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发布时间:2018-03-07 所属栏目:文化用品

一 : 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二 : 1中国每年都以10%的高速增长,可是月通货膨胀率是大约平均2.5?

通货膨胀

1中国每年都以10%的高速增长,可是月通货膨胀率是大约平均2.5%左右,这样不就是钱虽然多了其实是减少了么。
2换个例子每年10%增长却有20%多的通货膨胀,那么增长是不是一个幌子呢?
3香港名义上是每年10%几的速度增长,可是港币从1997回归中国开始就严重贬值那么是不是说香港就是没有在发展了呢?香港的例子会不会是未来中国的写照?
4中国人民币升值是不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外国打算抑制咱们的出口了,中国未来的经济支柱和发展前景是什么?
4个问题如果有分条满意回答我将+分最底给20分谢谢。


1、经济发展和通胀是两个方面,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主要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等,通胀是指国内的物价方面的。你说的后半句基本上是对的,如果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那么对我们百姓来说,存在银行的钱跑不赢通胀,那么存款等于是负存款,也就是降低了。

2、你说的是对的,如果经济增长赶不上通胀,那么增长不是真的增长。

3、这个说法我不赞同。就当前举例,美国对人民币的汇率在下降,你能说美国的经济不行了吗?不能,因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只要稍微一点变化,由于其经济基础好,基数大,那么稍微增长一点,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很大。

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好随便评论,但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4、人民币升值和当年日元升值应该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中国的外贸出口依存度一直挺高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因为汇率升高,中国的经济就发展不了了,我们国家的人口众多,消费的力量是很大的。

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方式。

如果想讨论,我们私下讨论吧

三 : 有关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相关资料

有关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相关资料

央行 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有可能加息

报告明确指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

人民银行昨天发布《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计

在多年的通货紧缩后,如今“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得更为紧迫。[www.61k.com)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央行“防患于未然”的预调措施也有望很快出台。

全年物价上涨会达到2.2%

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初步估算,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为2.2%.也就是说,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有关金融专家随后分析,按照全年物价2.2%的上涨率,实际意味着个人储户存入银行一年的定期存款,实际收益已经为负值。

除了原材料、出厂产品、进口商品“涨声一片”外,央行还着重提到了房地产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加速增长的势头。据央行统计,仅去年的四个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就分别上涨4.8%、4.9%、4.1%和5.1%.

通胀今年会不会到来?

据央行分析,如果价格传导顺畅,一段时间后生产价格的高增长就会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根据历史数据,投资品价格变化超前于消费品价格变化大致一年左右,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一般会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来;如果受最终消费需求的约束,就会形成某些行业或生产环节的能力过剩,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和萧条。

根据以上表述,是否能预测如果价格传导机制顺畅,今年就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随后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如果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指标)上涨达到3%,说明有很高的通胀风险;如果CPI上涨达到5%,一般认为通胀已经到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通胀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现在关键是看央行是否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控。

今年有没有可能加息?

央行已在《报告》中放出信号要“防范于未然”,要监测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更要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测。《中国日报》近日报道,科学院的首席经济学家袁钢明等三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如果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央行很可能进行8年来的首次加息。

保守估计,2004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净损失约4070亿元。中国政府正在通过通货膨胀税和利息税,将这一部分财富进行转移支付。问题是,这笔财富被转移到哪里?谁是最后的获利者? 年终一般都是计算一年收成的时候。那么对于中国居民而言,2003年年初存入银行的一元人民币,到2004年底是多少呢? 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来计算,由于是年初存入,无法享受到2004年10月29日的央行加息,年底获得利息收入0.0198元人民币,按照1995年规定的利息税水平20%计算,净得利息0.0158元。 当然,精明的人不会忘了实际上还应该刨去通货膨胀的损失,以平均5%计算当年的通货膨胀率,1元钱本金损失0.05元,应得利息损失0.0008元人民币,因通货膨胀损失0.0508元人民币。 计算的结果是,2003年初存入的一元人民币到2004年底,净损失0.035元人民币。 2004年1月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6289.11亿元,根据上面的计算,若剔除掉存取对于日均存款的影响,假定截至2004年底应计息的日均存款余额保持与年初存款余额相当,保守估计,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仍将产生净损失约4070亿元。 实际上,如果按照目前居民存款活期比重较大,即采用的利率档次更低,这一净损失数额将更大。 这样的数字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相当于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财政的增收规模,是186家中央企业的全年利润,是中国一年投入到城市建设中的资金规模,是广州市2004年全年的GDP。中国工商银行要达到国际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资金缺口也是4000亿人民币。 这消失的4000亿居民财富到底去

1

中国通货膨胀 有关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相关资料

了哪里? 利息税的去向 从计算过程就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正在通过通货膨胀税和利息税,将这一部分财富进行了转移支付。(www.61k.com)那么问题是,这笔财富被转移到哪里,是否还会回归居民的个人财富呢? 利息税的去向相对透明。可以计算出国家至少征收465亿人民币的税收,上归财政,作为财政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基建项目、公共事业以及地区间和行业间的转移支付。 那么这些纳税人的钱是怎么花的?纳税人的钱是由政府来进行公共投资的,主要是投资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着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 2004年,通过审计和调查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水利等项目,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中国财政资金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 28个省份利用国债建设的50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四分之一都因为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以及项目建设管理不善等原因未按期建成;已建成的320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32个没有投入运营,18个长期处于试运营或开开停停的状态,69个运营水平未达设计能力。 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仅长江堤防隐蔽工程中5个标段就虚报原料用料多结工程款1000多万元。挤5亿元的安徽合肥市北郊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行4个月即被弃用。 而在公共支出方面,擅自挤占、挪用、贪污以及党政机关膨胀、人员超编,政府采购“黑箱作业”引起的额外财政支出,大量的预算外资金体制外流失。 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数据,曾经对50个县2002年基础教育进行审计,挤占挪用滞留各类资金占预算内资金11%;对50个县2001年和2002年支农资金审查调查,挤占挪用占17.9%。按国际惯例估计,中国公共支出损失规模应在千亿元以上。 已经发生的事实表明,地方公共投资领域甚至包括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城市广场、会展中心等工程,各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投资领域的界定和投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约束。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明明是以增加学校教师名义支付的财政款项,最后却是在小学中增加了一个敲钟的。”这就是财政代理公共资金的恶劣现实。 由此来看,居民储蓄的400多亿利息税交给政府进行公共投资,就别指望享受到等值甚至超值的公共福利了。 对于2005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将功成身退,稳健的财政政策成为基调。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稳健的主要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和增收节支”。副部长楼继伟也表示,在适当削减赤字的同时削减公共投资。 但令人担忧的是,交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等项目,占公共投资比例大约仅为33.4%,削减公共投资,在有限的政府支出下,这些公益性和公共事业投资更加得不到保障。 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把这些公共项目扔给市场,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往往监管不力,原有的行政垄断变成新的市场垄断,结果是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埋单。 谁得到通货膨胀的好处 或许有乐观主义者认为,465多亿利息税形式的财富转移至少可以部分用之于民,倒还不算损失惨重。但对于3600亿元的通货膨胀税来说,则几乎找不到一丝乐观的解释了。 所谓通货膨胀税,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全体居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这种税收的使用去向更加复杂,其收益也就更加不可预期。 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尤其是长期存在,或多或少都能被看作政府默认社会财富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和积累,而且主要是向那些具有市场定价权的生产者转移,如那些具有垄断市场地位和掌握垄断资源的生产者。 美国是最典型的利用通货膨胀税向全球聚敛财富的例子。它通过过度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但是由于它强大的跨国公司体系在全球各地掌握了资源和定价权,因此尽管美国政府赤字连连,但是美国的企业却越来越富有。 而在另一些转型国家,特权阶级一方面热衷于影响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另一方面又能够携款外逃,从而回避自家资产的通胀,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货膨胀税对于那些拿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和已经退休拿退休金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影响最大的。 那么,在中国通货膨胀税被转移到哪些行业和企业了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只需要看一看2004年涨价幅度最大、投资最旺盛的行业即可。 钢铁业: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铁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面对同比增长22.38%的速度,有人甚至用“大炼钢铁”这个40多年前的特定时代名词来表达对现状的担忧;石油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持续偏紧,价格暴涨,最终在全国闹起了大范围的“油荒”,中国两大石油集团不得不多方调动成品油,以避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区无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煤炭业:2004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抢购煤炭的路上奔波。据“资源大省”山西省统计局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山西省多数地方煤炭价格呈上涨势头,涨幅最低在17%以上;建材业:包括水泥、板材、油漆、五金等在内的基础装修建材价格全线上扬,其中水泥涨幅最大,平均涨幅达100%。自去年三季度开始,水泥零售价50公斤/袋的价格从12元涨到20元,涨幅几乎翻番;有色金属业:铂的价格创下25年来新高,镍的价格增长了55%;海运:费用自2003年9月以来增加了四倍,有时货物的运费甚至高于一些运输货物本身的价格;当然,还有不能不提的房地产业。数据表明,2004年1-11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5%。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1.6%; 物价涨了,工资涨了吗 居民财富以通货膨胀税的形式转移到这些行业,最终会表现成企业的利润,而企业的利润既可以作为再投资,也可以作为工资形式发放给企业员工。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能够变成居民存款,回到银行账户。 那么,国民收入是否有

以化工为代表的行业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以石油为

原料的行业的成本。石油开采成本的提高和商品价格的管制,也是这些行业价值减弱的重要原因。价格管

制的放松,有助于这些行业利润的提高。

产品销售价格的提高,是这些行业价值提升的基础。

策划:张平张志标

执笔:郑昱李培新吴佳谷纯悦魏凤春杨晓明丁福杰

通货膨胀降临中国?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下游产业压力重重

●本报记者 许凯 发自上海

“去年以来,菜价几乎翻了一番。”2005年4月4日,来自东北的菜贩小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几年前开始,小王就在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555号龙泉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专做蔬菜生意,“菜价贵了,大家买得少了,生意也不好做了。以前销售100元有10元的利润,现在只剩下5元。”

与菜价上涨同步的,是粮价的上涨。当小王把买来的蔬菜卖掉,用赚来的钞票购买大米、鸡蛋和肉类食品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知咋整的,物价都在上涨。我们赚的钱倒没怎么增多。”小王有些不明白。

不管小王明白不明白,他周围的世界在迅速而真实地变化着,物价也丝毫没有落后。2005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或许能更清楚地描述这一“变化”: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9%,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4.5%。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6%,油脂价格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鲜蛋价格上涨16.3%,水产品价格上涨15.9%,鲜菜价格上涨13.1%。

“我们正处在通货膨胀中。”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对这些表现断言。

征兆隐现

这拨全面上涨始自2003年底,领头羊是粮食。

7

中国通货膨胀 有关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相关资料

2004年9月24日,当记者在上海十六铺粮油食品交易市场碰到在一家面粉公司工作的家庭主妇陈英时,她正在给摊主发货。(www.61k.com)“今年一来,什么都在涨。与蔬菜相比,粮食还不算厉害,昨天去买米苋,1元钱很小一把。肉涨了近一倍,10元一斤;‘洋鸡蛋’从2元一斤涨到3.8元。”她抱怨说:“什么都在涨,再这样下去真吃不消了。”

在陈英不远处一个卖豆类的摊位前,批发者李金榜在摊前一边挑挑拣拣,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你这红豆又涨价了!”“我也没办法,进价贵。”摊主答。“那我今天就少买点。”李自言自语。

当陈英觉得粮价上涨与蔬菜稍有差距时,中国的粮食价格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开动马力向上“窜”。自2003年下半年麦收开始,粮食市场走出自1998年以来长达6年的低迷态势,价格出现全面上涨。首先在粮食产区,很快传递到粮食销区,引发全国范围内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全面上扬。

尽管2004年粮食丰收减缓了价格上涨幅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粮食价格还是比2003年上涨了26.4%。2005年初,粮食价格仍保持稳中略升的态势。据2005年3月31日央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发布的《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走势分析》,2月份粳稻和小麦价格比1月份上涨0.8%,与2004年同期相比,粳稻上涨22.5%,小麦16.9%。目前粮食价格接近1996年的历史高位。

除了粮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的价格也在上涨。2004年7月1日起,上海市调高排水费收费标准,被列入排污重点监测对象的用户,每立方米调高0.7元达到1.4元;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排水户分别调高至每立方米1.1元和1.2元;居民每户每月用水量基数为15立方米,排水量按用水量的90%计算,基数以内每立方米排水费从原先的0.7元调整为0.9元,超出基数的部分则调整为1元。

与之相应,北京居民自2004年8月1日起每立方米调高0.8元,广东、厦门、深圳等地也分别作了调整或拟调整。2005年3月30日,郑州市物价局宣布水价自3月1日起涨价,凡居民自己出资进行旧表改造,成为一户一表的居民,水价按1.95元/立方米收取,其他的用户按2.25元/立方米收取。

2004年6月17日,发改委表示同意北京、天津等7省市分别上调居民生活电价。与此同时,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四大电网同时公布了涨价方案,每度平均调高2.2分钱。

从原材料到下游产品,更多的涨价消息接踵而至:

2004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一路上扬,上涨9.7%,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有9个城市的房价涨幅超过10%。

2004年全国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1%,在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5个大中城市中,土地交易价格涨幅超过10%的有7个。

2005年初,原油价格一改2004年底的回落态势,一路攀升。3月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WTI原油期货4月合约一度上探55.65美元/桶的近期新高,与去年10月25日创下的55.67美元/桶历史高价仅差2美分。3月31日,高盛发布报告称原油价未来几年可涨至105美元/桶。

2005年4月1日起,进口铁矿石价格提高71.5%,比如通常被作为世界价格指标的巴西铁精粉价格从每吨21.79美元上升到37.36美元;截至2005年3月中旬,以秦皇岛价格为参照,煤炭价格自年初以来上涨2.5%左右。 并且,专家分析,水、电、煤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在2005年将面临更大的涨价压力。

通胀之辩

事实上,早在2003年末粮价上涨那阵儿,关于是否通胀的话题就开始出现。2003年10月30日,《上海证券报》发表张永军的署名文章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粮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兆?”

“我国历次发生的通货膨胀,都与农产品价格的走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在零售物价提高中占12.7个百分点。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基础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是当年通胀的主要特征。

提出通货膨胀,人们担忧的是中国经济的全盘过热。2003年的中国,就投资热、开发区热等,人们开展了是否经济过热的讨论。其结果是,2003年底2004年初,中央政府开始进行宏观调控。

“早在2002年底2003年初,我们就写文章呼吁注意通货膨胀,但没人听。”仲大军证实说,“结果,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

四 : 假定某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图8中的X点,如果实行扩

假定某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图8中的X点,如果实行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一般来说,该点短期内可能趋向
A.X1B.X2C.X3D.X4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实行扩张总需求的政策”的影响。某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图中的X点, “实行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意味着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故短期内可能的趋向是提高通货膨胀率、同时降低失业率,故排除ABD,应选C。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考点:

考点名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施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注意联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来理解。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共同富裕。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注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关于市场经济内容容易混淆的几个问题:

(1)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国家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制定价格等说法都是错误的;反过来,完全由市场决定、否定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是错误的。 (2)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主辅之分。不能因行政手段作用直接而认为要以行政手段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调节不行,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把市场调节(无形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结合起来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注意联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来理解。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共同富裕。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注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考点名称:市场调节

市场经济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资源的优化配置含义:

使资源的利用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树立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
知识运用: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原因

作用

平等性 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原则)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竞争性价值规律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法制性 协调处理矛盾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竞争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配置

法制性协调处理矛盾 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竞争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特征:

原因

作用

平等性 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原则)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竞争性价值规律作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法制性 协调处理矛盾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规范经济行为
开放性竞争的必然结果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

①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②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③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④结果: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名称:市场秩序

市场规则的含义:

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
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如何建设诚信社会:

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④个人: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市场秩序混乱现象:

一、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表现:

1、市场秩序混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的情况屡屡发生;
2、假冒伪劣商品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泛滥成灾;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
3、社会信用紊乱,欠债不还,不守合同等各种违背商业道德的现象十分普遍,商业贿赂和欺诈盛行;
4、财务失真,明目张胆地编造假账、假数据,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相当严重;建筑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不少工程质量低劣;
5、一些犯罪分子暴力抗拒执法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

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还不健全;
一些人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道德素养不高,国家意识、集体意识薄弱,崇尚金钱,却有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对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打击不力;有些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

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要性及意义:

市场秩序混乱,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所以,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有: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公平竞争规则,强化法治,注重社会信用建设,各方面都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才能在我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WTO的目标是促进贸易自由化,WTO的主要规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我国经济秩序混乱也违反WTO的有关规则,这样会严重损害我国改革开放形象和国际声誉,破坏投资环境;假冒伪劣商品出口,还会败坏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导致一些国家不愿进口我国商品甚至采取歧视性措施,影响出口的扩大。不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外开放就不可能迈出大的步伐。
(3)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我国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对市场商品质量信得过,增强消费意愿。如果任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就不会有消费意愿,扩大内需就没有基础。同时,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挤占了市场,也会严重影响守法经营企业的生产和合格、优质产品的销售。不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4)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竞争力。
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到处搞地区经济封锁,一方面割裂全国统一市场,妨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关不了,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难以成长起来。这种状况不改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中国经济就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5)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秩序混乱,不仅破坏生产力发展,而且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滋生消极腐败,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怎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已经包括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
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目的是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当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改革的任务并未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需要尽快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国家运用经济、法律、道德、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而且能得到实施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市场秩序法律、宏观调控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犯罪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 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严格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这就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等,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否则就会破坏经济秩序,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康发展。 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和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要通过教育,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使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要采取法律、制度和舆论等多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广大公民包括青少年要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举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同时,要把学好法律知识当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学会依法律己,依法办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生产者经营者。
(1)企业要有市场意识、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包括WTO的各项规则。企业要坚持诚实守信原则,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信誉和形象。 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必须进行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3)市场交易的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盗版盗印等都是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4)企业经营者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通过开展打击走私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活动,使公民增强法制观念,明确纳税义务。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促进城市化,提高农民收入,建设一个温暖和安全的社会保障网。从就业和再就业的关系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工作,要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这样的国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双密集型制造产业,走充分就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在城市中要放开各行业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把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从政策上落到实处。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对外开放。当前,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该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真正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
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这是实现民族自强的可靠保证。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地区垄断和封锁等行为,违背国际贸易关系的公平交易原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考点名称: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含义:

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

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含义内容实例
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十一五规划,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整准备金率。
律手段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物权法、反垄断法对矿难责任人绳之以法。
行政手段通过国家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卫生许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分类: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宏调原则: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宏观调控的创立: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本文标题:中国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34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