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15教师政治学习材料-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

发布时间:2018-05-11 所属栏目:教学方法

一 : 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

篇一: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做教师易,做称职的教师难,做有思想的教师更难。肖川先生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我想,一个教师,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很充实,有思想恐怕是很重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当今教育界,很多人对“名师”比较崇拜,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羡慕他们的管理方法。其实,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要想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有学习思想

所谓有“学习思想”,就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海无涯,教无止境。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能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如果觉得别人的成功经验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大胆拿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为我所用。就是他人的教训,同样也有借鉴作用,可以避免走弯路。

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杂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特别要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要提醒的是,“学习”要系统地读一些东西,尤其要养成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的习惯。因为教育刊物能比较快地反映各方面人士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帮助教师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

俗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不停地学,就能为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要有反思思想

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反思”。什么叫反思?李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定义,“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反思乃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第14条指出: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想适应教育形势日益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经常从这几个方面反思追问:⑴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⑵我的教学有效吗?⑶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⑷哪些教学环节还需加以改进?

反思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应认真想一想,所要上的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没有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也应及时反思,根据课堂情景即班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相应的改变,灵活地采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评价要考虑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一堂课结束,更要思考一下得与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哪些补充等。把这些思考在教案后写下,这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还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不过,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等不失为好方法。

3、要有合作思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合作的过程是互帮互学、互相提高的过程。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其实,在教会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需。那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时刻具备“合作思想”。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课程实施中,一定会遇到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共享智慧、共同成长。教师之间该怎样合作呢?应该有学习资料的合作、教学思想的合作、试卷命题的合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带来的合作等。如集体备课时,应努力做到真正参与其中,将自己的思想抛出来真诚交流:这节课我想怎样讲?为什么这样讲?其中的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活动我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大家坐在一起,应集中时间和精力,不保守、不吹捧,相互研讨,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求共同提高。

这种合作,我们一般认为是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其实,合作不仅仅是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课任教师之间的合作、跨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和社会影响的合作等。

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师,“合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4、要有创新思想“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为此,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需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构思新方法。也正如陶行知所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

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必然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

要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改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我们知道,目前的新教材是开放的,处处有许多“留白”,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要想具有创新思想,首先必须要学会反思,因为教师的创新离不开反思;其次,要敢于批判,批判现实,批判传统,批判自我。第三,要善于质疑,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质疑中追求真理。第四,要正确对待权威。要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

5、要有写作思想

所谓具有写作思想,就是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便于自己进一步反思,以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具有写作思想,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是共同研讨学习的需要,是用心品味自己的需要,还是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头脑变得井井有条的需要。

现在很多教师,教学教得不错,可就是在科研上缺乏深度总结、力度思考。常有教师说,“写什么呀?”要知道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善于从中汲取,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我认为,写作要写出你上课前的思考、上课时的感受、上课后的反思;要写出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及给你带来的感悟;要写出你的思想、你的学识、你的水平。

当前,写作最有效、便捷、灵活的方式是写教育随笔。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和真情》中说:“随笔是中小学教师表达自我最合适的文体,因为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一缕哲思、一点体悟……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欣、未来的畅想、海天之阔、芥草之微,都可以成为随笔写作的素材,所思所想没有不可形诸笔端的。【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朱永新教授更是竭力提倡、推崇教师写教育随笔,他说:“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写教育日记时,可以这样思考:今天的教学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课堂中出现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写教育日记,可以记录教育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不过,要注意的是,写教育日记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教学的某个环节作一思考,也可以就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思考。

具有写作思想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教师的重要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不断的总结,经常地反思,你就一定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既然已经成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我们为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而努力吧!

篇二: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作为教师,要教好书,要育好人,要规范好教育行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一、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教育行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做老师就要讲“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站稳三尺讲台,耕好半亩方田,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古今中外,教师的师德最受人关注

3、今天的社会现实,也需要重视教师师德的提升

4、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努力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历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专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我们有必要加强学习,时刻对照,时刻检查。

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八条,主要是32个字,?°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这八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并在信奉、遵循、笃行的基础上升华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大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兴学习之风,共同建设学习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做到“学而不厌”,每个人都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使我们的理论水平、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步拓展。

2、无论哪项工作,大家始终坚持?°四项标准?±: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底线。学生不能亲其师,哪能信其道?我们应该平等坦诚地对待第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一个家长满意的老师——这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要力求做好,我们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出色的业绩去赢得家长满意,这也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做一个同行佩服的老师??—这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问题,更是人品和师德问题,同行都说你好,你才真正的好;同行都说你行,你才真正的行。

做一个领导放心的老师——如果教学质量较高,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领导肯定放心。

3、大家时刻要牢记三句话:

师德为先——对学生有爱心,对岗位有责任心,对集体有荣誉感,对个人有成就感。

教学为本——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教师追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反思提升——教师可以不经常写论文,但不能不经常反思。

4、中青年教师还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努力珍惜岗位。

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第三,要有个人永恒的追求,展现亮点。

篇三: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面试网)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篇四: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教师也不例外,都首先是生存的手段和谋生的方式,只要从业的人不是尸位素餐,而确实兢兢业业,老老实实,辛辛苦苦,那么就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人或不错的“角儿”了。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存在决定意识”,师德植根于教师的现实生活,教师过怎么样的生活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师德。师德决不可能是建立在远离教师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这意味着师德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平凡意味着教师由道德楷模向模范公民的转向。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使教师远离“平凡”,远离“生活”,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神。它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是没有错误,没有内心矛盾,没有喜怒哀乐甚至没有自己生活的“超人”。没有缺点,没有“人的”生活的教师,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合乎人性的形象,它在师生之间无形中划出了一道无法逾越、不可沟通的“鸿沟”,教师的个性和真实自我被角色自我的圣光所吞没,教育要向人还原,向人的生命存在还原。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陶行知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张洪生)。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实际生活中,面对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在疲于奔命,一些人则在应付差事,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如何去投入工作,如何去不懈进取,如何能不辞辛苦,如何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缺乏“喜”和“爱”的情感,从现实层面的表现来说就是不敬业,从精神和心灵的层面来说则是感觉空虚,没有寄托,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消极无益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性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更严重的是,乏味的劳作很容易导致职业的倦怠和心灵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工作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催残人才!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他们就精神振奋,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他们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只有在教室里,在学生身边,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放假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快”。如果老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工作将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舍不掉,离不开,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踏实和满足。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一方面,它把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解释为被动的知识输出,似乎教师将自己身上横溢的才华无私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就是职业内涵的全部,结果,失去创造性的教学变成了低层次的重复的简单劳作,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有翳教师的心灵,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说这是“赞颂”,不如说是“贬低”。另一方面,它把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对立起来,似乎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淹没,教师惟一的安慰只能来自于白发苍苍之时学生戴着功勋奖章的感谢,这也成为一些教师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借口,还自诩为“伟大的牺牲”。难怪不少教师常有此感叹:“唉,干了一辈子教师,最后得到什么呢?一头白发两袖清风而已。”“干教师这一行,既能培养人才,又能埋没人才,培养了学生,埋没了自己啊!”然而,“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赵汀际)。因此,甘当蜡烛、为他人牺牲的“蜡烛观”虽然崇高却未免悲壮而凄凉,它不仅没有给教师带来振奋和激励,倒常常使教师产生一种委屈和吃亏的体验。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乐教”难以体现,“苦教”却实实在在。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履历,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曾是普通教师,但他们是教师却又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突出于众人的特点:他们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因而他们不去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当然,成为知名教育家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也未必就能“成名成家”,但你的工作会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而主动、积极与投入这绝对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要条件。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你就有了抢抓机遇的准备,你的眼光会更敏锐,你的思维会更活跃,你的热情会更充沛,你能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你会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洞见教育发展的方向,你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抓住机遇迅速成为带头人。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对于每一个有“成名成家”意识的教师都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放弃一些消极的观念,满怀激情地跃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建功立业,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的态度为什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殷切希望能遇到好教师,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他所说的使命、召唤,不是一种象征或比喻,而是一种十分深厚、十分真切的感受,就像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下就唤起了年轻的父母成为父亲或母亲的神圣的使命意识,感受到吸引自己全部身心投向自己孩子的那种召唤,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感受,都会有无数次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召唤。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全体学生负责,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成绩、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只注重培养学习优秀生,对他们春风满面,关怀备至;而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厌恶、歧视。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进步,只教书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终身负责,教学生几年,却要对其几十年发展负责。要精心打造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那种只注重学生眼前成绩和考试名次的态度和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负责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总之,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篇五: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上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长年累月默默辛勤耕耘,为培养下一代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如此,人民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和赞扬。人们把教师比喻为用知识雨露浇灌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的“园丁”;比做吐尽最后一口洁白明净的纤丝,一心一意为人类谋幸福的“春蚕”;还比做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照亮了青少年心灵的“红烛”。如果说科学、技术事业及其他事业需要有人梯,那么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是这部人梯的最初几级;人们常常赞美大厦的高大、壮观、但却忽略了根基,没有大厦的根基,大厦就会倒塌,而且根本不会有大厦。这“园丁”、“春蚕”、“红烛”、“根基”、“人梯”,就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热爱教育事业,以献身教育为乐、甘为人梯的精神,正是高尚师德情感的表现。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早有“师表”的提法。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孔子作为教师,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孔子从事教育的一生,也正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也很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儿童、少年的心目中,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要塑造下一代的心灵,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确实成为学生的表率。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南京市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使学生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每位人民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何谓爱呢?所谓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主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需要诉诸理智和感情,这种理智感情的联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热爱的根据,热爱是尊重的表现;没有尊重便没有热爱,没有热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尊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孤立地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其实这种热爱,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表现。责任感和良心,促使教师体验到自己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受社会的委托,关怀着下一代的成长,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的设计标准,能履行社会职能的人。只有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才是发自内心的和诚挚的。爱的感情是某种需要特别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积极体验。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及社会的热爱;当教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情,同时也是一种不断深入的活动。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俗语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严格并不等于惩罚,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诲人不倦,就是教育学生要特别耐心,全心全意培养他们,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甘当一辈子人梯,使学生真正成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热爱学生,还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人格,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坚持正面教育并非迁就落后,姑息错误,而是要向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热爱学生,更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不另眼看待。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意思就是说,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好的学生要教育要爱护,差的学生同样要教育要爱护,绝不能分高低贵贱、远近亲疏。对于差生,不但不能嫌弃和歧视,反而更应倍加爱护,对他们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实践说明,差生是可以教育好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决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而是个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把精通业务的要求看作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之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古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些都是颇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勤奋学习,精通本行业务,要有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厚基础,做到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增加,每个教师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而不厌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是人民教师的又一美德。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鼓励教师要博采众长,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从总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和才能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在某一点或某个问题上,学生有独到见解,甚至比老师高明,这也是正常现象。遇此情况,教师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一般说来,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劳动,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既凝结着个人劳动的智慧,又反映了整体劳动的力量。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新旧老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和集体力量,应该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在教师之间还要提倡:有教学资料,公之于众,大家使用,不搞资料保密;有教学经验,及时交流,切磋琢磨,不搞知识私有;有意见分歧,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不要互相攻击。在新老教师之间要提倡: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尊互敬,不搞文人相轻。一般说来,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师要向老年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这些长处,对他们要关怀爱护,精心培养,切勿求全责备,埋没人才。

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搞好教师与领导、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师与领导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领导;领导应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师,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攻击。在教师与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工人、干部、教辅人员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职工要尊敬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搞好本职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的条件。总之,教师与职工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团结协作,勉励共进”的校风。

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搞好教师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广大人民教师一定要奋发向上,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二 : 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


篇一: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做教师易,做称职的教师难,做有思想的教师更难。肖川先生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我想,一个教师,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很充实,有思想恐怕是很重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当今教育界,很多人对“名师”比较崇拜,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羡慕他们的管理方法。其实,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要想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有学习思想

所谓有“学习思想”,就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海无涯,教无止境。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思考能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中,如果觉得别人的成功经验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大胆拿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为我所用。就是他人的教训,同样也有借鉴作用,可以避免走弯路。

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杂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特别要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要提醒的是,“学习”要系统地读一些东西,尤其要养成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的习惯。因为教育刊物能比较快地反映各方面人士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帮助教师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

俗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不停地学,就能为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要有反思思想

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反思”。什么叫反思?李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定义,“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反思乃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第14条指出: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想适应教育形势日益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经常从这几个方面反思追问:⑴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⑵我的教学有效吗?⑶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⑷哪些教学环节还需加以改进?

反思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应认真想一想,所要上的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没有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也应及时反思,根据课堂情景即班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相应的改变,灵活地采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评价要考虑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一堂课结束,更要思考一下得与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是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哪些补充等。把这些思考在教案后写下,这既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还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不过,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等不失为好方法。

3、要有合作思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合作的过程是互帮互学、互相提高的过程。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其实,在教会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需。那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时刻具备“合作思想”。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课程实施中,一定会遇到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共享智慧、共同成长。教师之间该怎样合作呢?应该有学习资料的合作、教学思想的合作、试卷命题的合作、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带来的合作等。如集体备课时,应努力做到真正参与其中,将自己的思想抛出来真诚交流:这节课我想怎样讲?为什么这样讲?其中的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学生活动我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大家坐在一起,应集中时间和精力,不保守、不吹捧,相互研讨,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求共同提高。

这种合作,我们一般认为是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其实,合作不仅仅是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课任教师之间的合作、跨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和社会影响的合作等。

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师,“合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4、要有创新思想“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为此,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需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构思新方法。也正如陶行知所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

一个没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必然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

要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改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我们知道,目前的新教材是开放的,处处有许多“留白”,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要想具有创新思想,首先必须要学会反思,因为教师的创新离不开反思;其次,要敢于批判,批判现实,批判传统,批判自我。第三,要善于质疑,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质疑中追求真理。第四,要正确对待权威。要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

5、要有写作思想

所谓具有写作思想,就是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便于自己进一步反思,以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具有写作思想,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是共同研讨学习的需要,是用心品味自己的需要,还是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头脑变得井井有条的需要。

现在很多教师,教学教得不错,可就是在科研上缺乏深度总结、力度思考。常有教师说,“写什么呀?”要知道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善于从中汲取,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我认为,写作要写出你上课前的思考、上课时的感受、上课后的反思;要写出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及给你带来的感悟;要写出你的思想、你的学识、你的水平。

当前,写作最有效、便捷、灵活的方式是写教育随笔。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和真情》中说:“随笔是中小学教师表达自我最合适的文体,因为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一缕哲思、一点体悟……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欣、未来的畅想、海天之阔、芥草之微,都可以成为随笔写作的素材,所思所想没有不可形诸笔端的。【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朱永新教授更是竭力提倡、推崇教师写教育随笔,他说:“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写教育日记时,可以这样思考:今天的教学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课堂中出现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写教育日记,可以记录教育现象,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不过,要注意的是,写教育日记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教学的某个环节作一思考,也可以就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思考。

具有写作思想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教师的重要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不断的总结,经常地反思,你就一定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既然已经成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我们为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而努力吧!

篇二: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作为教师,要教好书,要育好人,要规范好教育行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

一、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教育行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做老师就要讲“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站稳三尺讲台,耕好半亩方田,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古今中外,教师的师德最受人关注

3、今天的社会现实,也需要重视教师师德的提升

4、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努力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历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专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我们有必要加强学习,时刻对照,时刻检查。

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八条,主要是32个字,?°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这八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必须信奉之,遵循之,笃行之,并在信奉、遵循、笃行的基础上升华之。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大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兴学习之风,共同建设学习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做到“学而不厌”,每个人都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使我们的理论水平、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步拓展。

2、无论哪项工作,大家始终坚持?°四项标准?±: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底线。学生不能亲其师,哪能信其道?我们应该平等坦诚地对待第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一个家长满意的老师——这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要力求做好,我们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出色的业绩去赢得家长满意,这也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做一个同行佩服的老师??—这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问题,更是人品和师德问题,同行都说你好,你才真正的好;同行都说你行,你才真正的行。

做一个领导放心的老师——如果教学质量较高,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领导肯定放心。

3、大家时刻要牢记三句话:

师德为先——对学生有爱心,对岗位有责任心,对集体有荣誉感,对个人有成就感。

教学为本——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教师追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反思提升——教师可以不经常写论文,但不能不经常反思。

4、中青年教师还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努力珍惜岗位。

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第三,要有个人永恒的追求,展现亮点。

篇三: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面试网)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篇四: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教师也不例外,都首先是生存的手段和谋生的方式,只要从业的人不是尸位素餐,而确实兢兢业业,老老实实,辛辛苦苦,那么就可以说是个不错的人或不错的“角儿”了。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存在决定意识”,师德植根于教师的现实生活,教师过怎么样的生活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师德。师德决不可能是建立在远离教师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这意味着师德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平凡意味着教师由道德楷模向模范公民的转向。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过于伦理化、理想化、一元化的师表形象使教师远离“平凡”,远离“生活”,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神。它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偏执的观念,即教师是标准的完人形象,教师是没有错误,没有内心矛盾,没有喜怒哀乐甚至没有自己生活的“超人”。没有缺点,没有“人的”生活的教师,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合乎人性的形象,它在师生之间无形中划出了一道无法逾越、不可沟通的“鸿沟”,教师的个性和真实自我被角色自我的圣光所吞没,教育要向人还原,向人的生命存在还原。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陶行知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文章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张洪生)。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61k.comend#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实际生活中,面对自己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在疲于奔命,一些人则在应付差事,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如何去投入工作,如何去不懈进取,如何能不辞辛苦,如何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缺乏“喜”和“爱”的情感,从现实层面的表现来说就是不敬业,从精神和心灵的层面来说则是感觉空虚,没有寄托,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消极无益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性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更严重的是,乏味的劳作很容易导致职业的倦怠和心灵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工作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催残人才!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声,他们就精神振奋,所有的疲劳都不翼而飞;只要一走上讲台,他们就激情荡漾,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只有在教室里,在学生身边,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当教师的“料”,放假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快”。如果老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工作将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舍不掉,离不开,工作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踏实和满足。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一方面,它把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解释为被动的知识输出,似乎教师将自己身上横溢的才华无私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就是职业内涵的全部,结果,失去创造性的教学变成了低层次的重复的简单劳作,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有翳教师的心灵,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说这是“赞颂”,不如说是“贬低”。另一方面,它把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对立起来,似乎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淹没,教师惟一的安慰只能来自于白发苍苍之时学生戴着功勋奖章的感谢,这也成为一些教师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借口,还自诩为“伟大的牺牲”。难怪不少教师常有此感叹:“唉,干了一辈子教师,最后得到什么呢?一头白发两袖清风而已。?**山淌φ庖恍校饶芘嘌瞬牛帜苈衩蝗瞬牛嘌搜衩涣俗约喊。 比欢凹偃绨盐缘男形闯墒侵欢员鹑擞幸庖宥宰约汉廖抟庖宓男形馇∏∫馕蹲抛约褐徊还且患ぞ叨皇且桓鱿允咀湃说募壑档娜耍绻桓鋈俗陨硎俏藜壑档模敲此龅奈簿统晌薜赖录壑档墓毕住保ㄕ酝〖剩R虼耍实崩颉⑽宋摹袄蚬邸彼淙怀绺呷次疵獗扯嗔梗唤雒挥懈淌Υ凑穹芎图だ钩3J菇淌Σ恢治统钥鞯奶逖椤T谡庵盅挂值钠罩校袄纸獭蹦岩蕴逑郑翱嘟獭比词凳翟谠凇?br />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

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履历,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曾是普通教师,但他们是教师却又不是一般的教师,他们除了拥有爱心、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过硬的教育技能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突出于众人的特点:他们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因而他们不去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当然,成为知名教育家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也未必就能“成名成家”,但你的工作会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而主动、积极与投入这绝对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要条件。有了“成名成家”的意识,你就有了抢抓机遇的准备,你的眼光会更敏锐,你的思维会更活跃,你的热情会更充沛,你能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你会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洞见教育发展的方向,你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抓住机遇迅速成为带头人。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对于每一个有“成名成家”意识的教师都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放弃一些消极的观念,满怀激情地跃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建功立业,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的态度为什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殷切希望能遇到好教师,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他所说的使命、召唤,不是一种象征或比喻,而是一种十分深厚、十分真切的感受,就像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下就唤起了年轻的父母成为父亲或母亲的神圣的使命意识,感受到吸引自己全部身心投向自己孩子的那种召唤,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感受,都会有无数次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召唤。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全体学生负责,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成绩、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只注重培养学习优秀生,对他们春风满面,关怀备至;而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厌恶、歧视。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进步,只教书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终身负责,教学生几年,却要对其几十年发展负责。要精心打造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那种只注重学生眼前成绩和考试名次的态度和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负责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总之,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一要强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既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人生方向的引领。二要强调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教师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篇五:2014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教师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的。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的表现。它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这是说,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尽责尽力。

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上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长年累月默默辛勤耕耘,为培养下一代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如此,人民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和赞扬。人们把教师比喻为用知识雨露浇灌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的“园丁”;比做吐尽最后一口洁白明净的纤丝,一心一意为人类谋幸福的“春蚕”;还比做将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照亮了青少年心灵的“红烛”。如果说科学、技术事业及其他事业需要有人梯,那么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是这部人梯的最初几级;人们常常赞美大厦的高大、壮观、但却忽略了根基,没有大厦的根基,大厦就会倒塌,而且根本不会有大厦。这“园丁”、“春蚕”、“红烛”、“根基”、“人梯”,就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热爱教育事业,以献身教育为乐、甘为人梯的精神,正是高尚师德情感的表现。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早有“师表”的提法。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孔子作为教师,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孔子从事教育的一生,也正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也很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他的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儿童、少年的心目中,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相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所以要塑造下一代的心灵,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确实成为学生的表率。

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很差,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而且会对他们心灵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南京市特级教师斯霞说得好,“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使学生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每位人民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师道规范。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何谓爱呢?所谓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是主体之间诚挚而亲密的感情联系。【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礼仪大全。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需要诉诸理智和感情,这种理智感情的联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热爱的根据,热爱是尊重的表现;没有尊重便没有热爱,没有热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尊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对未来所表示的关注和寄托。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孤立地看,是师生之间的爱,其实这种热爱,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表现。责任感和良心,促使教师体验到自己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受社会的委托,关怀着下一代的成长,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的设计标准,能履行社会职能的人。只有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才是发自内心的和诚挚的。爱的感情是某种需要特别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积极体验。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及社会的热爱;当教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情,同时也是一种不断深入的活动。

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俗语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严格并不等于惩罚,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诲人不倦,就是教育学生要特别耐心,全心全意培养他们,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甘当一辈子人梯,使学生真正成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热爱学生,还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人格,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然,坚持正面教育并非迁就落后,姑息错误,而是要向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热爱学生,更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不另眼看待。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意思就是说,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好的学生要教育要爱护,差的学生同样要教育要爱护,绝不能分高低贵贱、远近亲疏。对于差生,不但不能嫌弃和歧视,反而更应倍加爱护,对他们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实践说明,差生是可以教育好的。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决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而是个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把精通业务的要求看作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之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古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些都是颇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勤奋学习,精通本行业务,要有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厚基础,做到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增加,每个教师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而不厌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是人民教师的又一美德。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鼓励教师要博采众长,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从总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和才能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在某一点或某个问题上,学生有独到见解,甚至比老师高明,这也是正常现象。遇此情况,教师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一般说来,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劳动,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既凝结着个人劳动的智慧,又反映了整体劳动的力量。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新旧老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和集体力量,应该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在教师之间还要提倡:有教学资料,公之于众,大家使用,不搞资料保密;有教学经验,及时交流,切磋琢磨,不搞知识私有;有意见分歧,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不要互相攻击。在新老教师之间要提倡: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尊互敬,不搞文人相轻。一般说来,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师要向老年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这些长处,对他们要关怀爱护,精心培养,切勿求全责备,埋没人才。

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搞好教师与领导、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师与领导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领导;领导应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师,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攻击。在教师与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工人、干部、教辅人员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职工要尊敬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搞好本职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的条件。总之,教师与职工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团结协作,勉励共进”的校风。

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搞好教师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昌盛,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广大人民教师一定要奋发向上,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本文标题:2015教师政治学习材料-2015年教师政治学习材料5篇汇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79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