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积累-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二册)

发布时间:2018-02-04 所属栏目:内心独白

一 : 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二册)

第二册
劝学
8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重于泰山:比。
86、楺以为轮,其曲中规──正中下怀:符和。
8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一暴十寒:晒。
88、使之然也──大谬不然:这样。
8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躬自省:检查。
90、而闻者彰──罪恶昭彰、相得益彰:明显。
91、假御马者,非利足也──假公济私:借助。
9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心不在焉:在这里。
9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舍近求远:放弃。
9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心刻骨:雕刻。
9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青出于蓝、锲而不舍。

师说
96、是故无贵无贱──有教无类:无论。
97、而耻学于师──不耻下问:以……为耻。
98、是故圣益圣──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更加。
99、不耻相师──事不师古:学习,效法。
100、位卑则足羞──卑之无甚高论、登高自卑:低。按,“登高自卑”意即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0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心自用:以……为师。
102、不拘于时,学于余──问道于盲:向。
问说
103、《书》不云乎──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书》(又称《书经》)。谓完全相信《书经》不如没有《书经》。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104、刍荛之微,先民询之──人微言轻:地位低。
105、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闻名遐(远)迩:近。
106、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不倦:勤勉。
107、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
108、理有未安,妄以臆度──轻举妄动、妄下雌黄:胡乱。
109、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大快人心:使……愉快。
110、问之人以穷其短──追本穷源:深入探索。

病梅馆记
11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之以法:前一“绳”谓约束,后一“绳”引申为“制裁”。
112、明告鬻梅者──卖官鬻爵:卖。
113、锄其直,遏其生气──响遏行云:遏止,阻止。
114、毁其盆,悉埋于地──铢两悉称(相当):都。
115、解其棕缚──作茧自缚:束缚。
116、安得使余多暇日──席不暇暖、目不暇接、自顾不暇:空闲。
117、穷余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穷形尽相:尽。

鸿门宴
1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死靡它:到。
119、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背信弃义:违背。
12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攻起不备:料想。
12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出其不意:料想。
122、范增数目项王──数见不鲜:屡次。
123、哙曰“此迫矣!”──迫不及待:急迫。
124、则以一生彘肩──狗彘不如:猪。
125、樊哙覆其盾于地──覆盆之冤:翻转过来。
126、天下皆叛之──众叛亲离:背叛。
127、沛公则置东骑──置若罔闻:放到一边,放弃。
128、沛公不胜 ──不胜其烦:禁得起。
129、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五人墓碑记
130、去今之墓而葬焉──相去无几:距。
13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记忆犹新:还。
132、众不能堪──疲惫不堪:经得起,忍受。
13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销声匿迹、匿影藏行:隐藏。
13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不易之论、改弦易辙:改变。
135、素不闻诗书之训──安之若素、我行我素:平常。
136、蹈死不顾──赴汤蹈火、重蹈覆辙:踏。
13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猝不及防:突然。
138、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 ──过犹不及、言犹在耳:如同、好象。
139、先生有所陈奏──先斩后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
140、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141、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熟语“投案自首”:控告。
142、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寡不敌众:抵挡。
143、疾驰入仆营──手疾眼快:急速。
144、时八月处三夜,漏三下矣──漏尽更深: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
145、家书一箧托焉──倾箱倒箧:箱子。
146、春秋三十有三──春秋鼎盛:指年龄。

与妻书
147、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未竟之志:完毕,完成。
1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推及。
149、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弱不禁风:受得住。
150、使之肖我──惟妙惟肖、神情毕肖:像,似。

二 : 强力推荐:彭莉琼初中语文积累教学解读邹贤敏

彭莉琼初中语文积累教学解读

邹贤敏

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中,又一片段绿洲呈现在我们眼前。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彭莉琼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默默无闻进行的延续了十年之久的语文课改被公之于众并引发关注,我和几位力挺教改的同道多次踏上那块热(www.61k.com]土,在少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与学的氛围里,感受、聆听、阅读、座谈、思索,学习和梳理彭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我们发现,她是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熟悉并认同、消化的语文教育资源(理论、经验),在传承与整合中求突破求创新,才逐渐形成既有个人风格又具普适性,被名为“初中语文综合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系统。十年探索,十年整合,十年建构,这就是彭莉琼走过的道路。鉴于她在交流中一再强调“核心是积累”,因此,我现在更愿意用“初中语文积累教学”来概括、界定、命名她的课改经验,这样更名实相符,更能突出特色和精粹,也更有利于接受和推广。

放眼新世纪语文课的宏观态势,我认为,经过新时期语文教改、80-90年代语文大讨论、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的思想和学科积淀,整合已成为初中语文课改的必然走向。彭莉琼“积累教学”的成功,非常有说服力地揭示出:对已有语文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在整合中创新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是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选择。尽管彭莉琼的“积累教学”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但它显示的方向、路径和方法是对头的,具有普适价值,值得向有志于教改的老师们推荐。为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彭氏“积累教学”进行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增强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积累教学的现实目标

作为当代管理意识革命的一个概念,“可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久保持的过程或状态,即某些相关的量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不随时间而下降其效用。彭莉琼顺手牵羊将它延伸运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这与其说是逻辑的力量,不如说是直觉的馈赠。她直奔主题提出“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有如灵光乍现,非但不因缺少中介的过渡而被因为生搬硬套,相反还因产生了“陌生化”效果而为我们欣然接受。这是因为她的灵感,并非天外来客,而是在实践中孕育、生成的。问题首先是她从实践中提出的,十多年前她教高一,中考600多分的一个优秀生,第一次语文单元测验居然只得57分。分析试卷,发现他“连废话也不会说”,究其原因,整个初中阶段几乎没读过几本有价值的课外书籍,而这并非个案,高中阶段课业负担重,再补基础又晚了,于是她想到:“初中语文教学究竟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应该获得什么?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让他们在高中阶段有长足的发展?”那什么是基础呢?她依据实践分析,认定除了常规的硬指标,更要重视“亲近语文,喜欢语文”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软实力”。而实践又证明,只要“学生基础扎实,发展潜质大”,就能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可持续性”就这样不露痕迹地与“基础潜质”发生同构关系。不过这时的“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只是一个简单的抽象,彭莉琼赋予它的内涵还是比较稀薄的。可它一旦被认可,进入语文教育学的语言系统,经过实践熔炉的锻造,沿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马克思)”,有可能从管理意识革命的概念转换为语文教育意识革命的概念。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彭莉琼有这种理论上的自觉。她的本意是提出和回答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这一现实问题,即自己的教学活动与什么对接,她面临两难:与搅得周天寒彻的中考(高考)对接这就够了,虽心忧却驾轻就熟;与人人心向往之的素质培养对接,虽心安却举步维艰。她顺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挑。为什么不呢?“学生本位”的理念已溶化在她的血液中。当她带着对学生学业和精神成长的深切关怀,把“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已经与应试教育划清了界限,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总的培养目标的。彭莉琼紧紧围绕“可持续性”现实目标的教学实践,与依恃行政权力曾风行一时的“目标教学”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抱持知识的观念并把知识碎片化、技术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缺乏关怀,最终被应试狂潮席卷而去;前者则解构了纯知识的、短视的功利的教学目标,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使学生有底蕴有后劲去迎接学习上的持久挑战。

“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理念的基础,不仅是彭莉琼个人内心的自由选择,更重要的是还反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和需求。从根本上说,学生对应试那一套是反感和排拒的,他们对大人们为之设计、实施的教育充满了失望而又无可奈何,只有像彭莉琼这样愿意“蹲下来”以心换心的老师,才能听到他们的内心独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学生想什么,而是教他怎样去想。一个老师如果认为他的责任只是要学生像他自己一样去思考,这样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好的教师是肯帮助学生自己去思考。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东西塞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是帮助学生自己从脑袋里把东西提取出来。教育是要建立一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出自班上一个十三岁小姑娘笔下的这段话,对彭莉琼教育价值观的冲击之大是不难想见的。她十分感慨地说,在这样的具有独立人格和意识的学生面前,“不要指望你老师的权威,你会不断地反省,会经常面对激烈的辩论,会由衷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可以说,彭氏“可持续性”理念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在于它顺应了学生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吁求。当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他的人格和意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你还用担心他们缺少持续的学习动力吗?

“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积累教学的人文建构

彭莉琼搞课改,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现状逼出来的。她说:2000年学校开展初中教学综合实验,我正好教初一,回顾思考语文教育问题,“我认识到必须解决语文学习‘学过无痕’的通病,注重学生的积累。”真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语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被应试教育异化,其严重后果除了“应试后遗症”就是“学过无痕”,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去学去考,到头来学生在语文素养和精神成长上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痕迹,造成了最大的教育浪费。彭莉琼不忍看着“通病”继续蔓延,费尽心力找到了以积累为核心的预防、救治之道。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积累本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方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都离不开积累。对此,人们大多熟视无睹,不以为意,彭莉琼却视若珍宝,抓住不放。从最一般的矿藏中发现、挖掘出含金量最高的矿石,这正是她的可贵和独到之处。新教学系统的建构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以语文学习的积累为抓手,系统地进行课程规划,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程管理之中。

积累在于持之以恒,要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数量的叠加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

为了落实到“全程”,真正实现“飞跃”,彭莉琼能想的都想了,能做的都做了。从打破教的旧章,到建立学的新规;从端端正正写字抄书,到个性化阅读写作;从用足教材让梅“重开二度”,到常文短教旧文新教常教常新;从“专题式”教学、单篇课文单元化处理,到单项能力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多元理念、各类课型、多样学习方式、各种教学手段,无论借鉴还是创新,统统拿来擅其长尽其能,在不断的整合中“使课改走进课堂,让课堂推进课改”。这样,经历多年不断反复的实验,从初始的“观察—积累—思考”到现在的“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实践中完成了建构。

“感受·体验”处于新教学系统的源头,是积累形成的入口和通道。把“观察”改为“感受·体验”,并非它不重要,更不是可以或缺,而是表明建构者对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主导地位的明确认同。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以审美方式获得情感、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是以对原典文本的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培养人的感性是文学教育、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为了培育学生的审美感悟,彭莉琼开设了以中国著名作家为主的“走近名人”的系列专题课,在《怎一个“愁”字了得——走近李清照》专题中,“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就被列为主要教学目的。学生们在《遥想清照当年》的同题随笔中,各自抒写了读女词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下面随引三例,以见一斑:

●潺潺如流水的文字叙述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伤:层层叠词呈现着你“梧桐更兼细雨”的凄然。我深深感受到你的词中所透露的婉转的忧伤,那般凄美动人。我的心在一瞬间被你泪水般的词句所触动。

●当你用生命做筏,用心血为墨,你写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婉约词人平平仄仄的词韵,你更写出了那个朝代的心事,写出了人性最真最纯的相思……当一张薄薄的锦书化为一缕说不清的情愫。自远古飘来,我透过那锈迹斑斑的铜镜,看见了你隔空离世我心中永驻的红颜。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你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你承受了。这便是李清照,那个在秋风黄花中美丽的女子,那朵不染的清莲,那个乱世中的美神。

这才叫以审美方式欣赏文学!引导他/她们如此去感受、体验的彭老师,当然不会认同时下流行的被动利、技术、应试绑架的非审美方式的“欣赏宝典”。在坚持“文学是人学”的她眼里,以追逐知识取代心灵感悟,以实用与功利污染阅读心理,既糟蹋了神圣的文学,也是对学生纯洁稚嫩感性的压抑和摧残。

“积累”是新教学系统的核心,重中之重。其重要作用正如彭莉琼所言:经过感受,体验筛选、淘洗的“这些材料信者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她规划、实施的积累有三个特点:〔1〕打破了仅限于知识积累或语言积累的旧格局,把积累的范围扩大到能涵盖语文的全部内涵和处延,使积累的内容具有综合性。语言—文化—生活构成了积累的全部内容,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转向复杂网状结构,无论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知识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方法均囊括其中,溶于一炉,极有利于学生综合品格的形成。{2}打破了唯意识形态的偏狭观念,既以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教材为依托,又宽容凝结了非主流价值观但促进了人类进步的文化,使积累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彭莉琼的教学按新课标的精神进行,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价值引导作用,做到了不逾矩;可她的思想并不封闭,比较开放,反对课堂上“顾耳不顾心”的空洞说教,开设蒙学读物专题,向学生推荐有强烈现代意识的《变形记》《百年孤独》和具现实批判精神的《活着》《中国农民调查》等等,无不表现了她的从心所欲。处在价值已然多元的当下,课堂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教堂,学生也不需要精神保姆,彭莉琼的选择是与时俱进的。(3)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提线,学生表演”的新旧惯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使积累的方式具有自主性。彭莉琼从心底里相信和尊重学生,极力主张改变“逐字逐句满堂灌,密密麻麻记一书”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习惯”,使积累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真正做到自主积累。实践证明,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的远比说的要多,这样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兑现她“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承诺。

“思考·表达”是积累的提炼、升华、外化,新教学系统的出口和展示平台。对教学系统的文字表述虽然几经变化,但“思考”但一直稳稳不动,足见彭丽琼对它的器重。的确,告别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过度关注知识量知识点而忽视学习的心理过程的教学模式,针对“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的积弊,她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勇于并善于进行‘问题提出’”,“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她认为课堂本来就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地方”,于是孜孜不倦地力求“环环求新,节节突破”,以“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比如,将音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乐曲欣赏中“找到开启想象力之门的触发点”;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尝试公益广告设计、自我形象设计,激发学生“开掘思维的独特性”的兴趣。至于“表达”,当然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比用“写作”更符合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本义,意在使学生具有既能下笔成文又能出口成章的语言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偏向的一种救正。“思考·表达”是前提与结果的组合,密不可分。一向“关注学生个性”的彭丽琼,在这个环节十分注意,“重视学生的领悟和思考”,“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这正是组合的关键所在,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教师的责任是要排除种种陈旧观念和“应试八股”的干扰,构建一个适合初中生自由思考与自由表达的语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愿望、勇气,培养和提高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我手头有一份教学课例,里面有她的学生们阅读《摆渡自己》一文后,在思考与表达如何“为你身边苦恼的人做一次热心的摆渡”时所留下的吉光片羽,现从中摘出几句与读者分享:

苦是一种有力度的人生体验,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境界,没有这种体验与境界,日子只会过得平庸,人也轻飘得没有分量。

从起点到终点,从出生到死亡,人一直没有停止行走越过高山跨多大河,每个人都在驾驶着展示自己的船,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惟有如此,才证明我们活着。

生命正是在最困厄的环境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彰显自己,锻炼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是一个开放的富于张力的完整的语文教学系统。它以综合自主多元的积累为中心,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主体,以教与学相生相涵相长为动力,以培育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为目的。来自“感受·体验”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流入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名为“积累”的蓄水池,然后形成“思考·表达”的瀑布,源源不断流出,循环往复,生生不已。从现代认识论看,它与“感性—知性—理性”相对应,以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符合认识的基本规律;从现代学科论看,它不只是一个认识活动,渗透其中贯串始终的人文精神——情感熏陶、人格修炼、心理调适、价值追问、精神提升,体现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鲜明特征;从现在教学论看,它不仅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战略转型,而且完全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了“小步子,缓坡度,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多,不求快,不求深,走得扎扎实实”(唐建新先生语),全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热爱母语,热爱生活”:积累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以确立和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彭莉琼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热爱母语,热爱生活”的基本教学原则。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生活是人类生命之源。以热爱为指向,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获得持久的内在动力,从而在热爱母语和生活中实现自主积累,在自主积累中达到自觉热爱母语和生活。“热爱母语,热爱生活”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它也可以看作是具同质性的两个教学原则的综合。

语文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在彭莉琼拟定的各种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把这作为教学原则,当然是基于她对母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1990年代,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弘扬人文,首先就要认识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最大的失落,正是这种最基础,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思想教育的失落。”这话在今天并未过时,但彭莉琼的认识更贴近学生,更有时代的紧迫感:

处于“读图时代”的社会大背景,学生对平面,静态文字的隔膜已经比较突出,更需要静下心来,学好自己的母语。

显然,她也看到了我们的语言环境并未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得到改善,西方的“强势语言”、流行的“网络语言”、泛滥的“广告语言”、复活的“意识形态八股”,对我们民族的语言形成很大的冲击,民族文化从根上受到损害,现代汉语表达上的僵化、粗俗、失落,对她的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形成了误导。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彭莉琼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母语这个根,在课内外的每个环节中坚持母语教育的导向,贯彻热爱母语的教学原则。她的课改为为何要“从‘抄’开始”?因为“通过抄写能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字的亲近感,体悟文字美的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键盘、鼠标转移到方块字上。“从‘抄’开始”看似平淡无奇,在当今语境下实则震聋发馈。当学子们屏息静气写下一撇一捺,他们就开始进入摆脱外物之役,重获内心自由之境,与此同时,潜伏在他们心中的对未知的渴求也被呼唤出来,化为强劲的动力,把他们推上积累这场“马拉松”的跑道。为帮助学生感受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彭莉琼结合课文教学将汉字常用造字法知识介绍给学生,取得上佳效果。如《社戏》一课,从“社”的字源开题,告诉学生“‘社’即一个恭恭敬敬的人在拜土地神”,很快便引发学生探究汉字的浓厚兴趣;课的最后,又照应课文,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将‘社’的内涵延伸到“社交、社区、社会、社稷”,汉字及其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便从引人入胜上升为余音绕梁。

尽管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已是常识之论,彭莉琼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因来自生动的实践而仍有其深切之处。她把问题纳入积累的系统,直接从学习动力层面揭示二者的关系:“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教学原则。循此原则,她坚持打通课内外,让“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不动摇,以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坚持“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把节庆、考试、表彰、家长会、运动会、社会实践课、劳技课……×统统化为“语文教育的活水”;坚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细节’和‘瞬间’”。这些人人皆知的做法本身并无什么特出之处,关键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心”是运用者的创新意识,更是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的持之以恒,不言放弃。彭莉琼实施“热爱生活”的教学原则,当然是把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放在首位,但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非常重视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生活。教学实践告诉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叛逆期’的顺利过渡,寻找人生坐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那些作品中的人物生处逆境,遭逢厄运,不丧志、不气馁,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超越,彰显了生命的价值,给学生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从中得到了生活和学习的强大动力。有鉴于此,彭莉琼的教学不仅打通课内外,还打通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带领学生在不同形态的生活这间穿越,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深邃的哲理”,“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热爱生活,积累生活,彭莉琼的学生们从中得到的往往超出了我们这些同道者的想象。

当下语文教学最缺少的是什么?彭莉琼有自己的思考:“初中语文教学现实的需要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静’,平静,耐得寂寞;‘净’,思想,语言的净化。”如何才能做到这两个字呢?“热爱母语,热爱生活”应该是她给出的一个可供参考的选项。一个热爱母语和生活的人,不可能不被语言、文化之美和生活、生命之美强烈吸引,也必定会激发出发现美、欣赏美、积淀美、展示美、保护美的巨大能量。彭莉琼回忆说:与学生一道品味《拾馒头的父亲》一文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当讲完“贫穷不是罪过,作为孩子,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现状,我们不要因此而感到自卑,我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段结束语,“我留意到,很多学生挺直了腰杆,双目熠熠生辉。”这个细节扣人心扉,令人动容。在搅得周天寒彻的应试教育高压下,苦苦挣扎的学生们所缺少的,就是这种对语言、文化、生活、生命之美的感受、体验、思考、表达,就是这种使自己站立起来挺起腰杆,双目熠熠生辉的真善美的力量。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先生有一个痛不欲生而又意味深长的提问:“美的力量能让中国安静下来吗?”彭莉琼可能无意于回答蒋先生过于宏大的世纪之问,但从她学生们的口头和笔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正在学会使自己的语言远离粗糙、粗俗、粗鄙、粗鲁,学会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用自己的生命去感觉和思考另一个人的生命,他们确实安静下来了……

“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积累教学的境界追求

叶圣陶先生曾从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提出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理念。彭莉琼不一定很熟悉叶老的这一重要思想,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她对语文教育的内在功能也有切肤入骨的体认,郑重宣誓“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高考、中考,而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谆谆嘱咐学生“把‘人’字写大,写清楚,写端正”。“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实际上是她在教学上自觉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引导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学做人,把“人”字写好?彭莉琼的经验可学也不难学。第一,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语文课程的特点与优势的对接。彭莉琼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她看来,初中生因自我意识觉醒而抗拒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又容易在憧憬心境中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而语文特别是其中以形象感染为特征的文学,作为“生活的教科书”正符合他们成长中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她说: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确立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在引导和培育学生心智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因此,她摒弃了违反教育规律的“思想灌输”和自欺欺人的“高空作业”,以“拥有公民意识”为做人第一要著,以“学习、尽责、助人、工作皆是享受”为价值观的核心,搭起情感、陶冶的桥梁,使语文教学能适应并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她犹如涓涓细流,一切从细节抓起,从ABC抓起,教育学生明白:把字写端正是把“人”字写端正的第一步。无论课内课外,她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向善齐贤”,不心浮气躁,不急于求成,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立人上提供精神滋养和心灵陶冶的特殊功能。她应邀去香港的中学上《我的老师》示范课,就依据学生个性和课文特点确定以“读读、想想、品品为教学的主线”,一步一个台阶,使感恩教育如春雨润物渗入心底,学生在细细咀嚼品位中也悟出些许写作的诀窍。课后,该校校长深有感触地评价:“我觉得是一个母亲领着一群孩子在慢慢上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彭莉琼还坚信“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教学中力戒越俎代庖,倡导学生在情感陶冶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翻看她给我的学生作文,其中有这样三篇:

(口干舌燥,忘了带钱,便在报亭偷了一只汽水。回到家才发现装有存折的袋子掉在那里了,于是急匆匆返回,老板笑着还给了我——)

我心惊胆战地接过袋子,强挤出笑脸,装出兴奋的样子,搓搓手说:“我,我该怎么报答你呢?”

只见他“呵呵”一笑,道:“报答就不必了,只是你刚刚‘借’的那瓶汽水钱该还给我了吧!”

我呆住了,脸上火辣辣地烧着,“啪!”手中的袋子掉在地上。旁边树下,还是刚刚那只狗,还是张着大嘴,伸出舌头向我哈气,但此刻我却觉得它在嘲笑我。天哪,那里有洞啊……

(买东西付钱才发现是假币,一路上神经像缠了线似的,不知怎么办。突听见叫卖李子的稚嫩、颤抖的声音,便有了一个坏念头,可听了小女孩述说的家庭环境——)

我的心突然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赶紧站起来,瞟了一眼那张假钞,立刻揉成一团,塞进口袋,忙说:“小妹妹,我要五斤。”说着,从口袋摸出真的20元钱,递给小女孩。

回到家的阳台上,我再次摸出那张假钞,望着天空那白白的云,我叹息道:“唉,不要了吧。”说着,我将它撕开,两块、四块、八块、十六块……撕得粉碎!“嗖!”零碎纸片在空中飞舞着,点缀着十月的天空。

(一位流浪汉在桥上拉着二胡,我走过去放了一枚硬币在盆里,站在旁边看朋友拍照。忽然一对母女过来,女孩停下聆听了一会儿,才将母亲无奈给的硬币放入盆中,又跑回有几分焦虑的母亲身边说:“他说,我是第一个听他拉二胡的人。”——)

望着那女孩,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渺小感: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以施舍者自居,而忘了我们只是一个听众。

二胡声依旧,女孩与母亲走远了,这时好友跑了过来,放出了一张照片,是女孩聆听大叔拉二胡的情景,照片中女孩脸上挂着天使般的微笑,静静地听着大叔拉着二胡,这天使和流浪汉在蔚蓝的天幕下,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被知识精英视为稀缺精神资源的自省、忏悔意识,就这样在孩子们心底默默生长,又如此率直,真实地表达出来,其敏感的心灵和解剖自我的勇气,令我刮目相看,肃然起敬。这是只有静下心之后才会有的思索与体验。当半儿童、半成人的初中生能感觉自己内心里的“小”,谁还会怀疑他们一定能把“人”字写大呢?这也印证了潘纪平教授在肯定综合实践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时所说的:“学生的自主性一旦发挥,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挖掘,所能收获的成果将是无限量的。”

第二,努力实现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双重身份的对接。教语文兼班主任,这是一种常态。彭莉琼的与众不同和可贵之处在于她一身二任而能互补互融,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浑然一体。她说:“作为班主任,关注学生的个性,教会其做人,应为主要任务。”这与她认定的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当班主任,以班主任的身份教语文,有的学生因喜欢她这个班主任而喜欢她教的语文课,有的学生因喜欢她教的语文课而喜欢她这个班主任,有的兼而有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精神上的成长,很难区分哪得益于她的语文教学,哪得益于她的班主任工作,我看应当是1+1>2的合力。她引入蒙学读物进行专题教学,开始并非出于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是赶国学热的时髦,而是刚接手初一的班主任工作时混乱无序的班级现状使她伤透脑筋引发的。先是尝试给学生灌输人生道理,制订规章制度,早出晚归找学生谈心,挤时间与家长沟通,然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反思,彭莉琼意识到不仅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改革,旧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也要改革,两条腿一般粗,才能优势互补,稳步前行。这样她才想到了把“做人”放在首位的《三字经》、《弟子规》,决定通过诵读蒙学经典的活动“把(做人的)规矩交给学生”,引导她们“在情趣盎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时,她把“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并列,学语文和学做人融合为一。有了“读《弟子规》,做文明人”、“走进《三字经》,感受真善美”的引导,学生们在温润如玉,如沐春风的氛围里感受传统文化,涵泳传统美德,在讨论会上和读后感里诚实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缺点,为只知“索取母爱,叛逆父爱”懊悔不已。有个学生想到平日对母亲的辛劳视而不见,淡然冷漠的情景时,怀着沉重的心写道:“潜在的鞭子抽打着我,我捧着这份《弟子规》,感动前所未有的灼痛,灼痛了我这颗毫无温暖的心,母亲,对不起!”孩子们自己拟出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等七个方面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班风、学风大变。后来开家长会,很多家长欣喜地说:孩子懂事了,会体谅父母,会帮着干家务,很少顶嘴了,家长们的关注点慢慢从单纯的考分转移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

我并不赞成在中小学生开展什么读经活动,并对发起者和推波助澜抱有警惕,但像彭莉琼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适当读一点,还是有益无害的。重要的是,她“要求学生诵读全文”,而不是经某些“好心人”删节的所谓洁本;她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自信,把“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正思想”列为教学难点进行攻坚突破,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弟子规》、我给《弟子规》挑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新安中学,初中学生羡慕彭莉琼的班级有如高中学生羡慕吴泓的班级,已不是什么新闻。她带的2006年、2009年两届毕业班中考试皆名列全区榜首,其中A+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当然,这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积累教学带给学生的,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无法测量。有位毕业生给彭莉琼写了一封公开信,深情回忆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您就如一朵悠然的白色菊花用您好淡淡的花香感染了我们”,信中有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话:

中学时代,就如一艘来到了海口的船,转对了就能扬帆入海,错了就误入浅滩,不幸搁浅,就会连面对暴风雨乘风破浪的机会也没了。而我幸运地遇上了您。人们说深圳是“快餐城市”,什么都快,都浮躁。而初一时的我正是那种浮躁分子……直到在您的一节节课中,您气定神闲,信手拈来,我被打动了,被您好的文化底蕴,更因您带我走近的中国五千年文化和绚丽怡人的文学世界,如一颗颗融入大海中的盐粒……您告诉我们文学来自生活,语文来自积累,到现在我们都记满了几大点评本,不时翻翻总有收益。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您影响了我们,给了我们面对以后人生的挑战的勇气、信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此影响之大无法比拟,想一想,我们一人活60岁,那么还有将近50年,再乘以64个人,3200年,您影响了64个人,3200年!

这就是彭莉琼的积累教学,其精髓尽在于此。

2012年春于深圳宝安

邹贤敏,1938年出生,汉族,湖北汉阳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历任湖北大学(原武汉师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人文学院教授。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真实性——美学的范畴》,主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等。

1992年,邹贤敏出任《中学语文》杂志主编,主编过《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等。至今关注语文教学,对现在语文教学边缘化,语文教学改革脱离实际的问题颇为关注。

2008年《邹贤敏学术文集》分上下两卷出版,收录“文艺理论探讨”、“马列文论研究”、“西方美学纵横”等八辑文章,另有《文学·求真·传道——邹贤敏之教研生涯》一书出版。武大资深教授刘纲纪评价邹贤敏:“他是坦诚相待的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鲜明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刘纲纪说:“一个学者所讲的东西,必须是他思考后并笃信的东西,学者不一定是大思想家,但必然对历史和人民负责。”有报刊评价邹贤敏教授:“师从何其芳,细论马克思;直言文学事,力挺熊召政;关注语文课,编书求争鸣。”

彭莉琼,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宝安区优秀教师,宝安区优秀班主任,吴泓工作室成员。参与国家“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主要论文:《抓“点”与带“面”》(《中学语文》)《<枣核>教学实录评述》(《广东电教》)。

三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的积累包括许多方面,如“课文中优美词语的积累”、“精彩句段的积累”、“背诵优秀诗文”等等。其中词语的积累是最基本的, 它可以丰富学生词汇、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质素。

一、灵活运用,在交流中积累词语。

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同一样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词语,博采众长,不断积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

一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并在句中找出描写蔷薇花的词语,同桌说说蔷薇花是什么样的,最后再汇报。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 粉红色 的蔷薇花,有的说 随风舞动 的蔷薇花,有的说 芬芳扑鼻 的蔷薇花,还有的说 带着露珠 的蔷薇花。最后老师又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这是一朵    的蔷薇花,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答案同样精彩: 美丽 的蔷薇花、 可爱 的蔷薇花、 动人 的蔷薇花。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粉红色、随风舞动、芬芳扑鼻等,这些词语并非老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去记,而是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去说,举一反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受了这位老师的启发,我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也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词语。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在学生仔细看图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    的丑小鸭。学生大都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说,如 灰灰 的丑小鸭、 大嘴巴 的丑小鸭、 瘦瘦 的丑小鸭等,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用上其他的词语说一说。学生同样热情高涨——小小的、毛茸茸的、黄黄的、可爱的、机灵的,等等。在交流中,学生既动口说,又用心听,收获颇丰。

二、巧妙迁移,在理解中积累词语。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迁移越发显得重要。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不能生硬提拉和灌输,而要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立1个脚手架,引导学生1步步向上攀援。

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时,先让学生找出川川一连向地质勘探队员提问的6个问题,然后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像这样将事情追问到底可以用1个词语来概括——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不知不觉中又积累了1个好词。

又如三年级上册《花钟》,教学中我利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了不同时间里开放的花儿,学生火眼金睛,迅速找出了不少好词,如:绽开笑脸、欣然怒放、苏醒、舒展花瓣等,在介绍昙花时,我问学生从含笑一现的“一现”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时间很短。我立刻肯定,并告诉他们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一下很快就消失了,这就叫——“昙花一现”,它还有另1个朋友,叫“稍纵即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记忆在效果上总比意义记忆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触类旁通,便于积累和运用。

三、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积累词语。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

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中有个词语叫“争论”,这个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创设了1个分角色朗读的情境,请三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他们呈三角形状面对面站好,一人当小燕子,一人当麻雀,另一人当小黄莺,他们模仿小鸟们的语气,配上动作,将小鸟们说的话生动地再现出来。接着我问学生,像这样各执1种看法,互相辩论叫什么呢?争——论!学生异口同声脱口而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www.61k.com)到了什么是“争论”。

四、日积月累,在摘抄中积累词语。

语文书里的课文大都经过专家们的精挑细选,许多课文不仅内容生动,而且文字优美,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摘抄好词的良好习惯,尤其到了三年级,这样的好词比比皆是,如《香港,璀璨的明珠》里就有不少好词——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夜幕降临、五洲四海等等。这些词语我除了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反复品读外,还指导他们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积累。(如下表格所示)

课文篇目

好词积累

近义词或反义词

我会造句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物美价廉

这个书包既耐用又便宜,真是物美价廉。

夜幕降临

五洲四海

五湖四海

……

用表格的形式积累词语,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指导学生积累的词语应根据课文内容而定,有则记,无则免,并非课课都要,否则 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摘抄的过程既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如果每上完一篇课文,学生都能及时而愉快地将其中的一些好词摘抄下来,并恰当地运用到表达中去,那词汇量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充实。

总之,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日积月累,方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2011年8月区级汇编,一等奖)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阅读积累-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二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3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