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1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四、努力学习和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思考

?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人物”说明了什么?

? BBC公司、路透社评选结果

? 1999年,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

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61阅读络上,建立在各种“人工语言”和符号系统上。 人工智能的局限:

A.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性质。

B. 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C.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性

D. 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二者的区别:

第一,机器思维只能日益增多而不可能全部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12

马哲 周二

第二,机器思维与人脑的思维在质上是不同的。

第三,机器思维和人脑的思维基础不同。

第四,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的形成过程不同。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物质 运动 意识 相对静止 实事求是

二、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将具有创造力。

3.世界统一于存在。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5.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会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

6.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7.物质就是原子。

8.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将代替人脑。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实事求是?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意义。

6.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7.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什么?

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

13

马哲 周二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唯心主义是生活中封建迷信活动和一切邪教组织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 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及过程。它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的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 变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变化或变异——即量变和质变

–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它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发展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

2、 发展的过程性

(1)过程: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扩张。

(2)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发展的过程是变异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蝴蝶扇动翅膀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漫不经心地拍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灾难性的风暴.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科学家把这种现象戏称为“蝴蝶效应”,意思是:一件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蝴蝶效应”的概念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来的。

它的由来是这样的:-----他认为,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即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也可能在过程中积累起来,经逐级放大,形成很大的大气运动。于是,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事物 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此后,”蝴蝶效应“之说就不不胫而走。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混沌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蝴蝶效应“是混沌的一个例子。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做形象的说明: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是军事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思考:人生中的“蝴蝶效应”是什么?

社会领域中的”蝴蝶效应”是什么?

– 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只耗子的委屈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1 )规律——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

马哲 周二

(2 )规律是客观的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及其属性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及其属性

(一)矛盾的涵义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统一性的涵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统一性的涵义: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趋势。

②矛盾统一性的表现

第一,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斗争性的涵义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趋势。

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A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B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而存在,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趋势。

(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1 矛盾的普遍性的涵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

(从空间上看:处处有矛盾,从时间上看,时时有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15

马哲 周二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 次要矛盾: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于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A 在矛盾的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B 在矛盾的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C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③ “两点论”和“重点论”

A 矛盾发展的不均衡性与“两点论”和“重点论”

B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共性(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是有差别的 第二,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分割,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再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五)怎样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问题

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所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善于在对立面中看到统一,弄清楚它们是怎样统一的,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以便创造条件保持统一或促使转化

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善于抓重点,要使“两点论”与“重点论”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着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课后练习题

一、 名词解释

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同一性

二、辨析题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2.差异就是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4.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唯一原因。

5.“重点论”就是“一点论”,“两点论”就是“均衡论”。

6.矛盾的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存在。

7.矛盾只存在于观念之中。

三、简答题

1.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是什么?

16

马哲 周二

5.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7.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有哪些?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政策的哲学依据?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为什么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四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一、辨证的否定

1、肯定和否定含义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是对事物原有状态的保持和对现存事物的承认。

否定方面是事物自身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是对原有统一体或现存状态的破坏。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恩格斯

2、辨证的否定

⑴、辨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我运动与自我发展。

(2)辩证否定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完全的抛弃,而是保留其中对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这表明辩证否定“是

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飞跃,就没有新事物产生和

旧事物灭亡,也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③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

秦始皇焚书坑儒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许多的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毛泽东

(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第一,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不承认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第三,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17

马哲 周二

(5)坚持辨证否定观的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求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切忌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

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

1 周期性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又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3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

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第二,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第三,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

2、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

3、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辨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事物。

4、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认清事物发展总方向和总趋势,又要充分估计到事物发展中的困难。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第三,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就要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肯定 否定

二、辨析题

1. 辨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2. “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

理解。”

3. 社会主义国家引进西方的文化、科技、资金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4. 辨证的否定就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5. 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态势是什么

3.辨证否定的含义是什么?

4.什么是扬弃?

四、论述题

1、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实践意义。

2、用哲学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运用辨证否定的基本原理分析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18

马哲 周二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第七讲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主体和认

识的客体的辨证关系;认识的辨证过程以及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一、认识的结构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法]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

想的芦苇。”

? 人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但他的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即:认识何以可能?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什么?

为什么人的思想认识又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呢?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 这些问题有哪些答案?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回答的?

一 、认识的结构

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中介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1

2

3

认识工具:观念工具(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物质工具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19

马哲 周二

其次,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特点:

第一,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第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不可知论(怀疑论 ):

? 皮浪:古希腊怀疑论者,认为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均无法断定,只有不去辨认真伪,灵魂才会安

宁。乘船的故事。

? 休谟:否认因果律,认为所谓的因果,只是人在多次重复相同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而我们

无法证明这种关系。

? 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不可认识。

? 庄子:《齐物论》中庄子与蝴蝶的故事

不可知论的错误:

A、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对界限。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来 ,从而使客观事物成为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

(休谟的典型错误)。

20

马哲 周二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反映的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肯定我们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即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反映论。 其次,承认认识对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是多么复杂和抽象,归根到底都来自客观世界。“思维无内容则空”。这里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优先性问题。

第二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由实践到认识

二、由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 从实践到认识(飞跃)

? 感性认识

? 理性认识

? 二者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的含义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 理性认识的含义

(1)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理论与经验论

? 唯理论: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否认感性认识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

? 经验论:只重视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 达尔文在生物科学的的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836年年结束环球考察,从此正式投入生物进化的研

究,到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历经23年。当他回忆自己的科学生涯时,讲了许多总结性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无非是三条:

第一,“贝格尔舰上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件”,“在南美洲看到的许多事实,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21

马哲 周二

“在观察和收集资料方面勤奋努力”,“极其广泛地收集事实”。“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同经验丰富的动物育种家、园艺工作者进行交谈”,“阅读大量有关书籍”等等。这些讲的就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过”,“在长期思考任何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有相当好的创造发明本领和合理的想法“,等等。这些讲的就是发挥思考的作用去分析研究感性材料。

第三,”热爱科学“,”我对自己的这种勤奋精神,到现在还是很感惊奇“等等。这此讲的是意志、精神的作用,它贯穿于前两条之中。可见,从认识过程来说,达尔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了两个基本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

二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呢?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3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认识过程复杂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本质

二、真理的辩证本性

三、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方法论意义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几种不同的真理观

1说话清楚明白就是真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2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3 有用就是真理

4 有权就有理

一 真理的客观本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61阅读计算机已使我国网民居全球第二位,而通讯技术的提高也使通讯手段日新月异,3.8亿的手机总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手机拥有者最多的国家,网络交流,数码相机,MP3甚至MP4播放器,无一不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一路追捧的时尚。而好与劣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核心的技术上,核心技术领先,产品则先进,在市场竞争才能有优势,因此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MP3应该说最早是发源于韩国。

MP3技术发展于中国。

大概六七年前,韩国推出这项技术的时候,并没有为整个世界所关注。中国是因为在最近的这几年,整个中国的市场和经济在不断高速发展,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巨大的消费力拉动了这个市场,应该说在这种小体积的基于flash技术的MP3上,中国的技术目前还是比较领先的。

大概从2003年5月份开始,进入市场六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市场的第一名。到今天,已经领先于韩国的产品至少六个月以上。但关键环节,它的解码芯片还是老外的技术,重要的核心技术还攥在别人手里,应该说是命脉

在今年的上市公司年报告中,国内三大手机制造商波导、夏新、TCL今年上半年的手机业务全面亏损。近日,更有数家著名经济分析机构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共识,那就是国产手机厂商明年将“阵亡”一半,也就是说,我国目前60家手机生产企业中将有30家在明年破产、转产或被兼并。而与此同时,跨国手机厂商的日子却似乎越来越好过。诺基亚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8.6%,诺基亚手机占据了33%的市场份额。同样,国外其他品牌等在中国市场也大有收获。

40

马哲 周二

权威行业分析显示,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成本过高。目前,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50%,占全球三分之一产量的我国手机行业,净利率只有4%,而核心技术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也就是说,国外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家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其实,不仅是手机,所有跟IT有关的产品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15.8%。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在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60%。而从中国有彩电技术以来,几十年来,每年产量7500万的国台彩电竟一度没有我们自己的任何一块芯片。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

中国的厂商向外国厂商支付专利费的情况,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这里包括芯片的费用,包括基于芯片相关技术的费用,由于现在国际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由于人家已经先期开发创新取得了这个成果,并且以知识产权把它界定下来,这是它的权利,我们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些规则我们都在遵守,因此这些费用我们绕不开。 如果说我们希望中国的手机再往前走,价格再往下降,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那就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创新,在关键技术上做出重大的突破,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突破开始出现苗头,有些芯片厂商已经推出了GSM的芯片。

咱们国家是电视机生产大国,一年大概生产7500万台,全世界最多的 。截至到今年7月份之前,包括海信在内,七千多万台中国彩电,其芯片不是中国人做的,或者说没有中国人做的。

据说卖一台电视机,只能挣50块钱,他们卖这么一块芯片挣多少钱?13美元,扣除成本能挣10美元。

如果中国的整机厂商,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核心技术上不往前走,那个利润的高端点都不在我们手里,就像我们做一台电脑,做一台电视一样,我们就等于在拓宽那个芯片厂商,核心技术厂商的市场。 我们不光帮他们卖东西,而且在帮他们挣钱。

柳传志说过一句,说联想卖一台电脑,就等于帮微软卖了一个视窗,帮英特尔卖了一个芯。

所以说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的发展更加重要。

郭庆存 (海信老总) 我们走得毕竟是晚了一些,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就二十年多一点,而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是一百年甚至二百年,运用知识产权加上创新,创新的成果用知识产权的规则保护起来,市场经济规则就这样,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出牌,这个牌是什么牌局呢?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里,在中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80%甚至还多一些是外国的专利,外国公司,包括在中国注册成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换句话说,在中国市场上,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因为发明专利是二十年,这个市场已经被人家预定了。我们的创新最难就在突破这样一些包围圈,在别人有专利的地方,你是不能去碰的,你研究开发成功之后,别人有专利,你也必须向别人支付专利费,这就是规则。按照现规则,这个牌局已经成为这样一个局面,因此,客观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巨大的创新压力,也面临创新的困难,要突破重围,如果是阳光大道,那我放开腿跑就是了,现在不是,现在连小胡同你要找准了冲出去就算成功

如果现在怕这些困难,不往前冲,包围圈就越来紧密。

二 汽车创新篇

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是做大做强的。 中国国内国产车占30%,完全自主品牌的有吉利、奇瑞,另外还有长安、哈飞有个别的自主品牌,正是这些自主品牌的孜孜追求,这些企业家的追求和创新,使得社会上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正是由于国有品牌的不断成长,使得过去合资企业或者是外国的企业在中国所赚取的超额利润在逐步降低,这就是有了自主品牌才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前采取合资,外国人在中国造汽车,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安排,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历史时期,不能延续原来的道路,应该要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这样一条。

我们面前的困难:

研发费不足:从汽车发明那一天起,汽车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汽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但是一款款新车型的推出,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大量研发费用的投入。在每年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排行榜上,汽车公司几乎都要占到一半。

人才流失:除了资金的支持,汽车行业创新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在世界几家知名品品牌汽车企业里,仅研究人员都在万人以上。在中国,许多的大学里也都有汽车的相关专业,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稀少,以及对于国产品牌缺少信心,很多人最终选择了去为国外汽车企业服务。

市场规则不熟练:我们要走向全世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就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困难,他们是搞市场

41

马哲 周二

经济,搞了很多年了,比我们不知道早多少年,就像我们打扑克一样,或者我们下围棋一样,人家搞市场经济已经很熟练了,规则已经研究得很透了,而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打牌,刚刚开始接触围棋,我们对很多规则的掌握运用还是处于一种起步阶段,没有进入一种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第一辆车我买;第二辆车我学;第三辆车我造。从买到学,再到自己造车,实际上是韩国汽车业发展的写照。 上世纪6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汽车公司从国外进口半成品汽车零部件,由韩国工人进行组装。 在组装外国车型的过程中,韩国人开始学习国外的技术。

1973年,韩国政府制订《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计划》,要求韩国企业必须.自己制造本国的汽车。1975年,现代汽车集团自主设计的第一款车型正式投产,韩国汽车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80年代后,在政府主导和保护下,韩国汽车业自主开发能力迅速提高,并在韩国国内营造“用国产车光荣”的社会氛围。

目前,韩国汽车产量已经连续3年居世界第六位,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并产生了一批国际汽车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三 纺织创新篇

中国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没有自己的服装名牌。

多数服装厂是贴牌生产,凡是外国的服装名牌都在中国生产,可以说中国现在的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所赚的钱只是加工费。

出口8亿件衬衫换一架A380飞机(2、4亿),一件衬衫赚30美分。

中国出口一条棉布裤9美元,赚2-4元人民币,在美国市场上卖40美元。

一件内衣国内产卖40元,如果赚上意大利名牌就卖1450元;一块价值30元的面料经一般服装师之手就可卖600元左右,可是经服装名师之手可卖2万元左右,附加值惊人。

四 创新中国之医药篇:

目前,中国境内的制药企业大概有6000家之多(我们六千多家药厂,据专家分析,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微利 。)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制药业能够与这个数字匹敌另外,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医药原料药的出口大户。在全球2000余种医药原料药产品中,中国生产的就有1500余种,其产量高达45万吨,仅化学原料一项,中国的年生产能力就高达38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作为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有60多种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这种状况丝毫不能表明中国已经迈进世界制药业的先进行列;事实恰好相反,中国制药企业普遍存在散、乱、小的情况,长期以来,中国制药业以仿制国外已经研发成功的药品为主,生产的药品97%以上都是仿制品(一般来讲,从产品上市以后一般要十年的时间,你才有可能去仿制。世界医药有了新的成果,但是当我们享受的时候,十年已经过去了。 ),很少有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长期仿制的模式下, 再加上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医药业新药开发方面的能力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每年收到的新药申报只有寥寥几十个,与中国制药企业的数目远不成比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医药的发展仍然停留在量的发展上,而缺乏自主研发的质的飞跃。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仿制产品,它的利润是相当低的,可能10%到20%,最多是这样一个水平。如果要是一个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它的利润率可能会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

对于任何一个研发机构来说,一个新药物的创新都是很艰难的,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新型药物的研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这是一种新药从科学家的一丝灵感到作为商品上架平均经历的时间,平均投入的研发费用需要5——10亿美元。 在医药这个行业,研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研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例实际上约为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

而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并经过长期的研发过程之后,并不见得能够产生必然的效益,根据剑桥药物研究所的统计,由于药效、代谢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因素,在一个新药物的研发费用中,有将近70%的投入最后都打了水漂,目前国际上平均5——10个进入临床评估的药物,最终可能只有一个能够进入市,大部分研发产品都会中途夭折,在医药届,药品研发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是,在一万种经过筛选的分子反应式中,最终只有一种将被转化为盈利。

同时,近年来新药的研发难度和成本却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 10年前,一种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后,证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只需要一千个试验样本,现在已经将这个标准提高了4倍。另外有人统计,1981年,全世界新药研发的投入为52亿美元,平均每个上市新药的投入为1亿美元,到2000年全世界医药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平均每个上市新药的投入已经达到12亿美元。

搞个新药研发,除了投入大,还有个周期非常长,一般来说国内搞一个创新药物,大概十年到十五年,所以

42

马哲 周二

你投下去几千万、一亿,得十年到十五年才能见效,很多药厂企业可能是等不了。另外一方面,国内有些比如说搞了研发,投了几千万、一亿,不如做广告,我投入一亿的广告,可能一下回来几十亿,当年甚至第二年就能回来,但是研发新药要十年以后。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3、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

4、科技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2 科学发展的形式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3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43

马哲 周二

3 交叉学科时代必然到来

(1)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难分

(2)自然方法与社会方法相互渗透

(3)文理交融:21世纪的世界性科学潮流

二 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确立四大基础理论

1 相对论

2 量子论

描述微观物质运动的规律

3 基因论

探索遗传之迷的理论

4 信息论

探索信息的基本性质.

(二)建立五大模型

1 宇宙演化大爆炸模型

2 物质结构夸克——轻子模型

3 遗传物质DNA双螺旋模型

4 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

5 地球构造板块模型

(三)产生八大高技术领域

1 信息科学技术

2 生命科学技术

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 4 新材料科学技术

5 空间科学技术

6 海洋科学技术

7 环境科学技术

8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三 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和作用

1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3 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作用

——军事上的战斗力

4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政治上的影响力

5 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

(二) 科学技术的核心精神

1 实事求是的精神

2 创新的精神

3 奉献的精神

五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

44

马哲 周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涵义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人。

2 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涵义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

2 历史人物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人。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

3、历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缓某个历史事件的解决。

3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受所处阶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的制约。

3、受个人素质和和能力的制约。

思考题

一、概念题

阶级 交往 经济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3、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简述物质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3、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

讨论题:

1 经济全球化

2 发展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3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四章 劳动价值理论(专题一)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 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理论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什么是经济?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

45

马哲 周二

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1.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2.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3.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1.经济是指财富;

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3.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4.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5.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6.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7.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5

1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2 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二 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理论

(一)商品

1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一,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二者又是对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反之亦然。(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交换)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三)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 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46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第二,货币有双重使用价值,它除了和其它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由它的社会职能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可以购买其它一切商品。

3 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 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

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四) 价值规律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1)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47

万恶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其二,从局部或短期看,价格可能低于或高于价值,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或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是相等的。

由此可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3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过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五章 (专题二)剩余价值理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三,关于自动化机器能否创造剩余价值问题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

1 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泡沫经济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48

二 : 什么叫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里面,什么叫辨证法?什么叫主观?

什么叫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里面,什么叫辨证法?什么叫主观?什么叫客观?可以举例说一下吗?谢谢了!!


主观辩证法即辩正思维,是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就是主观辩证法,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则是客观辩证法(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辩证运动)。

唯心辩证法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它认为客观世界是某种神秘精神、绝对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规律。作为一种学说,它主要研究概念的矛盾运动。在哲学史上既有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概念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又有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概念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逻辑)。

这是政治辅导专家任汝芬的答案,对于你上课学习这种学习比较合适。

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带有全书绪论的性质,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革命变革,把握哲学的一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6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文明的人类或人类的文明同在,正如越成熟的人越依赖于理性和具有更多的理性一样,对于今天自觉实践的人来说,哲学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势力的一切领域,都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人们谈论哲学,选择哲学,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还创造和构建哲学,当然,也有人试图否定哲学的意义,抹杀一切哲学,但那不过是奉行另1种哲学,因为这种否定本身就意味着某1种哲学或是某1种哲学倾向。

当然,在历史和现实中,也存在另1种哲学现象,很多人在学了哲学或成了哲学家之后,变得愈加迷惘和迂腐,甚至达到莫名其妙而又顽固不化的愚蠢境界。这种理性的丧失和迷惘在哲学史上屡屡发生,并一直伴随哲学的发展过程。(对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等问题的思索带来的痛苦,有时会走向极端,使人陷于其中,不能自拔。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迂腐、繁琐,也可能使人越学越糊涂。)这是哲学的不幸,也是时代和人的悲剧。

对于1个现代的文明人来说,他不必是1个哲学家,但一定不能没有哲学。哲学是思辩的,不是1种纯功利、纯实用的理论,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处处少不了,这一点在一些文学名著中表现突出: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水手爱得恩邓蒂斯 智慧长老法利亚知识、智慧、财宝点燃生活的希望,复仇的火焰,度过十几年非人狱中生活,赫赫有名的基督山伯爵,运用智慧和力量,对仇人予以报复,对恩人予以酬答。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也贯穿了一定的哲学观点。

曹雪芹《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人们必须学会洞察万事万物的学问,处理好人世间各种关系,这也是一门大学问。智商+情商,“小布什凭什么当总统?”(成绩平平,耶鲁大学)

但“学问”如何做,“文章”如何写?他们只是以文学家的眼光提出问题,没有作答。我以为人的行为潜在的有哲学观点的指导。(自觉或不自觉)举几例,驴、锁、善。生活中的哲理和智慧处处可见。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到底是什么?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与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及其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最一般的基本原则。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以人类社会、自然界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则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来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但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总的来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它贯通于哲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同时,它又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最基本的标准。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就属于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即是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一般来说,所有的唯物主义和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主要代表有休谟、康德、新康德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①社会经济条件

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机器大工业的阶段。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增加。

②自然科学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当时“自然科学的3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③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佐米涅第耶尔等人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有一定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用实践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及其人类社会产生及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

3、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说是相互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旧哲学的缺点,在其哲学体系中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整钢”。

2、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括

3、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4、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二、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1、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理论创新的源泉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2、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发端于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这次物理学革命不仅改变了物理学的观观念,而且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引起了科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技改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他与科学技术发展重来不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

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没有推翻也不可能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提出任何一条能够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事实和证明。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认识,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的2大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开始于法国哲学家孔得创立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影响最大的1种科学主义流派。科学主义思潮的共同点是反对哲学研究本体论和世界观问题,否认用科学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是19世纪上半叶由德国唯意志主义者叔本华等人开创的,中间经过了新康得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等流派,到了20世纪,存在主义形成。人本主义思潮一般来说重视本体论的研究,主张以人为本。任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反映了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他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他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善于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去通俗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深刻道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邓小平以高度的辩证智慧和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理论的阐述,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3个“有利于”标准等等,都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培养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世界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评价和选择是以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依据的。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基础上。

2、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掌握正确思维方法

哲学学习的效益是终生的,他与某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1个人在大学中学习的某些专业知识可能会忘记,可1个人在年轻时代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会终生受用的。因为哲学学习可以把哲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变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终生受益。

3、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需要。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认真读书,理解原理,掌握原理。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2个方面?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开设专题讲座一哲学的起源和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哲学是1种文化现象。人类的不同文化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不同的需要,哲学也不例外。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中,哲学是最博大精深而又缥缈玄妙的知识,它是人类实践中的最高精神升华,是满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体需要的智慧之学。

一、哲学的起源

西方文明源于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西方语言中“哲学”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爱智慧”、“向往智慧”、“智慧之友”之意,这一词又是从动词“思索”转化而来的。从哲学的名称看,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这种智慧来自于思索,是思索中的智慧。

汉语,“哲”具有聪明、智慧、贤明之意,是通晓世事,通晓人生大道理的意思,如《尚书》中的警句“知人则哲”,“哲”字是指智慧而言。

中西方相通之处——智者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也有例外,如经院哲学。)

当然,仅从词意上无法正确解决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正式形成问题:

奴隶社会。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起,西方哲学就象奥林匹斯山上的流水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历程,至今已有3千年的历史。中哲学史也源远流长,如从夏商周时期算起,已有4千年的历史,即使从哲学繁荣、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算,也和古希腊哲学一样久远。

哲学是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在其古代——原始社会阶段,通过渔猎、采集、牧畜、种植等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积累着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同时也改造着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逐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应该指出,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是刚刚由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低级思维方式,其整个思维活动是模糊的,同动物的心理比,它有自觉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本能的一面。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3大特点:一是具体性,抽象概括能力差。如不能用抽象的数字表达数目的多少,而必须借助具体的实物来计算。二是神秘性,由于原始人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认为事物、现象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万物都有灵魂,因此思维活动充满了神秘感。三是形象性,以形象思维为主,如类比和联想,如通过鸟窝想到房子`,等,从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

总之,原始人的思维缺少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主观和客观混淆在一起,缺少抽象思维能力。

随着原始人在实践中逐渐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产生最初的抽象思维和哲学思想的萌芽。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变化,承认人的肉体的客观存在,认为自然事物可以被人所利用等。这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却是实践中产生的第一缕哲学的智慧之光。与此同时所产生的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等观念,(见材料《万物有灵》)虽不是正确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但也标志着人类实践和智慧的进步。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农业、手工业、航海、建筑等实践,推动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力学、地理学的产生,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压迫、斗争的现实,以及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发展的实践,促进了社会、人生和历史学科的兴起。这些都为人们抽象和概括出较为普遍的哲学道理,提供了可能。哲学既是1种抽象的理论,也是根植与社会实践的(实践中产生的智慧学)。同时,生产力的进1步发展,又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需要,从事专门的精神生产,做哲学理论的概括、加工和传播工作,从而使哲学的产生又可能转变为现实。

哲学的正式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最重要的精神标志。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哲学。如果哲学不能满足人类实践的要求,它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也谈不上发展。

谈谈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特点:其一,哲学是实践产物,各门知识也是实践的产物,但哲学有自身独特的特地:它是实践中产生的智慧学,是1种反思的理论。反思:对人类认识的认识。这一概念是黑格尔提出的。(见材料《所谓反思》)其二,哲学不是玄学,不是越玄妙晦涩才越是哲学。当然,浅显直观也决不是哲学。(见‘玄妙学’)

哲学的功能与价值:

第一,指导人生的功能。哲学是哲学家精心构建的精神世界,是1种系统、全面的世界观的理论学说。它为人们提供关于周围世界、人的自身以及二者关系的一系列总的观点,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一般图景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和应该如何思考、生活、实践的一系列总的观点,提供给人们1种总的世界观。

人生活在世界上,受自然、社会种种条件的制约,如果陷入盲目性而不自觉,就回处处感到受束缚、压抑而不自由,哲学使人从整个现实世界的高度和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待一切事物,有如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使人思想解放,改善和提高精神境界,使思想获得自由。

因此,没有自觉的哲学,则没有自觉的人生;没有正确的哲学,就没有正确的人生。

第二,提供理论思维模式,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功能。

哲学的功能主要不在于给予人们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培养和锻炼人的理论思维。正如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研究哲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因此,许多大科学家都热衷于哲学问题。马克思:没有哲学我就寸步难行。恩格斯:1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除了学习以往哲学,没别的手段。

历史上凡是涌现出杰出的、伟大的科学家,大多可找到其深邃的哲学背景。如德国古典哲学背景,希尔伯特、爱因斯坦、玻恩等德国杰出科学家声称,康得《纯粹理性批判》对其研究起巨大作用,是共同的精神导师。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没有歌得、席勒、贝多芬这些以深刻见称的杰出文学家、艺术家。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分不开的。如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就渗透着康得哲学那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天、索地、识人的气质。

第三,批判的功能。其一,对具体科学理论前提的批判。哲学不能对具体科学本身下判断,却可以对其理论前提是否可能进行考察,以此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契机。如果哲学批判一旦使理论前提发生动摇,就会震撼整个理论大厦。如旧的生物学、人类学中的理论前提“物种不变”、“上帝造人”等,就必须超越低层次的具体论证,进入哲学领域进行批判。其二,对哲学自身理论的批判。这种“家族”批判是哲学得以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之一。在哲学史上,任何1个学派或学说都难逃被批判的命运,正是这种前后相继的批判,互相的批判和反批判,使哲学不断超越自身,推陈出新。亚里士多得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说;马、恩对黑、费的批判。在哲学发展道路上,从来没有最后的终极真理。马哲也不是终极真理,它本身也是批判的产物,它的本质仍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不崇拜任何东西。可以说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哲学的生命,僵化乃是它的死敌。其三,对文化的批判。文化是由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社会传统、风俗、习惯等构成的广泛、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文化的批判包括上述2种,由包括文化的价值评价、取舍标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建构和创建文化的途径和道路等。

第四,预测的功能。哲学的批判包含着预测。哲学预测立足于对时代的特点、方向、发展总趋势的总体理解上,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重大课题,揭示现实中孕藏的巨大可能性,指明未来,以使人预先警醒或实施最优的选择。如荀子谈学习,《劝学篇》,对今天的学子仍有警醒作用。(见《众妙之门》76——77页)

哲学的功能即是它的价值所在。

四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变化的。[www.61k.com]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及其基本特征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唐刘禹锡唯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

(8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的物质观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意识的起源、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质与作用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www.61k.com)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

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1) 物质与运动:①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 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VS) 3.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 规律的特点: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课本21页)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见课本第23页) ① 定义

②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③ 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

6. 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7. ★★ ①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 世界的普遍联系

② 世界的永恒发展

① 对立统一规律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② 质量互变规律 ③ 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 现象与本质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② 形式与内容 ③ 原因与结果 ④ 必然性与偶然性

⑤ 可能性与偶然性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联系与系统(见课本36页)

(1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www.61k.com)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2、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见课本37页)(发展的本质:创新): 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

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 对立统一规律 ② 质量互变规律

③ 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范畴。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Ⅱ)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见课本38页)

Ⅱ)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区别: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www.61k.com)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

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VS定量分析)(见课本41页)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①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⑤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2、形式与内容

(1)内容: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2)形式: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3)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3、原因与结果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3)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4)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①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②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 ③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4、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3)区别与对立: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4)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 5、可能性与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对立统一关系)

①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4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②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www.61k.com]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没有“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之说)

①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②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四、实践与认识

①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认识的本质 ②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③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③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①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②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① 认识的主体——人。(首要因素) ② 认识的客体——客观存在。

③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3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3)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① 可知论VS不可知论

② 唯物主义反映论VS唯心主义先验论 ③ 能动的反映论VS直观反映论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理性-实践)★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见课本66页)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Ⅰ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Ⅱ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合理的实践观念;

Ⅲ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Ⅳ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www.61k.com]

(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4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

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① 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②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及其意义

③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①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②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③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

三个基本的方面。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唯心史观: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 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① 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 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唯物史观: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其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被称为

6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① 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www.61k.com] ② 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③ 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④ 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起着复杂的、深刻的作用。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③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条件。(非常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 2、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③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

④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 ①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直接动力

②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③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科学及其在社会 ①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发展中的作用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①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② 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③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①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②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7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www.61k.com]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及矛盾运动★★★★(课本105页)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二)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2)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

(3)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 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 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科教兴国”战略是发挥科技社会功能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证。(注意: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联合考)

③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④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四) 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见课本112页) (1)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其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

(3)杰出人物: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4)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②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③甚至对历史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

8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制约。[www.61k.com]

(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1)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③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规律制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②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③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质。(社会进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必然表现。)

9

五 : 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17

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中国房价问题一直都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话题。当今,对中国房价形势和政策,众说纷纭。一边是一些人在喋喋不休宣传“刚性需求”;一边是低收入百姓拼命感叹房价太高;一边在查囤地、增加土地供应;一边不断出现创新高的“地王”,等等。两会召开期间,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些针对性措施,更是使得房地产问题成热点问题的榜首。

用马克思原理来解释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房价上涨是因为买方(炒作团队也属于买方)需求大于卖方(惜售也要归结到卖方小的方面)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是物质。卖方提高销售价格,这是意识。

第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房价上涨是建筑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房价虚高的现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渔利。

第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价上涨带动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上涨又拉动房价上涨。这一联系是客观的,在经济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第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房价上涨,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规律,这是内因;外部力量影响,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间商、地方政府利用市场规律,为了追逐暴利,为了地方税收,为了头上乌纱,不惜一切,以房地产立市,以房价高为荣。

(2)房地产作为一个普通产业,与其他产业无异。但由于产业内部利润巨大,外部力量不加约束,慢慢形成了现在房价上涨的现象,以至于现在严重脱离现实。很多地区的实例已经证明,严重脱离成本区的商品,最终会泡沫破裂,比如香港楼市,日本楼市,这是量变而质变的道理。

第五,用矛盾的观点:

(1)矛盾无处不在,开发商利益与民众渴求房价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官本位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另外,这必然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对立矛盾。

(2)矛盾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必须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知道有矛有盾,又必须认识到哪方更重。是应该以地方政府收入为重,还是该以民众需求为重;是该以财税收入为重,还是该以民众生活质量为重?

第六,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房价上涨是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失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和谐。

(2)普通家庭两、三代人的积蓄为了后代而买房,每套房产就能够消灭一个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见这一现象的危害之深,这一现象的本质就是,藏富于民,民的财富大部分被严重不公平的再分配,导致贫富差距剧烈拉大,家庭积蓄严重缩水,人民生存安全感降低,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本质。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局域性的措施政策来遏制房价,像限购,大力建保障房等,都起到一定成效但离抑制高房价还很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打压房价: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对改进居民住房条件、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43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