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读"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有感

发布时间:2018-01-31 所属栏目:读后感

一 : 读"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有感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在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不少互动是缺乏实效性的,如形式的互动,仅有互动的形式,互动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如专制的互动,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互动的主动权在教师,互动所有过程及结果都是教师调控的,这样的互动的效果可想而知;如垄断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少数的尖子学生或其他特征的学生,这样的互动成效也更主要的是限于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效果低下.诸如此类的互动,从效果上来看,大多属于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之列.

  所以,要从效率,效果,效益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互动.

  一般来说,有效互动常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一是互动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有互动的愿望,有参与互动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互动所需要的相关方式方法;二是互动是在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的,在互动中,既有个人与个人的互动,也有个人与小组的互动,同时也可能有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三是互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加以设计与安排,互动形式的选择,过程的掌控等都从教学的既定要求出发;四是互动与其他相关教学方式相配合,既有学生的互动,也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既有互动得到的智慧与经验的分享,也有理性的提炼与升华.

 

二 :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 户外活动的类型: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

高强度 亲密的朋友 必然性

朋友 ↓

熟人 随机性

偶然的接触 ↓

低强度 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 组织性

结论:

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 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

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

? 活动与行为的习惯:

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

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

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音乐也是如此,

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

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

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

的是去看别的人。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

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

?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

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2. 用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可以丰富住宅群;通过安排穿过公共空间的住宅通路和合理的建筑

布局等方式,可以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

? 社会结构

居住环境中的社会结构

1. 家庭有起居室。

2. 住宅围绕室外广场和室内的公共用房这两个公共空间来组织。

3. 整个居住综合体围绕着一条公共的大街布局,那里设有大型的公共活动中心。

? 私密的程度

“带有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的住宅区。这种清楚的结构加强了自然的监视,有助于居民们了解谁“属于”这一区域,

并有利于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一致决

定。”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可防卫的间》

? 知觉、交流、尺度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的自然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速度大约为5km/h。当一个人向前看的时

。候,水平方向的视域可达到两侧的90。向上和向下的视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行走的需要

。看清楚道路的原因,此时视轴线会向下偏移10左右。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a: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b: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肌肉

适宜的距离

1. 亲密距离(0-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情绪的距离。

2. 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

3.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之间日常的交谈距离。

4. 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没有意愿参与这样的一些较为拘谨的场合。

室外空间生活——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

1. 儿童游戏:如果有小孩开始游戏,别的小孩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戏,这样一小群孩子的队伍会迅速扩大,一个过程便开始了。

2. 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F·van Klingeren)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

结论:

1. 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2. 为了让正效应过程有机会发展,必须认识到:人及其活动是各种活动数量与待续时间的产物。

3. 解决办法: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3.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 集中或者分散?

如果活动和人能够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人的活动 ,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产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_交往与空间

结论:

1. 传统郊区的独户住宅和功能主义的点式公寓楼区是导致分散的原因,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形成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受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2. 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例如在大空间中营造小空间、在街道立面上尝试集中与分散等等。

? 综合或者分解?

综合的意义

1. 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

2. 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试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的。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照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

A为看似规整却没有人情味、割裂交往的汽车主导的交通模式。

B为看似杂乱却能和谐共处、为人们的起居生活提供便利的街道。

哥本哈根大学vs 丹麦广播技术大学

结论:

综合的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时期而不是按照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方向或者扩展的地区。

? 开放或者封闭?

比较:1. 开有大窗户,但从街道后退10-15m的图书馆

2. 与窗户直接朝向大街的图书馆

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只能看见一幢开着窗户的建筑物,而后者则是能看见一幢使用中的图书馆。

不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开放与封闭的优缺点再决定如何规划设计。退休老人

住宅或者医院能看到公共空间的活动肯定是有好处的。公共游泳池和羽毛球场可以布置在低于街道标高的地方,这样,隔窗观望的人就不会干扰这些活动等等。

4.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 步行空间的要求

不同情况下对空间的要求

1. 在下午结束时分,散步开始之际,参加的人数并不多,主要是带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他们在广场上四处溜达。

2. 随着夜幕降临,来的人逐渐增多,这时小孩与老人相继离开,然后,随着人流量的增多,许多中年人和其他一些人都离开了。

3. 等到天黑了,这个时候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实际上就只有城中的年轻人仍聚集在广场上游玩。

街道的尺度

1. 在拥挤程度可以自由确定的情况下,双向步行交通的街道和人行道 可通行密度的上限大约是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个人,相当于在10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通行约100人左右的人流。

2. 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趋于分成两股平行的逆向人流。根本不能停下来进行交谈等活动。

步行的线路

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进行的调查,步行者总是以对角线穿过广场,尽管要经过广场中心的下沉区域和两段不长的踏步。

结论:

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 但又要保持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路线。坡道与台阶的选择很重要。

? 驻足停留 小坐

逗留区域——边界效应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 de Jonge)在对荷兰住宅区中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的《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

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为人们小坐创造了许多条件

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

沿着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空间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例如八一广场。

? 细部规划

在物质环境规划中,建筑师与规划师们应该根据人们这些心理上的和习惯上的特征与选择倾向,细心设计能够促进户外活动的空间。

比如曲线型的座椅或者成角布置的座椅就常常是比较成功的。如果两者有交谈的意愿,很容易就会互相搭话;假如不愿意交谈的话,从窘况中解脱出来也会比较容易。

读《交往与空间》心得体会

提出问题:交往与空间?

1. 在读本书序言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空间”承载了“交往”,还是“交往”塑造了空间?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慢慢地走进了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直到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渐渐明白空间与交往的辩证关系。——户外空间支持着交往活动,交往活动如何激活着户外空间。

2. 以往的线性的物质空间设计思维一味强调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事实上人的行为却是多样性和不可预知的。本书倡导不仅要重视空间的塑造,更要了解空间中的交往,了解在空间中发生的故事。本书在方法论上对功能分区为主导的城市设计与规划表现出不满与委婉的批判,试图用自己富有生活气息的设计理念个方法恢复城市和社区的活力,

这是对功能主义泛滥和中心城衰败有力的回应!

3. 作者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生动的生活场景,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深的论证,却给我们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的设计哲学。平常时代的平常生活,要求设计师有“平常设计”!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这群未来设计师也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体察人性、体验城市,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平常人和平常事。

三 :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读《交往与空间》有感

摘要:《交往与空间》的书名表明了一个广泛的研究课题——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www.61k.com)这是人们一直在不倦地进行探索的一个领域。本书时刻提醒我们,建筑学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要求。扬?盖尔以一种迷人而又富于情趣的综合性方式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空间环境;行为活动 一、引言

作为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不免用专业语汇阐释他25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共生活”这样的语汇,而读者只需3个小时便能通过丰富的图示、文字叙述对这些专业术语产生深刻理解。然而,如同一则评论所言:“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这段话正如盖尔的文字展示给读者的,言简意赅,读后的心态无外乎这几个“或者”了。 二、独特的规划视角

作为设计师的扬?盖尔,并没有遵从传统的规划理论和思路,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由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诉求出发,最终落实到各种公共空间的具体设施对人的活动或是交往的影响(如座椅、灯光等。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善行或是罪行,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道路的尺度是否能促进交往;路灯的亮度是否能照亮每一个可能隐藏犯罪的阴暗角落;联排式住宅前院的进深是否能刚刚好让站在门口的家庭主妇和走在院子外面的邻居寒暄几句;小区中的路宽和植被能否减缓汽车的行速以及更好的鼓励人们步行;是否有安全的供孩子玩耍的区域??)现在的规划都提倡人性化设计,而大多数规划师只是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有些时候,规划的实施恰恰不亚于一场灾难。不同的是,扬?盖尔的设计思想是把设计原点设定在人的感受和行为上。按照他的理论发展设计,先要对场地活动组成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其设计结果能在功能上保证人的活动质量,设计出宜人的活动空间。 三、深刻的核心启示

本书以街头景象开头,明确指出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物质条件是本书的主题。结合实际规划与设计时间,给了我深刻的规划启示,并在我今后的转变思考模式、增强规划设计能力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交流与互动。物质环境自身可以设计成阻碍乃至扼杀所要求的接触形式。相反,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扬?盖尔把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日常生活中的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也就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经过调研与观察,在中铁一局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户外空间中,中青年人一般进行着必要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五花八门的活动产生于不同的空间环境。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徘徊、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如半场休息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改善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就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在居住区中人们与邻居交谈、打招呼、带小孩,神情是悠闲的,放松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公共距离明显减少,个人距离显著加强,表现出一种归属感与家园氛围。

自发性活动是一种与上面两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只有在物质环境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在小区的入口处、康体活动广场、太阳光线强的墙根下极易促成人们的自发性活动。

在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进行影响时,不同的行为活动也在影响着空间环境。在居住区中,日常活动最为频繁的是老人和儿童。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户外游戏特征。儿童具有强烈的依赖双亲的行为,因此,他们的活动一般在住宅单元入口附近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儿童自身的安全和安静,也有利于家长的照看。在我们研究的中铁一局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中,儿童场所主要集中于宅间绿地、住宅单元入口附近。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主要归纳为:住宅单元入口、组团绿地、沿路街角、宅间庭院绿地,还有其他的活动场地等。

老年人的物质环境需求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次居民不尽相同之处,对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家庭感、私密感、舒适感有更强烈的要求。在观察老龄人的活动中,由于一些原因,只能是以在户外活动的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活动主要是休闲,有的是几个人在一起聊家常,喝喝茶,晒晒太阳??,有一些是陪着自己的孙子在玩??。他们与一个共同点,都是喜欢在户外宽敞的地方活动,热闹、安全。随着时间推移人数不断变化,冬天有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感觉。即在早上、傍晚少,中午多。

四、结语

在《交往与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一种基于归纳、演绎的研究。它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结果,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或逆向、或发散、或非线性、或超三维,比较全面的提出了现实问题。

读和《交往与空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城市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的,城市的目的在于提供宜人的人居环境。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可以真正“呼吸”的综合体,在提供给人类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时,带给人们更多的应该还有城市旺盛的、真实的、鲜活的生命力,还有这种生命力的持久、延续。而不仅仅是实体的存在带给人们一个容身之地。

参考文献

【1】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四 :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读《交往与空间》有感

——人的行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相互影响

曾有位评论家评论该书说: “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www.61k.com]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在静静地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于人与环境的认知又加深了一些,但却并不能理解很多,只能从其中提炼到一点点的信息,或许正如古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次才会加深一些体会吧!

本书从四大章来对交往与空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第二,规划的先决条件;第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第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以下就以读完本书的读者身份谈谈本书所引发的思考与自己的见解: 正如书名所表达的一样,本书所阐述的是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对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的影响。书中指出,户外空间中的生活是应精心考虑的一种建筑学要素。

以人为本是本书从一而终所强调的观点。从仅仅满足遮风避雨到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到形式主义再到功能主义以及现在的各种综合性空间的设计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评价一个空间设计的好与坏很多时候的标准都是是否有较多的人使用,但书中也有提到: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本人角度来说是并不完全赞同的:

从书中所提到的户外活动分类角度来看,必要性活动的存在反驳了这种观点。人们需要上班、需要购物、需要候车??不可能由于某条街道沙层太重而不去上班,因为某个站牌太过老旧而不去候车。在必要性活动中这些都是排在次位的,因为人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通过书中的多个实例分析发现,除开必要性活动,在质量不理想的户外空间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都匆匆赶路回家。

正如书中第一大章所主要表现的一样,户外空间的质量好坏决定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形式与时间-----户外空间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以功能主义规划为例,在功能主义建设中,住宅的分散和稀疏布置保证了日照与空气,但也造成了人及其活动过于稀疏。住宅、公共建筑、工厂等不同的功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能划分,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潜在优势。(www.61k.com)从人的惰性心理来说,人们不愿意在路途上花费较多的时间,相比出门参加公共活动,宅在家里看看电影、玩玩游戏显然更受人们的亲睐。再有在功能主义规划中,街道和广场等聚集人流的最佳场所被公路、人行道以及无机的草地所取代。汽车代替了步行,人们在公共空间停留的时间大大缩短。这种户外空间的设计使得人们的户外活动急剧减少,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形式是影响活动的重要因素。

正如哲学思想所表达的一样,万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在书中的阐述中也不难提炼出人的行为决定着空间设计的观点来。本身人与坏境就是相辅相成的。场所是活动的载体,人是场所的主角。

从人的生理条件出发:人的视域是有范围限制的,一般来说30米是一个分界,所以在剧场的座位设置中,舞台至观众席的最大距离为30-35米。

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所谓“人往人处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一种 “看客”心理。一般活动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激发一部分人参与,但更多的人更倾向于观看。或许在广场上,在道路旁设置座椅或台阶除开供休息之外也有着提供看台的作用。书中有例子说明,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中,座椅以不同的形式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当座椅不朝向活动时,他们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被人们以一种反常的方式使用。人在步行过程中,在空间上的上升路段是不被大多数人喜欢的,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实在要改变垂直高度,地下通道也比天桥更受亲睐,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例如分阶段的台阶,在每段台阶提供不同的景观,缓解爬高带来的焦虑。

由于人们的这种心理,现在的设计业越来越人性化,把私密性、舒适性、惰性、观景效果等多方面都充分考虑以得到能很好满足大众需要的公共设施与空间的建设。从此不难看出人的行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了环境是“为人服务”的宗旨。

过去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现在的社会是“门镜里看人把人看远了”的社会,户外的交往,在社会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户外空间的活动场所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未来环境设计师,不单单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考虑,从人性考虑显得越发的重要,环境的设计已经逐步转化为一门艺术与心理的创造性综合学科。

扩展:交往与空间 /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总结

本文标题: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读"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55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