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发布时间:2018-02-25 所属栏目:心理健康教育

一 :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前两天释缘向大家介绍了手相先天三纹的智慧线,今天向大家介绍生命线。[www.61k.com)顾名思义,生命线体现的是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大家都知道健康是基础,生命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判断生命线好坏的时候,基本原则仍然是以深长清秀为准,如果浅短甚至岛纹中断,则身体容易出毛病。

1.看起点:正常的生命线应该与智慧线一样,起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位置,起点过高则野心大,好指挥别人,而起点过低则具有攻击性、脾气不好。释缘看纹路通常都会观察这一点,非常准确。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2.看弧度:生命线通常都会圈住手掌的一偏厚实的区域,这部分叫做金星丘。金星丘越大,越有爱心,人越乐观;反之、金星丘越小,生命线的弧度就越小,则人就比较冷漠。金星丘等概念属于西方掌相学,以后释缘以后还会专门介绍。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3.生命线本身的纹路:锁链状,标明身体长时间处于不健康状态;中断和岛纹,必然曾发生大病;这一点一望便知,也非常好理解。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4.看长短:生命线短,并不意味着短寿,而只是标明身体机能正逐渐衰退,如果不坚持调养身体,则真有健康之忧。如果长且清晰,目前身体状况非常好。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5.第二生命线,也就是生命线旁边有一条近乎平行的生命线,这个也叫做生命辅助线。如果你的生命线出现中断,但旁边正好有这么一条辅助线,则必然可以逢凶化吉。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6.中断或叉纹:生命线莫名中断或出现叉纹,大凶之兆,意外事故。可以根据掌相流年来判断时间。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注意流年是从手指这一方开始算来判断时间。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手相生命线 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生命线的主要观察原则释缘先介绍到这里,当然,还有些比较少见的特殊纹路现象,这个我们以后会另作专题介绍。

二 :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的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没有消除等各方面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表现,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0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拉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构成了21世纪大学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振兴崛起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www.61k.com)。然而当代大学生心理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困扰,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心理在承受机体和外界环境时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并不是完美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各地区高校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4年马加爵事件更是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至2009年,在对200位学生作的随机调查表明,有35%对人际关系敏感,20%人有敌对情绪,忧虑占18%,焦虑占12%,心理压抑沮丧占15%;就全国大学生而言,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伴有自卑和懦弱的特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低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灰心丧气,没有进取心,受到批评就会萌发报复心理,甚至有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铤而走险而发生意外。同时在各大高校出现了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压力跳楼自杀等偏激现象。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甚至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各界都应积极面对和重视的客观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1.当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多数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对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表示振奋,对国家“三农”政策及成效感到满意,也能正确对待当前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学校发展等。为适应和迎接当前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努力学习,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自立自强,克服了独生子女的娇气和依赖心理,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勇敢选择自主创业。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关注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心理调查活动,认真填写心理调查问卷,对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或征文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期望能身心健康地完成大学学业。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属于一般性的心理发展问题,少数属于障碍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不成熟、不适应,只有极少数是精神疾病,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子们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折磨,容易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攻击、自杀等过激行为。
3.当前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难度增加,社会负面影响扩大。例如,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甚至国外媒体都给予了大量报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生活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后一般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相对于以往的小学、初中、高中而言他们算是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熟悉的环境。某些学生习惯了父母帮忙打理好一切,过惯公主少爷的日子,在进入陌生的新环境时表现得极为不适应,如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无法下手,甚至有不知道怎样有效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这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出现了大批父母、亲人陪同入学报到的场景。尽管大学生入校后情况出现好转,但在遇到生活突发事件时仍表现出心理脆弱现象。
2.社交障碍。许多大学生在习惯了原有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环境后,一时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面对大量的社团活动和社交圈不愿去尝试和面对,习惯网上和陌生人交流聊天。而真正到现实生活中需要交流的时候,总会觉得开口很难,产生沟通困难,无法让人真正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因而出现了交流困惑、压抑、苦闷等现象,甚至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排斥某些看似无法和其深交的同学,而且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化特征强烈。正常的男女生之间交流出现很多问题,如女生会害怕和男生接触,有意识地回避和男生的交流等。
3.情感问题不稳定和性需求的道德冲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摆脱了往日的枯燥无味的学习,同时,由于在家依恋惯了父母,离开父母后情感上出现了一定的真空,因而在情感上有强烈的被关怀、照顾的愿望,在这种强烈预期下,年龄相近的同学之间很容易单纯地步入他们所谓的爱情。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对性知识认识的不足,又有性冲动等问题,把爱情简单化,自然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而当他们面对现实情况时,却产生了很多矛盾和考验,失恋情况就在所难免。此时有些大学生就犹如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失去一切,终日无所事事,久之,变得悲观、失望到自闭,不愿交流,情绪极其低落,个别甚者抱有轻生的想法。
4.就业问题。在大学扩招和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中,使大学生最有压力的便是就业市场的饱和与激烈竞争。然而在面对严峻就业情况时,有的大学生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过重,他们不是积极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去接受社会挑选,而是高期望,做大城市梦、沿海梦。如有的学生脱离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向父母提出要出国深造,希望将来成为海归,回国找个好工作。当他们这种高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怨天尤人,对家庭和社会喋喋不休的抱怨,他们对于现实就业与理想工作存在明显的差距产生的困惑、迷茫和自卑等心理问题也就不奇怪。越临近毕业,心理上就越表现为焦躁和不安。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性心理的不成熟是最主要原因。其突出表现是理想的失落与人生观的漂浮不定,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心理发展中的内在失衡,感情的强烈渴求与社会道德限制的冲突,其自我意识不够健全存在意识偏差,无法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2.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原因。据一项在辽宁高校作的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气氛、教育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气氛的影响最大。因此,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与否左右着孩子的思想,现实中的父母大多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以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为主。当然,家庭的经济因素也是部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3.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锻炼自我、培养自我的主要场所。而在大学的教育机制里,学校一向重视的是基础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学的跟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设施完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培训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
4.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国家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必然给道德发展带来冲击和碰撞,主要表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特别是在今天,学生们以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特殊的眼光审视着这个社会,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与其之前较为单纯、单一的社会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使其一时难易接受和适应复杂的社会大环境。
五、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自身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救助体系。大学生作为体验和感受事件的主体,要加强自我健康意识的培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加强自己的情商、智商的提高。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内心性格,正确对待就业、爱情和学习等问题,培育较好的自我调整和释放机能。
2.要加强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沟通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要给与恰当的平衡关注,在生活上不能一味溺爱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寄予其过高的期望,把孩子当争面子的工具,要更多地关心其成长,关心其责任心、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受挫能力的培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重大调整。高校作为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在措施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纳入教学轨道。适当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简便易行的专题性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
4.社会公众的齐协共管。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其客观性和不可控性,因为其涉及面比较广,对学生心理影响迅速,尤其一些负面影响,在媒体迅速传播下不免有夸大和虚假报道之嫌,所以净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刻不容缓。对于如“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有朝气的大学生,全社会都应当承担起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的责任,在社会中需要各界协同工作,共同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有的特征,其造成的原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对于学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真正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合格大学生,并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心理卫生,2003,(3).
[2]汤永鸿,刘全喜,侯占胜,于向东.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12).
作者简介:杨晓鹏(1960-),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系,副教授;杨云翔(1989-),男,江西南昌人,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海南省海口市。

三 : 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我是先生》开课心理学

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我是先生》开课心理学

据【搜狐网9月6日讯息】本星期七晚,《我是先生》舞台上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直指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现场开课“幸福心理学”,传授幸福秘籍。除了这堂心理课,最美[www.61k.com)汉语老师程秧秧、“蝴蝶教授”李朝晖、国学“狂师“徐晋如、杂技严师侯世芳、西南大学附中最牛班主任张万国也将纷纷登台,为观众精彩开课!

每年国人由于心理问题自杀数据惊人,清华心理学泰斗支招“说给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在人们追求幸福感生活日益迫切的今天,本周《我是先生》的课堂上也迎来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为大家揭开幸福的奥义。

作为联合国幸福日大会上唯一被邀请的中国科学家,彭凯平教授在心理学领域可谓是泰斗级的人物,曾任教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2008年,受海外高级人才引进计划,俗称“千人计划”的邀请,彭教授回国工作。当年,他就立下心愿,要帮助清华大学恢复曾经辉煌过的心理学系,建设1个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平台,目前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大家猜一猜,我们中国是死于车祸的人多一些,还是因为内心不快乐不幸福跳楼自杀的人多一些?“节目开场,彭凯平教授就抛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我告诉大家数据,2013年中国有65000人死于车祸,有将近25万人由于心理不开心自杀身亡。”每年国内由于心理问题自杀的人数竟然是车祸死亡人数的近4倍,这样的数据令人大感意外,国人迫在眉睫需要补课“幸福心理学”。

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严峻,《我是先生》开课心理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相信科学的方法。”彭凯平教授提出要用科学方法调节心理健康。他举例说,猩猩和人的1大区别就在于行走的方式,猩猩低头,人类抬头,而抬头挺胸这一行为即是人类六千万年演化历史中1种科学的幸福方法。因此在心情不好之际可以尝试抬头挺胸,听音乐或者锻炼身体。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帮助大脑分泌出积极的神经化学激素,从而使人变得积极快乐。

不过彭凯平教授的这番“幸福奥义”却遭到了李咏的质疑:“我觉得这个把幸福搞得很简单了。如果我挣的钱不多,你让我怎么幸福呢?”“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有1个幸福拐点。”面对李咏的提问,彭教授给出了专业的回答,“过了拐点以后,收入的增加和幸福就没有关系了。届时社会环境、人权、以及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则更大。”彭教授同时指出,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关于获取幸福的方法自古有之:“我们中国人有1个智慧,就是经常讲要放下。当你专心致志欣赏最喜欢的事情,也就什么都放下了。”

四 :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从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门一次全国大规模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中,第一位疾病是肝炎,第二位是心理疾病。”[1]国家教委80年代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90年代初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递增到25.29%。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从近几年来各种研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 2%左右,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不断凸现的心理障碍已经明显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

近年来频繁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大学生恶性案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系统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系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模式的思考。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严峻的现实呼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连年攀升,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但也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所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及时把握我校学生在新形势下心理层面基本情况,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对我校部分学生就心理方面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收回率为91%,个别访谈18人次。调查范围涉及我校20个专业,十个省市,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对象男生316人,女生230人,大一136人,大二185人,大三113人,大四112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五部分涉及到的大约50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水平上看,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基本吻合,呈现出良好、务实、积极进取的特点,同时,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和问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

1.1关于学习动力。从总体上看,尽管我校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较高,学习兴趣较浓。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很重要”的学生占67.6%,这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天职;在看待学习的态度上,74.8%的学生认为“学习要主动,不能被动地去学习”,可以推断我校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较强的主动性,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但是持“现在学习,以后未必会用得上”观点的同学占19.9%,这部分学生对以后的出路感到很迷茫,看不到未来,没有理想;在“有无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有26%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具体目标计划。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方面女同学较男同学要好一些;许多同学不善于合理分配时间:“将大多数时间花在专业课上,不想在考试中挂课”,并且缺乏学习耐心,不能恒久地坚持学习计划。有2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压力太大,并且许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许多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四级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时间要比花在专业课上的要多。

1.2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我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可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回答“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信心也有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能否适应大学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方法”问题上,大一新生回答“不适应”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级。调查显示,76.4%的学生认为,无论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相反,环境的不同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这部分同学大多属于性格开朗、大方、生活态度乐观的群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批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那些自理能力不强、基础差底子薄、有性格缺陷的学生,他们感到自卑、不知所措。

1.3关于恋爱心理。恋爱是五彩斑澜的大学生活中的亮丽一色,是大学生既向往、又很难正确处理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所谓“爱情”,是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是催人奋进的,应该慎重”,但是有一大批学生的恋爱动机简单,很少考虑将来。26.7%的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消除寂寞,39.8%同学认为恋爱的目的并不在婚姻,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对恋爱也没有明确态度,只为追求一份年轻时的浪漫。恋爱的“从众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自己没有会觉得抬不起头”,分不清友谊和爱情,往往误把好感当作爱情。选择恋爱伴侣时多持“漂亮(帅气)第一”的观点,交往注重外貌,感情基础不深厚,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恋爱观。

1.4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大学生渴望理解、友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4%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重要,应该提高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十分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一般以何种方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时,有88.6%的学生认为当学生会干部或者参加学生社团可以提高自信心。在调查中显示,4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并反映当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心理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表达能力);交友范围狭窄,部分同学的交往仅仅限于老乡和宿舍成员,并不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当小范围的交往出现矛盾时,就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技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了解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在交往过程中较少注意自己的外表、语言、行为举止,没有标准,盲目交往。

5.5自我意识。“价值观念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性问题、恋爱问题,是最能代表青年心理特点的三个问题。其中,自我意识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2]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涉及“我怎么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性格、心理有一定的客观认识,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涉及“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的自我感觉如何”等情绪体验的问题上,认为“对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占53.2%,“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占15.1%。在“是否经常克制、约束自己”、“是否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可以“自我监督”、“自我说服”、并不需要外来的干预。

2我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0~2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的3%。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情感、行为活动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和强迫倾向等。患有情感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有行为活动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极易冲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的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差。这部分学生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很难从错误中、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此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2.2心理问题的发生群体存在差异。在年级、专业、城乡间从总体上看,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三年级次之,四年级及研究生最少;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环境适应心理危机,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以及突然独立的生活,对大学生活既充满无限的好奇,又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大二学生多表现为人际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恋爱受挫而表现的沉闷、郁郁寡欢、消极萎靡;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和求职择业的压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人数较多。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多。

2.3自我意识存在偏差,漠视心理知识的学习。尽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心理世界,仅有极小部分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前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校团委、学生会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讲座,举办《心灵对话》栏目等,但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如预期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甚至有人认为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心理有问题的,于是不屑一顾。

近几年对于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任其发展或自行治疗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次调查显示,尽管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之中,但一些同学还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学习忧虑,自我封闭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一旦伴随其它外界因素(如考试压力大、就业困难、失恋等)就会诱发一些思想问题。以往的学生工作经验表明,高校校园出现的系列问题往往同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我校已明确提出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大力关注的学生工作思路,相信这项工作会取得好的效果。

3 对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 各自的教育途径互相独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又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包揽一切的万能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学校可以发挥家庭、社会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大学生人生宝贵的大学四年中施加影响,提供各种服务、各种机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3.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真正从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出发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应当建立一个完善和务实的领导机制,建立学校和家长、社会密切联系的制度,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用科学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3]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的效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无论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 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都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稳定的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一般有班主任、辅导员来做,而且是面对面地交谈,这样不便于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状况。学生与心理咨询员素不相识,不会担心心理深处的东西被熟悉的人知道,易于把自己的困惑吐露出来,这样便于咨询员了解事实,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行治疗。

3.3实行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过程关怀。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3.4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 潜能能够得到正常开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绩和得到发展的。所以,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舞台中塑造性格,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的德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客观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

。从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门一次全国大规模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中,第一位疾病是肝炎,第二位是心理疾病。”[1]国家教委80年代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90年代初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递增到25.29%。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从近几年来各种研究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3. 2%左右,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不断凸现的心理障碍已经明显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

近年来频繁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大学生恶性案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系统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系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模式的思考。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严峻的现实呼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连年攀升,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但也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所带来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及时把握我校学生在新形势下心理层面基本情况,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对我校部分学生就心理方面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收回率为91%,个别访谈18人次。调查范围涉及我校20个专业,十个省市,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对象男生316人,女生230人,大一136人,大二185人,大三113人,大四112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五部分涉及到的大约50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水平上看,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适应能力、恋爱观、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基本吻合,呈现出良好、务实、积极进取的特点,同时,心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和问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现状

1.1关于学习动力。从总体上看,尽管我校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较高,学习兴趣较浓。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很重要”的学生占67.6%,这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天职;在看待学习的态度上,74.8%的学生认为“学习要主动,不能被动地去学习”,可以推断我校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较强的主动性,能够自我约束,自我规划。但是持“现在学习,以后未必会用得上”观点的同学占19.9%,这部分学生对以后的出路感到很迷茫,看不到未来,没有理想;在“有无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有26%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具体目标计划。学习主动性、学习目的方面女同学较男同学要好一些;许多同学不善于合理分配时间:“将大多数时间花在专业课上,不想在考试中挂课”,并且缺乏学习耐心,不能恒久地坚持学习计划。有2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压力太大,并且许多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许多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四级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时间要比花在专业课上的要多。

1.2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我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可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在回答“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信心也有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能否适应大学学习氛围以及学习方法”问题上,大一新生回答“不适应”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级。调查显示,76.4%的学生认为,无论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相反,环境的不同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这部分同学大多属于性格开朗、大方、生活态度乐观的群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批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那些自理能力不强、基础差底子薄、有性格缺陷的学生,他们感到自卑、不知所措。

1.3关于恋爱心理。恋爱是五彩斑澜的大学生活中的亮丽一色,是大学生既向往、又很难正确处理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所谓“爱情”,是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神圣的,是催人奋进的,应该慎重”,但是有一大批学生的恋爱动机简单,很少考虑将来。26.7%的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消除寂寞,39.8%同学认为恋爱的目的并不在婚姻,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对恋爱也没有明确态度,只为追求一份年轻时的浪漫。恋爱的“从众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自己没有会觉得抬不起头”,分不清友谊和爱情,往往误把好感当作爱情。选择恋爱伴侣时多持“漂亮(帅气)第一”的观点,交往注重外貌,感情基础不深厚,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恋爱观。

1.4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大学生渴望理解、友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4%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重要,应该提高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十分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在“一般以何种方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时,有88.6%的学生认为当学生会干部或者参加学生社团可以提高自信心。在调查中显示,4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并反映当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心理素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表达能力);交友范围狭窄,部分同学的交往仅仅限于老乡和宿舍成员,并不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当小范围的交往出现矛盾时,就不能很好地调节处理;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技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了解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在交往过程中较少注意自己的外表、语言、行为举止,没有标准,盲目交往。

5.5自我意识。“价值观念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性问题、恋爱问题,是最能代表青年心理特点的三个问题。其中,自我意识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2]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涉及“我怎么样”、“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性格、心理有一定的客观认识,能够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涉及“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的自我感觉如何”等情绪体验的问题上,认为“对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占53.2%,“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占15.1%。在“是否经常克制、约束自己”、“是否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可以“自我监督”、“自我说服”、并不需要外来的干预。

2我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倾向的约有10~20%,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数的3%。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情感、行为活动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和强迫倾向等。患有情感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或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有行为活动障碍的学生表现为极易冲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的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易与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差。这部分学生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很难从错误中、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加以纠正。因此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2.2心理问题的发生群体存在差异。在年级、专业、城乡间从总体上看,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三年级次之,四年级及研究生最少;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环境适应心理危机,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以及突然独立的生活,对大学生活既充满无限的好奇,又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大二学生多表现为人际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恋爱受挫而表现的沉闷、郁郁寡欢、消极萎靡;大四学生因为考研和求职择业的压力,特别是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人数较多。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多。

2.3自我意识存在偏差,漠视心理知识的学习。尽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心理世界,仅有极小部分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前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校团委、学生会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讲座,举办《心灵对话》栏目等,但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效果不如预期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甚至有人认为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是心理有问题的,于是不屑一顾。

近几年对于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任其发展或自行治疗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广泛而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心理方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次调查显示,尽管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之中,但一些同学还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学习忧虑,自我封闭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一旦伴随其它外界因素(如考试压力大、就业困难、失恋等)就会诱发一些思想问题。以往的学生工作经验表明,高校校园出现的系列问题往往同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喜的是,我校已明确提出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大力关注的学生工作思路,相信这项工作会取得好的效果。

3 对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 各自的教育途径互相独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又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包揽一切的万能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学校可以发挥家庭、社会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大学生人生宝贵的大学四年中施加影响,提供各种服务、各种机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3.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真正从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出发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要制定有关的制度,应当建立一个完善和务实的领导机制,建立学校和家长、社会密切联系的制度,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用科学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依据有关心理科学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3]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不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的效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无论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 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都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稳定的专业化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工作、心理工作一般有班主任、辅导员来做,而且是面对面地交谈,这样不便于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状况。学生与心理咨询员素不相识,不会担心心理深处的东西被熟悉的人知道,易于把自己的困惑吐露出来,这样便于咨询员了解事实,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行治疗。

3.3实行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过程关怀。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3.4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 潜能能够得到正常开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是不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绩和得到发展的。所以,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舞台中塑造性格,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的德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客观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

五 :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
  (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
  (57.8%,384人)、身体症状
  (22.3%,148人)、过敏倾向
  (19.4%,130)、自责倾向
  (17.5%,116人)、对人焦虑
  (9.5%,61人)、恐怖倾向
  (6.5%,43人)、冲动倾向
  (4.4%,29人)、孤独倾向
  (2.3%,15人)。
   表1  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  对人  孤独  自责  过敏  身体  恐怖  冲动  总焦虑
   焦虑  焦虑  倾向  倾向  倾向  症状  倾向  倾向  倾向
   平均分  8.02   4.66    2.76   5.39    5.62   5.34    3.34    3.23    38.40
   标准差  2.85   2.11    2.06    2.17    2.15   2.81    2.54    2.23    12.36
   检出率57.8%   9.2%    2.3%   17.5%   19.4%  22.3%   6.5%    4.4%
   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
  (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生。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   女生(n=355)
   t值
    p值
     m
   sd
   m
   sd
   学习焦虑   7.42   2.99
    8.55   2.61
   -5.167   0.000
   对人焦虑   4.29   2.19
    4.97   1.99
   -4.189   0.000
   孤独倾向   2.78   2.14
    2.74   1.99
    0.281   0.779
   自责倾向   4.99   2.11
    5.73   2.17
   -4.432   0.000
   过敏倾向   5.34   2.19
    5.87   2.09
   -3.175   0.002
   身体症状   4.95   3.04
    5.68   2.55
   -3.380   0.001
   恐怖倾向   2.80   2.46
   3.81   2.53
   -5.226   0.000
   冲动倾向   3.08   2.32
    3.37   2.14
   -1.668   0.096
   总量表    35.68  13.07
   40.76  11.19
   -5.387   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  高中生(n=284)    t值
   p值
   m
   sd
   m
   sd
   学习焦虑   8.43   2.77
    7.49   2.87
    4.265   0.000
   对人焦虑   4.97   2.14
    4.25   1.20
   4.385   0.000
   孤独倾向   2.83   2.11
    2.66   1.99
    1.068   0.286
   自责倾向   5.68   2.11
    5.00   2.20
    4.058   0.000
   过敏倾向   5.70   2.07
    5.52   2.56
    1.016   0.310
   身体症状   5.52   2.88
    5.11   2.70
    1.850   0.065
   恐怖倾向   3.51   2.56
   3.12   2.51
    1.968   0.049
   冲动倾向   3.35   2.29
    3.08   2.14
    1.527   0.127
   总量表    39.98  12.14
   36.30  12.35
    3.828   0.000
    
   同时,对初
  一、初
  二、初
  三、高
  一、高
  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
  一、高
  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
  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
  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
  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 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学习焦虑8.38  2.56   8.41   2.83    7.71  2.87
   8.50   2.91    7.29  2.86
   对人焦虑4.56  2.03   5.00   2.06    4.33  2.05
   5.32   2.30    4.17  1.96
   孤独倾向3.06  1.93   2.43   2.08    2.63  1.90
   3.07   2.27    2.69  2.08
   自责倾向5.80  2.20   5.45   2.06    5.46  2.25
   5.83   2.06    4.57  2.07
   过敏倾向5.77  2.03   5.62   2.03    5.60  2.20
   5.71   2.17    5.45  2.32
   身体症状5.53  2.52   5.47   3.16    5.13  2.60
   5.56   2.90    5.09  2.79
   恐怖倾向4.11  2.64   3.10   2.46    3.15  2.54
   3.38   2.51    3.09  2.50
   冲动倾向3.53  2.17   3.09   2.20    3.00  2.27
   3.45   2.47    3.15  2.02
   总量表  40.74 11.66 38.57  11.56   37.18 12.61    40.83 13.15   35.51 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 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 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    畲族(n=53)
   t值
   p值
    m
    sd
   m
   sd
   学习焦虑   8.00   2.64
    8.25   2.64
   -0.590   0.556
   对人焦虑   4.66   2.12
    4.68   2.03
   -0.078   0.938
   孤独倾向   2.78   2.09
    2.55   1.67
    0.780   0.436
   自责倾向   5.68   2.11
    5.00   2.20
   4.058   0.000
   过敏倾向   5.60   2.15
    5.92   2.13
   -1.067   0.286
   身体症状   5.35   2.82
    5.30   2.77
    0.112   0.911
   恐怖倾向   3.40   2.57
    2.62   2.07
    2.143   0.032
   冲动倾向   3.22   2.18
    3.42   2.71
   -0.624   0.533
   总量表    38.42  12.47
   38.17  11.04
    0.141   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
  (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
  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手相生命线判断健康状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13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