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目的、发展是

发布时间:2018-03-10 所属栏目:生活

一 :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目的、发展是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

A.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C.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
D.稳定是目的、发展是动力、改革是前提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中题

B


考点:

考点名称:党的基本路线及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地位:兴国之要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地位:立国之本
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
①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④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地位和作用: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为了更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921年党诞生时(一大):马列主义;
1945年党的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它。
一,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政治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基本路线三位一体的主要内容,都正确地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二 :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www.61k.com)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3、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政绩是实的不是虚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考核政绩,就要深入实际,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真正造福一方,惠及人民群众。

4、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应倾听群众呼声,看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杨梅叶

中共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其核心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对这三者的关系问题一再强调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他看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因此,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思想,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改革是强大动力

邓小平同志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始终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论。[www.61k.com]

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对改革性质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其所以称为革命,这是因为,一方面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

其次,“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就是改革。他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3]又说:“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4]还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5]“我们只能走改革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所以,他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6]

其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又说:“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8]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接着说:“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9]“坚持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以上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改革问题,没有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二、发展是根本目的

改革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反过来促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发展论。”

其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发展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的贫困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发展问题,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富裕起来,而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贫困状态,从而造成两极分化。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就在于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占主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避免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其它地区和其它人共同发展;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一切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靠经济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大道理。”并且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加快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61k.com]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推进改革、维护稳定都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加快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抓住机遇,立足现实,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小平同志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发展太慢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不利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难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积极争取。 其三,“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就是:第一步,在80年代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90年代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统一的发展战略。这“三步走”是互相衔接的、不能随便超越的。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经济内部协调发展问题。一方面,现代化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出现了通货膨胀要及时治理,结构不合理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发展起来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从而实现经济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并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和高度发展,要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论,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论。这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要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三者协调统一起来。小平同志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稳定是前提条件

中国要摆脱贫穷,实现现代化,搞改革开放,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对此有不少深刻的论述。

其一,“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既要认识到,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党的路线、对改革开放是拥护的,总的说来社会政治环境是稳定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不安定、不稳定的因素,诸如,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刑事犯罪增多,旧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国内外敌对势力又千方百计制造混乱、挑起事端。因此,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二,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稳定是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稳定,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经济发展才有可靠保证。邓小平指出,要达到我们的目的,第一条需要政治稳定,..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第二条就是现行政策不变。“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不变也就是稳定。”[10]这就是说,中国要发展,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11]他还说:“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是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有秩序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12]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民群众需要稳定。稳定离不开人民群众,只要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13]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然四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裂,一事无成。(www.61k.com)

其三,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外,还必须要有二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他说: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他深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大好机遇,认为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必须做到两条:一是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以“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办法去解决国际争端,正确处理国际矛盾;二是要在国际事务中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重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他还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4]这就深刻阐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四个坚持,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而改革开放则赋予四个坚持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离开四个坚持谈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走到邪路上去,犯右的错误;离开改革开放谈四个坚持,就会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犯“左”的错误。

总之,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局是稳定的,政策也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这就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是北京化工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6][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9页。[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页。[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三 :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3、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政绩是实的不是虚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考核政绩,就要深入实际,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真正造福一方,惠及人民群众。

4、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应倾听群众呼声,看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杨梅叶

中共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其核心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对这三者的关系问题一再强调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他看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因此,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思想,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一、改革是强大动力

邓小平同志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始终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论。

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对改革性质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其所以称为革命,这是因为,一方面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

其次,“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就是改革。他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3]又说:“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4]还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5]“我们只能走改革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所以,他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6]

其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又说:“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8]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接着说:“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9]“坚持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以上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改革问题,没有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二、发展是根本目的

改革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反过来促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发展论。”

其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发展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的贫困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发展问题,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富裕起来,而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贫困状态,从而造成两极分化。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就在于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占主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避免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其它地区和其它人共同发展;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一切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靠经济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大道理。”并且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加快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推进改革、维护稳定都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加快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抓住机遇,立足现实,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小平同志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发展太慢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不利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难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积极争取。 其三,“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这就是:第一步,在80年代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90年代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统一的发展战略。这“三步走”是互相衔接的、不能随便超越的。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经济内部协调发展问题。一方面,现代化建设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出现了通货膨胀要及时治理,结构不合理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发展起来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从而实现经济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并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和高度发展,要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论,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论。这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要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三者协调统一起来。小平同志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稳定是前提条件

中国要摆脱贫穷,实现现代化,搞改革开放,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对此有不少深刻的论述。

其一,“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既要认识到,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党的路线、对改革开放是拥护的,总的说来社会政治环境是稳定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不安定、不稳定的因素,诸如,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刑事犯罪增多,旧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国内外敌对势力又千方百计制造混乱、挑起事端。因此,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二,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稳定是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稳定,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经济发展才有可靠保证。邓小平指出,要达到我们的目的,第一条需要政治稳定,..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第二条就是现行政策不变。“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两个稳定。不变也就是稳定。”[10]这就是说,中国要发展,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11]他还说:“我们坚定不移的原则是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有秩序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12]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民群众需要稳定。稳定离不开人民群众,只要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13]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然四分

五裂,一事无成。

其三,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外,还必须要有二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他说: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他深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大好机遇,认为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必须做到两条:一是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以“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的办法去解决国际争端,正确处理国际矛盾;二是要在国际事务中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重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他还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4]这就深刻阐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四个坚持,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而改革开放则赋予四个坚持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离开四个坚持谈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走到邪路上去,犯右的错误;离开改革开放谈四个坚持,就会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犯“左”的错误。

总之,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局是稳定的,政策也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这就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是北京化工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6][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9页。[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页。[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四 : 结合中国实际谈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当前我们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则。此外,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1.发展是目的。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这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其次,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经济条件上去了,老百姓拥护你了,你才能更好的推行你改革的政策,一切改革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大家都发展好了,稳定的大局就形成了。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就拿中国特色的拆迁模式来说,你给被拆迁的人足够的补偿了,谁还会誓死不拆迁,谁还会自焚?为什么拆迁这么难,各中原因,正如司马昭之心。所以说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展必须是组成金字塔最底层的东西。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以满足时代的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改革,这在历史的潮流中是能得到检验的,当原始社会满足不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奴隶社会应时而生,奴隶社会又不能满足时,封建社会又出现了。历史只会向前发展,而推动这种发展的惟有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只有稳定,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平息表明,人心思稳、人心思定,分裂势力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合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祖国繁荣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同时,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新疆稳定作为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促进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新疆社会大局稳定。”这一深刻阐述,是对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导和部署,对于维护新疆稳定乃至做好全国稳定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稳定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快发展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因素。同时,稳定也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其次,稳定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因此,只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体现国家的文明进步。

再次,稳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改革开放2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稳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 : 如何理解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

如何理解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稳定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快发展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因素。同时,稳定也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当前我们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则。其次,稳定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因此,只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体现国家的文明进步。 再次,稳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改革开放2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稳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持稳定,始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我们把握大局的首要着眼点和基本要求。当前形势下,做好稳定工作主要应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

竭力为您解答,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好评行不行!

本文标题: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目的、发展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3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