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3-17 所属栏目:读冰心散文集有感

一 :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品《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张晓风是中国台湾散文名家,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在方块字的艺术世界里,她多方出击:她的小说《潘渡娜》是当代华文世界最早的现代科幻小说;她的戏剧被列为经典,在全国各地上演;她的杂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已对权威与陋俗作不羁挑战;而她的散文则屡获各种大奖,并已选入两岸学生国文课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www.61k.com]我并不十分喜欢散文,但独独对张晓风的散文情有独钟。她的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人们渐渐划入一条条美丽水域。1981年,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 亦秀亦豪 腕挟风雷 的 淋漓健笔 ,将之列为 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将文言句法、西式句法、话本戏文熔于一炉。这是多么高的赞扬!

在我看来,张晓风不仅是一位资深教授,更是一位对万物有情的女子。她不仅有秀健的笔风,更有一颗热爱身边事物的心灵。如在《我喜欢》一文中,冬天的阳光、窄窄的山径、油油亮亮的稻田、夏日的永昼、满山芦苇这些极为平常的景色,经过她的解读、经过她的诠释,竟变成了 原始而纯朴的意象 通向天堂的道路 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毯子 舒服的包厢 美而孤立的意境 ,无不焕发出奇异的色彩,无不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令人读后心旷神怡,不由得与她产生了共鸣。怪不得有人称赞她的文章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不仅热爱自然景物,更热爱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在《种种可爱》一文中提到的卖牛肉面短小精悍的广告词、出租车司机充满善意的一个小举动、隔壁邻居上供的洋芋沙拉、店员富有哲理的一句话 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被热爱生活的她尽收眼底,并从中品出了生活中的种种可爱。

有人说,她是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让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笔下流淌出优美动人却又恍若出世的汩汩文思。读她的散文,会使你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似远离喧嚣,驾着一叶扁舟去寻觅一个尘世之中安静的角落。其实只是心在平静中静静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句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这就是传说中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吧!

一声声发自内心深处的低吟浅唱,不知叩开了多少人浮躁的心门

篇二: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

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在她马上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件。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可以觉得并没有必要,自己都四十岁了,还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后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但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然而一个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篇三:《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集里收录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

深刻的就数《母亲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秘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让我们欣赏到她对大自然的那份狂爱和“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的那种率性。“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把整个山顶压住了。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在她的脸庞上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张晓风眼中风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为吓人的,静静的和令人怦然心动。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欢》流露出了张晓风的真实性情。张晓风向我讲述着她喜欢的一切。她善于发现大自然社会中的真善美,向我们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欢的种种。冬日清晨邻居的一声“早”,就会让她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空气中充满了和善。如果我们也以一颗热情的,善于接纳的心对待万物,那么它们都将变成我所喜欢的。

由一尘不染而历经炎凉沧桑直逼人世内核,仿佛自风平浪静卷入狂风巨浪,张晓风有一双宁静清澈的眼睛,那里因隐藏着百年忧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丝忧郁,几分愤怒,但更多的却是自信,是担当,是困顿中不失安祥,凡常里有有庄严。浩大的场景。纷繁的群象,重大的事件,在张晓风散文中并不多见,但与那些浓墨重彩的长篇巨幅相比,张晓风的散文毫不逊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经验和审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话,不妨去借阅吧!

篇四:《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为什么不让我今生今世看见一次哈雷!”也许是因为阴雨挡住了日食时,我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这句话激发了我心中的共鸣,就好像第一次遇见朋友时,找到共同语言的激动。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星象图,颈子上挂着望远镜。”不知为何,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尝不像张晓风女士笔下的男孩一样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认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猎户坐……可我从没有像她那样用心考虑过星空背后藏着什么。

也许我知道“蓝光的星星是年轻的星,红光的星就老了”,可我从没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与人同样有生老病死。

也许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于少成了负数”,可我从没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看重自己,就会心胸狭窄;看轻自己,就会放出光明”的道理。晓风感叹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回归,“整个天空竟变得介乎可信赖与不可信赖”。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时,不也提心吊胆以至于不敢看天气预报吗?

哈雷不现,晓风只看到了云,她却豁达地劝自己好好看一朵云。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日全食没看到,我不是领略到了“白昼里的黑夜”的神奇吗?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乐趣吗?我不是也结识了和我一样执着追日的人吗?

宇宙是一场神话,但神话不属于这个时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时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惊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来宣布:“今天将发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无锡能看见日全食的时候,我早已化作了尘土,我也会像哈雷先生那样说:“日全食,等你来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没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没有失约,所以我不应抱怨。相反,我应该感谢,感谢日日东升的太阳,月月重圆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苍茫宇宙孕育出我们,不正是想教育我们要拥有包容万物的心胸吗?

现在,当我抬头观看那耀眼的群星时,我会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颗星背后隐藏着的人生真谛。

篇五:《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如果不是学校的推荐,还真难遇上张晓风这样的奇女子,读到她这样有才情的文章。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闻了。作为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名声绝不局限于岛内。张晓风的散文,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本集子令我心有触动的,如《平视,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许士林的对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怅惘的,却是那篇:《不识》。

文中写道:两个人坐着谈话,其中一个是高僧,另一个是皇帝,皇帝说,你认得我是谁吗?……

不,不识。在高僧看来,人与人其实都是不识的。谁又曾真正认识过一个人呢?张晓风继而想到,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识得自己吧!

几年前,一位长着曾对我说:“夫与妻之间,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在离婚那一天,才发现,许久以来,他们并不认识对方,所谓的结婚、生子,原来也是一场错误。”

一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曲折、起伏、欢笑和泪水。多少年后蓦然回首,那个不谙世事铸下错事的少年是我吗,那个在池塘边凝视水面的孩子是我吗,那个追逐妈妈直到将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吗?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这样流淌,顺势而下,激起水花时,被石块绊住脚步的我们会思考:我认识我吗?将这样的困惑拿来纠缠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张晓风这样思考:从宗教意义言,肉体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子,屋主终有搬迁之日。回族有这样的生死观: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而苏轼说,人生如梦。讨论“识”与“不识”,想想“死生一矣”,的确有些宗教哲学的意味。

阅读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参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参悟的前兆,抱着这样的信念,自然更有兴致将这本书读下去。

篇六:《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张晓风的散文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却带给了我许多与众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一起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吧。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轻松。她的景物描写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写,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爱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我们不求它像爱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但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曾经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二 : 时有微凉不是风——读王春鸣散文集《神遇》

本文亦刊发于《江苏作家》

时有微凉不是风——读王春鸣散文集《神遇》

时有微凉不是风

——读王春鸣散文集《神遇》

文/储成剑

炎炎夏日,心浮气躁,却在这样的时刻和王春鸣的《神遇》相逢。老实说,一开始,我是带着任务打开这本散文集的,然而几篇文章读过,我不得不承认我完全被书中的文字所牵引,继而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是的,暑气熏蒸之中,穿过王春鸣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我的内心神奇地趋于静谧和安详,一如丝丝凉风沁人心脾。

三四年前,我曾有幸和王春鸣一起参加了江苏作协举办的“第19期青年作家读书班”,这些年来,我们又时常在一些与文学有关或无关的活动中碰面,因此,对于王春鸣其人其文,我早就不陌生了。在《神遇》出版之前,我已经读过王春鸣的两本散文集了,一本为《芬芳的独唱》,另一本为《桃花也许知道》。对于王春鸣的文字,叫好的人实在太多。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说,王春鸣的散文,常常能用非常精确的文字为我们把握住那些原先只能是一瞬即逝的飘突的触动,有时候,那文字的质感与密度已经不能说是散文而应该是诗了……所言极是。即便如此,王春鸣的新著《神遇》还是给我以莫大的惊喜。

惊喜之一是《神遇》所呈现的本真生活。《神遇》全书共分为“闲来、日子、故里、走吧”四辑。第一辑我姑且称之为“文化散文”,多为作者对音乐书画等文艺门类的解读和体悟。作为美学硕士、传播文化博士,王春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十余篇文章有如信手拈来,却又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而在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里,作者则更多地将敏锐的心灵触角探向了具体而庸常的生活。《甜夹咸加酥》的烧饼,作者吃出的是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愤懑;《杨翠莲家的公鸡》吵醒了回乡偶住的作者,却让她“见识”了一位九旬老太太豁达乐观的人生;《十二路公交车上的大悲咒》写的是作者某天早晨上班途中的见闻,在“大悲咒”弥漫的公交车厢里,一幕幕和谐安宁的画面,让作者从内心深处与凡尘俗世拥抱相融……以前读王春鸣的文章,我常常击节叫好,可掩卷之余又总会觉得哪里有一点不太可靠。现在想来,那时候我大概是觉得那些“闪耀着钻石般光泽的文字”过于精致而绚丽吧,就好比豪华酒店里玲珑剔透的高脚酒杯,看起来风情万种,却喝不出粗瓷大碗的酣畅。而现在,那些浮动于人间烟火之间的真情和真趣,毫不迟疑地打动了我。

惊喜之二是《神遇》所展露的表达技巧。已经身为中国作协会员的王春鸣,今年又成为南通市唯一签约江苏作协的青年作家,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在我看来,王春鸣过人的语言感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司空见惯的情境,一旦被她转换成文字,就摇曳生姿,就顾盼有情。“老银杏的黄叶子,让这个冬天的早晨松软而静默”,这样的语句,忽地就把你拉到作者营造的氛围里,让你无法抵挡。但较之往昔,如今的王春鸣似乎更倾心于简单直接的“白描”手法。看看那篇《乱看周庄》,作者写她在周庄邂逅的一家土布店,寥寥数笔勾画出她和女店主间的几番交锋,女店主的率真精明之态跃然纸上。而在文章布局上,王春鸣总是从很小的地方入手,然后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让你瞠目结舌。《一根竹子上的名字》写的是作者学生时代的一段秘密,她以镂刻在一根竹子上的两个年轻的名字为由头,将少女的青涩无知和懵懂慌乱尽收笔下。

惊喜之三是《神遇》所承载的思想厚度。有人说,散文是人的生命之舞,应予人以生命的深层感动,予人以心魂的震撼。我惊异于王春鸣的那篇《一间自己的屋子》,作者以冷峻诡谲的口吻,拷问了生和死,拷问了精神的叛离和皈依,让人毛骨悚然,却又为之折服。《神遇》中还有一篇题为《阳光照耀你的心》的文章很有意思。作者从一本图画书《让路给鸭子》落笔,说一位鸭子太太领着她的八只小鸭去公园,警察们主动为其挡住滚滚车流,一路护送鸭子们穿街走巷,安全抵达公园。此时,作者笔锋一转说,那只是童话,生活却非如此。因为作者所在城市里有重要领导开会,她在上班路上被警察拦堵,甚至连单位楼下的车位也被蛮横的警察告知“已被开会的领导占领(www.61k.com)了”……可以想象,警察的面孔在作者的眼里有多么可憎。然而,当作者后来看到警察牵着一群小学生过马路,看到警察挽着四位盲人过街的时候,忽然之间她就原谅了警察们曾经的粗暴。她在文章中这样深情地写道:会场外面的警察们,他们的粗暴其实也是出自对工作的热爱和不愿亵渎。他们也许和学校门口,和盲人臂弯里的警察是同一个人。我写公文的时候,有时候也满心不耐烦,而写一封情书的时候,甜蜜自然要从眉眼间溢出来……这种豁达和博大,似有千钧之力,读之怎能不为之动容?

王春鸣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像宠爱文字一样深爱着她的孩子,也像呵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自己种植的文字。我相信在《神遇》之后,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王春鸣,带给我们的必将是连绵不断的惊喜。

三 :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如果不是学校的推荐,还真难遇上张晓风这样的奇女子,读到她这样有才情的文章。这[www.61k.com]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闻了。作为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名声绝不局限于岛内。张晓风的散文,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本集子令我心有触动的,如《平视,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许士林的对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怅惘的,却是那篇:《不识》。

文中写道:2个人坐着谈话,其中1个是高僧,另1个是皇帝,皇帝说,你认得我是谁吗?……

不,不识。在高僧看来,人与人其实都是不识的。谁又曾真正认识过1个人呢?

张晓风继而想到,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识得自己吧!

几年前,一位长着曾对我说:“夫与妻之间,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在离婚那一天,才发现,许久以来,他们并不认识对方,所谓的结婚、生子,原来也是一场错误。”

1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曲折、起伏、欢笑和泪水。多少年后蓦然回首,那个不谙世事铸下错事的少年是我吗,那个在池塘边凝视水面的孩子是我吗,那个追逐母亲直到将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吗?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这样流淌,顺势而下,激起水花时,被石块绊住脚步的我们会思考:我认识我吗?将这样的困惑拿来纠缠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张晓风这样思考:从宗教意义言,肉体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子,屋主终有搬迁之日。回族有这样的生死观: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

而苏轼说,人生如梦。

讨论“识”与“不识”,想想“死生一矣”,的确有些宗教哲学的意味。

阅读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参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参悟的前兆,抱着这样的信念,自然更有兴致将这本书读下去。

本文标题: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25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