,再心疼我们也得割舍”。这就是一位曾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老军人,一位中国父亲,一位老布尔什维克的胸怀。少年时代谁的心里都充满梦幻,我儿时常常在临睡前幻想待我一觉醒来,妈妈就坐在我的身旁。然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了,我只能遗憾的告诉妈妈:是妈妈给了我生命,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灵魂,我不能成为没有灵魂的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爸爸旅居日本,妈妈是在爸爸立志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嫁给爸爸的。一九五七年爸爸被划为右派分子,妈妈自然而然地受到牵连,在心理压力无法承受时,离开我和爸爸,回到了日本。每当回忆往事妈妈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我在信中这样劝慰妈妈:“您那时做为侨民旅居中国,一些人的做法的确有失君子风度,但您这点痛苦与死在日军屠刀下的两千万中国冤魂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德报怨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算大,想来您能接受这一观点吧。”

妈妈多次劝我抛弃中国情结,继承外祖父的遗产定居日本。权衡之后我直言不讳地告诉妈妈:“您和祖国都是我的妈妈,我没有因为您的离去而怨您,有什么理由因为经受的苦难抱怨祖国呢?至于外祖父的财产儿不敢接受,微观上讲那是你们家族的财富,宏观上讲那是日本的社会财富。毋庸置疑我希望富有,但中国母亲常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别伸手。”

一九九五年晚秋,中国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七十八个春秋,驾鹤西去。绝别前对我说:”格儿,别怪你妈,世上只有不孝敬妈的孩子,没有不疼爱孩子的妈,她那时有难处啊……”母亲已融于她深深爱着的土地,这片黑土上有我无法割舍的家。母亲去世后我经常默唱着心里的歌,“小溪边,青山上,几株松树下,一片榛林旁,这里住着我的娘。娘亲亲,亲亲娘,黄泉院落里,为儿留一厢……”母亲安息的青山,就是我最后的归宿。

我给妈妈的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妈妈,您常说要尽其所有对我补偿。是的,我渴望补偿,但不是财富的赠与,是母爱的琼浆。‘人再老也要有个家,再大也要有个妈。’我今生最‘奢侈’的愿望就是能在您的怀抱里,尽情地呼唤着‘妈妈’,在您轻唱的摇篮曲中入眠,以弥补我心灵深处的缺憾。”

这就是我用一生的时间写的信,讲的是一个故事,故事里讲的是我和我的家……

本文标题: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006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