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在快乐和分享中学习数学—《对称》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17 所属栏目:数学教案

一 : 在快乐和分享中学习数学—《对称》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 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
2.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 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许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春光明媚,森林艺术学校的小动物们就要出国演出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些为国争光的小艺术家们呢?
生:想!
师:看,它们来了!
(教师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说……)

师:看看,这些小动物艺术家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每个小动物艺术家面部的左右两部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小动物面部两边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小动物面部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面部左边和右边的大小是一样的,形状是相同的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把小动物对折起来,看它的左右两边重不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看看它们面部的左右两边真是一样的吗?
(课件演示,在动物们的中间出现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大小和形状是一模一样的。)
师:老师把这些小动物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为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演示: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全过程。)
师:其实这种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比如:

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面一样的对称图形吗?
生l:我们教室黑板的形状是对称的。
生2:我们家吃饭用的方桌是对称的。
生3:我家用的多用插座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生4:我家桌子上的像框是对称的。

[反思]
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导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背景素材中,充分发挥听觉、视觉的作用,自然地找出规律,体会对称的特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件的动态演示,贴近了生活的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

[片断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每一类图形中的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商量,愿意选择哪一类就选择哪一类。)
数字类:
0  5  9  8  4  707  9779  10000
〔评析者语:这里用多位数作为对称图形的判断不太合适,建议改用0~9这10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数字中的对称图形。〕
图形类:
国旗类:
标志类:
 鱼  类:
生活用品类:
    昆虫类
  
(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作交流,组间互评,奖智慧星以示鼓励。)
组1:老师,我们组选择的是生活用品类,我们组认为牙刷、剪刀、酒柜是对称图形。
师:有没有和他们意见不一样的同学?
生1:酒柜不是对称图形,因为酒柜右边有4个酒杯,左边没有。
生2:我看酒柜的形状是对称的,它里面放的东西不是对称的。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酒柜的轮廓是对称的,但里面放的东西一边有,一边没有,所以它不是对称的。
〔评析者语:我们所研究的对称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即教材中所说的“剪出来的图形”(厚度忽略不计)。那么这里用实物图片是否合适?会不会误导学生?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这里的酒柜是用的实物图片,而不是平面图形,所以才出现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的结果,这是不妥的。还有茶壶也是用的实物图片,如果采用俯视的角度从上往下看,那它又是不是对称的?另外,折扇的形状呢?〕
组2:老师,我们选择的是昆虫类,我们组的答案是,四种昆虫全部是对称图形。
师:那你们组能不能派一个代表来指一指,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呢?
生:它们的对称轴在这里。(该生到前面指出。)
师:同学们,他指的对不对?
生:对!
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只要看它们对折后是否能够重合,能够重合的就是对称图形。

[反思]
  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片段三] 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拼的对称图形很美吧!现在请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彩纸上画一个对称图形。
……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看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并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手剪一剪,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剪得又快又好,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剪得又快又好的呢?
生1:我剪的是一朵花。我是这样剪的,先把纸对折,然后画出花的形状的一半,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朵对称的花。 生2:我剪的是一个圆形,我是这样剪的,先把纸对折,剪出圆形的一半,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的圆。
师:(边说边演示课件)这个方法真好!我们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就可以用同学们说的这个方法,先把纸对折一下,再在纸的一侧画上要剪的图形的一半,然后沿着画的线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吧!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依次投影在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反思]
  通过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片断四] 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中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而且同学们还亲自参与了设计,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认为谁最棒?你对自己满意吗?
……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称图形,课后大家可以自己设计或收集一些对称图形,来装点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反思]
  过去,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总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主宰者,理所当然地也是教学成果的评价者,而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往往被忽视了。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学会了既会欣赏、发现自己,也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在互相评价中提高了自己,完善了人格,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对称图形是这么的有趣,一节课的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因此,我布置了一个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舞台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乐!

点评与拓展
  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在这节课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轻松的。你看,在美丽的童话情境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每在观察、比较这些小动物们头部的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同学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丰富的。你看,王咏梅老师为了学生能快乐的学习,可谓费尽心机,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有各国国旗,还有各种标志、鱼类、生活用品和昆虫,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学生绝不仅是停留在图片上学“对称”,他们还联系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动手拼、折、剪对称图形。如此丰富的“对称”世界,如此生动的学习活动,怎不叫人“乐在其中”!
  学生创造的作品是美丽的。你看,一块块七巧板在桌面上移动着,一会儿,它们变成了美丽的对称图形;一把把小剪刀在小手中舞动着,一会儿,从它们的口中飘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也许其中还有一朵梅花呢,那是孩子们对王老师的赞赏;一张张稚气的脸在作品的赏析中绽放出了美丽的笑容,这是我们的创造,这是我们的成果,我们欣赏着作品,我们享受着快乐!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你看,在“对称”的世界里,他们观看着有趣的童话,或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他们探索着“对称”的奥秘,或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欣赏着美丽的图形,或自己创造着“美”;他们互相评价着“谁最棒”,他们对自己表示“最满意”,他们还想让自己的教室、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这节课是快乐的,愿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更多地享受快乐吧!

二 : 《长城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 对联的常识;
2、 说明的顺序。
教具准备:长城的图片、文字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 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几千年    赞美“黎庶百工”的聪明
空间:雄姿     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领悟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了解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三 : 《称象》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


郑锡钧 郑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5ng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 ,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 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四 :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

前思:
“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 “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小镜子每人一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水面对称。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谁能举例说明一下倒影的“倒”的意思。(上 下)
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2、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
3.导入镜子面对称。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你们想知道镜子中有哪些数学吗?你们先想一想并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中的数学问题?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下面动作:
(1)用右手摸鼻子,用右手压住右眼……
(2)换一只手。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做的相应动作。
2、猜测判断。课件演示小猴照镜:
(1)左右相换:伸右臂、伸左臂,猜测镜子中会伸哪只手。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
课件演示后得出:右 左 左 右
继续演示抬右腿、抬左腿。
(2)上下一样。课件演示小猴跳。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前后一样。课件演示猴子向前、后退。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小结,归纳特征
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 (板书补充课题“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与水面对称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摸耳。生:我们右手摸摸耳。师:我右手拍拍脸。生:我们左手拍拍脸。师:我抬左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右脚踢踢腿。师:我抬右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左脚踢踢腿。师:我的左手侧平举。生:我们右手侧平举、……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轴对称与镜面对称有什么区别?
4、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四、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五、布置作业:《课作》p40。
反思: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如何缩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课堂教学又该是怎样的呢?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
然后观察猴子照镜,并结合猜测得出镜子成像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做镜中人,学生做镜外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
这些活动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本文标题:称赞教学设计及反思-在快乐和分享中学习数学—《对称》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59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