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09 所属栏目:负荆请罪的故事

一 :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的参考答案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样努力钻研书法这门艺术的呢?王献之练字时不仅琢磨字的每一个支架的结构,而且非常的专心致志.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王献之不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结构,而是一会儿写两个大字,一会儿又翻一翻书。嫑_犇。法字贴,一会儿站起来走一走.这样王献之会成为一代书法家吗?正因为王献之有了这种专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像王献之那样?所以呀,要获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献之这样有恒心.

第二,王献之所以那么爱书法,这跟他的兴趣分不开的,就比如说我吧,非常喜欢画画,这也是我的兴趣和我的爱好!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爱做的事情,就要全身心投入的去做,这样能在从中找到极大的快乐.不要像有一些人,就想着玩,一到写字的时候,人的头都要炸了.王献之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就这么爱好写字呢?人们都说王献之跟王羲之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人.王羲之在一次练书法时,错把妻子送来的馒头蘸在了墨汁上,还不停的夸赞它好吃……有一次,王献之取过仆人手中的一把芦苇扫帚,蘸着泥水在墙壁上写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只是觉得非常的好写,比起毛笔来是松软多了……后来,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

二 : 献血的故事

一天,县里红十字血站来镇里组织义务献血,镇书记会上安排镇班子成员没有特殊情况要带头献血。我时年三十来岁,想自己身体健康献点血也无妨,但又想还是看别人再说吧。

上午的9:00,我按约定的时间来到镇大会议室,只见会议室内已有不少人,有的正在献血,有的坐在那里等候。镇长也撸起袖子在做着献血的准备。我一看,镇长来真的了。他年龄比我大,且身体不好,他都献了。我还犹豫什么,如果再不献,别人会瞧不起的。于是也褪去袖子,做着献血的准备。我以前是晕血的,从思想上我是不愿意献的。这时,前面的人已进行完了,我按着袖子,坐在了抽血的位置。一个漂亮的女护士在我立起袖子的胳膊上捆扎着橡皮条。动作很轻盈,手也很温柔。在这么漂亮的女人面前,我只好强装勇敢,故作英雄。但眼看着那粗粗的针头扎向我的手臂时,我不由还是紧张地闭上了眼睛。那美女护士说,怎么,怕了?我咬着牙齿,壮着胆子颤着声音低低地说声,不怕,你扎吧!于是,那美女护士便对着我那凸起的血管一针扎下去,又往里推了下,顿时一阵钻心的疼,痛遍全身。我再次咬紧牙关,皱着眉头。我不敢看那流入塑料袋子里的暗红色的血液。过去了不知多长时间,我感到心里特别难受,心慌得不行。于是睁开眼睛问,还没好吗?那护士说怎么啦?才只一半呢。我说我心慌,受不了了,我晕血。那护士听说后,看了我难受的表情,也只好说,好,那不抽了吧!于是快速地帮我拔掉针管。让我躺在会议室内的连椅上休息,并嘱我休息后喝点糖水。我闭上眼睛躺了一会儿,感觉好了些。血站的人帮我填了一个献血的义务卡,并给一把伞作为献血的纪念。

当天晚上没有回县城。

第二天早晨7:00,我照例到人大主任家蹭早饭。刚进院,人大主任已经在院子里忙着了。我问了声早,他便把我让到屋子坐。刚说了两句话,镇长也来到人大主任的院子里。我和人大主任忙迎出来,站在院子里陪着他聊天。约过了两分钟,书记也来到人大主任的院子里。人大主任便说,书记早啊!书记说,你们都早啊!镇长接话道,还是我起来的早啊!书记说,那怎么见得?镇长说,你看看,我要不先起来,你哪能起来呢?!我和人大主任听了,立马会意镇长在笑骂调侃着书记,而书记是不明白镇长的话意的。书记不擅玩笑,说不好笑话。镇长又强调说,上面的不起来,下面的想起来也不行啊!书记这时才明白镇长的笑骂,立马板起脸子说,熊半拉撅子,能的你!镇长讪讪地笑笑,不再吭声。随后,几个人就说开了昨天献血的事。

书记说,中胜,你献了吗?

镇长说:“献了。你没有献吧!你血孬…你肯定不管献啊!”并且故意把“孬 ”字音拉长。(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和人大主任立马又意识到镇长又再刁骂书记了。书记先是没有领会,看看人大主任强绷着不敢笑但还是没有绷住笑了出来时,再次意识到镇长又在巧骂他,便再次冷起脸说:“屌熊孩子,看把你能的。”

我立马觉得书记的回话没有幽默意味且对镇长的不敬,因为镇长与他年龄差不到哪去啊!他怎么能骂镇长屌熊孩子呢

三 : 揭秘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的故事传奇【图文】

12人探索:文章要介绍“揭秘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的故事传奇【图文】”,内容是小编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在这里与大家分享。[www.61k.com]

有一句话说的好,上天永远会眷顾那些勤劳的人,而王献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我们知道的是,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兰亭集序》流传至今,被称为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虽然说这个作品的真迹我们还不知道在哪里,但是王羲之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儿子,其成就丝毫不会逊色于王羲之,并且王献之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被称为“二王”,以此来让大家知道王献之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并且王献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虽然说王献之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王献之的爱情故事同样让我们动容,其对结发妻子的感情让很多人感到感动,本文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的故事传奇。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王献之练字

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数“二王”,“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王羲之有“书圣”的美誉,王献之则有“小圣”之称。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王献之从小就爱书法,立志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他练字非常刻苦,常常整天手不离笔,八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小有名气。但与大书法家——他父亲王羲之比,还差得很远。他父亲的字,苍劲有力,有龙飞凤舞之姿,有入木三分之势。相比之下,王献之的字就松垮不挺,苍白无力。

王献之用了两年时间,先练习横、竖、点、撇、捺,接着又练习写各种钩,最后练完整的字。经过几年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自己觉得与父亲的字差不多了,便想找个机会,让父亲认不出来哪些是自己的字。

一天,父亲外出访友,临走时写了张字条贴在壁上。等父亲走后,王献之反复摹写,觉得自己写的字很像父亲的手迹,便把父亲的字条取了下来,把自己写的贴了上去。心想:父亲回来一定认不出来,等父亲知道后,一定会夸奖我的。

第二天,父亲回来了,看着墙上的字,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我昨天大概是酒喝多了,这几个字写得不成样子,像是出于初学者之手。”说完又叹了口气回屋去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就像一盆凉水迎头泼下。他呆望着墙上的字,心里难过极了。他又拿出父亲昨天的字条,仔细对照着看了一番,才发现自己写的字与父亲的字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到底不如父亲的字。他又再次比照着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终于发现自己的字结构上虽然近似父亲的字,但笔力和骨骼却大相径庭。

从此,王献之认真临摹父亲的笔迹,又练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他把自己的字送给父亲看,父亲看了之后,见到有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就在一撇一捺的下面点了一点,成为一个“太”字。

王献之又拿着字送给母亲看,请母亲评价一下。母亲一个字一个字地端详后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所说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加上去的那一“点”啊!

王献之听了,心里特别难受,他几乎灰心绝望了。

他怀着既羞愧又不解的心情,跑到书房向父亲请教写字的秘诀。父亲微笑着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学书法哪有什么秘诀呢?”王献之不信,又问道:“您说没有秘诀,那您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而我练了这么多年,还是写不好呢?”父亲听后,拉着他走到房门口,用手指着庭院里的18只大水缸说:“你把这18只大水缸里的水都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啦!”

王献之认为父亲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心里老在想着写好字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有一天,王献之在城门口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烙饼卖。只见她烙好一张,就用竹片挑一张,熟练地将烧饼抛在背后的箩筐里,头也不回,身也不转,饼却叠放得很整齐。王献之看后觉得很惊奇,便问老婆婆,怎么能抛得这么准。老婆婆回答说:“就像王羲之练字一样,练多了,熟能生巧啊!”

王献之听了,很受启发,他跑回家就径直往墨池走去。他凝视着黑色的池水,心潮澎湃。他想起父亲临池练字,池水都黑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于是王献之又日夜不停地练字,还经常向父亲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18大缸水终于写完了,王献之的书法果然大有长进。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父亲出其不意地从背后抽他手里的笔,但王献之握笔有力,没有被抽出来,事后,羲之高兴地对妻子说:“献之儿,将来准会成为名手。”

王献之13岁那年,父亲又离家访友,照例又题字贴在壁上。王献之又照样把墙上的字换成自己的字,这一回王羲之硬是被瞒过去了。

王献之练光了院内18缸墨水,终于练出了“铁画银钩”来。王献之与他的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东晋时的两位著名书法大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积土成山,积水成海”,亲,请记住哦——毅力是衡量决心的尺度,是战胜障碍的武器,是磨砺才智的刀石,是实现志向的秘诀!

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对比

1、王羲之笔法严谨而又丰富,动作复杂而又微妙,这是其内在的情感修养决定的,一般的学习者难以企及。正如孙过庭《书谱》中称:“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徒功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2、王献之笔法自然流畅,简洁明了,因势利导,烂漫自然。在显示其过人禀赋的同时,表现出其基于右军书法体系这一捷径而变得娴熟流便,因而在笔法的严谨、丰富和微妙上有所缺失,其审美内涵趋少。顺便指出,之后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也大都基于二王而进一步简化笔法,使得其书更趋简便,特点明确,符号化味道加强,艺术品味降低。

3、王羲之书作的气息如同游丝幽魂,锋杪之间,触犯毫厘,则花容失色。相对而言,王献之则款款而行,游离偏颇,亦有几分颜貌。

4、所谓“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的说法并不尽然。其实,父子二人两种笔法兼用。或是出于追求流畅自然的风格,子敬使用外拓较多。

王献之的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0岁左右,王献之认为自己绝技学成,可以出师了,跑过去问父亲:我还要再练几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又跑到母亲身边,郗璇摇摇头说:早呢。

王献之又问:5年够吗?

郗璇还是摇头。王羲之指着院子里一排大缸说:等你写完了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强能站稳脚跟。

王献之又苦练5年,拿着一些得意作品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说话,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还给了他。王献之又拿给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王献之一看,就是王羲之加的一点。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走时在一块墙壁上写了几行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写上去,写完之后相当得意,感觉和老爸的差不多啊。

过了几天,王羲之回来,看到这几行字,伤心地叹气,说:唉,我走的时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样子了,才会写出这样的字。

王献之惭愧不已,深感功力差远了,从此更是刻苦临习。多年以后,他终于扬名天下,和王羲之并驾齐驱。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有人称他为“小圣”。

王献之的作品

王献之和其父亲一样,主要的成就还是在书法上,虽然说王献之在绘画上也是非常痴迷,但是王献之的绘画作品却并没有太大的成功,相比历史上的那些著名作品,王献之的书画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王献之主要的作品还是在书法上,主要的作品有以下的几个。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鸭头丸帖》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中秋帖》

《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王献之对结发夫妻的感情

王献之的原配是郗道茂,漂亮优雅,端庄娴静。是他舅舅(郗璇的弟弟郗昙)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家又有大量的田产庄园,生活富裕,两个人都淡泊名利,于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做一对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叫玉润,不久夭折,后来再没有小孩。

更没想到,一个女人已经暗恋王献之很久了,那就是东晋第八个皇帝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叫司马道福。一直倾慕王献之,但由于桓温得势,无奈之下,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想夺取兵权,被贬到长沙,新安公主就和桓济离婚了。

她恢复了自由身,又想起了心中的“男神”王献之。于是央求皇太后褚蒜子,非王献之不嫁,圆自己多年的梦。当时的皇帝,是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为了拉拢王家,下诏命令王献之迎娶公主。王献之已经30岁,不肯答应这门婚事,但面对圣旨,怎么办呢?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只有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然后打报告说自己已经是个瘸子,不能娶公主了。

他这种自残的方法根本不奏效,公主铁了心,说:没关系,就算他残废,我也要嫁给他。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王献之被逼和妻子离婚,娶了司马道福。可怜的郗道茂,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誓不再嫁。此时她的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投奔她的叔父。晚年的生活寂寥凄凉,在伤心和孤独中去世。

由于和皇室的联姻,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升为谢安的长史,不久转任中书令,已经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但他心中并不快乐。

建康的太极殿落成时,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是也知道王献之做事全凭兴趣,所以不敢直接问。

谢安一次装作闲聊,对王献之说:以前曹魏的时候,陵云殿上的匾额还没有写,工匠们就误钉了上去,怎么都拿不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韦仲将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费劲得不得了。等到匾额写好了,韦仲将头发都变白了,疲惫得就剩下一口气,好像衰老了很多。回到家后告诉子孙们,这种办法写匾额会死人的,以后再不这样了。

王献之一听,知道顶头上司要他题字。正色说:韦仲将是曹魏的大臣,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说了,只能说明曹魏的德薄,是强迫他题字的,国运肯定不会长久。

谢安听懂了他的意思,不再追逼。王献之为什么拒写呢?可能他自由散漫惯了,更有一种可能,是对皇权无言的抗争,是发泄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他的传世小楷名作是《洛神赋十三行》,曹植写《洛神赋》,传说是怀念深深爱着的甄氏,王献之也一样,是对郗氏无尽的思念。

王献之的伤心情事

提到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对书法史稍有了解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有一个很牛的爸爸,名叫王羲之。这父子俩的书法名气都很大,世人并称“二王”。

但小王同志不服气,话说有一回宰相谢安问他:“你的字跟你爸比怎么样?”这可是个难题啊,一般人怎么也要谦虚一下,小王同志却很自信:“那我还是比我爸强。”

王献之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收录在北宋年间摹勒的《淳化阁帖》中。我们且来读读其中的一件作品,名叫《奉对帖》。这是王献之写给一个女人的书信,“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

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大致意思是说:我跟你虽然在一起过了很多年日子,却相当幸福愉快,那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哪。以为如此便可以白头偕老,没想到竟然被迫分离了。

到底要怎样才能跟亲爱的姐姐你早晚相见啊,一想到这儿,我的心里就忧愁郁闷。只得“俯仰悲咽”,痛哭流涕。实在没有办法,也只好一命呜呼,死后总能相见了吧。

这封信写得实在是悲催啊。让潇洒自负的王献之痛不欲生的女人究竟是谁?王献之为何要称她“姐姐”?在这封信的背后又藏着怎样一段伤心情事呢?

东晋时盛行门当户对的门阀观念,到了成婚的年龄,王献之就娶了与自己家世背景相当的表姐郗道茂。郗道茂比王献之年长一岁,所以王献之就称她为“姊”,也就是姐姐。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婚后的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就在他们婚后的第七个年头,却摊上大事儿了。不是“七年之痒”,而是“棒打鸳鸯”。《晋书》上说王献之“风流为一时之冠”,这种男人注定是要吸引眼球的。问题是他吸引的还不是一般人的眼球,而是新安公主的眼球。

这位公主名叫司马道福,原来有个老公,因为谋反罪遭到流放,公主也就跟他离了婚。其实,这位新安公主暗恋王献之很久了,先前是有夫之妇自然没什么想念,如今恢复自由身了怎么都要为了梦中情郎争取一把。

于是,由公主的哥哥孝武帝出面,下旨命令王献之休妻另娶。当驸马,这是一条直接进入皇权高层的快车道。为了家族的利益,王献之不能拒绝。

据说他也曾用艾草灼伤双脚,心想呢,我把自个儿弄个跛足,你们总会放过我了吧。无奈这位公主却是位“铁杆粉丝”:脚跛了腿瘸了都没关系,只要人活着我就嫁。

就这样,王献之“被离婚”了,他给郗道茂写了一封休书,也给自己的幸福婚姻画上了句号。郗道茂没有孩子,又被公主抢了男人,被逼出王家,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任何一部史书都无记载,但想必比秋风扫落叶好不到哪里去。

当上驸马后的王献之仕途自然一帆风顺,不久便被皇帝小舅子提拔做了“中书令”,放到现在,差不多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了。这个“高富帅”的男人虽然享受了无限风光,在心里却埋着一个永远的伤痛,那就是对前妻郗道茂的思念与愧疚。在写给前妻的这封信里,他简直就像个撒赖的弟弟,失去了姐姐,悲哀到不想活下去了。

王献之相信道教,临死的时候,家人请来道士,让他忏悔一生的过错,明白了“神马都是浮云”的王献之回答道:只有一件事情让我不安,那就是和郗家女离婚。(“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简介视频:

12人探索网小编总结: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献之的成就确实比不上王羲之,但是王献之在整体上的成就确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但是王献之的成名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和王羲之不同,王献之出名的时候是晋代晚期,在文学方面的整体成就比较少,因此才会有王献之的出名,其才能够和王羲之齐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四 : 负暄之献的故事

【拼音】fù xuān zhī xià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出处】宋国有田夫,常衣缦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  《列子·杨朱》

【解释】暄:温暖。原指冬天晒太阳取暖当成一种好方法献给国君。后用来谦称自己的贡献很微小。也比喻所献出的东西并不贵重难得。

【用法】作宾语;用于自谦

【近义词】田父献曝

本文标题: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148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