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发布时间:2018-02-19 所属栏目:兴趣爱好

一 :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该片的评分的比备受好评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天使艾米丽》的分数都要高。从主流励志片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只有这部的评分这么高。
有时候,一部片子没那么烂,因为喜欢他的人烂,带烂了片子;有时候,喜欢片子的人不烂,但是片子烂,也没带烂人;有时候,也是最糟心的时候,片子烂,喜欢他的人也烂,人烂带烂了片子,片烂又带烂人,如此往复无穷尽,就跟掉进了烂泥塘,我提了这么个问题,也几乎是抱着出淤泥而染得乌七麻黑的觉悟了。可是,目前为止,我看到说不喜欢三傻的,即使带了情绪,还是愿意说说他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可是喜欢三傻的,大多在说,因为不喜欢的是傻逼,因为你喜欢的片子是装逼,因为大家都喜欢怎么你就不喜欢,就没人愿意具体说说吗。比如你说他幽默,我读过王小波、伍迪艾伦、马伯庸等等,这么笑点低的怎么就幽默了;你说他励志,那么多励志片勇敢的心肖申克阿甘指环王死亡诗社,这么个用天赋、主角光环和意淫毫无诚意的励志怎么就出彩了。从看了三傻发现竟然还有人吹捧他之后我就关注此类问题,跟朋友争过,网上查过,迄今没看到合理的解释。大多三傻粉不好好说话不认真对待问题很大的障碍,当然,只是大多。想想吧国人大多时候争论起来,莫不以贬低对方为目的,吵到热闹,往往忘了为了什么而吵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許先哲[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这是大众评分的限界。
「黑暗骑士」公映时,imdb也发生过这样的事。评分一路飙到教父之上,一度占据了top250第二位。黑暗骑士确实好,但不至于。可是这并不妨碍多数人看完黑暗骑士不假思索的给满分。
后来黑暗骑士热潮褪去,冷静下来的观众们和责任帝们还是把分数调低了,就稳定在当前状况。

但只要是依赖大众的评分,不管算法再好,这种事情还是会一直发生。有一天我在影院看了部佳片,非常振奋,回家整理时随手给满分,结果碰巧大家都跟我做出一样的事,这时候,谁会去管影片实际的艺术地位呢?谁会管他「应得的评价」呢?

欣赏作品是有主观性,但是评价作品完成度确实有客观标杆。
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观感是各色各样的,对待电影没有那么严肃,对电影的理解也都不一样,进入影院的目的也不一样,你很难要求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在看电影时不要分神接电话或交头接耳。对他们来说,戏就是戏。太沉重还接受不了。
这时候讨喜的电影就会普遍得到认可。看着好玩,看完舒畅的娱乐片是最能满足多数人对电影这个媒介的定位和期望的。

所以大众评分本身就缺乏公信力。大众没有义务给电影客观评价。

但是凭萝卜青菜各有所好,由此拒绝作品性的比较,是很乏力的借口。照这个理论,这个世界不需要奥斯卡,也不需要各种电影节,更不需要影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了。MTV最受欢迎电影这一个奖项就够了。
不要侮辱那些对电影虔诚的人们。

电影媒体从业者们以及影迷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都是比较接近的。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确实可以评判优劣。
通过大量阅片和对影史知识的构建,形成审美观,来判别完成度和作品地位,给观众指引参考,就是影评人应该做的工作。

作品大约是什么程度,有什么可取之处和不足,在类型片中具有什么地位,有什么突破,它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这些都是很严肃的事情,影评人和电影记者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他们的客观度决定他们的权威性。他们的权威性会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要是一个影评人给教父满分,转身再给三个傻瓜满分,那他就不用再干这个行业了。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公信力。

当然很多电影不讨喜,有强烈的风格,影评人之间好恶偏差强烈,这样的电影有它自己的争议和话提性,另当别论。因为三个傻瓜不是这个类型。票房也根本不是电影完成度的依据,票房高的烂片数不胜数,票房低的不幸佳片更是多如牛毛。没有任何影评人会因为票房高而提高对一部作品的评价。

很多时候,一部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作品,评论家和大众的口碑都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个偏差,差不多是观众给90分,评论家给70分。这大约20分的偏差,就是影评人留给经典电影的地位,由此区分佳片跟经典。

当然也有观众60分影评人70分的情况。

举个例子,斯蒂芬金和弗兰克达拉本特这对黄金组合打造的「迷雾」,在韩国公映时骂声一片,好恶非常明显,平均大众评分极其低下,50分不到。他们上一个作品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照理说,质量是有品牌保障的,而电影也确实很不俗,也不是水土不服,因为韩国影评人一致好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迷雾的结尾没有让观众开心,原本期待英雄突破难关一家团聚皆大欢喜的观众,因为出乎意料的结尾而感到强烈的背叛感。原本上电影院期望一场波澜起伏皆大欢喜的观众们,就大呼上当,纷纷恶评。事实上,正因为电影质量较高,让观众完全投入感情,才会因为结尾而让观众情绪崩溃。但是观众不在乎电影质量和深刻与否,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反倒更加堵心,所以电影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事实上三个傻瓜也是差不多的困境,比如我跟imdb评分口味差不多,大多数片子我在心里打多少分,上imdb一看就是那个分段。我冲着三个傻瓜的高分,提高了心理预期,期待一场灵魂的震撼,因为8分段的电影就应该这样,结果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如果说结尾是主角做一个快乐的乡村老师,若无其事的取笑书呆子的无谓竞争心,不管你成不成功这个世界依然美好,因为追求不分高下,不要按世俗标准评价梦想,这样立意就会超脱很多。
皮克斯来拍这个故事应该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处理:没钱无所谓,不管天才还是庸才,有爱就够了,平凡中找到真谛,阶级大和解,Happy Ending.

但这样一来,可能很多观众就不买账了。观众希望自己代入感情的主角得到一切,希望解恨。
所以,它这么做了。
这就是三个傻瓜讨巧的地方,大众高分的秘诀,
也是让吾辈反感的地方。

反观媒体评价总汇吧。
「三个傻瓜」烂番茄的新鲜度是100%,参与人数6人,其中Top critic两个人。新鲜度是影评人对这个片的正面评价比例,而不是评分。影评人不管给70分还是100分,都是计算为正面评价,不会反映到新鲜度的比例上。所以,6个人的评价谈不上公信力,不足10人评价的100%电影多的是。

教父烂番茄新鲜度100%,而且是新鲜度保障认证,也等于是公信认证,要得到这个认证必须有最少40个影评人,其中包含五位Top Critic的参与。


「三个傻瓜」的Metacritic评分是67分,这是很公平的评价。技术上它正好是这个段位的。而且多是以「令人惊喜的歌舞片」来评价,非常中肯,而不是什么「震撼人心的理想主义」。
因为这个片子在北美没有大规模上映,所以影评人评价很少,但媒体的权威性是有保障的。


教父的媒体评价是100分。

不谈口味差异,我跟提问者一样,都希望作品得到公正的评价。不同类型片之间是不可以比,但每个电影都会根据完成度,被评价归类到自己应该属于的分段梯队,这也是评分的意义。
要是一部快餐小说大众评分高过公认的名著,你也会是这样的感觉。


网友吴蒙[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电影和影视作品是多样性的,不能简单的机械比较。《教父》我喜欢,《美国往事》我也喜欢,《三个白痴》我也喜欢,《我爱我家》我也喜欢,《灌篮高手》我也喜欢,他们如果评分都一样高,我觉得完全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确实非常优秀,甚至是最优秀的作品。

但是不能机械拿评分来比较这些作品。观众们在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时候,如果还考虑我给其他喜欢电影打分的情况,来决定这个片子评分,这样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评分只代表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不包含和其他喜爱电影比较。

《三个白痴》评分高,不止是【豆瓣】9.1,【时光网】8.8,【imdb】8.3,【烂番茄】新鲜度100%!!观众好评率92%。也是和教父同一等级的高评级,所以这个电影简单说成“肤浅”有些偏颇。(烂番茄是我现在最主要的选片工具,新鲜度是电影行业媒体的评价,也是一种行业内的认可)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补充,gjj————————————

有人觉得电影奖项设立的目的不就是电影的比较吗?要不为什么要设立奥斯卡和各大电影节呢?记得看过一个,对那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采访,记者问的就是类似的问题(时间太久,记不清是谁,只记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他的回答可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电影节,电影奖项设立的目的是给予当年优秀电影和电影人的认可,并不是要证明得奖的电影比没得奖的好,提名的电影比没题目的好。更不能让不同类型的电影做比较,这样是不公平的。” 好吧,最后那句,我是加的。

这段话,对我之后欣赏电影,评价电影有挺大的影响。这个世界需要有《教父》《美国往事》《辛德勒的名单》,同样也需要有《大话西游》《三傻》《电锯惊魂》。可以拿《电锯惊魂》和《人皮客栈》比较,但是如果非要拿《教父》和《三傻》对比,来证明《三傻》有肤浅,多傻乐呵。那只能说——“呵呵”了。

好莱坞有句话 “喜剧不挪窝” ,美国以外的喜剧片,很少登陆美国大院线的,赔钱的买卖谁都不想做啊。喜剧片和喜剧片有时候比较都会不公平,更何况拿《教父》和《三傻》来比较了。拿周星驰和卓别林比较,公平吗?让美国观众比较《大话西游》和《宿醉1》公平吗?

何况还有纪录片电影,拿纪录片电影和“正片”比较,更不公平, 所以一些电影奖项也是会尽量把不同类型的电影,设立不同奖项 (例如,金球奖有喜剧,歌舞片类最佳影片奖)尽量给与不同类型电影公正认可,同样的,同年不同电影节,等奖的电影经常也是不同的,而且也不是一部电影每个电影节都参加评选的。

同样的,评分网站功能也是这样,如果你认为评分网站和奥斯卡,欧洲3大电影节,就是影评人和观众,评委机械比较所有电影的平台,那它就是吧。反正我不会这么比。

个人是非常爱电影的人,忍不住的反感《小时代》被追捧,这是对中国认真做电影的人,一个无奈的呵呵。也正因为爱电影,更反感拿不同类型,甚至同类型好片的比较。拿《美国往事》和《教父》让我做比较,非说谁更好?杀了我好吧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n年以前,刚看完imdb100的所有电影时,曾经有过评分上的迷惑。但是继续看下去,500部,800部,1000部,看的越多,心态越开放,越快乐,越能真正去享受电影,也不再纠结比较了。不同的电影给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快乐,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美(人生真正认识音乐是如此之美,就是看《海上钢琴师》得来的)

截止2013.7.26,目前看过的电影+英美超过1000部,在豆瓣写过短评的目前有945部。不是要说明自己多懂电影,只是想说明自己是个爱电影的人,更是个认真爱电影的人,所以才更不喜欢比较电影。

逻辑思维有一期,罗胖说“我害怕死亡,因为我死了以后,XX再出给好片,我就看不到了啊。”
求,别说了,想想就难受。


网友匿名用户[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电影也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只要投放到市场(非电影院线的市场也叫电影市场)哪怕独立电影也是商业的产物。『独立』和『高端大气上档次』一样,是电影本身的属性,而非商业和市场属性。而『一部电影的诞生』不是导演吆喝两声找到了所有工作人员就可以开拍的,前期准备后期发行,都是需要一步步策划好,哪怕艺术电影,除了导演特别高端之后可以任意挥洒其艺术气质,其他部分也都是商业性行为。

电影内容的情节叙事,自有导演要表达的目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导演目的、市场目的综合而来,甚至导演的重要性被压制)。而电影的发行推广,要有其想要达到的市场目的。
电影和电影间的区别,并不只是在于电影本身。还要在于它们为何而拍,要获得什么样的反应和效果。

简而言之,单纯从个人品位来判断电影好坏的话,尽管有理有据也是主观感觉。更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去否定他人的主观感觉。因为每个人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用户体验也是理所应当。


说回三傻和教父……

一、硬性条件。

《教父》是1972年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它原本计划是一部廉价投资下的普通黑帮片,但在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手里,提升了档次,变成了一部隐喻了资本主义的家族史诗。写父子情,写黑帮分子以家庭的名义实施罪恶,触及了美国梦的重建这个好莱坞电影的恒久母题,兼顾反思力量,手法从容不迫,秉承好莱坞古典主义遗风,是当时新好莱坞派与旧好莱坞交替时的完美交叉点。它不仅获得了空前的票房,把派拉蒙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 来,也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大奖,并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进程,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其实《教父》也是商业片,只不过出品时间早,质量太好了,符合了成为『经典』的特质。人们就怀疑『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商业片』、『经典电影怎么可能是商业片』?所以就觉得它比其他商业电影高出不止一等。大众心理就是这样的,商业化怎么会有好商品,甚至『商业化』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

反观《三傻》,也是商业片。它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情逐渐火起来,人们开始有了追新片的意识,一部新鲜的电影可以成为红极一时的时尚话题。就像在《一代宗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后,我走在路上都能听见手拉手的好朋友再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知道其实总共有三个故事么?其实派吃了人……』之类的讨论。
《三傻》的上映时间是2009,中国已经进入到电影产业开始有点起色的阶段,在豆瓣上随意搜索下,就发现2009年在国内拍的电影就有《赤壁》(萌萌,站起来~)、《风声》(谁是老鬼!)、《南京,南京》(TAT)、《疯狂的赛车》、《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等等,知乎肯定有很多人,这些片儿都看过——甚至是去影院看的。

所以你说,拿一部四十年前的经典和一部几年前上映的电影相比……它们无论背景、目的、市场环境都不一样啊。

二、心理预期

但凡有比较类就要谈这个,你们都没腻歪么TAT

看《教父》的人会是什么样的?马龙白兰度的粉丝、阿尔帕西诺的粉丝、科波拉的粉丝、黑帮片的粉丝、喜欢经典电影的人、想看男人的教科书、对众多好评产生了蠢蠢欲动的好奇心……?
看《三傻》的呢?赶电影上映的热闹、对当时宣传『反对专制教育』的好奇、想看喜剧片求个乐呵、跟上众人看电影的节奏……?
这二者的重合率能有多少呢?我认为不会太少,愿意看《教父》的影迷应该也会去看看《三傻》,因为当时风头正盛,愿意看《三傻》的是否愿意看《教父》呢,这个就不一定了。

反正我是两个都看了,觉得三傻还可以……为什么一个阿尔帕西诺的粉丝会觉得《三傻》还可以?!她不是应该鄙视这类大路货到死么?
当我们去看电影的时候,心里肯定也有对电影的预期。看恐怖片就知道会很害怕,目的就是找刺激;看喜剧片就不指望多有深度,目的就是求个乐呵;看王家卫李安卡梅隆大卫芬奇这种『品牌』保证就知道肯定不会是大烂片,应该会有一些深度;看郭敬明的《小时代》……您要是真影迷档次高您看它干嘛呢?这我就没啥好说您的了。
在《三傻》里找《教父》的感觉,这就是您的不对了。至于那些看《三傻》觉得尚可的人,无非是满足了他们对这部电影的预期,有笑有泪,有点批判,还算值回票价,给个四星吧。

不同电影的评分其实是双线的,就像文科理科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不一样一本线的分数也不一样一个道理。是否满足目标受众才是一个电影『成功』的标准,但成功不等于好。就像答题能得分必须答到得分点,但分数高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专家,可能只是擅长考试一个道理。
《三傻》应该还算给目标受众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了吧,指着它大骂你根本不是专家!也没有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这就是刷存在感刷疯了(……我之前的李菊福呢)……

三、豆瓣环境

老豆瓣人都该发现了,从09年开始豆瓣渐渐变成了不那么『小众』的网站,走向了逐渐成为主流社交网站的道路。一旦主流,自会来许多和原住民风格不太搭调的

不乐意写了………先去看个电影=。=


网友饶义宇[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片子的定位不一样 意义也不一样
三宝用平实、幽默的手法去讲一个温暖励志的故事,是可以打动很多人的内心的,l
教父的经典不言而喻,不多表述。

论片子的艺术性与历史地位,三宝都远不如教父,教父三部曲在70 80 90 年代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挑落其他对手, 但电影的评论标准不单只是这些。
从喜剧的角度来看,三宝无疑是一部称的上经典的电影,所以评分就能不难怪那么高了

总得来说,两者的评分论调、基础不一样


网友匿名用户[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电影评分的标准是「好看」
而不是深不深刻、主不主流。
对不起,千千万万真诚地凭自己的观影感受的人打下的分数,污染了你们这些文艺青年心中的豆瓣圣坛。
你说别人说不出这部电影哪儿好,可是上述很多答案中、豆瓣影评中相信都有很多答案。
可是你又说出它哪里难看了吗?只因为他是一部在你眼中「滥俗的励志片」。
不是大家忘了在争论什么,是你不愿意直面你心里的那点小矫情,
而大家大都戳中了你的痛处。


网友王川[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溜完一碗正宗兰州拉面 -> “爽!” ^o^

搭配红酒,搞定一块顶级牛排 -> “嗯,不错哦!” $_$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以10分为满分,“爽!”该对应几分,而“嗯,不错哦!”又该对应几分呢。


网友vincent wu[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如果和我聊这部电影的人说“它是一部很好的喜剧,挺有意思“。我会回答:恩,不错,是挺好看的。
如果别人和我说”这部电影很好,很有教育意义,很励志,推荐你看......“。我会说:呵呵。
我觉得国内很多人对其大加赞扬是因为影片题材是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和讽刺,符合了深受教育制度摧残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口味,电影以诙谐的喜剧形式来表现,并且结局完美解气,能够达到人们yy的目的,在情感上出了口气。


网友Star Folding[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评分怎么就不能比肩了,人们在豆瓣评分不是单向度地去想它们的影史地位和技术的,难道你不知道豆瓣和IMDb不同吗?再者,别高高在上一副鄙视3 idiots的样子好么。


网友林海[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第一,尊重别人的品味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第二,评分的人并不具备专业电影评析知识,有时候喜欢一部片子仅仅是出于主观原因——看了爽。
第三,现在网上肚子里不足两斤肉的都喜欢出来装逼。
简单的例子:
我认识不少金庸迷,莫言得诺奖的时候,他们愤愤不平,因为他们认为金庸完全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我也知道不少人,甚至如王朔一流,偏颇地认为金庸小说无非是一语不合就刀剑相向。
我还知道有人言必卡尔维诺、黑塞等不够“大众”的作家(没上过教材,没得过诺奖),而蔑视马尔克斯、海明威等大咖。
但,里面有几个人懂文学?(没有黑王朔的意思,王朔是没看金庸小说就骂金庸小说)
你感受下。
PS关于卡尔维诺和黑塞究竟大众不大众,不要以自己知道就不大众来评判,你可能已经超过平均水平。另外,黑塞获过诺奖,这点当时没想到,是我的过失。


网友蒙面大侠[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个人觉得《三傻》三星水平。偶尔欢乐,整体拖沓。关键是动不动喜欢直白地讲大道理让我实在喜欢不来。


网友汪志名[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一部电影的评分是需要时间来沉积的,教父这样的经典已经被铭刻在电影的历史上,其评分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大家都已经不在是刚刚看完这部电影的刺激震撼状态,我刚看完《石破天惊》时,觉得不管剧情,表扬,配乐都达到极致,起码可以评9分以上。但等电影高潮的余韵慢慢平息,在来回味分析,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差不多也只能在7分左右。实际上这个分数基本也符合《石破天惊》实际情况,也和IMDB的评分相同。

三傻也是这样,就电影质量来看不说比长期占据电影排行榜首位的教父,实际上其质量仅仅只能算一部比较不错的印度电影,在我看来三傻比不上阿米尔汗自己的《芭萨提的颜色》和《印度往事》,更比不上沙克鲁汗的《我的名字叫可汗》。但就普通大众在对印度电影并不了解的情况下,突然看到一部不管表演,剧情,结构都还不错的印度电影,一定远超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刚刚看完电影的刺激下,评分相对来说就会比较高。


网友钱宇斌[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电影不是单单放给专家或者说某一种喜好的人看的。
很少有能做到人见人爱的东西。


网友李伟[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往往是这样,其实自己就是个傻逼而不自知。


网友无心[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因为豆瓣是五分评价制而不是十分吧。
有时候一些细微的比较和判断,是很难用五分体现的。


网友蒙面大侠[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该片是2011年我推荐给身边朋友的电影(没有之一,因为我每年只推荐一部)
所以你可以想象下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认可程度。

而被我推荐的朋友看了之后,没有一个人说不好看的。至于如何好看,对于影评网上一大堆,我就不复制了。

但必须送给楼主一句话。很多东西都是主观性的。你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喜欢,这再正常不过了。而我觉得楼主应该去思考,怎么那么多人喜欢这电影,我不喜欢?去看看影评吧,大家到底为什么说它好。
========================================================
突然想到的一点原因我觉得非常重要现在补上:
教父之类的电影当然经典,但是受众面相对来说比较小。比如相对来说女观众就不太喜欢看这类打打杀杀的电影,或者老人们。
但是对于《三傻》这类喜剧片,受众面太大了,应该说没几个人不喜欢看喜剧片吧?所谓这也是为什么教父都几十年了,豆瓣上才不到10W人投票,但是三傻08年拍的,11年我才在迅雷上看到,现在就36W的投票了。所以说,电影题材很重要,它决定了他的观众人群,也自然就会影响口碑和人气了。

p.s. 饶义宇的答案跟我补充答案的意思差不多。当然,我是补充之后才发现跟他表达的差不多。


网友蒙面大侠[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卡任娜卡普的美你不懂。→_→


网友蒙面大侠[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豆瓣上我给三大傻投了不是一星就是两星,我尽力了。


网友匿名用户[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其实我觉得教父挺没意思的


网友冷哲[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不同的片子看的是不同的东西。喜欢看教父的观众,关注点未必与喜欢看三傻的观众一致。你觉得这片子肤浅,这就忽略了这片子所阐述的梦想。其实反过头去看,阿甘正传肤浅不肤浅?难道不是一类片子么?

再说天使爱美丽。这片子我觉得“有趣”,但是深度可确实没多少。就以三傻的标准来看,也值得上“肤浅”二字。

何必呢?看电影不只是看深度,还有很多可观之处。


网友蒙面大侠[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给出的答复:
既不搞笑也不励志,说他肤浅毫不夸张

二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想要脱俗,却又在最后一秒落了俗

这周重新看了个老片,09年印度产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想要脱俗,却又在最后一秒落了俗_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局

故事情节也不复杂。Farhran、Raju与Rancho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结为好友。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Rancho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不仅鼓动Farhran与Raju去勇敢追寻理想,还劝说校长的二女儿Pia离开满眼铜臭的未婚夫。兰乔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

十年之后,当拉杜、兰乔、“消音器”和碧雅在一个在偏远地区的[www.61k.com]有趣的农村小学里找到Rancho的时候,“消音器”已经是大公司的副总,正在寻求与一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建立合作,而Rancho在“消音器”眼中看来就是一个小学老师,一个月的薪水可能还不如他孩子的零花钱,名副其实的loser。

但即便在面对“消音器”小人得志的嘲笑时,Rancho还是淡定从容笑呵呵地面对着他,影片中,配合着农村小学所处地点的碧海蓝天的背景,这一幕看着其实很有张力很感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故事出现了反转,当Farhran等人问Rancho他的真名的时候,Rancho说出的名字正好是“消音器”所要寻找的那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于是大家也就能够想象到,后面就是“消音器”马上转身阿谀献谄。而无论从影片中其他角色在这一幕的表现或者是网上的影评理,都可以看到这一个转折让大家觉得很惊喜、很过瘾、很爽。

情节大概如上,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本来希望表现的是反对教条、世俗,追求兴趣、理想,但很不幸在最后一秒落了俗。在故事的结尾,Rancho最终依靠的还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人士的光环、而不是追求本心的本质,来赢得了“消音器”的阿谀,赢得Farhran、Raju和Pia的狂欢,更重要的是赢得了银幕前观众的感情上的认同和宣泄。

试想下,如果影片在最后的反转出现前就结束,Rancho的身份就只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在碧海蓝天的背景下,淡定从容任性地对待这“消音器”的嘲讽,这样的画面,是否更是追求理想和本心的完胜呢。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想要脱俗,却又在最后一秒落了俗_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局

跳出影片,回归现实来扯扯,我们的大多数人都是按照着传统、规矩的教育和理念在学习、做事,既然大家对追求本心的影片有这么强的认同感,为何在实际中这么做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传统、规矩的教育路径是一条方向明确、能够直接为我们提供可以基本看得见未来的路径,而追求兴趣成本太高,前方又不确定,我们都害怕失败。

我们都知道,按照传统的模式,我们可以安全的成为一个还不错的普通人,甚至还存一定的概率收获如“消音器”一样的成功(“消音器”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很猥琐和俗气,这么做不过是影片为了强化对规矩、传统的教育的批判和对比,对这个角色进行刻意夸大的渲染,现实中相信这样的人也不多),但是如果按照追求理想的模式,获得所谓成功的概率小的可怜,更大的可能是一文不名、箪食瓢饮,甚至失去生命,如影片中因为一直钟情制作直升机而耽误了课业,最终导致不能毕业而选择自杀的学生。所以我们理性、现实地在真实生活中选择了一个安全模式,而在某些时刻又寄希望于各类作品提供给我们一个理想模式下小概率、大成功的海市蜃楼以作为精神慰藉,《三傻大闹宝莱坞》无疑是戳中了这个点。

虽然我觉得最后处理的略显可惜,但这并不能推翻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从立意、表演和剧情设计来评价。

其实扯了这么多,想写的感受也很简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身边的人在追求本心之后的结果成功与否,我觉得单就他们敢于去“追求本心”这件事,就已经是值得欣赏,甚至是尊敬的,而不需要一定要他们获得所谓的成功之后才能大家觉得爽。

三 :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PS: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首先要力挺这部影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在看完整部电影后,大家也许会对电影的名字很困惑,我也有同感。(www.61k.com]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别称,由此看来将影片翻译为此名很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三傻”又是断章取义,翻译只是在看本部影片时听到三位男主人公被重复的称作idiot(傻瓜),最终“三傻大闹宝莱坞”就这样被翻译出来了。
这本来是一部励志悲喜剧,抨击了填鸭式教育和等级式教育对学生的摧残,批判了家长对孩子的独权教育,唾弃了哪些追名逐利者,同时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的去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不好,那恐怕只有名字译得太没味道了,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让人收获视觉上的感受,抑或是心灵上的触动或者改变一些对事物的想法那它就是成功的,总能让人感情变得丰富,那它就不是一部浪费时间的作品。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这部电影很巧妙的融合了很多因素,经历四年大学的男生们会有很大的共鸣。兰彻一个大学的新生,他貌似一个腼腆害羞的男孩,但他的第一天到来就给学长辈来了个下马威(虽然方式挺骇人的),接着是在院长“病毒”的致辞上让他下不了台,他的到来仿佛在平静的湖水里抛下了一颗石子,每个环节他都敢于突破常规。“病毒的鸟巢迎来了自由之鸟”。兰彻并不是出于想吸引人的注意,他真正的想自己去思考。他才思敏捷,口才杰出,反驳权威,用自己的方式演示给他人看‘事实的真像’。终于有一天“病毒”对他忍无可忍了,他拖着兰彻上了讲台:‘你以为你比教授都聪明吗,那你来上一课!’。兰彻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写了“法涵化”,“来俱化”:‘30秒钟你们定义这两个词’。下面的人努力地找,三十秒很快就到了,但没有人找到。兰彻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你们有好奇吗,你们陷入了疯狂的比赛中,这样的第一有什么意义,这样增长的不是知识,是压力,而这儿是大学不是压力锅。”“这只是我两个朋友的名字,我不是在教工程学,是在教怎么教书!”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兰彻的两个朋友----来俱和法涵则与兰彻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家境不好,在病毒的挑拨离间下他们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他们只敢循规蹈矩的好好读书来改变人生。兰彻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追求卓越的人,成功自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兰彻的这一观点很直白的解决了不少人的疑惑,很多人如你我读了人生四分之一生命的书,却一直不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日后有更好的生活,这是不少人的想法,于是追求着分数,排名,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人都希望着成功,希望人生有最大的盈利。但在达到成功,收获盈利的途中每个人的方法却不尽相同。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在影片中兰彻和沉默者的在这上面的矛盾最为犀利,‘沉默者’是一个很执着于死板学习的人,他认为他的方法能给他带来想要的成功,而兰彻认为;‘四年的填鸭式教学能救得了你,但40年后你不得不和他xx’。在一次公众演讲中由于兰彻的捉弄了沉默者,让其脸面尽失,沉默者与兰彻打赌十年后再见面,比一下谁更成功。兰彻并不屑于这样的比较,他认为并不需要追逐成功本身,做个好的工程师自然就会成功。是的,‘成功’这样的一个词本来就是一些已经拥有社会地位,财力,权力的人对的一种定义,标准。这样的标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是人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但他们依然幸福。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兰彻总能看明白一个人,一件事‘生活并不是拥有几个文凭,简单的盈利,亏损。’兰彻这么认为。这样的人并不懂得生活,不懂得幸福和珍惜。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兰彻骑着摩托去送来俱的爸爸去医院,‘朋友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胸部。’‘我可以有很多考试,但爸爸只有一个。’;他也帮助法涵认识到应该追寻自己的热爱---摄影,‘只需要一点点勇气,你的人生就截然不同’;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帮助来俱重拾生活的勇气,‘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我保留我的态度’,轮椅上面试时的来俱以最坦然的姿态面对了考官。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尊敬的阁下,您太伟大了,请接受我们谦卑的供奉。’影片中一直是玩笑的一句话,在来俱和法涵走出面试场时表达对兰彻的感激时,却成为了最真挚的言语。这样的兄弟情令人感动而又羡慕,我要有兰彻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好。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最终病毒把他自豪的钢笔给了兰彻,兰彻应用自己的知识救了病毒女儿—莫娜和他的孙子,也让他顽固的思想改变了,当他激动地看着自己的孙子被救活,他说:‘踢得好,以后踢足球好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一刻我很欣慰,很感动。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兰彻在那一天走了。在毕业后的十年,因为两个朋友的执着和友情而再次出现时,已是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真正的成功属于追求卓越的人。兰彻身体力行了这一点。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虽然影片在很多地方有些显得夸张,调侃嬉笑的有些过,歌舞也很不适应,但作为一部影片,它很好的表达了它的思想,友情,亲情,爱情都很感人。可以说包含了人情味,看多了美国片,看看这部节奏轻松,对白智慧风趣的电影,在哭笑之间领悟了许多。

有些人说,片子的片名没翻译好,其实不然,翻译片名的人是聪明的,如果片名是翻译的人故意翻译成这样的话,这个翻译者真得很聪明也很了解中国的年轻人的兴趣,但是如果是翻译者无意之间翻译的,那只能说他运气好。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是不会去看什么教育片的,因为现在的中国和电影中一样,贫富差距大,学习,生活等,压力很大,就像电影中说的“高压锅”,大家来看电影是为了减轻压力,所以没有太多的人会去看教育片,而是去看喜剧,青春偶像剧等等,如果把片名翻译为教育片的名子,那会造成更多的人与这部佳作擦肩而过。

列如我,我一开始是想找一部喜剧看看,就看到迅雷的推荐,看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一开始以为是很搞笑的喜剧,虽然事实如此,但这部电影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关键的哲理,他成功的把喜剧与教育片有机结合在一起,非常成功,就像剧中的主角突破常规,创新的学习与做人方式方式一样。

这部片名的翻译,总之是成功的,就像亚历山大大帝与高尔丁死结,如果亚历山大,也像常人一样去解高尔丁死结,不去创造自己的方法,他也不会成为亚洲王。翻译片名的人也一样,他用突破常规的方式翻译了一部教育片,才使更多的人看到了这部片子,他的方法与亚历山大和片中主人公一样,其实总结一下,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所以,说片名没翻译好,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但仔细一想才明白了其中的玄机,因此不要说片名没翻译好,而是拘泥于常理的人无法理解罢了!

很久没看过这种让我哭笑不得的影片了,片中穿插的现实与回忆,几个人的友情,都让我感动的没话说。像风一样自由,像兰彻一样。
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我们毫无选择权地来到这个世界,毫无选择权地拥有了一些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拥有的越多,也注定承受的越重。一无所有的时候,最轻松,因为没什么可以失去的。拥有的时候,才最痛苦,因为害怕失去才会格外珍惜。幸福快乐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伤感,会害怕这短暂的快乐消失;可是悲伤痛苦的时候却不会再徒添忧虑,因为心里知道,怕什么?还有什么会比这更糟的呢?要是还有比这更糟的,那就一起来的更猛烈些吧。我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只是有时候,真的撑不住的时候,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会支撑着我。生活不是要我做谁谁谁,我却花了好长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了谁谁谁。因为不自信,我丢失了好多的自己,还好,最后的最后,没有弃权我自己。小时候的友情就是有个玩伴,长大了却那么固执地只想和那种在一起即使没话说也不觉得尴尬的朋友在一起。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生活需要目标,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可是,最可悲的是,我连目标都没有,何谈方向和动力。做自己最难,有时候会随着眼前眼花缭乱的世界而浮动,找不到自己。可是我知道,生活真的不是要我做谁谁谁,最好就是做个傻瓜,能问心无愧就好。
《三个傻瓜》,你们虽然是傻瓜,却是一群有情有义,快乐无比的傻瓜。你们拥有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友情

“他的人和名字一样不同寻常”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一切顺利,一切顺利……”
“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支笔是卓越的标志,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请再传给他,32年,我一直在等那个学生出现……”
还有对mechanism那段定义,经典啊~~
“嘿,兄弟们……一切顺利”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电影中的场景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
“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重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贴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考试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个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1000克秋葵,500克免费奶油就能叫醒他,为什么牺牲我?”(超搞笑)
“笨蛋……别撒谎了”
“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片头曲.Behti Hawa Sa Tha Woh 歌词
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翱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
路途艰难 又毫无忧烦
我们为明日愁言 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刻壮美不凡 他来自何处
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
他去了哪里 让我们去寻觅
烈日当下 他犹如一片林荫
大漠之中 他便似一片绿洲
对受伤的心 他是良药一剂
恐惧着 我们都泥足于井底
无畏着 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毫不迟疑的迎接潮汐
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 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不会放过你 我们还要继续 要继续

添加:
朋友就是乳房
我断了两条腿,才站起来
今天我没有像神祈求工作,仅仅为这生命向他致谢
我们有很多考试 ,但是老爸只有一个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我们很伤心,不过另别两个更伤心。
也许我成为了摄影家,房子会小一点,车子会小一点,但是我 会快乐很多。
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
踢得好,长大踢足球好不好?哈哈,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
哪怕只有一瞬间
让我自由的过……
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
哪怕只有一瞬间
让我自由的过……
alala……
给我阳光给我雨水
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给我阳光给我雨水
给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2)三宝大闹宝莱坞: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简短影评)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s顺利”(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四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真是让我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啊!!!绝对是好电影啊!!!!不得不看......我想这是我真正爱过的电影!!!永远珍藏!!!

平时看完一部电影,都只是一笑而过或流下几滴感动的眼泪罢了,甚至有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后,真是感触良多。《三傻大闹宝莱坞》深入浅出,在轻松搞笑中授予人人生哲理。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梦想、勇气和友谊的完美诠释,这是需要我们在电影中慢慢地去体会的。作为与电影中主人公们年龄相仿的我,对于人生有了很多的思考:现在,我是不是该去明确我的理想呢?我是不是要更大胆地去面对生活?我是不是要学会怎样为人处事?16岁与14、15岁的区别,大概就是多了一份思考吧。

还有,关于教育问题真是感同身受啊!校长所说的“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我觉得很犀利也很正确。但他的教育方式真是大错特错了,他的所做所为甚至让人厌恶!主人公兰彻的话“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正式现在学生的内心写照,我们正被传统的教育方式捆绑着。

主人公兰彻的口头禅“一切顺利”我会永远铭记......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页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西西弗斯滚动的是石头,而我们要追逐的是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一生的宿命。)

“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个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坚信自己成功是成功的保障。要相信,门关了,上帝会在别处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要知道,路是自己的。)

“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因为朋友,我们从不孤单。)

《三傻大闹宝莱坞》,请用心去看看吧!!也许你们就会明白我所说的......

《三个白痴》——像风般自由



笑中带泪,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最恰切不过,从卓别林的年代开始,电影就开始寻找一种戏谑的途径来指涉现实,往往能够在最不经意间打动众人,不敢说《三个白痴》是一部多么经典的喜剧片,但在现今流行恶搞的大趋势下,《三个白痴》还能够独善其身实属难得。

《三个白痴》讲的是三个朋友间的友谊,这份友谊滋生、发芽于象牙塔,以Rancho为中心的三人组合,在大学中经历了顺从、叛逆再到自我解放和认知的过程,通过这些情节,影片探讨的是印度当代大学教育的失败、以及等级制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三个白痴》之所以能够强烈引起观众的共鸣,恐怕就是因为影片中所影射的现实与当下中国太过相似,所以即便影片充满了异域的色彩,但在某些内涵上,观众所能够理解的东西是相通的。



“Alliswell!”这是电影中Rancho的一句座右铭,出生卑微、天资聪颖的他,在这所印度最好的工程学校里,充当起了反叛者的角色,但这种反叛,并不是Rancho故意使然,相反,他无意去去担当任何的意见领袖,只是简单的跟随心灵的方向。在Rancho看来,一切都是理想的,顺畅的道路最好不过,但艰难困苦亦不在话下,心中只要没有了恐惧,成功便是手到擒来的。

追随心之所向,这是Rancho给Farhan的忠告,喜爱摄影的他慑于父亲和家庭的压力选择了不喜欢的机械工程,学的不快乐似乎成了必然。放下心中的恐惧,则是Rancho给予Raju的建议,家庭的贫苦让Raju背负上了不寻常的压力,最终只能将其转化成为对神灵的敬畏。

看吧,这样两个人的状况,这样两句忠告,多么的符合于时下中国大学生们的遭遇。面对理想,我们屈于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又不甘于此,矛盾永远的存在着。有些人勇敢的踏出了向梦想的那一步,而大多数的我们,就日复一日的逐渐泯灭在了现实当中,从此沦为一个又一个电影中的Chatur。

《三个白痴》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它着力为观众们塑造一个理想国,在这个国度里,没有阶级的不平等,没有价格标签式的爱情,没有老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交流,没有了现实的不公,没有了理想的不能实现,这些,是每一个观众都期盼实现的却遥不可及的,在《三个白痴》里,这样的世界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影片最后,Rancho所建立的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承载了一批人的梦想。



《三个白痴》为了构建Rancho这样一个人物费了颇多的笔墨,无论是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还是不废功夫就可以得来的好成绩,或者是平易近人的行为方式等等,Rancho在影片里成为了一个“完人”式的角色。很难说这样一个人物会有多么的真实,但在影片生活化的表现之下,这样一个完美人物的存在,看起来却也不那么突兀。电影着力打造美好,却也没有忘记揭露黑暗,这样的对比之下,生活的真实立马跃然纸上。老师们的古板和势力,家长们的强制,无论是泼墨还是写意,《三个白痴》用细节描绘的这份生活就如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的真实可信。

影片打造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寻找一条是回忆,在交织中,观众看得的是三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两个时间段的生活画面,这样的交叉剪辑,很难让观众感到乏味,从一条线索到另外一条线索的跳跃,转换的是时间,也是电影类型的某种转变。在回忆的线路中,影片就成了典型的青春电影,爱情友情学业工作,配合上了嬉笑怒骂式的幽默,承载了多少人年轻时的青春回忆。而另外一条寻找的线路,又变成了公路片的模式,三个人一路上开着车寻找Rancho,虽然未有公路片传统的成长议题,但一路上印度的风景也着实是美不胜收的,而在这趟旅途中通过真实的Rancho带出的假Rancho的不为人知的孤苦一面,就给影片的Rancho重新又包裹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观众给Rancho的爱无形间又被放大了。



至于《三个白痴》的笑料,就坚决不是国产喜剧的低俗可以比拟的,言谈间的幽默是根植于本片的,典型场景如Rancho顶撞老师,通过简单的言语表达,笑意自然而生,编导的用心可见一斑。而再看看诸如《嘻游记》之流的国产喜剧,我们没有好莱坞的技术,难道连制作电影的诚意都如此匮乏吗?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也会有瑕疵,Rancho当初为何不告而别,电影里好像无甚解释?唯一的可能也许就像电影里的配乐一样,“他像风筝般高飞……”现实的桎梏只能是Rancho出走的推动剂,而未来的理想地,就是沙滩碧海和蓝天了。而在完美的Rancho背后,是一堆并不完美的人物,众星捧月的感觉其实有点做作,只是影片将故事表现的太真实,才能够瑕不掩瑜。

最值得一提的还有阿米尔·汗的表演,作为印度的顶级明星,他的表演着实细腻真实,自信、善良还夹带了点小幽默,最为惊人的,是他已然45岁,却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青涩的大学新生,而且光看外表,是看不来的,又是一个帅气有魅力的天山童姥。

《三个白痴》:诙谐笑闹却不乏哲思的人生百科全书



如果奥斯卡增设一个“年产量最大的电影产业基地”奖,那毫无疑问,这个奖当之无愧地应该属于宝莱坞。平均每年保持一千部电影以上,其数量早在40年前就超过了好莱坞。当然,宝莱坞在印度也只占了电影市场的四成份额,难怪据说印度人90%都拿电影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的票价仅仅相当于一瓶汽水的消费。个人看的印度电影少之又少,但几乎每部都会让我精神为之一震,有惊喜又颇具亮点。要是哪天能在剪辑上多下工夫,缩短电影的片长,估计引进国内院线就指日可待了。当然,不可否认是的,“片长”已经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特殊防伪标签了。基本上,没有三小时的影片那就不具备地道的纯印度风。在如今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背景下,能安安心心进影院欣赏休闲几个小时,印度人,不服不行。

这部《三个白痴》,去年在印度影坛呼风唤雨,俨然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如今看完,才竖起大拇指感叹其实至名归。在泪水与嬉笑中,收获了不少异域国度所带来的哲思。在轻松至极的快感中,受益匪浅,实在是“百年一遇”的难得佳作。本片的主演阿米尔·汗是印度电影界最闪亮的星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未知死亡》。虽说很大程度的构思上,模仿《记忆碎片》的痕迹较重,但凭借导演与编剧对影片的了解,相得益彰地加入众多印度独有的元素,使得广大影迷也对此片赞誉有佳。07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地球上的星星》,邀请现实中的“特殊孩子”作为主演,留在我印象里的是孩子那几颗可爱天真的兔牙,还有老师的那份真挚无私的爱。这无一不让我对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真实,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印度导演最大的特色。在《三个白痴》里,也一如既往地继承了。

这是一场诙谐爆笑的“无厘头”好戏

主打的是喜剧,单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印度式的特有喜剧元素,从开篇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周星星的无厘头式喜剧,一般不问是非,一味地去颠覆人们最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拍案叫绝。然而,在《三个白痴》里,仿佛任何的笑料都是有理可寻的。就好比在看一本搞笑版的《百科全书》,将笑点依附在最基本的常识和浅显易懂的知识里。当然不是说,能盼望着在影片里学到什么全新的知识,只是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搞笑风格,让我很轻易地就爱上了这部电影。三个大男人撑起一台好戏,其实应该说是四个。如果没有这第四个“白痴”来对比映衬,那“笑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要说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编剧实在是功不可没。全篇将近三个小时,贯穿始末的笑点安插,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俗气,反而觉得恰如其分。举不胜举的搞笑桥段,不知道有多少能堪称经典,至少在观影的过程里,大腿都要拍麻了。“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经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如此类似的画外音都诠释

得嬉笑连连,再配以卖力而精湛的演技,实乃喜剧电影的最上层之作。

这是一堂人生哲理的教育课

本片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更为连贯,一气呵成,及其照顾观影者的感情线流程。对印度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从最根基开始反驳,即揭露了丑恶的事实,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当教育的意义融合在嬉笑怒骂中,由那三个“白痴”来加以诠释,到底说服力的强度如何暂不讨论,至少能让人在轻松的气氛里学到什么,哪怕只是一丁点,而这又无疑不属于影片的成功。“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白痴A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白痴B的拷问。是啊,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害怕战胜自己。当白痴A与白痴B都圆了自己人生梦的时候,兰彻哭了,他是一个好朋友,好兄弟。同生共死那是满口胡言的大话,患难与共才是最真真切切的写照。

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生

“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XXX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这是白痴B的内心独白。人的一生,将会有许许多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一辈子的朋友却屈指可数。至少在这部影片的圈地里,只有他们三个风雨同舟。从进入大学就认识的小跟班“毫米”,最后跟着兰彻圆了自己的学习梦,这是友情。“病毒”的女儿与兰彻十年思念的日日夜夜,最终也成眷属,这是爱情。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生了。影片穿插的音乐,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看印度电影,有时候感觉就像夹带了好几部MV,每首歌都有始有终。配以贴切的影片意境,夸张的演员动作,稍显稚嫩的特效镜头转换——异域风情的另类享受。

很久没有如此满足地看完一部电影了,舒缓一下心情之后,脑海中萦绕着影片中的两句话,“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和那拍着胸口满脸自信的“一切顺利”。

《三个白痴》:被这个世界吞噬的美好,你还剩多少?

这部电影前,先看看它目前的成绩:时光9.3 、豆瓣 9.4、迅雷9.8、imdb8.1.虽然不能以这样简单的打分成绩来作为评价一部电影的手段,但这么高的评价已经可以说明了这部电影确实感动了非常多的人,确实让我们发现了心中那些尚未被这个世界所吞噬的美好。

电影时间有点长,2小时40分,名字在一些地方更是被无耻的翻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名字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又丑又长的印度阿三脑残电影。但看完整部电影,一点都没有冗长的感觉,故事情节十分紧凑而且剧情超级跌宕起伏,看到最后我差点以为男主角发明时光机器返老还童了·······

整部电影会让你经历— 笑—哭—笑—哭—笑的情绪起伏。男主角阿尔米`汗据别人分析是汤姆汉克斯+吴彦祖+青年版憨豆的混合体。演技十分强大 ,45岁高龄完全演活了一个20岁大学生,看了一些他的个人简介,发现他简直是电影中wangdu的真人写照,他21岁爱上邻居家女孩,因为宗教信仰不同,父母极力反对,然后他们两人私奔,现在仍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屋外超过37度,看完这部电影后就像刚刚在大海里翻滚一番凉爽无比,整个人热血沸腾,却又充满力量。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天气,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真是件幸福、美好的事情。

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多么奇特,多么与众不同。在一些人眼里,甚至很俗。但不得不说,演员的配合十分有爱,演技真诚不做作,仿佛就是生活中10几年的老朋友一样。电影中的那位教授简直是现实中的无数老师,家长,以及一些装模作样的“老前辈”,他们通常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社会上人心险恶,善良和按自己兴趣是没有饭吃的,我们每天都要在不断竞争中活下去,你不竞争,这个机会就被别人拿走了,按自己的兴趣找工作,能养活自己吗?能买房吗?·····

整个社会的浮躁也使我们越来越急躁,这种竞争意识带来的不安全感致使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正如一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我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

上面这些是竞争意识带来的最直接的弊端。而电影中的主角wangdu完全不安这个社会的规则出牌,什么狗p竞争意识,什么教条框框,什么罗嗦乏味的理论基础,这些他都无视。他鼓励身边的朋友追随自己的兴趣,学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鼓励教授千金不要去为了结婚而结婚,就像现在的社会结婚潮一样,很多女生到了适合的年龄,家长就迫不及待要把女儿嫁出去,只要找个老实点的,有房有车的男的就可以了,管他们直接有没有爱情呢,没有的话,结婚后慢慢培养吧。



影片中的主角们所做的就是生活中很多人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面对亲朋好友的攀比,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功利,我们放弃了我们的生活爱好,我们渐渐变的是顺着社会上应有的生存路线而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自己过得更美好,为了每天不一样的精彩而生活下去。

当然电影中最精彩也最感人的部分是关于友情的。3个idiots过着的生活是我们向往的,3个idiots彼此坦诚相待,3个idiots可以为兄弟赴汤蹈火。这三个白痴看的好让人羡慕啊。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白痴”朋友呢?社会的残酷让更多的人封闭自己的内心,我们越来越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很多人最好的朋友都是学生时代的吧,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正是这些已经在现实世界中被吞噬的美好,被这部电影激发出来,才会让这么多的朋友,在看完电影的第一时刻马上激动不已的打上最高分,来表示对这种美好的渴望。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都不会做了。其实我们都可以有这些美好的。

《三个白痴》:嬉笑怒骂中小窥印度电影工业

宝莱坞电影一直以高产而闻名,但是出产的电影针对性很强,大部分是面对印度本土观众,所以在很大的时候由于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印度电影的包含的文化、俚语以及其他元素,无法产生认知感,从而感觉到文化的隔阂,但是喜剧,往往是无国界的,《三个白痴》的火热以及不绝如缕的好评就成功的说明了这一点。



高产虽然不意味着高质量,但是却可以练就一大批电影从业者的工作水平,单从电影开始前十分钟的大段航拍镜头和流畅的吊臂走位,我们不难看出印度电影工业技术的娴熟和稳重,单单比较中国电影,国产电影这方面的技术处理还是非常生涩的,远远不及印度电影,我们很少能在国产电影中看到如此流畅的吊臂走位以及航拍,且不论这一点本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可谓精致,在很多段落的过度上布局精巧,设计巧妙,就是这些元素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加的出彩和绚烂。

其实就故事而言,本片的剧情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想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精彩并不是那么容易,本片做到了,导演采用双线交叉叙事的剪辑手法来缝合整个剧情,通过三人旅途的经历与过去的回忆还原整个故事,使得故事越来越丰满,这是最近几年比较风行的一种剪辑叙事手法,但是如果轻重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整部电影的节奏,《三个白痴》却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在现实与回忆之间段落的过渡上非常的流畅,没人让人产生过渡的不适感,观众早已习惯于线性叙事,而这种非线性叙事如果处理的得当,剧情变化节奏处理稳妥,就能时刻保持观众的好奇心态,内容与结构的结合旧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很多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比如在电影之中贯穿大段的歌舞,在一些语言上的“印度式幽默”,还有一段基于北印度语演讲的恶搞,这些并没有成为我们观影的障碍,反而使这部电影的异色感更强,吸引人眼球,毕竟还是那句话说的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片的表演可谓精彩,男主角的用情表演可谓一大亮点,但是也有个别演员的表演较为的程式和脸谱化,但这毕竟是喜剧的特点之一,不多累赘。此片的画面也是个亮点,在一些桥段上画面颜色的处理可圈可点,画面的构图也很精致,众多的元素注定此片是部精品。



另外此片在很多细节上的巧妙诙谐处理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的那部《天使爱美丽》,众多精致的桥段,层出不强的笑料也是此片的制胜法宝之一,这难免会让人比较国产喜剧,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喜剧的笑料已经贫瘠到不能再贫瘠的地步了,大多数时候,中国所谓的喜剧片都能换来观众的笑声,但是,这种笑是冷笑。

关于此片所阐述的价值观念,归结起来就是那句“all is well ”,让人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要屈服于一些压力,想要改变制度还是很难的,其实中国的国情也属这种情况,刻板程式化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人而是机器,此片的价值观还是较为明确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说教寓味,但是作为一部喜剧,他不仅获得了本国人民的鲜花与掌声,也换来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喝彩。

去年《贫民富翁》的获奖给印度电影打了一剂强心剂,其实宝莱坞电影之前比较单一,面向的群体较窄,但是近年来的脚步说明宝莱坞电影正在逐步的朝着好莱坞靠拢,印度电影业在技术和叙事技巧上已经越来越成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在向宝莱坞抛出橄榄枝,这种结合没有破坏印度的本土民族文化,反而促进了宝莱坞自身的发展,已经有不少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开始投资印度电影,而在这方面,中国国内的电影业政策是抵制好莱坞的“侵入”,据官方说是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的侵袭,但是从目前国产电影的发展以及国内票房的走向来说,中国电影不仅没有守住“国土”,而且很大程度上玷污了国内观众的电影品味,文化上的拿来主义盛行,啃我们祖先的东西,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更何谈保护本国文化?

习惯亚洲各国的电影业,日本一直是传统的电影强国,近十几年来,韩国的电影业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水准了,宝莱坞电影正在逐步的崛起,而中国电影(暂不包含台湾电影)在港片迅猛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一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这些我们周围的邻国,我们一直强调保护本国文化,但是要知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停滞不前,何谈保护?

近几年的宝莱坞电影发展来看,一方面其发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另一面它在朝好莱坞靠拢,发展的过程是获得与放弃的过程,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其本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来力量的扶植,近年来,印度电影产业的年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成为一个发展及其迅速的产业,印度电影在保持了本国文化特色之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电影工业技术为我所用,对电影这门艺术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探讨与挖掘,我相信,印度电影的特色之路正在形成,它将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以后,通过电影,会让更多人了解印度的社会民情,以及其本身优秀的本土文化,而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民族电影工业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对本国人民和文化负责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我们,正缺着一点。

《三个傻瓜》:有一种人格不需要教育

从年初在影迷们间盛传的“印度神片”,到年底的国内公映,《三个傻瓜》突然让纠结于国产电影与好莱坞交锋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视点。何以把大量商业化的电影(电视)桥段与本土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相结合,又能在国际化的范围内又引发共鸣,宝莱坞做到了,我们却还在摸索。《三个傻瓜》的成功,不只是主题先行的取巧,也是叙事技巧和人物设定的成熟。在一部遵循宝莱坞固有模式的喜剧片中,巧妙地融合了多种类型片的元素,即便所有的波折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仍能在某几个点上打动观众,这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威力。

当下对于教育体制和人才定义的拷问,放之四海皆有待探讨,用校园喜剧的方式最容易出彩,可要避免浮于表面的潦草,则还需一定程度的切入,在情节转折上可信,而非动漫式的散漫夸张。《三傻》脱胎于印度畅销小说《满分人》,原本只是作者查特·白内特记录大学生活的自传体小说,因为背景是印度最高学府“印度理工”,多少带有些精英色彩和优越感。《三个傻瓜》中的主要人物被赋予了典型的社会阶层特征,从侧面说明了印度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稀缺性,这一点与中国及周边亚洲国家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严酷状类似。正如“病毒”校长的板书,兰切(身份暴露前),莱吉和法罕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印度家庭:传统贵族子弟可依靠父辈的荫庇轻松学习,不愁就业;赤贫阶层却因生活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在刻苦学业压力中需求身份的进阶;而普通市民阶层因为有了相对丰富的选择,反而纠结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电影的前半段其实已为所有大学生规划出了几种固定的人生轨迹,哪怕是从“帝国理工”这种级别的院校毕业,也不外乎三条路——去美国当“高级打工仔”,留在国内作个稳定的工程师,或者更为率性的自由职业者。影片的倒叙结构在诸多青春电影中常用,观众之所以不觉得厌倦和低俗,要归功于兰切性格上的真诚和意志上的自嘲精神。在与教育体制的抗争中,只有极少数人会坚持到最后,更多人不是屈从就是无情淘汰。兰切与法罕的个人胜利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就业岗位单一,高自杀率才是当代印度无法规避的问题。

如果只是回忆校园胡闹,那《三个傻瓜》并不比同类好莱坞青春喜剧高多少,观影感的酣畅,来自于影片主创对一个最简单问题的反复追问“读书到底为了什么?”直到兰切真实身份暴露的那一刻,这个古老的命题才有了答案,最大的包袱也成为了影片的转折点。“突然对他由衷的敬佩”,这不仅仅是法罕和莱吉发自内心的感激,更是所有人对于兰切人格的赞叹。作为一个仆人的儿子,他用文凭来换取科学知识,追求自身的理想状态,而在人格方面上,兰切早已在大学前就完成塑造,其系统化和理论化,都超过了病毒校长,并赢得了最终的肯定“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不过另一个现实是,没有文凭的兰切只是隐居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发明家。从普遍的价值观来说,他的老对手“消声器”的事业当然更为成功,莱吉和他其实是同一种选择,关键在于谁更服从于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

无论是“穷小子追求富家女”的电视剧套路,还是自我放逐与寻找的公路片线索,都被巧妙的融合到校园励志情节中。这种成长与爱情的充分解释,又与《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的私密性不同,完全是为批判体制的主题所服务的。最为难得的,是《三个傻瓜》恰当的摆脱了说教,通过一连串危机掀起了小高潮,迎新、考试、自杀、逃婚、偷卷、分娩…信息量之大,堪比一部连续剧,浓缩后避免了印度片中常见的厄长累赘。此外在表演上,“老男孩”阿米尔·罕赋予了兰切绝对纯净的性格,其内心的无比强大突出了外在的感染力,完美的人品,与印度影视剧中所有的“英雄”保持一致。好莱坞式的花哨技巧,在脱离叙事的印度歌舞前反而暗淡,既是成人童话,也是超现实荒诞。《三个傻瓜》在许多细节的铺垫上分外用心,像整流器、太空笔、单车新娘等线索最后都得以呼应,其完整程度不得不让人佩服编剧的周全。反观中国电影,哪怕只要做全其中某一方面,就已是难得的年度佳片了,印度人如今做到了,这就是宝莱坞电影工业的商业化成果。

印度励志片《三个白痴》引国内网友强烈共鸣



编者按:本周关注的这两部电影,一部是印度的商业励志片,一部是台湾的小众文艺片,样貌差别甚远,却都谈及“价值观”与“梦想”。《三个白痴》(3 Idiots)像炎夏中的一杯冰冻可乐,因片中对填鸭式教育及“一切为了高分、一切为了工作”的抨击,道出无数中国内地大学生的心声,受到网友狂热追捧,激起你追逐梦想的愿望;《第36个故事》像初秋时一份cappuccino,淡淡地展示不同价值观的有趣拉锯,让你代入其中,要花还是要钱,环游世界OR上大学?这是个问题。

● All IsWell

●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可能赚更少,车会更小,房子会更小,但我会幸福,我真的会幸福!

●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

●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

南都讯 记者简芳“印度电影中的经典、太有意义了!“幽默不失深刻,搞笑不失感动……就片中批判和思考的题材,我多么希望这部深入浅出的喜剧片能是部咱们国产片啊!”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曾一度燃起国内的观众对印度的兴趣,那其实是一部把镜头对准印度的英国电影,但《三个白痴》这部引起众多网友惊叹的青春励志电影,确是如假包换的印度制作。片名《三个白痴》(3Idiots),讲述的却是三个神一样的小伙子在大学里的青葱往事,其中的一个天才学子更是敢于挑战权威,公然与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作对。这部2009年的印度票房大热之作,最近在网络上流传后却引发国内观众的强烈共鸣,不少网友热力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这部印度影片,也许你也有兴趣看看

帅哥:44岁阿尔米·汗演活“叛逆”大学生

《三个白痴》,另有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2009年贺岁档在印度上映之后口碑不错,IMDB上8.1分。影片的主演之一,也就是扮演天才少年的阿尔米·汗,此时在印度正当红,他的加盟也是影片在本地票房大卖的主要原因。中国内地目前已经有不少他的粉丝,认为他样貌英俊,演技强大,集中了汤姆·汉克斯、吴彦祖、青年版憨豆的各种精髓。不熟悉的观众在了解他的年龄之后可能会下巴落地,因为在接拍这部电影,在其中饰演活蹦乱跳的大学生时,他已经是顶着44岁的“高龄”了。

励志:抨击制度鼓励追求梦想,共鸣强烈

一些观众将《三个白痴》与《美国派》相提并论,但是除了有大学生的青春生活,影片更洋溢了一股浓浓的励志气息,让不少人看后都称获得了积极的正面能量。片中的主人公特立独行,信奉“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坚信只要拍胸口说“一切顺利(ALL ISWELL)”万事就会自然无忧,并不断地鼓励其他两个“白痴”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理由是,“如果喜欢摄影,为什么和机械结婚,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这些类似成功励志教科书式的信条让不少网友都热血沸腾,甚至有网友称,“看完《三个白痴》,越发坚定了循着希望,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另外,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影片还穿插了三起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流血事件。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好工作。中国内地的学生倍感熟悉,所以当他们看到阿尔米为此冲进办公室,一字一顿地告诉校长,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许多观众都觉得痛快淋漓。

因为有了强烈的共鸣,遮盖掉制作上的弱点:影片过分神化这三个少年,尤其是阿尔米·汗扮演的第一男主角,为何他能在众人皆醉时保持清醒豁达的头脑,影片并未交代;在片末,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这三位白痴分别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明星,相当理想化。

真情:亲情、友情让人一会哭一会笑

虽然算得上一部喜剧,但是高达80%的观众看过都称自己泪流满面,整个电影看下来,一会哭一会笑。比如其中一个白痴鼓足了勇气要告诉家人,自己想做的其实不是工程师,而是摄影师。爸爸大怒,质问他如何面对外界的期待,这个白痴站在老父亲的面前,忍住哭泣,颤抖地说,“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我只在乎爸爸的感受。”他告诉对方,“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又怎么样,我可能赚更少,车会更小,房子会更小,但我会幸福,我真的会幸福。”这个场面感动了无数观众。

此外,三个白痴被校长勒令退学之后,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三个人拖着行囊走出校园,却遇到校长的大女儿正好怀孕要生产,自驾车在大水中无法行驶。三人二话不说,把校长的女儿抬进了房间,阿尔米更是通过视频跟校长的小女儿,也是他读医的女友现学现卖,再加上自己的工程学的知识,用吸尘器自制助产器具,顺利地帮助婴儿出生。这样的举动不仅打动了校长,也触碰到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不少观众都在留言中特别提到,自己在此处哭得稀里哗啦。众多幽默、感人的情节有条理地交织,使得160分钟的片长还不算太考验观众的耐性(转自《南方都市报》)

又一部伟大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如果不是因为阿米尔汗主演,我想凭这名字我是绝对不会看的。还好,继《未知死亡》后又一部伟大的印度电影。会让你哈哈大笑,也会让你泪流满面。为友情而哭,为朋友的成功而哭,为孩子出生时的一切顺利而哭。不剧透评论了,兴奋完也该睡了,只提醒一句,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哎......应试教育,真是可悲,我们都已经是受害者了,难道我们的下一辈还要继续?

教改越改越牛,分数无比重要,90后各类门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教育体系的悲哀,或者,也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朝历代,周期性的动荡和繁荣,200年后或许乱世。何其可幸,我们活在盛世!世态风云变幻,我既不是开国功臣,看起来也当不了亡国之奴,碌碌无为一生即可!

杂想——《三个白痴》

接触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和妈妈一起坐在电脑前一起观看的。我妈妈是一位对印度电影或印度连续剧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只要我发现有印度电影,妈妈定必会很兴奋的,让我打开给她看。可是这次反常的是,妈妈和我一同观看这部电影,这位作为印度剧狂热影迷的她,忍受不了十五分钟就走了,剩下我一个人让影片中的三个白痴带我遨游了差不多三个小时。

除了这部电影,我其实也陪妈妈看过许多印度电影的,不过它们能给我带来任何兴趣,我甚至不能忍受印度电影中的俗套情节。这部电影,今晚,我是第二次看的了,我依然有感觉,并又一次深刻的思考了我的人生。

这部影片的主流思想,我还是能抓住的。说一个名叫兰彻的学生出现,不满学校一成不变的教育制度,并意图去改变,身边的两位同学也跟着,渐渐的回归到自己的理想,并深刻的思考了关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影片虽然是一部喜剧,外贯穿了歌舞元素,但是,我领悟到,影片所要反映的并不单单是这些。这是关于对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爱情观念,人生定位等等,不仅仅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弊病纠正,更是对人生观的定义具有启发作用。

我想我自己可以说是幸运的遇上了这部影片。对于我这个即将要告别学生时代的人来说,这无疑算是一份礼物。虽然,我的大学生活不可能重头再来,但是,我并不后悔太迟遇上它,很明白,在这个急功近利,浮燥之风到处横飞的社会,有这么一部可以从人们内心出发的教育励志片不多,至少国产大片,我很少看见有哪部影片可以拍得那么轻快简单但又不是深度的。

撇开了社会之风,让自己沉静。回想自己一路走过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三个白痴之中,我是属于哪一类的?我的人生轨迹到底要怎么规划?顿时,我感受到的,迷惘不再层层遮盖自

己了。我想,这部影片会有更多人和我共鸣的。他们都是思想脱俗,懂得去追求,去反思的,我想,他们是懂得生活的人。

有时候,走得太快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感到骄傲,反而会累坏自己,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好好的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呢?我会记得,无论自己在喘着粗气的走上坡路或爬楼梯时还是在走着坑坑洼洼的道路或不小心摔倒时,告诉自己All is well。

《三个白痴》:人生三叹皆是憾

如果你承认你有过所谓的“理想”,那么《三个白痴》有可能会将你所有有关“理想”的概念都彻底打翻,甚至让你痛悔过往的人生原来竟是虚度。“圣人”兰乔如信手拈花般道出一个又一个有关人生的全新理念,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甚至能让心有所感的人泪流满面,唏嘘不已,然而回头面对现实,我等依然只有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一看此片悔终生

看了《三个白痴》,我最悔恨的是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青春岁月和金色年华几乎完全是谬误几乎处处都被绑架,其实兰乔所说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可能从来没有如影片这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陈述得令人印象深刻感慨不已。我们上学工作,我们恋爱生活,世俗的观念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去争取那些所谓的最好的和最棒的,我们为了考试第一而沾沾自喜,我们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而兴奋不已,我们为了找到一个美女老婆而洋洋得意,我们为了一点奖金而喜出望外,当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到了任何一点所谓的“成就”而踌躇满志时,殊不知荣誉、面子和物质奖励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精神枷锁而已,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像被套上缰绳的驴而被生活所驱赶着上路,没有人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当然更不会有人告诉过我们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为什么,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利益的争夺和荣辱的计较。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的付出和得到是否对等,我们的所得和追求是否一致,我们的天性和目标是否相容,我们得到的真是我们灵魂深处最想要的吗?在肉食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我们哪有机会去问哪里有机会去想?《三个白痴》以嬉笑怒骂的风格充满禅机的对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印度电影载歌载舞重于情而疏于理的固有看法,宝莱坞的电影终于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们也有令人高山仰止的那一面,只是宝藏于深山外人不知尔。

再看此片恨终生

权威者的言论、教科书的定义,从来都是我们恪守的东西,很久以来我们从来不去怀疑从来不敢怀疑,于是在条条框框之间我们成为世俗利益的傀儡。多想如兰乔一样自由飞翔在为快乐而求知为良知而问道的真正的蓝天里,可是可能吗?从我们一出生就被告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老婆被人瞧不起,不是我们痛恨学习,而是我们不想为了竞争和利益而去学习,不是我们不爱工作,而是我们不想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工作,不是我们不爱生活,而是我们不想为了利益和纷争而生活,但是当我们只想活得更率性一些时,当别人比你有钱比你有地位比你有势力的时候,你如何能心安如何能心不旁骛?世界是动物性的是物质性的,从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竞争是它永恒的主旋律,我们不想竞争但是不得不竞争,因为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来,不竞争就真的意味着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死亡。其实我们早已经很累了,但是生命存在一天就必须要竞争一天,是的,我们不想为了一座房子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昂贵的老婆而卖命,不想为了一个上司的愚蠢决定而卖命,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做立刻有人取代你,你想自由你想独立你不想做生活的傀儡,可如果那样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只有意味着毁灭。想起此事,眼角眉梢全是恨,原来人生竟是如此的不地道!《三个白痴》是一个处处都在讲真理讲道理的故事,它的最大妙处在于歌舞欢娱的表面下处处皆禅机,爱情、亲情、友情全部囊括,喜剧、悲剧、闹剧一网打尽,在令人愉悦场面的之中,却是越看越让人憎恨现实的悖谬,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的世界?看此片,从此憎恶这该死的生活。

不看此片误终生

《三个白痴》是一部蔑视权威挑战教条的好电影,它告诉了我们或者说唤醒了我们最本真的天性,告诉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特别是当你还比较年轻时,特别是当你还有时间有力量反抗的时候,那么试着反抗一下吧。正如片中人所言,不必为了金钱和地位去学习,为了兴趣和爱好去学习,跟着感觉走,当你的所好和所学都达到一个高度时,金钱地位将会随之而来,前提是你一定要真正在你喜欢的领域里学得精通做得精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不如像《三个白痴》中的那个“背书机器”一样选择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那最起码还算世俗的光宗耀祖,那起码还能赢得很多世俗之人的羡慕和尊重。印度电影就如印度的民族性一样,似乎永远快乐永远都轻松自如,任何悲伤的和喜悦的事情都能以歌舞为承载物来抒发情志。《三个白痴》中的歌舞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与剧情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娴熟的场面调度,把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处理得丝毫不冗繁漫长。看这样的电影,一来体会人生得失,二来感受电影技巧,不看就是遗憾,何乐不为?

如果有人反感印度和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将会让他对印度电影心生敬意,如果有人没看过印度电影,《三个白痴》将会让他认识印度电影,如果有人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大篷车》的时代,那么《三个白痴》将遗憾地告诉他他早已经落伍很久了,很不幸我一度就属于最后这一类人。《三个白痴》征服了很多人,也征服我了,看此片悲欣交集,情不自胜,一日而三叹,怅然若失而又若有所得,电影的魔力一至如斯。

《三个白痴》:宁为白痴 不为傀儡

咋一看这部电影的某中文片名,不明真相群众必被忽悠:典型的印度歌舞闹腾片。但只有那些看完了全片的观众才有发言权:这绝对不是闹腾,而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它继承了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片类型元素,却与电影中流畅轻松的校园青春故事配合无间;它展示了印度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人生观念以及爱情愿景,却为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观众所认同和喜爱。

相比美国的青春校园喜剧,《三个白痴》没有对性的调侃和尝试性越界,更别提恶心的屎尿屁笑话;而和华语大多数描述残酷青春的文艺片比较,本片的暴力和鲜血又稍稍少了一些。它怎么能够打动人呢?而且是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八零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九零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考虑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而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Offer更成为比哥德巴赫猜想更难以算计的未知谜题。《三个白痴》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学生的成长故事。男主角Rancho是电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贫贱,但天赋过人,在机械学上有极高的天赋,但Rancho的人格魅力才是这个角色成功的关键。他就好像新时代的雷锋,乐于助人,却不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框框条条。

不过,Rancho不是学生领袖,他无意反抗和摧毁不合理的填鸭式和等级式的教育制度。他的人生信条是“一切皆好”:遇到事情,总能乐观积极,永远不被恐惧所控制,追随自己的心灵。这让人想起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天命”说,小说讲述的人生哲学与本片有着惊人的一致:相信自我心灵的修炼,相信主动和积极能创造美好人生。有人说,这是中庸之道吗?这当然不是,这只是让我们了解世界并非非正则负。在这存在无数个可能性的世界中,总有适合自己的路子。Rancho就是这么一个“圣人”,片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示了他的事迹。电影并非一味地让Rancho们顺风顺水,大多数时候,Rancho们遭遇着我们读书时也会遇到的挫败感:考试垫底、挂科;老师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父母唯成绩论成败……电影还原了校园生活的真实,它不是一味地阳光灿烂,但也绝对不是黑暗到一地杯具。在这种近乎每位观众的校园回忆录的氛围中,电影如明灯一般冲破“郁闷的、无聊的、乏味的”校园生活迷雾,年长的观众怀念起自己的过去。其实谁都有Rancho的人格特质,有人走得更远,有人只能止步不前,这就是真实,被导演深刻领悟后的真实。他把大学生活的各种妙趣横生的轶事融合到美好的人生信念当中,从而迸发了强大的精神火花。

《三个白痴》打破了印度票房记录,尽管被“三俗”的某中国翻译竟然把这部优秀的印度电影的中文片名弄成如此“三俗”(英文名直译“三个傻瓜”),不过却无碍其艺术的技巧和人性的点滴在银幕上焕发跨越民族和国界的光辉。



《三个白痴》—— 曾经的你我似乎也有同样的梦想

够创作出揭露填鸭式教育丑恶本质的剧本,是我毕生一大理想。没想到,印度宝莱坞在即《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又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其不可小觑的实力。在经历了两个多小时又哭又笑的“自我折腾”之后,《三个白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豁然开朗之感,我想,会有很多学生希望成为像兰彻那样不受拘束、自我追逐的“白痴”吧(至少我就想)。

在国家一流的高等院校看来,只有能把名词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丝毫不差的学生才称得上是佼佼者,殊不知几十年来的一成不变谋害了多少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学生。大学里的考试曾经令我吃惊,原来就是要背,谁背得熟谁就得高分,谁得高分谁就有一连串的“功名利禄”,仿佛毫不怀疑地认定:分高的学生就一定是学得最好的。兰彻就像是一阵清风,吹开了一直以来腐朽教育的污浊表面,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抗争。可喜的是,他巧用智慧,而非蛮力,将灵动进行到底,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将要做什么,没有人说得过他的“大道理”,也没有人能够扭转他潜在的成功印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兰彻和两个好友把迟交的试卷递到教授面前时,遭到了“铁面无私”的拒收,正当我寻思着他们会如何偷偷地将试卷塞进其他卷子中时,谁知兰彻居然把大把大把整理好的试卷抛向空中,自然他们自己的卷子也就混入其中了,既然老师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学号,也就毫无办法了。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好一招“鱼目混珠”!

片中类似此情此景的桥段数不胜数,充分刻画了兰彻在面对传统机械教育制度下的机智回应,他热爱的是工程学,并不是工程学能带给他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就这一点,本人颇为自豪地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我们填报的高考志愿何尝不是这样被众多业内人士、页外人士分析这个分析那个,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什么样的专业、学位能把我们带上康庄大道吧,我很庆幸在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我能依然坚守自己热爱的英语专业。。虽然貌似被传为“中国十大最没有前途的专业”之一 - - 可我自己乐意,学习又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自己喜欢才学~ 抱着这份决心,我毅然矗立。。(跑题了,继续)

客观来说,如此教育也许是由于国情导致,可我们不能为了适应国情所驱使的社会而就此放弃个人的志向所在,好比片中的法涵,明明喜欢摄影,却还要和机械结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活出自身的追求,自我的价值,如果不能这样,那我宁愿从没来过这个世界。当然,遇到不幸与挫折,千万不要像乔伊和莱俱学习,以生命作为代价和威胁,要知道,生命太重,哪能作为追求理想的砝码,只要你有坚信“一切顺利”的积极态度和勇气,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客服不了的难关,你痛恨这样的教育机制,你一死了之,可能轰动一时,议论纷纷,可时过境迁,又有何意义呢,就像《死亡诗社》中的尼尔之死,纯粹的悲剧。所以,我崇尚的是:只要你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日后总有机会追求梦想,哪怕只是表面“和谐”,内心依旧可以炙热如光。当然,能够做到像兰彻那样轻松自如更是最好,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丑陋,他只道笑对一切,活出自我。其间不乏对朋友们真心的付出,这里要强调一下莱俱的“个人魅力”——特别煽情,每当我看见他被兰彻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我自己也不自觉地被其影响,随之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悲喜交加”过程中。这也是印度电影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印度,尽管它脏、它乱,但它很有人情味。它在顷刻间便能吸引观众,使人心潮澎湃。

太多的话语源于太多的感触,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更难忘记,当初自己暗暗下定的决心——学好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应用社会,造福人类。也许再有一个碧海蓝天,就是你我开怀大笑,享受人生的时刻了,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只要你追求卓越!

印度电影《三个白痴》:传统教育制度的诘问!

影片试着对沉重的传统教育体制问题去幽默、轻巧、智慧的接近、解剖与批判,并始终诘问命题的答案……。

与时下所谓的“大片”痴迷于“超常化叙事”与“奇观化视听”的狂热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影片运用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夸张搞笑,时而紧张刺激,时而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的是跟我们的成长有非常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或许正是因为某些相似的经历吧,国内观众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某些记忆,进而引发思考与共鸣……这也是影片虽然故事“编”的痕迹很重,在时光网仍然获得很高评分的主要原因吧!

影片创作者是智慧的,如此严肃的影片命题,如果不是借着玩闹、搞笑的外衣,其实很难轻巧、自然的把所有内容展示出来:那些事关家庭与个人、理想与责任、贫困与富贵、权利与自由、等级与公平、狭隘与宽容、顺从与抗争、放弃与重生、喧哗与平静……。

不过,大笑过之后,有可能让你哭出来。看似喜剧与闹剧的样子,实是正剧与悲剧的内核。

影片创作者是贪心的,由于试图加入和附属的主题概念、叙事线索、相关内容过多,影片的结构略显失控和节奏略显拖沓。特别是有些段落为了制造“笑果”与“意外”,一些次要人物、线索、事件的大量笔墨,多少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弱化了作品的深度与力度。

当然,在现实社会里,关于教育的问题绝不可能会像影片里那样的简单。毕竟,一种教育体制一定产生在一种文化背景下。体制是一方面,人本身是另一方面。孤立的颠覆旧的体制,却没有与新的文化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诞生,或者有了新的体制却无有与之适应的新的文化背景,那么,问题都会陷入自囿的新困境!



三分傻气,七分传奇

一个流俗的片名翻译,耽误了我两年时间!就像国人顺理成章的认为宝莱坞山寨美国好莱坞那样,在片名翻译上也模仿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影片《两傻大闹好莱坞》将本片顺理成章的翻译为坑爹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正是这样的片名一直让我对本片提不起兴趣,拒绝了几次好友的推荐。感谢有这样一个无聊的夜晚,点开本片从而避免一部经典好片的错失。接近三个小时片长的有歌有舞地道的印度电影看的我酣畅淋漓,看完本片有种当年看《阿甘正传》热血沸腾的感觉,不同的是阿甘是低智商的胜利,兰彻是高智商的胜利;而他们都值得我们脱了裤子说一句“尊敬的阁下,您太伟大了,请接受我们谦卑的供奉。”



有深度的喜剧让这个夜晚不眠,兰彻、拉度、兰乔三位大学生大闹的不是宝莱坞而是印度最高学府皇家工程学院。三个人并不傻——如果傻是精英的代名词的话,我就不反对称他们为傻瓜。而兰彻大闹的其实何止是皇家学院,而是整个教育思维、整个印度传统社会。作为全球高端人才培训国家,印度在电子信息软件产业算是世界级的领跑者,然而本片却对整个印度的教育思维提出了挑战,机械的如同我朝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只会逼迫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吊、跳楼和从火车上摔下来,这点对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有切身的体会。

拉度和兰乔都是“被工程师”的牺牲者,驱赶他们的力量有时候是自己家专制的父亲;有时候是父亲有病、姐姐嫁不出去的贫困家庭背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或多或少对这些压力做出妥协。拉度和兰乔在兰彻的帮助下成功的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使收入不多但是会感到幸福,作为对本专业依然没有一丝热爱正处于人生路口的大四学生,看到拉度的这番表白,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中规中矩的“消音器”和兰彻的十年较量,是一种不错的对比。只要有兰彻在学校,消音器只能是千年老二。兰彻和消音器代表了学校里两种常见的对比力量,一种是消音器这样能够把书上机械的概念完整表达出来的三好学生,另一种就是兰彻这样能用自己的想法从实用的角度概括出机械的概念的问题学生。这两种状况的结果是消音器会被老师赞赏,兰彻会被赶出教室。十年之后,消音器是成功的——兰博基尼跑车、超大的房子、公司的副总裁……而兰彻同样成功,导演用望杜的成功能够压之消音器的成功的方式,表达出兴趣自由和热爱引导成功的完胜。对教条的教育思维提出了有力挑战,这种挑战并不是推翻式的,影片同样承认三好学生式的古板教育也能成功,只是成功的程度和成功者的心态不同。

另外针对大家对这部电影过分的推崇想要说的是,印度宝莱坞每年盛产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影片,在这一堆影片中难得出现这样有深度的喜剧,即使对本片无比狂热,我也只是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而已。用这样一部影片去拔高整个印度电影并讥笑国产电影的做法并不地道。本片故事依然存有观众熟悉的不足,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兰彻就是科学家望杜,当然这种不足并不影响剧情。

《三个白痴》——观后杂谈

兰彻,刚一出现就以非常强悍的人格影响了这所大学。他是不羁的,不循规蹈矩,他很聪明,聪明用在了正地方,真正是学以致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改变了身边朋友的命运,以及校长的偏执。他用真诚打动了跟他有隔阂的朋友,并使朋友愿为他两肋插刀、宁死也不出卖友谊。他用善良和智慧赢得了美人的芳心,并到最后一刻仍然使新娘逃婚追他而去。如此特别的人,如此有感染力的好人,叫人怎能不爱上他呢!无论男人(朋友)还是女人(恋人)。

一个45岁的演员把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演得活灵活现,男主角兰切怎么看着都眼熟,有点像憨豆+吴彦祖的合体。很帅很迷人哈!尤其是笑的时候。同样是励志题材,但《三个白痴》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拍得感人心又让人深思,它颠覆了传统的条条框框,它诠释了友谊的伟大。到底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屈服于体制和社会,这永远是个深重有争议的话题。

但看看我国学习制度吧,学校恨不得把所有科目都换成数理化英语语文等几大主考科目。其他的体育、美术、音乐等等非主要科目的课程被直接无视,更别提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的长处了。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考试,然后根据分数不得不报很多人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再无耐的学完毕业,直到妥协的干一行爱一行,用这样的体制来给自己的人生做解释。渐渐地,我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景被吞噬,也许,在很多人成长的过程中,压根就没出现过理想,也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做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只是随弯就弯,任人宰割。但又很是无耐,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所以,片中的故事圆了我们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没敢、或者没来得及做的梦。让我们内心那份挣扎和麻木跟着影片的主角们一股脑儿的释放出来~勇敢、大胆、毫不畏惧的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并且无悔。

很感动的一部电影,它燃起了很多人心底渐渐泯灭的激情,翻出了那个被埋藏多年的自我来审视思考。

自嘲与自省——《三个白痴》(Three Idiots)

首先,中国是永远拍不出这种电影的,因为我们没有自嘲的态度,没有真正深入的自我审视,就算你审视了,也会被和谐掉。

这部电影可能会让绝大多数人汗颜,然后就是愤怒。看这部电影就像在读你自己的人生,你的每一次选择和“被选择”。其实最近几年这类电影很多,近期的《陵园路口》,再往前的《重回十七岁》,都在告诉你如何选择,怎么选择,不同的是说服你的力度和方法。本片虽然是印度制造,但其实是带着浓重的好莱坞味儿的,男主角是一个非典型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故事是一连串的好莱坞式戏剧效应,嬉笑怒骂,百转千回。



但是这电影就好像菜品一样,印度菜要比美国的汉堡热狗三明治讲究多了。这就是另一个我们做不到的地方,同样是好莱坞的灵魂,人家就能不走寻常路,我们就是山寨。同样是有些做作的剧情,可拍出来就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其实很多桥段很扯淡,但它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弥补里一切,就像男主角总能找到通俗又让你能马上理解的例子一样。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印度电影总会无缘无故的就跳起舞来......我对印度电影知之甚少,受不了总跳舞和那个口音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最近迷上了一个加拿大籍印度人——Russell Peters的Stand-up comedy,感谢他让我没有错过一部好电影。

2个半小时,我一直以为男主角是Eminem大神……更可怕的是,他是65年的……

你的优秀和我的人生无关,请带着你的趾高气扬滚蛋吧。

当所谓国产电影还陷入在 :“模仿美国大片无奈技术差距甚远的科幻”、 “把观众当二百五般既老且冷的低俗笑料”、 “导演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式的深沉” 、“用什么都缺的中国唯一不缺的人类堆砌出来的宏大场面”、 “大腕加大投资加大制作加没营养的烂情节构成的巨作”等等让人从错愕到失望到麻木到不再关注的误区时。一向被中国人瞧不起的印度阿三早已另辟蹊径 ,这是一部好到无法形容的电影,可惜豆瓣不允许我给它打五星以上的分数。

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 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这种在异国电影里得到的久违的理解和宽容将我击溃,让曾经觉得“宝莱坞”这个名字有山寨美国嫌疑的我羞愧不已。

我也如无数庸人一般,从小被填鸭式的塞进许多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垃圾,数学对我的作用只是用来算钱,执政党主观记录的政治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教条使我刻板,进而蠢笨,然后愚不可及,最终成为千篇一律的批量机械。 那才是不同于影片中“三个傻瓜”的,真正的,无法逆转无可救药的呆傻。 跟所有人一样习惯把气焰嚣张言行高调大众呼拥的人或集团奉作不可忤逆的权威。 比如“好莱坞”,比如那些被家长当作成功典范用来教育我的谁谁谁 ?直到现在才知晓这些以强横的态度野蛮的动作灌输给我的东西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SO,当一些被评价为比你有前途的人摆出高姿态的给你他自觉专业的提点时,请对他说:你的优秀和我的人生无关,请带着你的趾高气扬滚蛋吧。

皮埃斯:可惜我们不是天才,我们甚至连人才都不是,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ENDING后,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无聊时的....思考】 出生的意义是...? 努力的意义是...? 继续存在的意义是...? 我们是为了拼死拼活得到别人施舍般的称赞而出生..努力...继续存在的...吗?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我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什么穷小子爱上富家女啊,冲破种姓屏障私奔之类的。其中最搞笑的一点是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鸟不生蛋的旷野,中间一棵孤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所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乔(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乔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兰(Farhran)与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Aal izz well------《三傻大闹宝莱坞》VS《人在囧途》

有识之士路过请原谅我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我向别人推荐了一部除了名字翻译得恶俗,内容却属上乘的印度电影佳作《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结果居然被贬成还不如《人在囧途》,对于此人的艺术欣赏水平我只能用影片里的一句话形容——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此人我就不点名批评了,只在这里帮你分析一下剧情,让你了解到两部影片PK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顺便帮你上一堂影视欣赏的扫盲课。

首先,作为喜剧片,在叙事手段上,两部影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喜剧片发展至今,想在笑料上取得很大突破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一部优秀的喜剧片手段高明与否取决于对笑料的组织结构。

《三傻》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如果《三傻》采用顺叙的方式拍摄,结果就会成为《囧途》这种拖沓的电影。

再说《囧途》,全片只有一条线索,一种节奏,镜头打一开始就感觉没离开过徐峥。这就不说了,还愣把“春运”和“小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主题牵强的放在一起讨论,估计是剧本内容不够硬加的。全片就是一个主人公不停倒霉的故事,这么多倒霉事凑在一起的几率得多低?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把一连串的没有前因后果的巧合毫无组织的机械拼凑在一起,就太脱离生活了吧。举个例子说吧,人踩到屎这种笑料够无聊了吧?但人连续踩到十耙屎难道就变得有趣了。这岂不荒唐?而且连续踩到十耙屎这种烂俗的剧情你信吗?当观众是傻子啊!《囧途》就是一部主人公不停踩到屎的闹剧,而且屎都是清一色的(全是交通问题),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我想不通居然中国还有这么多人买账,票房还嗖嗖的,居然买到四千万,成本才五百万,作为商业片来说它成功得一塌糊涂,但演技派徐峥一世英名就砸这片子上了。

第二,真正的幽默是含蓄的,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片的“包袱”:

《三傻》中伏笔比比皆是,我随便就能举出十几个:1,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导致后来演讲时稿子被改了也发现不了(影片也顺便抨击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开学时门口撒尿被电那一幕,结合“消音器”多次在野外随地小便,使最后“消音器”小便被电的发生得很自然;3,太空笔这个线索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套用美苏航天局“太空笔-铅笔”的典故,使“病毒”和Rancho之争到和解以及后来Rancho签名这几幕一气呵成;4,“微薄的供奉”这个举动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笑料,虽然这种笑料略显粗俗,但是影片用几种不同情感的“供奉”完美的化解了这种粗俗感,给人一种辛酸的喜剧感;5,Rancho教“豪米”免费蹭课,由后来得知的Rancho小时候的蹭课经历回应;6,“病毒” 在开学典礼上说自己儿子三年都没考上工程师,又对自杀的那个学生说儿子死后的第一天他就恢复工作了,这两句话一开始可能没人注意,可是为后来得知他儿子是自杀的真相埋下了伏笔;7,Joy Lobo喜欢发明遥控直升机,最后发现他自杀也是通过遥控直升机; 8,Rancho说教育制度谋杀了Joy Lobo与pia说“病毒”谋杀了他儿子相互呼应; 9,“病毒”双手写字和午睡时修胡子的习惯,分别为后来双手写告状信和被迫履行诺言刮掉胡子埋下伏笔; 10,为瘫痪在床的Raju Rastogi报喜讯的Farhan用的是乒乓球室的电脑视频,而后来pia的姐姐生孩子那一幕也是用的这台电脑的视频作遥控指挥,两者小小的呼应一下; 11,Rancho在pia姐姐的婚礼现场急中生智说要发明一个电瓶供电的装置,并且以“病毒”的名字命名,就是被pia摔坏那一个,最后在生孩子那一幕发挥了供电作用; 12,此外,还有免费建议和薄荷酱等包袱层出不穷,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在影片立意上,两片的差距就更大了。

《三傻》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以及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回过头来看看《囧途》反映了什么。春运,这是个社会问题,在他那儿就完全变成了单纯的交通问题,而且完全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连思考都没有,只有反映没有探讨,就像单纯发牢骚一样。你丫是信访主任出身啊?农民工讨薪,这倒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路上遇见老板了,跟老板整出了交情,老板被感化了。真有你的!那没遇见老板的农民工怎么办?纯粹一美化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宣传片!是资产阶级阵营投向我工农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是小三,连社会问题都不是,就是个社会现象,解决办法?丈夫良心发现,小三情节高尚的退出,资本家的情操再次得到升华。这太童话了吧?唬爹呢?

看看人家印度在探讨制度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纠结什么?我们在现象上打转转!人家追求卓越,是一种聪明的理想主义;而我们崇尚王宝强的执拗,是一种傻不拉几的理想主义。“Aal izz well”不是盲目乐观,是贫民在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给自己打气的信念。Rancho和“王宝强”都扮演着单纯的角色。可人家推崇的是睿智的单纯,我们崇尚的是憨傻的单纯;(我就想不通王宝强在中国怎么这么受欢迎?一没长相二没演技的,他演的所有片子全部一个性格,就是本色演出,一个傻劲,连口音都不带改的。中国人就这么喜欢看二傻子学二傻子吗?)人家呼吁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像Rancho),我们则期望老老实实的有一天会遇上贵人(像“王宝强”)。中国人看这种片子长大,这不是愚民误国吗?长此以往,友邻阿三要想灭了我天朝岂不易如反掌?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傻》的亮点吧,《囧途》就不用比了,因为完全没有。唯一跑错房间这一幕尚算巧妙,都是炒《虎口脱险》的冷饭:

内容和立意上,前文已经讨论过,就不做赘述了;

从风格上,“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如刚才所说的“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以及“人类行为学第一课:朋友没及格。你觉得悲伤;朋友考第一,你觉得更悲伤。”这样的对白实在令人捧腹;

镜头语言的应用上,花样也推陈出新。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桥段的设计也屡见特色。如生孩子那一幕Farhan要主任办公室的钥匙时,“病毒”和Rancho以相同的动作同时扔给他时便产生了喜剧感(Rancho的钥匙是偷的“病毒”的);歌舞部分的幽默桥段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宝莱坞的强项;

同时本片在桥段的设计上也有很多实验性的探索。如,教授骂Rancho白痴,Rancho转身回来,都以为要跟教授争,但是他是回去拿书,并经典的诱导教授自己驳倒了自己的迂腐;“消音器”夺刀都以为要干过激的事,结果只为在墙上刻字挑战Rancho;Farhan父亲先说把作为儿子礼物的电脑还回去,却原来是换成照相机支持儿子最求自己的理想。“在细节上出人意料”打破了传统的许多桥段和套路,小小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技:“病毒”的演技可谓是已臻化境,把一个迂腐、偏执、严厉的父亲和老师演绎的淋漓精致;其他演员,如扮演Pia、Rancho和Rastogi的演员都有不俗表现,特别是前两者;在配角中,真的Rancho、Rastogi的母亲的扮演者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

如此之多的亮点,不得不说《三傻》的创作团队确实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团队。我就纳闷儿,同样是新近上映的商业片,人家为什么能把商业元素与艺术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得这么好?

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祝他们越走越远,祝印度电影重新崛起!

而在篇末,我不免俗的要大声疾呼:中国拍喜剧的倒霉孩子们,别老盯着容易钱挣!少整点象《人在囧途》、《唐伯虎点秋香2》这样屎黄屎黄的烂片,多拍点象《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辉煌的经典,救救中国人满目疮痍的智商和幽默感吧!若能这样,衷心的,请您接受我们这点微薄的供奉吧!

PS:强烈谴责此片片名的翻译,你的媚俗和《人在囧途》有一拼。

《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在老师课堂上,观看了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看完之后思绪万千,竟然久久未能入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被影片里三个年轻人真挚而热烈的友情感动着!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要说的印度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七分共鸣、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的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兰彻、法涵、兰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兰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学习是兴趣,工作是娱乐”

有多少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些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与孩子的前途连在一起,害了多少孩子啊!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自信、快乐而努力!

也被现在的中国教育所恼怒,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的孩子创造力低至历史最低,这就是这些年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学生正在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电影中的经典台词—Alliswell,这句话总展现于整个故事中,包括最后唤醒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有点虚构,但展现着一种心态,不过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能淡定的拍着胸口说声Alliswell,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不能“做自己”,总能说声“Alliswell”也是好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很怪的片名,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有喜有泪,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个人认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总能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电影的很多情节也许涉及了印度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似乎和我国的国情差不了多少,所以也别总是信口“阿三”。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的生活使我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的艰难。这部影片中讲述的”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都近乎完美的实现,然而电影终究是理想主义的美梦,若在现实中演绎,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谬!

三宝大闹宝莱坞: 那一场关于理想的美梦

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Rancho(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Rancho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Farhran(Farhran)与Raju(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Rancho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Rancho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Rancho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Rancho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五 :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一)

首先,我要说,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是《三个白痴》的译名,都翻译的太烂了,完全使人的思想误入歧途,根本没有把《Three idiots》的神韵翻译出来,也使得一部好电影差点蒙尘。不过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豆瓣、时光和IMDB上极高的评分以及许多网友的力荐,我终究没有错过它。

看完这部电影,也使得我对国产电影更加悲观和失落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印度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之作,也是宝莱坞的一朵奇葩。导演成功的将歌舞、教育、亲情、友情、爱情、学业和事业等因素融为一炉,让人在欢喜中感动,在感动中微笑。

请允许我用A、B、C来指代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难念。剧情就不再复述了。我只谈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感想。首先是教育的理念。

片中的主任,长期以来严酷的推崇竞争,相信只有不断奋进去追求成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者而不被淘汰,于是学校的学风也就变得特别严厉。大家疯狂的学习,背书,考高分,在皮鞭下奋进拼搏,你追我赶。这种学风,很像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所追求的那样。

在印度,似乎工程师和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对子女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都希望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成为工程师,就可以获得成功。于是,A,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像希特勒一样独裁和暴躁,逼迫儿子放弃摄影的梦想而来到这里学习。学校里的主任,也不负众望,用极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逼迫学生去追求卓越。

可是,这种即使在中国也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学风建设思想,却遭到了一个富家子弟C的鄙薄。“不要去追求成功,当一个好工程师,成功自然会来追求你!”他幽默的讽刺教条式的死板教学。“为什么要用那么复杂的定义去定义一个事物呢,它明明可以说的很简单。”于是他不断被赶出课堂。可是他对知识狂热的热爱,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死板教条和开朗活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主任抱有的治学态度确实使得学校成为了国内第一,并且培养了许多成功的工程师,可是,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天才来。所以,主任的那支太空笔,始终送不出去。看看学校里的那个大家眼中的模范生吧,他对教授很有礼貌,无论对错,都一律接受,每天教条式的背诵课本,不理解的地方也无所谓,全部背下来,考试就有高分,坚持下去,就会有好工作。这样的“优秀”学生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么?C替我们回答了这一点,利用其从外国回来,不懂印度本地语言的特点,他修改了这个模范生的教师会发言稿,而根本不注重词语内涵只会死记硬背的模范生,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时候,却无意中把下面在座的主任和教育部官员都羞辱了一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幕,和《闻香识女人》中帕西诺的精彩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主任对学生的高压,也使得许多学生因此而自杀,包括自己一直拒绝承认而谎称为被火车撞死的自己的孩子。极端的理念,极端的方法,也造就了无数的悲剧,许多可用的人才,就把大好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

大学是什么,不应该成为一个机械制造厂,只会生产死板的背书机器,它应该是知识的乐土,人们在这里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功利的为了成功。有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光辉灿烂,甚至冠冕堂皇的借口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主任的儿子,也许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却被逼上了不入流的工程师的行列,最终在高压中自杀。

影片中,许多次,聪明而真正热爱知识本身的C都灵活的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比起那些只能在黑板上默写公式或者教条的记忆课本的教授而言,他出色得多。尤其学业结束时,帮助主任大女儿产子的那一幕,灵活的将工程学现场发挥,而学术权威的主任只能吃惊的干瞪眼。鲜明的对比,再次扇了僵化的竞争体制两耳光。

其次,人生的信念与价值,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成功么?确实是,但是只以成功这样一个空泛的词语作为追求,是不是太迷茫了。C对我们说,要追寻自己的内心。

影片里,借用了许多人的故事来表述这一点,看起来失败的或是看起来成功的人们,其实都过着一种失败的人生。

主任的女儿的未婚夫,用C的话来描述这人以及两人的关系,就是“他先读工程学,再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你在他眼中就是一张利润表,他不在乎你,他在乎的是你的身份,主任的女儿,医生,这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当弄脏了他的衣服,他只会大叫“你毁了我180000的衣服!”当手表丢了,他根本不关心女孩的想法,只关心那块昂贵的手表。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小段:当你对大人们说,有一座装饰着鲜花,颜色鲜艳的房屋,他们根本没有概念,但是当你对他们说,有一座价值1000万的房子,他们一定会大叫,那真是漂亮的房屋啊!许多人都是这样变成庸俗的大人,其他人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标签,“女医生”、“主任的女儿”就是这样。当女孩发现这一切,明白这一切时,不在屈从于世俗,而是追随自己的心时,她才发现C才是真正的爱人。

A一直相当摄影师,他有很高的天赋,可是当所有人都对他说不时,他也就收起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了工程学的学习。当C帮助其再次踏上梦想之旅时,他追随着自己的心,终于成为了那个偶像摄影大师的助手,最终取得了成功。

B作为A和C的死党,可是来自家庭的重担让其对学业产生了很深的恐惧,于是,他拜神,烧香,尤其发成绩的前夜。长期,虽然他得到了AC作为朋友,可是当主任用家庭和学业作为逼迫的压力时,他也动摇了,他开始远离C,去和其他人一样,走模范生的道路,去“成功”。友情,知识,真正的价值被抛弃了,高分和老师的认可成了B新的价值目标。可是,当C终究救活了他的父亲,并且对他说,考试有许多次,父亲只有一个时,他终于被友情折服,最终,在学业与友情的两难选择中,他跳下了三楼,再次站起来的他,终于理解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屈服,不能放弃的,追随自己的心,准没错。所以,作为最后一名,他却感动了面试官,拿到了想要的工作。残酷竞争和枯燥的压力,当然没有友情、亲情来得可贵,更能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才。

而主任,作为最严酷的管理者,确实带领着学校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可是却因此失去了大学真正的内涵。他用高压把一个个学生逼上死路,把一个个家庭送人绝境,甚至也逼死了自己的孩子。他却越发固执和偏执。竞争中被淘汰的都是弱者,只有分数才能证明学生的价值。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拒绝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谋杀犯”。先谋杀了学生的精神和创造力,再把落在后面的人的身体也谋杀。

那个模范生呢,一直把成绩看做学习的一切,所以考了第二名的他伤心不已。根本不关心知识,而是为了虚荣学习的他,终于在大会上洋相尽出。最终,他回来履行誓言,成功是什么,在他看来就是跑车,有枫木地板的别墅和昂贵的西服。可是,他依然不得不在社会里夹着尾巴做人,到处求人才能得到生意。而C那惬意的生活,跟随心的脚印,最终成为大发明家,一边创造,一边教育孩子,快活的生活,而且还是模范生一直要求的人。两人的对比,不仅彻底证实了模范生的失败,也再次凸显了形式主义的教育的危害。

可喜的是,C最终实现了梦想,并且跟随他的人也都拥有了幸福的生活。而影片中反映的教育现象,在中国却颇为流行,并且成为了从小教育孩子的思想。我们有多少天才夭折在了这样的体制里?而从家长到老师,却都把这种体制奉若圭臬。

影片里,A的父亲最终能够体谅了A的梦想,把电脑卖了买相机支持其发展,使得最后A成了出色的摄影师,在中国,却没有多少父母能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他们不如A的父亲那样独裁专制,可是却终究走不出教育的误区。孩子在看《红楼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只有看物理化学英语,才是值得夸奖的好学生。

影片里,严酷的主任也最终认可了C的才华,把那支留存了35年的太空笔找到了传人。当他抱着孙子时,亦老泪纵横,不用去当工程师了,你想当什么就是什么吧,足球运动员怎么样?而在我们身边,只有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喊的更响的口号,一个学校比另一个学校抓的更严的管理和更大的压力。并且乐此不疲。我不禁要想,如果C在中国,他能得到太空笔么?

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也不难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中国会引起这么高的反响和追捧。虽然说的是印度,却也和我们如此相似。

究竟谁才是傻子,C看起来很傻,做事和大部分都不一样,追求也一样。甚至,会为了别人的父亲而疯狂的奔向医院,会即使得不得学业证书也要来上学。但是周围的“聪明人”们,难道真的聪明么,难道不是被世俗的糟粕所捆缚同化,最终变成了一样的平凡而卑微。而C,完全漠视世间的陈规陋习,他心中只有最朴素的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庸俗的事业和金钱不能和亲情家庭相比,形式化的证书与成绩不能和知识相比。他只是天真的奔向自己的目标,而抛弃了世人的俗见。究竟谁才是白痴?

许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因为不能接受其中的歌舞,其实这只是文化的隔阂造成的,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认定有印度歌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正如科恩兄弟的电影在中国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就是在于科恩兄弟的电影太“美国”,我们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反应的现实。不过,这部电影鲜明的主题以其通俗但不媚俗的叙述方式,也使得其拥有极大的潜质成为一部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广泛传播且被喜爱的电影。

最后,我想说说导演的剧情与情感的把握极好,使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插叙的使用以及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观众一直在思考,C到底去哪了,到底怎么了,时而乐观时而悲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整部戏亦是如此,悲喜交集,悬念迭出。当C成功的帮助那个延迟交作业的学生完成飞行器而高兴的载歌载舞时,飞行器的录像机却突然拍到绝望上吊的学生。当各种温馨与流泪都不能唤醒沉睡的B时,免去嫁妆的一个玩笑就使其立即从封闭中苏醒……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时而欢喜大笑,时而感动泪流,欣喜中蕴藏悲伤,感动里带来欢笑。接近三小时的电影,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臃肿。众生百态,嬉笑怒骂都在其间,值得细细体味。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二)

我向来对字幕组同志们的无私奉献充满谢意,但当我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神似山寨的译名时,我真想埋怨你们一句,你们的失误很可能让许多人错过这部好作品。我爱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哭,让我笑,更引起我的深思。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励志性甚至于不亚于《阿甘正传》,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剧情也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对白,当然这得归功于这部电影有个非常好的编剧。

近年来印度电影发展挺好,《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囊括了奥斯卡多个奖项,更是成为最佳影片,而在我看来,《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点都不亚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是励志电影,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个影片阐述的理念,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它抨击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学习只为单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从来不去想这个问题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就像里面的兰彻一样,当他提出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时,竟然没有人去怀疑这个问题就直接去找答案,大家不会为了即将获得的新知识而感到兴奋,只为了寻找单纯性的答案而去白白浪费精力,从来不会去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显得是那么地没有主见,惧怕权威,毫无主观能力可言。兰彻想的每个问题,做的每件事,都在突破常规的思考,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他觉得不对那就是不对,只要他说出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哪怕对方是学校的教授也好还是院长也好。

两个小时的片长,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讲完了,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导演完全把我拉进了电影一般。电影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现实中又有谁能做到呢?其中,青春,热舞。要不是印度人演的我还以为是好莱坞大片。

可能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兰彻这家伙可能本来就跟常人不一样,也许他就是个天才。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只想用主人公兰彻的话来解答:“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对于剧中三人组之间的友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渴望的,那是一种真实:“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是一种默契:“笨蛋……别撒谎了”;是一种良师益友:“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是一种永远不忘:“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可以说,它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80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90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考虑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希望能有乔伊的坚持,“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你保留你的职位,而我坚持保留我的态度”。

剧中的“大道理”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会不介意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

能传递到相信“美好”这样信息,便是一部好的电影。我也确实感受到了美好:激情的歌舞,执着的追求,没有的理想、美丽的人格、贫穷的加坚韧的毅力,自由的心。

所有的一切,可以用影片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本文标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1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