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发布时间:2018-01-04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诗文】文章出自:http://www.hxhbcl.com/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www.61k.com)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www.61k.com]

【注释】 文章出自:http://www.hxhbcl.com/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西溪”二字。[www.61k.com)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www.61k.com)”《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文章出自:http://www.hxhbcl.com/

二 : 先无题

月光寒寒乌云避,

枪林重重遍地星。

抛头洒血战三日,

惶惶不可宁王兵。

夜卧阴山之高处,

北风瑟瑟路难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悲雁孤鸣南方客,

俯首跪地问家乡。

燕然勒土苍茫地,

行军千里十万众。

乌云盖地百城破,

一路高歌未曾败。

折剑长山英雄叹,

宝刀不老是传奇。

累竭叹气无处问,

三 : 高考古诗词鉴赏•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

题西溪无相院 高考古诗词鉴赏•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单介绍】题西溪无相院 高考古诗词鉴赏•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
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1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1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1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1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1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1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

“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本文标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张先《题西溪无相院》鉴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7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