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教案

一 :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font size="6">
作者:徐州庞庄小学 朱红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5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徐州庞庄小学     朱红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介绍了哪三个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可是我们又拿什么责怪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注重平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了吗?注重在每时每刻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博览群书了吗?新课标表述的具体要求,我们真的做到了几点?我们真在平时的每时每刻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再说说我吧,在这节课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为什么看到学生“冷场”的时候,不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组或同桌相互交流,缓和缓和气氛,再点拨学生指名发言呢?在学生读得淡而无味时,为什么不创设一种对话情境,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读书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了,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设计有深度的,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固然是好,可是课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教学设计”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看来,自己要很好地感谢这次教训--必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位学生。

 来源地址:

第二次执教片段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你要用这样的道理去说服别人是不够的,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三个人物,请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们那样伟大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介绍这三个人物?这三个物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毕生”指多长时间?他毕生都在干什么?爱迪生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师: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三个人你对谁最感动,圈画出最能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请问:×××,为了这次比赛你训练了多长时间?在训练时有过放弃的念头吗?你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坚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二个月都行,但让你坚持二十几年你能做到吗?李时珍为了研究医药,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想象一下,这几十年间他会经历哪些考验?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习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师:请大家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小明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愉悦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本文地址: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一、软性的设计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生成的课堂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XX,12)

  搜索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61k.com

本文链接:

二 :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评课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哪位同学知道,滴水穿石寄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打开书本,用书上的话来回答。

追问:你能找出其中的两组反义词吗?

目标专一与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与半途而废。

师:是的,这两组反义词,其实也正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用哪一种人生态度呢?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是啊,只有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李时珍的事例,谁能说说是哪三个?

生: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师:恩,光听他们的身份,就知道他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呢,是什么让他们成功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李时珍的事例,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通过学生反馈交流,浓缩要点板书呈现:立志学医——不懈努力——编成巨著

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李时珍的事例吗?

生: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巨著《本草纲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用关键词概括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会的方法,自学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提出要求:默读两个事例,学习提炼段中的关键词或寻找现成词来概括故事内容。

学生自学在书上圈画或批注,并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评点修改。

呈现如下:李时珍 立志学医不懈努力 写成巨著

爱迪生 迷恋电学孜孜不倦 千项发明

齐白石 挥毫作画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师:谁能用上这些关键词语,用一句话概括爱迪生与齐白石的事例?

爱迪生迷恋电学“毕生孜孜不倦”竟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天天“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终于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师:概括的真好,他们三个都是靠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磨难,才有了那么大的成就,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很佩服他们这种精神。选一个你最敬佩的人物,用上课文里的关键词语,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把你们对他们三个人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吗?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细心的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三组词语有着共同的规律。“立志学医、迷恋电学、挥毫作画”都是这三位名人——确定的目标,他们目标专一,那么持之以恒又表现在哪里呢?是的,就是“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这是三位名人不懈努力的过程,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成语吗?

学生补充。

他们拥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李时珍写成巨著、爱迪生有了千项发明、齐白石的画艺练到炉火纯青”。

三位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看来这三个事例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在第三小节的最后作者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来看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刚才我们学习的三个例子,有古代人,有现代人,也有外国人,这就叫——古今中外。那么这里滴水穿石的精神指的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谁能说说“滴穿”和“顽石”是什么意思?双引号表示什么?(特殊含义)

滴穿:克服 顽石:前进道路上会遇到的困难

师: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从书上的哪个标点符号可以看出:(省略号)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一些名人的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小小交流(www.61k.com)会”)

师:是啊,古往今来,凡是取得了成功的人,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正面说明了这个道理。那如果没有这种精神,能取得成功吗?作者有没有举例呢?

生:齐读第四小节下雨的例子。

师:是啊,雨水的例子又从反面告诉我们,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你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一正一反的举例,也是一种写作方法,能让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借鉴

课件出示事例

师:同学们能用刚才学到了方法,举一个正面或者反面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生书写,师巡视

师生交流写作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滴水穿石的启示已经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你们也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滴穿前进道路上的顽石,去实现属于自己的理想。这,也就是滴水穿石寄予我们的启示,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课件出示 

三、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后,“滴水穿石”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 李时珍 立志学医不懈努力 写成巨著

爱迪生 迷恋电学孜孜不倦 千项发明

齐白石 挥毫作画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评课意见:

一、 如何培养学生写的意识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滴水穿石的启示》可

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展开想象训练,去填补文本的留白。比如在李时珍的事例中,课文写到了“访名医,尝药草”,其中的“访”和“尝”,其实蕴含了大量的信息,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想象,就能得到一次有效的写话训练。李时珍在“访名医,尝药草”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把想象到的场景写下来,不仅更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学以致用,笔抒胸意。

二、 如何更有效的提炼文本

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文本,化繁为简,把最精华的部分教授给学生,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深入扎实。文本中的三个事例,看似都是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其实还是能归纳出不同,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撰写《本草纲目》,可谓是“用心”;爱迪生不受外界影响,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发明研究,可谓是“专心”;齐白石在成名以后,依旧坚持每天作画,直到晚年也毫不懈怠,可谓是“潜心”。这样提炼总结了以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会更准确,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举这三个事例的意图。只有老师站得高,学生才能看得远,看得透。

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性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考虑到课文的脉络,结合课程标准,现总结以下反思:

一、训练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方法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阅读要求中提到“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滴水穿石的启示》正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因此在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从整体把握,学习作者从正反两面举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在学习事例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三个人物的事例是从正面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而下雨天的事例则是从反面证明。正反结合,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之后通过写作训练,体会并懂得具有这种写法的好处和作用,让学生初步熟悉起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方法,为今后更高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遵循这几点,我在课堂上学习三位名人的事例时,让学生利用白板软件的即时书写展示功能,让学生上台总结重点和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理由。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体会与交流机会,在教学过程安排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广泛搜集,获取了资料,把课文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三、缺少读后感的练习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当学生包围了关键字词,通过阅读的积累,学生对几个名人的精神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钦佩的情绪。特别是那些伟大人物在前进的道路上,所体现的克服困难的勇气,贯彻目标的信念,不能不引起学生的追求与向往。所以如果能在教学的时候,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安排一个写读后感的环节,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也能学习读后感的写法。而我的这堂课,可以说没有照顾到这一环节,甚至是忽略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 : 诗意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罗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

青岛 罗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启示”?

生:我认为“启示”的意思就是启发我们、暗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还有谁想说?

生:启示就是一些道理。

师:启示就是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是这样吗?

滴水穿石到底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滴水穿石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读得特别认真。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吗?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

生:好。

师:(投影出示)谁愿意读一下?

生: 安徽碳粒 白炽灯

纲目自谋生计 小贩 迷恋 权利 自勉

师:谁来评论一下?

生:我觉得张继豪读得声音很洪亮,字音也比较准确,就是中间的“哦”声音可以去掉。

师:去掉口头语。好的,你再来读一遍。这一遍他读对了,大家跟读。

生:安徽碳粒 白炽灯

纲目自谋生计 小贩 迷恋 权利 自勉

师:读得非常好。红色的字是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生字,观察一下,想想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大家来看“纲目”的“纲”: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大家跟我读“纲目”。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它是一个绞丝旁,而不是木字旁或者金字旁。

师:提醒得很有道理。

生:我提醒大家的字是自勉的“勉”。我们想,勉就是勉强的意思,因为没有力气而勉强,所以竖弯钩要把力给包住。组词:勉强。大家跟我读。

师:你的想象力很好。不过注意读音,应该是“勉强”(强读三声)。跟老师读:勉强。平常的学习中要多花力气,才叫“勉”。

师:刚才我们读了一些字词。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要读准确。还有没有同学想读?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人们的启示!

【品读词句,感受精神】

师:课文的作者一开始是从哪里感受到滴水穿石的力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生:(默读,画感受深的词句)

师: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里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心二意。

师:你能从中提炼出两个最重要的词吗?

生1: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2: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从这我能体会到水滴也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体会最重要的词是“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师:好,你从三个词中体会到水滴的力量。注意刚才读的时候哪个音读得不准确?谁来纠正一下?

生:锲而不舍。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话吧。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那些词最能看出水滴的那种精神?

生: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读得不错。谁来说一说,你还从哪个词中感受到水滴的力量?水滴那种坚持的精神?

生:我从“几千年”、“几万年”感受到水滴一直锲而不舍。

师:几万年还没有结束,还有?

生:还有很多很多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省略号。

师:大家注意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问号,你觉得作者知道答案吗?

生:知道。

师:他既然知道答案,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这种写法叫设问,就是自问自答的意思,更能烘托出水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这种句子叫设问句,自己来提问,自己来回答。这样可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让我们更好地体会水滴的那种精神。

【正反对比,领会表达】

师:我们反复地读这段话,能够感受到水滴的这种力量。可是,同为水滴,雨水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你发现了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你自己上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因为雨水既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它不能把石块滴穿。

师:你从哪儿找到的?

生:我是从第四自然段找到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自然段。哪一句话让你找出了这个答案?你给同学们读一下。

生: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师:我们看,太极洞内的奇观是因为它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它完成了这样了不起的壮举;而雨水达不到,是因为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这两点缺一不可。所以,雨水就没有这样的力量。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一正一反,一个是水滴滴穿了石块,一个是雨水滴不穿石块,两个不同的事例,讲的却是同一个道理。谁能用书上的语言把这个道理找出来?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我们一起来读。

【交流感悟,深入理解】

课文举了太极洞奇观的例子,又举了雨水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现在我们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对这件事有很深的认识了。你认可不认可作者这个观点?

生:认可。

师:可是,这篇课文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一段。你觉得这一段是不是多余的?能不能去掉?自己读读第三段,想想这一段是不是多余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学第三段。)

生:因为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些人也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课文举了这三个例子能让我们更深地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课文又举了三个人的例子。

生:一、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例子这些都是以水做例子,并没有以人做例子,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可这个目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道理。所以他又举了三个非常突出的人来举例,这样让我们更加认可这个启示。

师:你体会得非常深。

生: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我是从课文里面找到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快“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从这里你得到了答案。

课文中举了三个人的事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谁?

生: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师:刚才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仅仅举雨水或水滴的例子,还不足以说明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所以又举出了三位人物的例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看看哪个人给你的启示最深,你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自学课文:读书,思考,画句子,写感受。

师:已经写完的同学,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非常好。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下?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时珍。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二十几年都尝药草,如果有的药有毒怎么办?

师:是,那些药有毒怎么办?他会怎么样?

生:他会生病,会发烧。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尝呢?

生:因为他要写成《本草纲目》,那样的话人们就知道那种草药有毒了。

师: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不但坚持不懈,而且具有献身精神。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爱迪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我喜欢他的原因是我非常敬佩爱迪生,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打击他对电学的热爱,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齐白石。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块金子,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汗水去冲洗,金子才能闪闪发光。白石老人已经很老了,生命剩余的时光已经不多了,但他仍然让自己的一生拥有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向白石老人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你说出的话都可以做为格言了!还有谁想谈?

生: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我从这里能体会到齐白石不浪费一丁点时间,他很珍惜时间。

师:“不教一日闲过”,你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生:他一直在他的画室里作画,每天作画三幅。

师:我这里有两副齐白石老人的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猜一猜这是他多大年纪时画的?聪明的孩子会总落款中找到答案。

生1:这是在他九十岁时画的。

生2:第一幅是在他八十七岁时画的。

师:八十七岁,九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白石老人还是坚持每天作画三幅。他可不可以作画四幅?三幅是他最少的底线了。这就叫“不教一日闲过”。所以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现在白石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仍然在鼓舞着我们。

师: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了爱迪生。还有没有同学对爱迪生这个事例感触特别深?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读书,我们要感谢谁?

生:我从“独自谋生,当小贩、报务员等”能体会出爱迪生生活很贫苦,但是他仍不放弃电学实验研究,才能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如果他当时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如此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新的知识了。

师:你体会得太好了。爱迪生和我们还不一样。他从小有没有读书的机会?

生:没有!

师:当我们坐在宽宽敞敞的教室里读书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生:当小贩、报务员。

师:用书上一个词叫?

生:自谋生计。

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却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我们来算算:假如一个星期他发明一种东西,这一千多项他要耗费多长时间?

生:二十多年。

师:一周一项,一周一项,以这样的速度也得花费二十多年,才能完成这样了不起的业绩。可是,你觉着像电灯、像话筒、像留声机这样复杂的东西,用一周够吗?

生:不够!

师:你想到了什么?如果爱迪生现在就在你的身边,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生:谢谢你,为我们发明了这么多东西。那种复杂的东西大约需要一个月或者很长时间,但是你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直发明了一千多项,为我们贡献了这么多,你真伟大!

师:如果我们也能拥有像爱迪生这样滴水穿石的精神,我相信每个同学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业绩。还有谁说?

生: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这里我能体会到李时珍非常不容易,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

师:学习他的什么?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一段数据。这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一些资料。

李时珍历时27年,于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配有药物绘图1127种,各类药物按类编入共计1892中,附有治病药房11096条,集中国历代药物书籍之大成,具有重要价值。

这其中每一个药方、每一种植物、每一个药材的药性、药效等等,全都是靠他怎样得来的?

生:尝出来的。

师:尝出来的,访出来的,然后带着疲劳、带着辛苦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没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的中医就不会这么发达。这三个人改变了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

现在就选取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迹,好好读一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生:(自由读。)

师:这三个人,他们经历不同,国籍不同,生活的年代也不同,可是,他们什么相同呢?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他们拥有同样成功的秘诀。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快“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仔细读读,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来说?

生: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快“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师:你把它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更明确了。那么,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呢?

生:更能体会出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性。

师:也就是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这句话中有几个加引号的词,你觉得这几个词实际指的是什么?

生:“滴穿顽石”指的是克服困难。

师:“滴水穿石”实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师:还有——

生:目标专一。

师:这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举这三个人的例子,来向我们讲这个道理?

生:因为他们都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还甘于奉献。

师: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我觉得举这三个事例是因为这三个事例很有价值。

生:我觉得这三个事例有说服性。他们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他们的事例很突出。

生:这三个人我们都知道,而且很著名。他们的例子也是最突出的。

师:这就叫举典型事例。他们的事例是最突出的,古今中外都包括在内了。

【拓展延伸,关注文体】

刚才我们读了第三段。其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你注意到没有?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有这样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那你还能想到谁?

生1:李广。诗中说他射箭力气很大,说明他每天坚持练习。

生2:富兰克林。在第19课学到的,他面对别人的嘲笑始终不放弃。

生3:司马光写《史记》花了好多年时间。

师:我们来看一些名著究竟是花了多少年时间完成的。

生(自由读)

1.班固写《汉书》费20余年心血。

2.王充写《论衡》花30多年精力。

3.许慎编《说文解字》用22年时间。

4.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19年时间。

5.沈括写《梦溪笔谈》耗39年心血。

6.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费34年时间。

师:这些人同样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些人的精神?

生:持之以恒

生:坚持不懈

生:锲而不舍

生:目标专一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能够想到很多词来阐释什么是滴水穿石。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读的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篇课文让我们学知识。

师:别的课文不是学知识吗?

生:还给我们一些启示。

生: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是要我们了解一些道理。

师:你说得还不太准确。这篇文章不是说明文,而叫议论文。像这篇课文这样,是为了向我们讲明一个道理,并且它通过一些正面、反面的事例,来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讲清楚。这种文体我们叫它议论文。

【总结全文,回顾重点】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自己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生:我们一定要在幼年的时候打好基础,然后我们才能为祖国争光。

生:我们要像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那样拥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上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滴穿一块块顽石,最后取得成功。

师:同学们,一滴水如果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它就拥有了了不起的力量;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也能建立了不起的事业,取得了不起的成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和铭记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再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一下: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我相信每一个同学也能够用这样的精神来鼓舞自己,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作业设计】

师:今天的作业:

一星级:归类积累本文的成语。

二星级:写一篇读后感。

三星级:课外搜集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一听。

下课。

附:板书设计22滴水穿石的启示 (论说文)

正:太极洞奇观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举典型事例

反:雨水

本文标题: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4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