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发布时间:2018-02-25 所属栏目:三顾茅庐的意思

一 :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的意思:为求得圣贤,要放下自己的尊贵的地位,诚恳地向圣贤请教。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这样的:汉朝末期,天下很乱。曹操就在朝廷上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力量很强大。而在东边是孙权,他的力量也很强大。汉朝的宗室豫州牧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而且善于出计谋。于是就和他的结拜兄弟去请他出山。他们去的第一天,没有见到人。刘这一行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的时候,天上下着大雪,风吹得很紧。但是,他们不顾风雪,照样直行。碰巧,又没有见到他们想要见到的人。刘这一行人只得又失望地回去了。这一次,他们留下了一封信。心里面刘备表达了他的意愿。
到第三次准备出发去的时候,关羽说他不干了。言外之意是说他不想麻烦了,说可能这个人也不算是什么人。刘把他责备教训了一番。这兄弟几人还是出发了。这一次,诸葛亮在家,但是他在呼呼大睡。这兄弟三人不干惊动他,于是,就站着等他醒来。在诸醒来之后,认真地聆听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谋划,以及看见他们对自己的一片诚心,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说他看见他们这么有诚心,就随着他们的意愿,愿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国家,实现国家的大业。

二 :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

从主谓宾来讲,

首先是谁三顾茅庐

其次是三顾茅庐于谁(为了谁)

再次谁怎么样三顾茅庐了

所以依次有: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为了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于诸葛亮

所以主人公:刘备,刘玄德,刘大耳。

配角:诸葛亮

陪忖:关张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房;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典故

【出处(www.61k.com)】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三顾茅庐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顾茅庐是否真实

三顾茅庐是否真实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三 :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派刘备东击袁术,刘备赶到徐州附近,听说袁术已死,便继续东进,诱杀了曹操指派的徐州刺史车胃,又占领了徐州。曹操得知消息,便于第二年率兵进攻刘备。刘备战败后,为了保存力量,暂时投奔了袁绍。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便辗转逃到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让他驻军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给他看守荆州的北大门。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寄人篱下,惨淡经营,始终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_三让徐州的主人公是谁

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刘备到处访求人才,招贤纳士。后来,他听谋士徐庶说,有个叫诸葛亮的人,足智多谋,就居住在附近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不由得心中大喜,急忙命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却摇摇头说:“诸葛亮虽躬耕隆中,但苦读经典史书,通晓治国之道,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还潜心钻研兵法,文武兼备。平时性傲孤直,愤世嫉俗,胸怀大志,自比古代的管仲、乐毅,将军若要相请,还是亲自登门为好。”

刘备本来对徐庶就很器重、信任,又听他这样赞扬诸葛亮,求贤的心情更加迫切,当即决定亲自去隆中。他带着关羽、张飞,来到隆中,一间诸葛亮不在家,停了半天,也不见诸葛亮回来,只好策马而归。过了些日子,刘备第二次来到隆中,一打听,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刘备很扫兴,就写了封信,交给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说他非常想见诸葛亮,便告辞诸葛均,快快而回。

不久,刘备又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劝刘[www.61k.com)备别亲自去了。刘备不听,忙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贤达之士都隐居山林,不愿轻易过问世事,像孔明这样的贤人,不是一两次就能请到的。”又亲自前往隆中,这次终一于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见诸葛亮身高约有八尺,眉清目秀,头戴纶巾,身穿鹤瞥,潇洒调境,心中无限欢喜,刘备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非常恭敬地说:“久闻先生大名,两次拜访,未能相会,今日如愿,实平生万幸!”诸葛亮连忙答道:“观将军书信,知将军胸怀大志,一可惜亮年轻无才,有失所望。”

刘备一见诸葛亮,就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来意向诸葛亮倾吐出来。刘备表示:自己戎马半生,用尽心血,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消灭割据势力,兴复汉室。但自己始终没有达到日的,并诚恳地向诸葛亮求教完成统1大业的方略。

诸葛亮觉得刘备与自己的政治抱负相同,又谦虚诚恳,完全可以信赖。于是对当时的天下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草庐对”,也称“隆中对策”。

诸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孙权的情况说:“自董卓之乱以来,全国豪杰四起,各据一方,互相争夺天下。曹操同袁绍相比,声望既低,兵力又少,但他终于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时机对他有利,而且也是靠.人谋。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不能和他争锋。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父子一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又有贤能之士辅佐,因此对孙权只能联合,而不能吞并他。”接着他又向刘备献云于说:“目前可以占据的地方只能是荆州和益州。荆州北依汉水天险,南方的利益也能得到,东连吴郡和会稽郡,西通巴蜀(今四川),交通四达,是1个战略要地,但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对将军是1个很好的机会,不知将军有这个想法没有?”刘备正听得入神,见诸葛亮问自己,便连连点头。

诸葛亮望了望刘备,继续为他出谋划策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个地方建立了帝业。但益州的刘璋昏庸无能,北面有张鲁的威胁,又不知怎样治理它,那里的智士贤人都想得到1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是皇室后代,又有很高威望,正在收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占领荆益二州,据险防守,与西面、南面的少数民族和好,外结孙权,内修政治。

一旦时局变化,就可两路出击,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直捣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将军亲率益州的军队,从汉中出发,攻取长安,到那时,老百姓谁能不担着酒食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能这样,那么统1大业即可成功,倾颓的汉室即可复兴了。”

来揭秘吧据悉刘备听了诸葛亮提出的方略,茅塞顿开,更加钦佩和尊重诸葛亮,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同完成统1大业。诸葛亮觉得刘备有复兴汉室的大志,与自己志同道合,又见他三顾茅庐,诚恳相邀,便慨然允诺。于是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便离开隆中,踏上了政治征途。刘备也得遂心愿,更是十分高兴。他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四 : 三顾茅庐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刘备,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协助,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相邀,才有了后来三足鼎立之势。三顾茅庐的意思原指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作为成语使用的意思是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主人公是谁_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www.61k.com]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有人认为《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因此诸葛亮“毛遂自荐”的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诸葛亮所著的《前出师表》也是货真价实的,难道他会说假话吗?今人也对这一典故的疑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来揭秘吧对各种说法可以归纳如下:

三顾茅庐的故事主人公是谁_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其一,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更需要刘备。我们知道,诸葛亮15岁跟随叔叔来到荆州去投靠刘表,可是刘表为人优柔寡断,性格懦弱,并非命世之主,于是诸葛亮结庐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而诸葛亮本身的性格是积极进取的,他“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都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那么他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也不想辅佐刘表,说明他想选择1个明君。当时的刘备已经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以诸葛亮的智慧和社会地位,肯定已经发现了这个明君,那么刘备要调他出山,当然正合心意,像诸葛亮这样1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岂能愿意坐等刘备上门,别说三顾了,如果刘备来都不来,他该怎么办呢?而且当时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有什么把握肯定刘备一定会去“三顾”于他?

其二,从年龄上看,当时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个26岁的青年,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不为人知,而刘备46岁,身经百战,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那么他会愿意低三下四的去到乡下请1个毫无名望的小青年来充当参谋吗?但当时荆州的形势可谓是火烧眉毛,曹操势力迅猛扩张,司马徽和徐庶还推荐过诸葛亮,所以刘备也有可能放下官威和长辈的(www.61k.com]架子,去请诸葛亮出山。

其三,《前出师表》的记载不会有错,《魏略》和《九州春秋》的真实性也无可置疑,但两者叙述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所以清代的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宾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与之相见,并重用了他,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大为感激,因而将其记入了《出师表》中。

来揭秘吧总结:不论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君臣相遇,才使刘备如鱼得水,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之势,而诸葛亮这匹千里马才不至于“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文标题: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57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