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理论是非辨析-《论语》是非辩析之一

发布时间:2018-03-05 所属栏目:汉语知识

一 : 《论语》是非辩析之一


    序言
    中国有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句夸张的话,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无数中国人踏入官场的敲门砖,而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论语》在风光了两千多年后,终于在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之后走向了没落。紧接其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论语》的命运更是雪上加霜,不过《论语》在中国大陆几乎惨遭灭顶之灾的是在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曾经有人说,港台新加坡等地区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传人,说的就是大陆在那三十年间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好在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她不但具备抗外族侵略的能力,也有抗本族毁灭的能力,只要环境许可,立刻又会春风吹又生。我注意到现在的三年级小学教科书中已经出现了《论语》的原文,这与我们小时候以“毛主席万岁”之类的政治口号代替教科书的内容,是一个进步。
    这几年随着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化发展,对于“读经”的呼声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与此同时,反对“读经”的声音也旗鼓相当。赞同“读经”者觉得,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必须继承和发现,并且把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是那三十年间对中华文化的毁灭。反对“读经”者认为,中国现在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因此“孔孟不死国难不已”。
    个人觉得,不管是反对者和赞同者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都不全对,都有严重的片面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其今天依然有价值的部分、今天已经无价值的部分、和今天已经有负面价值这三个部分。所以我主张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所有人类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分析推敲一番,看看究竟其中哪些是还有价值的,哪些已经没有价值,哪些已经有负面价值。通俗点说,就是来一个去伪存真的整理。
    谁来做这个整理呢?我以前一直期待着政府或教育机构或专家学者来做这个事,可是在等待了几十年后,至今依然没有发现这样的人出现。于是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来试一试呢?想到去年我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写了38篇的读书系列文章,还受到了一定的好评,于是决定今年来为孔子的《论语》也写个几十篇分析评论的文章。
    其实就算我不写,《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论语》的思想,几乎融合在所有中国人的言行中。所以,《论语》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人的《圣经》。在西方,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信奉基督教,但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圣经》,在中国,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赞同儒家学说,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论语》。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论语》,是一个缺憾和不足。作为一个外国人,如果不了解《论语》,便无法真正了解中国人。
    孔子是距今约两千五百年前的人(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所以他当时说的语言,和今天的语言有了很大的不同。两千五百年来,有无数的人对《论语》进行过注释。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书店和网上也巡查过相关的《论语》注释文章,发现它们都各有不同。因此我也决定效仿前人,以我对《论语》的理解,对它进行解释,也就是用今天中国老百姓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遍〈论语〉。然后再根据今天的国际性的标准,来辨别分析一下〈论语〉的观点,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应该废弃的?所以这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原文、我的白话文解释、我的分析评论。因此将这个系列文章名之为“《论语》是非辩析”。

二 : 是非论

常听见有人说,谁谁谁不会说话谁谁谁品性极差,对此我总不持意见,只是敷衍带过,并非我自恃清高,而是大多只知其名却不详其人。毕竟耳听为虚,同一件事,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总是难以苟同的。偶尔说到正好我也这么认为的人时,此时的我就如同满月下的狼人,原形毕露,三两句话立马同仇敌忾起来。于心中,自然知道这样是不该的,那句善断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说得极是,可是年轻易躁动的心,却是难以管住的弊病。

是人便会犯错,这是难免的,如同是人就会看错人,这也无可避免。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事,退一步有人说你懦弱,进一步又有人说你得寸进尺,看来是非本身便无绝对。如同一群神经病中出现一个正常人,那这正常人反倒成了他们眼中的神经病。所有人不穿衣服那穿衣服的人便有病,所有人不住房子那住房子的人便有病,所有人遵纪守法那不守法的人当然有病。并不是说你所做的与多数人不同便是对的,对于剽窃绑架抢银行等公认危害人身和社会安定的错误行为,其本身超越了正常范围总是不该做的。人脑与猪脑的区别就在于人脑能做脑筋急转弯而猪脑只会撞墙,思考当学会转弯,而不是一味死钻牛角尖,这样开车也安全。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证明这是非本身的混乱。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称霸诸侯,被赞颂;项羽宁死不辱自刎乌江,因而千古流芳,亦被赞颂。忍与不忍都成佳话,是非本身无从评判。再如自古青楼女子被视为下贱,遭人唾弃,可小凤仙跟了蔡锷,陈圆圆遇上吴三桂,却成就一代名妓的千古佳话。看来世间并无是非之事,有的只是是非之人。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对于是非的定义也是各有差异,同样,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悄然生变。如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打扮在老一辈眼里简直是奇葩,而在一些同龄人当中却不时得到哇塞好帅等评价。还有,我们知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不吃猪肉的,当然还有穆斯林教徒,也许他们觉得吃猪肉实在令其难以理解,而对于我们来说,不吃猪肉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在不是逾越道德范围的事情上,是非论断总是这般没有绝对。

因此,当他人论断一人的好与坏时,实则他本身便是在做一件错事,是非好坏,描不黑也抹不白,各人心中自有感受。

三 :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百首诗,就是‘思无邪’。”

    【评析】关于“思无邪”,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思想纯真”。我想这句话只是孔子对诗经的个人评价,是否准确,怎样解释对于儒家思想来说都无关紧要,因此可以存而不论。

四 :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一


    【原文】『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以德施政,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拥护他。”

    【评析】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我们的政府现在也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照理,对于以德治国的理念应该是可以得到广泛认同的,然而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反对的声音的存在。我想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声音,关键还是由于对“德”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见解吧?
    其实以德治国的理念并不独存于中国,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措辞不同而已。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他们都不认为应该用强权去征服国民,而主张用好的德行去引导国民。他们读经或祈祷,都是为了去恶存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德,就是做一个好人,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个好人。
    众星永恒地围绕在北极星的周围是一种自然现象。国民怎样才能如此永恒地围绕在执政者的周围呢?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执政者能真正得到国民认同和爱戴,所谓“统治者的管理权是被统治者的授权”,让国民觉得执政者确实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是一个能为国民办事的能人。执政者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民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优先考虑,真正做到让管理者的管理资格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并让管理者处于被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之下。如果执政者真能做到这样,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拥护他呢?
    必须说明的是,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这样完美无缺的好人是不存在的,或很难长期存在的,因此与其将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好人的身上,不如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发现不太好的人当了国家的管理者,公民能用和平的方式让他交出国家的管理权。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好人治国,但更应该提倡对好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把对好人的监督错误理解成是对好人的不信任。因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而不好的制度往往可能会诱导好人做坏事。

五 :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十五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句话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孔子的人才观。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可取的,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几乎可以作为一条警句来提醒自己。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每个人的价值都是有市场价值的。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自己会对自己有一个市场价值评估,而社会或用人单位也会对我们有一个市场价值评估。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估与社会对我们的评估是相一致的,但也有许多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社会对我们的评估是不一致的。在不一致的时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估高了,一种是自己把自己估低了。
    如果自己把自己估低一点,烦恼也会少一些,如果自己把自己估高了,苦恼就会没完没了。许多年轻人通常会把自己估高,比如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不愿意干简单普通的工作,又比如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以为自己是人才了,就希望社会能争相高薪聘请,有时甚至有单位来聘用还挑三捡四不愿意去,宁愿什么也不干,也不愿意像其他普通劳动者一样去工作。如果这些人领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好高骛远,不管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去干,自然会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许还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精神烦恼。
    当然,在社会竞争机制还不健全的社会,有才华的人一时得不到发挥的机会,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怨天尤人,不失去希望,坚信“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一边等待机会,一边继续培养自己新的特长,一旦机会出现,就能脱颖而出。

本文标题:理论是非辨析-《论语》是非辩析之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1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