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母校-母校

发布时间:2018-03-15 所属栏目:母校英文

一 : 母校

  母校,是多么亲切的称呼;母校,是多么美丽的地方;母校,她承载了我金色的童年。

  母校见证了我六年的小学生活。她见证了我们的每一件开心的或不开心的往事。

  我记得,六年前的10月13日,那是我成为少先队员的第一天。那时,幼稚懵懂的我对周围、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是母校,是我的第二个家,她包容了我,让我在她的怀抱中安心学习。当我们喊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一刻,我还不懂得什么事爱国,但在母校里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爱与奉献。

  我还记得,三三年级时的“迎春朗诵会”。那时我与另外两位同学作为我们班的代表在学校参加比赛。尽管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熟记于心,我还是十分紧张。在上台朗诵之前,我们三人相互鼓励,在心里默想“我能行”!我们很顺利地完成比赛,并被学校评为一等奖。那时,在母校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友谊和团结。

  我更记得,六年级时的拔河比赛。那天下午,操场上正热火朝天地举行比赛,因为我是第一次比赛,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几场比赛中,我们班二十位同学用尽全力,咬紧牙关,看见绳子中间的红心离我们近了、更近了,大家都在坚持,可是最后,我们还是输了,但我们都没有灰心。那一刻,在同学们有些失落的眼神中,我懂得了群体、坚毅的重要。

  六年来,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犹如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光彩夺目的珍珠。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要告别敬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心中有千千万万的不舍却不知如何表达。啊,母校,亲爱的母校!您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都是我童年的见证。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在美丽的母校中,我们挥手告别,让我们将这些美好的回忆埋藏于心。啊,母校,您是我永远的根!

 

    五年级:刘毅娴

二 : 母校赋

吾等,少时读书于大埕古城之西北。其山不知其名也。然今日所思,实高山长水,作育才华。

山东有昔陈壁娘驻兵重地,壁立如锋,又有九里荷田,山光水色,如诗如画。

山西实为母校靠山一脉。绵延数十里,间有名寺曰龙潭,名园曰兰圃。今细思之,山脉应发端于福建名山,贯气如龙饮海,势不可挡。

然母校杰地灵气,又于南面略胜。盖因登高一望,南海如埭,天海氤氲,尽收眼底。山海之间,田园炊烟,人来人往,鸡犬牛羊相闻,如桃源,如蓬莱。

北面层峦,独荫吾校。遂依山拾级,学堂列排,步步高升。青葱秀雅其间。木麻黄林,青云直上,苦楝花开,紫云如雾,鸟蝉飞唱,书声朗朗,更兼学子初长,青春暗蕴。此间胜景,岂无钟灵毓秀之势。

校内有三眼井,或方或圆,径尺分大小。盖示之吾等,成人,做事,为学,当知方圆,知分寸,不可懵懂,不可愚钝。三井之中者,泉如甘醴,源源不断。吾等晨读时,工友松兄光膀汲水,上下求索,如虹如吸,又于红日映照之下,是斜坡之上操场之中一景也。然东西二井,东井可食而泉歉,西井可用而不甘甜。此虽告诫吾等,人生一世,当不计甘苦,但也当知,掘深井者得甘泉。今日观之,共一风水山脉,岂有厚薄,实关用功深浅尔。(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吾等在校时,沐师恩,得教示,如得甘醴。吾曾于一午,见校长着一单衣,手执一锹,亲平西井外围石砾。又思诸尊敬师长,于其时之艰辛岁月,不计甘苦回报,爱吾辈若子若孙若弟,于课堂内外,言传身教,问寒暖,问学业,谆谆引导,有鼓励,有鞭策,爱之抚之,教诲经年,于今三十年,不敢忘怠。

嗟夫,人道,受之滴水,当报涌泉。然昔吾等得之又岂止滴水,岂止涌泉,实宏恩大德,无以为报也。

又校园西北,有一青石峰。登之如崖,突丌起地数十尺,攀而东南望,龙湾、白雀两古寺,忠臣石、七夕井、镇风塔、风吹岭古石刻,等等诸胜,虽眼之不及,然心往之。

奇之者,吾等入学,初二年,或五日,或十日,必组织劳动,群起而锄之损之,欲学愚公之举,然实不知其用。经年累月,以至状如巨鸟之巨喙。

三十年来,每读庄子,句曰:“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遂思,此鹏之巨喙也。

则吾等学子,经年所在,岂非鲲鹏其背,真大幸也!

及至毕业,别后经年,重访此峰,殇痕新覆,芳草丛生,三两支红黄花枝,迎风向阳,一派生机。后而知吾等学弟学妹,已讲环保,常学渊明公扶菊,难怪乎此山俨然南山矣。

诚如是,岂非昔损之引为愚公,护之引为陶令,进退左右俱得表彰乎?世间实是如此奇巧也。公理何在?其必曰,无他,因时势不同欸。顺天则遵于自然,应人则穷于世事。今昔及至来日,至永远,东里及至海内,至海外,莫逆此理。虽时时有悖义,有主动亦有不得以,亦唯有顺应自然之规律,兼入世风之浩汤,非如此,无以生存,无以昌盛,无以安常。此为吾山下之愚识也。格物致知者,于我则愈磨砺成钝。

诚如是,诸同进定要笑我,岂不受之诗书,行之粪土。非也。

昔时,孔子学琴尼山。一曰知其曲,二曰知其志,三而曲志俱忘,直呼文王,高山仰止。盖吾等观此峰也当如是。再三而鞭辟入理。是故,顺天理,应人伦,实非权宜,惟因人力有限,应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也。

诚如是,何不直将此峰作比尼山。再祈吾等日后,驰骋四海,出入来归,胸中吞吐有名山。岂不壮哉?

三 : 去母校

说来也惭愧,我离开母校已逾三载,至今也没有去看看她。其实是去过的,可门卫言道:“校长有命令,不能影响学生读书,不能进去!”在校门口逗留了一会儿后,只好离开了。不过最近我听闻,门卫是接受贿赂的,例如一根冰棒,几粒糖什么的小物什,或许是不大好意思,于是就放已毕业之学生进去了。不知真假,下次试试罢!总之,我三年来没跨进过一步。

我似乎有拖延症,本想等其学生放学后进去,可是,一日复一日,明天推明天,至今还是累着。双休日,各种节假日也可以进去,不过想想还是算了。老师也是放假的!校园也已大改变了,新物多,死物也多,没什么意思。些许那些树还在,是可以睹物思情的。

我没甚么借口,自从毕业没去过母校。某些人可能是要说的,遣责没看望过生活了许多年的母校,我认了,没去过就是没去过。但我觉得,心里记着就足够了。

终究还是想去看看,希望我那拖延症莫要再发作了。

四 : 母校

母 校

文/胡兴观

千亩白茶碧波荡漾,万山柑橘甜果飘香,这便是我的故乡。在故乡,有一个人见人爱、精神充实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母校。母校更是一个传承文化、人才辈出的发祥地。我爱我的母校——普安小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可我在母校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在这里读小学,上初中,当民办教师,考入师范……

母校,令人刻骨铭心。那时,学校由一栋寺庙改建,中小学在一起。大柳树、天井房、狮子门、木黑板、过小溪上厕所,上下课时挂在大柳树的铜钟“咣、咣咣”回响在校园。那是我人生中一段最难忘的记忆,极大地丰富了我人生的阅历和经验。

上小学时,我们总不爱走大路,总喜欢爬田埂、跳水田坎。夏天,秧苗绿油油的,我们沿着田埂坎、小沟上学回家。青蛙“扑通、扑通”纷纷跳入水中,有的漂浮在秧苗中,跳来跳去。男孩子下田总要抓几个,看看青蛙白鼓鼓的肚皮,摸摸软软的脚蹼爪子,然后又扔进稻田。秧苗可遭了秧,偶尔惹下大祸,遭到父母的严惩。(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现在,那一望无边的水田,变成了满山遍野的白茶和柑橘。

在母校,我们温习过“北京”、“天安门”,歌唱过“东方红太阳升”,背诵过“老三篇”、“乘法口诀”,经历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羊子岩”种豌豆,贯彻“五七”指示。学习没有压力,无忧无虑,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学会了劳动、知道了辛苦,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七五年我回母校当民办老师,在“下乡知识青年”和老教师的帮助下,工作了三年。七八年我考入师范学校。可以说我的今天是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母校的影响和启迪,离不开家乡人民的帮助和期望。回忆那段时光,我无比兴奋和欣慰。

改革开放以后,原来的母校经过三次搬迁和重建。现已是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学校。走出的学生很多考上了大学,成了国家有用之才。母校有很多学子拼搏的足迹,有很多学子奋斗洒下的汗水,有愉快也有欢笑,有难过也有眼泪。

一百多年来,学校传承文化,传承道德文明,给人以鞭策和鼓舞,给人以启示和引导,充分展示了教育的魅力。在思想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尤其需要立德树人,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领,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行动迈向未来。

2006年,母校成立了“兴山县普安教育发展促进会”。十年来,会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募集资金达数百万元。每年援助在校大学生数十人,在校生衣食住行费用全免。母校不忘学子,学子不忘感恩学校的风气正在形成。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宽敞、平坦、厚实、干净、光亮的柏油路直通校门,高标准花园式母校更加美丽、高雅、漂亮。教师队伍更加精干、专业、团结,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又一批学子走出大山,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百年校庆祝词说得好:“100年铸造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光耀一个世纪。”母校随着时代的变迁,穿越了100年的时空,为普安这片热土开启民智、启迪民德、发展民生、繁荣民俗和传承历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我的母校一定会越办越好,未来更加辉煌。

本文标题:母校-母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84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