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4-16 所属栏目:爱的表现

一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这学期,我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课文通过这个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这篇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一位父亲在地震后,去学校寻找他的儿子,当他绝望的时候,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埋头挖起来,许多人劝阻他,可他不听,一直不停地挖。他挖到38小时,找到了儿子以及13个同学。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体会到父亲坚韧、有责任感、信守诺言的品格。同时,儿子的话也让我深深的感动,“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我的爸爸[www.61k.com)也很关心我。记得在我二年级的一天,下着大雨,我上学又没带伞,爸爸来接我,回到家,我没被淋着雨,而爸爸的裤脚全弄湿了。

世间的父母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难道不是吗?

二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300字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以为父亲安顿好妻子,去救儿子。38小时过去了,父亲救出孩子和14个小孩。他们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

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这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它让我想象出那位父亲挖了36小时,而且不停歇,肯定非常疲劳,我们通常学习4小时就叫苦连天,而他为了完成诺言却坚持了下来了,那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坚持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如果他当时放弃了,就不会再见到自己的儿子。

父亲救出儿子,当然离不开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在废墟下心中一定充满信心:爸爸肯定在找我,他会遵守自己说过的诺言!只要他活着,一定会救我和同学出去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接着他组织大家:“大家不要慌!总会有人救我们!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救我们出去!在这里,不乱动,总会出去的!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能放弃!”

坚持,创造奇迹。如果父亲不坚持救出儿子,儿子不坚持等待父亲,他们就不会在39小时候相见和拥抱。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父子亲情,深深的震撼了我。

这篇课文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倒塌,孩子生还的机会非常小,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的救助。父亲不停地挖掘,终于听到了瓦砾下孩子们的声音,在路人的帮助下,开辟了一个路口,救出了孩子。

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倒塌的废墟上,一位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的男子,趴在瓦砾堆上挖着,挖着……当我读到“挖至[www.61k.com]第三十八小时”时,我不禁在心里赞叹:天哪!三十八小时就是一天半还多两小时,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不顾安危和疲劳,去挖掘学校的废墟救儿子?是伟大的父爱和他作为父亲对待儿子的责任感!我觉得他的孩子很了不起,他就知道他的爸爸会救他,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总是在一起。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对别人要信任,要有责任感,在安危时,要给人以鼓励和自信心。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

有一次,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个男孩儿在一所学校遇难,当他的父亲安顿好妻子后,冲向孩子的学校,想救出儿子,有好几人在阻止他,但都没作用。最后,父亲救出了儿子……

读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热泪。那深深的父爱,父亲为了儿子坚强、坚定的精神使我感动。

以前,母亲关切地照顾我;父亲细心地教导我,我都不在意。但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伟大,父爱的坚强!

亲情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宝贝,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亲情,就像失去鸟巢的雏燕,也像没有根的小草。这时,对他来说,生活根本没意义。因此亲情是宝贵的,是多少金银财宝都换不回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去珍惜它,爱护它。

亲情是我们值得用一辈子去珍惜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忽略了它。

【篇四: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个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汉林的《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文谈了一位父亲拼了自己的命去救了儿子,最后救到了儿子的一件事。文章比较长,但读完后却令我回味无穷,他们父子俩给了我许多体会。

首先父亲给我的体会是:父亲有守信用的品质,父亲常和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一句话父亲为了救儿子,不听别人的劝说,而且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他。“就是这两句话,让父

亲有了信心去挖,挖了总共38小时,最后救出了儿子,这是父亲成功救出儿子的原因。

儿子给我的启发是:儿子虽在废墟里面,他不会灰心,因为儿子在等待着父亲救他,到了最后,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把儿子先救出来,可是儿子很谦虚,让同学先上来,自己最后一个才上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给了我做人的启示。过了一段时间在读,也许我又会得到新的体会。

【篇五:地震中的父与子】

翻开语文书,你可以很快的找到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当你不理解课文而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你会感觉文中的父亲太傻了,在38小时的时间里,在废墟中挖掘。那你理解课文时,你会觉得那是一种爱的表现,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废墟中“挖掘”自己的孩子。这都是信任的表现!

本文描述在1994年美国洛衫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英勇奋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等14个同学的故事。

而就是这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回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告诉了我——信任使儿子不在38小时之间没有饿死、闷死……;信任,让父亲在38小时之间没有累死、渴死……父亲因为时常想起那句话而没有放弃

看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是啊!你看,同学之间需要信任,师生之间需要信任,亲戚之间需要信任,长辈之间需要信任,朋友之间也需要信任可见,信任十分重要!

信任!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信任!

【篇六: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救自已的儿子的故事。

地震发生后,父亲去他7岁儿子的学校,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父亲感到绝望了,这个时候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于是他找到儿子教室的位置,开始动手挖掘,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挖了38个小时,终于听见儿子的声音,父亲马上就去叫人来救儿子,人们挖出了一个洞,他的父亲让儿子先出来吧,然而他的儿子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就这样这位父亲不仅救出他的儿子,还救出儿子的其它同学,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对父子对人有责任心真让我佩服,我们做人要和这对父子一样要有责任心。读了这篇课文,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伟大的父爱”!

【篇七: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学期,我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这篇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一位父亲在地震后,先安顿好他的妻子,就去学校寻找他的儿子,当他绝望的时候,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埋头挖起来,许多人劝阻他,可他不听,一直不停地挖。他挖到38小时,找到了儿子以及14个同学。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体会到父亲坚韧、有责任感、信守诺言的品格。同时,儿子的话也让我深深的感动,“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我的爸爸也很关心我。

记得在我二年级的一天,下着大雨,我上学又没带伞,爸爸来接我,回到家,我没被淋着雨,而爸爸的裤脚全弄湿了。世间的父母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难道不是吗?

三 : 从福岛地震中浅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读《菊与刀》后感

从福岛地震中浅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读《菊与刀》后感

张美华俞泳欢张洁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等级制度、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对于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本尼迪科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对福岛大地震中日本人的一些行为和El本政府震后救灾的方式进行浅析,从而对我们了解日本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福岛地震;日本民族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644

文献标识码:A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在FI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遇难失踪人数接近万人。3月15H地震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次大地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人们的视线都聚焦14本,观察日本在地震中的表现。作为一个人,我为在地震中遇难的人默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了解1:t本人的性格特征,学习他们性格中的优点,摈弃缺点,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

一、震后的井然有序——“情理”的作用

在地震早期,日本人对于地震的镇静态度让世界各国都刮日相看。比如,在地震的第一时间,在商场里的人,都非常自然的坐到楼梯的两侧,保持进出通道的通畅。在房屋里的人,都带上地震的紧急用品排队去学校,冈为学校是只本是抗震强度最高的建筑。在过马路的时候,行人车辆还能够遵循交通信号灯得指挥,有序的通过。

外界认为这都足1:t本教育使得H本人具有这么高的素质,能在大灾难面前能够临危不乱。但是我认为这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情理观所致。确切的说这是口本人关于名誉的情理。关于名誉的情理使得H本人在灾难面前能够自我控制,这种行为时日本人自尊心的一部分,即使他们不能完全做到忽视大灾难,他们也必须维护他们的名誉。因为在大灾难的情况下,镇静的态度是符合情理的。在日本一个人越是为了名誉而牺牲自己的财务、家庭甚至乍命,就越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大灾难面前,日本人要越保持镇定来维护自己的名誉,证明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是一个懂得情理的人。

情理在la本人伦理体系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情理是指一系列的美德。

一个人如果被人说是不符合情理的,那就相当与在西方社会被人评价一个人道德败坏一样。所以,日本人在时时刻刻都必须遵循情理圈的约束。

二、核泄漏中的福岛死士——严格的等级制度

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发生后,180余名T作人员自愿留下。分为50人一组轮流进入核电站,竭尽全力为反应堆降温。

福岛50死士”平均年龄50岁以上,有的即将退休。并不是他们的生命不珍贵,而是因为遭受辐射后,有的要到lO年甚至30年以上才可能引发癌症,他们为年轻人承担了这个风险。这是灾难史上,第一次由长者而不是青年承担拯救使命。

核专家称,“福岛50壮士”可能均由熟悉工厂地形、管道和设施的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一01

老技术人员组成.并称“一旦发生核泄漏,选择已过生育年龄的男子是一个不成交的约定”。

福岛死{:的行为非常令人敬佩。从勇{:们的年龄和核专家所称的不成文的约定可以看出R本的家长制社会和严格的等级制。

日本的社会体系的构建其实遵循了一个各就其位的原则。传统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日本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并没有废除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天皇依旧处于这个等级社会的最高地位,下面由内阁官僚建立社会秩序。甚至在一个家族里面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妻子要向丈夫鞠躬,孩子们要给父亲鞠躬,弟弟给哥哥鞠躬,姐妹们要向所有的人鞠躬。这是一种以性别、辈分和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不是形式上的,向别人鞠躬意味着承认别人对于自己的事务有参与的权利。而接受鞠躬的那个人也要反在日本社会中.已过了生育年龄的男子无疑是处在家族的较高地前,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就越会冲在斗争灾难的第一线,因为社会赋予给他的地位使他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灾后政府救灾——刻板的秩序

日本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体现了FI本人对了:秩序的崇拜。

在只本政府救灾问题上,一向以高效著称的日本政府,地震十多天后仍然灾民受冻挨饿。国际上,在任何自然灾害巾,救援队伍部可以在四天之内抵达灾区。虽然有号称“亚洲装备最精良、素质最好的军队”十万自p队参与救援,彳H日本政府的救援车队在一周后才开上该地区为紧急车辆预留的高速车路。El本的一家航运公司请求一艘集装箱运货船,充当运输物资直升机的停靠点,日本政府却以它没有此类1:作的许可证而拒绝。外因医疗队由于没有在日本的行医资格,仅能进行最有限的必要医疗操作。海外捐助的药物巾于日本相关机构还没有批准使用而于没有汽油而无法使用。

有个国家表示要援助几万床毛毯,但日本政府却指定毛毯尺寸必须日文标签就没办法接受。

这些事件都体现了R本人刻板的秩序和一丝不苟的民族性格特征。

总之。在日本福岛地震中集|f1体现了日本人面对大灾难后的民族性charm‘ng

C雩na_?219I

?

过来承认他所处的地位要负起的某种责任。

位,他有妻子孩子,他必须对向他鞠躬的人承担责任,所以在大灾难面不能分发到急需的灾民手巾。当地的物流公司由于等待政府的批准而迟迟不能投入救灾,成箱的救灾物资都堆积在东京的仓库里。许多车辆由是80厘米见方才可以;有的国家想送食品,但日本政府称,如不张贴格特征,为我们了解日本民族心理提供很大的依据。

从福岛地震中浅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读《菊与刀》后感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张美华, 俞泳欢, 张洁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魅力中国CHARMING CHINA2011(1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谢丽霞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5)

2. 孙志鹏.SUN Zhi-peng 日本学者对待《菊与刀》的文化心理历程[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 陈丹 读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有感[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2)

4. 石婷婷 《菊与刀》读书报告[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11(5)

5. 张思宁 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矛盾统一——读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有感[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2011(12)

6. 张茂增.赵付立.ZHANG Mao-zeng.ZHAO Fu-li 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

7. 贾凌云 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期刊论文]-东南传播2007(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lzg201111193.aspx

本文标题: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27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