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什么叫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惧什么?为何惧?

发布时间:2018-05-13 所属栏目:IT评论

一 : 对于互联网金融:惧什么?为何惧?

  中国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凡是没有获得官方认可的事物,都望而却步。此种心理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的时候,同样存在。虽然历程近四五年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于互联网理财畏手畏脚,这其中就有某种畏惧心理的作祟。

  梳理互联网发展历史,互联网新产业、新产品,历来都不是在官方认可以及推动下发展起来,很多产业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遭遇到了来自官方和半官方的抑制,比如说网游行业,在发展初期,遭到了文化部门的打压,但是其最终却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最大贡献者;再例如支付工具产品,支付宝上线初期,国有银行纷纷不愿与其合作,现在呢?支付宝取得的成绩让国有银行望尘莫及。

  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理财同样如此,官方是否承认和认可,无损其成为潮流。

  尽管如此,但是还是有很多用户,对互联网理财存在“惧怕”心理。他们到底惧怕互联网理财的什么呢?

  惧什么?

  一部分用户之所以不敢通过互联网平台理财,源于四种害怕心理。

  一惧不安全。互联网金融的确为金融活动提供了方便和便捷,但是安全性也让很多人忧虑,加之媒体对于个例的报道,不少个人宁愿让存款躺在账户“睡觉”和缩水,也不远尝试互联网理财。理由是不安全。在年纪教长的人中,这种心理尤为明显。

  二惧平台无实力。不可否认,由于互联网金融缺少监管法规,存在一些违法和骗贷的平台,之前就出现过有的理财平台,头天上线,次日下线。但是此类平台毕竟是极少数,并且其伎俩也无非是承诺高收益等等,很容易识破。一两个骗贷平台的存在,不影响互联网理财行业的发展大势。

  三惧本金有去无回。互联网金融在普及,对于理财平台的运作流程,不少人也有了解。基本模式是汇集个人闲散资金给企业或者他人所用。于是,担忧就产生了:如果企业破产怎么办?他人不还怎么办?这一点,用户可以担心,但是没必要太担心。

  四惧政策不确定。截止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任何明确针对网贷的政策,这也让很多用户颇为担心。担心有天政策出台,网贷平台纷纷关闭。这一担忧也显多余。首先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一直持支持态度。其次,理财平台的标的期限多在一两个月,即使相关政策实施,也会有缓冲期,缓冲期内,用户可顺利收回投资。

  为何惧?

  部分个人之所以惧怕理财平台,根源是“惯性”。

  首先是思维惯性。中国文化历来奉行“君子之道”,即温良恭俭让、循规蹈矩,法律法规之外,绝对不碰、不做。但是在守法和违法之间,还具有一块巨大的空地。这一空地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未来的大量创新、创业,都将在这一空地上展开。互联网金融同样站在这一空地之上。因此,在人人创业、全民创新的背景之下,打破思维惯性,尝试互联网理财,应无任何非议。

  其次是行为惯性。行为惯性也就是习惯。在互联网金融没有出现之前,无论是白领也好,公务员也好,其工资大多都是存入银行卡,年年月月,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要摒弃这一习惯,将工资存放在理财平台,实现“财生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个人勇于尝试新的金融服务,也需要理财平台进行适当的引导。将一直以来的全民储蓄习惯转变为理财习惯。

  走出惧怕和拒绝,走出个人习惯的小天地,拥抱互联网理财,拨动理财的口袋,让财富增值,才能走进理财大天地。

  本文由北京古建筑设计http://www.bjylgjz.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二 : 为什么阶层越固化 越要倡导互联网金融?

  文/庐陵子村

  每年春节期间,总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和号召,一种是逃离北上广,另一种则是逃回北上广。这两种舆论总是相互打架,代表了一代人的纠结。这种纠结之中实际上暗藏着“小镇青年”们的尴尬处境。

  人们常说,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富不过三代、穷不过几年,各类社会资源富集的一线城市汇聚了大批希望通过努力,突破阶层、实现人生上行的“小镇青年”。然而,当21世纪第二个十年渐渐接近尾声时,社会阶层却有越来越固化的趋势,福布斯推出的各类富豪榜上,充斥着各类的二代、三代。马太效应并不仅在产业经济中存在,居民财富上亦是如此。

  阶层固化使穷人与富人之间难以逾越

  社会从来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层次分明,阶层越高的人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越多,从而他们获得财富的能力也越强,这个轮回导致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去年热播的《欢乐颂》便把社会阶级分得非常清晰,百亿的老谭,十亿的老曲,几亿的奇点,百万金领安迪,三五十万的赵医生,十五万年薪的老樊,几千月薪的小实习生。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眼界和性格。曲筱绡可以凭借老爸的资金支持开公司、当老板,樊胜美则依旧在工作、爱情 、家庭的不断摩擦中,勉力维持。

  但《欢乐颂》揭示的问题关键在于,穷人与富人的门槛更在于在财富的获取能力以及对财富的认知。穷人在最初掌握较少的财富,这导致了其能撬动的资源、人脉甚至学习的条件,都是远远落后于富人,他们更偏向于像小白鼠一样捂盘储蓄。最后导致本来就不多的财富最后跑不过通胀、跑不过各类社会机会以及财富浪潮的来临。在人生财富的大战中,武器少而落后的穷人,想赢不易。

  单就传统理财来说,高净值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很多,信托 、私募乃至海外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都不在话下。而穷人除了银行储蓄以及门槛相对比较低的银行理财、宝宝类产品,便只有经常被当做“韭菜”被收割的股市。

  财富的增长除了能力和社会资源,杠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另一问题。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万能的大熊。坦率来说,万能的大熊很多时候在微博上很让人“讨厌”,因为他总是以一种“暴发户”的姿态戳破很多人的脓疮。

  他之前就在微博上说到了一个买房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和另一位朋友在北京合租,两个人手里差不多都有一百万。朋友借了点钱,咬牙买了一套300多万的房子,另一位朋友觉得比较可笑,这不是给自己套压力嘛。结果房子一年间涨到了六百万。两个人的阶层一下子就变了。获取财富,很多时候是观念的不同,再加上财产性的投资直接强化了财富优势,最终导致差距被大幅度拉开。

  利用借贷等融资是一种加杠杆的过程,一般来说 ,富人更容易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认可,获得加杠杆机会,从而撬动更多的财富。而穷人,则是将钱存在银行,获得很低的利息,充当了富人的杠杆。“杆”越长,越容易撬动巨额财富。

  互联网金融可以“赋能”穷人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是当做眼下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翻身稻草,可惜很多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推广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相关部门也不断提到,“普惠金融”就是在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

  追溯来看,“普惠金融”概念是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与传统金融所倡导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观相反,普惠金融是以传统金融供给中的排斥现象为基础,提倡让弱势客户得到平等金融服务。

  在阶级固化的情况之下,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成为了很多人的上升通道,成为了阶级固化的润滑油。

  情人节当天,玖富上线了一个宣传片,讲述了不同的玖富用户,通过玖富信贷进行学习深造完成梦想,或者是开店经商最后成功,或者通过玖富理财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或是每年多了几次回家探望的机会的幸福故事。这里面的人有的是毕业不久的社会新鲜人,也有年过半百的烧饼店夫妻,有的是临近退休的国企会计,也有北漂在外的舞蹈教师,他们都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玖富集团微电影《幸福瞬间》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互联网金融可以让穷人在最初成长阶段,获取超过自己现阶段能力范围的财富,帮助自己提高“能力值”,获取与富人一样的学习条件,最终上升为和富人一样的阶层。

  1975年,“穷人银行家”的尤努斯带着学生去乔布拉村调研,发现造成穷人穷困根源并非懒惰或缺乏智慧,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缺少资本。为此,创办了被称为穷人银行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尤努斯的名言是:“每个人都享有获得信贷的权利”,理念基础就是普惠金融,即将金融服务覆盖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让社会各阶层享受平等、低价、受尊重的金融服务。

  技术往往会给社会阶层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让过去固化的阶层逐渐产生变化。最典型的案例就在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掌握了蒸汽机的新兴资产阶级在面对旧地主贵族的时候能腰板更硬。而传统的地主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乃至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在当时甚至挤在同一节车厢之内,社会变得就像是一个平面。

  互联网金融其实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解除阶层障碍的重要工具。阶层越固化,我们就越要倡导互联网金融,因为它能够赋能更多穷苦人民,让穷人更有尊严,更有机会打破阶层固化。

  注:本文作者@庐陵子村,微信公众号:科技茶馆(ID:kejichaguan),交流请添加个人微信:lulingzicun,注明公司、职位、姓名。

三 : 为什么我认为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

  从2005年我进入互联网行业到2015年,正好十年。刚入行的时候,我还是个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射手座;十年后,我更像一个沉静而多思的处女座了。

  

 

  文/ 三节课Luke

  十年,在人的一辈子中算是不长不短。但对一个行业来说,也许只是刚刚起步。但互联网不是一个普通的行业,她的增长速度是其他行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互联网能用十年,大步走过其他行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商用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到2015年,已经过了两个十年。

  如果一个行业也有生命周期,那么我认为,前十年中,1995年到2000年是探索期,2000年到2005年可以称为圈地运动时期,而后十年,也就是2005年到2015年,则应当被称为互联网的黄金十年。而当下,互联网的黄金增长十年已经结束。

  互联网,已正式进入了她的成熟期。从最早起源于高校的实验室网络,到“失败者冲浪”形成最初的创业者,到今天“一切都是套路”,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经历从草莽到精英的蜕变。

  那么,为什么我会认为2005年到2015年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呢?黄金十年结束后的互联网又将迈向何方?

  一、已经消逝的黄金十年

  1. “堂吉诃德”式的创业者让这个行业从笑话中走出来

  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典型如乔布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都是常青藤大学的学生(虽然可能有几个是肄业),他们几乎都拥有比较优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应该说是精英创业。

  但中国不是这样。2000年前后,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来的时候,那些名校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基本都被公务员、国企和大型跨国企业吸引而去,只有那些“失败者”才投入到“一穷二白”的互联网大潮中,搏浪蓝海。

  一手创立了腾讯的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虽然今天的深圳大学基础设施极好,但当年的深大,真的只是一所普通大学。

  腾讯的前身是一个网络寻呼机的投标项目,他们希望用这套系统给某通信公司服务。不幸但万幸的是,他们投标失败了。失败后的几个人,看着已经花了50多万人民币的系统,不得不自己来运营。小马哥说自己创业不易,曾经在QQ 上装扮成女人和网友聊天,来吸引用户,这极有可能是真实的。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小马哥的网络寻呼机招标成功了,是不是就像今天的飞信一样?

  从白手起家到互联网巨头,腾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在传统领域的“失败”。

  在1999 年成立的阿里巴巴之前,马云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第一年高考报了北大,结果数学零分,只有梦想没有分数的他没有悬念地落第了。第二年他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成了一个专科英语系的同学,正巧当年赶上杭师大设立本科专业,马云英语很好,所以才幸运地专升了本。看起来他的学历和学霸没有任何关系。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都去肯德基实习,有一种说法是:8个同学去肯德基餐厅面试兼职,7个同学都录用了,除了Jack Ma。

  临近毕业,大家找工作。有为青年马云和大家一起想为国奉献,于是和4个同学一起去面试警察,想成为光荣的人民公安,结果3个人录用了,除了马云。

  后来,他想做一个中国供应商的黄页平台,他拿着宣传册去国家部门推介,结果被赶了出来。坐在离开北京的出租车上,也许马云含着泪,心里的旁白是:“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我一定会回来的!”

  如果马云是一个成功的警察,或者名校毕业生,今天我们还能有“亲,给个好评哟”的体验吗?

  阿里的成功,也是某种意义上传统路径“无路可走”的结果。

  直到2005年前后,大部分国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新浪”、“搜狐”等少数几个门户网站上,认为互联网不过一个泡沫,不可能对整个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犹记得当年我无法和母亲解释我做的互联网工作,只能说“我是修电脑的”。但让我帮邻居修一下电脑的时候,我又完全不会修。

  但整个行业,正是被这些看似在传统生活中的失败者,或者说“堂吉诃德”式的创业者,一路推着往前走,才得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个浪漫的时代。

  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草根英雄,带来了无数企业神话。

  那些神话,在我们建国后的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未来十年二十年也注定不会再像前十年一样,一个行业能够迅速地因为几个人、几家公司,在全社会形成话题效应了。

  2. 十年,一千万从业者,上千万就业岗位

  2005年,互联网从业者在100万左右,而到了2015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万。

  除了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岗位之外,互联网形成的生态效应更是庞大。

  阿里巴巴带来了电子商务的周边劳动力拓张——新增了几百万卖家,几十万代运营从业者,上百万快递小哥。

  百度拉动了营销行业的增长——代理公司和互联网广告公司在全国发展起来,带起上千家周边公司。

  腾讯让游戏业务进入了更大的轨道——游戏研发、发行、运营等业务依附在大企鹅身上,也造就了上千家企业。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携程、艺龙、滴滴打车、美团、京东……这些企业除了自己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也通过生态辐射,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职位。

  每年我们国家新增劳动力岗位在1800万左右,其中超过5%的岗位直属于互联网行业,预计超过10%的岗位和互联网相关。

  一点都不夸张地说,这十年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贡献。

  黄金十年,就像美国淘金热一样,不仅吸引了一大波淘金者,也让卖铁锤、铲子和水壶的人都赚的开怀大笑。

  3. 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市场

  

  晚上十点的阿里巴巴

  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得益于GWF,中国对美国的互联网扩张自带免疫功能。

  在全欧洲购物都用亚马逊,搜索都用谷歌,社交都用脸书,看视频都用YouTube和Netflix的时候,我们还有自己的一整套中国制造。

  互联网让世界平了,但非常平等的世界上还是有两个奇点,一个美国,一个中国。

  2012年,我去美国参加过一个“World 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大会,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还有几个印度人,其他的都是欧美人士。

  当我介绍自己来自中国的时候,有人会很惊讶地问“中国也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么?”“中国也有自己搜索引擎吗?”那感觉有点像我们看朝鲜。

  有人说这是政策保护。难道国家对汽车、钢铁、新能源没有保护么?

  我认为,除了政策之外,还有从业者的努力,创业者的艰辛付出和行业领袖的引导。我们把欧洲人喝咖啡、美国人社交的时间用来加班,用来创业,我们获得这一成就是非常合理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打车软件、视频网站、搜索、团购、电商,而且我们做的还算不错,至少为全球多样性做出了一点贡献。

  而一切,都是在十年内完成的。

  4. 一个全新阶层的诞生

  这个说起来挺逗的,当年不被看好的唐吉可德、失败者,十年后很多都成了商界巨人,大部分从业者都百万净资产,千万身价。

  互联网造富在这十年尤其明显,一大波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带来了更大波从业者的一夜富有。

  虽然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我看到的互联网同行是最能忘记财富,继续过加班狗生活的一个行业。虽然开上了奥迪A6、宝马Z4,但大家还是吃盒饭、周末加班、陪老婆孩子吃KFC。

  互联网人对于财富的理解往往是,更加自由地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消费和炒房。

  我在阿里的很多同事富有了之后去做天使投资、公益事业,百度的同事很多出来创业的时候已经是千万身家。

  但这些人还有梦想,还在努力,而这,也是美好的黄金十年所造就的互联网心态。

  接下来的十年,还会有很多公司上市,很多新贵出现,但像前十年一样那么规模化的造富是不太可能了。

  5. 三次软件和硬件的产业升级,三次质变

  到底是硬件驱动了软件,还是软件驱动了硬件,这一直是互联网界争论的话题。

  互联网从Windows开始进入商业化时代。到底是Windows的发展带来了PC的大发展,还是PC的到来带来了Windows的进步?

  我想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一起发展的。

  这就像,到底是安卓和iOS的发展带来了手机时代,还是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安卓和iOS的进步呢?

  从Windows开启了PC时代,到安卓和iOS开启了手机时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引领的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时代,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发展深刻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种改变,就像沙漠开荒,机会只有一次。

  PC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多了一个窗口。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完全融入一体,人们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线上什么是线下,比如你去星巴克用Apple Pay支付了一杯咖啡。

  而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时代让万物互联,物物相连,将更大程度地改变人们对传统生活与在线生活界限的认知。

  但这样的改变,从0到1的机会只有一次,接下来,将是技术层的改进、业务层的落地,如潮水般涌入的时代不会再来。

  互联网的原居民已经出生,2005年出生的孩子已经11岁,他们是整个互联网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以上这一切,都是这十年里发生的,她发生的太快了,以至于我们都来不及适应。

  在这个行业的十年,基本是被行业推着走的,所有的积累、反思、沉淀都做的很弱,只有前进的步伐一致很强。

  但这样的黄金十年已经不会再来了。

  二、未来可能的白银十年

  不过不要担心,没有黄金十年,还有未来白银十年。

  那么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局面呢?我大胆做出以下推测:

  1. 平台之路已死,BAT已经不是公司

  前十年是BAT平台化搭建自己的城堡,并且完成了护城河的十年。

  毫无疑问,目前来看BAT还是平台公司,他们构筑了自己的流量入口和服务体系,搭建了自己的城堡。

  这个城堡BAT花费10多年的时间建立,而且是在没有遇到太多的外力阻挠和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虽然技术上也有很多难题和困难,但相对来说,这些都还是开拓处女地的“小苦恼”。

  今天,每一家手里都是有着大把的现金、技术资源和用户,要想再次崛起一家平台型公司是如何艰难?

  360、小米、乐视,都曾经被认为有可能替代其中一极,但都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核心的商业逻辑:BAT在to B、to C和B to C的领域各有一席之地,并且通过技术、产品和运营做到了相对极致和生态完整。

  这样的城堡很难被从外部攻破,这样的城堡只会从内部瓦解。

  今天的BAT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而是有着生态圈的企业联盟。

  他们的业务像八爪鱼一样牢牢地抓住每一个领域,从最底层到最顶层都有着比较完善的布局,能被BAT投资并购已经算成功,完全超越其实很难了。

  生、死、BAT,是初创公司的三个结局。

  2. 垂直化在深耕中不断异化

  互联网的垂直化进程一直在推进。可以说有需求要做,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做!

  这两年,上门洗车、上门美甲、上门做饭、上门捶背等项目不断地起来,不断地挂掉。

  垂直化进展飞快,同时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异化——用户被异化、需求被异化。

  从链接人和信息、人和人、人和商品延展出来的链接人和服务的时候,大家认为新的机会来了。但事实上,除了陌陌在移动端成了BAT的漏网之鱼外,其他所有有质量的垂直项目要么被BAT并购,要么成了BAT的投资对象。

  垂直化不断加强依然是一个大的趋势,但不会也不可能带来互联网格局的大变化,也不会让互联网重回黄金时代。

  互联网大厦已经搭建成功,个性化装修当然需要,但也就是个装修的事情了。

  3. 用户不够用了

  

 

  产品太多,用户显然不够用了。

  互联网用户从1亿到8亿用了不到10年,但从8亿再往前推就遇到了用户红线。

  再加上还有很多不懂汉语的、不认识字的、视力不健全的,或者是身体不方便的人群,用户的增长将会越来越困难。

  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结束了。

  互联网女皇Maria的报告认为印度正在复制下一个中国,我想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结束,印度将是下一个中国。

  除了用户增长进入红线外,用户还都被BAT瓜分完了。

  我经常说,新用户从哪来?用户在哪里?

  用户都在BAT那里:从PV看,BAT三家占据了每天100亿以上的PV,而整个国家的一天PV也就200多亿(8亿用户,人均30PV算)。从访问时间看,BAT也占据了用户大量的时间,看视频、点外卖、朋友圈、搜索、购物……这还不算上BAT投资的公司和关联公司呢。

  所以用户都在BAT那里,而且新增用户又那么少了,仰仗巨头的日子里,做到最好也无非就是要么被我投资、要么封杀你!

  4. 资本套路太深,创新成本越来越高

  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几个互联网公司的并购,让我觉得浪漫主义的互联网时代彻底过去了,资本主导的时代开启了。

  滴滴和快的打的脸红脖子粗,突然合并了。

  赶集和58打了接近10年,成了一家人。

  美团和点评谁是第一还没分出来,也结合了。

  整个2015年前后成了互联网的“在一起时间”,看似和谐无比,其实完全是资本推动的结果。从中关村出来的刘强东和从知春路出来的李国庆,现在都被认为是中关村的人了。那个充满着英雄主义和战斗气息的时代,被资本的理性和投资回报率取代了。这让人多少还是有些唏嘘的。

  接下来的事,就不仅仅是互联网的事了。

  让一件事、一个行业被完全结构化、流程化和精英化操作的时候,应该算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也应该是一个较为成熟和无趣的阶段。

  2015年以后,就是这样了。

  当我快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我陷入了深深的悲观主义的情绪中。其实我本质上是个悲观主义的人,虽然每天笑呵呵的。我总认为未来是不可知的,结构化是不性感的。

  但在一阵悲观之后,我还是看到了一些让我很兴奋产品和创业者,比如下面这位同学的这段言论——

  在中国,所有300亿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都诞生于2003年前(百度、京东),所有100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都诞生于1998年前(阿里、腾讯),美国也是如此。FAG的流量和收入占比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有机会打破这沉闷的格局,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认为,对我们来说,哪怕有10%的机会,也值得为此全力以赴,何况我觉得不止。

  这是张一鸣同学在回复业界对腾讯投资今日头条事件时说的话。

  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标题:什么叫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惧什么?为何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22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