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陈寅恪进清华-走进清华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王京岐

一 : 走进清华

  下午,我们到了北京,坐车去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学校里面绿叶成荫,小桥流水,真是学习的好地方!我边走边听爸爸讲解学校的历史,最后我们来到清华园门前,许多大哥哥大姐姐们身穿清华大学学士服,在拍毕业留影照,我想要是我也身穿学士服拍照那该多好啊,可惜我没有,爸爸说:“你自己只要认真努力学习,一定可以的!”我想:我一定要刻苦努力,考取清华!和她们一样在此留下我学习的足迹。要离开清华园了,爸爸给我在清华园门前拍了一张照片。

  再见清华,十一年后我们会再见的!

 

二 : 陈寅恪在清华出“对对子”考题

“对对子”的风波

1932年8月初清华大学及研究所招考新生及转学生,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各年级生另有对对子题。其中以一年级的对子“孙行者”最受瞩目。由于题型出人意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北平《世界日报》即陆续刊出投书要求清华大学公布“对对子”的评分标准,甚至直斥这是复古,或以“奇哉”、“怪哉”形容,或要清华大学表态是否支持“对对子”的考题。
两个星期后,即8月14日或早于此日一两天,陈寅恪以出题者身份出面接受北平《世界日报》访问。这是陈寅恪生平仅见的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题型,一个属于可以接受公评的议题上报答辩。
陈寅恪的答辩并未平息舆论不满,读者骂声未歇。半个世纪后,当年任教清华大学、也是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在其回忆录《三松堂自序》中提到此事的下文:“在当时社会上对于对联不很了解,以为对对子是复古,也有人以这次考试为笑谈,所以以后也没有沿用,没有推广。”
“对对子”成为话题
“对对子”试题一出,不仅考生意外,社会亦为之哗然,随即成为报纸猎奇的话题。“对对子”试题因为话题新鲜而上报,这或许还在陈寅恪意料之中,但显然不是陈寅恪所能想象,惹出一大串话题和“论战”。单就北平《世界日报》言,即在第十二版读者论坛,连篇累牍地刊出讨论文章,从8月7日到19日间歇以此为主题足足谈了两个星期,发表了十四篇读者投书,其中有两人各有两篇。总部设在天津的《大公报》,于全国范围的影响较《世界日报》更大,8月31日跟进,有一篇小专栏讨论“对对子”的话题,兹将全文转录于下:
本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有“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人比黄花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等句。这下真苦了二千考生,因之骂声四起。在几个大报的读者论坛上便出现了许多清华复古的文字。引而申之,乃更出现许多文章指摘清华为资产阶级学校。自然也就有人动笔出来反驳了。就我每日注意的《世界日报》言之,自八月一日清华考毕,无日无是项争辩文字,直至我十七日离开北平,尚未平歇。这一个“论战”也可算热闹了。(李琦,《北平杂忆――一个绵延的辩论》,天津《大公报》,民国21年(1932)8月31日第9版。)
北平《世界日报》刊出讨论“对对子”的读者论坛,系自8月7日起间歇见报,直到8月20日刊出清华大学发榜名单,“对对子”的“论战”始告一个段落。报纸上的论辩多集中于“对对子”应否成为考题,反映的多属升学主义范畴内的话题和想法,其间偶见对清华大学是否属于资产阶级的批判和驳论,谈不上陈寅恪意欲借“对对子”的讨论,提高层次到建立汉语文法或相关学术性的论辩。
在这个阶段里,陈寅恪自拟了一篇底稿,以接受北平《世界日报》记者采访的形式,予当年8月15日刊出一篇具有答辩意味的回应。兹将陈寅恪回应对对子试题的部分转录于下:
标题:
清华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
谈出“对对子”试题理由
内文:
(特讯)昨日记者偶晤该校中国文学系阅卷员,询及国文试题中之“对对子”答案,及所以出题之理由,嗣经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发表谈话:
今年国文试题,均分三部,第一为对对子,二为作文,三为标点,其对对子及作文二题,全出余手,余完全负责,近来有人批评攻讦,余不便一一答复,拟将今年国文命题之学理,于开学后在中国文学会宣讲,今日只能择一二要点,谈其大概。
本大学考试国文一科,原以测验考生国文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中国文字,固有其种种特点,其文法绝非属于“印度及欧罗巴Indo-Europen系”,乃属于“缅甸西藏系”。中文文法亦必因语言文字特点不同,不能应用西文文法之标准,而中文应与“缅甸西藏系”文作比较的研究,始能成立完善的文法。现在此种比较的研究,尚未成立,“对对子”即是最能表现中国文字特点,与文法最有关系之方法。且研究诗词等美盼文学,对对实为基础知识。考题中出对子,简言之,系测验考生对(一)词类之分辨,如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字对虚字,称谓对称谓等是;(二)四声之了解,如平仄之求其和谐;(三)生字vocabuhrv及读书多少。如对成语,须读诗词文等书多[此短句不顺,另一版本为“须读书(诗词古文)多”]。随手掇拾,毫不费力。如有人以祖冲之对孙行者,是可知该生胸中有物,尚知古时学者祖某其人;(四)思想如何,因妙对不惟字面上平仄虚实尽对,“意思”亦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思须“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之一正,一反,一合。例如本校工字厅水木清华旁两联之末有“都非凡境”对“洵是仙境”,字面对得极工,而意思重复,前后二致,并非绝妙好对,此则思想之关系。按此种种,悉与“国文”文法有密切之关系,为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测验法。
对对子该如何评分,以及考生应答情况,陈寅恪的答复是:
至于评判标准,即按上述各节:(一)文法方面,如平仄词类之对否;(二)“意思”之工否,思想之如何。分数则仅占国文三题中百分之十,倘字面对工,思意不差,则可得十分,如对得极好,可得四十分,即完全不对,亦不过扣去百分之十分。是于提倡中已含通融宽待之意,其所以对对题有较难者,实为考生中之有特长者,普通人字面对土即可。有人谓题中多绝对,并要求主题者宣布原对,余以为并非绝对,因其并非悬案多年,无人能对者。中国之大,焉知无人能对。若主题者自己拟妥一对,而将其一联出作考题,则诚有。“故意给人难题作”之嫌矣。余不必定能对,亦不必发表余所对。考生较好之对,惟考卷尚未完全看完,且非经余一人评阅,但可就所忆者发表一二:一年级新生,对孙行者最佳者,当推:“王引之”,因王为姓氏,且有王父即祖父之解,恰与孙字对,引字较祖冲之冲字为佳。“少小离家老大回”,尚未见有甚好者,如“匆忙入校从容出”,差可。中国文学研究所题时“墨西哥”,有人对“淮南子”,可称不错,因同为专名词,且末二字恰甚工也。
作文题在“论战”中间有涉及,陈寅恪交代如下:
关于“梦游清华园记”作文题,多人误会,以为系夸耀清华之风景与富丽,或误解为游记,其实所谓梦游云者,即测验考生之想象力Imagination及描写力,凡考清华者,总对清华有一种猜想,不知实际情形,即用“空中楼阁”。此题易言之,即为“理想中之清华大学之描写”,再者,考生欲入大学,当必有一理想中的大学形况景物,余之所以不用“理想中之清华大学”,或“梦游清华大学者”,乃以写景易,而学校、组织师生、

课业状况的描写较难。数年来,各校考题,已将“求学志愿”、“家乡”、“朋友”等题用尽,似此种题,实简单、自由、美妙,容易之至。余以为该题甚好,而有人仍发怨言者,想系入清华之心过切,或因他故而生忌嫉之感。
可引为谈资助者,则以间接方式表达:
谈毕后,记者并探得考卷中之可笑者,兹摘录数则如后:对孙行者除王引之、韩退之、胡适之、祖冲之较好者外,普通皆对陈立夫、郁达夫、王献之、周作人,至以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应对极多,甚不通。亦有对以赵飞燕、黄飞虎、郭沫若者。最可笑莫如一部(分)考生,仅由字面上对以“翁坐乎”、“子去也”。有某生对“我来也”,下注古文盗窃人名,虽平仄不谐,但亦可见彼知对专名词及虚实字,仍得相当分数。其余尚有根本不明“时对”用意者,如某生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为题作文一篇,有以原诗第二句“乡音不改鬓毛衰”塞责者。亦有以“城池依旧人民非”联句者。最可笑者莫如某生,于试卷上原对后涂改许多。后竞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下书“金银珠宝往家抬”,而于“孙行者”下大书“一个?斗十万八千里”。情急胡诌,窘状可想。
出“对对子”的意图
陈寅恪后来并未如期向清华中国文学会宣讲国文命题之学理,而是以书信体的形式。致函代理系主任刘叔雅(1889-1958)。另将全文送交《大公报?文学副刊》,于9月5日以《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刊出。
陈寅恪就试题部分指出:
就其阅卷经验认为。感触至多,主张出题方式应与过去异趣,求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若就此义言之。在今日学术界,藏缅语系比较研究之学未发展,真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于对对子之一方法,此方法去吾辈理想中之完善方法,固甚辽远,但尚是诚意不欺,实事求是之一种办法,不妨于今夏入学考试时,试一用之,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
“对对子”与文法研究
至于何以有必要先着手研究藏缅语系,陈寅恪在这通公开信中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性,而有不同统系,也规范了研究路径和范畴,而所涉及的历史观念,必不能“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
夫所谓某种语言之文法者,其中一小部分,符于世界语言之公律,除此之外,其大部分皆由研究此种语言之特殊现相(象),归纳为若干通则,成立一有独立个性之统系学说,定为此种语言之规律。并非根据某一特种语言之规律,即能推之以概括万族,放诸四海而准者也。假设能之。亦已变为普通语言学、音韵学、名学,或文法哲学等,不复成为某特种语言之文法矣。……世界人类语言中,甲种语言,有甲种特殊现相,故有甲种文法。乙种语言,有乙种特殊现相,故有乙种文法。……昔日欧人往往以希伯来语言为世界语言之始祖。而白附其语言于希伯来语之支流末裔,迄乎近世,比较语言兴,旧日谬误之观念得以革除。因其能取同系语言,如梵语、波斯语等,互相比较研究,于是系内各个语言之特性逐渐发见。印欧系语言学,遂有今日之发达。
至论汉语文法研究方法及人手门径:
故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相及其性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互相比较,以研究之,不能为功。而所与互相比较者,又必须属于同系中大同而小异之语言。盖不如此,则不独不能确定,且常错认其特性之所在,而成一非驴非马,穿凿附会之混沌怪物。因同系之语言,必先假定其同出一源,以演绎递变隔离分化之关系,乃各自成为大同而小异之言语。
故分析之,综合之,于纵贯之方面,剖别其源流,于横通之方面,比较其差异。由是言之,从事比较语言之学,必具一历史观念.而具有历史观念者,必不能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也。
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比较研究方法之义既如此,故今日中(www.61k.com]国必先将国文文法之“格义”观念,摧陷廓清,然后遵循藏缅等与汉语同系语言,比较研究之途径进行,将来自可达到真正中国文法成立之日。
陈寅恪此论是否“正确”固然有不同见解;然而,数十年来提到“对对子”风波的文章,多从“对对子”的上下对着眼,以及“孙行者”有谁对上了“胡适之”,视同“茶余饭后”话题者多,却少有论究命题背后的学理是否可行,以及“对对子”和中国语文特性究竟有无关联,更遑论如何通过藏缅语系的比较研究,发展出一套中国语文系统的文法研究了。`

三 : 为什么晚清至建国前出了那么多大师?如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

[王京岐]为什么晚清至建国前出了那么多大师?如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等。
那些大师动辄通晓多国语言,学贯中西,印刷机的脑袋,何也?不仅仅是骨骼精奇吧……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孙静妍[王京岐]为什么晚清至建国前出了那么多大师?如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等。给出的答复:
对最高票回答十分无语

先定调,晚清民国比建国后更出大师,这个被反复提起的观点,不是无中生有的。
注:全文较长,可仅读黑体字。

一. 大师们和民国有没有关系
民国时期的“大师”果断有,但是那些人是美国人,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例如杨振宁,李政道这帮人,当年他们获得诺贝尔都是1957年的事了,算不得民国头上,和民国没什么关系,如果确切有关系,那就是出生在民国,如此而已。简直无力吐槽,李政道在国内小学读到大学,杨振宁更是从小学读到硕士,怎么就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之一的吴健雄,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留校做了几年助教,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在微分几何领域作出划时代贡献的陈省身,南开大学数学系学士,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代表美国接受德国相关科学家战俘、美国导弹研发主力科学家之一的钱学森,毕业自国立交通大学,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导师阻挠没能成为中子发现者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王淦昌,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纯粹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民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P.S. 说起王淦昌,出国之路一把辛酸泪,导师几次三番阻挠其研究,先是错失发现中子的机会,而后又差点错失中微子的验证试验)

二. 学术自由和大师辈出有没有关系
直面批评者:我知道你们在说现代中国的自由度不如民国,我知道你们想说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大师多是由于民国时期风气开放,更加自由。苏联时期的诺贝尔有文学奖,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甚至还有一个经济学奖。SO,你。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以禁锢自由闻名的苏联出了成打的诺贝尔奖?首先,诺贝尔奖虽然高端,但终归只是一个奖项而已,不是衡量科研实力的万金油,仅仅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而已,很多大神并没有拿过诺奖(比如玻色等等),很多大神获诺奖的项目并不是本人最大的成就所在(比如爱因斯坦、杨振宁等等)。如果要比较诺贝尔奖的话,也不是这么比的,作为唯二的世界超级大国,跟中国似的只看出没出诺贝尔奖,未免太寒碜苏联了。唯二么,又不是唯一,还有美国这个对比对象呢。苏联1922年建国,1991年解体,一共69年,但是苏联早期在二战战火中血拼,美国那会儿正在避风港乘凉,直接这么比不公平,就只取美苏争霸的1947年到1991年好了(和平奖这种非学术的排除)。在此期间苏联一共出了多少位诺贝尔奖得主呢?1位经济学奖得主 [ 吐槽:这有什么好甚至的,一个超级大国44年间竟然只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可见苏联之后的经济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位化学奖,2位文学奖,6位物理学奖,除了物理能配得上超级大国的地位,其他都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是什么样的水准呢?不好意思,统计到手酸,大概有200位以上,差距大到这个程度,其实也无需详细算了,完全就是秒杀级别的。当然,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诺贝尔奖评奖更倾向于美国,并且美国接纳了大量移民学者,但这不是十几倍这种程度差距的理由,就算每一项都抵消1~2倍,那还是差距巨大,骄傲如俄罗斯民族,怕是自己都不会接受这么多粉饰和借口。

三. 民国文盲率80%,所以民国大师含金量低?民国大师做出的那些东西放到今天可能随便一个知识过硬的大学生就能完成,所以含金量低?
首先辨析一个问题,知识素养和知识水准的区别。人类的知识总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前人的前沿知识可能是后人的通识教育,但能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却永远都是极少数,比如说,现在一个普通高中生的物理知识就已经超过61阅读友蒙面大侠[王京岐]为什么晚清至建国前出了那么多大师?如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等。给出的答复:

首先,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近代学术的开创期。近代学术的规范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其次,民国的学者不可否认有着西学与传统比较好的结合。

首先他们的传统教育没有中断,如鲁迅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但他的旧学根基是非常扎实的。但他们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的教育,有留美留欧的,还有留日留俄的。王国维看着似一个旧派文人,但他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这些学者在同时接受两种思想后能够很好地比较、权衡,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去伪存真、扬长避短。


因为以上两点及其他原因,现在回头来看,民国时好多学者都充当了填写学术空白、开宗立派的开山祖师的角色。如鲁迅的小说史研究……

所以哪怕在当下看来平平的东西,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也不得不佩服其开创之功。

如,胡适的白话诗,两只蝴蝶等等,现在看来惨不忍睹,但在那个学术(严格来说白话诗应归入文学一类)草创与规范的年代,但是你不得不说他开启了一个中华诗歌的新时代。


还有,民国士人多有一些风骨,在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加成作用。

还有一个用臭了的词叫名士风流。

就我个人而言,就喜欢那些有着各种怪癖的可爱怪老头。那个留着辫子喜欢闻小臭脚的辜鸿铭,我想象那个画面就觉得顶可爱的。那个说着“八部书外皆狗屁”的黄侃“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我也挺喜欢的。


最后,不得不说,很多人会对过去有一份追忆,对美好有一些向往

民国如此,80年代也是如此。


网友章鱼[王京岐]为什么晚清至建国前出了那么多大师?如辜鸿铭、钱锺书、陈寅恪等。给出的答复:

本文标题:陈寅恪进清华-走进清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8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