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浅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41

发布时间:2018-01-07 所属栏目: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一 : 浅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41

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生产力的改革,而生产力的改革又很多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它使现在的物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变革。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之大,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关键字: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

前言:邓小平于1988年指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新时代生产力的新概括。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与技术既是相区别又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方式,用古人和现代人来相对比,已经是今非昔比。例如以前的马车变汽车,以前的煤油灯变电灯,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是什么让人类的生活有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便是科技。

一、科学技术史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过去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近代的分工、蒸汽机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形态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改造主要依靠生产者的经验。那时候只有初步的科学技术,他是以直接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界的直观观察为基础的。

当代社会则已经使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并且科技革命在向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发展。其内容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生产和管理的全盘自动化,这些因素,从根本上改造整个技术基础、整个生产和工艺方法、组织和管理手段、以及人与生产过程。科学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转化成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从而对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简而言之,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劳动形式。随着劳动形式的改变,人的观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于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兴的第三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数量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了就业的变化。

(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此一来,学习便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记得利希顿堡曾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从而更有利于人们去学习新的知识,当然在所有人都很容易获得知识的时候,你就要倍加努力来超过他们,以证明自己不是一般人。否则也就只能感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指出了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只是的劳动力,因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不同以及科学知识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的人,就是我们认为最活跃的因素。”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

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孙汉文认为,在未来,科技人员将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体系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科学化将成为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科学技术具有惩罚效应,对生产力个要素具有放大作用。

于是有些专家讲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表达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我国以往的经济体制弊端就是经济建设与金额学研究相脱节,以至于一些企业不重视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效益低下,科研机构脱离生产单位支持,科学技术相对经济促进作用发展得很不明显。于是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中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1982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讲到农业问题时:“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考政策调动积极性很重要,但是有一个限度,到了一定时期也就‘饱和’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科技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科技上实现重大的跨越才能实现经济的飞跃。

总结: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讲矛盾最小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去迎接五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徐丕玉 主编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 修订第三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孙汉文 主编 《现在科学技术概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

【3】 旺太理 贺遵政 《邓小平治国艺术》 1993.5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4】 赵一命 李路 殷卫国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 国防大学出版社

【5】 尤。奥利谢维奇 1956年第九期《经济问题》杂志

【6】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研网

二 : 容器苗生产技术论文

浅谈容器苗的生产技术

摘要:容器育苗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新型育苗方式,并不简单地是将地栽苗移植到容器中,而是以轻型介质为载体,利用专用的栽培容器,将苗木以扦插、播种、移栽等方式植入容器进行育苗,由此方法培育的苗木称为容器苗。(www.61k.com)

关键词:容器苗 生产 技术

1.容器苗优点:

1.1对选择圃地要求不严,而且育苗占用土地面积小,也不需要大面积土壤改良、除草、松土等工作。

1.2移栽不受季节限制,延长移栽时间,并有利于缓和季节性劳力紧张现象。

1.3移栽成活率高,缓苗期短,生产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

1.4节省了起苗、假植等作业,有利于实现育苗到栽植的全过程机械化,从而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5栽植技术简单而质量容易控制。

1.6成活率高,初步解决了栽植技术和季节对成活率影响问题。

1.7可以长距离运输。

2.容器的种类与形状:

2.1有:软塑料、硬塑料、纸浆、合成纤维、泥炭、粘土、特制的纸、厚纸板、竹篾等。

2.2容器的形状有:六角形、四方形、圆形、圆锥形。其中以无底的六角形最为理想,因为六角形、四方形有利于根系舒展。而早期采用的圆筒状营养杯,易造成根系在容器中盘旋成团,定植以后,根系伸展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良以后的圆筒状或圆锥状容器,其内壁表面均附有2-6个垂直突起的棱状结构,根系可沿棱向下伸展,根尖抵达底端排水孔口,遇空气干燥作用而得到控制。

2.3容器的规格:容器规格相差很大,主要受苗木大小的影响

3.容器苗基质的选择:

3.1固体基质是容器苗培育的基础,所以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适用性研究在容器苗生产之初就成为容器苗技术研究的重点。虽然与裸根苗生产基础的土壤一样,容器苗的基质也必须满足苗木对支持、水分、空气和无机营养这4项基本需求,但由于容器基质是包装在有限空间内,存在着固有的滞水层,缺乏良好的结构和微生物种类和群体的不平衡性,所以容器苗基质研究一直围绕如何在动态上满足苗木需求和克服不利生长及发育的限制因子方面 1

容器苗 容器苗生产技术论文

发展。[www.61k.com)

3.2基质的选择原则, 一是适用性, 二是经济性

3.3容器苗基质应具备的条件:

3.3.1容器苗基质应具备:弱酸性,pH值应在5. 5—6. 5之间;

3.3.2低肥力性,以利按需通过营养调控苗木规格;

3.3.3恰当的容重和大小孔隙的平衡;

3.3.4无有害昆虫和病原;

3.3.5有形成稳固根沱的性能;

3.3.6重量轻,便于各项操作处理和运输

3.3.7基质材料应因地制宜。

4 .水、温、光、气、养等外界环境因子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4.1水分管理:水是植物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植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体内的水分状况。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1植物的叶片、嫩叶等机械组织不发达的器官,主要靠细胞吸水后呈现的紧涨度来保持其挺立姿态,以利于充分接受光照和交换气体。

4.1.2水有调节植物体温的功能。水有很高的汽化热,植物通过蒸发水分能有效降低体温,阻止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植物的过热。水又有很高的比热,在寒冷环境下能使植物体温不致很快下降,缓和了低温对植物的不良效应。

因此水分的管理是容器苗培育过程中一项最关键性的工作,水质、灌溉方式和灌水量是容器栽培生产水分管理的考虑的重要因素。

4.2温度控制

植物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生命,而植物能进行生长的温度只是这个范围内的一部分,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又只是植物能进行生长温度中的一部分。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是指生长最快温度,但是这个温度对植物的健壮生长来说往往不是最适宜的。由于高温下物质消耗太快,结果反而比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弱。在生产实践中,培育健壮植株,常常要求比生长最适温度(生理最适)略低的温度,即所谓的“协调最适宜度”。在此温度下,植物虽生长稍慢,但比较健壮。

4.3光的控制

直接影响就是光对植物形态的形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影响也不同,红光抑制茎的过度伸长,对植物形态形成对有效;蓝光也抑制生长,阻止黄化;紫外光对植物生长的抑 2

容器苗 容器苗生产技术论文

制作用更明显。[www.61k.com)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也有影响,强光对植物的高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在高强光中生长的苗木较矮,但干重增加,根茎比提高,叶子较厚。

4.4气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所以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一般在大规模的室外容器育苗中,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应特别注意苗木的通风,以减少病害发生,促进苗木健康生长。

4.5养分管理

由于容器苗苗期的生长空间有限, 随着苗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营养元素大量消耗, 因此, 苗木施肥是容器苗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容器苗的施肥一般结合浇水按一定的氮磷钾比例配成适宜浓度的水溶液施用。

许多研究表明, 养分对苗木的抗逆性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 渗透调节的大小和变化过程、可溶性糖的积累、脯氨酸的积累、叶片厚度的变化、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施肥对于提高苗木抗旱作用主要包括: 减少水分散失、维持吸水、维持膨胀、耐脱水等。

5.容器苗的整形与修剪

整形修剪是一项重要的园艺实践,它对于观赏树木的苗木的成功生产是不可缺少的。一般来说整形是对幼树而言,是指对幼树实行一定的措施,使之形成一定的树体结构和形态;修剪一般是针对大的苗木。整形是通过修剪来完成的,修剪又是在整形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目的而实行的。

5.1在园林育苗中,通常采用剥芽、摘心、短截、蔬枝、除叶等措施来达到育苗效果。

5.1.1剥芽:苗木在发芽时,常常时许多芽同时萌发,这样根部吸收的水分和营养不能集中供应需留下的芽子,这就需要剥去一些芽以促使枝条的发育,形成理想的造型。

5.1.2摘心:当苗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枝条生长不平衡而影响形状,就应对强枝进行摘心,控制生长,以调整苗木的长势,使之达到匀称,丰满的要求。对抗寒性差的树种,亦可用摘心方法促其停止生长,使枝条充实,有利安全过冬。

5.1.3短截 :目的是要防止枝条无止境地延伸,同时促使剪口下的腋芽萌发,从而长出更多的侧枝,增加着花部位,使株形丰满圆润。为了使树冠的外围延伸扩大,各级枝条层次分明,剪口应位于一枚朝外侧生长的腋芽上方。

5.1.4疏剪 :当植株内部枝条过密时,应当把它们从基部疏剪掉一部分。疏剪的对象是交叉枝、内向枝、病虫枝、徒长枝和衰老枝条。疏剪能防止树形紊乱,使它们层次分明, 3

容器苗 容器苗生产技术论文

有利于通风、透光和开花。(www.61k.com)疏剪时应靠基部,不要留下残桩。

5.1.5除叶:除叶的目的是为了使植株美观。主要是除掉黄叶、病虫危害过的叶和遮花盖果的叶。

结束语:我国林业、园林开展容器育苗造林(栽树)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广州白云、中山林场用水泥纸袋培育柠檬按容器苗,获得成功,雷州林业局大规模搞按树、松类、木麻黄的容器苗用于沙滩,荒山荒地造林,成效显著。到了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容器育苗从南到北普遍地开展起来,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从林业到园林、园艺、花卉都广泛的使用。实践证明在我国各地立地条件稍差的地方,采用裸根苗造林不易获得成功的地方,容器苗对提高造林成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

三 : 当代科技背景下重新解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摘 要: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几千年来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它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被推到历史的前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理论,这一理论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并被赋予新的特点。本文将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放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自动化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思想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袖,在认真总结建国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其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著名论断,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向。他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思想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985年,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如所周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个概括既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兼顾了[www.61k.com)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也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论。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出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马克思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的内涵,“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其现实依据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 1978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 988年,邓小平接待外宾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观点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
3、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四个现代化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就确定了发展生产力要以科学技术为主攻方向。邓小平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些论断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的特点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发展的规模之大,发生的作用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例如: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18世纪前平均为70年,19世纪为14-70年,20世纪上半叶为20年,战后缩短为7年,现在一般为5-1年。再看,美国战时搞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由于战争的需要,不到4年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用了2年,激光仅用了1年的时间,与此相适应,新技术、新产品老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老化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为40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以来更短。而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大约5-8,运算速度提高10倍,成本降低90%、体积缩小9/10倍。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处理机到81年代初期已更换了4代。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向着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智能化方向转化。二百年前,产业革命时期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纺织业,以及后来取而代之的钢铁、汽车、造船和建筑业等,现在已成为“夕阳工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目前,日、美、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不少传统工业已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电子工业、信息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新材料工为、生物技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部门如旭日东升,迅速发展为“朝阳工业”。
第三、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已起着第一位的作用。世界各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初期多靠人力,中期多靠资金,以后就主要是依靠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消耗,提高产值;二归展高科技,开辟新产业,如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等。特别是后者,产业依靠科技和一定的信息,而无需大量的能源、资源,却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国外学者根据道格拉斯函数计算的结果,在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本世纪初为5%-20%,本世纪中叶上升为50%,80年代上升到80%。这充分显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酱劳动力的作用。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科技进步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传统机器体系出现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农业自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使生产工具的变革已由过去的“手的延伸”变为“脑的扩展”,利用科技创造的机器体系不仅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部分代替了人脑的思维性功能,从而可以完成人力本身需要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甚至有的根本无法完成的课题。由于现代科技使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警惕劳动生产率,极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潜力。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真践行这一思想,来达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1 994年,第 2版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 993年,第 1版
[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91年版

本文标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浅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41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0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