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发布时间:2018-05-07 所属栏目:实用工具

一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沁园春·长沙》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①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②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www.61k.com)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③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译文】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鉴赏】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二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个人操作中国A股的真实内心写照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秋)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一 、译文: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水滚滚向北流淌,

在橘子洲一隅,

群(麓)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大船竞相遨游。

雄鹰振翅飞翔于蓝天,

鱼儿在水中自由的穿行,

天地间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宽广无垠的天地呀,

请告诉我,谁是你命运的主宰?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

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视那独霸一方的万户侯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二 、 注解:


历史背景不做更多介绍,可阅读(1926年)毛泽东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1925年秋,毛主席为了推动全国农民运动,离开韶山,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路径长沙,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滚滚湘江之水奔腾不息、万山红遍的枫叶,挥笔写下了此诗篇。


沁园春:词牌名,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沁园,被大将窦宪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的词牌。后人填词,依据词牌规定的字数、韵律和平仄格式。

长沙: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东岸。是毛泽东的故乡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意味一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寒秋:深秋。湘江:湖南省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海洋山,从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全长876公里。橘子洲:是湘江中的江心岛,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最宽处约0.5公里,因盛产橘子,故名橘子洲,又名水陆洲。整句的意思是,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站在橘子洲头,放眼望着滚滚北流的湘江之水奔腾不息,心中的思绪也汹涌彭湃,热血沸腾。应该是此情此景激发了作者的诗性。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指岳麓山。万山:泛指全国的山。眼前的岳麓山及周围的山岭多枫树,枫叶经霜变红,远远望去,由低到高,层层密林都染上了红色。万山红遍,象征着当时湖南和全国各地的革命形势。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江:满江,遍江。碧:青绿色。舸:大船。百舸:许多大船。那迎风的千帆大船在碧绿清澄透澈见底的湘江水面上遨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击:雄鹰矫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击:在此展现雄鹰的矫健之美。浅:并非水浅,喻水的清澈见底。翔:本意形容鸟儿飞的样子,这里是指鱼儿轻松自在的游玩的样子。万类:泛指世间一切生物,这里则指的是当时的各个阶层。霜:秋天特有的气候现象。竞自由:暗喻各阶级之间进行的斗争。词句的意思是:雄鹰矫健的翅膀猛力的拍打着天空,急速的飞翔,鱼儿自由的在水底游玩。而世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个深秋里竞赛着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悲愤、感慨,寥廓:高大广远,此处指宇宙。主:主宰、掌握。沉浮:降升,谁主沉浮?反问句,不是疑惑,是巧用。发人深省!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手拉着手,好多朋友之亲密无间,侣:同伴。往昔:过去。峥嵘:原指山势险峻。稠:多。次句的原意: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曾经有礼了长沙的名胜古迹,在那里畅谈国事,回忆起归去那不平常的日子,多麽令人神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值。风华:风采与才华。意思是:同学们正是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的时候。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同学们,意气:气慨。挥斥:指挥,旁若无人的气慨。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批判,评点。江山:国家,此处指旧中国。激扬:激浊扬清,抨击黑暗社会的污秽,传播革命的真理。文字:文章。万户侯:指汉朝的官位,统治一万户的官,这里指的当时先后盘踞在湖南的反动军阀等势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指游泳。遏:阻止。还记得吗!到江心激流中游泳,掀起的浪涛,不是阻止了飞驰的船只吗?这里是一幅画面:一批有着英雄气概的青年人,无所畏惧,激流奋进,翻江倒海,勇于实践……

三 : 到中流击水

我不太会游泳或者说基本不会游,但我年轻时敢下水:湖泊敢下,大海也敢下;风平浪静时敢在海边戏水,巨浪滔天时也敢冲入波涛之中。当然不是就那么跳进去,腰上套上个游泳圈。

我的游泳圈是自备的,不是如今海滨出租的像汽车车胎那么大的家伙,是个黄胶皮的直径比脸盆大不了多少的小圈。每逢夏季到海滨城市开会、办事、游玩时带上,用时,用嘴吹满气,然后扎上。就是这么个小东西伴我在营口鲅鱼圈、大连星海公园和小付家庄、旅顺黄金滩、兴城和北戴河等畅游大海。

那时候常常是我一个人公出,自然也是一个人到海边玩。不过那时候有一个好处,小偷少,衣服脱吧脱吧放在沙滩上,从海里上来原物还在那儿,有时风大挪动了位置,还有附近的好心人主动帮忙放回去,帮助看着,可以毫无顾忌地去玩。

酷暑中,骄阳下,把整个身体浸泡在清凉的海水里是再舒服不过的休闲。套圈有套圈的好处,既增加安全感,又节省力气,可以长时间在大海里飘逸。海边人多,我一般都到离岸稍远、人少的地方飘荡。风平浪静时,轻波细浪轻拥细摆摇篮般摇晃着身心,使人心旷神怡,有如梦幻般的感觉。潮起浪涌时,排山倒海的波涛把人像树叶似的抛上跌下,惊心动魄,让人领略大自然的威武。

有那么几次赶上大风浪,那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有些人想下也多被急速涌来的大浪摔回岸上。而我这不熟悉水性的却向有些胆大的人学,低头往浪里冲,等越过了岸边一人多高的浪,自然被回涌的波浪推到海里。海里边就没那么激烈的拍打了,但起伏很大,一忽儿抛起来如到山顶上,一忽儿伏下来如坠入谷底。那感觉很带劲,叹服大海的力量的同时,也激荡起雄心壮志——经历大海如此的波涛,人生一切的曲折都显得不在话下了。

那时我还不知道害怕,也没意识到风险。知道害怕时叫做后怕了。假如一旦那弱小的泳圈煞气,一旦抽筋,一旦遇上海蜇等,小命休矣!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人就是一粒沙子。(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相对于汹涌的海浪,其实我更怕软的东西。84年去珠海短暂工作时,驻地旁的小山上有个水泡,我和几个年轻同事下去纳凉,突然我发现水底晃悠悠一个细长的东西接近过来,有人说是不是蛇,我吓得妈呀一声窜到岸上,落荒而去,连回头细看都没敢。其实那东西像蛇而已,或许就是个什么虫子吧!还有一次,我全家去大连,正在水里游着,发现有个盆大的软家伙,也不知是海蜇还是海草向我身体貼过来,吓得我顿时惊叫起来,身体都失去了平衡。儿子赶快游过来把我搀住,拖到岸边。其实我儿子那时虽然长得大,比我游得好,却才十几岁,却显得临危不惧。这两次也许正因为同事在身边、家人在旁边,我才如此胆怯,而如果只是我自己的话就不会那么脆弱。但自此以后,我慢慢的越来越少下水,现在早就没有了当初那样从容赴水的壮举。

人越成熟胆子越小。

年轻人才有气魄,有闯劲,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点不假。所以,事业还是趁年轻时做,天下还是要靠年轻人打。

四 : 谜语:到中流击水(打一体育词语)

谜面到中流击水
谜语类型打一体育词语
谜底冲浪

五 :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这种手法古诗中经常采用,下面古诗没用使用象征手法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B.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

试题分析:A项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B项曹诗用用萁煎其豆来象征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D项王诗中的梅花象征了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考点:

考点名称: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性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2)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3)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带抽象,作者带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格。比拟可以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此句是把人写作物,“长在水里”是用来形容游击队员掩蔽的非常好,与荷花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运用比拟应注意拟体和被拟体应具备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二者必须在某一特征上有相拟之处,例如把儿童比拟为小鸟是合适的,但是把老人比拟成小鸟就是不合适的。
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1)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长、强……处说。
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缩写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
例如:“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①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夸张。
例如:“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②间接夸张:通过其他修辞格进行夸张。
例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5、双关: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1)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2)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1)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说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2)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伱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1)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2)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例如: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说道:“……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将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墙,怎么还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量是真墙,那里知道是个“假墙”!’”众人听了,大笑起来。贾蔷也忍不住的笑,说道:“傻大舅!你好!我没有骂你,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来罚一大杯!”(曹雪芹《红楼梦》)——“假墙”与“贾蔷”谐音。
16、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例如: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常用修辞手法列举:

1、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2、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搜索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本文标题: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046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