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案例分析必会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发布时间:2018-01-25 所属栏目:企业性质分类标准

一 : 案例分析必会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1991年2月22日国务院令第75号发布) 来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第四条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七条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门。 

第八条 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九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 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前两款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二)确定事故责任者; 

(三)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来源:

(四)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七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九十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一百八十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伤亡事故统计办法和报表格式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确定办法和事故的分类办法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劳动部门对企业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劳动部门负责解释。  来源: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发布的《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同时废止。

二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点击下载

三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不安全状态)

分类号 
6.0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6.01.1 无防护 
6.01.1.1 无防护罩 
6.01.1.2 无安全保险装置 
6.01.1.3 无报警装置 
6.01.1.4 无安全标志 
6.01.1.5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6.01.1.6 (电气)未接地 
6.01.1.7 绝缘不良 
6.01.1.8 局扇无消音系统、噪声大 
6.01.1.9 危房内作业 
6.01.1.10 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档车器或档车栏 
6.01.1.11 其它 
6.01.2 防护不当 
6.01.2.1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6.01.2.2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6.01.2.3 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 
6.01.2.4 防爆装置不当 
6.01.2.5 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6.01.2.6 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 
6.01.2.7 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 
6.01.2.8 其它 
6.0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6.02.1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6.02.1.1 通道门遮档视线 
6.02.1.2 制动装置有缺欠 
6.02.1.3 安全间距不够 
6.02.1.4 拦车网有缺欠 
6.02.1.5 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 
6.02.1.6 设施上有锋利倒梭 
6.02.1.7 其它 
6.02.2 强度不够 
6.02.2.1 机械强度不够 
6.02.2.2 绝缘强度不够 
6.02.2.3 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 
6.02.2.4 其它 
6.02.3 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6.02.3.1 设备带“病”运转 
6.02.3.2 超负荷运转 
6.02.3.3 其它 
6.02.4 维修、调整不良 
6.02.4.1 设备失修 
6.02.4.2 地面不平 
6.02.4.3 保养不当、设备失灵 
6.02.4.4 其它 
6.03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 
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 
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6.03.1 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6.03.2 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6.04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6.04.1 照明光线不良 
6.04.1.1 照度不足 
6.04.1.2 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 
6.04.1.3 光线过强 
6.04.2 通风不良 
6.04.2.1 无通风 
6.04.2.2 通风系统效率低 
6.04.2.3 风流短路 
6.04.2.4 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 
6.04.2.5 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 
6.04.2.6 瓦斯超限 
6.04.2.7 其它 
6.04.3 作业场所狭窄 
6.04.4 作业场地杂乱 
6.04.4.1 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6.04.4.2 采伐时,未开“安全道” 
6.04.4.3 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 
6.04.4.4 其它 
6.04.5 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6.04.6 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6.04.7 地面滑 
6.04.7.1 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 
6.04.7.2 冰雪覆盖 
6.04.7.3 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6.04.8 贮存方法不安全 
6.04.9 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a.7 不安全行为 
分类号 
7.0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7.01.1 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7.01.2 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7.01.3 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 
7.01.4 忘记关闭设备 
7.01.5 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7.01.6 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 
7.01.7 奔跑作业 
7.01.8 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7.01.9 机械超速运转 
7.01.10 违章驾驶机动车 
7.01.11 酒后作业 
7.01.12 客货混载 
7.01.13 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7.01.14 工件紧固不牢 
7.01.15 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7.01.16 其它 
7.0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1 拆除了安全装置 
7.02.2 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7.02.3 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4 其它 
7.03 使用不安全设备 
7.03.1 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7.03.2 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7.03.3 其它 
7.04 手代替工具操作 
7.04.1 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7.04.2 用手清除切屑 
7.04.3 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7.05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7.0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06.1 冒险进入涵洞 
7.06.2 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 
7.06.3 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 
7.06.4 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7.06.5 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 
7.06.6 冒进信号 
7.06.7 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7.06.8 易燃易爆场合明火 
7.06.9 私自搭乘矿车 
7.06.10 在绞车道行走 
7.06.11 未及时■望 
7.0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7.0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7.0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7.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7.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7.11.1 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7.11.2 未戴防护手套 
7.11.3 未穿安全鞋 
7.11.4 未戴安全帽 
7.11.5 未佩戴呼吸护具 
7.11.6 未佩戴安全带 
7.11.7 未戴工作帽 
7.11.8 其它 
7.12 不安全装束 
7.12.1 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7.12.2 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7.12.3 其它 
7.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四 : 案例分析必会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对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含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调查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1名词、术语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 

2事故调查程序 来源:

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执行。 

2.1现场处理 

2.1.1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1.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 

2.1.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2.2物证搜集 

2.2.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2.2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2.2.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2.2.4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2.3.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3.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g.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2.4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2.5现场摄影 

2.5.1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2.5.2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2.5.3事故现场全貌。 

2.5.4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2.6事故图 

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3事故分析 

3.1事故分析步骤 

3.1.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3.1.2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 

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式 

f.不安全状态 

g.不安全行为 

3.1.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3.1.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3.1.5确定事故的责任者。 

3.2事故原因分析。 

3.2.1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3.2.1.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 

3.2.1.2人的不安全行为: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7不安全行为。 

3.2.2.2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来源:

3.2.2.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3.2.2.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2.2.3劳动组织不合理; 

3.2.2.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3.2.2.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3.2.2.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2.2.7其它。 

3.2.3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3.3事故责任分析 

3.3.1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3.3.2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3.3.3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 

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4.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4.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4.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4.5物证、人证材料; 

4.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4.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4.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4.9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4.10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4.11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4.12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anatysis略语为eta)。  来源: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五 : 案例分析必会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1991年2月22日国务院令第75号发布) 来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第四条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七条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门。 

第八条 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九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 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前两款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二)确定事故责任者; 

(三)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来源:

(四)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七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九十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一百八十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伤亡事故统计办法和报表格式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确定办法和事故的分类办法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劳动部门对企业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劳动部门负责解释。  来源: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五六年国务院发布的《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同时废止。
本文标题: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案例分析必会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8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