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发布时间:2018-05-02 所属栏目: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 :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1. 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3.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

4. 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5. 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6. 个别看法:指对个别看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7. 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8.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9. 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0.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1. 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2. 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13. 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14. 语境: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15.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6. 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司法范畴。

17. 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句法手段。

18. 句法:语法中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的部分称为句法,也称造句法。

19. 词法:语法中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的部分称为词法,也称形态学。

20.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21. 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词法手段。

22.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音重、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3. 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4. 体词性范畴: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5. 谓词性范畴: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6. 词类;可以替换出现在词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 词组: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8. 向心词组:整个词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

29. 十分愉快:愉快,就是向心词组。

30. 离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

31. 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1

32. 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33. 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叫完全主谓句。

34. 不完全主谓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

35. 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的结构形式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

36. 句组:由几个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叫做句组。

37. 复句:由两个成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38. 多重复句,由几个句子构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

39. 复杂结构单句: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叫做复杂结构单句。

40. 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

41. 语义: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是语言的意义。

42. 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

43. 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44. 4、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

45. 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46. 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47. 词义;指同红血丝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以及其他附加色彩。

48. 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

49. 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反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的意义,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50. 词的通俗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助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

51. 词的科学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的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52. 义项: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53. 义素:从义项分析中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54. 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55. 单义词:一类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56. 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57. 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58. 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59. 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60. 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若干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61. 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62. 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

63. 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64. 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物。

65. 25、上位词、下位词: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包括在另一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这两部分词之间就具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做上位词,范围小的词叫做下位词。

66. 26.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成句子的时候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67. 27.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语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68. 28.语义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是语义结构关系,由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69. 29.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

70. 30.述谓结构:把一个命题进一步分析为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语义结构叫做述谓结构。

71. 31.变元:述谓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又称“题元”“项”等。

72. 3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把变元分出的不同的类型叫做语义角色。

73. 33.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就是该成分的语义指向。

74. 34、歧义:指同一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75. 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76. 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77. 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78. 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79.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80. 隐语:某些团伙所创造使用的秘密词语或语句。

81. 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82. 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83. 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84. 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85. 语音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86. 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87. 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88.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89. 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90. 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91. 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92. 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 3

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93. 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94. 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95. 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96. 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97. 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98.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99.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100. 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a) 谓词

101. 在句义中直接说明话题的成分,相应于在语法中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主要反映动作或情感的变化、性质或情感的变化。

a) 述项

102. 句义中的话题与述题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语法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名词。 a) 预设

103. 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a) 蕴含

104. 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就是蕴含关系。 a) 语义指向

105. 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语义上A指向C.

106. 第四章词汇

a) 词汇

107. 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指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词组和总汇。词汇有语言的词汇和言语的词汇。

a) 语言词汇

108. 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固定词组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a) 言语词汇

109. 个人运用语言的词汇,它是允许存在偏离语言规范,不同于语言词汇之处的。 a) 词

110. 是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还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之一。即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义结合单位。

a) 固定词组

111. 也称固定短语,是指构成成分和结构关系固定,具有完整意义的词组。是句法结构分析中最小的单位。

a) 语素

112. 语言中不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a) 词根

113. 词的核心部分,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4

a) 词缀

114. 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包括前、中、后三种。 a) 词尾

115. 是附加在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意义的语素。

a) 单纯词

116.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a) 合成词

117.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a) 复合词

118.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复合构成。

a) 派生词

119. 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在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大量存在,是词的主要构造类型。 a) 联绵词

120. 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有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种类。 a) 叠音词

121.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

a) 重叠词

122. 是由相同的根词想叠构成的。

a) 同音词

123. 两个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的词。

a) 同形词

124. 两个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是同形词。

a) 同源词

125. 具有同源关系的(即由一个词分化而产生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源词。

a) 同根词

126. 含有同一个词根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根词。

a) 古语词

127. 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两类,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a) 历史词

128. 指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不存在的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还包括历史上出现过的神话传说中的事物的名称。

a) 文言词

129. 指古汉语文言著作中的词。

a) 新词

130. 利用原有词素新创造出来的词。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产生的标记这些新事物的词。

a) 方言词

131. 指通行于某些特定地区的词。

a) 社会方言词

132. 指专用于不同行业的词,也称行业语。社会方言词中占很大比重的是术语,其特点是单义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a) 外来词

133. 从外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借用来的词。

a) 基本词汇

5

134. 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全民常用性、能产性等特点。

a) 一般词汇

135.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汇构成一般词汇。

a) 熟语

136. 指特殊的、定性化的固定词组构成的语汇系统,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

a) 成语

137. 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成语一般是四音节的,是汉语最大量使用的熟语。

a) 惯用语

138. 活跃在口语中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短小固定词组,其特点是简明生动、通俗有趣。汉语的惯用语多为三音节的词语形式。

a) 谚语

139. 多年流传,包括深刻的社会经验、生产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

a) 俗语

140. 流传在群众中表达某种客观现象或意义的形象精练的句子叫俗语。

a) 歇后语

141. 一种特殊的熟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半是对形象的表述,类似于谜面,后一半是对这个形象表述的解释和说明,类似于谜底,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在具体运用中,后一半常常可以不说出来。歇后语形象风趣,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歇后语有寓意和谐音两类。

a) 格言

142. 指揭示深刻道理、具有警醒作用的语句,往往来自名人话语或名家作品。

143. 第五章语法

a) 语法

144. 一种语言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它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a) 语法学

145. 专门研究语法的科学叫语法学,可包括词法和句法。

a) 词

146. 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

a) 词组

147. 是实词与实词的有机结合。

a) 句子

148. 运用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表达相对完整思想和某种感情的、具有一定的语调的交际的基本单位。

a) 层次性

149. 短语、句子一层一层套起来组合而成的。词与词在一个层面组成一个简单的短语,这个简单短语又可以和另外的词或者短语在另一个层面结合。

a) 递归性

150. 反复地使用构成句法关系的有限的几种句法规则,不断地进行同功能替换,以构成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a) 生成性

151. 掌握了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生成出无限多的句子。生成句子根据句法结构的模式通过替换来生成无限多的句子,遵守复杂的语义制约规则。同时可以根据语法的递归性生成无限多 6

的句子,或者把替换和低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生成出无限多的句子。

a) 语法范畴

152.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语法范畴从狭义上讲只指形态范畴,广义上也包括词类范畴。

a) 语法意义

153. 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的关系意义、范畴意义或功能意义。

a) 语法手段

154. 对语法形式再概括所得出的类别就是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

a) 形态

155. 一般指词法范围内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狭义的形态指构形法,即用一个词的词形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一般不改变词汇意义。广义的形态不但指构形法,而且兼指狭义的构词法。

a) 词法

156. 只要指构形法、研究词形变化的规律。

a) 句法

157. 研究词组和句子的模式以及它们的构造与关系。

a) 实词

158. 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拟声词。

a) 虚词

159. 一般不充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空灵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a) 形态

160. 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形态指的是构形法,也叫构形形态,即用一个词的词形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广义的形态除了包括构形法外,还包括够词法,即在词根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定创造新词的方法。以上两种又称为内部形态。有人把词序、语词、辅助词等称为外部形态。即研究词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中心形态。

a) 直接成分分析法

161. 指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特别是隐性形式入手,对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

a) 孤立语

162. 缺乏词形变化,语序和虚词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语序一般比较固定,改变语序往往会改变语法关系。汉语、越南语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

a) 屈折语

163. “屈折”就是指词的内部语音形式的变化,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形变化来体现。拉丁语和梵语是屈折语的主要代表。

a) 黏着语

164. 其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一种语法意义也只能用一个语素形式来表示。黏着语的词根和词尾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词尾只是黏着在词根上,土耳其语是黏着语的代表。

a) 多式综合语

165. 是一种特殊的黏着语,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离开句子无所谓词,难以分清句子和词。它以一个词根为中心,在其前后加上各种表示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的成分,构成一个整体,有些语素甚至还不到一个音节。由于这种语言的一个句子往往由多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又叫 7

编插语。印第安语是多式综合语的代表。

a) 语序类型学分类

166. 美国语言学家林伯格提出的语序类型学分类。这一分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根据语言中的主语(S)、动词(V)、宾语(O)在某一种语言中的基本语序,对语言进行分类。按照基本语序类型,可以把语言分为SVO、SOV、VSO、VSO、VOS、OVS六种。

a) 篇章语法

167. 研究比句子大的语言整体,属于言语语法。

a) 篇章的粘连性

168. 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具体表现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手段。 a) 篇章的连贯性

169. 指篇章的语义关联,存在于篇章的底层,是一种语义逻辑的连贯。

a) 重新分析

170. 有些语法结构从表面来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重新分析。

a) 转换分析法

171. 用“变换”和“转换”手法揭示各类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构关系、同义关系、歧义关系),前者指同义句之间的变换,后者指同一个句子的生成转写过程,即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

a) 主位

172. 句子的第一个成分,是整个句子信息的起点和中心议题。

a) 主位推进模式

173.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语篇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述位和述位之间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174. 第六章文字

a) 文字

175. 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a) 表意文字

176. 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而不是标记它们声音的一种的文字体系。 a) 表音文字

177. 标记语言声音的,利用一套字母来来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两种。

a) 字母

178. 表音文字或注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a) 自源文字

179. 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其形体、体系是使用该文字的民族独创的。

a) 借源文字

180. 借用或参照其它文字的形体、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a) 语言学

181. 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a) 语文学

182. 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a) 历史语言学

183. 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 8

经历的变化)。

a) 历史比较语言学

184. 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母语。

a) 描写语言学

185. 是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

a) 历时语言学

186. 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a) 共时语言学

187. 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情况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a) 个别语言学

188. 其研究的对象是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a) 普通语言学

189. 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a) 语言的语言学

190. 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指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是一种静态、同质的纯语言学。

a) 言语的语言学

191. 言语的语言学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a) 内部语言学(微观语言学)

192. 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a) 外部语言学(宏观语言学)

193. 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a) 对比语言学

194. 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 a) 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

195. 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a) 宏观语言学(外部语言学)

196. 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a) 理论语言学

197. 理论语言侧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可以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a) 应用语言学

198. 侧重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狭义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广义的应用语言学除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 a)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9. 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认为存在着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a) 形式语言学

200. 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即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 a) 交叉语言学

201. 语言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产生的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9

a) 语言

202. 实质上是一种符号体系,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 a) 言语

203. 言语是说(写)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行为。

a) 思维

204. 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与过程。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a) 符号

205. 被约定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符号。 a) 组合关系

206. 符号与符号组成的语言的链条关系是组合关系。

a) 聚合关系

207. 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具有相同作用能互相替代的次符号聚集成类叫聚合关系。 a) 语言的线条性

208.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挨着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形成线性链条,排除同时出现两个符号的可能。

a) 语言的任意性

209. 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和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a) 语言的层级性

210. 语言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底层是一套音位装置,上层分为语素、词、句子三级。 a) 言语规律

211. 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规律。包括自方、对方、双方所处的语境三要素。

a) 渐变性规律

212. 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变化。

a) 参差性规律

213. 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个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

a) 语言的分化

214. 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叫语言的分化,如方言与亲属语言的形成。 a) 语言的整化

215. 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近或统一起来的现象叫语言的整化,如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和国际交际语的形成。

a) 语言的融合

216. 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被别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叫语言的融合。 a) 语言的混合

217. 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叫语言的混合。

218. 第二章语音

a) 语音

219. 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能载负一定意义的语言的物质外壳。

a) 语音学

220. 研究语音的学科叫语音学。可包括发音语言学、声学语言学、听觉语言学、音系学等。 a) 音高

221. 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频率快,声音就高,频率慢,声音就低。 a) 音强

10

222. 指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体震动振动的幅度。振幅大,声音就强

a) 音长

223. 指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a) 音质

224. 指声音的的个性或特色,也叫音色。

a) 频率

225. 发音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钟振动一次叫一赫兹,频率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 a) 振幅

226. 发音体振动的位移幅度,振幅大小同发音受到的外力大小有关,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

a) 乐音

227.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保持一种整倍数的比例关系的声音。

a) 噪音

228. 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不存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则呈现杂乱无章的形状,持这种波形的音叫噪音。

a) 共振峰

229. 因共鸣作用而能量变强的频率成分就叫共振峰。

a) 音素

230. 对人类语言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a) 国际音标

231. 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

a) 音位

232. 某种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区别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 a) 音位变体

233. 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该音位的音位变体。

a) 非音质音位

234. 利用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要素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如调位、重位、时位等。 a) 音位区别特征

235. 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音位的区别特征。

a) 音位体系

236. 每种语言的音位都是形成体系的。其内容包括该语言的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件;各个音位在组合与聚合关系中所表现的规律。 a) 音节

237. 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从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

a) 语流音变

238. 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a) 句位学

239. 研究句位的学问叫句位学。例如句调位、句重位、句时位、句顿位。

a) 语音规律

240. 语音的历史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严格规律的,有的甚至可以概括出较为完整的公式。如汉语浊音清化规律等。

241. 第三章语义

a) 语义

11

242. 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a) 语言意义

243. 语言体系中具有固有的意义,具有概括、多义相对稳定等特点。

a) 言语意义

244. 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说的的行为和说的结果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a) 义素

245. 对词的某一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

a) 义项

246. 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a) 语义场

247. 以一个共同义素为核心,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的一群词聚合在一起构成的场。 a) 语境

248.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有狭义语境与广义语境之分,狭义语境是口语的前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是语言表达的具体环境,如具体的场合、身份、社会环境等。 a) 词汇意义

249. 以词汇形式(主要指实词)表现出来的语言意义。

a) 概念意义

250. 亦称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

a) 语法意义

251. 用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可包括范畴义、关系义和功能义三小类。 a) 话题

252. 一个句子的意义中被说明的对象。

a) 述题

253. 一个句子的意义中对某个对象的说明。

i.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

ii.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相对静止的情况,如现代汉语。

iii. 普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iv. 语言:是做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v. 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vi. 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

vii. 聚合关系: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 viii. 语言的层级性:语言是一个层级的装置,该装置有两层三级,底层是一套音位的聚合类,有音无义。上层是语素以及语素组合成的词,词组合成的句子三级。

ix. 语言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x. 语言的参差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非基本词汇及其词义发展最快,语音变化较慢。

xi. 语言的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 xii. 语言的混合:几种语言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

xiii. 语言的融合:一种言语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被另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 xiv. 频率:是发音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它决定声音的高低。

xv. 乐音:基音中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音存在着整倍数的比例关系时所形成的音会形成有 12

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这种复合波叫乐音。语音中的元音属于元音。

xvi. 音素:人类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xvii. 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

xviii. 音位变体:可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

xix. 音位的区别: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一般具有二元对立的特点。

xx. 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

xxi. 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

xxii. 语义场:以一个共同的义素为核心、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的一群词聚集在一起构成语义场。

xxiii. 预设:是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xxiv. 蕴含: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含关系,含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含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

xxv. 语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指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词组的总汇。

xxvi.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xxvii. 语素:语言中不可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xxviii.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词根是词的结构中心。 xxix. 词辍: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

xxx. 构词法:词的构成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一切新词的构造方法。狭义:指由语素组合成词的方法。

xxxi. 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构造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xxxii. 语法: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它包括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xxxiii. 词形范畴:指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种类。一般包括:性、数、格、时、态、体、式、人称、级等。

xxxiv.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与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包括词形范畴和词类范畴。

xxxv. 词类范畴:指各种语言中词的语法意义的分类。分为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句法标准。

xxxvi. 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再概括所得出的类别。

xxxvii. 显性意义:指用一定的语法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分为陈述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

xxxviii. 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等。

xxxix. 显性形式:从宏观上看,句法结构外部形式是线条性,我们把它叫显性形式。 xl. 隐性形式:从微观角度看,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不能从外表一眼看出来,需要我们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地分析。

xli. 文字:是一种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形式来标记语言的。 xlii. 表意文字:是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的一种文字体系。

xliii. 表音文字:是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的,因而也叫拼音文字。可分为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种。

xliv. 自源文字:是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自己独创的。 13

254. 第一章总论

a)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255.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256.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257.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258.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来。

259.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260.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261.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a) 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262. 答:从语言的起源和消亡两方面去观察。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来源于集体的劳动。集体劳动的交际,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决定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消亡,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语言有没有交际价值。有交际价值就是语言,就能存在;没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就只能消亡。

a) 如何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63. 答:人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不少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字;第二类是旗语、灯光语、电报码??;第三类是身势语。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更不能和语言相比。

a)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264. 答:人类语言具有社会性、单位明晰性、任意性、能产性、传授性。动物只是能模仿,具备初级思维的能力,能通人性,但它们仍然学不会人类的语言。实验也表明动物不能掌握人类的语言。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a)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

265. 答:语言符号音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本质的联系。什么音和什么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是由不同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地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相反,“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具有强制的不变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

a) 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266. 答:定义: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组成的言语链条关系叫组合关系。在链条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聚积成类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267. 区别: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在场的、有顺序、可数的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的、无顺、不易精确数出来的纵向关系。 268. 联系: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又是两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货源”。组合关系又是以聚合关系为基础的。 14

269. 总结: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作为一个纲,语言系统的各外结构单位都可在这个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a) 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参差性。

270. 答:渐变性,就是指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271. 参差性,是指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非基本词汇及其语义发展得最快,语音变化较慢,最慢是语法。

a) 为什么说抽象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72. 答:抽象思维的第一个特性是概括性,靠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概括的,而概念、判断、推理是要靠语言来完成的。抽象思维的第二个特性是社会性。人的抽象思维必须要在社会的交际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抽象思维在社会的交际中也必须要借助语言的形式来进行。

a) 简述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273. 答:①范畴不同。思维属于精神范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

274. ②构成要素不同。语言的构成要素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抽象思维的构成要素是概念、判断、推理。

275. ③抽象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语言的词、句子、三段论、复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一判多句、事句多判断等。

276. ④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抽象思维的形式各民族基本相同。

277. 第二章语音

a) 平时我们听人念书,即使同样的速度也能分出哪个是男,哪个是女;要是听音乐,即使是同样的声调,同样的快慢也能分出哪个是提琴,哪个是黑管。试从语音的物体特性的角度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

278. 答:男女音的区别主要是音高、乐器的区别主要是音质。

a) 什么是音标,国际音标有何优点?

279. 答:记录音素的书写符号叫音标。国际音标的优点有:

280. ①形体简便清晰,易于学记。

281. ②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记音准确。

282. ③符号完备,记音灵活

283. ④全球统一便利。

a) 什么是音位,它与音素有什么区别?

284. 答:音位是具体语言在一类发音中从能否区别词或语素的角度划分或归并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形式。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85. 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286. ①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或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 287. ②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上划分与归并。从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音质音位”;从非音质要素上划分与归并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288. ③音素是一次发音就要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a) 举例说明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

289. 答:对立原则:一定语言或方言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如果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能起区别词或语素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性关系,就可能成为名自独立的不同的音位。

15

290. 互补原则:如果几个音素是互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不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出现,那么可以划定为一个音位,音素甲出现在某一位置,音素乙就不在那儿出现。这咱现象叫互补分布。

291. 相似原则:如果一类音素是互补分布,而且在语音上相似或相近,那么这些音素就可能归并为同一音位。

a) 举例说明什么是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292. 答:①有各自出现条件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

293. ②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划分与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利用音高、高长、高强这些非音质要素形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a) [p]、[p?]、[t]、[t?]、[k]、[k?]这6个辅音在汉语拼音方案用6个字母表示,在英语和俄语中只用3个字母表示,说说其中的原因。

294. 答:①这六个音素在汉语普通话中是对立的,能区别词和语素,因此,划分为六个独立的音位,所以要用bpdtgk这六个拼音字母表示。

295. ②[p]、[p?]互补且语音相似,[t]和[t?]、[k]和[k?]也互补、相似,所以可以分别归并为三个单位:[p] [t] [k],因此用三个字母表示即可。

a) [i][?][?]这三个音在普通话中到底归为几个音位好?为什么?

296. 答:归并为一个音位[i]。因为这三个音素是互补分布的:[?]只能出现在[t?、t? ?、?、?]之后,[?]只能出现在[?、? ?、s]之后。[i]只能出现在其他声母之后,而且这三个音素在语音上相似,因此归并为一个音位。此外也有归为两个或三个之说。

a) [k、k?、x]、[?、? ?、s]、[t?、t??、?]和[?、? ?、?]这几组音到底分析为几个音位好?为什么?

297. 答:从分布上看,前三组音素同后一组音素是分别互补的;前三级别音素只能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后一组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但是,后一组音素同前三组中任何一组在语音上均不相似,因此,还是独立出来,所以,这几组音素共划分为12个音位。此外也有归为9个音位的划分,即把[k、k?、x]和[?、? ?、?]或其他一组归并。 a) 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

298. 答:音位区别特征是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区别特征的优越性是可以单个或集体地描绘音位,既具体,又深入;既独立,又联系;既客观,又全面。对提示音位聚合类及运用计算机进行言语识别与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a) 什么是音节?它是如何划分的?举例说明音节的音峰和音谷。

299. 答: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从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①音节是根据发音时喉部肌肉紧张程度划分的,即发音时,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了一个音节。②音节紧张的顶点是音峰,音节紧张的最低点,即音节的交界处为音谷。

300. 第三章语义

a) 简述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301. 答: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二者的关系犹如工具和工具运用。

302. 他们之间的区别:

303. ①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304. ②语言是个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社会因素是它的本质因素。言语除了具有社会的因素外,还具有个人的因素。

305. ③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它们说出无限多的句子 16

来。

306.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307. ①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308. ②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a) 举例说明词义的特点。

309. 答:①主观性:词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因此,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客观事物。

310. ②概括性:词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世界具体、个别的个体认识的结果。

311. ③民族性:词义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音义关系上,用什么语音固定什么意义,完全由不同民族约定俗成的;词义的民族性还体现在词的感情义的差别上。

312. ④模糊性: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没有明确的处延。

a) 举例说明词汇意义有哪些类型?

313. 答:①概念义,也称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

314. ②感情义。以称感情色彩,指附着于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315. ③风格义,又称风格色彩和语体色彩,指语言单位在使用时由于交际语境的不同而产生的附加意义,通常表现为口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

316. ④搭配义,由于词的固定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为搭配义。

a) 举例说明言语意义有哪几种类型?

317. 答:①上下文义,指在狭义语境中语言单位所产生的临时、特殊的意义。

318. ②言外之意,在交际中,人们有意利用语境,使语言单位产生的字面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

319. ③共现义,由于交际中的共现成分的作用使语言单位产生的临时意义。

320. ④主题义,也称焦点义。在一句话中,交际者所要表达的语义重心的意义比较突出,这使是主题义。

a) 举例说明语义场有哪些类型?

321. 答:①同义义场:指由语义特征基本相同的词义构成的语义场。

322. ②反义义场:含有一个对立或相反义素的词义的聚合称为反义义场,也称反义词聚。 323. ③多义义场:指具有派生关系的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语义场。

324. ④联想义场:把以一个共同义素为核心形成的词义聚合叫联想义场。这个共同的义素代表了这个联想场的上位语义范畴,其下位概念的语义都可以构成一个联想场。

a) 语义三角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25. 答:语义三角理论是指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语音和词义之间的关系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词义和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音通过词义才能成为客观事物的符号,去标记客观事物,二者是标记与被标记的关系。

a) 举例说明语境有哪些作用及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326. 答: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前后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交际的场合及语言交际的背景。 327. 语境的作用:

328. ①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

329. ②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

330. ③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单位的感情义可以发生临时性的变化, 17

由褒义变为贬义或由贬义变为褒义。

331. ④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332. 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333. ①具体义,即具体化。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的内涵变得具体、丰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义,由概括的概念变成特指某一具体的个体。

334. ②虚化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内涵变得空洞,甚至完全消失。

335. ③反义,语言单位感情的临时改变,可以由褒到贬,也可以由贬到褒。

336. ④转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所指对象发生变化,产生字面外的意义。

a) 举例说明怎样区分蕴含和预设。

337. 答:预设:是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338. ①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

339. ②预设必须是客观真理。

340. ③对句子进行提问或否定不影响预设的正确性。

341. 蕴含: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含关系,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蕴含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

a) 举例说明语义历史演变的性质是什么,与语义的共时演变有何不同?

342. 答:①语义历史演变是语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语义的历时性变化。 343. ②与共时变化的关系:

344. 语义历史演变是语义的系统性变化,不受一时一地特定的语境制约;而语义的共时变化则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个别的不成系统的变化。

345. 语义的历史演变是长久性改变,而语义的共时变化则是临时性的改变。

346. 语义的共时变化是语义历史演变的原因。

a) 举例说明语义演变的原因、途径、结果是什么?

347. 答:原因:

348. 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349.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50. ③语言单位内部的矛盾。

351. 途径:总的来说是通过词义的引申,而词义的引申有两个途径:

352. ①比喻:用具体形象的词去比喻与之有联系的抽象事物。

353. ②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表甲事物的词指代快乙事物。

354. 结果:

355. ①扩大:语言单位概括和应用的范围由小变大。

356. 一个意义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

357. 词义由单一义项扩大为多个义项。

358. ②缩小:语言单位所概括和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小。

359. ③转移:语言单位的意义由指称一个范围的事物变成指称另一个范围内的事物。 360. 通过比喻或借代等途径而产生的转移。

361. 语言单位感情义的转移。

362. 第四章词汇

a) 举例说明语言词汇的特点。

363. 答:①词汇的系统性。词汇是语言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具有规律。词汇的系统性是潜在的,可以通过词汇单位的聚合体现出来。

364. ②词汇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体现在词汇中,即就词本身看, 18

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任何语言的词汇,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都是任意的。词汇的相对理据性体现在具体语言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是非任意的、可论证的。

365. ③词汇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只要客观事物存在某种概念,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这对于所有的语言都一样,是词汇的普遍性。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反映相同概念的词语往往是不同的,体现在词的音义关系的差别上。词汇的民族性还体现在词语搭配关系和感情色彩上,反映了不同语言词语组合功能和感情义的差异。

366. ④词汇的变化性与稳定性。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回很快地反映到词汇中,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从人们口中消失,而很多新词语又不断地在交际以及传播每体中出现,这就是词汇的变化性。同时,词汇的变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词汇系统的影响和严格制约,有着极强的稳定性。所谓词汇系统的制约一方面是指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

a) 怎样区分词和词组?

367. 答:区分词和词组要看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是词;不是,是词组。

368. 如何判断一个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要用扩展法判断:如果能扩展,则不是最小的,是词组;如果不能扩展,则是最小的,是词。

369. 扩展法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370. ①扩展后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

371. ②扩展后组合关系不变;

372. ③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a) 举例说明语法构词的类型。

373. 答:语法构词:用语法手段来构成新词,是狭义的构词法。

374. 复合法:两个词根语素以句法关系为手段组合起来。

375. 派生法:词根上附着词缀构成新词。

376. 转化法:词的结构不变而词类功能发生变化的构词方法。

377. 缩略法:把词组简略成词的方法。

378. 第五章语法

a) 谈谈你对形态的认识,你认为汉语有没有语法范畴?同英语等语言比较,汉语的语法范畴有什么特点?

379. 答:汉语的形态问题:

380. ①形态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形态指的是构形法,也叫构形形态,即用一个词的词形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广义的形态除了包括构形法外,还包括够词法,即在词根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定创造新词的方法。以上两种又称为内部形态。有人把词序、语词、辅助词等称为外部形态。即研究词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中心形态。

381. ②汉语有广义的形态,即构词法,汉语的构词通常可有复合法、派生法、缩略法来构词。 382. ③汉语有丰富的外部形态。

383. 汉语的语法范畴问题:

384. ①语法范畴是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如词形范畴与词类范畴等。

385. ②汉语除了“体”外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的语法范畴即词形范畴,(有一些即使算,也必有条件。如“数”、“级”等),汉语有广义的语法范畴,即词类范畴。

386. ③汉语语法范畴同印欧语比较,其特点是语法范畴没有形态的标志,即没有形式上的标志。

19

a) 语法的特点是什么?

387. 答:语法一种语言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它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具有如下特点:

388. ①抽象性。语法是存在于数量巨大的词和数量无限的短语和句子中的有限的抽象的结构规则。这些抽象的语法规则存在于人们所说所写的具体的话语中,内化于熟练地掌握该语言的人们的头脑中。从大量的具体语言材料中可以把这些抽象的语法规则抽象概括出来。语法研究不管具体的句子的意义,与反研究具体的词、短语、句子表示各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的结构模式。

389. ②层次性。短语、句子一层一层套起来组合而成的。词与词在一个层面组成一个简单的短语,这个简单短语又可以和另外的词或者短语在另一个层面结合。

390. ③递归性。反复地使用构成句法关系的有限的几种句法规则,不断地进行同功能替换,以构成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391. ④生成性。掌握了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生成出无限多的句子。生成句子根据句法结构的模式通过替换来生成无限多的句子,遵守复杂的语义制约规则。同时可以根据语法的递归性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或者把替换和低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生成出无限多的句子。

392. ⑤稳固性。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语法变化起来是最缓慢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但语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发展变化,只是一种新的语法形式的出现一般来说比新词和新的语音形式的出现要慢得多。

393. ⑥民族性和地域性。语法的民族性体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语法上会有一些差别。语法的地域性体现在:有的不同的语言由于处于同一区域,由于长期存在接触关系,原来某些语法上的不同点会趋于相似或者相同,出现一些区域共同特征。有的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由于相距较远,处于不同的地域,或者是由于某些语法特征历时演变的速度不一样,或者有的方言受到其他民族语言语法的影响,语法上会有一些差别。

a) 转换方法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有什么不同?它的优点是什么?

394. 答:①层次分析法是指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特别是隐性形式入手,对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着重分析句法的外部形式;重视层次性,一分为二,层层分析;能区分某些由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但对一些深层意义有歧义的句子不能分析。如:“鸡不吃了”。

395. 转换分析法是指显性形式即线条性的次序的转化以及显性意义与隐性意义之间即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时间的转换。转换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提示显性意义与隐性意义的词、表层与深层之间的转换关系;对计算机运用有重要意义;可以区分由隐性意义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396. 第六章文字

a) 文字与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397. 答:文字是标记语言的的书写符号体系,标主忆的是具体的语言单位,而一般符号不管是否具有标准化的形体,都只能表达有限的意义,而不能标记语言单位。

a) 简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区别。

398. 答:文字按照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来分类,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399. 表意文字是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组合表达词或语素的意义,而不是标记它们声音的一种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的特点是字量大、笔画复杂、字形有表示意义的结构成分。

400. 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声音的,利用一套字母来来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两种。

a) 指出下列语言的文字采用的是哪种字母?

401. 英语俄语法语

20

402. 德语日语朝鲜语

403. 保加利亚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

404. 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

405. 维吾尔语

406. 答:采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407. 采用斯拉夫字母的语言有:俄语、保加利亚语

408. 采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有:阿拉伯语、维吾尔语

409. 采用谚文的有朝鲜语。

410. 采用假名和汉字的是的日语。

411.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412.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413.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414.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415.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

(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416.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417.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18. 解释“符号”

419.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20. 解释“语言”

421.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422.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423.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424.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425.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1

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426. 解释“普通语言学”

427.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428. 解释“应用语言学”

429.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430. 解释“传统语言学”

431. 答: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432. 解释“内部语言”

433. 答: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434. 第五章语义

435.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436.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437. 解释“语义”

438.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439. 解释“语言意义”

440.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41. 解释“语境意义”

442.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443. 解释“词义”

444.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445.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446.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447. 解释“义素”

448.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449. 解释“义项”

450.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451.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452.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453.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22

454. 答: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455.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456. 答: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457.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458. 答:义素研究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间接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

459. 解释“单义词”

460. 答: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 461. 解释“多义词”

462. 答: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

463. 解释“本义”

464. 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465. 解释“引申义”

466. 答:由本义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意义。

467. 解释“同义词”

468. 答: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469. 解释“反义词”

470. 答: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

471. 解释“上位词、下位词”

472. 答: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内,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上下位关系。其中所代表的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473. 简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

474. 答: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475. 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

476. 答: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

477. 简答近义词之间的差别

478. 答:(1)词的理性意义。有的近义词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但它们所指的范围不完全重合。有的近义词的词义所概括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都有所不同。(2)词的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有些是感情色彩不同;有些是语体色彩不同。

479. 简答语义场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23

480. 答:层次性是语义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系统性也是语义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为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语义场的系统性的特点反映出语言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481. 解释“关系意义”

482. 答: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483. 解释“语气意义”

484. 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485. 解释“述谓结构”

486. 答: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情态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即命题。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487. 解释“语义指向”

488. 答: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成分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489. 解释“歧义”

490. 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491. 解释“变元”

492. 答: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493. 解释“语义角色”

494. 答: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 495. 解释“蕴含”

496. 答: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497. 解释“预设”

498. 答: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预设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499. 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地位

500. 答: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在用符合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24

501. 第六章文字

502. 解释“字符”

503. 答: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504. 解释“他源文字”

505. 答: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506. 解释“复合字符”

507. 答: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508. 解释“表意文字”

509. 答:表意文字即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510. 解释“意音文字”

511. 答:意音文字即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

512. 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

513. 答: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

514. 什么是文字的作用

515. 答:文字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516. 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那些义项

517. 答:(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518. 解释“楔形文字”

519. 答: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520. 简答“文字的创制”含义

521. 答: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522. 简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哪些情况

523. 答:文字改革的类型有三种情况:(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几个月内,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土耳其文全面替代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越南原来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表意文字,现在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524. 第七章语言和社会

525.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1. 语言的起源

b) 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

526. 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

a) 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25

b) 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

527. 3.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

528. 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

a) 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b) 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c) 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529. 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

a) 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b) 代表观点:

530.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531.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532.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533.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534.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535. (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536. 6.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537. 7.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

a) 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b) 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 c)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d) 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538.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539.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540.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

541. (5)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 542. 8.语言的起源为什么必须具备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

a) 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b) 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c) 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 26

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543. 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544. 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

a) 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

b) 语言演变的例子:

a) 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

b) 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

c)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

545. 4.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a)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

b) 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

c)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

546. 5.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a) 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b) 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c)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d) 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e) 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

547. 6.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

a) 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b) 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548.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1.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549. 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a) 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b) 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c) 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27

550. 语言随社会分化为两种类型:

a) 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b) 社会方言。

551. 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a) 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

b) 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

d) 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

e) 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f) 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

552. 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a) 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

b) 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

c) 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 553. 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554. 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

555. 社会方言:

a) 概念: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b)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不是同的。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不会妨碍交际。 c) 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

556. ①阶级和阶级的差别。

557. ②职业的差别。

558. ③年龄的差别。

559. ④性别的差别。

560. ⑤文化程度的差别。

561. ⑥宗教信仰的差别。

a)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562.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56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 564. 语言的统一不能采用消灭现有方言的方法,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565. 通用语:是指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一种方言。

566. 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最后取代方言。

567. 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 28

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 568. 共同语从形成到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569. 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570. 为什么推广、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推广、普及共同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

a) 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各方言都出现了明显的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许多方言色彩较浓的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取代。 b) 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如我国方言区的许多学校普通话日益普及,正在取代方言而成为教学语言。在许多行业和机关内部,普通话也正在成为工作语言。

c) 同时应该看到,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可以使地域方言的分歧逐渐缩小,但语言的统一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71. 第三节语言的接触

1.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572. 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573.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即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

574. 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575. 汉语在吸收外采词汇方面有什么特点:

a) 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

b) 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符号来使用,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具体表现有:

576. 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如“电话”取代“德律风”;

577. 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例如,音译加义类,如“啤酒”(beer);

578. 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gene),等等。

579. 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

580. 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581. 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582.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 583. 除了词语的借用现象外,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的借用常见,而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的词语上。

584. 二、双语现象

585. 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

a) 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b) 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 29

体体现。

c)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d) 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②外语教育。

2. 语言转用

586. 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

a) 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b) 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ii. 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

a) 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b) 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iii. 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

a) 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b) 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c)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587. 4.语言转用是-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588. 四、语言混合

589. 概念: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590. 语言混合的形式:(1)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

591. 洋泾浜语是如何产生的:

a) 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是在某一外语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

b) 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

c) 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

592. 克里奥耳语:

a) 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b) 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

c) 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

593. 第四节语言规划

1. 语言规划

594. 语言规划:

a) 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b) 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 30

的民族语言政策等。

c) 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595. 语言政策: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

1. 官方语言的选择

596. 官方语言的选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597. 官方语言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1. 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598. 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599. 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600. 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

601. 行,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602. 语言规范化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603.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

604. 四、民族语言政策

605. 民族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语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606. 概念: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607. 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608. 第八章语言和心理

609. 简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610.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

611. 简答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612. 答: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613. 什么是临界期

614. 答:临界期指,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

615. 简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

616.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 31

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617. 第九章语言学的应用

618. 解释“应用语言学”

619. 答:应用语言学指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620. 解释“第一语言教学”

621. 答: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语言教学,通常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622. 解释“第二语言教学”

623. 答: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外语教学,另外还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624. 解释“中介语现象”

625. 答:中介语现象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626. 解释“语言迁移现象”

627. 答: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628. 解释“词典”

629.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词典分为:(1)主要结实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2)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类型的词典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

630. 为什么母语教学既有利于外语教学又干扰外语教学

631. 答: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学习这一点看,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的基础很快接受外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另一方面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快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从母语对外语的干扰看,也表现在两方面:(1)外语学习中含有对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对外语的干扰。 632. 口语:是指有声的口头语言。

633. 书面语:是文字记录的语言的书面形式。

634. 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635. 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前后两个语言单位,或语言单位与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636. 内部言语:解释“内部言语”这一术语需要把握两点:第一。它是言语的一种形式;第二,它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而对它的解释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637. 能指: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638. 7、所指: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639. 8、符号:符号是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40.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征、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641. 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采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32

642.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643. 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索绪尔创立的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语言学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644. 四、分析题

645. 下列下划线上的词,哪些属于语言学术中的“语言”,哪些属于“言语”?

a) 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

b) 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c)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d) 亚洲语言研究所。

e) 须向人民学习语言。

f) 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b) 言语(2)言语(3)语言(4)语言(5)言语(6)言语

646. 下列句中下划线上的词,哪些是“语言”,哪些是“言语”,哪些是其他说法的代名词? a) 杨朔散文的语言真美。

b) 你真不会说话。

c) 他会说好几国的话。

d) 熟了,也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e) 用得着我的时候,你就言语一声。

f) 写工人,就要用工人的语言。

g) 是语言学中的言语。确切地说,是写出来的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

h) 属于言语。因为它是运用语言的动作或行为。

i) 指的是语言。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一种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语言。 j) 既非语言也非言语,而是观点、话题的代名词。

k) 言语,意思是“告诉”。

l) 言语,即符合工人身份及文化水平的话语。

i. 语汇

1. 单项选择题

647. 语汇包括词、语、某个专业范围的词语汇集。

648. 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示大量共同的概念是因为语汇具有普遍性。

649. 旧词的消失与新词的产生反映了语汇的活跃性。

a) 有些词的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反映了语汇的理据性。

650. 汉语语汇中不包括语素。

651. 6.“尚且”属于汉语古语词:“目击”不属于汉语古语词:“瘪三”属于汉语方言词。 652. 7.“花、草、虫、鱼”这组词属于汉语的基本语汇:“千古、间苗、雷达”属于一般语汇。

653. 汉语中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是成语,如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

654. 9、外来词“俱乐部”属于音译兼意译。

655. 在“邯郸学步、名牌大学、敲竹杠、春运”这几个语言单位中,不属于“语”的是“名牌大学”。

656.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属于谚语中的俗语(俗话)。

657. 12.“雨伞”属于语素:“光”是不定位语素:“天(天地)”属于实义语素。

658. 复合词的类型有:陈述式如“口吃”;偏正式如“狂热”;支配式如“丢脸”;补充式如 33

“改善”;并列式“动静”等。

659. 14、“犹豫”属于单纯词:“芒果”是复合词;reader(读者)属于派生词:“者”不是词。 660. 在“前景、大衣、带走、香槟”这几个语言单位中,“带走”是词组。

661. 复合词“纲要”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关系的模式为并列式。

662. 合成词“收割机”中包括的所有词根语素的是收、割、机。

663. 汉语中特有的复合同是补充式复合词。

1. 多项选择题

664. 关于语言系统结构要素的组成,现代语言学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组成语言系统的要素是语音、语义、语法。

665. 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四分”包括语音、语汇、语义、语法。

666. 按照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组成语言结构系统的要素有语音、语汇、语法。

667. 下列语言单位属于“英语语汇”的有:(1)book(书)(2)WTO(“世界贸易组织”简称)(3)hang by a hair(危在旦夕)(4)no pains,no gain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68. 5.“大、守株待兔、敲竹杠、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语言单位都属于“现代汉语浯汇”。 669. 6.“梵阿铃、扑克、逻辑”属于外来词:“香槟酒、卡车”属于音译兼意译词。

670. 7.“说、笑、行、走、赤、橙、黄”属于基本语汇:“沙丁、尼龙、真空、清音”属于一般语汇。

671. 关于谚语,说法正确的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有的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深刻的道理。

672. 专用语汇包括:科技术语、行业语、隐语、阶级习惯语,禁忌语等。

673. 成语、歇后语属于汉语特有的固定词组形式:“枕边风、捅马蜂窝、跑龙套”属于惯用语。

674. 11.“词”和“语”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语汇单位、形式固定、意义凝固、能独立使用。 675. 12.“元音”一词属于合成词、一般语汇、专用语汇。

676. 13.“了、一、儿、第、初、者、子、化、员”都是定位语素。

677. 14.“电话、走、书、灯、大、民、迹”都是实义语素。

678. 15.“沙发、巧克力、坦克、扑克、玻璃、萝卜、妯娌、杜鹃”都是由一个语素直接构词的。

679. 16.下列单位全是词的是:菜、采、蔡、猜、坐、睡、豆、电。

680. 17.“老虎、老鹰、老鼠”属前缀式派生词:“bandage(绷带)、satisfy(使满意)”属后缀式派生词。

681. 重叠词“星星、刚刚”属于“名词性重叠词”。

682. 下列词中全是重叠构词的是:爸爸、姐姐、渐渐、常常、干干净净、看看听听。 683. 20.“看戏、唱戏、金笔、跑掉、小碗儿、大声、不去、很大”都是词组。

684. 下列全都是由复合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黑板、铁路、人参、下岗、部件、丢脸、梦游、汉语。

685. 下列全是由附加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锤子、花儿、黑乎乎、绿化、党性、作者、老鹰、老虎。

686. 下列属于英语中的词尾的是:-s(表复数)、-er(表比较)、-ing(进行时)、-ed(过去式)。

1. 指出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687. 解放、地震、司令、火热、捐躯、新闻、多少、老人、

688. 自爱、好歹、明显、证明、人口、性急、布鞋、道路。

689. 偏正式:火热、新闻、老人、明星、布鞋。陈述式:地震、自爱、性急。

34

690. 并列式:解放、多少、好歹、道路。支配式:司令、捐躯。补充式:证明、人口。

1. 名词解释题〖可作选择题〗

691. 词: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692. 基本语汇: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三大特点:产生历史长、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693. 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694. 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

695. 成语:汉语特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四个字。

696. 谚语;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697. 歇后语: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698.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699.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700. 10、通用语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

701. 11、专用语汇:只在某些领域或一部分人中使用的词语。

702. 12、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成为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703. 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704. 14、复合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四种: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

705. 15、附加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706. 16、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名词性重叠词,如“奶奶、哥哥、妞妞”等;二是副词性重叠词,如“刚刚、往往、偏偏”等;三是多重重叠词,如“老老实实、大大方方、亮亮堂堂”等。汉语中的“猩猩、蛐蛐”等不是重叠词,只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因为它们的意义不能再分解,本身只是一个语素。重叠词重叠以后既不增加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707. 17.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708. 18.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

709. 19、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710. 五、分析题

711. 用图解方式分析合成词“图书馆”“超现实主义”的结构。图书馆超现实主义 712. 分析下列词语中各有几个语素,并把它们指出来:

a) 旗袍(2)光秃秃(3)哗啦(4)徘徊(5)体育馆(6)狮子(7)巧克力

b) 两个(旗+袍)(2)两个(光+秃秃)(3)一个(哗啦)(4)一个(徘徊)(5)三个(体+育+馆)

c) 两个(狮+子)(7)一个(巧克力)

713. 指出下列名词中的词根、词缀、词尾:

a) 爱因斯坦(2)智能(3)垫子(4)孟子(5)老鼠(6)老人(7)石头(8)脏里叭卿 35

b) 词根(爱因斯坦)(2)词根(智)+词根(能)(3)词根(垫)十词缀(子)

c) 词根(孟)+词根(子)(5)词缀(老)+词根(鼠)(6)词根(老)+词根(人) 714. (7)词根(石)+词缀(头)(8)词根(脏)+词缀(里叭唧)

715. 4、分析下列合成同的组合关系:

a) 口吃(2)陌生化(3)狂热(4)丢脸(5)动静(6)改善

b) 陈述式(2)并列式(陌生)+派生式(化)(3)偏正式(4)支配式(5)并列式(6)补充式

716. 第四章语法

1. 单项选择题

717.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718. 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719. 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720. 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721. 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722. 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23. 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724. 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725. 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726. 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727.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728. 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729. 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730. 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731. 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732. 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733. 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734. 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735. 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736. 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737. 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738. 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739. 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的是:“买一只钢笔”。

740. 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36

741. 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742. 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743. 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744.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745. 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746.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747. 31.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748. 32.“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对”这个句子属于复杂结构单句。

749. 主从关系复句指前是转折复句:“如果投有你,我就输了”的复句类型是假设复句。 750. 34.“学校派我来听课”的句子类型是兼语句:“那支笔我送给小丁了”的句子类型是话题句。

751. 35.“妈妈和***同事”属于联合词组:“接待过上海的同志”属于述宾词组。

752. 复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前后有较小停顿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叫做分句。 753. 37.“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两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为条件关系。 754. 38.句子“我们厂一个戴安全帽的都没有”可切分为5个层次。

755. 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子的功能类。

756. 40.“饭我吃完了”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所用的变换形式是添加和移位。 757. 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叫做独词句。

758. 42.“舒舒服服睡它一觉”的正确切分是:舒舒服服睡它一觉

759. 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于分布标准。

760.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各种语言内部最复杂的词类是动词。

761. 45.“你听过吗?”属于完全主谓句:“非常生气”属于状中偏正词组。

762. 46.动宾词组“踢足球”的语义关系为“动词+受事”:“的”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 763. 47.英语句子“He is reading the book”(他正在读书)所属的句型为SVO.

764. 48.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765. 二、多项选择题

766. 句组可以包括:句群、语段、篇章。

767. 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组成关系的是: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 768. 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质变关系的是:语素和词、词和句子、词组和句子。

769. 关于词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词组能够独立使用、词组肯定要比词大、词组和词的功能相同、一个词组中还可以包含若干个词组。

770. 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定义和说明应该具备的特点有:推导性、可验证性。

771. 6、比起印欧语,在汉语语法中占据更大分量的语法问题包括:语序、虚词、结构。 772. 有些语言,动宾结构的语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属于这种情况的语言有:日语、朝鲜语、维吾尔语。

773. 古英语的数范畴包括单数、双数、复数。

774. 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方法是:“动词+了”表示完成、“动词+着”表示持续、“动词+过”表示经历、“动词+起来”表示开始、“动词+下去”表示动作继续。

775. 英语的虚词中,属于“辅助词”的是:冠词、助动词。

776. 在德、英、俄、汉、藏语中,属于综合性语言的是:德语,俄语。

777. 与句法范畴相对应的语法手段有:语类选择、虚词、语序。

778. 下列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属于“异根”的是:go/went(走)、is/was(是),I/me(我)。 779. 重叠可以产生的语法意义的类型有:逐个、尝试、短时、程度增加。

780. 汉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是:虚词、语序、语调。

37

781. 英语中“plays”(玩)中的“-s”在词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单数、第三人称、现在时。

782. 综合手段指:词的轻重音、内部屈折、附加、异根等。

783. 分析手段指:语类选择、虚词、语调、语序等。

784. 主从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意义关系类型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 785. 联合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的意义关系类型有: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连贯关系。 786. 复句最重要的标志是:句中有停顿、句中有关联词。

787. 22、“后天清明、我很高兴”属于主谓词组。

788. 23.“喜欢鲜花、看电视、割麦子、驾驶飞机”属于动宾词组。

789. 24.“先进工作者、非常困难、默默地离去、很好”属于偏正词组。

790. 25.“蒸汽机车、卖衣服的、房间里”属于体词性词组。

791. 26.“她性格内向、爸爸带来的、经济繁荣、李刚出来了”属于离心词组。

792. 27.“用肥皂(洗脸)、对你(说)”属于介词词组。

793. 28.“能源交通、说和做、调查研究、陡峭而险峻”属于联合词组。

794. 词组的层次分析可使用的图形有:括号分析图、正树形分析图、倒树形分析图。 795. 30.“当然、多漂亮的花、刮风了”属于非主谓句。

796.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797. 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798.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799.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

800. 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801. 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02. 个别看法:指对个别看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803. 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804.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805. 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806.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807. 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808. 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809. 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810. 语境: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811.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812. 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司法范畴。

813. 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句法手段。

814. 句法:语法中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的部分称为句法,也称造句法。 38

815. 词法:语法中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的部分称为词法,也称形态学。 816.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817. 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词法手段。

818. 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音重、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819. 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820. 体词性范畴: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821. 谓词性范畴: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822. 词类;可以替换出现在词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823. 词组: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824. 向心词组:整个词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十分愉快:愉快,就是向心词组。

825. 离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

826. 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827. 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828. 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叫完全主谓句。

829. 不完全主谓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

830. 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的结构形式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 831. 句组:由几个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叫做句组。 832. 复句:由两个成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833. 多重复句,由几个句子构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

834. 复杂结构单句: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叫做复杂结构单句。 835. 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

836. 四、分析题(分析下列句子是否有不合语法的情况,如果有,请指明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837. 我打算毕业大学以后结婚一个中国姑娘。

838. (1)“大学”“中国姑娘”不能放在动词“毕业”“结婚”后面作宾语,而应把“毕业大学以后”改为“在大学毕业以后”作状语;在“中国姑娘”前加介词“跟(和、与、同)”放在动词前状语的位置上。

a) 我打算在大学毕业以后跟一个中国姑娘结婚。

839. 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调销售,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a) 句子主谓搭配不当。“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的主语应为“空调”而不是“空调销售”。 b) 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谓,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840. 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841. (1)“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充当状语,不应该充当定语。

a) 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842. 我把酒喝醉了。

843. (1)“把”字句中动补词组中的补语必须用来陈述“把”字后面的名词,而句中的“醉”在语义上是指向主语“我”的。

a) 我喝醉了酒。

844. There is three book in the bag.(书包里有三本书)。

39

845. “is”应改为表复数的“are”,“book”也应该变成复数形式“books”。

846. 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to go there.(这场雨使我不能去那里)。

a) 应把“go”不定式形式“to go”改为现在分词形式“from going”。

b) 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here.

847.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从大到小分析词组:需要多吃一点;只写了两行字;泼了他一身脏水 848. 需要多吃一点只写了两行字泼了他一身脏水

849. 分析多重复句,并说明每个层次的复句关系。

a) 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a) 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

b) 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850. 指出下列词组的类型:

a) 对中国人的屠杀(2)生活了二十多年(3)经济收入(4)谈得很愉快(5)朴素而别致

(6)在墙上(7)买了票的(8)吃面条(9)门开了(10)个人电脑(11)悄悄地进来(12)抬出去(13)洗干净了(14)策划并组织(15)用毛笔(16)一些(17)他买来的(18)微型汽车

b) 偏正词组(2)动补词组(3)偏正词组(4)动补词组(5)联合词组(6)介词词组(7)“的”字词组(8)动宾词组(9)主谓词组(10)偏正词组(11)偏正词组(12)动补词组

(13)动补词组(14)联合词组(15)介词词组(16)数量词组(17)“的”字词组(18)偏正词组

851.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

a) 请来一位女学生(2)学写作可真不容易

852. 第五章语义

1. 单项选择题

853. 1.“桌子我都擦干净了”中的“擦”,受事为桌子。

854. 2.“四季名称、器物名称、数字、度量单位”中,词义具有模糊性的词语是“四季名称”。 855. 汉语“伯母、婶娘、姑母、姨母、舅母”在英语中统称为“aunt”,这种现象反映了语义的民族性。

856. 模糊现象往往出现在语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

857. 词义反映的对象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反映了语义的模糊性。 858. 语义的基本要素是理性意义。

859. 在“钱包、壁垒、裤子、高峰”这几个词中,义项不含非理性意义的是“钱包”。 860. 在“伯父、弟弟、哥哥、姐姐”中,具有[+同胞][+女性][+年长]义素的词是“姐姐”。 861. 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是提取共同义素和不同义素。

862. 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

863. 义素分析中用来对比的一组词语应该是指称对象的类属相同。

864. 在“壁灯、吊灯、路灯、油灯”中,具有[+用于照明][-用电]义素的词是油灯。 865. 13.“成立、结果、联合”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

866.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和核心部分。

867. 在词、语素、义素和词组中,不属于音义结合的单位是义素。

868. 说明或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所用的基本单位是义项。

40

869. 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中,系统性较低的是词汇系统。

870. 汉语同义词“枯萎”和“干巴”具有不同的形象色彩。

871. 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

872. 20.“杜鲁门——杜绝”中的“杜”属于同音关系:“热气——热饭”中的“热”属于多义关系。

873. 21.“快乐——悲伤”属于相对反义词:“战争——和平”属于绝对反义词。

874. 近义词“恐吓”和“吓唬”,意义上的差别主要在于语体色彩。

875. 23.“堡垒”属于多义词:“天气凉了”和“汤太热,把它凉一凉”中的“凉”属于多义关系。

876. 24.“他不再偷钱了”的预设是:他以前偷过钱。

877. 25.“拍电报”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是涉及:“开汽车”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是“动作”与“工具”。

878. 26.语句“连他也不认识”,因语义结构不同而造成歧义。

879. 27.“同学们热烈地欢迎新老师”,“热烈”在语义指向上指向同学们。

880. 28.“出租婚纱”带有的歧义属于语法结构歧义。

881. 29.“我去肉铺买肉”是一个复合述谓结构。

882. 作为一个述谓结构变元的修饰或限定性成分的述谓结构叫做降级述谓结构。 883. 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叫做从属述谓结构。

884. 述谓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是谓词。

885. 二、多项选择题

i. 使得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经历不同的多义化过程的民族特点包括: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

ii. 语汇形式包括:实词、固定短语等。

iii. 非理性意义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说话人的态度、语休风格等。

886. 理性意义也可以叫做: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887. 词语“教唆、启发、启示、教导、处心积虑”中,带有贬义色彩的是:教唆、处心积虑。 888. 6.(走)大路、(走)亲戚;穿(制服)、(制服)敌人;(地道)的中国菜。挖(地道);国民(经济)、(经济)作物;(生)火,(生)西瓜等词,其中在具体词组中用了一个词的不同义项的是(走)大路、(走)亲戚;国民(经济),(经济)作物。

889. 在“唱歌、令尊、阁下、令爱、地道”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是:令尊、阁下、令爱。 890. 8、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891. 在“启发、说、教室、引诱、慢”等词中,属于中性词的是:说、教室、慢。 892. 干扰——骚扰、辞世——一命呜呼,这两组词的区别在于感情色彩。

893. 骆驼、牛是“牲畜”的下位词。

894. 周游列国——周围、周旋——周期、周到——周全,属于多义现象。

895. 好——坏、爱——恨、深——浅,属于相对反义词。

896. 一刻钟与刻木头、刻日完成与—刻钟、刻图章与刻日完成、刻苦与刻舟求剑,属于纯粹同音关系。

897. 近义词的差别可以表现在:理性意义、搭配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

898. 女声与女生、周记与周济、刚才与钢材,属于同音词。

899. 17、“孙悟空偷吃了蟠桃”蕴含的句义有:他偷吃了水果;他偷吃了东西。

900. 18.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关于“同形”说法正确的是:(1)口头上要求音位及其组合形式相同,韵律特征也相同。(2)书面上要求书写符号及其排列形式相同。 41

(3)口头同形和书面同形并不总是一致的。(4)口头同形的,书面不一定同形。(5)书面同形的,口头不—定同形。

901. 19.“小王和他父亲将要去美国”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有:陈述、涉及、修饰或限定、平等。

902. 小王的裤边破了——小王的裤子破了;他背了一首《静夜思》——他背了一首诗;我是他的老师——他是我的学生;小李住在我家楼上——我家住在小李家楼下,这几个句子都具有蕴含关系。

903. 具有预设关系的句子有:孔令辉又获得了冠军——孔令辉以前获得过冠军;我的手机是诺基亚牌的——我有手机。

904. 22.“活不干了;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他不知道;妈妈去买菜”,句子中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的是: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

905.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906. 语义: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是语言的意义。

907. 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

908. 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909. 4、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

910. 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911. 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912. 词义;指同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以及其他附加色彩。

913. 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

914. 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反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的意义,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915. 词的通俗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助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

916. 词的科学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的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917. 义项: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18. 义素:从义项分析中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919. 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920. 单义词:一类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921. 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922. 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923. 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924. 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925. 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若干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926. 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927. 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928. 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42

929. 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物。

930. 25、上位词、下位词: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包括在另一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这两部分词之间就具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做上位词,范围小的词叫做下位词。

931. 26.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成句子的时候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932. 27.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语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933. 28.语义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是语义结构关系,由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934. 29.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

935. 30.述谓结构:把一个命题进一步分析为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语义结构叫做述谓结构。 936. 31.变元:述谓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又称“题元”“项”等。

937. 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把变元分出的不同的类型叫做语义角色。

938. 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就是该成分的语义指向。

939. 34、歧义:指同一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940. 四、分析题

941. 对下面各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a) 父亲母亲伯父叔父姑妈舅父姨妈

942. [亲属] [直系] [父系] [年长(以父亲为标准)] [男性]

943. 父亲++++

944. 母亲++??

945. 伯父+-+++

946. 叔父+-+-+

947. 姑妈+-++??

948. 舅父+??+

949. 姨妈+??-

a) 听说读写

950. [与语言有关的动作] [用耳] [用口] [用眼] [用手] [发出/接收]

951. 听++????

952. 说+-+--+

953. 读+-+-+??

954. 写+??+-++

955. 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两组词:

a) 椅子凳子沙发

956. [人工制作] [家具] [用作座位] [可卧] [有靠背] [一人坐]

957. 椅子+++-++

958. 凳子+++??+

959. 沙发++++++

a) 看瞧盯瞪

960. [用眼] [短暂] [视线凝聚] [用力]

961. 看+???

43

962. 瞧++??

963. 盯+-+-

964. 瞪++++

965. 分析下列语句的歧义,并指明歧义的类型。

966. 煮花生米小店关门了检查的人还没有到

967. 煮花生米:(1)有歧义。(2)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属组合歧义中的语法结构歧义。

968. 小店关门了:(1)有歧义。(2)“关门”可指营业时间已过,也可指歇业,属于词汇歧义中的同形异义。检查的人还没有到:(1)有歧义。(2)“检查”和“人”之间可以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意思是“检查别人的人”,也可以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理解为“接受检查的人”,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义结构歧义。

969. 第六章文字

1. 单项选择题

970. 希腊文属于全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属于辅音文字;日文中的假名属于音节文字。 i. 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字符。

971. 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音还是语义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972. 假借字的特点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

973. 现代语言之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

974. 越南语现在的表音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975. 闪含语系的语言,如腓尼基语最初采用的文字类型是辅音音位文字。

976. 藏语所采用的文字系统是音位文字。

977. 世界上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自源文字只有汉字。

978. 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年代是商代。

979. 腓尼基人创造辅音文字借用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

980. 最早使用音位文字的人是希腊人。

981. 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982. 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983. 最早的辅音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

984. 最早使用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

985. 17.1945年后,书写朝鲜语的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谚文字母。

986. 18.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属于整个文字的类型不变,字符的类型变了。 987. 19.“文字的创制”是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

988. 20.1956年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从文字改革的角度看应属于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对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989.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许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其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有佤族、傈傈族。

990. 二、多项选择题

991. 在“sh、火、付、人、机”组合中,属于复合字型的是sh、付、机。

992. 在字符“f、止、江,符、竹”中,属于单纯字符的是f、止、竹。

993. 字符“羊、马、人、木、口”都属于意符。

994. 至今还没有发现的文字类型有语素文字、表意文字。

995. 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符、意符、记号这几大类。

996. 古埃及文字、古汉字、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自源文字。

44

997. 已知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998. 英文属于音位文字、他源文字。

999. 不属于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的汉字字体有行书、草书。

1000. 自源文字最初的表意字符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1001. 楔形文字属于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1002. 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字。

1003.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004. 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005. 字符: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006. 意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1007. 音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

1008. 记号: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1009. 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010. 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1011. 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

1012. 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

1013. 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014. 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015. 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1016. 音位文字:就是全音位文字,是指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

1017. 辅音文字:即辅音音位文字,指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 1018. 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019. 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1020. 意音文字: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021. 假借字:假借字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表意字符用来表音的表音字符。

1022. 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一种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后来由于他们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的“楔字”,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1023. 象形字:有些字的字形是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为象形字。

1024. 会意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1025. 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

1026. 23、合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

1027. 偏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1028. 形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

1029. 声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

1030. 六书:传统汉字文字学对汉字的形体和造字方法进行概括后得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031. 第七章语言和社会

1. 单项选择题

1032. 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的词汇可能产生急剧的变化。 45

1033.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

1034. 造成现代汉语中出现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的原因是汉语受印欧语言的影响。

1035. 关于语言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的约定,规定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社会契约说。 1036.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特点。

1037. 语汇是语言系统各个部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

1038. 关于人类语言的前身,有人主张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而来的。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感叹说。

1039. 恩格斯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

1040. 我国的国语是汉语。

1041. 美国英语是一种英语的地域变体。

1042. 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最主要的依据是语音。

1043. 地域方言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产物。

1044. 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言和后来的官话是当时的通用语。

1045. 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1046. 意大利共同语的标准音是佛罗伦斯语音。

1047. 双语现象不属于语言分化的结果;双语阶段是语言转用的必经阶段。

1048. 在啤酒、剑桥、卡通、酒吧这几个词中,属于半音译半意译的是剑桥。

1049. 在青霉素、盘尼西林、机关枪、演绎这几个词中,属于音义全借的外来词是盘尼西林。

1050. 盘尼西林、尼龙、香槟、电话这几个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电话。

1051. 在马力、新西兰、哈达、卡车这几个词中,属于仿译词的是马力。

1052. 21、在沙发、芭蕾舞、干部、足球这几个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沙发。 1053. 我国北魏时期实现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1054. 国外语言学家把洋泾浜语称为皮琴语。

1055. 我国1985年修订并公布的关于语音规范化的文件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056. 实施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

1057. 社会对语言主观的有意识的影响是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作出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1058. 二、多项选择题

1059. 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造成的语言演变现象有:(1)汉语的构词模式由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2)没有声调的古藏语发展为现在的有声调的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

1060. 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a) 社会的进步。

b) 社会的分化。

c) 社会的统一。

d) 国家之间的接触。

e) 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

1061. 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所具有的特点有:

a) 语汇大大丰富了。

b) 主语省略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c) 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

d) 句式更加多样化了。

46

e) 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

1062. 除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都分的发展演变外,语言发展演变还表现为:

a) 一种语言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方言。

b) 方言成为不同的语言。

1063. (3)-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

a) 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1064. 社会统一在语言上的表现是: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语言的转用。

1065. 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们当时叫:雅言、通语、官话。

1066. 壮语、苗语,维吾尔语、傣语、日语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是:壮语、苗语、傣语。 1067. 俄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是:英语、德语。

1068. 汉语方言的差别可以表现在:

a) 音位系统不同。

b) 声调数量不同。

c)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的称呼不同。

d) 名词和量词的结合特点不同。

e) 语序不同。

1069. 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1070. 汉语从梵语中借入的词有:夜叉、罗汉、塔。

1071.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过程中发生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有羌族、契丹族。

1072. 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的决定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1073. 在奥委会、足联、电灯、克隆、苏维埃这几个词中,属于借词的是克隆、苏维埃。 1074.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075. 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1076. 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1077. 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1078. 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1079.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080. 隐语:某些团伙所创造使用的秘密词语或语句。

1081. 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1082. 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83. 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84. 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085. 语音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1086. 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47

1087. 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088.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089. 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090. 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091. 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092. 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093. 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1094. 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95. 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1096. 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1097. 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1098.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1099.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1100. 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1101. 第八章语言和心理

1. 单项选择题

1102. 关于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较为正确的观点是:语言不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 1103. 关于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错误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

1104. 关于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比较合理的看法是:思维先于语言发生。 1105. 确定事物的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判断。

1106. 语言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

1107. 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线索是语法能力的发展。

1108. 人脑中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活动的部位是大脑左半球。

1109. 跟人类语言关系最重要的人体器官是脑器官。

1110. 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

1111. 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民族特点。 1112. 体现语言对人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最明显的是语言与认识活动的关系。

1. 多项选择题

1113. 广义的感性思维包括直观思维、表象思维。

1114. 属于发散思维的心理现象有感情、意志、美感、文化意识和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1115. 为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和脱离语言而存在”提供证据的科学研究有:(1)人类的系统发生学。(2)人类的个体发生学。(3)从丧失语言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4)从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48

1116. 人类具有语言能力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包括:(1)大脑单侧化现象。(2)大脑左半球分区。(3)大脑语言遗传机制。(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1117. 5、儿童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1)听的能力。(2)说的能力。(3)语音能力。

(4)语义能力。(5)语法能力。

1118.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119. 思维:狭义的思维指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广义的思维既包括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思维结果。

1120. 语言思维: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即抽象思维。

1121. 非语言思维: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活动。

1122. 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

1123. 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除直观思维外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即表象思维。

1124. 直观思维: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叫直观思维。

1125. 表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1126.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1127. 发散思维: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

1128. 形象思维: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1129. 语言学习: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

1130. 语言获得: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来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

1131. 第九章语言学的应用

1. 单项选择题

b) 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学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c) 传统上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教学。

1132. 外国的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汇学。

a)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1133. 母语语言教学初步的任务是让已经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人继续学好语言。 1134. 6、掌握母语的一般途径是获得为主,学习为辅。

1135. 有利于培养学习较强的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外语教学方法是翻译法。

1136. 掌握外语的一般途径是学习为主,获得为辅。

1137. 机器翻译的四个层级中,目前在翻译技术上已经能够达到的最高层级是单词平面。 1138. 基本上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研究项目有机器翻译。

1139. 最早的信息处理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器翻译研究。

1140. 二、多项选择题

1141. 广义的词典释义包括:(1)说明词的构造形式和形态变化。(2)说明词的词类和兼类。(3)说明词的历史来源和使用范围。(4)说明词与其他词的搭配。(5)说明词的习惯用法和比喻用法。

1142. 在我国,汉语语言教学的任务包括:(1)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2)培养、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3)推广和使用普通话。(4)实行简化汉字。(5)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

1143. 3.《语言学百科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地名词典》中,属于语文词典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词源》《形容词用法词典》。

1144.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是机器翻译、人机对话、人工智能。 49

1145. 语言学知识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

(2)文体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

(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1146.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147.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1148. 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

1149. 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

1150. 中介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的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1151. 语言迁移: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

1152. 语文教学:母语的语言教学,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后进行的更高层次语言教学活动。

1153. 知识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概念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的词典,也叫百科词典。

1154. 语言词典:也叫语文词典,主要解释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即词语的语言知识的词典。

1155. 语言信息处理:用计算机传送、接受,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的技术叫语言信息处理。

1156. 语料库语言学:倾向于把经过概率统计得出的知识作为计算机需要的知识的信息处理研究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与此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叫做语料库语言学,或称为工程语言学。

1157. 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

1158. 语音识别: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听觉器官的反映接受语言信号并作出回应动作或给予语言答复。

1159.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 识记内容。

b) 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c) 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d)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e) 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f) 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g) 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h)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i)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j) 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k) 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l) 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m)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50

n) 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1. 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o) 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60.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

1161. 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a) 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1162.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a) 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1163.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a) 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1164.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a) 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1165.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a)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166.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语言”就有内在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

1167. 语言=言语活动-言语,言语带着个人性,语言带着社会性。

a) 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1168. 答:无法把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分开;声音离开了意义就不再是语音的声音,意义离开了声音也就不再是语言的意义,而且声音和所表示的意义一旦分开,语言符号也就不存在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语言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a)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1169. 答: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 51

丧失柴交际工具的作用。

a) 语言符号的可变性

1170. 答:一方面在口耳相授的过程中细微的偏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时间的推移,细微的偏离积累成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口的增加,居住条件的改变,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书面语的产生、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内部的阶层和行业等等的分化,都必然会引起语言在功能上的分化和发展。

a) 语言是一个系统

1171. 答:语言是一个人和人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符号系统,而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语言系统也必然是非常复杂的。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

a)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不平衡。

1172. 答: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几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语法子系统的系统性也很强,但比语音系统稍差一些。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进行语言的发音、时态的变换等等。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均有这样的规律。

a) 语言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

1173. 答:系统性还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对的封闭性也就不成其为一个系统。

a) 语言系统的层次性

1174. 答:语言的出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大小依次为:语速—词—短语—句子,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

a) 组合关系的含义

1175. 答: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部分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上。

a) 聚合关系的含义

1176. 答: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a)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1177. 答: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关系的线性序列。

a) 普通语言学的含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1178. 答:普通语言学研究领域包括的内容有:语言的定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本体的语音、语法、语汇、语义和文字的一般规律,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的共性和特性等等。

a) 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主要研究领域

1179.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任何一门应用语言学都有自己的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结合具体应用领域的需要而形成的,是主要性质。主要研究领域:

i. 最早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

ii. 实验语音学,是现代通讯领域应用语音学的理论和成果改进通讯质量和效能的体现。 52

iii. 计算机的广泛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等结合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形成的新的应用语言学。

iv. 也可用来侦破刑事案件。

b) 古代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古代的语言本体研究

1180. 答:不论中外,古代哲学家都把对语言的哲学思辩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印度人、希腊人已经对语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后世语法研究的基础;中国人则对语义、文字、音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都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真正的语言学研究。

a)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1181. 答:产生的几个阶段:

i. 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一些学者懂得的语言和了解的语言大大增多。

1182. 2)17世纪和18世纪不少人纷纷搜集和编纂多语种的对照词表,有人发现欧亚两洲语言有明显相似之处,并开始加以比较研究,后来语言学吸收近代生理学和声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语音学,并运用其的理论和方法发现语言之间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 1183. 3)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终于建立起来了。

a) 普通语言学的产生

1184. 答:由于语言学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更多的语言的认识,就有可能产生关于“语言”的一般理论或者说普遍理论,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语言学”。

a) 索绪尔的主要贡献

1185. 答: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 a) 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新学派的产生

1186. 答: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也就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就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a) 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

1187. 答: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诗律学、修辞学、文章学更是跟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分不开的。在基础科段,语言和文学还是不分家的。 a) 语言学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应用

1188. 答:中国甲骨文和金文的辨认全靠汉代语言学家许慎给我们留下了一部《说文解字》,而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则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古埃及的文字没人能认读,后来语言学家解读了在一块石碑上刻下的这种文字和古希腊文对照的铭文,才解开了古埃及文字之谜,美洲玛雅文字的解读则揭开了欧洲人来美洲以前印第安人历史的神秘面纱。 a) 语言学研究在语言规划中的作用。

1189. 答:确定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民族语言规范化,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补课。 a) 语言学研究与计算机科学。

1190. 答:信息处理说到底是对语言文字资料的处理。一方面是现有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1191. 三、思考内容

i. 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ii. 为什么说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iii. 应该如何理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53

1192. 答:口语是语言的第一种客观存在形式,而书面语是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的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大多数语言只有口语,并不存在书面语。

a) 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1193. 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民族又突破了语言作为标志的现象,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靠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a) 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1194. 答:1)“相互理解程度”是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所采用的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即他们认为: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主张: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其实,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单凭“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依据语言结构差异的程度,来确定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即可能会把本属于同一民族但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所使用的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当作不同的“语言”,从而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

1195. 2)客观上,在有些地区,分属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小,甚至是一模一样的“话”,按照“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这些居民说的“话”应为一种语言,因而他们也应属于一个民族。这样推论与客观事实是不相符的。

1196. 3)实际上,按照“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并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语言”和“方言”才是正确和可行的处理方式。

a) 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1197. 答:区别语言和言语是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所必须的,区别语言和言语可以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把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一致的出均植系统的范围内,而使语言学回到本体研究部分,从而提高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

a) 应该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198. 答:“符号”有一个根本特性,那就是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a) 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形特征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有什么重大意义。

1199. 答: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形特征使语言系统的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的各个部分之间就都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a) 为什么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1200. 答:1)对语言的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依据的理论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素材不同等因素会造成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

1201. 2)即使以上都相同,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等等主观因素不同,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1202. 3)客观语言是浑然一体的,并和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等是分不开的。语言学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现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 54

综合。

1203. 4)作为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永远处于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

55

二 :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1.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 解释“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 解释“语言”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6.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语,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

7.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 解释“普通语言学”。

答: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 解释“应用语言学”。

答: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0. 解释“传统语言学”。

答: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1. 解释“内部语言”。

答: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第二章 语音

1. 解释“语音”。

答: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 解释“音高”。

答: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 解释“音强”。

答: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 解释“音长”。

答: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 解释“音质”。

答: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 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

(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 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 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 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 解释“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1. 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

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 音位的划分。

答: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 解释“音位变体”。

答: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 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

答: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 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 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 解释“音节”。

答: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 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 解释“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 解释“语流音变”。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 解释“韵律特征”。

答: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 解释“音渡”

答: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 解释“二合元音”

答: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 解释“三合元音”。

答: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6. 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

答:(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27. 解释“时位”。

答: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第三章 语汇

1. 解释“语汇”。

答: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 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 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 解释“词”。

答: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 解释“语”。

答: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6. 解释“基本语汇”

答: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 解释“一般语汇”。

答: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 解释“惯用语”。

答: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9. 解释“成语”。

答: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10. 解释“歇后语”。

答: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11. 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12. 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3)词义分化造成。

13. 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

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14. 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15. 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

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3)把语素分为 “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语素分为“实义

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16. 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

17. 解释“变性成词”。

答: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8. 解释“变形成词”。

答: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9. 解释“复合构词”。

答: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20. 解释“附加构词”

答: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 解释“重叠构词”。

答: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2)副词性重叠词。(3)多重重叠词。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22. 简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

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

23. 简答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形式和作用。

答:词根语素简称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由它体现出来。词根语素都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与别的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时,也负载最主要的词汇意义。词缀语素又叫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部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的新词。词缀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构造新词。

24. 简答离合词和词组词。

答: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语汇单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第四章 语法

1. 解释“语法”。

答: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 解释“递归”。

答: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3. 解释“语境”。

答: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4. 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

答:语法规则作为人们说话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质。词语和句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对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建立一条规则,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供人们在说话时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由各种类别构建的单位、结构和类系的框架内选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

5. 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答:“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6. 解释“历时语法”。

答: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7. 解释“共时语法”。

答: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 解释“个别语法”。

答: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9. 解释“句子”。

答: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0. 解释“语法规律”。

答: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1. 解释“普遍语法”。

答: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12. 解释“核心语法”。

答: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3. 解释“外围语法”。

答: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4. 语法单位可分为哪几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答:语法单位可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中语素组由语素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中词组由词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它们的功能是用来表达。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另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15. 解释“语法形式”。

答: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6. 解释“语法手段”。

答: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17. 解释“词法范畴”。

答: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18. 解释“句法范畴”。

答: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19. 简答词法手段的类别。

答: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0. 简答句法手段的类别。

三 :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语言学概论
一、知识题(填空与选择):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3、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使用同一个语言。
4、口语和书面语包括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5、口头交际活动有两个因素:语言和言语。
6、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7、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组成。
8、在任何语言中,音调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因素。
9、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0、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11、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
12、人体的发音器官包括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
13、口腔、鼻腔和咽腔是人类共鸣腔。
14、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
15、[e][ ε][a][ u ][o ][][ ɑ]八个音被称作定位元音或标准元音。
16、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7、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8、音素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
19、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
20、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脱落、弱化、增音。
21、同化又可分顺同化和逆同化。
22、从音位理论的角度看,最小的音段是音位。音位的组合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音节、音节组合、语句。
23、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语、苗语。印欧语系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等。
24、声调可从调值和调位两方面来分析。
25、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26、语汇学包括语汇的类聚系统和语汇的构造形式。
27、根据音节的数量将词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根据包含语素的数量将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28、古语词包括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分成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29、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
30、语法单位通常分成语素、词、词组和句子。
31、语法手段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
32、语法范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
33、句子的类型包括: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
34、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
35、词义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组成。
36、同义词可分等义词和近义词。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37、歧义包括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38、文字的字符包括意符、音符和记号三大类。
39、文字起源于图画、契刻、结绳。
40、语言的起源说包括神创说和人创说。
41、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42、普通话是汉民族标准语。
二、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1、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4、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
25、调位: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6、重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7、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8、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
29、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把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他为V、C—V、V—C、C—V—C四种基本类型,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析方法。
30、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3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3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34、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
36、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
38、语汇的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是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的。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等,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
39、语汇的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不同。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40、语汇的活跃性: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如汉语在若干年前使用的频率极高的一些词语像“人民公社”,现在已消失殆尽;而像“下海”“上网”等词却是最近才产生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
41、语汇的稳定性:指语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语汇系统的制约指的是某些系统性强的基本词语一般都处在一定的语义集合关系即语义场中,不能随意去破坏。
42、新造词:又称新词,指过去没有而新创造出来的词。新事物不断涌现,会通过新造词表现出来。各个历史时期、每种语言都会有新造词。如汉语“苏区”在某个特定时期是新造词,“下海”是这个时期的新造词。
43、古造词:是指古代就已经产生,但又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偶尔还使用的词,也是一般语汇的一部分。古语词包含两小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如汉语“状元”;另一类是古代的事物或现象还存在,但已经由别的词语替代,如“余”(我)。

44、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高的语汇,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称为“最常用词”。
45、非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低的语汇。
46、通用语汇: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基本语汇、常用语汇都是通用语汇,一般语汇中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的绝大部分也是通用语汇。
47、专用语汇:指只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主要指“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这两类。除此之外,某个帮派使用的“隐语”、特定阶级的习惯语和禁忌语也都可以算作某种专用的语汇。
48、简缩词语:简缩名词是由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词组简缩而成的一种很像词的结构。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简缩词语,如汉语的“北大(北京大学)”等。有些简缩词久而久之成为凝固形式,就成了词。
49、成词语素: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如“他走了”中的“走”就是一个成词语素。
50、不成词语素: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如“一子(剪子)”就是不成词语素。
51、自由语素:指的是既可以单独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的某种语素如“他最近好吗?—好”,答句中的“好”就是单说形式的自由语素。
52、不自由语素:指能单独成词但不能单说,或者不能形成词的语素就是不自由语素,或者叫黏着语素。如“了”等。
53、定位语素: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如“了”只能在一个组合形式后面,不可能在前面;词缀“老一”只能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如“老师”。
54、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笔”可以构成“毛笔”“笔杆”。
55、实义语素:指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如“灯”。
56、虚义语素:指一般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者更大的单位时,才能使词或者更大的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如“的(吃一吃的)”。
57、虚词语素:没有实在意义的成词语素,如英语“WITH。”
58、词根语素:有实在意义,既可直接形成名词、动词等实词,又可作为位置不固定的主干成分构成别的词的成词语素。如英语“BLUE”。
59、构词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如英语“ANTIBODY”K R“ANTI—”。词缀性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不如词根语素实在,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
60、构形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
61、直接成词:就是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当这种成分没有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语素,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必须是成词语素。自由不定位实义语素形成实词,黏着定位虚义语素形成虚词。
62、转化成词: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大致分“变性成词”和“变形成词”两种情况。
63、变性成词:就是语素转变词性而成另一类词。比如一个成词语素本来表示动作行为,即语法功能上是动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不但形成动词,也可以形成名词。
64、逆序成词:就是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而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相对词性发生变化的叫逆序成词。
65、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即“复合词”。
66、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
67、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如“爸爸”。
68、语法构词: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中附加词尾而使词产生变化的一种语法现象,如英语的“一S(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这些语素附着在词的后面并不产生新词,也不改变词类,只起某种语法作用,广义的语法构词还包括附加表示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
69、离合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语汇单位。
70、词组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中间可以进行较大扩展并且插入成分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汇单位。
71、词的理性意义:指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72、词的通俗意义: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
73、词的科学意义:指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74、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75、词的感情色彩:指人们在反映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上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发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所带的对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感情色彩”。
76、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77、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78、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79、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80、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1、组合规则:就所有的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
82、聚合规则:是指就所有的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
83、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的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
84、语法意义: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
85、语法手段: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86、语法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
87、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88、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89、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形变化有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
90、词的轻重音: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一般说轻重音中重音形式更重要,所以也可以叫作“重音移动”。
91、词的重叠: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2、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
93、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
94、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
95、零形式:相对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96、虚词:即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因为虚词不依附于某个词,其语法意义又不是通过虚词本身表示的,而是在它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所以使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
97、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8、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9、语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实际上已经是表达层面上的一种语法手段了。
100、词法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01、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02、性: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
103、数: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
104、格: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105、有定无定: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106、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107、层次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
108、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就是向心词组。
109、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
110、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111、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11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关系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
113、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个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114、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115、蕴含:就说话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
116、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117、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18、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19、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
120、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21、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
122、音位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
123、辅音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辅音文字。
124、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25、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6、假借字:自源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示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词语,都采用了假借已有同音或音近的字符来替代的办法,这就是“假借法”,这些字就叫假借字。
127、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28、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129、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130、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31、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132、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133、渐变性: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取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134、不平衡性: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135、地域方言:指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6、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种语言。
137、语言的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138、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139、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140、通用语: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就叫“通用语”。
141、标准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就叫“民族标准语”。
142、国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143、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44、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45、语言转用: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146、语言混用:有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147、非克里奥耳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就叫“非克里奥耳化”。
148、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149、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150、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或者说是人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大致说来,思维分为三大类: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语言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151、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152、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者统称思维活动。
153、发散思维: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154、“语言相关论”: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活尔夫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被称为“语言相关论”。这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语言对思维活动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过于极端。
155、文化语言学: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
156、语言文化学:从语言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
157、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叫做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这既凶手学校时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还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158、中介语现象: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中介语”有点类似儿童在某些阶段的语言,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学习者最初接受一种新的语言,就开始产生最初级的中介语,这时更多地受母语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中介语就进入较高级的阶段,这时更多地受外语的影响。从自主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
159、内在大纲: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据研究证实,外语学习的内在大纲与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有某些相似之处。
160、语言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于要学习的外语会产生影响。原有的母语可以叫做“来源语”,要学习的外语可以叫做“目标语”。来源语会对目标语产生影响,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这种迁移既包括语言本身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在语言之外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161、引导迁移:在外语教学中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同时又注意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被称“引导迁移”。
162、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母语语言教学实际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它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反映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联系。
163、第二语言教学:指外语教学。因为第一语言即母语主要是“获得”的,第二语言主要是“学得”的,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即“教”和“学”关系更密切。而且,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影响也比较大。第二语言教学除外语教学外,还应该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地区的标准语教学。
164、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165、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166、非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167、语言意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168、语境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169、词义的模糊性:指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170、语义的民族性:指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三、简答与论述题: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
答: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6、语言和种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语言能力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
7、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
答: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1)任意性。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2)线条性。指在交际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
8、语言符号的 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答: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类语言的奇妙之处在于:传递不同信息和不同感情的一串串跟不同意义相结合的不同的声音,可以分解成有限数量的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对稳定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而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是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再重新排列组合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人们就能用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表达方式了。
9、什么是语言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自主性?
答:相对封闭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
10、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区分这两者的意义?
答:这两个概念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索绪尔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语言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两个因素,也就是“语言”和“言语”;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言语现象和言语要素,不属于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单的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而在抽象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全排除出去。但,言语是很难找到规律的。它们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也就是说,言语总是以语言为活动基础的,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区分语言和言语有重大历史意义。正如索绪尔所说: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因此,语言、言语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的阶段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语言学的对象应该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这样,语言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至于跟言语活动有关部分的其他各种因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研究,只是不属于语言的本体部分,可以另行研究。

10、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答:因为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线性展开的,反映口语的局面语同样也是线性展开的,因此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的组合也只能采用线性的序列形式。不同长度语言单位的组合可以称为“句段”,所以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句段关系”。如“鸟儿能飞。”、“别烦我!”。参与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短语”“句子”,只要这些单位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组合而成的,就都属于语言。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因为整体并不就是部分之间的简单相加,部分跟整体之间的关系和部分跟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例如,“胡说”一词,在这一组合中两个词是相互制约的。“胡”受到后面“说”的制约,只能是个副词。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类。这种关系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而组合关系有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
11、为什么说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语言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答:因为虽然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学者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把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以及在口头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一句句具体的话概括为抽象的言语行为和言语,把某一社会群体使用的这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概括为语言,这已经是主观的抽象概括。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固然是客观存在,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只能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当然是有客观依据,不过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并且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等。因此,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和语言学家的理论不是一回事;再加上语言的问题关系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问题,语言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12、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答:语言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观察和内省思辩,然后是分清对象并加深观察和描写,最后才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体系。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外部世界的视野大大开阔了,懂得的语言和了解到的语言也大大增多了。17世纪和18世纪不少人对各种不同语言的词语发生兴趣,纷纷搜集和编纂多语种的对照词表。这时候有人发现欧洲和亚洲的有些语言之间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就开始加以比较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欧洲和亚洲的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最初的研究可以说直觉和猜想多于科学成分。后来语言学吸取了控竽学和声学研究的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语音学,运用科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发现这些语言相互之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而每一种语言本身自古以来的语音演变也有严格的语音演变规律,从而证明这些语言来源于相同的原始母语。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经过众多学者的几十年的努力,新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起来,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一来语言学就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义在大学里争得了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不少撰写语言学史的人就说语言学是从19世纪起才正式建立起来的。至于语法成为语言学科中的显学就要等到20世纪了,尽管语法在西方应该说最早具备成为一门语言学学科的各种条件的一门分支学科。所以,说语言学只是19世纪才成为一门科学,而把这以前的语言研究一概称为含有一些贬义的“语文学”,是不恰当的。应该承认前人对语言的研究都是语言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语言学一般就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到了20世纪,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一改昔日语言学研究注重语言外部的习惯,将着眼点放在语言符号本身,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摆脱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的影响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此,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但是,语言学的侧重仍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不管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本体的研究将始终是语言学的主题。
13、简论索绪尔及其以后的语言学?
答: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尽管在分析语言结构的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此,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信息时代的逐步到来,对语言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也就是研究语言本体的社会需求仍然在不断加强,因此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由于信息时代社会的需求和支持,仍然充满了生机,可以预见,语言本体的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14、语音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语音在“发音—传递—感知”过程中的竽、物理和心理特性,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的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
15、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语音音质不同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语音音质的不同是由以下三方面音素决定的。(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和声带不振动发出的音音质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质地的声带发出的音也各有自己的特色。(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也不同。同一把小提琴的同一根弦,用弓拉和用手指弹拨,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把同样的弦安在二胡和京胡上,再用同样的弓支拉,发出的声音仍不相同。
16、论述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这个工具的物质载体,因此,任何语音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同一定的意义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联系。语音的这种表义功能是社会赋予的,是社会的交际需要使人发出的声音成为意义的载体,又是社会习惯使特定的音同特定的意义结合在一起。因此离开了社会的交际需要,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2)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3)语音的地域性同语音的民族性有相似之处,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比如汉语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就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语音的这种地域性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
17、如何理解语音的心理属性?
答: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听觉虽然是由客观的声音引起的,但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我们知道,一个音在听觉上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但主观听觉上对音高的感知与客观的声波频率并不一致。对于一个400Hz的声音,只需提高1Hz,人们就可以感觉到音高的变化,而对于一个3000Hz的声音,只有当提高幅度达到9Hz以上时,人们才能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变化。主观听觉上对音强、音长的感知与客观的音强、音长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实验还证明: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和概括性。我们知道,人的声道的形状同人的相貌一样,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特有的声波特点。但是,不管这种个人特点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声学的效果多么不同,都不会影响人们对语音的正确感知。即使同一个人连续发同一个音,这些音的声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其中的变化,而把它们听成同一个音。这些都说明大脑听觉中枢在进行语音识别时,显然对听觉器官传送过来的声波进行了一定的过滤与筛选,只选择并提取与识别语音有关的特征,而舍弃其他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
18、国际音标的优点以及学习和运用国际音标需要注意几点?
答: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它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其次,它的符号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或直接采用拉丁字母,或将两个拉丁字母合为一体,或将拉丁字母倒写,或对拉丁字母稍加变形。只有当拉丁字母不够用的时候,才采用一些希腊和别的符号。因此它的符号不仅形体简单清晰,而且接触过拉丁字母体系的人学习和应用起来也比较容易。最后,它的符号比较完备,不仅可以标写各种音素,而且还有一套附加符号,可用来标写语音在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各种特殊色彩方面的特征,因此它能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学习和运用国际音标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一个字母可以有大小写以及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而国际音标则没有。在国际中,一个字母不同的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第二,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注意区分。第三,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
19、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元音和辅音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开放,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20、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其中“音位是……的最小的……”应如何理解?
答: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比如汉语普通话里的[ pai]和[p'an ]具有辩义功能,可以区别“败”和“盼”等一系列不同的词义,但它们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还可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pai]可以切分出[p]和[ai],[p'an]可以切分出[p']和[an]其中[ai]和[an]也具有辩义功能,可以区别“爱”和“岸”等一系列不同的词义,但它们仍然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也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ai]可以切分出[a ]和,[an]可以切分出[a]和[n]。[p]、[p']、[a]、、[n]不但具有辩义功能,而且都不能再加以切分,所以它们都是汉语普通话里的音位。
21、简要说明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
答: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因为说话时产生的连续语流总占据一定的时间,音质单位在语音组合的线性序列中都各自占有一个时间段落。所以音质音位又叫做“音段音位”。而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因为它所依附的并不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且常常依附在音段音位的组合序列上,因此非音质音位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22、简要说明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答:音位理论对具体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音素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重要的,不论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都必须设立为不同的音位,以便严加区分,凡是没有辨义功能的,就是不重要的,对它们就不必严格区分,而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里。这样,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出来。这就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23、简要说明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无主次之分,但需从中选出一个放在//中作为该音位的代表,被选中作为音位符号的通常是较常用的变体,或者是便于说明各变体出现条件的变体。如汉语普通话里[A,a,A,B]位的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为代表,但也有人先“B”,以便能说明各变体出现的规律。音位符号选定后,属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中应用同一个符号标写。如汉语普通话| a |音位的四个变体[A,a,A,B]在音位标音中可统一用“a”来标写。
24、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
答: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如汉语普通话的| tc |,一方面以发音方法的特征“不送气”和“塞擦音”与|tc'|、| c|相对立,一方面又以发音部位的共同特征“舌面前”与| tc'|、| c|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的聚合群不仅仅反映了音位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同属一个聚合群的各个音位往往涉及共同的语音规则。比如汉语普通话里| tc, tc',c|都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组合,而| ts, ts', s |、| ts, ts', s |、|k, k',x |中的各个音位则正好相反。
25、举例说明什么是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或者觉得它们的差别并不重要,总把它们当作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如汉语兰州话里的[n]和[l]可自由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在这种话里,“脑”和“老”同音,都可以读做[lC42]也可以读做[nC42];“泥”和“犁”同音,都可以读做[li 31],也可以读做[ni31]。[n]和[ l]就是兰州话| n|的两个自由变体。
26、试举例说明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别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答: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这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放到与其他所有音位的对立关系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因为一个音位需要而且只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所有音位区别开来。如,汉语普通话的/ p /,如前所述,以“双唇”和/ t/相区别,以“闭塞”和/ m/相区别,以“不送气”和/p'/相区别,但并不通过“清音”这个特征与其他音位相对立,因为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和/ p /同部位的浊塞音音位。总括起来,汉语普通话/ p /的区别特征是:双唇,闭塞,不送气。通过这三个区别特征,/ p/就可以与汉语普通话辅音音位系统中的所有音位区别开。英语里也有/ p /音位,但英语辅音音位系统的内容不同于汉语普通话,英语/ p /周围的音位与汉语普通话/ p/周围的音位也不尽相同,所以二者的区别特征也就有所不同。英语的/ p /以“双唇”和/ t / / k/相区别,以“闭音”和/ m/相区别,以“清”和/ b/相区别,但并不通过“不送气”这个特征与其他音位相对立,因为英语里没有和/ p/同部位的送气塞音音位。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语音特征是由其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决定的,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则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由其周围所有的其他音位决定的。
27、如何理解归纳音位应遵循的三个原则,请举例说明?
答:归纳音位首先应根据具体语言或方言中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对立原则”。如将汉语普通话的[ p]、[ p']、[ m]、[ f]、[ t]、[ t']、[ n]、[ l]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实际上就是依据的这一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它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互补原则”。如汉语普通话[ A]、[ A]、[ a]、[ B]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A]出现在[ i-]、[ y-]与[ -n]之间,[ a]出现在[ -i]、[ -n]之前,[A]的出现环境是无韵尾,[B]出现在[ -u]、[-N]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A]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B]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它们就是/a/的四个条件变体。互补关系是归纳音位条件变体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除了要考虑它们是否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还要看它们在语音上是否相似,看它们的音质差异是否可以从各自出现的语音环境中得到解释。只有在不但互补而且说这种语言的人听起来又差别不大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入同一个音位。如果语音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这是归纳音位的“语音相似原则”。比如 汉语普通适里的[p]和[-N]也是互补的,[p]只出现在音节开头,[-N]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只能让它们分属不同的音位,而不能归入同一个音位。
28、如何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
答: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质不同便可以看作不同的音素。音位则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划分角度和关注焦点不同,功能方面的语音单位与音质方面的语音单位也就不会一一对应。因此若干音质略有不同的音素,只要彼此之间的差别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当作一个功能单位来使用。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 A ]、[a ]、[ B],它们都不能从音质角度继续进行切分,所以它们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同时,它们与其他元音的差别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从功能角度看,这些差别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并归在同一个/a/里。

29、举例说明音节的划分要受语音的社会性的影响?
答:音节的划分除了要根据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语音社会性的影响,要受到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制约。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节结构,不同的音节结构会使音节划分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听到[peid]这样一串音,说英语的人会认为是paid(付清的),是一个音节,因为英语的音节结构允许塞音出现在一个音节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说汉语普通话的人会听成“配的”,是两个音节,因为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不允许塞音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
30、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有什么明显区别?
答: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普通话虽然同英语一样,也具备V、C一V、V 一C 、C一V一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如“衣”是V型,“比”[pi]是C一V型,“音”[in]是V一C型,“民”[min]、是C一V一C型,但是其中的辅音C都不能扩展,也就是说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而英语没有这样的限制,音节中可以出现辅音群,如strays[strei](走离)里有辅音群[str],ask[a:sk](询问)里有辅音群[sk],sprints[sprints](疾跑)里有[spr]和[nts]两个辅音群,普通话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一C只能是鼻音,而英语没有这样的限制,除了鼻音之外,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也都可以做闭音节的收尾辅音,如gate[geit](大门)life[laif](生命)。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能超过四个,英语的音节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如上面的sprints就是由七个成分构成的音节。
31、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复无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第一,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第二,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比如发复元音[ai]时,是由发[a]的状态逐渐向发的方向滑动,元音下音质逐渐变化,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不是发完[a]以后再发一个。
32、复辅音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
答:同复元音一样,复辅音也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但复辅音也有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串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复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来联结,中间有明确的界限,正是因为复辅音与复元音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有人主张不用“复辅音”这个名称,而改称为“辅音丛”或“辅音群”。
33、试说明语音流变的含义及其类型?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 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34、简述韵律特征的特点及其在不同语音层次上的表现?
答:韵律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高强方面的变化。它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二是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韵律特征在不同语音层次上表现为: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
35、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有什么关系?
答: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相同的概念。特别是对汉语来说,单音节词除极个别的如“俩”“仨”等几个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却不限于单音节词,也就是说单纯词既包括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包括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反过来说,汉语的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一定是合成词。汉语中多音节而又不是合成词的主要指拟声词、连绵词、叠音词、译音词等。
36、词的语汇学分类角度有哪些?
答:根据词的音节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音节构成。汉语的词根据音节的数量一般分成单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类。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语素构成,一个词中只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则是“合成词”。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看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是否相同。语音相同的叫做“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叫做“同形词”。从词的重要程度,可以先分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从词的用途和特点看,词还可以分成“常用语汇、非常用语汇”和“通用语汇、非通用语汇”等。
37、基本语汇的特点和主要类别有哪些?
答:特点是:一是产生的历史长,二是使用的范围广,三是构词能力强。汉语的基本语汇包括那些表示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词,如“天、地、人、火”等;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如“刀、车、船”等;表示基本的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词,如“走、谁、吃”等;表示时令、方位、数量、指代、亲属关系的词,如“年、月、南、上、下、我、父”等;此外很多虚词,如汉语“了、着、的、吗”等,也属于基本语汇。
38、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是什么关系?
答:首先,二者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通用语汇在全社会都普遍使用,而专用语汇只在某些领域被一部分人使用;但是,二者之间也并非截然对立,一方面所有专业、行业中也都要使用通用语汇,另一方面有很多科技术语或行业语也往往有可能转化为通用语汇。
39、常用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产生的历史、使用范围和构词能力,常用语汇只是根据词在一定语言中出现的频率。然而,这两个概念也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两者涵盖的范围差不多。换言之,一个词如果是最常用语汇,那也就一定有资格称为基本语汇,反之基本语汇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应该是最常用的语汇。
40、试论汉语的词为什么有双音节倾向,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有什么作用?
答:汉语的双音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现代汉语的音节,如果考虑到声调,大约有1300个左右。这些音节与语素的对应关系,从一音一素到一音二十素以上,各种情况都有,其中一音一素的约占全部音节的25%。也就是说,有75%的音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同音语素。同音会产生歧义,也给汉语信息处理带来困难。双音节化就是社会自觉地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整的结果。双音节化对汉语来说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减少同音词,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改成“医疗、衣服、依靠”等双音节词就不是同音词了;其次是将多义词的意义分化,如文言“道”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后,意义就分开了。这两项事实上为减少汉语的歧义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双音节化还有韵律的作用,如本来是“制/电影片”要变成“电影/制片”,使表达变得合乎韵律。
41、语素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语素的意义?
答: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需要充分考虑“最小”和“有意义”两个因素。语素必须是最小的,但这种“最小”要从音和义结合的角度来看。比如“姐”是一个语素,而“j”“ie”和“姐姐”都不是。语素的意义有两种:一是指有具体的所指,如“爸”指向一个具体的人,“吃”指向一个动作;二是指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汉语的“的”本身并无具体的所指,但如将其加在动词后该动词就变为表事物的名词,英语“books”中的s具有表名词复数的意义,这里的“的”和“s”所表现的就是语法意义。
42、词缀语素作用的异同?
答:词缀语素的作用有一致的地方,它们本身都没有太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又能表示某种抽象的构词意义。比如英语“一er,一ist”本身没有什么词汇意义,但附加在其他实义语素后面可以使整个词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意义,如“writer,pianist”。不同的词缀的作用也有差异:一般说前缀在构词中通常只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不改变词类。如英语possible是形容词,加上前缀im一后的impossible只增加否定义,但仍是形容词;后缀则除了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也往往改变词类,如英语real本来是形容词或名词,加上后缀一ize后的realize,就不但改变了意义,而且也变成了动词。
43、语在构造上的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
答:第一,语的总体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结构的固定性是说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否则改变后的形式即使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格式了。包括: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如“乱七八糟”不能说“乱七八糟”;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远见卓识”不能说“远见和卓识”。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如“拍案叫绝”不能改成“拍桌叫绝”。结构的整体性是说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大多不能简单地像一般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的意义。比如“风声鹤唳”是形容惊慌和恐惧的情形,“听到风的声音、鹤叫的声音都会害怕”,而不是“风的声音和鹤叫的声音”;第二,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语由词构成,且比词长,一般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比如:专有名词多是偏正词组,如“中国人民大学”语的结构又有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如汉语成语一般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是三四字格,惯用语中的比况语通常必须由并列的两项成分组成。成语结构限制严格,组成成分不能变动也不能拆开。惯用语的组成成分不能变动却可以拆开。汉语歇后语实际上是一种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复句形式。汉语的简缩词语则是截取词组中的成分并进行概括。
44、外语的语素类型与汉语的语素类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外语的语素分类与汉语的语素分类大体一致,如任何语言的语素都有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的区别。外语语素与汉语语素也有不对应的地方。比如英语中像“—ly,—ful,—able”这样专门构成词的语法类别的语素很多,而汉语除个别词后面能加“子、儿、头”构成名词、个别词后面能加“化”构成动词外,几乎没有这类语素;汉语的实义不成词语素如“民、友”等在古汉语中都是词,而英语的“anti— ,dis— ,—ist”等从来不是词,只是构词词缀,意义也不特别实在;英语等语言中大量表动词时态的成分是词尾形式,而汉语对应的“了、着、过”等则是独立的虚词。
45、语素的组合与语素义的组合是否对应?
答:二者并不完全对应。首先,一般说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就是语素义与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如“性急”就是“性子急”。但也有些情况是词义并不等于语素义的组合。第一种是语素义比较模糊,如“江米、麻利”中的“江”和“麻”;第二种是词义引申,如“鱼肉”非“鱼和肉”或“鱼的肉”,而是“像对付菜板上的鱼和肉那样欺凌残害人民”;第三种是语素义脱落,好“忘记、妻子”等词中,一部分语素义脱落消失。外语中的情况跟汉语大致相同。
6、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是否对应?
答: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不完全对应。一般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大体一致,比如作为组成成分的语素都是名词性的,或者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组合后很可能是名词。比如汉语的“电灯、宿舍”等,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名词;支配式如“留神”,补充式如“推广”,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动词。但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复合词的词类与语素的功能类组合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并列式的“开关”的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复合词是名词;偏正式的“速写”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复合词是名词;支配式和陈述式的不对应现象更加普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不对应现象较少,但也存在。
47、重叠词与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词组(语法的重叠形式)有何区别?
答:重叠词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的一个新词,如“爸爸”。它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是词,第二是由词根重叠构成。叠音式单纯词的意义不能分解,只是一个语素,如“猩猩”;而重叠式词组则未定型为词,如“个个”。
48、怎样分析复杂的合成词?
答:复杂的合成词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的组合,也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组合。无论是哪种组合,其内部都一定按组合的先后顺序形成不同的层次,而每一层也就是不同类型的简单的合成词的多次组合。找到这些层次,逐层分析即可。如“资产阶级化”,第一层是“资产阶级/化”,第二层是“资产/阶级”,第三层是“资/产”和“阶级”。
49、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言词语和句子无限多,不可能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去建立一条规则,这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比如“桌子、书包”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比如大都能受数量词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小,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
50、什么是语法规律?什么是语法规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语法”这个术语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指语法规律,另一种是语法规则。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对于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只要能正常说话的人都具有运用这种规律的能力,或者说共同受到这种语法规律的制约。语法规则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以称作“语法学”。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法”一般是指后者,即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语法的一些规则。不过大家通常说语法时,并不特别区别上述两个概念。这是因为语言学家说的语法虽然指的是某种主观认识,但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尽可能一致,即最大限度地去描写各种语法现象,提示客观的语法规律。
51、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
答: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比如研究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等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全部消失,并发展为“的、了、呢、吗”等语气词的原因及过程。这就是历时语法要研究的。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比如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是共时语法研究的内容。
5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别?
答:结构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即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组合规则管辖着哪个语法成分在前,哪个语法成分在后的问题,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管辖着什么样的成分能替换某个组合位置的问题,所以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5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答: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就像是语法这一张白纸的两面,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当然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又有不同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比如同样表现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ed”的词形变化形式,汉语就用动词后面加虚词“了、过”的形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
54、划分词类有哪些标准?
答:第一种意见是说可以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这就是形态标准。这种标准对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比较管用,但对汉语不太适用。第二种意见是说可以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这就是意义标准。这种标准对印欧语言还可以,但对于汉语的词类确定,仍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第三种意见就是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这就是分布标准,这条标准不仅适用于印欧语言,也适用于汉语。
55、各种语言词类划分结果的特点?
答:第一个特点是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比如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无一例外地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连词等,这就是各种语言共同具有的一些词类。但不同的语言也往往有一些特有的词类。比如汉语的量词、助词等就是其他语言很少或没有的词类。第二个特点是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比如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作主宾词,不能作谓语;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主要作谓语,一般不能作主宾语。很显然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成刚刚说到的名词、动词等词类。第三个特点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

56、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
答: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法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一方面从形式角度说它只是用来构词的单位,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另一方面从意义角度说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比如汉语“大家学哲学”这个结构,它包括“大家”、“学”、“哲学”三个词。一般只要知道这三个词的聚合关系,如分别是名词或动词,进一步知道这三个词的组合关系,如先后是“主谓/动宾”结构。语法分析到这一步就足够了。而且整个结构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如果再要分析到语素,那不但聚合和组合关系都很复杂,而且语素义与整个结构的意义的关系反而不容易说清楚了。
57、句子变换形式有哪些情况?
答:语言中的特殊句式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基本句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形式构造的。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XY—YX变换”即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例如“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宾语前移)。二是“XY—X变换”,即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三是“X—XY变换”,即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四是“X—X'变换”,即成分替换造成的句式。汉语“你去上海—你去不去上海”中“去—去不去”就是一种成分替换。这些变换也可以综合运用。
58、为什么说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答: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其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时至少要使用一个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又必须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然后还要知道句中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如施受关系意义,而正确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也离不开对词义的了解,因此说句子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
59、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意义?什么是语境意义?
答: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言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境意义。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和稳定的系统;在不同的情况下它还可能表示客人请主人关上开着的窗户,或是母亲提醒孩子多空一点衣服,这些同特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意义是难以穷尽列举的,它们是这句话的个别的和临时的意义。
60、为什么说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是概括的?
答: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整类的事物,但它的词义也是概括的。比如“鲁迅”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在他生活的不同时期里,这个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性格、思想、社会关系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像是许多“不同的鲁迅”,然而在这些“不同的鲁迅”中,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将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这一词的词义。
61、举例说明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
答: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意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在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以至于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比如汉语的“狗”似乎和英语的“DOG”意义相同,但在汉语里的“狗”这个字眼常用于贬义,可以英语里“DOG”这个字眼常用于褒义。一个词语由最初只有一个意义,发展为具有多个意义,这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也会受到民族特点的制约。
62、为什么说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
答: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家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做出精确的测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做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那么社会的交际活动将难以进行。比如,在谈论一个人的身高时,由于语义的模糊,我们才可能在不知道他的身高的确切尺寸的情况下,说他个子高或者不高。如果“高”的词义是精确规定的,身高1.85米以上才可以算高,1.84米就不行,那么我们只好先问问他的身高究竟是多少,或者找尺子给他量一量,然后才能说话,更何况许多现象根本就无法做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如“好”和“坏”,因此,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
63、词的理性意义的产生?
答: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河,没有哪两条河是完全一样的,但不管这些河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比较大的水道”这一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使“河”这一类事物的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汉语中把这一区别性特征用语音形式来表示。就产生的“河”这个词,“比较大的水道”就成为这个词的理性意义。
64、语体色彩的含义及主要类型?
答: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一切环境之中。为了保证语言表达同交际环境相适应,人们会根据不同交际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显现出不同的状态,产生与特定交际环境相关联的变体,这种由交际环境达到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局面语色彩两种类型。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用品的对话描写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书面写作和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是通用词语,它们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65、为什么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答:语言中的语素、词、词组、句子都是音义结合的单位,它们一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又有一定的语音形式。义素则与之不同,它没有语音表现形式,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形式,比如“哥哥”的义素“同胞、男性、年长”就与“哥哥”的语音形式毫无关联,正因为如此,义素在语言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只有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才能得出。所以说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66、义素分析的要求?
答:应力求做到准确。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准确反映词语的所指范围,应能包容而且只包容词义所反映的那类对象,不能过宽,不能过窄,在准确的前提下,义素分析还应力求简明。义素分析的设想是要以一套数量有限的语义成分来描写整个词义系统,因而在分析过程中,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义的特征。
67、义素分析的作用?
答: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其次,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限制。比如,在汉语普通话里,可以说“男孩在笑”、但不是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段,就不能说“石头在笑”。其原因就在于“笑”这个动词要求动作发出者的词语必须具备这样[+人]这个义素,而“石头”却不具备这样的义素。另外,义素分析还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这种形式化的语义知识便于用计算机来处理,因而对包括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在内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68、义素分析存在的问题?
答:就目前而言,义素分析的方法还不完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义素分析与语音分析或语法分析不同,语音分析以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作为客观依据,语法分析以语法形式作为客观依据,义素分析因涉及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客观的分析标准和依据,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其次,义素分析的最初设想是要仿照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分析,用一套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来描写和说明整个词义系统,但这一设想的实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种语言中的音位不过几十个,用来分析这些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数量也是有限的,但一种语言中的词义的数量却庞大的多,而且词义系统是开放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认识的深化,新的词语及其词义层出不穷,分析和描写这些词义到底需要多少义素,是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
69、语义场研究的意义?
答: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首先,语义场研究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可以更多地了解词义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内部因素对词义形成和变动的影响,从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其次,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再其次,语义场的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最后,语义场研究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立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
70、词为什么会由单义发展为多义?
答: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具有其各方面的根源的,首先,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相关性和相似性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由于客观事物间具有这种相关性或相似性,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就有可能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某种关联,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比如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便和书写工具联系在一起,人们用同一贯词去指称这两个虽不同但又有联系的事物,就使“pen”增加了“笔”的意思。其次,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的,用数量有限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义的多义化现象。
71、应如何看待语义场的系统性?
答:语义场最重要的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在意义领域恒定或封闭的情况下,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大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势必就会缩小;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小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必然就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如在先秦时代,“牙”和“齿”指中间的牙齿,后来“齿”退出了口语交际领域,“牙”便扩大了自己的意义范围,指所有有牙齿。
72、词汇意义和关系意义的区别?
答: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成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首先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不同,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即使孤立存在,也会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既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还要知道词语的关系意义。
73、语气意义的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答: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在有些语言中,一向虚词和语气副词也有表达语气意义的作用,如汉语普通话里的语气词“吗”就可以独立表达疑问语气,语气副词“竟然”、“居然”都可以表示惊诧语气。
74、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的区别?
答: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例如“我希望你去。”中“你去”就是一个从属述谓结构,作谓词“希望”的变元。从句法结构上看,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制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如“小李正在看我昨天送给他的小说。”中“我昨天送给他”是一个述谓结构,充当变元“小说”的限定成分,因而是一个降级述谓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充当定语的述谓结构都是降级述谓结构。如果说从属述谓结构是从述谓结构下降到变元的地位,那么降级述谓结构则更是下降到了变元的地位,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语义特征,因此降级述谓结构又被称做“特征化了的述谓结构”。
75、歧义与模糊有什么区别?
答: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语义学所谓的“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边界是,是指一个意义分别与别的意义难以绝对划分清楚,歧义则是指同形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除,而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除非能以量化的方法来定义他们。比如“新”是模糊的,它与“旧”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新汽车牌照”是歧义的,如果换个说法,说成“新的汽车牌照”和“新汽车的牌照”,歧义就消除了,但“新”依旧是模糊的。
76、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
答: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形式不同,就无所谓有歧义,有歧义则语言符号序列必然形式相同。所谓形式相同,韵律特征也相同;从书面表达上说,则要求书写符号及其排列形式相同。由于口头和局面的同形条件不一样,口头同形和书面同形并不总是一致的。口头同形的,书面不一定同形;书面同形的,口头也不一定同形。进一步说,口头上有歧义的,书面上不一定有歧义。书面上有歧义的,口头上不一定有歧义。又如“北京人多”在局面上是有歧义的,但在口头上说出来,一个是“北京/人多”,停顿在“北京”和“人多”之间,一个是“北京人/多”,停顿在“北京人”和“多”之间,二者不同形,歧义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77、如何理解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答: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说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浊文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行,或不可以通行。但是红绿灯不直接跟哪个语言单位挂钩,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的符号,因而不是文字。旗语和莫尔斯电码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是语言的符号的符号。说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文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
78、简要说明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
答:意符就是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也就是表意的字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就是音符,也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语音没法由图形来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原本是一个意符,后来采用这个字的字音去记录同音的虚词“其”,“簸箕”的意思就抛开了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是成了只在语音上跟有关的语言单位有联系的音符。
79、简要说明文字类型的分类标准及其分类情况?
答: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音位文字还可以细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车间2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80、如何正确认识汉字的类型?
答:关于汉字的类型,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样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而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是一种意音文字。但是社会上还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仅仅是分类角度稍有不同,有的则是误解,甚至是有意曲解。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那是“现代”的情况,因为在创制汉字的时代,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现代的语素在当时绝大多数还是地地道道的“词语”。不过,说汉语是词语文字还是语素文字仅仅是立足点和着重点不同而已。从汉字创制时期来看,汉字字符代表的绝大多数是词语,但是从今天来看,也可以说多数汉字代表的是语素,因为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语在绝对数量上已经占多数。还有人说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那是因为,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词语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已经多数是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所以在这些词语中汉字代表的只是语素而不是整个词语,另一方面每一个汉字只代表一个音节。不过,一般说“音节文字”是指一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一个字符来代表的表音文字,可汉字说不上是表音文字,有些汉字往往不止代表一个音节,而同一个音节又常由很多不同的汉字来代表,因此,说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至少是不确切的。而认为现代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象形”是只指制定原始字符图形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造字法”,例如要表示“日”的意思就画一个像太阳的圆圈。象形字符最初直接表意,但是同时也间接表音。至多很多虚词、语法形态和抽象的概念则是根本无法用任何“象形”的方法来表示的,只能假借意符的读者来表示。因此,全部字符都只表意的文字是难以存在的。至于说现代汉字还是“象形文字”就没有任何根据了。也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说汉字能够直接“表意”,似乎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见到一个汉字就可以懂得那是什么意思,因此说汉字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神妙的文字。这种说法是完全把汉字神话了,同样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81、简要说明不少人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进而把文字和语言等同起来的原因?
答: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书面语和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正由于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混淆文字和书面语,甚至混淆文字和语言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在现代汉语中“文字”有三个不同的义项:1)书写或记录语言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如“文字通顺”。正因为现代汉语中“文字”不仅有“书写或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意思,也有“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的意思,而书面语也是语言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不少人就把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进一步就把文字和语言等同起来。

82、如何理解“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但不能将这种影响绝对化”。
答: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应该说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不同语言固有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这跟汉字产生初期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特点显然是不分开的。闪含语系的语言的词根一般包含三个辅音音位,在不同的地方加进不同的元音表示不同的形态变化。不过掌握这种语言的人完全知道要表示什么意思,应该在什么地方加进什么元音,因此没有表示元音的字母也没关系,只写出辅音字母就够了。相反,如果要写出元音字母反而太麻烦了。但是到了后世,语言本身发生了变化,后人已经不能完全掌握在什么地方加进什么元音的规则,所以就在必要的地方增加表示元音的附加符号。但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的情况跟阿拉伯语不同,词根是由辅音和元音组合而成的,如果字母不表示元音就无法正确表示词语的语音形式,也就无法阅读,所以希腊人在借用腓尼基字母的时候就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对某些字母加以变化来表示元音,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元音字母,从而创制了既表示辅音又表示元音的音位文字。这些事实都说明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但是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也不能绝对化。说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这种绝对化的观点至少目前还缺乏证据,因为同一系属、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同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就采用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意音文字,一种是音位文字;越南语在过去几百年内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可是过去使用的是在汉字基础上形成的属于意音文字系统“字喃”,现在则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系统。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
83、如何理解“文字也会影响语言,但无限夸大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
答:文字也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文字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帮助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其次,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之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进行的,文字类型相同会促进这种影响,而文字类型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这种影响。不过,总的说来,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有限的。无限夸大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说文字怎么怎么影响了语言,是根本不区分文字和书面语,甚至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了。如果语言中没有“种”“众”和“重”这三个不同的词语,文字怎么能强行区别?现代汉语经常利用古汉语的词语来创制新词,这跟西方语言经常利用古希腊拉丁语词根来创制新词一样,这是利用古代语言的实例来创制新词的实例,不能说是文字本身能创制语言中的新词新语。总之,现在说的文字的种种神奇作用,归根到底都是语言本身,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作用,并不是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文字的作用。
84、简要说明结绳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起源为“结绳”,但从谈到结绳的种种资料来看,结绳都只能起一种记数的作用,或者起一种帮助记忆和提示的作用,并没有跟任何一种语言单位结合,而且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字也都没有迹象表明脱胎于结绳,因此,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
85、如何看待“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
答: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和音位文字阶段。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就造字的方法而言的确大都是“象形”的,就其跟语言单位的语义和语音的关系而言也的确大都是“表意”的字符都是后起的,而就表音文字而言,大致先有音节文字,后有音位文字。从使用字符的多寡和学习的难易而言,的确音位文字使用的字符是最小的,是最经济、最容易学的,音节文字次之,意音文字或词语文字使用的字符最多,最不经济,因而也最复杂,最难学。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就服务于语言的功能来说,以上各种文字似乎都能很好地为有关的语言服务,难分高低,似乎说不上哪个高级,哪个低级。这个问题可以暂时不做结论。
86、简述汉字字体演变?
答:汉字众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字体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不同字体的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的字体。小篆是经过规范化了的,但是菜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不久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至于行书和草书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一种别体。
87、“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如何理解?
答: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总是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大都认为最明确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如果一种语言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多音节的,并且音节的界限不那么明确,那么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就是十分自然的。例如古埃及文字的字符,不论是单纯的字符,还是复合的字符,代表的语言单位都是词语,不管这些词语是单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因为这样的文字以词语作为字符代表的单位,所以后人称之为“词语文字”。从已知最古老的自源文字来看,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不论字符的图形结构是“象形”是“会意”的,还是“指事”的。但是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一些虚词和语法形态更是没法用图形来表示的,只能用表音的办法来记录。自源文字最原始的字符图形同有直接表音的,这大概是没法用图形来直接表示语音的原故。不过表意的字符直接表意,也间接表音。所以自源文字都是利用原来有的意符间接表音的作用,假借某些意符来作为表音的字符,也就是音符。因此,这些文字就既有意符又有音符,所以这些文字又都是意音文字。
88、为什么说“汉字的偏旁跟用做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
答: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但是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但是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就只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只是起一种语义分类的区别作用。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声旁在合体字里面的确只表音,不表意,如“花朵”的“花”里面的“化”。可是另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原来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内容。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偏旁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符或音符,至少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是不完全相同的。
89、简述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答: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90、人类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哪三方面的条件?
答: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其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最后,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这三个条件都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劳动。
91、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都是存在的,只不由于这些发展演变通常是缓慢的,因而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到。先来看语音的演变。当人们用现代的语音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家、花”三个字应该是押韵的,但用今天的普通话读,“斜”与后两个字并不押韵,这是因为古今汉语的语音已发生了变化。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以及不同时期的语言的比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劳模”、“德育”“电脑”等一大批新的语汇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库。像“探花、榜眼”等词现在一般只有在讲述历史时才可能被使用,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一般是不会用到它们的。“脸”原来指两颊上部,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中有“轻红淡白匀双脸”的句子,其中的“脸”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脸”的指称范围扩大了,用来指整个面部。“臭”本来指气味、香味,臭味以及别的什么气味都可以说是“臭”,因此《易经》中才有“其臭如兰”的廉洁,后来“臭”的指称范围缩小了,指不好闻的与“香”相对的气味。语法的发展演变虽然非常缓慢,但通过对比,仍不难发现古今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除了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变之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语言的内部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有些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还可能成为不同的语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也可能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不同的语言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统一为一种语言,这些现象也都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92、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答:特点有二: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推动下,语言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又不得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不能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日益增长和变化的交际需要。所以除了已经退出社会交际领域的死语言之外,不处在演变发展之中的语言是没有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但这种演变和发展不能以突变的方式而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不平衡性”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语汇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概念出现、旧事物的消失、人的观念的更新都是经常发生,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社会生活就会不断地提出新的交际需求,语汇必须随时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作出反应,才能使语言满足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交际需求,因而与语音和语法相比,语汇的新陈代谢最快。语言中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词语,但是表达这些词语的语音形式却极其有限,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完全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新词语的产生只能使用已有的语音形式,否则就不会被社会接受;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也不会造成某个语音形式的消失,因为这个语音形式还会保留在其他词语里。可见,语言中的语汇即使迅速发展,也不会立即引起语音系统的演变。所以,语言中的语音系统是比较稳定的,它的演变速度是缓慢的。
93、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答: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人们的思维成果也越来越复杂、精密,这些都会不断地对语言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汇。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一个社会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如果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各个处于分化状态的部分走向统一,它们之间的交际势必逐渐增多,但不同语言或方文豪裼差异会妨碍甚至阻断人们之间的交际,进而影响社会的统一或统一的巩固,影响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就需要有一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的交际工具,以适应社会统一的需要,于是通行于全社会的共同语就会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统一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就会在共同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这些演变现象都难以从社会的发展方面找到直接的原因,而需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
94、简述语言分化的过程并归纳方言产生的条件?
答:语言自产生之是起,它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各组成部分就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变化总是开始于某一人群,然后借助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向四方扩展。在远古时代,由于受食物资源的限制,人类社会的规模不可能很大,社会成员也很少。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不得不分成不同的人群而分开居住,并且一分再分,越走越远,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对这些原先住在一起后又分开的人们来说,如果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点越来越分散,相距越来越遥远,相互之间的效也就会越来越少,原本统一的社会就会逐渐发生不完全分化,在地域上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甚至难以发生,一个地区内的语言发展演变也就难以借助言语交际的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各地区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增多,时间一长,不同地区的语言就会各自形成一系列自己的特点,不同的方言就形成了。由此可见,社会的不完全分化是一种语言内部产生方言分岐的必要社会条件,可以说,没有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就没有方言的产生;但如果只有社会的分化,而没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一种语言内部的方言分歧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95、方言在语汇和语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首先,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北京话的“家具”,广州话叫“家私”。其次,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方言里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如长沙话的“蚊子”包含了“苍蝇”的意思,但北京话的“蚊子”就无此义。
96、简要说明语言的谱系分类?
答: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谱系分类首先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世界上的诸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分,大致可分为九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之下又可以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程度,把语言分为若干个语族,比如英语和德语有比较直接的亲属关系,它们同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同一个语族之下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支,有时甚至还能在语支下分出语群。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次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97、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何异同?
答: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相同点都是一种语言的变体,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社会方言虽然也是一种语言内部的变体,但却与我们前面讲述过的地域方言不同。除了地域方言同社会的地域分化有关,而社会方言同社会的社群分化有关这一区别之外,从结构系统上看,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大到不能通话的程度,汉语的一些地域方言就是如此。社会方言却没有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它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基本上都是全民语言或当地方言所共同具有的,仅仅是有某些值得注意的不同于其他社群的特点而已,因而它们之间的差异一般并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
98、社群分化给语言的分化带来了哪两个直接后果?
答: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群分化会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结果社群内部的交际活动要比社群之间的交际活动频繁得多,最后各社群就会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二是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
99、有些学者将“共同语”和“通用语”合称为“共同语”,它们的实质一样吗?
答:“共同语”和“通用语”有本质上的区别。“通用语”是指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而选择的一种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方言。比如我国古代所谓的“雅言”、“通语”以及后来的“官话”就是当时人们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但是在社会处于半统一半分化的条件下,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来往很不普遍,频率也很低,通用语的使用者就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官员、商人和读书人,人数势必不多。这样一来,通用语也就难以对广大民众所使用的方言产生大的影响,对消除方言分歧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而共同语则不同,它是社会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对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形式,它能够积极地影响方言,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准备最后取代方言。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但我们仍应看到二者在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在语言统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重要差别。
100、现代汉民族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答:这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原因决定的。北方方言区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几百年来被用作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作“官话”;加之近千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或者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而且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也最多。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在汉语众多方言中地位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因而它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101、简述共同语在其普及过程中对方言的影响?
答:影响有二:首先,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上海方言中的大批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替代,像“影戏”被“电影”替代等。其次,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比如现在很多方言区的中小学都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

102、造成语言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答:阶级和阶层的差别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如在一项著名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中表明,纽约社会中高阶层的人在发[r]音时会特别强调地发出卷舌音,而低阶层的人则不。职业的差别也会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这种与不同职业集团相关的语言差异突出地表现为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的需要而各有一些自己特殊的用语,即通常说的行话。如教师把讲课前的准备的教学方案叫做“教案”。大多数行话用语只在内行的人中使用,外行人一般不懂,也不使用,因而行话的使用往往可以起到显示说话人内行身份的作用。但行话中的有些用语也会向全民语言中转化。年龄的差异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其实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话是只限于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说的。性别的差异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如北京的“女国音”现象,就是指当时的女学生爱发“尖音”。由于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按性别分化为两个相对隔绝的社群,因此性别差异不大可能导致形成有严重差别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方言。不同性别的人虽然有各自惯用的语言项目,但是不影响交际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语言的一个社会因素。不过这一因素往往同阶级、阶层、职业等其他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并共同对语言产生影响。一般地说,文化程度高的人一般使用民族标准语,文化程度低的人一般使用方言或土语。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有可能阁下不同的社群,如果相互之间的交往不那么频繁,就有可能形成因宗教因素而产生的社会方言。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根本上说,任何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103、语言规划的特点?
答:其一,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实施。其二,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104、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规划?
答: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成分和用法。这些新鲜事物有些是符合规范的,有些则不然。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现象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它们的存在只会造成共同语内部的分歧和混乱,只会妨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进行语言规范化。其目的就是要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的这社会的发展服务。
105、简述思维和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答: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而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侧重于用何种方法想问题,想得多少,是否想得到;而思想侧重于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不同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想总会得到某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更进一步说,想的过程有深有浅,在深入去想的过程中也要利用以前想出来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既包括不同程度呀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106、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要真正搞清楚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需要从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入手:一个问题是,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过程?再一个问题是,从范围和功能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始终对应的,还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或者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107、关于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问题,历史上曾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请分别列举出两个代表人物?
答:第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甚至认为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第二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第三种意见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虽然语言出现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语言出现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108、简述思维的分类?
答:思维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做“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也称为表象思维。第二类叫“抽象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第三类叫“发散思维”,它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例如感情、意志、美感等。
109、简述语言和思维相互对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语言与思维的对应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上,抽象思维肯定需要语言的参与。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逻辑思维中的公式代码,也是语言的转化符号。所以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人才有语言,因此只有人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反之,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因为人有语言。
110、语言和思维相互不对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相对于抽象思维,其他两种思维活动不一定须借助语言来进行,或者说即使其中与语言有关,语言的作用也远比不上在抽象思维中那么大,这是语言与思维不对应的地方。感性思维,特别是直观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古籍,这种思维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它不借助语言进行,只有在语言参加以后,才可能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发散思维,特别是表现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时,是思维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但语言与发散思维活动的关系比较疏远,可以说此时的语言不但已不是思维的工具,而且也成了受其影响的对象了。
111、简述语言和非抽象思维的关系?
答: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特别是感性思维,叫做非语言思维,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叫做形象思维,这二者统称为非抽象思维,非抽象思维虽不一定需要语言,但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或不需要语言参与。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察,儿童在手势思维和直觉思维阶段,不但逐步把手势和直觉与词语联系起来,而且词语也帮助儿童发展了这一个阶段的思维活动。至于发散思维,无论是人的情感、美感还是文化意识,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面。
112、简述儿童的思维活动与儿童语言的关系?
答:儿童在掌握语言以前更多的是利用直觉,而不是用语言来思维的,儿童的思维还算不上抽象思维。虽然这时语言不但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而且在培养儿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皮亚杰曾观察到儿童在手势思维和直觉思维阶段,不但逐步把这些手势和直觉与词语联系起来,而且词语也帮助儿童发展了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
113、简述发散思维和语言形式的关系?
答:发散思维包括人的情感、美感以及深层的文化意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面。文学家、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主要是运用属于发散思维范畴和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恰恰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手段。小说、戏剧本身即需要语言进行创作,而音乐、绘画的创作也需要语言的参与,甚至它们的意义、内涵,最终也得靠语言来说明和阐释。
114、简述语言和思维在地位、作用上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一种观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这种观点目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115、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地位作用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
答: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116、语言和思维谁是主导?
答:语言和思维在地位作用上到底谁更重要,谁决定谁,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这是一种较极端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称“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因为一方面从整个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看,即使承认语言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另一方面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看,即使承认思维受语言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到语言的影响,世界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通过翻译可以相互理解就是因为尽管不同语言其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因此,应该说目前在语言和思维地位作用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Sample Text
117、抽象思维是否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答:抽象思维活动肯定需要语言参与。因为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而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人才有语言,因此只有人才能进行这种抽象的思维;反过来说,人之所以有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就是因人有语言。不过即使如此,即抽象思维与语言是对应的,在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也仍然不能绝对化。有时抽象思维活动只借助于语言还不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的惟一工具。实验还部分证明人脑的神经元并不是单通道线性排列的,而似乎是一种多通道的全息装置,可以进行所谓“跨越式思维”。所以,复杂的思维活动也并不是完全凭借线性的语言来进行的。
118、什么是语言能力问题?
答:人要说话,当然就得利用说话的器官。人的身体器官跟语言有关的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还有就是大脑。但发音听觉器官是纯粹的生理功能器官,大脑才是支配发音和听觉的器官,具有心理的功能。大脑与人类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119、什么是语言获得问题?
答:人类语言十分复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都有一大堆规则,但儿童差不多都能在五岁左右基本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儿童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获得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心理学上把儿童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叫做“语言获得”。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也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120、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儿童学会说话和理解别人说话经过了哪些阶段和步骤,这就是所谓“语言获得过程”的问题;另一个是儿童学会说话和理解别人说话是由什么原因和条件决定的,这就是所谓“语言获得原因”的过程;前者多的是一种对“其名”的观察,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对“其所以然”的解释。
121、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语音能力,语义能力,语法能力;儿童听的能力往往要早于说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
122、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1)非自控阶段,也叫语言前阶段,幼童对语音产生的感性。2)咿呀学语阶段,幼童在这时出现听觉的语言化。3)单词阶段,儿童具备了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4)双词阶段,儿童掌握了两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双词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儿童掌握了多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简单句语言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结构。6)复杂句阶段,儿童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句子具备了成人句语言的基本特点。
123、语言学习和语言获得有什么区别?
答:语言学习称做“Language Learning”;语言获得在心理学上称做“langugeacquisition”前者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而后者是特指儿童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获得”并不单是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
124、简述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就有的?
答: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具有“遗传机制”,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才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如词语、发音等个别的语言现象,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最早提出这样一种假设。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作两类,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的知识”或“普通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前者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后者则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人出生时大脑的构造已经决定了人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这部分能力人人都有,人人都一样。根据这种假设,人以大脑中的普通语法为内因基础,以所处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条件,最终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具有完备的语言能力。当然“语言遗传机制”到底是什么东西目前还不能肯定,若能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证明人类语言是否合格和各种变化的现象都是受到普遍原则限制的结果,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短短丙三年内就能学会复杂的语言,因为这一部分普通原则是不必学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本来就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中的。
125、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的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实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关系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关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126、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通常说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活动。具体来说,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语言可以帮助人完成人的认知过程。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思考简单的事情或者是表达复杂的想法或意见时,都得使用语言。例如学习外语时,得先用本族语把要表达的意思组织好,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在听外语的时候,也得先把外语的词句变成本族语想一想,才能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可见人们思维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语言。二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人们经过想的过程,得到一些结果,比如得到一些概念、判断和比较复杂的结论等,要把它们保存起来,或者让别人也能理解和应用这些思维结果,也得靠语言,即必须使用一些词语、句子甚至篇章来把它们“包装”起来,否则这些东西就失去了物质载体。三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人的思维认知能力,包括思索问题的能力和得出结果的能力,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发达和完备。在这种能力的发展中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思维认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能力的强弱。
127、举例说明语言如何反映民族文化?
答: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是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但对同一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在词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和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不能不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的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同一些亲属使用称谓词语的区别以及光高产田划分颜色词语的区别。再如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往往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例如汉语里的“窝头”、“筷子”是中国特有的仪器 餐具。再如有些词义色彩不同,如汉语的“狗”和英语的“DOG”在褒贬上有差异。从语言到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好处。如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反映了在商以前的远古社会时期也曾经实行过一个氏族的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姐妹共同互为夫妻的制度。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古代的历史,研究民族的历史,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128、为什么说语言学应用的结果也能推动语言学研究?
答: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比如前面提过的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就是因为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应用中扩大了,才推动了这些语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就语言学的某些领域看,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计算机处理是个典型的例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
129、为什么说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答: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既包括学校里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除些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等。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二是语言这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这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130、为什么说语言教学也需要语言学的知识?
答: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的,语言教学不一定要懂得太多的语言理论或语言本体的知识,比如记住一个字的发音,不必非要知道音节构造或音位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学的某些知识,对于特定的对象和目的来说,或者确实教不了,或者确实不用教。但这并不能说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因为从一方面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实际上最多只能理解为不需要语言学的“某一些”知识,如语言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这种掌握和学会某种语言过程的现象本身,也正是语言学知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语言学的“另一些”知识。从另一方面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实际上最多只能理解为“不一定”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即使是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语言教学也还是有用处的,或者说不能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一定不”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
131、母语语言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要求?
答:一是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二是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一是使学生从具有认字看书能力发展到阅读欣赏的能力,从写字造句的能力发展到写作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把语言仅仅作为生活交际的工具发展为作为逻辑思维的工具,或者说通过提高语言的水平来发展思维的能力。三是从更高的要法语看,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序,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132、外语教学有哪些特点?
答: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33、“词典”可分哪两大类?
答:“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的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词典就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另一类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词典就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前者如我国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后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英汉词典》。另外,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就既有词语释义,又有百科知识。
134、试论是否所有的语言教学都需要或都用得上同样的一些语言知识?
答:不是,人们掌握或者学会一种语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获得”,一种是“学习”这两者很不相同。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而语言学习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来完成的。这两者需要的语言学知识当然就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指学习一种外语,特别是成人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这两者需要的语言学知识当然也不同。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直接,也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而“语言学习”才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直接,也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而“语言学习”才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指的主要是语言的“学习”,这其中需要更多的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

四 :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85

1. What are the categories of lexical meaning?

Lexical meaning includes: a) referential meaning (also denotative meaning). b) Associative meanings. Referential meaning is the central meaning and it is more stable and universal. Associative meanings are meanings are meanings that hinge on referential meaning, which are less stable and more culture-specific.

Types of associative meanings: connotative meaning, social meaning, affective meaning, reflected meaning, collective meaning

2.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metaphor?

There are two positions on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s: a) the classical view sees metaphor a rhetorical device; b) another view holds metaphor a cognitive device. Metaphors 一s possible precisely because there are metaphors in a person’s conceptual systems.

All metaphors are composed of two domains: target domain (also tenor) and source domain (vehicle).

3. How does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ccount for sentence- relatedness?

1) According to Chomsky, a grammar as the tacit shared knowledge of all speakers is a system of finite rules by which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can be generated. He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is aspect of syntax by postulating that deep structures and surface structures.

2) Deep structures are the basic structures generated by phrase structure rules.

3) Surface structures are derived structures, the structures of sentences that we actually speak. Surface structures are derived from deep structure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rules which include replacement, insertion, deletion and coping, etc.

4. On what basis do linguists regard human language as species-specific (unique to humans)?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Many philosophers and linguists believe that language is unique to man. Language is a human trait that sets us apart from other living creatures. They spell out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language which are not found in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se features: creativity, duality, arbitrariness,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terchangeability and reflexivity. These are universal features possessed by all human languages. Although some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possess, to a very limited degree, one or another of these features except creativity and duality, none is found to have all the features. On this basis linguists tend to conclude that human languages ar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or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5. What part of syntax can phrase structure rules account for and what they cannot?

Phrase structure rules are rules that specify the constituents of syntactic categories. These rules are part of speakers’ syntactic knowledge, which govern the construction of sentences.

There are a lot of part of syntactic knowledge, including structural ambiguity (which strings of words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words order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the same word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grammatical relations (what element relates to what other elemen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cursion (the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rules to create infinite sentences), sentence relatedness (sentences may be structurally variant but semantically related), and syntactic categories (a class of words or phrases that can substitute for one another without loss of grammaticality) etc. Phrase structure rules can account for structural ambiguity, word order, grammatical relations, recursion, and syntactic categories; but they cannot account for sentence relatedness.

6. How do sociolinguists classify the varieties of English?

The term variety is the label given to the form of a language used by any group of speakers or used in a particular field. A var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basic lexicon, phonology, syntax shared by members of the group. Varieties of a language are of four types: the standard variety, regional dialects, sociolects and registers.

A regional dialect is a variety of a language spoken by people living in an area.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many regional dialects. British English, American English, Australian English. Indian English, South African English, etc. are all regional varieties of the language. One dialect is distinctive from another phonologically, lexically and grammatically.

7.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The phonetic features, distinctive or non-distinctive, that we have discussed so far may be properties of single segments.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look at features that are found over a segment or sequence of two or more segments, which are called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These features are also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y are found in such units of syllables,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The most widely found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are stress, intonation and tone.

Stress is defined as the perceived prominence (comparative loudness) of one or more syllable elements over others in a word. This definition implies that stress is a relative notion. Intonation: when we speak, we change the pitch of our voice to express ideas. The same sentence uttered

with different intonation may express different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In English, there are three basic intonation patterns: fall, rise and fall-rise. Tone is the variation of pitch at the word level to distinguish words. The same sequence of segments can be different words if uttered with different tones. English is not a tone language. Chinese is a typical tone language.

Intonation and stress generally occur simultaneously in utterance. When intonation contour falls on a syllable, the nucleus is stressed and the vowel is naturally lengthened a bit. In the meantime, there is a little pause after the syllable. This simultaneous functioning of the features serves to highlight the information focus, or to eliminate ambiguity (dou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phrase or sentence).

8. What are aspects of syntactic knowledge?

Syntactic knowledge is the knowing of which strings of words are grammatical and which are not. In addition, it includes: 1) structural ambiguity 2) word order 3) grammatical relations 4) recursion 5) sentence relatedness 6) syntactic categories.

9.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

1st, it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meaning. Once formally represented, meaning components can be seen. 2nd, it reveals the impreciseness of the termin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meaning analysis. Looking at the semantic formula of man and woman again you can see that it is not true that the total meaning of one word contrasts with that of the other. It is merely in one semantic feature that the two words contrast. When we look at the semantic formulae of man and father, we find that all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man are included in the semantic formula of father. Then we reach a different conclusion from common sense in regar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father. Is this contradictory? The answer is No. The obvious fact that man includes father is deri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ference. Componential analysis examines the components of sense. The more semantic features a word has, the narrower its reference it is.

The limitations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 are also apparent. It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all lexicon, merely to words within the same semantic field. It is controversial whether semantic features are universal primes of word meanings in all language. Nevertheless, CA is so far a most influential approach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exical meaning.

10. How do sociolinguists classify the varieties of English?

A variety of a language are of 4 types, the standard variety, regional (geographical) dialects, sociolects(social dialects) and

registers( functional varieties). The standard variety is the form of a language u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taught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the main or only written form. The standard variety is used most widely in a community. It is more fixed than other varieties, allowing less variation in pronunciation, spelling/writing and grammar. A regional dialect is a variety of a language spoken by people living in an area. This kind of language variation is most noticeable. When we travel throughout a wide geographical area where the same language is spoken, we are sure to notice difference in pronunciation, in the choices and forms of words, and even in syntax. Sociolects are forms of a language that characterize the speech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d. This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language. While some sociolinguists focus on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a correlate, others look at gender as a factor for social variation of language. Register is a term widely used in sociolinguistics to refer to varieties according to use, in contrast with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olects, both of which are varieties according to user. Register as a variety of language in use, is analyzed on 3 dimensions: field, mode and tenor. Field is concerned with the purpose and subject-matter of communication. Mode refers to the means by which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through speech or writing. Tenor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11. Why is linguistics a vast field of study?

Linguistics is a broad field of study, because language is a complicated entity with many layers and face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divisions of linguistics, which can be put into two categories. 1) Intra-disciplinary division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general is often termed general linguistics. It is based on the view that language as a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ree aspects: sound, structure and meaning. 2) Inter-disciplinary divisions a) Sociology deals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 b) Psycholinguistics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ind c) applied linguist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descriptions in other fields. All above three belong to sociolinguistics.

12. How is linguistic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1)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and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2) Traditional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re merely based on European language but linguistic studies all languages.

3) Traditional grammar lack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le modern linguistics is theoretically rather than pedagogically oriented.

13. How are speech sounds described?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s phonetics which includes 3 parts: 1) articulatory phonetics 2) acoustic phonetics 3) auditory phonetic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is the primary concern in linguistics, in which speech sound is described within 3 sides:

The description of consonants: a) place of articulation b)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c) voicing d) aspiration

The description of vowels: a) monophthongs b) diphthongs c) lip rounding d) tensity

14. Difference between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 Linguists like Chomsky who are not concerned with language use propose the term linguistic competence to account for a speaker’s knowledge of his or her language.

2) Sociolinguists like Dell Hymes propos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s the most general term to account for both the tacit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the ability to use it. According to Hymes, there are 4 parameters that underlie a speak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amely the ability to judge: a) whether sth is possible. b) feasible c) appropriate 4) done.

15. How are words decomposed into their constituents

1) Words are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than one morphemes.

2) Morphemes are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3) Morphem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2 kinds. a) free morphemes( they constitute words by themselves) b) bound morphemes( they are never used independently)

4) Bound morphemes include inflectional morphemes and derivational morphemes.

16. What are aspects of syntactic knowledge?

Syntactic knowledge is the knowing of which strings of words are grammatical and which are not. In addition, it includes: 1) structural ambiguity 2) word order 3) grammatical relations 4) recursion 5) sentence relatedness 6) syntactic categories.

17. What are the two classes of phonetic features? What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e two classes of phonetic features ar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non-distinctive features.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meaning are call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other words, those distinguishing phonemes. Non-distinctive features do not distinguish meanings, i.e. the features belong to allophones. However, whether a phonetic feature is distinctive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85_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or non-distinctive varies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

18. 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are both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but the two differ in perspectives. Phonetics, particularly articulatory phonetics, focuses on how speech sounds are produced, what phonetic features they have, and how to transcribe them. In phonetics, sound segments are assumed to be invariable; variations are overlooked. Phonology focuses on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at sounds make up the list of sounds that can distinguish meaning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What sounds vary in what ways in what context? What sounds can appear together in a sequence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19. 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ccording to Hedge, there are mainly five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y are linguis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discourse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fluency.

1. Analyze the sentence in terms of type of process, mood structure, and theme and rheme:

The academician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at the conference.

It is the verbal process. In this sentence, the sayer is the academician, the receivers are the people at the conference though it is not mentioned but we can infer it from the sentence. The verbiage is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This sentence is the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interaction, it is the giving of information. Its syntactic form is statement. The subject is the academician, the finite is the verbal operator “will”.

The constituent that stands for the starting-point for the message is termed theme; all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is labeled rheme. In this sentence, the theme is the academician and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at the conference” is the rheme.

2. Analyze the two English sound segments【K】and 【Kh】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the phonetic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 them.

1) Both ar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They are the allophones of the phoneme【K】.

【K】: fricative, voiceless, alveolar.

【Kh】: elsewhere

2) the phonetic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 them is aspiration

What are aspects of syntactic knowledge?

Syntactic knowledge is the knowing of which strings of words are grammatical and which are not. In addition, it includes: 1) structural ambiguity 2) word order 3) grammatical relations 4) recursion 5) sentence relatedness 6) syntactic categories.

3. Point out the semantic problem of the sentence "the orphan is staying with his parents

There are some sentences which sound grammatical but meaningless. The sentence "the orphan is staying with his parents” is just one example. This sentence is always false which is called contradiction. An orphan is a child whose parents are dead, or a child who has been deprived of parental care. The theme (the orphan) and the rheme (is staying with his parents) are incompatible.

4. Analyze the change of feature concerning the liquids and nasals in flight, snow, smart, pray and generalize the rule.

Liquids /l/ /r/ appear after a voiceless consonant /f/ and /p/ respectively, they are devoiced.

Nasals /n//m/ appear after a voiceless consonant /s/, they are devoiced. Rule: Devoice a voiced consonant after a voiceless consonant.

Or: When the English liquids, glides and the two anterior nasals appear after a voiceless consonant, it is devoiced. This rule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 devoice a voiced consonant after a voiceless consonant,that is,

[+voiced+consonantal] [-voiced] / [-voiced+consonantal]-. The phonology /l/ /r/ belong to liquids, and /m/ /n/ belong to anterior nasals. All these four are voiced consonant, but in these words, they change to the voiceless, for they appear after voiceless consonants.

5. Analyze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the given cooking terms, using the features<+/-LIQUID>,<+/-FAT>,<+/-OVEN>,<+/-SIEVE>,ect.

boil +liquid,-fat,-oven,-sieve

6. Analyze the cooking term stew as a verb by way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mark the feature that you think is distinguisher.

Stew [+water][+pot ][ ][ ]

stew: +cook +hot +close dish +juice (+ juice: semantic distinguisher)

7.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error that some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 use although and but within one sente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learners' language, error analysis is a milestone. Explaining errors is the final but very important step in error

analysis. In terms of sources, errors are divided into interlingual errors and intralingual errors. Interlingual errors are caused by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which means the negative role one's knowledge of L1 to L2 learning. In Chinese, we can use “不但”,“而且”in the same sentence, so some Chinese speakers transfer this expression directly to English. But according to English grammar, “although” and “but” can not appear in the same sentence. This phenomen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learners' syntactic knowledge. This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interference in learning.

8. Analyze the sentence in terms of type of process, mood structure, and theme and rheme:

The academician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at the conference.

It is the verbal process. In this sentence, the sayer is the academician, the receivers are the people at the conference though it is not mentioned but we can infer it from the sentence. The verbiage is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This sentence is the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interaction, it is the giving of information. Its syntactic form is statement. The subject is the academician, the finite is the verbal operator “will”.

The constituent that stands for the starting-point for the message is termed theme; all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is labeled rheme. In this sentence, the theme is the academician and “the issue of the legitimacy of cloning at the conference” is the rheme.

9. Analyze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the given cooking terms, using the features [+/- WATER], [+/-FAT], [+/- PAN], [+/- POT], [+/- OVEN], [+/- SIEVE], etc.

boil: [+WATER] [-FAT] [- PAN] [+ POT] [- OVEN] [- SIEVE]

fry: [- WATER] [+FAT] [+ PAN] [- POT], [- OVEN] [+SIEVE]

steam: [+WATER] [-FAT] [- PAN] [+POT] [-OVEN] [- SIEVE]

stew: [+WATER] [+FAT] [- PAN] [+ POT] [- OVEN] [- SIEVE]

bake: [- WATER] [+FAT] [- PAN] [- POT] [+ OVEN] [- SIEVE]

10. Write the type of reference of it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It is rather foggy these days.

(2) It is so far hard to tell how many lives are claimed in the catastrophe..

(3) The most powerful earthquake triggered massive tidal waves that slammed into coastlines across Asia yesterday. It killed over 30,000 people in Sri Lanka, Indonesia, India, Thailand, Malaysia, Myanmar, Bangladesh and Maldives.

(1) “It” here refers to the weather. It is an exphoric reference, referring to

the world outside linguistic forms.

(2) “It” refers to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how man lives are claimed in the catastrophe”, which is a linguistic form.. Thus, it is an endophoric reference, specifically, cataphoric reference (cataphora).

(3) “It” refers to the preceding expression, that “massive tidal waves slammed into coastlines across Asia yesterday”. Therefore, it is an endophoric reference, specifically, anaphoric reference (anaphora).

11. Analyze the ambiguity of the two sentences, telling the difference:

(1)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2)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1. a. The behavior of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b. Planes which is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2. a. She cannot endure children.

b. She cannot give birth to children.

本文标题: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001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