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bat百度阿里腾讯-游戏“三国杀”:腾讯向左百度向右阿里骑墙

发布时间:2018-05-15 所属栏目:百度游戏 三国杀

一 : 游戏“三国杀”:腾讯向左百度向右阿里骑墙

  月入百万 2018互联网创业项目加盟

  游戏,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争战的核心地带。游戏淘金者越来越多,连一向以严肃新闻著称的凤凰网也跃跃欲试准备杀向移动游戏,凤凰网CEO刘爽曾说,游戏是足以改写互联网格局的一次机会,就看谁能抓住。

  今年初阿里高调推手游平台,一下子把腾讯与阿里的叫板推向前台,但在BAT三家中,最早挑战腾讯游戏的其实是百度。去年七月举办的2013年ChinaJoy上,百度游戏嘉年华同进度举办,百度爱玩平台首次露面,当时还因为网友的参与,#爱玩体#造句成了热门话题。

  昨天百度糯米与淘宝正面开战,今年这样的两两对决、三国齐杀等事件必定会层出不穷,因为BAT三家在地图、数据、社交、支付等各方面都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布局,已经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真正的BAT大战就在今年决断。

  而游戏行业,这历来是互联网的巨大金矿,也是腾讯的看家之地,虽然百度和阿里未必缺钱,不一定指望从游戏行业立刻获得真金白钱的回报,但作为重要的移动互联战略重地,B和A焉能不杀入游戏?

  腾讯向左、百度向右、阿里骑墙

  游戏是腾讯的看家法宝,积累十年之后,腾讯已经占据中国游戏产业的半壁江山,在游戏领域的地位更因为微信以及手游的兴起,再度加强。依靠微信和手机QQ等平台,一款小小的《天天酷跑》能月入3亿。

  再来看两个挑战者的策略,其中阿里比较好分析,阿里高调宣布进军手游平台之时,我曾经说过,这又是一场公关秀,时至今日,事实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看法。1月26日,阿里推出了手机淘宝游戏中心,《疯狂的玩具》放出。一个半月之后,这款在淘宝上力推,并给出绝对好位置的产品,下载量不过50万,可以对比的是,91助手前7款手机游戏的日均分发量是900万次。

  很明显,阿里的玩法其实就是骑墙观望心态,雷声大,雨点小,只为了搅局对手。

  百度的玩法有点不一样,所谓爱玩平台,就是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网络游戏”,就会出现百度爱玩的游戏中间页页面。

  想挑战腾讯,必须得有不一样的创新,通过爱玩平台,用户不需要登录游戏官网,就能知晓当天最热门的游戏,直接点击大图就能与主流游戏网站的无缝互通,这和传统的游戏展示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上,由于网民意图不明确,展示就只能依靠文字链形式,这就使得样式固定单一导致优化有瓶颈,效果不理想。

  当用户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网游”时,一个聚合了热门游戏排行榜、分行业、分类别的展现的用户面前。这种一键直达,跳跃了所有中间流程的体验极大了提升了用户体验,让游戏爱好者能够“即搜即得”。

  百度爱玩的上线,事实上是基于百度搜索技术的智能化、精准化的特质,基于是李彦宏主打的中间页战略,是百度“商业知心”理念在游戏领域的呈现。

  所以,正如昨天百度糯米与阿里淘宝的开战,未必是李彦宏直接想与马云对决,而是百度基于自己战略的一次排兵布阵。在游戏行业同样如此,腾讯向左,游戏行业的传统玩法;百度向右,基于自己中间页战略向游戏行业拓展,把商业知心再向游戏领域落地。

  商业知心新渠道

  百度的优势在于搜索,现在百度向游戏、旅游等生活服务拓展,都是基于百度的搜索优势,将搜索能力外化到各个领域,实现商业变现。

  百度搜索目前已超过60亿次日请求,这么大一个量,如果按照粗放型的方式变现,会有很多流量流失,造成浪费,也不符合经济效益。而知心搜索的集约型,细分化是一条新的路径。

  知心搜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用户知心、二是商业知心。在用户体验上,通过知识图谱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使之更加智能、丰富、高效和交互;在商业层面,则划分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对应每一种用户需求,比如旅游、视频、教育和游戏等等,都将通过中间页来打造用户、商户和百度三方共赢的商业闭环。

  商业知心是一个行业一个,每个行业都要做到极致。所以,商业知心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革百度自己的命,把搜索这个业务变复杂了。

  目前,已经上线了医疗健康、教育、游戏和金融等行业的商业知心搜索。商业知心既是个用户产品,也是商业产品,融合到一起了,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提升营销效率。

  去哪儿中间页是成功的,这是百度控股的公司,爱奇艺又是一个成功的中间页,这是百度的子公司。在百度内部,商业知心也有很多中间页正在孵化,爱玩平台正是百度的“游戏”商业知心产品。

  总体来看,百度像航母,每一个中间页像船,启航之后,每个都可能是百亿元市场规模的行业,这是非常大的格局。但不得不承认,正是李彦宏的中间页战略,让这些互联网中间页创业者的梦想加速变为现实。

  在应用爱玩的展现形式后,端游点击率提升了22.42%,而网民点击的60%以上集中在新样式区域。与此同时,百度爱玩将依靠用户搜索习惯、游戏热度、网站评分等多种指标对游戏进行打分,进而产生游戏产品的综合竞争指数排名。

  通过海量用户和大数据的挖掘,百度爱玩为玩家找到最好玩的游戏,让游戏厂商找到最佳的展现形式,成为一个“以小搏大”、深度参与游戏行业变革的颠覆者。百度爱玩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游戏分发渠道。

  BAT三国时代的游戏格局

  百度做游戏的决心很大,19亿收购的91助手,其核心优势就在于游戏分发能力。前不久百度的财报也显示,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事实证明,搜索营销都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

  游戏行业正在成为BAT的主战场,不仅是游戏,移动互联已经成了BAT三家争天下的格局,高德、新浪微博、大众点评。。。都已经各自归队,游戏行业也不例外,BAT三家继续扮演着领衔整合的角色。

  近日,传言阿里会全面收购盛大游戏及相关业务,作价介乎32亿至35亿美元,以期扩展游戏业务尽管双方均予否认,不过这仍引起业界猜想。另据称,国美在线也与趣游洽谈代理合作,但也有消息称,趣游正与360密谈。

  互联网行业拼爹成风,游戏领域今年将是拼爹高峰期。2014年必然是游戏行业盘整年,转型、淘汰、资本运作将是关键词,端游、页游和手游,在各自领域都是腥风血雨的动荡。BAT的游戏战争之下,频繁的并购与整合将更多地发生。

  另几个重要的游戏平台将会如何发展,将成为今年的重要看点,其中17173有搜狐这个干爹,会更安稳,而多玩近来面临诸多压力,会不会给自己找个干爹?

  腾讯自家旗下游戏众多,虽然有人称,五年之内不会有人能撼动腾讯在游戏行业的地位,但面对百度和阿里的游戏挑战,谨慎的小马哥会不会进行防御性收购整合?

  游戏行业三国杀正在开启,今年的游戏大戏值得关注。

二 : 三个月两度投资云服 腾讯要与阿里在云计算市场扳手腕?

  摘要:无论是从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云服务领域的巨头们现在暂时都还没能享受真正这个市场的红利。总体来说,国内云服务市场暂时还处于跑马圈地、积攒实力的阶段。

  

 

  巨头的一举一动,从来都不是小事。最近三个月内,腾讯有两笔投资,颇值得玩味。

  一个是9月20日腾讯的战略投资海云捷迅。另一个是7月23日腾讯领投永洪科技的2亿元C轮融资,元生资本、东方富海、经纬创投、艾瑞资本跟投。这似乎是在腾讯比较少见的事情:三个月内出手同一个领域的投资,并且都是面向企业级市场。

  加上近期,全球云计算的巨头AWS落地完成,百度和网易又在近期先后入局,整个云计算市场热闹无比。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个市场的真正大战,将在接下来两三年内展开,战火也将持续升级。

  腾讯为何投资这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是什么来头?根据公开资料,海云捷迅成立于2010年,2012年OpenStack还很不起眼的时候就开始转型做OpenStack,属于国内该领域最早的一批公司。此前一轮融资是来自于英特尔投资的1000万美元。

  所谓OpenStack,是由NASA和Rackspace合作研发并发起的开源软件标准,帮助任何公司或个人搭建自己的IaaS云环境,旨在打破亚马逊AWS等少数云企业的垄断。短短几年内,OpenStack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一个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

  腾讯出手OpenStack这个方向逻辑也很合理。OpenStack是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其设计极度考虑灵活性,在一切可能变化的地方都会为了扩展和改进做大量的工作。

  包括腾讯云在内,对于很多主推自己云平台的公司,OpenStack是一个靠谱的补充。一方面整合提升云计算产业链上的生态服务能力。同时这也是在另一个层面加速云计算产业链上合作伙伴的生态闭环构建。

  这两年,面对OpenStack的发展势头,有关OpenStack初创公司被收购的消息不断,Piston Cloud Computing和Blue Box分别被思科、IBM收购,更早之前,思科还收购了MetaCloud。今年年初,阿里云也与openstack服务公司九州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企业级混合云平台。这个趋势其实很明显了。

  腾讯投资的另一家公司是永洪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厂商,目前拥有500多家合作伙伴,2000多家企业客户,4万多个付费用户。

  持续发力云计算的厂商一般都有大数据的意图。巨头们在拓宽自身云服务的同时,也在布局和借助数据分析来挖掘自身业务的增值,进而输出大数据能力。毕竟,大数据服务对于用户而言从性能和效率上都极具吸引力。

  而且,对于云计算,小马哥此前提到过,在应用层面,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和腾讯联手,共同服务千亿级市场,实现共赢。

  所以,腾讯这个时候投资这两家公司,简单来说,一是为了提升在IaaS层面的能力,二是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的高级功能。三个月内宣布两笔在同一个领域的投资,可以看出腾讯已经在云服务领域快马加鞭。

  竞争加剧,腾讯阿里争锋。

  9月7日,AWS中国(北京)区域的云服务才确定交由光环新网运营和提供,意味着全球云计算的老大加入到中国战场。本来阿里云、腾讯云作为两大主力就发展的热火朝天,再加上百度、网易等厂商也在近期宣布进军云市场,整个市场相当热闹。

  相对而言,互联网厂商更有根基和欲望来啃下这个市场。互联网厂商天然就具备内容、渠道、用户等很多方面的优势,他们所要做的关键工作是技术和功能进一步完善(这也是腾讯近期在云领域两笔投资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布局自己的生态。

  对于此前专注于消费级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们,进军企业级无疑会让市值有很大的提高。在美国提供云服务的Oracle、SAP、Salesforce,三家公司市值总和就已经超过3000亿美金。

  从实际情况来看,百度今年7月才宣布了其开放云战略,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发展成熟;网易进场的逻辑同样如此。阿里和腾讯无疑是国内互联网厂商中最强的云计算玩家。

  先看阿里。阿里从2009年收购万网之后,开始对外推出云计算概念,对标的其实是亚马逊的操作方式。阿里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云计算业务营收达12.43亿元,同比增长156%。

  作为电商基因公司,阿里需要承担双十一之类促销期的峰值,也要面对淡季的峰谷。更重要的是,阿里也需要数据能力来了解不同品类的趋势,开放计算能力是必然的。

  再看腾讯云。二季度财报中,腾讯首度公开了支付及云服务的增长数据,这部分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275%至34.79亿元。

  腾讯云的优势则是在于腾讯生态,以及产品技术基因。在构建开放平台的同时,腾讯云把腾讯十几年在互联网行业的积累优势,包括技术、能力和经验分享出来。马化腾曾表示,拥有腾讯云,将获得整个腾讯平台。这个平台,包括比如安全认证、广点通资源、应用宝资源、微信支付等能力。

  腾讯和阿里内部,云服务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最高级别。去年7月,阿里宣布60亿元增资阿里云,随后9月份,腾讯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亿发展腾讯云。两家去年同时大张旗鼓地发力“互联网+”,到今年纷纷加码行业、技术和产品,双方的市场发力越来越积极。

  两家巨头不同之处,还有推广的手段。阿里具有很强的商业基因,其销售军团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充市场;而腾讯在推动技术的过程中,以生态的协同作用来吸引客户,同时以销售渠道进行推广。

  未来之争,主要战场会在阿里和腾讯之间展开。但云计算终究是一个技术领域的革新,需要技术能力和软硬件开发能力,同时也需要对技术的信仰。

  市场红利还未释放。

  上文讲到,云计算战争在未来两三年内。这是因为,云计算已经炒了很多年,但类似国内虚拟现实、大数据、大文娱这些新兴领域,外界的炒作往往距离市场真正爆发有5-10年。这可能与国内的投资环境有关。

  大环境方面,截至2016年年初,全国中小企业户数约为4200万户,占总企业数的95%以上。但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

  相对于美国已有54%的企业使用云计算,互联网公司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国内企业级市场空间相当广阔。

  另外,国内人力成本正在以每年10%-15%的趋势增长,逐渐到了转折点。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它必须要大幅度提高运营效率,来补偿人力成本的上升,云服务的需求将会在这个转折点之前逐渐释放。

  工信部数据,“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5年已达到约1500亿元,到2018年总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元。大市场在后方。

  从行业上看,2016年许多行业的云计算需求在逐渐爆发。云计算的渗透,正在逐步从互联网领域客户,向银行、保险、制造业、政企等传统领域客户慢慢开始尝试上云,这部分用户属于整个经济的头部行业,这是国内企业级市场眼下的重点行业。

  市场中的玩家总是相当敏锐的。比方说腾讯云的“云+合作伙伴”计划,业务的发展重点也早已不拘泥于强项的社交、游戏、视频、O2O等领域,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开拓智慧城市、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地产等产业领域。

  但无论是从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云服务领域的巨头们现在暂时都还没能享受真正这个市场的红利。正在逐步从互联网领域客户,向传统产业的领域渗透。即便是国内入局最早的阿里云,现阶段拿下了确实不小的市场份额,但还只是尝到了前餐。

  总体来说,国内云服务市场暂时还处于跑马圈地、积攒实力的阶段,厂商们主要做的是建立自己的生态和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全面战场将在未来两三年内真正爆发。

  当然,互联网厂商的云服务,取胜的关键要素,最终取决于能否现实中解决实际上真正的解决中国企业信息化多年问题,把外部客户和企业真正连接,打通信息化的内外部。

三 : 百度阿里腾讯进入语音识别 这家创业公司押宝物联网对抗巨头

  2016年3月,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击败李世石,再次引发人工智能关注热潮。“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云知声CEO黄伟,顺着物联网兴起的兆头,也许迎来语音识别最好的发展时机。

  

 

  云知声CEO黄伟

  2003年前后,这个行业曾经经历过一次高潮,因为语音识别实验室识别精确度达到90%以上水平,大小公司蜂拥而至。2005年全球领先的语音识别公司Nuance上市,市值最高突破90亿美元。2008年,科大讯飞(002230)上市,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占到70%以上。

  但是,只有极少数公司在这一波浪潮里突出重围。语音识别在实际使用场景精确度降到很低,短时间内技术解决基本无望。大公司纷纷关闭语音识别相关部门,热潮不过昙花一现。

  平台化实现弯道超车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机器深度学习(AlphaGo的主要工作原理)的发展,让语音识别再次呈现上升之势。苹果2亿美元收购Siri Inc.公司,2011年发布Siri语音助手。同年,谷歌连续收购语音通信公司SayNow和语音合成公司Phonetic Arts,亚马逊收购语音识别公司Yap。

  2012年6月,梁家恩创立云知声。这个时候,科大讯飞已经在国内语音识别市场筑起了深厚的壁垒。要想实现弯道超车,梁家恩想得很清楚:第一是算法;第二是数据。如果算法是引擎,那么数据就是燃料。哪怕算法得到极大提升,如果没有油的话,车还是跑不起来。

  

 

  左起:云知声董事长兼CTO梁家恩、云知声CEO黄伟

  梁家恩决定做开发者平台。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平台包袱无疑很重,团队也有过纠结。“我们必须把平台先做起来,让市场看到云知声的能力。”语音识别技术最关键的是先要有充足的语料积累,不光是找人去录语音,更需要用户真实的数据。而做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语音数据积累,以实现弯道超车。

  淘宝上买机器、普通游戏显卡,10个人不到的工程师团队,自学深度学习算法,3个月平台上线。

  “没有人想到这样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真的能做出来。”云知声董事长兼CTO梁家恩现在说起来还颇为得意。2012年9月云知声发布的语音平台,当时精确度只能做到85%,如果真正应用到实际场景,甚至会降到60%。到2013年底,语音数据已从最开始的800小时积累到3000小时,精确度提高到95%,平台上的开发者大大小小已有8000多家。4年以来,云知声开发者平台每年保持400%的增长量,目前每天调用量在1.5亿到2亿次之间。

  平台也打出了云知声的名气,语音识别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对成熟,这家公司开始考虑商业化。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从B端切入。云知声CEO黄伟始终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B2C在中国很难实现,这也是黄伟一直坚持不做单品的原因。

  和搜狗合作,云知声一战成名。

  当时搜狗和百度都在抢时间点,想率先发布语音助手。但搜狗本身并没有这部分技术,将市场上各家的产品一一测试,综合价格因素,一周时间便与云知声达成合作。

  小i机器人(300024)也是云知声早期的客户。对方给银行提供服务,之前都是文本,后来逐渐拓展到语音领域。科大讯飞是它当时的服务提供商,收费很高,小i机器人便找到云知声。云知声以相对低的价格拿下客户。

  黄伟说:“在市场、技术不成熟的前提下,过高的使用门槛无疑是杀鸡取卵。”

  和乐视的合作,除了技术上的相对优势以外,乐视当时也处于起步阶段,而科大讯飞更愿意围绕运营商来提供服务。当乐视自身尚没有证明自己能力时,科大讯飞相对是保守的,这就给了云知声机会。

  云知声早期合作公司多为互联网公司,他们更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快速迭代。传统公司相对保守,除了产品本身好坏,出身等其他因素也会被纳入考量。

  “在云知声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对于客户而言,如果选择大厂商,出了问题是大厂商的责任。但如果选了云知声,出问题的话,决策者自己需负很大责任。”黄伟告诉“”。

  2013年初,先后供职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Nuance,一手创立盛大语音创新院的黄伟加入云知声,担任CEO。“从读书的时候开始,之后10年工作,我终于等到一个可以放手去做这件事情的机会。”黄伟穿着深绿色衬衣,牛仔裤,戴着无框眼镜,头发抓得一丝不苟。谈话之间偶尔取下手腕上的佛珠拨弄。

  “商业上的技巧我们确实吃过很多亏,我们不是商务驱动型的公司,最开始就是拿产品过去,实打实地测试,比识别率、比响应速度等。”

  差异化赢得时间

  云知声IoT事业部副总裁康恒说:“平台给云知声带来的另一个收获,我们得以发现市场所聚焦的需求。通过不同行业用户在平台上的使用频度,能够精准捕获市场需求。”车载、家居、医疗和教育,是云知声的四大重点领域。

  2014年,市场上已有汽车厂商将安卓系统和车载设备相结合,黄伟隐约看到车联网的兴起之势。很快,云知声成立专门的车载语音技术团队。

  从整个车载语音设备行业来看,前装市场规模大,但产品周期长,且科大讯飞深耕已久。后装市场满足用户购车后的个性化需求,市场规模小,但少有入局者。

  当时的后装市场鱼龙混杂,大大小小的厂商遍地都是,质量良莠不齐。黄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一再谨慎,尽可能选择优质厂商合作,采取统一授权以减小风险。

  截至2016年上半年,云知声车载行业的产品激活量近两百万台,收入规模达千万级别。

  智能家居是云知声的又一重镇。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几乎所有的家居厂商都在探索智能家居的未来。语音识别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并不是刚需,触摸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应用场景。对于鲜少拥有触控屏幕的家居产品,语音交互很快成为厂商间的共识。

  早在2014年,云知声和一些家电巨头就有过接触,但先期落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希望生产一些智能化的产品,虽然量都不大,云知声技术团队仍全力配合开发,不断试错,打磨技术。

  “2015年,我们在家居行业的策略是和小公司玩;从2016年起,我们也要和巨头共舞。”黄伟说。

  美的一直看重智能家居,尤其空调这个单品,从2012年起便不断寻找智能化解决方案,和科大讯飞、韩国Powervoice都有过合作。

  2014年底,云知声开始和美的接触。对方要求明确:第一、用户直接通过语音方式控制空调,且不受噪声影响;第二、一定距离的远场语音交互得以实现;第三、方案成熟,成本控制。

  远场语音交互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时市场上普遍解决方案都是八个麦克风收音,虽然语音识别准度得以提高;但能耗、安装等问题却接踵而来。

  云知声团队做了大量先期工作,发现像空调这类产品,它永远都是贴墙放,八个麦克风在实际应用上是多余的。云知声提出双麦克技术,两个麦克风间距不过三厘米,在任何产品上均可自然适配,即插即用。

  一下少了六个麦克风,如何保证远场语音交互能达到测试要求,云知声花了一年半来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底投入生产。

  2016年8月1日,美的智能语音空调正式发布。

  从2015年开始,云知声涉足医疗领域。2013年前后,云知声就想往医疗方向发展,初步接触下来,当时的时间点太早,需求尚没有爆发。

  语音识别在人工智能各领域中虽然相对成熟,但远没有到顶。除了高度的提升,广度则是所有语音识别厂商需要发力的领域:比如特定行业的语音识别、歌曲识别、方言识别等。像之前在线上语音识别精确度能达到96%,当落实到和医院合作时,精确度急剧降到60%左右。

  云知声销售杨拓刚开始做医疗客户时,也很不适应:医学里有大量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是鲜少应用。如何保证系统知识库既能准确识别日常对话交流,同时又能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分辨,平衡很重要。

  当时客户需求反应过来,团队马上根据不同科室,短时间内人力收集专业信息,同时辅以机器学习,通过大量医疗数据积累推动算法提升。经过跟医院场景和医学术语的深度定制,语音识别的精确度提升至95%,部分科室经过优化达到98%。

  2015年底,云知声的语音识别服务在北京协和医院四个科室上线使用,2016年起全院推广。“最开始我们确实会选择一些相对竞争不那么充分的领域先行切入,但我们不会为了回避竞争,而选择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黄伟说。

  Nuance在医疗市场,光美国一个国家的年收入就接近20亿美元。

  押宝芯片深耕物联网

  2015年,亚马逊推出家用智能音响Echo,被视为目前语音识别领域最出色的实体产品,依托亚马逊平台,2016年上半年,出货量300万台。

  微软推出小冰,百度将语音团队独立,阿里巴巴将语音识别技术全面应用在阿里云系统上,腾讯智能语音服务系统也上线。

  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里,巨头们纷纷入场。

  黄伟相信语音交互一定是人机交互最自然的形态。前端语音交互提供入口,后端互联网提供服务。只有二者充分的结合,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

  

 

  而“云端芯”则是在这一轮语音交互竞争中黄伟的希望所在:云是线上平台,沉淀大量基础数据;端最开始是智能手机,现在已全面向物联网迁移;芯片则是云知声所有技术和服务的载体。

  早在2014年底,云知声完成来自高通的5000万美元B轮融资后,便开始发力芯片领域。对于物联网而言,终端对功耗非常敏感,市场上现有芯片往往搭载很多不必要的功能,标准程度、稳定性达不到要求。

  芯片的设计、制作困难重重。云知声之前和一家公司合作,当时在产品部门测试全部通过,结果到了工厂,实际操作中不适配。工厂的生产是有排期的,如果一定时间内不能测试通过投入生产的话,整个产品线都要延期。对方给了两天时间,云知声的工程师直接驻厂,一边不断调试一边和对方沟通。

  现在,云知声与高通合作的特殊芯片,功能集中,能耗剧降,适配程度大幅提高。

  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接下来近十年里,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提升,2016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增长几乎停滞,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16年二季度为3.404亿部,相比于2015年同期的3.38亿部,仅增加了1%。

  那移动互联网之后呢?

  “物联网将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伟大的时代。”黄伟告诉“”。

  目前云知声几乎将全部资源押宝物联网布局,智能家居、车联网、智慧医疗和教育四大领域,合作客户近两万家。他认为云知声的未来将是物联网领域内一家优秀的人工智能服务公司,让机器更好地理解用户,交互变得自然而智能。

  “我希望它会成为万物互联之下的BAT。”

本文标题:bat百度阿里腾讯-游戏“三国杀”:腾讯向左百度向右阿里骑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79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