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发布时间:2018-03-28 所属栏目:表现手法

一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范文一: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www.61k.com。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原文地址.html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范文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就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范文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

[摘 要] 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为无题诗中为当代人熟知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由冷逐渐升温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本人将这首诗歌从晚唐到当代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旨在更好的为读者展现这首诗鲜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接受史

唐代无题诗因为李商隐的作品成为一种诗歌的类名,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以男女之情作为主要题材,以《无题》命名的有十几首,借题类诗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陆次云在《晚唐诗善鸣集》中评论《无题》(相见时难)(以下简称《相见》)“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根据王兆鹏著《唐诗排行榜》可知,李商隐《相见》排第60名,他说“这首《无题》诗在古代选本仅入选2种,比入选5次的《锦瑟》更少,但在现当代骤增至24种,比入选17词的《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学史上对这首诗几乎是全篇引用,作为《无题》诗的代表作来介绍。”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分析《相见》这首诗歌的接受史情况。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韦庄《又玄集》是今见唐诗选本中最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共选录4首。韦庄的选诗态度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选集中没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具体言论,他潜意识认为《碧城?十二曲栏干》是李商隐的代表。五代蜀韦觳《才调集》是选录唐人诗的重要总集,共选录李商隐诗40首,入选诗歌大多属于色彩秾丽之作。

这两个选本都没有选录《相见》,选录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栏干》《镜槛》《晓起》《碧城三首》《银河吹笙》《促漏》,可是这几首作品并没有入选唐诗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选本选李商隐无题诗的选集有《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千家诗》《三体唐诗》《诗林广纪》《唐诗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总篇数为299,选录无题诗总篇数为22,其中,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收李商隐137首诗歌,无题诗5首,并没有涉及《相见》,宋周弼《三体唐诗》12首李诗和宋蔡正孙《诗林广纪》8首李诗分别都只有1首《锦瑟》入选,直至金元时期才在选本中出现《相见》这首诗歌。其中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选录了《相见》,《相见》占选录李商隐无题诗的总篇数的9%,此时仅落后于《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华》作为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一部重要总集,虽然选录李商隐诗歌52首之多,为历来选诗之冠,但仍没有选录《相见》。不过它“主要从咏物的分类着眼的,尚未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商隐诗作的意义”。可见对于《相见》这类的无题诗并不属意。

宋初诗坛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诗歌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极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同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歌功赞美的诗风。杨亿对李商隐的评述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未具体评价《相见》一诗。李商隐的诗歌虽然逐渐引起关注,但是像《相见》这种诗意晦涩的无题诗并没有引起当时文人的重视。南宋葛立方曰:“……李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调,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韵语阳秋》)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家选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共有20种,选录李商隐诗歌篇数2265,无题诗总篇数164,所选无题诗占李诗歌总数的比例为7%。其中有5本选录《相见》,分别是明张之象《唐诗类苑两百卷》、明陆时雍《唐诗镜》、清高士奇《唐诗掞藻》、清杳立弘、凌绍干《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相见》占无题诗总篇数的3%,占李诗歌篇数的0.2%。共有8首诗歌(《嫦娥》、《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飒飒》、《来是》)的收录情况比《相见》好,另有3首(《八岁》、《白道》、《凤尾》)收录数和它并列。

明朝对《相见》诗歌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赏析,主要有谢榛、陆时雍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门左道。谢榛评价“措辞流丽,酷似六朝”,陆时雍说:“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还有吴乔为代表的将其归为政治诗来理解。

清初钱谦益、朱鹤龄的阐释是李商隐无题诗是清代阐释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无题》接受阐释高潮的序幕。在清代,人们对于《相见》的理解一般有四种理解:

一是以张采田为代表,认为《相见》影射诗人与令狐绚的私人关系的“干谒令狐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会笺》)汪辟疆曰:“此当为大中五年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诗也。欲绝而不忍遂绝,中怀悲苦,故以掩抑之词出之。然诗意固自类然也。……史所以称屡启陈情,此当其时所作。词苦而意婉,百诵不厌。”

二是以赵臣瑗、朱鹤龄为代表。认为《相见》写男女之情,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时难也。”又曰:“(‘春蚕’二句)镂心刻骨之言。”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义山诗集补注》)

三是以姚培谦、章炳麟为代表,认为《相见》寄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慨。姚培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东风’指綯,言綯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予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时乎?通体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为代表,认为《相见》写李商隐希望被朝中引荐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曰:“……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词魅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丝,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失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於?蓬山无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为当路。”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学者都认为《相见》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寄托之诗,而寄托说也成了清代学者解读此诗的万能钥匙,这里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男女之情还是寄托之说不做详细的讨论,只是借用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达明清时期对于《相见》这首诗歌,大家已经开始普遍的讨论、接受。

四、近现代

在近代和当代初期,对于《相见》的讨论很少,但是在当代,《相见》几乎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为众多人所知晓。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输入“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出现1986至2012年间共76篇论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间,每年关于《相见》的论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间,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9篇之多。对于当代《相见》诗歌被人们广泛接受地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误读成就经典。当代人喜好把“教师”比作红烛和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误读为赞美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诗句在很多赞美老师的场合被引用,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相见》诗的作用。

第二,教材选编成为范本。各地中学生语文教材的古诗部分都选录了《相见》这首诗歌,在基础教育覆盖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上语文课都学习过这首诗歌,因此,《相见》被中学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诗句迎合当代流行歌曲风格。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多为爱情,部分歌词内容具有中国古诗词风格,香港歌手徐小凤曾以《别亦难》这首歌作为专辑名,且演唱过以《相见》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别亦难》,这也无形之中对《相见》诗歌进行了另类宣传。

以上就是对于李商隐《相见》诗歌的接受史情况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并没有详细把每一处对《相见》有收录、评价内容的情况展开论述,但是从这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晚唐直至今天,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时代的原因,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1980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4]童明辉.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5

[5]米彦青.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斯婕(1990—),湖北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歌史。

范文四: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唐诗三百首全集

范文五: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_作者李商隐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词如下:

第一首: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_作者李商隐。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前言]

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原文]

许。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_作者李商隐。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别易会难得”(宋武帝)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的意思。但是,“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

范文六: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

作者:何斯婕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

[摘 要] 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为无题诗中为当代人熟知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由冷逐渐升温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本人将这首诗歌从晚唐到当代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旨在更好的为读者展现这首诗鲜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接受史

唐代无题诗因为李商隐的作品成为一种诗歌的类名,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以男女之情作为主要题材,以《无题》命名的有十几首,借题类诗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陆次云在《晚唐诗善鸣集》中评论《无题》(相见时难)(以下简称《相见》)“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根据王兆鹏著《唐诗排行榜》可知,李商隐《相见》排第60名,他说“这首《无题》诗在古代选本仅入选2种,比入选5次的《锦瑟》更少,但在现当代骤增至24种,比入选17词的《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学史上对这首诗几乎是全篇引用,作为《无题》诗的代表作来介绍。”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分析《相见》这首诗歌的接受史情况。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韦庄《又玄集》是今见唐诗选本中最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共选录4首。韦庄的选诗态度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选集中没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具体言论,他潜意识认为《碧城?十二曲栏干》是李商隐的代表。五代蜀韦觳《才调集》是选录唐人诗的重要总集,共选录李商隐诗40首,入选诗歌大多属于色彩秾丽之作。

这两个选本都没有选录《相见》,选录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栏干》《镜槛》《晓起》《碧城三首》《银河吹笙》《促漏》,可是这几首作品并没有入选唐诗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选本选李商隐无题诗的选集有《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千家诗》《三体唐诗》《诗林广纪》《唐诗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总篇数为299,选录无题诗总篇数为22,其中,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收李商隐137首诗歌,无题诗5首,并没有涉及《相见》,宋周弼《三体唐诗》12首李诗和宋蔡正孙

《诗林广纪》8首李诗分别都只有1首《锦瑟》入选,直至金元时期才在选本中出现《相见》这首诗歌。其中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选录了《相见》,《相见》占选录李商隐无题诗的总篇数的9%,此时仅落后于《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华》作为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一部重要总集,虽然选录李商隐诗歌52首之多,为历来选诗之冠,但仍没有选录《相见》。不过它“主要从咏物的分类着眼的,尚未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商隐诗作的意义”。可见对于《相见》这类的无题诗并不属意。 宋初诗坛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诗歌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极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同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歌功赞美的诗风。杨亿对李商隐的评述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未具体评价《相见》一诗。李商隐的诗歌虽然逐渐引起关注,但是像《相见》这种诗意晦涩的无题诗并没有引起当时文人的重视。南宋葛立方曰:“……李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调,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韵语阳秋》)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家选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共有20种,选录李商隐诗歌篇数2265,无题诗总篇数164,所选无题诗占李诗歌总数的比例为7%。其中有5本选录《相见》,分别是明张之象《唐诗类苑两百卷》、明陆时雍《唐诗镜》、清高士奇《唐诗掞藻》、清杳立弘、凌绍干《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相见》占无题诗总篇数的3%,占李诗歌篇数的0.2%。共有8首诗歌(《嫦娥》、《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飒飒》、《来是》)的收录情况比《相见》好,另有3首(《八岁》、《白道》、《凤尾》)收录数和它并列。

明朝对《相见》诗歌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赏析,主要有谢榛、陆时雍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门左道。谢榛评价“措辞流丽,酷似六朝”,陆时雍说:“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还有吴乔为代表的将其归为政治诗来理解。 清初钱谦益、朱鹤龄的阐释是李商隐无题诗是清代阐释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无题》接受阐释高潮的序幕。在清代,人们对于《相见》的理解一般有四种理解:

一是以张采田为代表,认为《相见》影射诗人与令狐绚的私人关系的“干谒令狐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会笺》)汪辟疆曰:“此当为大中五年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诗也。欲绝而不忍遂绝,中怀悲苦,故以掩抑之词出之。然诗意固自类然也。……史所以称屡启陈情,此当其时所作。词苦而意婉,百诵不厌。”

二是以赵臣瑗、朱鹤龄为代表。认为《相见》写男女之情,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时难也。”又曰:“(„春蚕‟二句)镂心刻骨之言。”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义山诗集补注》)

三是以姚培谦、章炳麟为代表,认为《相见》寄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慨。姚培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东风‟指綯,言綯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予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时乎?通体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为代表,认为《相见》写李商隐希望被朝中引荐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曰:“……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词魅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丝,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失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於?蓬山无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为当路。”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学者都认为《相见》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寄托之诗,而寄托说也成了清代学者解读此诗的万能钥匙,这里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男女之情还是寄托之说不做详细的讨论,只是借用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达明清时期对于《相见》这首诗歌,大家已经开始普遍的讨论、接受。

四、近现代

在近代和当代初期,对于《相见》的讨论很少,但是在当代,《相见》几乎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为众多人所知晓。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输入“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出现1986至2012年间共76篇论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间,每年关于《相见》的论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间,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9篇之多。对于当代《相见》诗歌被人们广泛接受地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误读成就经典。当代人喜好把“教师”比作红烛和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误读为赞美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诗句在很多赞美老师的场合被引用,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相见》诗的作用。

第二,教材选编成为范本。各地中学生语文教材的古诗部分都选录了《相见》这首诗歌,在基础教育覆盖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上语文课都学习过这首诗歌,因此,《相见》被中学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诗句迎合当代流行歌曲风格。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多为爱情,部分歌词内容具有中国古诗词风格,香港歌手徐小凤曾以《别亦难》这首歌作为专辑名,且演唱过以《相见》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别亦难》,这也无形之中对《相见》诗歌进行了另类宣传。

以上就是对于李商隐《相见》诗歌的接受史情况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并没有详细把每一处对《相见》有收录、评价内容的情况展开论述,但是从这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晚唐直至今天,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时代的原因,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1980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4]童明辉.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5

[5]米彦青.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斯婕(1990—),湖北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歌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接受史

作者:何斯婕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

[摘 要] 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为无题诗中为当代人熟知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由冷逐渐升温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本人将这首诗歌从晚唐到当代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旨在更好的为读者展现这首诗鲜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接受史

唐代无题诗因为李商隐的作品成为一种诗歌的类名,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以男女之情作为主要题材,以《无题》命名的有十几首,借题类诗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陆次云在《晚唐诗善鸣集》中评论《无题》(相见时难)(以下简称《相见》)“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根据王兆鹏著《唐诗排行榜》可知,李商隐《相见》排第60名,他说“这首《无题》诗在古代选本仅入选2种,比入选5次的《锦瑟》更少,但在现当代骤增至24种,比入选17词的《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学史上对这首诗几乎是全篇引用,作为《无题》诗的代表作来介绍。”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分析《相见》这首诗歌的接受史情况。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韦庄《又玄集》是今见唐诗选本中最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共选录4首。韦庄的选诗态度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选集中没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具体言论,他潜意识认为《碧城?十二曲栏干》是李商隐的代表。五代蜀韦觳《才调集》是选录唐人诗的重要总集,共选录李商隐诗40首,入选诗歌大多属于色彩秾丽之作。

这两个选本都没有选录《相见》,选录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栏干》《镜槛》《晓起》《碧城三首》《银河吹笙》《促漏》,可是这几首作品并没有入选唐诗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选本选李商隐无题诗的选集有《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万首唐人绝句》《千家诗》《三体唐诗》《诗林广纪》《唐诗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总篇数为299,选录无题诗总篇数为22,其中,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选收李商隐137首诗歌,无题诗5首,并没有涉及《相见》,宋周弼《三体唐诗》12首李诗和宋蔡正孙

《诗林广纪》8首李诗分别都只有1首《锦瑟》入选,直至金元时期才在选本中出现《相见》这首诗歌。其中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选录了《相见》,《相见》占选录李商隐无题诗的总篇数的9%,此时仅落后于《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华》作为较早选录李商隐诗歌的一部重要总集,虽然选录李商隐诗歌52首之多,为历来选诗之冠,但仍没有选录《相见》。不过它“主要从咏物的分类着眼的,尚未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李商隐诗作的意义”。可见对于《相见》这类的无题诗并不属意。 宋初诗坛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诗歌为主,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极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隐的诗歌,同时,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歌功赞美的诗风。杨亿对李商隐的评述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是其未具体评价《相见》一诗。李商隐的诗歌虽然逐渐引起关注,但是像《相见》这种诗意晦涩的无题诗并没有引起当时文人的重视。南宋葛立方曰:“……李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调,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韵语阳秋》)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家选本选录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共有20种,选录李商隐诗歌篇数2265,无题诗总篇数164,所选无题诗占李诗歌总数的比例为7%。其中有5本选录《相见》,分别是明张之象《唐诗类苑两百卷》、明陆时雍《唐诗镜》、清高士奇《唐诗掞藻》、清杳立弘、凌绍干《晚唐诗钞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相见》占无题诗总篇数的3%,占李诗歌篇数的0.2%。共有8首诗歌(《嫦娥》、《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飒飒》、《来是》)的收录情况比《相见》好,另有3首(《八岁》、《白道》、《凤尾》)收录数和它并列。

明朝对《相见》诗歌开始有比较详细的赏析,主要有谢榛、陆时雍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门左道。谢榛评价“措辞流丽,酷似六朝”,陆时雍说:“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还有吴乔为代表的将其归为政治诗来理解。 清初钱谦益、朱鹤龄的阐释是李商隐无题诗是清代阐释史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无题》接受阐释高潮的序幕。在清代,人们对于《相见》的理解一般有四种理解:

一是以张采田为代表,认为《相见》影射诗人与令狐绚的私人关系的“干谒令狐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会笺》)汪辟疆曰:“此当为大中五年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诗也。欲绝而不忍遂绝,中怀悲苦,故以掩抑之词出之。然诗意固自类然也。……史所以称屡启陈情,此当其时所作。词苦而意婉,百诵不厌。”

二是以赵臣瑗、朱鹤龄为代表。认为《相见》写男女之情,清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时难也。”又曰:“(„春蚕‟二句)镂心刻骨之言。”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义山诗集补注》)

三是以姚培谦、章炳麟为代表,认为《相见》寄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与个人身世之慨。姚培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东风‟指綯,言綯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予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时乎?通体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为代表,认为《相见》写李商隐希望被朝中引荐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曰:“……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词魅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丝,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失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於?蓬山无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为当路。”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学者都认为《相见》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寄托之诗,而寄托说也成了清代学者解读此诗的万能钥匙,这里对于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男女之情还是寄托之说不做详细的讨论,只是借用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达明清时期对于《相见》这首诗歌,大家已经开始普遍的讨论、接受。

四、近现代

在近代和当代初期,对于《相见》的讨论很少,但是在当代,《相见》几乎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为众多人所知晓。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输入“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出现1986至2012年间共76篇论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间,每年关于《相见》的论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间,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有9篇之多。对于当代《相见》诗歌被人们广泛接受地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误读成就经典。当代人喜好把“教师”比作红烛和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误读为赞美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诗句在很多赞美老师的场合被引用,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相见》诗的作用。

第二,教材选编成为范本。各地中学生语文教材的古诗部分都选录了《相见》这首诗歌,在基础教育覆盖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上语文课都学习过这首诗歌,因此,《相见》被中学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诗句迎合当代流行歌曲风格。当代流行歌曲的主题多为爱情,部分歌词内容具有中国古诗词风格,香港歌手徐小凤曾以《别亦难》这首歌作为专辑名,且演唱过以《相见》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别亦难》,这也无形之中对《相见》诗歌进行了另类宣传。

以上就是对于李商隐《相见》诗歌的接受史情况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并没有详细把每一处对《相见》有收录、评价内容的情况展开论述,但是从这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晚唐直至今天,每一个时代的人对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时代的原因,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不断的被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2004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1980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4]童明辉.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5

[5]米彦青.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斯婕(1990—),湖北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歌史。

范文七: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三种英译的比较

摘 要: 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爱情诗,因此有很多风格各异的翻译家对其进行了翻译,本文就林健民、卓振英和许渊冲三位翻译家对《无题》的英译文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他们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追求音美、形美和意美。

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 三种英译 比较

一、诗歌翻译的标准

做过翻译,乃至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把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是汉译英中难度最大的一件工作”(徐振忠,2003)。不过,“诗虽难译,但还是可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发展和一些新的语言手段的出现,还有就是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外语人才加入到译者的行列,诗歌翻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是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对原诗意境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即使一些成功的译作,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都值得后来者研究、学习。

许渊冲教授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2000)的序言中提出,翻译诗歌的标准是“意美、音美、形美”。这从理论上高度地概括了诗歌翻译的要求和最终目标。意美、音美、形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其含义为:译诗在意义、音韵、形式结构几个层次上,都应该用与目的语的相应、恰当的语言手段传达出来,从而与原诗尽可能地吻合,使得读者在心灵感受、听觉和视觉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达意是译诗的基本要求,原诗涉及哪些信息,或隐藏了哪些信息,是译者首先必须把握的,一篇译诗没有传达出原诗的基本含义,其翻译必然是失误的。但是读者当然不能因为译者在个别地方出现意义传递的偏差就完全否定整首译作。相对于达意,求得译诗在音韵和形式上与原诗对等似乎更难。一般来讲,不同语言创作的诗歌都有它们自己独立的音韵和形式的表现方式,译者所要做的就是在原诗和目的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用目的语系统中恰当的诗歌音韵形式忠实地、对等地传达原诗的音和形特征。因为音韵和形式对于诗歌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的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一首好的诗歌必然十分注重音韵和形式。

如果在译诗的过程中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实现了三种美的统一,就达到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传神。传神是衡量一首译诗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所谓“神”,其实是指诗歌的整体风格,即诗作者通过具体的诗歌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境和这种意境对读者的影响。

以下我就以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种英译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三种英译是不是达到了传神的标准。

二、理解原诗

原诗为: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表达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渴望和执着的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情感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原因,一对彼此深爱的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倍加思念对方,不堪忍受思念之苦。

三、四句接着写由于“相见时难”致使“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表达的是自己对对方的深切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这种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般。思念不止,表现了眷恋之深,却又相会无期,茫茫无望。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甚至白发上头。“晓镜”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曲折凄婉的内心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折磨这件事了。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生出会面的渴望。既然在人世间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即以蓬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但是蓬山无路,只有靠青鸟传信。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绵延下去。

三、译作比较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无题》的三种英译。

林健民先生译为:

AN UNTITLED POEM

Lee Shang Wun

’Tis excitedly unbearable to meet as well as to depart,

Easterly wind weakens while all kinds of flowers faded;

Spring silkworm died after it ended fibre productions,

A candle turns to ashes when shedding of tears dries up;

Looking at morning mirror I worry my temple is changed.

Humming verse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

As the legendary Mount Fenglai isn’t far from my place,

I asked the blue bird to convey you my kindest regards.

卓振英先生译为:

A Titleless Poem

Li Shangyin

’Tis hard for us to meet,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

When breezes languish,fall and wither all the flowers will.

The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 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

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lai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he Black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 frequent,I pray!

许渊冲先生译为:

TO ONE UNNAMED

Li Shangyin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二)译文比较

1.是否达意

从达意的角度来说,三种译文各有千秋,也各有得失。首先从诗篇的篇名翻译来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显然许渊冲先生把篇名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了“To One Unnamed”,反倒不如林和卓译更贴近原诗,过于直白了。

第一句从原诗中可以看出是要表达离别的痛苦,离别更难,而卓振英译中使用了“harder”一词,表现出了离别的更难,要比林健民的译作和许渊冲的译作更加达意。

第二句从原诗来看,应该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使人睹物思人,感觉更加悲凉凄惨,陷入别后无法再见面的绝望心境。首先,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应该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如果东风放到英国去理解,就成了凛冽的寒风,所以,如果对东风加上“温暖”之意恐怕更为妥帖。卓振英先生为了押韵,硬生生地凑出了个“will”的将来时态,背离了原诗描写的当时已有的景象;而许渊冲先生对原诗中“百花残”的“残”字则理解为形容词,还有可能也是为了入韵译成了“flowers dead”,进而把整句理解成“东风无力,不能使已经凋零的花复苏”。因此,就这一句而言,林健民先生的翻译更贴近些。

第三句“到死丝方尽”,表示春蚕直到死还在吐丝,也表明对恋人的思念至死不渝,因此许渊冲的翻译中用到了“till”,更加传神地表达了那种至死不渝、深入骨髓的思念,但是同时又使用了“lovesick heart”,虽然给英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个中表现的思念提供了帮助,但过于直白,缺少了诗歌的朦胧的美。而林健民先生和卓振英先生的翻译则给人以“因不堪思念,恋人死了,思念也戛然而止”的感觉,少了至死不渝,思念不止的相思苦的意味。

第四句的翻译,三位先生译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泪始干”的处理,林译用了“泪水干涸”,卓译用了“流干了无尽的泪水”,许译用了“无泪可流”。从原诗的意境来看,应该是卓译更加体现了恋人因思念对方那种痛彻心扉、日夜以泪洗面的情境。

第五句诗中表现了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但愁云鬓改”显然应该是愁的连自己的头发都渐渐白了,还只能苦苦思念,不能和对方长相厮守。卓振英和许渊冲先生均理解为忧愁对方的“云鬓改”,只有林健民先生翻译为忧愁自己头发渐白。且卓译和许译都用更加直白的头发代替了“云鬓”,少了原诗的美。所以这一句林译要更高明些。

第六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绪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这一句应该是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从达意上更为准确,林译和卓译都没有正确理解“应”字显然是揣度他人的,且对“吟”的处理许的翻译则更为高明。

第七句翻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蓬山”处理角度和技巧上。林译在音译“蓬上”的基础上,加了一个“legendary”,以此告诉英语国家读者“蓬山”乃传说中的仙灵之地;卓译则仅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来译“蓬山”;许译则使用了西方文学中的“three fairy mountains”,这也许更能帮助英语国家的读者理解,但就意义对等而言,却又有失去了原作风韵。因此,总体而言还是林译既保留了原诗的内容,又传达了其意韵。但是关于“无多路”是指不远还是指没有路,我想应该是没有路更合适些,蓬莱仙山如果有路,那就不是仙山。如果表示不远,恐怕也不需要“青鸟为探看”,因而此句的翻译值得商榷,我认为可翻译成:To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 invisible is the way。

第八句翻译中关于“青鸟”恐怕还是用bluebird合适一些,虽然“青”作为颜色可以是绿、黑和蓝色,但是在西方文学中,bluebird也是一中传说中的鸟,而blackbird恐怕就只是传达了这种鸟是黑色的,寓意不足。另外卓译为了押韵,用了“I pray”则不是很合原诗。林译和卓译都将七八句译成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合句,从达意上完全传达了原诗的内容,但少了诗歌的韵味。而许译则采用了虚拟语气来描述这种不可能的愿望,比较切合原诗的意和形。

2.音韵上的处理

原诗的音韵我们可以看到二、四、六、八句押尾韵(偶句押韵),甚至一二句也押韵,吟诵起来非常上口,音节紧凑。从音韵的处理上,显然卓译和许译要比林要好,卓译和许译给人以音美的感觉,而林译主要是采取了散文式的叙事的形式翻译这首诗,没有做任何音韵上的处理。卓振英先生的译诗采取了aabbccdd的押韵方式,许渊冲先生的译诗采取了ababcdcd的押韵方式,译诗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注意到了英诗于音韵上的表现特征,读起来琅琅上口,全诗音节轻重错落有致,节奏感鲜明,用英诗的音韵表现手段传达了原诗的音韵之美。

3.形式上的比较

刘宓庆(1998)认为“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江枫提出:“诗歌形式并不止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许均,2001)他甚至还提出诗歌的“神与形同在”的观点,主张诗歌翻译要努力做到形神兼备,这也就是要做到“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形式,做到许渊冲倡导的诗歌翻译的形美。原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二、四、六、八句押尾韵(偶句押韵);第三四,五六句为对偶句,对仗非常工整。对偶句的特点有四点:字数相等;平仄相调;词性相对;意义相关。从三个译本来看,虽然卓译和许译考虑到了英诗音韵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但是就“形”上来说,单就第三四和五六句这两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恐怕再高明的译者也难以处理好这种形的对等。不例外的是,三位先生的译作也没有在这一点上完全传达中国唐诗的形的特点,中国唐诗的形美不得不在这里大打折扣。另外,虽然三位先生在遣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三个译本的用词从形式上看,远远超出了原诗的用词量,使译文显得不够精练严谨,发

挥有余,而“忠实”不足,即“信”度不够。

四、结语

文学作品的译本,是以其整体的和谐为审美原则的。和谐以原作和译作的有机整体为基础,离开了整体,就谈不上和谐(郑海凌,2003)。我从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角度逐一分析来看,三个译本各有千秋,各有参差,对个别句(蓬山此去无多路)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偏差。但从总体和谐上来看,我还是觉得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要更加形神兼备些,更加符合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振忠.林健民和他的中国古诗英译艺术[J].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4).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郑海凌.和谐与不隔[J].北京:外国文学动态,2003,(1).

范文八:《九日齐山登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

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教案 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教案 《 》 课题: 《无题 》 《九日齐山登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九日齐山登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李商隐的生平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2、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导入: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但晚唐诗坛仍是余晖绚烂,出现了有“小 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这样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 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之中现风华掩映之美;李商隐的诗构思缜密,声情绵 邈,辞藻精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作品。 杜牧晚唐诗人。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他也常 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 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诗风与杜甫更 为接近。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 一、学习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1、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 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 澄肃静。 2、 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 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 了。 “涵” 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 再加上大雁从中 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 浑然一体。环境:动静一体 3 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 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 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 渴望醉酒, 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 苦抑郁与感伤。 4、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 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 很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 学生活动:

阅读详情.html

二、学习李商隐《无题》 1、 开头两

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 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 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 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 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 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 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 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 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至死 .... 不变),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 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 表明他的联想 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 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 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3、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 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 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 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 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 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4、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 尽管蓬莱仙山, 凡人进不去, 但毕竟不遥远, 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 三、达标检测 1、 背诵这两首诗。 2、 (1)江涵秋影的涵字好在哪里?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4)“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学后反思:

范文九:由“相见时难别亦难”谈对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学习

论 选  0  0 鹂 文 登i  ;     …

“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 是 李 商 隐 一 首  相

无 题 诗 的 起 句 . 后 被 选 入 九 年 义 务 教  先

育初 中语 文 教 材 第 四 册 . 课 程 标 准 语  新 文教 材 八 年 级 下 册 。该诗 一 直 被人 们 作  为欣 赏 李 诗 的 一 个 典 范 . 中 “ 蚕 到  其 春

死 丝 方 尽 .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为 千 百  蜡 成

年 来 脍 炙人 口的 名 句。作 为 中学语 文教  师 , 们 要 以课 程 标 准 中“ 赏 文 学作  我 欣 品 , 有 自 己 有 情 感 体 验 , 步 领 悟 作  能 初

品 的 内涵 , 中获 得 对 自然 、 会 、 生  从 社 人 的有 益启示。对作 品的 恩想感情倾 向 ,   能 联 系文 化 背 景 作 出 自 己 的 评 价 ; 作  对

品 中感 人 的 情 境 和 形 象 . 说 出 自 已 的 能   体验 ; 品味 作 品 中 富 于表 现 力的 语 言 。”

■ 文/ 敏 侠  王

为 指 引 , 面 了 解 此 诗 , 要 以 该 诗 为  全 更

依 托 . 导 学 生 更 加 全 面 深 刻 地 理 解 李  引

商 隐 的 无题 诗

据 春 蚕 到死 丝方 尽 ,蜡 炬 成 灰 泪始 干 。 内 。李 商隐的身世 , 他 自己所 说是李

了解 李 商 隐无 题 诗 名 称 的 来历

晓 镜但 愁 云鬓 改 ,夜 吟 应 觉 月光 寒 。 室皇族 的~ 系 ,   但却是 一个号称 大族 的

青 ” 短 元 李 商 隐 一 生 创 作 的 诗 歌 有 6 0多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 ,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   衰 门 。 他 出 生 后 不 久 , 暂 的 “ 和 中  0 直 “ 局 随 首 , 中无 题 诗 很 多 , 就也 最 大 , 其 成 最  首 句 直 抒 胸 臆 , 言 离 别 之 苦 。 相 见   兴 ” 面 即 告 结 束 , 之 而 来 的 是 河 北  时难 ” 暗示 了 一对 恋 人 的 爱 情 经历  藩镇恢复 割据 ,宦 官专政 日益 加重 , 已 到  能体 现他 的诗文创 作 风格 。无 题 诗描

写 的 对 象 很 广 泛 ,诗 歌 的 含 义 也 更 为

了 许 多 坎 坷 波 折 , 别 亦 难 ” 写 出 这   宣宗后期 , “ 则 各地镇 将杀逐 主帅 的事件 层

含 蓄委婉 , 社会 现实 、 人文 自然 等 都可

次分 别 分 明 是 后会 难 期 , 而难 舍  出 不 穷 ,小 规 模 的农 民 起 义 此 起 彼 伏 。 故

次句 以风 中花残 之 景 对 首句 补  李 商 隐所 处 的就是 唐王 朝 在各 种各 样  入诗 ,且 都有 哀苦 的情调 并成 为感 伤  难 分 。 以衬 托 离 情 别 绪 , 象 心 象 合 而  的 矛 盾 交 织 与 深 化 中走 向没 落 和 矛 盾  物 的哀 苦心 象 。无题 诗所 表 露 的是 一种  充 , 强 欲 为 人 知 又 欲 人 不 全 知 的 矛 盾 心 理 , 为 一 , 调 离 别

给 双 方 造 成 的 心理 重  总 爆 发 的 时 代 。 李 商 隐 经 历 了 理 想 破    由于 阅读 感 悟 的个 性 化 原 因 , 春  灭 、 “ 仕途坎 坷 的痛 苦历程 。失意 的忧 愤  冯 浩是 这样 看无 题诗 的 : 诗 中之 意不  负 。 “ 被  和悲 哀 交 织 在 胸 中 , 极 进 取 精 神 和 社  积 便 明言或 不能 以题 意尽 之 ,就 命之 为  蚕 到 死 丝 方尽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无 题 ” 由此 看来 , 。 李商 隐 的无 题诗 是  很 多人 运 用 于 对 人 无 私 奉 献 精 神 的  会 使命 感在 接 踵而 至 的打击 下遭 到严  前 名利 的躁 动 , 使李  全 相 因为诗 作难 以命 名 或不 愿 意具 体命 名  赞 扬 , 诗 情 感 炽 烈 而缠 绵 , 思 与  重摧 抑 , 途的黯淡 、

欲 犹 彷   其  商 隐 欲 进 不 能 、 罢 不 甘 , 豫 、 徨 、 而得来 的 。后来 , 人们 为 了 区分 方 便 , 离 恨 经 诗 人摄 取物 象 缓 缓 道 来 后 ,

读来 让人 深 感 伤 感  苦 闷又 失落 等感 觉郁 结 在胸 ,言之 为  也 有 部 分 无 题 诗 的 名 称 以 诗 歌 首 句 或  情 感 深 沉 而蕴 藉 ,

重 点 词作 为 无 题诗 的名 称 , 《 瑟 》 满 怀 。 如 锦   ( 诗 已被 选人 新 课 程 高 中语 文 必修  此

3中 )  。

二、 了解 李 商 隐 无 题 诗 所 要 表 达 的

诗 , 则成 文 , 情甚 悲。 书 其

三 、联 系 时 事 和 家 世 来 理 解 李 商 隐

无 题 诗 的 创 作 和 感伤 情 怀 形 成 的 原 因

悲剧 性 的时 世 、 家世 与身 世 , 就  造 了李商 隐的悲剧性 格 、气质 与心态 , 加

纵观 李 商 隐 的无题 诗 ,贯穿 其 中  之其 锐敏 而纤 细 , 愁 而善感 , 多 内向而  的是 一种 深 隐幽 微 、悲 惨凄 切 的感 伤  缠绵 , 对时代 、 人生 的悲剧命 运 , 他常有

情 感 主 线 是 感 伤 情 怀

因此 , 商隐 常透过表层 , 李   李 商 隐 的 无 题 诗 大 多 都 跟 男 女  情怀 。李 商 隐这 种诗 风 的形 成 和他 所  超前 的敏 感 , 他 恋情 有 关 ,其 中也有 艳 情 冶 游 之 作 , 处 的时代 及其 独 特 身世 、气 质个 性 有  揭 示 人 生 悲 剧 的 底 蕴 , 的 难 言 之 隐 通

但 大部 分 都 寄 寓 着 他 的 身世 之 感 ,   着深刻 联系 。 这

过无 题诗 表现 出来 , 中的凄 苦 、 其 悲伤

责任编辑 张 晓楠

些 诗意 境 很 美 ,但却 极 不 易 解 。如 :

作 李 商 隐 生 于 唐 宪 宗 元 和 8 , 义  是 难 以言 表 的 。 ( 者 单 位 西安 市 临 潼  年 字

号 又 祖 “ 见 时难 别 亦 难 , 风无 力 百 花 残 。 山 , 玉 溪 生 , 号 樊 南 生 , 籍 怀 州 河  区教

研 室 ) 相 东

范文十: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拼音及解释整理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xiānɡjiànshínánbiéyìnán

无 题 ·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shānɡyǐn

李 商 隐

xiānɡjiàn

shí

nán

bié

nán

相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dōnɡ

fēnɡ

bǎi

huā

cán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残chūn

cán

dào

fānɡ

jìn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là

chénɡ

huī

lèi

shǐ

ɡàn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xiǎo

jìnɡ

dàn

chóu

yún

bìn

ɡǎi

晓 镜 但 愁 云 鬓 改yè

yín

yìnɡ

jué

yuèɡuānɡhán

夜 吟 应 觉 月 光 寒 pénɡshān

duō

蓬 山 此 去 无 多 路qīnɡ

niǎo

yīn

qín

wéi

tàn

kān

青 鸟 殷 勤 为 探 看

, ,

⑴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东风无力百花残。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夜吟应觉月光寒。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山此去无多路,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三、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创作年代:晚唐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 者: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二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教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3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李商隐生平与诗风。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是古今爱情诗的名篇,其中两句又成了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我们来学这首七律诗,并借此了解李商隐生平与诗风。

二、朗读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卷入朝廷两派之间的争斗,受到排挤,虽然才华横溢,却终身潦倒。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李商隐三岁时,爸爸被罢了县令。十岁之际,爸爸病逝于浙江幕府。作为长子的李商隐不得不帮助妈妈挑起养家的重担,幼小的他常常给人抄书或者服役来赚取一点点微薄的口粮。幸好有一位堂叔时常教授他经书与文章,他也刻苦攻读,渴望通过科举摆脱困境。在堂叔的严格要求下,李商隐在古文、诗歌、书法等各方面皆有所成,十六岁时,他凭着《才论》和《圣论》两篇古文崭露头角,在洛阳小有名气。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少年才俊的李商隐结识了担任洛阳东都留守的令狐楚。令狐楚不仅聘用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入幕做巡官,而且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令狐交游,并亲自教授李商隐写作骈文,待之如子。

大和六年(832),20岁的李商隐第一次去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第。第二年,李商隐再次应试,又再次落榜。

时局混乱,仕途受阻,李商隐便跑到河南济源县的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学道。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势力很大。当时一些文人、朝中官员、乃至皇亲国戚都与道教有密切来往。入世心切的李商隐自然不会真的想遗落世外。在玉阳山,李商隐认识了陪同玉真公主一块入道的宫女宋华阳,并与之产生了深厚的恋情。李商隐后来写了大量的诗歌来追忆这段零落未果、痛苦不堪的爱情,写得隐晦曲折、空灵飘忽而又痛切惆怅。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二十六岁的李商隐第三次应进士科考,终于及第。据说其中有令狐楚的援引之功。带着登科的喜悦,李商隐来到了令狐楚的兴元节度使幕府。不幸的是,这年冬天,令狐楚卒于任上。令狐楚的知遇和提携之恩,让李商隐铭感终生。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恩师的去世将是自己人生的又1大转折,前面正有一连串的磨难在等着他。

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失去了重要的依托。第二年,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聘,他来到泾原(今甘肃泾川县)。王茂元不仅极其赏识李商隐的才学,而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婚后生活非常和美。李商隐终于在泾州找到了他的爱情归宿,但后来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晚唐时期,朝廷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2大官僚集团斗争非常激烈,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史称“牛李党争”。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则属于李党。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女婿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对他十分忌恨,牛党中人更是斥之为“背恩”、“无行”,极力排挤、打击他,对他的名誉和仕途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从此,李商隐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大中五年(851)春,当商隐带着对前途的忡忡忧心踏上返京之路时,传来了爱妻王氏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地赶回去,却永远也见不到妻子的音容笑貌了。

妻子的死对李商隐是1个巨大的打击。自开成三年(838)结婚以来,贤淑貌美、能诗能文的王氏,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精神上的知音。王氏死后,悼亡诗成为商隐后期诗作中的1大主题。他在诗中寄托自己的哀思,倾诉自己的悲伤,抒发对人生与命运的伤怀感慨称。

四十五岁那年,李商隐担任了盐铁推官,得以经常往来于金陵、扬州一带,写下了不少咏古寄怀诗。

大中十二年(858)这年年底,一代诗人就这样在凄凉寂寞中离开了人世,年仅四十七岁。

“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一生有着太多的坎坷、抑郁和孤苦。从十八岁踏入仕途到离开人世的三十年中,他有二十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沉沦下僚。“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晚唐诗人崔珏《哭李商隐》中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比起唐代许多杰出诗人来,他更加生不逢时。在他短短的四十七年生命历程中,竟经历了从唐宪宗到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和唐宣宗6个王朝,帝王如走马灯似的更迭。昔日煌煌的大唐帝国此时已经江河日下、日暮西山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朝社会的所有政治弊端都集中在这个时候,更何况李商隐还是“牛李党争”的直接受害者。

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发展后已难以为继,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但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1个新的高度。

四、理解

看注解,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难舍难分,况且又是这东风将收的暮春时节,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茂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韵味。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里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首诗中表现怎样的情状?在现在的引用中又赋予怎样的含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这两句在原诗中是言情,现在引用多喻道,赞扬1个人的奉献精神,已离开了原义。)

六、指导阅读《安定城楼》

1、朗读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2、写作背景

李商隐于开成三年应考博学宏词科不中,乃回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府治在关内道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回程中的某次登楼感怀。因唐之泾原在隋代为安定郡,故此诗依旧习称“安定城楼”。这时他二十六岁。

3、看注释,了解典故

典故一:贾谊垂涕王粲远游

贾谊,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后来遭人猜忌排斥,抑郁而死。贾谊从小精通诗书,18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贾谊发表了著名的《过秦论》,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后来贾谊作了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本无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的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竟伤感过度而死,时年33岁。

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里李商隐以两人自比,突出怀才不遇和寄人篱下的感(www.61k.com)受。

典故二: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归隐江湖

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带着西施乘扁舟归隐五湖。

李商隐用此典故,是说自己也想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典故三:引入庄子的文章《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李商隐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却受到谗佞小人的嫉妒。

4、理解

看注解,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 翻译:陈庆德

高高的城墙百尺楼,绿杨枝头的外面是一望无尽的水边绿地。想当初,贾谊年少时,有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只能空自落泪;王粲生不逢时,虽有满腹经纶,却只能远游流浪。常常向往像范蠡那样做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业后,再乘扁舟归隐江湖。那些小人为官位利禄猜忌别人,就像愚蠢的鸱鸟那样以腐烂的死鼠为美味却猜忌凤凰与它抢食,岂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啊。)

5、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怎么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李商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

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七、背诵、作业

三 :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阅读《无题》,回答1-3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7、 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答: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8、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9、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1、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翻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本文标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4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