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对联的基础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7-12-18 所属栏目:学习对联大全

一 : 和孩子一起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又称楹帖、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画中之画。(www.61k.com)它是诗文、词句、修辞、音律的集大成者。它利用汉字的多音、多义、谐音、双关、偏旁部首相同以及字形可以拆开、组合等特点,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佳构来。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普及率最高的一种。

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倡导在中小学普及对联课,语文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对联,像周恩来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出读书。”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名联都进了课堂。

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相传,郑板桥和同僚游苏州城,见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看后差人弄来几件衣服,买来几斤肉,还背了一袋粮食,敲开门送给这户人家.主人千恩万谢,说衣服和粮食送得好,否则就会挨饿受冻,无法生活下去.众人百思不得其解,郑板桥笑着说:“他家在门上写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不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吗?”

宋代邵雍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作,描绘了一副恬静的乡村画卷,实让人拍手叫绝。

有关名家的对联

1、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颂孔子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颂屈原

3、诸葛亮:a.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b.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 威德咸孚足千秋。

4、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颂文天祥

5、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颂辛弃疾

6、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联颂项羽、勾践

7、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颂司马迁

8、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颂李清照

9、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10、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颂社甫

1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12、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1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颂蒲松龄

14、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颂鲁迅

15、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颂三苏父子

二 : 对联的格律问题-对联知识


对联的格律问题
第一节 平仄问题

调平仄: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www.61k.com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

五律:  仄仄平平仄 (仄起)
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平仄仄 (平起)
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李白:《送友人》)




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 (岑参:《早朝大明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杜甫:《秋兴》)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www.61k.com以调起平仄来,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但是不要紧,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两条原则就行:

一、句中平仄问题: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间。而且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换用两三个仄声(或平声)字。

应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采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环往复的类似一二一左右左齐步走的办法,诵读起来,就会感到节奏快而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钢炮。但是,可以把单独的平声或仄声安排在结尾处,往往会取得斩钉截铁的效果。

应注意的另一点是,如果连用四个甚至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就会显得过于平板生硬,诵读起来非常沉闷,而且更有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感觉。




总之,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的原则。这一点无妨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阴阳(归平声)上去(归仄声)四声的调谐来说明。如,有的书名,像《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都是按阴阳上去四声调谐的,读起来非常好听。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老的中文译本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其中“息”古读入声,和“瞬”连读有时音变为去声,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发音,相当好听。新译本译为《京华烟云》,发音“阴阳阴阳”,全是平声,很难上口。再如,一部以对联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联林珍奇》,发音也是“阴阳阴阳”,也很难上口。这就给人造成错觉:题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闷别扭,剧作者到底懂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呢?

我们上面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发声举例,用意是说明:从古至今,诗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声调和成语、俗语的声调搭配等)调平仄都很重要。可是,尽人皆知,普通话的四声是基于现代北方口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古代的四声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对联的四声发声用的是古代的四声,即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本书中对联和诗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声,除了个别注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声。因而,我们学习创作对联,调平仄一律以古四声为准。因为这是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无数作者写作对联所共同遵守的惟一标准。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近体诗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近年楹联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这个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为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区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笔者认为,那需要由国家语委这样的权威机构出面,召开一次以上的会议,邀请全世界关心这种事的学者参加,其中应包括海外华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士。因为在那些地方,特别是那里的华人聚居区,对联还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内地还盛行。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与行政部门,更在必然邀请之列。www.61k.com议中共商大计,拟订出一个办法,比如说,硬性规定,从哪一天开始,全球创作对联的人都改用当代普通话四声作联。这就算一步到位。现在,个别的学会、协会之类非官方权威机构私定办法,没有权威性,更不能强迫别人非执行不可。像对联评奖,来稿有用今四声的,有用古代四声的,如果没有一条准绳,连评也评不成了。

归根到底,我们的意见是:现在必须仍然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




(恶人谷注:对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古四声和现代四声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

二、收尾两个尾字的平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还必须重点强调一番。它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是,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这个原则是铁定的,毫无更改可能的。如果上下联两个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话称为“一顺边”。笔者曾参加了二十年来每一年总有几次的各类评联活动,在初评时,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当即刷掉。

二是,至于上下联中哪个尾字用平声,哪个用仄声,却不是板上钉钉的。

以下将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关情况略作说明:

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也就是一联中的上联用仄声收尾,下联用平声收尾。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吟唱时容易留下有余不尽之感。对联接受了这一传统作法,一般也以平声字结束全联。因而,上联的收尾用仄声,下联的收尾用平声,几乎已成定格。有的对联学家甚至坚决主张,只有这样格式的对联才行。有时看到下联用仄声而上联反而用平声收尾的对联,就认为写倒了或贴倒了,应该正过来。这就未免过于拘执了。

上联用平声收尾,而下联用仄声收尾的对联是有的,不过较少。它们属于对联格式中的变格。明清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创作过此类对联,远非孤例。而且,这样写,往往是由于内容要求使然。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一联为例:

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 ○○●●

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修辞格中的“镶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别墅的名称“海山仙馆”,顺序是无法颠倒的呀!

再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句,出句用平声收尾,对句就只能用仄声收尾了。有人认为出句是下联,要求对的是上联,这就太拘泥了,www.61k.com来出句的人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有鉴于此,当代评联活动中,凡出平声收尾句求对者,一般都声明是征求上联,以免误会。当对联评比竞赛征求全联时,初学者最好不要投下联为仄声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宽大或水平不高的初评审稿人所淘汰。




以上把调平仄的重要原则讲了一番,不嫌辞费,再小结一次,不外三条:一、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换的步调。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二、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这可是铁定的。三、在现阶段,还是得按传统沿袭下来的近体诗沿用的诗韵平上去入四声来调平仄。

下面,还得更具体地将以上三条作进一步解析。

调平仄的难点:

古有入声字,可是现代普通话中并无入声,因而难点就在有些归入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的那些入声字上面。再扩大点说,在古今平仄声不同的那些字上面。

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有的方言还保存与近体诗诗韵读音差不多的入声,甚至更复杂些,有阴入、阳入之分。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都有这种情况。这些方言区的人在调平仄时,按方言口语一调,就能八九不离十。像我的老学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程毅中先生是苏州人,虽然日常也说普通话,可是运用家乡话调起平仄来非常快当,令我十分羡慕。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话方言区生长起来的人,只会说以北京土话打底的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来,因此调平仄只能凭读诗词的经验等办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注古音的大辞典了。因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只会操普通话的人而言。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正是调平仄时必须逐字解决的。古代的入声字,现代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归入上、去两声的,反正同属仄声,在对联中调起平仄来没什么困难(在词曲中有时要求四声分明,但和对联无关),初学者可以不管它。初学者应着力对付难点,具体而言:

一、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归入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应该注意。当代人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例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

万里桥西宅;
●●○○●
百花潭北庄。
●○○●○

这是摘录杜甫本人所作的《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头两句。摘录前人诗文为联,是允许的,但要摘录得好。这副联算好的。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北”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宅”和“百”还都属于入声韵部的“十一陌”。因此,当代人调平仄时,“百”和“北”两个字反正也是归入今音仄声的,www.61k.com太深究尚可,“宅”字却需大大注意了。好在它正处于上联收尾,又是杜甫原句,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以后,在诗词中遇见“宅”字的时候多了,也就记住它是个仄声字了。笔者就应用这个笨办法,记住了许多仄声字。




再如下面引的这副联:

广祈多福;
●●○●
博览群书。
●●○○

此联中,按普通话的读音,“福”、“博”两字都是阳平。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具体到此一联,可以讲的起码有两点:“博”字在本联中不是收尾的字,还不吃紧;“福”占了上联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须多加注意。曾见在评联的初评阶段,由于参加审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见到“福”字,就认为是平声,再看成两个收尾字全平,于是糊里糊涂使用大砍刀,造成遗憾。这也提醒我们:在参加征联评奖竞赛投稿时,起码在收尾的上下联各一字中,最好别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评卷者看错而舍弃。

二、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则属于平声的字。虽然不多,也应注意。例如:

一代英雄从小看;
○●○○○●●
满国花朵向阳开。
●○○●●○○

这是一副写给幼儿园的春联。它的平仄就算相当调谐。只有上联收尾的“看”字有点问题,“看”字普通话读去声,古代韵部中一般归入平声“十四寒”。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能够通过。但是,遇到认真的评议者,按词义来定声韵的,就难说了。遇到这种两可情况,初学者还是避开为妙。对联的海洋是广阔的,何必自己找暗礁呢! 

“联律”问题:

诗律是作诗的法则,从近体诗来说,大体上以调谐整首诗中的平仄为其主要法则。应该说,大部分法则并非生造的,而是与自然而然生成的客观情况调谐,使之由自发的成为自觉的,并加以规律化,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本身就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认为,近体诗,特别是其中的律诗,到了杜甫手中才“晚节渐于诗律细”,达到完美的地步。这是说创作实践。至于理论探讨的头一个高潮期,恐怕得到宋代诗话盛行之际了。

那么,有没有“联律”呢?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当然是有的。还不断地总结出若干规律来。笔者也认为,既然对联这种体裁已经经过许多作者创作,并共同遵守某些写法,客观上当然有联律存在。不过过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创作为主,很少进行理论探讨。倒是解放后,由于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又赶上这二十来年思想更加大解放,学术更趋繁荣,楹联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来,联律的问题就提上了讨论研究的日程。也就是说,咱们正处在联律研究高潮期的初始阶段呢!




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敢将诗律斗森严”只是一种最高级的追求,而且希望通过比较级的评判度量来向完美靠拢。诗人创作时,由于熟能生巧,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诗律,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可是作者往往把作品内容的表达放在第一位,如果诗律妨碍诗意,往往置拗口于不顾。更聪明的,就想出种种补救的办法来。联律也是如此,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几条,如我们上面讲的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就是最要紧的一条;基本上得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是另一条;别老一平一仄地蹦,是又一条;最多三个同平声或同仄声的字就换,是再一条。有这四条打底,也就够使的了。

二、当代一些联家总结对联格律,已有相当大的成果。如常江等同志在《中华励志大辞典》等书籍中总结出的“句式”、“联格”和其他对联知识,相当细致而又适合实用。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两书,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古代联家在创作对联时,往往是自发地使用了联律。他们也没有现代语言学知识。当代楹联研究者对联律的研究已经是自觉的,成就远达超乎古人。为了学习好撰写对联,精益求精,我们必须向当代研究者学习,掌握他们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执此以苛求古人。就是对当代的某些非专业人士,只要他们在撰写如应酬性质的对联(例如写寿联或挽联)时能做到如上面所说的四条打底,也就行啦!

“马蹄韵”问题:

有关联律中的“马蹄韵”,是近年来对联界讨论的热点。我们刚才说过,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后一种书笔者尚未读过)两书,以及他写的一些论文,都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www.61k.com者在这方面只是初学中的初学,不敢在本书中发表太多的学习体会。笔者建议,请读者尽可能去阅读一下余先生那两部书。前一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后一书听说即将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

现在,笔者根据自己学习《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体会,谈一谈对“马蹄韵”的粗浅认识。

它的最基本的格律大致为:

一、两平声两仄声转换一次,如:

平起式:○●●○○●●○ (平收)
○●●○○●●○○● (仄收)

仄起式:●○○●●○○● (仄收)
●○○●●○○●●○ (平收)




二、有多个分句的联语,各分句的尾字也按上述格律安排,如:

两个分句的,一般是:上联尾字先平声后仄声,下联自然反之,即:平仄对仄平。
三个分句的,一般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四个分句的,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
如此类推。
欲知详情,务请阅读余先生原著。

拙见以为,马蹄韵确实是客观存在,古人对它可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半是自发地使用;当代的人,自余先生为之揭示出格律后,研究楹联的人,如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些同志,很拿它当回事儿,自发地使用,特别是应用它来从事评联。因此,读者要是有志于参加评联投稿的话,可得按照此联律来规范自己的创作。

古人只是自发地应用此联律,自然有时候就不能严格遵守。他们脑子里本来对这事就不十分清楚嘛。咱们呢,拙见依然是:

一、要了解这一联律,力求遵照它去创作。

二、任何创作,形式服从内容,当然,也能影响内容。所以,笔者还是坚持上一小节中所说的,即:尾字一定要平仄分明;多个分句的尾字,www.61k.com可能按马蹄韵的要求办。句中的字,尽可能两个到三个字一换平仄,除了开头,别走单了。当然,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尽可能做到平仄相对。

初学的人能做到这些,也就够了。

最后,还得讲两点:

一、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的诗律宽限。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如果一句中超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声或仄声,如五字联中一三完全不论,形成四仄一孤平,可就不行啦。一个出句十个字,八个仄声,就算失败。

总之,笔者在前一小节中讲的是宽律,严格按照马蹄韵去作,就是严律。先学从宽,力求从严。

三 : 对联的格律问题-对联知识


对联的格律问题
第一节 平仄问题

调平仄: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www.61k.com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

五律:  仄仄平平仄 (仄起)
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平仄仄 (平起)
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李白:《送友人》)




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收)

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 (岑参:《早朝大明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收)

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杜甫:《秋兴》)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www.61k.com以调起平仄来,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但是不要紧,只要紧紧把握住以下两条原则就行:

一、句中平仄问题: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间。而且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换用两三个仄声(或平声)字。

应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采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环往复的类似一二一左右左齐步走的办法,诵读起来,就会感到节奏快而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钢炮。但是,可以把单独的平声或仄声安排在结尾处,往往会取得斩钉截铁的效果。

应注意的另一点是,如果连用四个甚至四个以上的平声或仄声,就会显得过于平板生硬,诵读起来非常沉闷,而且更有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感觉。




总之,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的原则。这一点无妨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阴阳(归平声)上去(归仄声)四声的调谐来说明。如,有的书名,像《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都是按阴阳上去四声调谐的,读起来非常好听。林语堂创作的一部英文小说,老的中文译本将书名译为《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其中“息”古读入声,和“瞬”连读有时音变为去声,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发音,相当好听。新译本译为《京华烟云》,发音“阴阳阴阳”,全是平声,很难上口。再如,一部以对联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剧名定为《联林珍奇》,发音也是“阴阳阴阳”,也很难上口。这就给人造成错觉:题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闷别扭,剧作者到底懂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呢?

我们上面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发声举例,用意是说明:从古至今,诗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声调和成语、俗语的声调搭配等)调平仄都很重要。可是,尽人皆知,普通话的四声是基于现代北方口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与古代的四声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对联的四声发声用的是古代的四声,即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本书中对联和诗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声,除了个别注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声。因而,我们学习创作对联,调平仄一律以古四声为准。因为这是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无数作者写作对联所共同遵守的惟一标准。

是否可以用普通话四声代替传统的近体诗诗韵四声入联,已经成为近年楹联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89年6月,在中国楹联艺术研讨会上,热烈而集中地进行过讨论。现代派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替代是大势所趋;传统派则强调,如果不遵守这个标准,势必形成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为现代汉语还有七大方言区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笔者认为,那需要由国家语委这样的权威机构出面,召开一次以上的会议,邀请全世界关心这种事的学者参加,其中应包括海外华人,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士。因为在那些地方,特别是那里的华人聚居区,对联还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内地还盛行。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与行政部门,更在必然邀请之列。www.61k.com议中共商大计,拟订出一个办法,比如说,硬性规定,从哪一天开始,全球创作对联的人都改用当代普通话四声作联。这就算一步到位。现在,个别的学会、协会之类非官方权威机构私定办法,没有权威性,更不能强迫别人非执行不可。像对联评奖,来稿有用今四声的,有用古代四声的,如果没有一条准绳,连评也评不成了。

归根到底,我们的意见是:现在必须仍然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




(恶人谷注:对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古四声和现代四声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混用。)

二、收尾两个尾字的平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还必须重点强调一番。它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是,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这个原则是铁定的,毫无更改可能的。如果上下联两个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话称为“一顺边”。笔者曾参加了二十年来每一年总有几次的各类评联活动,在初评时,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当即刷掉。

二是,至于上下联中哪个尾字用平声,哪个用仄声,却不是板上钉钉的。

以下将这两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相关情况略作说明:

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也就是一联中的上联用仄声收尾,下联用平声收尾。这是因为平声舒缓、悠长,吟唱时容易留下有余不尽之感。对联接受了这一传统作法,一般也以平声字结束全联。因而,上联的收尾用仄声,下联的收尾用平声,几乎已成定格。有的对联学家甚至坚决主张,只有这样格式的对联才行。有时看到下联用仄声而上联反而用平声收尾的对联,就认为写倒了或贴倒了,应该正过来。这就未免过于拘执了。

上联用平声收尾,而下联用仄声收尾的对联是有的,不过较少。它们属于对联格式中的变格。明清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创作过此类对联,远非孤例。而且,这样写,往往是由于内容要求使然。以联话家常举的“海山仙馆”一联为例:

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 ○○●●

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修辞格中的“镶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别墅的名称“海山仙馆”,顺序是无法颠倒的呀!

再如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句,出句用平声收尾,对句就只能用仄声收尾了。有人认为出句是下联,要求对的是上联,这就太拘泥了,www.61k.com来出句的人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有鉴于此,当代评联活动中,凡出平声收尾句求对者,一般都声明是征求上联,以免误会。当对联评比竞赛征求全联时,初学者最好不要投下联为仄声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宽大或水平不高的初评审稿人所淘汰。




以上把调平仄的重要原则讲了一番,不嫌辞费,再小结一次,不外三条:一、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换的步调。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二、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这可是铁定的。三、在现阶段,还是得按传统沿袭下来的近体诗沿用的诗韵平上去入四声来调平仄。

下面,还得更具体地将以上三条作进一步解析。

调平仄的难点:

古有入声字,可是现代普通话中并无入声,因而难点就在有些归入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的那些入声字上面。再扩大点说,在古今平仄声不同的那些字上面。

在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中,有的方言还保存与近体诗诗韵读音差不多的入声,甚至更复杂些,有阴入、阳入之分。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都有这种情况。这些方言区的人在调平仄时,按方言口语一调,就能八九不离十。像我的老学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程毅中先生是苏州人,虽然日常也说普通话,可是运用家乡话调起平仄来非常快当,令我十分羡慕。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话方言区生长起来的人,只会说以北京土话打底的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来,因此调平仄只能凭读诗词的经验等办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注古音的大辞典了。因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只会操普通话的人而言。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正是调平仄时必须逐字解决的。古代的入声字,现代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归入上、去两声的,反正同属仄声,在对联中调起平仄来没什么困难(在词曲中有时要求四声分明,但和对联无关),初学者可以不管它。初学者应着力对付难点,具体而言:

一、古代的入声字,现代普通话中归入阴平、阳平两声的,最应该注意。当代人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例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

万里桥西宅;
●●○○●
百花潭北庄。
●○○●○

这是摘录杜甫本人所作的《怀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开头两句。摘录前人诗文为联,是允许的,但要摘录得好。这副联算好的。我们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话中,“宅”字属于阳平,“百”、“北”两字属于上声;而在近体诗诗韵中,它们都属于入声,“宅”和“百”还都属于入声韵部的“十一陌”。因此,当代人调平仄时,“百”和“北”两个字反正也是归入今音仄声的,www.61k.com太深究尚可,“宅”字却需大大注意了。好在它正处于上联收尾,又是杜甫原句,这就提示给我们:它是仄声字无疑。以后,在诗词中遇见“宅”字的时候多了,也就记住它是个仄声字了。笔者就应用这个笨办法,记住了许多仄声字。




再如下面引的这副联:

广祈多福;
●●○●
博览群书。
●●○○

此联中,按普通话的读音,“福”、“博”两字都是阳平。可在诗韵中均为入声。具体到此一联,可以讲的起码有两点:“博”字在本联中不是收尾的字,还不吃紧;“福”占了上联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须多加注意。曾见在评联的初评阶段,由于参加审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见到“福”字,就认为是平声,再看成两个收尾字全平,于是糊里糊涂使用大砍刀,造成遗憾。这也提醒我们:在参加征联评奖竞赛投稿时,起码在收尾的上下联各一字中,最好别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评卷者看错而舍弃。

二、也有普通话中归入仄声,而古代诗韵中则属于平声的字。虽然不多,也应注意。例如:

一代英雄从小看;
○●○○○●●
满国花朵向阳开。
●○○●●○○

这是一副写给幼儿园的春联。它的平仄就算相当调谐。只有上联收尾的“看”字有点问题,“看”字普通话读去声,古代韵部中一般归入平声“十四寒”。好在“看”字还有归入去声“十五翰”的另一种读法,勉强能够通过。但是,遇到认真的评议者,按词义来定声韵的,就难说了。遇到这种两可情况,初学者还是避开为妙。对联的海洋是广阔的,何必自己找暗礁呢! 

“联律”问题:

诗律是作诗的法则,从近体诗来说,大体上以调谐整首诗中的平仄为其主要法则。应该说,大部分法则并非生造的,而是与自然而然生成的客观情况调谐,使之由自发的成为自觉的,并加以规律化,再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本身就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认为,近体诗,特别是其中的律诗,到了杜甫手中才“晚节渐于诗律细”,达到完美的地步。这是说创作实践。至于理论探讨的头一个高潮期,恐怕得到宋代诗话盛行之际了。

那么,有没有“联律”呢?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当然是有的。还不断地总结出若干规律来。笔者也认为,既然对联这种体裁已经经过许多作者创作,并共同遵守某些写法,客观上当然有联律存在。不过过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创作为主,很少进行理论探讨。倒是解放后,由于大家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又赶上这二十来年思想更加大解放,学术更趋繁荣,楹联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来,联律的问题就提上了讨论研究的日程。也就是说,咱们正处在联律研究高潮期的初始阶段呢!




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敢将诗律斗森严”只是一种最高级的追求,而且希望通过比较级的评判度量来向完美靠拢。诗人创作时,由于熟能生巧,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诗律,达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可是作者往往把作品内容的表达放在第一位,如果诗律妨碍诗意,往往置拗口于不顾。更聪明的,就想出种种补救的办法来。联律也是如此,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几条,如我们上面讲的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就是最要紧的一条;基本上得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是另一条;别老一平一仄地蹦,是又一条;最多三个同平声或同仄声的字就换,是再一条。有这四条打底,也就够使的了。

二、当代一些联家总结对联格律,已有相当大的成果。如常江等同志在《中华励志大辞典》等书籍中总结出的“句式”、“联格”和其他对联知识,相当细致而又适合实用。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两书,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古代联家在创作对联时,往往是自发地使用了联律。他们也没有现代语言学知识。当代楹联研究者对联律的研究已经是自觉的,成就远达超乎古人。为了学习好撰写对联,精益求精,我们必须向当代研究者学习,掌握他们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执此以苛求古人。就是对当代的某些非专业人士,只要他们在撰写如应酬性质的对联(例如写寿联或挽联)时能做到如上面所说的四条打底,也就行啦!

“马蹄韵”问题:

有关联律中的“马蹄韵”,是近年来对联界讨论的热点。我们刚才说过,余德泉学长的新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和《对联通》(后一种书笔者尚未读过)两书,以及他写的一些论文,都提出了许多有关联律的创见,研究“马蹄韵”的格律,就是他的创获之一。www.61k.com者在这方面只是初学中的初学,不敢在本书中发表太多的学习体会。笔者建议,请读者尽可能去阅读一下余先生那两部书。前一书已由岳麓书社出版,后一书听说即将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

现在,笔者根据自己学习《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的体会,谈一谈对“马蹄韵”的粗浅认识。

它的最基本的格律大致为:

一、两平声两仄声转换一次,如:

平起式:○●●○○●●○ (平收)
○●●○○●●○○● (仄收)

仄起式:●○○●●○○● (仄收)
●○○●●○○●●○ (平收)




二、有多个分句的联语,各分句的尾字也按上述格律安排,如:

两个分句的,一般是:上联尾字先平声后仄声,下联自然反之,即:平仄对仄平。
三个分句的,一般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四个分句的,仄平平仄对平仄仄平。
如此类推。
欲知详情,务请阅读余先生原著。

拙见以为,马蹄韵确实是客观存在,古人对它可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半是自发地使用;当代的人,自余先生为之揭示出格律后,研究楹联的人,如中国楹联学会的一些同志,很拿它当回事儿,自发地使用,特别是应用它来从事评联。因此,读者要是有志于参加评联投稿的话,可得按照此联律来规范自己的创作。

古人只是自发地应用此联律,自然有时候就不能严格遵守。他们脑子里本来对这事就不十分清楚嘛。咱们呢,拙见依然是:

一、要了解这一联律,力求遵照它去创作。

二、任何创作,形式服从内容,当然,也能影响内容。所以,笔者还是坚持上一小节中所说的,即:尾字一定要平仄分明;多个分句的尾字,www.61k.com可能按马蹄韵的要求办。句中的字,尽可能两个到三个字一换平仄,除了开头,别走单了。当然,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尽可能做到平仄相对。

初学的人能做到这些,也就够了。

最后,还得讲两点:

一、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诗的诗律宽限。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如果一句中超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声或仄声,如五字联中一三完全不论,形成四仄一孤平,可就不行啦。一个出句十个字,八个仄声,就算失败。

总之,笔者在前一小节中讲的是宽律,严格按照马蹄韵去作,就是严律。先学从宽,力求从严。

四 : ODF,MDF,DDF的基础知识

ODF,MDF,DDF的基础知识

ddf ODF,MDF,DDF的基础知识

ddf ODF,MDF,DDF的基础知识

ddf ODF,MDF,DDF的基础知识

扩展:odf ddf mdf / odf ddf / ddf和odf

五 : BOM表的基础知识

一、 BOM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简称BOM)是详细记录一个项目所用到的所有下阶材料及相关属性,亦即,母件与所有子件的从属关系、单位用量及其他属性.在有些系统称为材料表或配方料表。在ERP系统要正确地计算出物料需求数量和时间,必须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产品结构表,来反映生产产品与其组件的数量和从属关系。在所有数据中,物料清单的影响面最大,对它的准确性要求也相当高。

物料清单是接收客户订单、选择装配、计算累计提前期,编制生产和采购计划、配套领料、跟踪物流,追溯任务、计算成本、改变成本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文件,上述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销售、计划、生产、供应、成本、设计、工艺等部门。因此,也有这种说法,BOM不仅是一种技术文件,还是一种管理文件,是联系与沟通各部门的纽带,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用到BOM表。

物料清单充分体现了数据共享和集成,是构成ERP系统的框架,它必须高度准确并恰当并构成”。

所以说,要使ERP运行好,必须要求企业有一套健全、成熟的机制,来对BOM建立、更改进行维护,从另一个角度说,对BOM表更改进行良好的管理,比对BOM建档管理还得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

ERP的基本特点是:根据需求和预测来安排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提出需要什么、需要的时间和数量。ERP方法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制造业有相关需求的物料,因此产品数据库中应包含的基本内容为物品主档(Item)和产品结构清单(BOM)。按照主生产计划和BOM可计算出对各级物料的毛需求量,再加上考虑已有库存量和在制量则可算出动态的物料净需求量,这就生成了按生产进度要求的物料需求计划ERP。 ERP只是一种指令计划,为了保证ERP的实现,需要考虑计划的执行与控制问题,因而发展为制造资源计划ERP,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

因此,BOM是ERP系统运行的依据,ERP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BOM的覆盖面和数据内容。BOM的建立,尤其是新产品BOM的及时录入就成为制约ERP成功运行的瓶颈。

二、数据表及字段含义

1、本系统字段含义

用量是指一个单位的母件,要多少个单位的子件组成,如1PCS的B2需要5PCS的D3组成;

不良率是针对用量的比率;合计=用量×(1+不良率);

位号是指子件在母件的位置;

部署描述栏,主要是指投料的先后顺序;

替代是指当有设置替代件的时候,则系统会将内容选中 ;工序 物料所加工的工序名称

暂停是指该子件不再使用了,但又将之暂时保存,可以使用这一值;

不发料当多阶发料时,由于委外加工的半成品已经成形了,不需要再发原料而直接发半成品,可以用此功能;

2、表结构

NAME名字TYPE备注
Part_no母件代号Char(24)不能为空、重复,最大字符长度为24位
Part_no1子件代号Char(24)不能为空,最大字符长度为24位
Yl_qty用量Numeric(8,4)最长为8位,小数点4位,默认值为0
Bad_r不良率Numeric(7,4)最长为7位、小数点4位,默认值为0
Stop暂停Char(1)
Locator工序号Char(2)不能为空、默认值为‘N’,最大字符长度为2位
No_pur1暂停Char(1)默认值为‘N’
No_pur2不发料Char(1)默认值为‘N’
Rem位号Varchar(250)最长字符长度为250位
Gg_person更改人Chan(20)最大字符长度为20位
Ecn_no ECN单号Char(12)最大字符长度12三、建立BOM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到信息共享和便于计算机处理,必须有大家共同认可的标识,因此需要做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编码和标准化工作。

1) 物料编码体系建立。在制定分类编码体系时,设计、制造、管理各部门要从各自的应用目的出发提出使用需求,以便在制定编码时全面考虑。制定的编码标准应具备标识的唯一性、分类功能、排序功能和特定含义。

2) 数据标准化工作。这部分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在产品设计中提高通用化和标准化水平的工作,二是数据一致性工作。 提高产品零部件模块化和通用化水平是缩短制造周期的有力手段。而数据一致性的工作是难以避免的。过去人工管理或部门自立门户的单项计算机管理可以掩盖不一致的矛盾,但是在ERP系统中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出现的问题有: 物料码的一物多号或一号多物、材料定额多值和工时定额多值等。 遇到这些数据不统一的情况需要部门间协商统一,否则将造成管理上混乱。

3) 确定BOM表的结构层次。有专家说:“BOM表不仅是一种技术文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管理文件。”这句话说得是很大道理。一个同样的产品,可能在不能公司就有不同的BOM,可能就有不同BOM表的层次。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公司之间存在着生产运作、物控运作、加工工艺、成本控制的差异,也是说存在着管理的差异。因此,在制定BOM前,必须综合公司生产、物控、工艺各方面的特点和意见,确定BOM表的结构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文档作为整个BOM建档工作的指南。

4) 明确建立和维护各类数据的责任单位。在ERP实施中,受益单位是管理部门,而产品数据来源于设计部门,设计部门往往不乐意承担建立BOM的任务,因此建议建立BOM的职责划归设计部门,并纳入业绩考核。各设计部门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输入BOM数据,做到设计完成多少,ERP系统可享用多少。尽量避免由生产管理部门或由计算中心来承担建立产品数据库的任务,因为这样会造成新产品BOM表不能及时录入系统和BOM维护相当困难的现象发生。

5) 建立BOM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为:编码——建立文档——数据录入与维护——标准化审查——审核——展开。公司必须制定建立BOM表制作流程,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量。

6) 建立数据库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ERP系统涉及的功能多,要采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为了尽早地把ERP运转起来,不可能等待把数据库建完善了再运行,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地推进。首先选择批量生产的、数据基础比较好的产品上马管理,然后再扩展到单件小批产品的管理。

(2)由粗到细的管理。 有了产品结构数据后,先整理比较粗的工艺数据进行粗放管理,即一开始只管到零件的投入/产出,这样对保证产品的配套已经起到一定作用。有条件后再按工序整理录入工艺数据, 细化对车间的分工序作业计划管理与控制。要做到这一层次管理,基础数据量很大,管理难度也大,很难实施。四、BOM表与零件表的区别

物料清单同我们熟悉的产品零件明细表是有区别的,主要表面在以下方面:

1、物料清单上的每一种物料均有其唯一的编码,即物料号,十分明确所构成的物料。一般零件表明细表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零件明细表附属于个别产品不一定考虑到整个企业物料编码的唯一性。

2、物料清单中的零件、部门的层次关系一定要反映实际的装配过程,有些图纸上的组装件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并不一定出现,在物料清单上也可能出现;

3、物料清单中要包括产品所需的原料、毛坯和某些消耗品,还要考虑成品率。而零件明细表既不包括图纸上不出现的物料,也不反映材料的消耗定额。物料清单主要用于计划与控制,因此所有的计划对象原则上都可以包括上物料清单上;

4、根据管理的需要,在物料清单中把一个零件的几种不同形状,如铸锻毛坯同加工后的零件、加工后的零件同再油漆形不同颜色的零件,都要给予不同的编码,以便区别和管理。零件明细表一般不这样处理。

5、什么物料应挂在物料清单上是非常灵活的,完全可以由用户自行定义。比如加工某个冲压件除了原材料钢板外,还需要一个专用模具。在建立物料清单时,就可以在冲压件下层,把模具作为一个外购件挂上,它同冲压件的数量关系,就是模具消耗定额。

6、物料清单中一个母件子属子件的顺序要反映各子件装配的顺序,而零件明细表上零件编号的顺序主要是为了看图方便。

物料清单与零件明细表的区别

对比项零件明细表物料清单
零件顺序绘图方便,不严格 实际加工装配顺序和层次
 内容 限图纸上表达的零件与产品有关的一切物料
材料定额不表示包含在采购件的用量中
零件编码面向单个产品,唯一性也严格面向全企业产品,考虑到唯一性
性质技术文件管理文件

五、制作BOM表要求

ERP系统本身是一个计划系统,而BOM表是这个计划系统的框架,BOM表制作质量直接决定ERP系统运行的质量。因此,BOM表制作是整个数据准备工作重中之重,要求之高近乎苛刻,具体要求有二方面:

1、覆盖率:对于正在生产的产品都需要制作BOM,因此覆盖率要达到99%以上。因为产品BOM表,就不可能计算出采购需求计划和制造计划,也不可能进行套料控制;

2、及时率;BOM的制作更改和工程更改都需要及时,BOM必须在MRP之前完成,工程更改需要在发套料之前。这有二方面的含义:1)制作及时;2)更新及时。且这二者要紧紧相扣,杜绝“二张皮”。

3、准确率:BOM表的准确率要达到98%以上。测评要求为:随意拆卸一件实际组装件为物料清单相比,以单层结构为单元进行统计,有一处不符时,该层结构的准确度即为0。

本文标题:对联的基础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247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